家屋、貿易與歷史:臺灣與砂勞越人類學研究論文集

家屋、貿易與歷史:臺灣與砂勞越人類學研究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斌
图书标签:
  • 臺灣人類學
  • 砂勞越
  • 家屋
  • 貿易
  • 歷史
  • 民族誌
  • 文化研究
  • 東南亞
  • 社會人類學
  • 跨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家屋、貿易與歷史》收錄人類學者蔣斌過去十餘年間對臺灣及東南亞的人類學研究。

  臺灣原住民、島嶼東南亞及大洋洲多數族群同屬南島語族(the Austronesian linguistic family),在語言學與考古學的研究上,咸認臺灣為南島語族最古老的分布地之一,甚至可能是原鄉。東南亞是臺灣的近鄰,對多數國人而言卻相對陌生,本書6篇文章析論精闢入裡,只要翻開閱讀就能進一步了解臺灣原住民和他們文化上的親戚:島嶼東南亞。

  「臺灣當代的社會大眾與知識階層,整體來說對於我們的近鄰東南亞,其實相當陌生,即便是多數媒體琅琅上口的『南向政策』或者『臺灣原住民是南島民族的源頭』等等論述,甚囂塵上。但是要說到真正對於東南亞,特別是島嶼東南亞的社會文化,在細節上仍然認識有限。希望這本小書當中的文章,能在這個方面引起大家的興趣,進一步花時間了解我們臺灣原住民,以及他們在區域上的文化親戚:島嶼東南亞,所擁有的豐富而且多采多姿的文化樣貌。」——作者前言

  「作者採用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的『屋社會』理論,意圖探討台灣階層化排灣族社會以及島嶼東南亞族群的家與家屋、人群和屋社會以及環境的背後深層結構關係,不但延續二戰後中央研究院學者對排灣族研究的基礎,範圍更擴及於印尼砂勞越、加里曼丹等地區的田野工作,提供華語文地區人類學關於達雅克(Dayak)族群的Iban、Kayan、Kenyah、Kelabit等社會文化中農業、生計、身分威望等社會實踐之重要民族學讀本,更進一步論述上述田野對象與國家、與當地華人之間的政治經濟互動模式,從個體、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建構東南亞族群互動關係理解,帶領我們一起探索『東南亞』這個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南島世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 王長華

本書特色

  早在啟動新南向政策以前,東南亞就是臺灣長久以來的近鄰。

  臺東大學教授蔣斌長年關注臺灣與東南亞地區各民族,本書析論深入,是從文化、貿易、經濟等層面理解東南亞民族最佳叩門磚。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完全基于您提供的书名结构推断出的主题范畴,但不包含任何关于“台湾与砂拉越人类学研究”的具体内容。这份介绍将侧重于该领域内可能探讨的更宏大、更普遍的人类学议题,并以一种扎实的学术风格呈现。 --- 《家屋、貿易與歷史:區域人類學視角下的空間、交換與變遷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一批具有深厚田野基础和敏锐理论洞察力的学者,聚焦于人类社会中三个核心的、相互交织的维度——家屋(House/Domesticity)、貿易(Trade/Exchange)和歷史(History/Temporality)。本书摒弃了将这三者视为孤立研究对象的传统路径,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尺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特定区域或文化群体的社会结构、经济实践与集体记忆是如何在空间、物质和时间维度上被塑造、再生产和颠覆的。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区域性知识生产”的反思。我们深知,任何人类学研究都植根于特定的地理和文化场域,而这些场域本身就是由漫长的历史进程、动态的物质流动和内嵌于日常实践中的空间逻辑共同构成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考察不同地域的个案,提炼出关于“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共性与特殊性,从而为当代人类学理论对话提供坚实的经验基础。 第一部分:家屋的物质性与社会构造 “家屋”不仅是居住的物理空间,更是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知识传承的物质载体。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建筑形式、材料选择以及空间布局在构建社会秩序中的关键作用。 核心议题聚焦于: 1. 空间的人格化与伦理化: 研究者考察了不同文化中,家庭结构、亲属关系(如父系/母系、大家庭/核心家庭)是如何被精确地编码进房屋的内部划分之中。例如,特定房间的使用权、公共区域与私密区域的界限,如何反映了权力关系、性别分工以及代际继承的伦理规范。我们探讨了“地方化的时间性”——房屋的建造、修复和最终衰败的过程,如何成为家族历史和记忆的编年史。 2. 物质的能动性与媒介性: 关注房屋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对象”的能动性。从墙壁的材料到屋顶的结构,每一个元素都被视为参与社会互动的主体。我们探讨了“媒介人类学”的视角,分析房屋如何作为中介,连接人与非人(如祖先、神灵、环境要素)的关系。在一些案例中,建筑风格的模仿与创新,本身就构成了社会地位提升或文化适应的宣言。 3. 流动性与边界的动态: 传统的“家”概念往往被视为稳固不变的。本部分挑战了这一预设,研究了游牧民族的临时居所、移民社区的“家园想象”,以及在社会剧变时期(如灾难后、冲突中)“家屋”的意义如何被重新协商和建构。这促使我们思考,在持续的流动和不确定性中,何为“家的连续性”。 第二部分:貿易的網絡、物體與主體建構 本部分将分析“貿易”——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交换,更是符号、权力、信息和身份如何在不同社会和地理边界之间流动、转化和被“理解”的过程。 核心议题聚焦于: 1. 交換的社會邏輯: 探讨了非资本主义语境下,礼品交换、再分配和“沉重的礼物”(heavy gifts)所体现的社会义务与人际粘合力。我们分析了特定商品(如稀有矿物、特殊手工艺品、烟草或仪式用具)如何在地方网络中获得超越其实用价值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2. 物質流动的历史地理学: 通过追踪关键贸易物品的起源地、加工链条和最终归宿,研究者得以重构区域间的历史联系。这不仅仅是绘制贸易路线图,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路线如何塑造了沿线社区的社会分层、专业化劳动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图景。我们考察了“全球性物质的在地化”——当外来物品进入新的文化环境时,它们如何被重新命名、重新使用,乃至被纳入本地的宇宙论体系。 3. 身份的商品化与抵抗: 贸易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展示。本部分分析了商人、中介者和生产者如何通过其在贸易网络中的位置来构建或维护其社会地位。同时,我们也关注地方群体如何利用或抵制外部贸易模式,以此来保护其文化自主性,避免被完全纳入更宏大的经济体系之中。 第三部分:歷史的層疊與時間的感知 本书的第三个维度——“歷史”,旨在将前两个维度的物质实践置于更广阔的时间脉络中进行考察。我们强调“历史”并非线性进展的宏大叙事,而是由多重时间感知的交错重叠所构成的复杂场域。 核心议题聚焦于: 1. 複數的時間性與地方記憶: 挑战了将历史简单等同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观点。我们研究了不同社群如何感知和组织时间——例如,循环时间(基于农业或仪式周期)、线性时间(受殖民历史或国家建构影响)以及“叠压时间”(simultaneity of times),即在同一空间中,不同历史层级以不同的速度并存。 2. 物質遺產與歷史的錨定: 房屋和贸易物品(如古老的工具、仪式性容器)如何充当历史的“档案”或“锚点”。我们分析了物质遗存如何被社群主动地“激活”或“选择性地遗忘”,以服务于当前维护或重塑身份的需要。这涉及到遗址的政治、文物的修复与再展示等议题。 3. 歷史性實踐的能動性: 本部分探讨了社区成员如何在日常的家屋维护和贸易活动中,积极地参与历史的再生产。这些日常行为——无论是对祖传手艺的坚持,还是对特定空间布局的固守——都是对外部历史压力的一种持续回应和行动性抵抗。 结论:超越區域主義的理論匯合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超越特定区域研究的局限,通过对空间(家屋)、流动(貿易)和时间(歷史)的精细考察,探寻人类社会组织与变迁的普遍规律。我们期待为人类学理论中关于“物质文化”、“社会网络”和“地方性知识”的讨论,提供来自经验的、具有深刻洞察力的贡献,并鼓励研究者在未来的田野工作中,更加自觉地将这三个维度整合进其分析框架之中。本书适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学、建筑人类学以及区域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及对物质文化实践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斌


  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博士,現任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兼任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所長、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主任等。研究領域主要是社會文化人類學,曾進行田野研究的地方包括臺灣屏東、臺東的排灣族與達悟族(雅美族),馬來西亞砂勞越州、寮國、印尼西加里曼丹省。

图书目录

館長序
前言

臺灣排灣族的家屋與社會構成
從口述到書寫的歷史——臺灣原住民排灣族G村部落誌的撰寫與競爭對話
砂勞越的旱田、澤田與水田——演化階段?技術類型?還是因地制宜?
喧天的鑼與沈默的鑼——砂勞越峇南河中游Kenyah族生命儀禮中的銅鑼
岩燕之涎與筵宴之鮮——東南亞燕窩的商品價值與社會生產關係
「張」長屋(Rumah Chang):一個砂勞越伊班族的長屋社群、歷史與區域貿易關係初探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327897
  • 叢書系列:文化觀察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這本論文集收錄了個人過去十多年間對於臺灣原住民排灣族(the Paiwan)以及砂勞越伊班族(the Iban)、加央族(the Kayan)以及肯亞族(the Kenyah)的人類學研究論文。臺灣原住民與島嶼東南亞以及大洋洲的多數族群同屬於南島語族(the Austronesian linguistic family),在語言學與考古學的研究上,學者公認臺灣是南島語族最古老的分布地之一,或者是可能的原鄉(Bellwood 1985, 1995; Blust 1984)。但是在民族誌以及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領域中,將臺灣原住民的研究放在南島語族的脈絡中進行探討的著作,仍然不多。這裡的論文,是個人的一些初步嘗試。

  以「家屋、貿易與歷史」作為標題,乃是因為這三個主題,涵蓋了收錄的六篇論文的研究主軸。家屋社會(house society)的理論自從法國結構人類學者C. Lévi-Strauss提出後,成為島嶼東南亞社會組織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讓人類學者聚焦於家屋如何「型塑」(constitute)而非只是「反映」(reflect)親屬關係以及社會關係的現象,並且開啓了建築空間人類學的研究領域。臺灣的排灣族,傳統上以石板構築單一家庭的家屋,家屋實體本身具有持久性,並且被賦予家名,因此家屋成為基本社會單位,以及歷史記憶的承載媒介。砂勞越各個主要的達雅克(Dayak)族群,則以長屋(long house)的聚落建築型態,聞名於世。但是,在平權的伊班族以及階序的肯亞、加央族之間,在長屋的持久性、內部階序分化、以及是否作為歷史記憶的載體方面,表現出不同的型態。此外,由於長屋與聚落的範圍相重疊,因此在砂勞越,長屋成為整個聚落的社群表徵,這點和排灣族的單獨家庭家屋,形成有趣的對比。

  Lévi-Strauss基於家屋作為一種「物」而具有型塑社會關係的作用,將家屋社會視為「物崇拜」(fetishism)的原型。而在排灣族與砂勞越各族的民族誌實例中,除了家屋這個實體之外,也可以看出流通的物(貿易品)以及生產的物(農耕作物),在型塑社會關係上的作用。這一方面涉及貿易品的傳入、保有以及如何被在地社會吸納的問題。海洋貿易在東南亞地區具有久遠的歷史,並且和在地族群的社會形構,具有密切的關聯。包括對於貿易樞紐的掌控,如何成為社會階序的基礎,以及貿易品如何轉化為儀禮物,繼而鞏固社會的建構兩個面向。另一方面,對於砂勞越的伊班族而言,稻作農業的型態,除了生態適應上因地制宜的特性之外,也具有儀禮的意義,而成為長屋社會建構中重要的部份。

  在本書的各篇文章中,第一篇〈臺灣排灣族的家屋與社會構成〉一文,綜合描述了臺灣排灣族的家族結構、家族繼承、家屋構造以及社會階序的關係。其中特別和Lévi-Strauss所提出的「家屋是父系與母系、血親與姻親、同胞與配偶等矛盾原則的超越、統合與化解」的論點,進行對話。

  如果說〈臺灣排灣族的家屋與社會構成〉比較著重在傳統民族誌的保存與呈現,第二篇〈從口述到書寫的歷史:臺灣原住民排灣族G村部落誌的撰寫與競爭對話〉這篇論文,則是探討當代臺灣在原住民各族如火如荼的歷史書寫運動中,在親自參與撰寫地方誌的經驗中,根據觀察所見,鋪陳排灣族以貴族家系為軸心的歷史記憶,如何在口述歷史被書寫成為文本的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版本,凸顯出以家名、事蹟、論述脈絡與論述者的差異,所形成彼此間的競合關係。

  在東南亞人類學與歷史學的研究當中,有一個長久以來的「常規智慧」(conventional wisdom),簡單來說就是區分低地與高地,或者海岸與內陸,或者河流下游與河流上游,這兩個地理環境區域。而且這兩個區域,又對應到兩種生計形態,以及兩種政治型態。一般來說,低地/海岸/下游的人們比較多進行水田稻作,並且比較多屬於王朝的子民;高地/內陸/上游的人們比較多進行山田燒墾,並且比較多保持部落型態,不固定屬於某一個王朝。但是東南亞的民族誌,往往就是會存在出人意表的例外案例。在第三篇〈砂勞越的旱田、澤田與水田:演化階段?技術類型?還是因地制宜?〉文中,我就用砂勞越伊班族以及Kelabit族的稻作農業不同的方式,論證我們不應該將這這三種農業,視為涇渭分明的類型,或者背後對應著不同社會複雜度的三個演化階段。我希望證明:在砂勞越的例子中,這三種方式,彼此間轉換的門檻很低,技術細節的共通性很高,三者往往並行不悖,取捨間主要是因地制宜的考量。同時,不論在伊班族或是Kelabit族的社會中,農業的技術偏好,都有社會聲望的考量因素在內,而非單純的糧食經濟問題。

  接著第四篇〈喧天的鑼與沈默的鑼:砂勞越峇南河中游Kenyah族生命儀禮中的銅鑼〉,企圖探討Kenyah族人對於透過跨族群貿易輸入的鑼,如何賦予價值。而透過鑼在生命儀禮中的使用方式,呈現出價值在於它的兩個物質特性:沁涼與發聲。而這兩個特性,在Kenyah人的生命儀禮以及背後的人生觀及宇宙觀中,各有其重要的位置。同時鑼聲更具有聽覺層次的屏障作用,可以在重要祭儀的場合,在聽覺上隔離出需要的神聖空間。

  其次第五篇,〈岩燕之涎與筵宴之鮮:東南亞燕窩的商品價值與社會生產關係〉一文,首先探討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燕窩的價值何在,論證中醫文獻如何一步步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為這個外來珍品找到位置,建立其價值。這個案例可以用來和人類學中既有的價值理論(theories of value)對話。因為燕窩價值的產生,表面上是來自稀缺性(scarcity)與需求(demand),但是中國消費者對於燕窩價值的認定,其實很重要的是認知到以及想像出燕窩生產背後的勞動力,因此勞動力的價值理論,在燕窩的例子上呈現出一個轉折:就是勞動力本身並不直接產生價值,而是要透過文化體系(在這裡涉及的是中醫藥體系)的認定並賦予意義,勞動力才得以成為價值的內涵。這篇文章的後半段,則透過砂勞越兩個燕窩產地的比較,一個是多族群開放競爭的場域,另一個是階序化族群中貴族的壟斷,呈現出不同的生產關係,以及不同的產業前景。

  第六篇〈「張」長屋(Rumah Chang):一個砂勞越伊班族的長屋社群、歷史與區域貿易關係初探〉則是深入探討前一篇中從事燕窩生產的兩個社群中的一個。但是探討的觀點,從燕窩產業本身,轉為這個伊班族長屋社群如何看待燕窩產業,以及如何將自己在這個產銷鍊中原本不利的地位,轉換成優勢,並且將參與在此產業中的商品經濟收益,轉換成為社群的核心象徵―長屋―的美化,從而實現了社會的生產與再生產。在當代人類學關注的全球化議題中,往往強調地方社群的「能動性」(agency),認為面對巨大的全球化勢力的籠罩與碾壓,地方社群其實並不是完全弱勢無力的一群,而是有自己來自傳統文化的能力,或者用來自傳統文化的觀念系統,反抗或者至少過濾、詮釋這個基本上來自市場機制的勢力。

  臺灣當代的社會大眾與知識階層,整體來說對於我們的近鄰東南亞,其實相當陌生,即便是多數媒體琅琅上口的「南向政策」或者「臺灣原住民是南島民族的源頭」等等論述,甚囂塵上。但是要說到真正對於東南亞,特別是島嶼東南亞的社會文化,在細節上仍然認識有限。希望這本小書當中的文章,能在這個方面引起大家的興趣,進一步花時間了解我們臺灣原住民,以及他們在區域上的文化親戚:島嶼東南亞,所擁有的豐富而且多采多姿的文化樣貌。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