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上/下不分售)

失敗者回憶錄(上/下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怡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自传
  • 失败
  • 人生
  • 成长
  • 反思
  • 励志
  • 个人经历
  • 文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的,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在事實敵不過謊言、真理敵不過強權的世界,在權錢色騎劫所有價值體系的世界,作為一個忠於自己的寫作人,很難避免不停地產生挫敗感。尤其是我寫作的時間如此長,面對的中國、台灣和香港的轉變如此大,回想我一生推動的不同時期的目標來說,我想到的無疑就是一個個挫折,是實實在在的「失敗的人生」。──李怡

  他主張寬容異見,維護言論自由,希望中國社會有多黨的民主制度,當權者至少受到新聞監督。他極力守護香港的底線,也成為因言論而遭到人身攻擊和政治仇恨謾罵最廣泛而嚴厲的一名知識分子:由他認識共事過的左報的「叛徒」、「反華」、「反中亂港」到「港獨」,以致同一陣線他曾工作過的傳媒也抹黑他「抄襲」等種種可笑的誣陷和恐嚇。他很堅定,不向極權和流氓屈服。

  信仰和理想重複幻滅,轉而重新認識香港、熱愛香港,畢生讀書不斷、思考不息。

  他生於中國、熱愛中國、移情台灣香港,最後其實還是死憂於中國。他在晚年以「失敗者回憶錄」為題寫自傳,為未來的香港人存紀錄、敲警鐘,其時代之雲天壯濶,人事之湖海險奇,足以為香港史不為人所知的珍鑑。他自慨「失敗」,自憐於一個枉費心力的華人自由派知識分子的一生,但他的一生並不失敗,失敗的只是魯迅論定的中國人,以及其土壤的文化中國。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他見證了香港的興衰,而且秉持良心和原則,以一生心力,盡了一個讀書人應予的義務。香港這個一度的國際經貿大都會,獨欠他一具銅像,因為全球華人世界有無數的醫生、工程師、律師、學者教授,但七十年來,香港只有一個李怡。 ――陶傑

本書特色

  他見證了香港的興衰,秉持良心和原則,以一生心力,盡了一個讀書人應予的義務。
  七十年來,香港只有一個李怡。
 
时代的剪影与个体的挣扎:近现代欧洲社会风貌群像 (本书不含《失败者回忆录(上/下不分售)》相关内容) 一部深度剖析欧洲近现代社会肌理的宏大叙事 作者:多位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家 字数:约1500字 导言:巨变时代的底层回响 本书并非聚焦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亦非仅限于宏大的政治宣言。我们试图深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的欧洲腹地,描摹一个被社会剧变撕扯、在进步与毁灭的边缘挣扎的时代群像。这是一个被启蒙理想过度美化,却又被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彻底重塑的世纪。我们相信,真正的历史,潜藏在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角落——在巴黎的贫民窟里,在维也纳的咖啡馆中,在柏林的工厂车间里,以及在乡村的集体记忆中。 本书汇集了跨学科的尖锐视角,从社会学、文化史、经济史和城市研究等多个维度,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进行了立体化的重构。我们将探讨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性断裂,民族主义的兴起如何异化了传统的社群关系,以及现代性带来的个体疏离感如何催生了新的哲学思潮与艺术表达。 第一部:加速的现代性与旧秩序的瓦解(1870-1914) 一、大都市的炼金术与异化:空间的重构 工业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欧洲的地理面貌。巴黎的奥斯曼改造、柏林的快速扩张、伦敦的地下轨道系统,这些工程奇迹不仅是建筑学的胜利,更是社会阶层固化的新形态。本书详细考察了“大都市”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实验场的运作机制。 我们分析了新兴的城市工人阶级(Proletariat)如何被集中安置在铁轨和工厂周围的“工人区”(Slums)。这些区域的拥挤、卫生条件的恶劣,以及日复一日的单调劳动,构成了现代性阴暗面的物质基础。通过对当时市政记录、医生报告及早期社会调查的梳理,我们揭示了这种空间隔离如何加剧了阶级间的认知鸿沟,为后来的社会冲突埋下了伏笔。 二、消费的诞生与精神的空虚:中产阶级的诞生与迷茫 随着物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一个庞大且具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迅速崛起。然而,这一阶层的精神世界却充满了矛盾。他们既是新自由市场经济的受益者,又被维多利亚式或爱德华式的严苛道德规范所束缚。 本书深入探讨了“闲暇时间”的商品化过程。咖啡馆、百货商店、新式剧院成为中产阶级进行社会展示和自我逃避的场所。我们引用了早期心理学家的观察,剖析了这种“表演性生活”下,个体对意义的追寻和面对日益机械化生活的无力感。例如,在对布拉格和布达佩斯咖啡馆文化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在咖啡因和沙龙辩论中寻求精神慰藉的普遍倾向。 三、意识形态的战场:民族主义的日常化渗透 在铁血的政治高层之外,民族主义是如何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日常的、近乎宗教的情感?本书特别关注教育系统、军事动员以及大众媒体(报纸、小册子)在“制造”民族认同方面的作用。 我们对比了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构建“爱国叙事”上的异同。在某些地区,对“他者”(他国民族或内部的少数族裔)的排斥,成为巩固自身身份认同的必要手段。这种日益强化的排外情绪,是理解一战爆发前夜欧洲社会情绪的重要切口。 第二部:战争的铁砧与文明的裂变(1914-1945) 一、前线的日常:从英雄主义到生存的搏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如宣传所言是一场快速的光荣远征。本书通过对大量私人信件、日记和战地回忆录的文本分析,重建了壕沟战的残酷现实。我们着重于描述战争对普通士兵心智的长期侵蚀——技术化的大屠杀如何消解了传统的荣誉观念。 士兵们从响应“祖国召唤”的浪漫主义叙事,迅速跌入泥泞、疾病和永久性创伤(Shell Shock)的泥潭。这种集体性创伤,是战后欧洲社会弥漫着虚无主义情绪的直接根源。 二、战后的经济震荡与社会断层 战争的结束没有带来和平,而是带来了更加动荡的社会经济环境。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意大利的“战后赤字”,以及英法国内的罢工浪潮,构成了战后重建期的核心图景。 我们详细分析了通货膨胀对社会阶层的洗牌作用:那些依靠固定收入或储蓄的中产阶级财富被瞬间蒸发,从而加剧了他们对体制的怀疑,并将目光投向了极端的政治方案。 三、极权主义的吸引力:对秩序与归属感的病态渴求 在现代性的重重压力下,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对“失序”的激进回应而崛起。本书避开了纯粹的政治理论探讨,而是聚焦于极权主义如何成功地将自己包装成一种“解决方案”:它承诺重建社群、恢复民族尊严、并提供一个清晰简单的世界观。 我们考察了极权政权如何渗透到家庭、学校和工厂,通过无处不在的宣传和监视网络,将个体彻底并入国家机器。对于那些在现代城市中感到孤独和被边缘化的群体而言,这种绝对的“归属感”,成为了放弃个人自由的可怕诱饵。 结语:未竟的遗产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是地理和政治的重划,更是欧洲人对“理性进步”信念的一次毁灭性打击。本书旨在展现,在那些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下,欧洲社会是如何通过一代人的集体经历,完成了从古典现代性向当代社会的痛苦转型。我们所审视的,是进步的承诺与人性的脆弱,以及在剧变时代中,个体如何努力维持其尊严与意义的艰难过程。本书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经历过剧烈社会变革的时代所共有的困境与挣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怡


  本名李秉堯,1936年出生於廣州,童年在上海、北京經歷抗戰與內戰,1948年移居香港, 1970至1998年擔任總編輯的《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是華文世界知識階層影響最大的政論雜誌。2005年至2014年任香港《蘋果日報》論壇版主編。1956年開始寫作不輟,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特異見的原則,結集成書近50種,其中1977年《四人幫事件探索》有譯成英、日、法、西多種語文,1996年《香港一九九七》、2013年《香港思潮》、2020年《香港覺醒》有譯成日文。2021年遷居台北,2022年病逝。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七十年來,香港只有一個李怡  /陶傑
穿過靈魂的冷戰前線     /顏擇雅
李怡,我的老東家       /殷惠敏

唯有勇氣才是永恆——《失敗者回憶錄》題記

第一章:
背景:
01 命運待決的一晚:闖關
02 親臨困境
03 「香港客」回鄉的殺氣騰騰
04 前途茫茫的煎熬
05 反常人的清醒時刻   文革傷痛
06 風起雲湧的《七十年代》
07 傷痛過後的抉擇
08 無法否定自己

蒙蔽:
09 扭曲的歷史
10 王國維的先知預言
11 「中國將來國運」被定格了

藝文:
12 我的家世:爸爸與兩位姑姐
13 淪陷區生活
14 汪政權下的樂土
15 在「孤島時期」孕育的蓬勃藝文
16 父親與劇團「不光彩」的過去
17 李伯伯的悲劇

心路:
18 九歲、逃難、餓殍、飄蕩、成長
19 愚者師經驗   智者師歷史

成長:
20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1 古國風情呼喚少年記憶
22 燕子來時   可惜一片江山

價值觀:
23 在左翼思潮下熾烈成長
24 一九四八樹倒猢猻散
25 豬公狗公烏龜公
29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0 確立我左傾思想的幾本書
31 鋼鐵不是這樣煉成的
32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3 中學的青蔥歲月
34 畢業即失業  

父親:
35 我的父親
36 父親掙扎跌宕的一生
37 不被信任的挫傷
38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震撼教育:
39 畢生受用的禮物
40 我的文化搖籃時期
41 情書——最早的寫作
42 那些年我讀的書
43 在托爾斯泰中《復活》

相依相惜:
44 舊夢縈懷   不可缺的篇章
45 我們都覺悟得太遲了
46 麗儀如何伴李怡同行
47 總有一把聲音說我是對的
48 牽手近一甲子無怨無悔
 
第二章:
迫害:
49 沒有最悲慘   只有更悲慘
50 我的五叔
51 劉賓雁的啟示
52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歷史初稿:
53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4 通俗文化的記憶
55 左派最「香港」的短暫時光
56 從《伴侶》到《文藝伴侶》
57 揮灑年輕精力的太平日子
58 六七暴動:港人身分認同的起點

香港新起點:
59 福兮禍所伏的安身之所
60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1 我們是什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反思:
62 非常時期 反常人格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突破夾縫《七十年代》創刊
65 我創辦了雜誌   雜誌創造了我
66 海外保釣波瀾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白痴」的妙用
69 我與中調部   憶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貓頭鷹隻眼開隻眼閉惹禍
 
第三章:
台灣民主路:
73 從釣運開始反思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林孝信與郭松棻
76 台灣問題的啟蒙
77 台灣民主路上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體制內的台灣聲音
79 踩不死的野花:謝雪紅
80 中國人最自豪的文革「精神」

分道揚鑣:
81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82 極不平凡的一年
83 長文請入   扭轉極左思潮
84 以實踐檢驗民主的假期結束了
85 沙發上的大象觸發裂口
86 太歲頭上動土
87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88 我與左派分道揚鑣的一年

真相浮現:
89 文藝沉澱成剎那絢爛
90 懷念在愛荷華的堅毅眼神
91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92 是非混沌了 九七覺醒時

言論自由:
93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94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95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第四章:
香港前景:
96 買護照住石頭 香港前景惹恐慌
97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98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99 用堂皇道理殺人的變色龍

有始有終:
100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101 掃地出門   另起爐灶
102「庚申改革」胎死腹中
103 中共主動割席   洗脫左派色彩

獨立輿論/徐復觀:
104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105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106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107 守護我們的心智
108《九十年代》的「獨家」風波
109 一宗暗殺逆轉台灣專權政治
110「李匪怡」和《香港1997》

香港悲劇:
111 一國兩制只是權宜之計
112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113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114「基本煩」和霎眼族

獨立輿論/勞思光:
115 與勞思光的交往
116不受術數擺布的勞思光

兩岸走向:
117 在德國訪問的感觸與認知
118 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
119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
120 走在台灣第一道晨光中

六四前後:
121無意中成了六四「動亂的醞釀」
122獄中老人成就一名奇才
123 六四的記憶與感受
124中國,一口活的「官財」
125我曾愛過這四十歲的女人
126中共高層第二代揭露的內幕
127「浪得虛名」的那幾年

距離:
128《九十年代》 台灣版創刊
129江澤民施計過關保位
130我的愧疚
 
第五章:
野豬精神:
131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一)   堅持信念
132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二)  成功之道
133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三)   意見相左
134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四)   遭遇厄運
135 惦念黃永玉大師

極權、自由、文明:
136 真有「九二共識」嗎?
137 俄羅斯歷險記
138 一個預言,一首輓歌
139 香港不會再有張敏儀
140 共產黨不會再有羅孚
141 以感激心情告別殖民主義
142 永遠的港督彭定康
143 別了,無法再「複製」的英治香港

塵埃落定:
144 董建華開頭不是這樣的
145 回歸前的保釣鬧劇與悲劇
146 保釣運動讓我認識的真相
147 余英時與《九十年代》
148 台灣人像白痴,大陸人妙計百出
149 告別《九十年代》
150 掌聲中落幕 幸或不幸?

作者朋友:
151 我的作者朋友們:張北海點滴
152 我的作者朋友們:余剛、阿城和「炊煙」
153 我的作者朋友們:幾支健筆
154 我的作者朋友們:錯愛香港

惡政基因:
155 九七初期中共忍住干預的手
156 董建華的八萬五「嬰兒」
157 首次釋法沒有敲響警鐘
158 我的《信報》專欄
159 「不變」的基石開始撼動了
160 陳方安生辭職 文官體制崩解
161 嗚呼!香港人自豪的廉署!
162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樓塌了
163 翩然而去與鞠躬盡瘁
164 董建華下台之謎(上)
165 董建華下台之謎(下)
166 董下曾上 都是棋子
167 論政生涯下半場兼憶倪匡
168 香港文化界的墓碑新誌
169 愛國民主派的錯念
170 立國全憑一口戈
171 令我著迷的聯語
172 不解解不解,不解不解
173 九七頭十年的民主派

本土意識:
174 另一人生階段的開始
175 從論壇輝𤾗歲月看中國
176 「天譴」論惹的禍
177 港人感情五年大翻轉
178 「奶粉保衛戰」  本土意識成形
179 香港淪陷紀實
180 司徒華晚年的妥協
181 本土意識的濫觴

兩制死亡路:
182 特首豬狼之爭
183 我所認識的曾鈺成
184 香港能相信這人嗎?
185 「ABC」

自決、港獨:
186 雨傘運動的日日夜夜
187 泛民與本土的對立
188 我最滿意的一次訪談
189 魚蛋革命與梁天琦
190 懷想梁天琦
191 年輕人的勇氣自愧不如
192 銅鑼灣書店的詭譎故事
193 中國貪腐奇談

反送中:
194  二○一九,生命中新的一章
195 神針拔去,風暴將臨
196 伊利沙白二世與毛澤東
197 年輕人化解泛民分裂
198 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最終章:
《蘋果》被殺:
26  《蘋果》:成功的失敗者
27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8 自由時代的終章

備註:失敗者回憶錄原刊於《蘋果日報》直至編號27。
28起開始刊於作者個人網頁。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76328
  • 叢書系列:People
  • 規格:平裝 / 840頁 / 14.8 x 21 x 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七十年來,香港只有一個李怡
陶傑


  李怡先生是海外華人社會自由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他來自上民國上一代左翼背景,年輕時自然信仰社會主義,因傾情於中國,最初為中共在香港創辦《七十年代》,文化統戰在美國的台灣和香港留學生。

  身為主筆和自由思想家,除了少年的戰亂,他的下半生經歷了三大衝擊:

  第一,一九七六年毛澤東死亡、四人幫覆滅,因《七十年代》批評美國的資本主義,曲線宣傳「文革」極左狀態中的大陸「進步」生活,令他一時無法對海外的知識讀者交代,青年時代對共產黨的信念動搖於根本,但鄧小平改革開放,胡耀邦、趙紫陽當政,他雖與香港的左派決裂,但對中國還抱有希望。

  第二,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他認識的中國知識分子流亡海外、中國大學生一代遭到鎮壓,令他對鄧小平的期望幻滅,與中國決裂,決定帶著刊物出走,探索華人民主自由之路。隨著九七大限,他又轉向關懷他成長的香港。

  第三,二○一九年香港年輕人的社會運動,引入「國安法」,他意識到香港「一國兩制」正式終結,自己的安危也受到影響,此時他與「中國」告別,轉而支持香港年輕人的獨立和奮鬥的抗爭精神,他認為這就是「少年中國」自五四以來的延續,而且在前殖民地的香港。

  他不主張港獨和台獨,因為他始終是經歷過中國大地的過來人,他只希望世界和平,中國好,希望中國人過好日子,尤其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大學生能在自由的精神文明環境裡生存。但晚年覺得這一點希望幻滅,他只能在精神上支持台灣和香港下一代找尋自己的路。

  他主張寬容異見,維護言論自由,希望中國社會有多黨的民主制度,當權者至少受到新聞監督。他極力守護香港的底線,也成為因言論而遭到人身攻擊和政治仇恨謾罵最廣泛而嚴厲的一名知識分子:由他認識共事過的左報的「叛徒」、「反華」、「反中亂港」到「港獨」,以致同一陣線他曾工作過的傳媒也抹黑他「抄襲」等種種可笑的誣陷和恐嚇。他很堅定,不向極權和流氓屈服。

  信仰和理想重複幻滅,轉而重新認識香港、熱愛香港,畢生讀書不斷、思考不息。

  李怡是很誠摰的人,說話不懂掩飾,相由心生,他由二十歲到八十,書卷氣和赤子之心一直沒有變過。

  他生於中國、熱愛中國、移情台灣香港,最後其實還是死憂於中國。他在晚年以「失敗者回憶錄」為題寫自傳,為未來的香港人存紀錄、敲警鐘,其時代之雲天壯濶,人事之湖海險奇,足以為香港史不為人所知的珍鑑。他自慨「失敗」,自憐於一個枉費心力的華人自由派知識分子的一生,但他的一生並不失敗,失敗的只是魯迅論定的中國人,以及其土壤的文化中國。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他見證了香港的興衰,而且秉持良心和原則,以一生心力,盡了一個讀書人應予的義務。香港這個一度的國際經貿大都會,獨欠他一具銅像,因為全球華人世界有無數的醫生、工程師、律師、學者教授,但七十年來,香港只有一個李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它拒绝了时下流行的简洁和轻盈,选择了一种更厚重、更有质感的呈现方式,这似乎也在暗示内容本身的份量。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各种典故和旁征博引,显示出作者广博的学识,但这些引用绝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作为构建其个人世界观的必要砖石。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对“身份认同”的探讨。他似乎在不断地追问:“我是谁?”或者更深一层:“我的‘失败’定义了我吗?”这种身份的解构与重塑过程,写得极其细腻,充满了自我审视的痛苦与挣扎。这本书像是一场漫长的辩论赛,作者是唯一的选手,也是唯一的裁判,他不断地与自己内心深处那些矛盾的声音进行对话。读完后,我感受到了一种奇异的宽慰:原来,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是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提供了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工具。

评分

这本《失败者回忆录》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回忆录”这类书籍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些自怨自艾或者故作成熟的叙述,结果呢,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生活中的那些微小、转瞬即逝的瞬间捕捉得非常精准。比如他描写童年时,那种带着点灰蒙蒙滤镜的记忆,空气中漂浮的尘埃、午后老旧收音机里传出的模糊乐声,那种感觉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一种对“过去状态”的精确复现。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种旧书页特有的味道,以及在某个特定季节里才能感受到的那种微凉。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本该被遗忘的片段,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更难得的是,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像涓涓细流,缓慢渗透;时而又像一阵急雨,将你卷入某个高潮迭起的片段,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不是按时间顺序机械排列的流水账,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碎片精心拼贴而成的马赛克画,每一块碎片都闪烁着不同的光芒。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情绪的方式,那种不加粉饰的坦诚,读起来让人既感到亲切,又带着一丝敬畏。

评分

读完这本厚厚的上下册,我的感受复杂得难以言喻,它不像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本身”的哲学探讨。作者对于“失败”这个主题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讽。他不是在炫耀自己的挫折,而是在深入剖析那些导致“不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书中探讨了很多关于选择与放弃的悖论,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重大决定,回过头看,不过是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念头堆叠的必然结果。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感知”的章节,作者描述了在某种极端压力下,时间是如何被拉伸、扭曲,甚至在某一刻彻底停滞的体验。这种心理层面的挖掘,非常具有穿透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人生中那些自认为“浪费掉”的时间,或许它们从未真正消失,只是以另一种形式沉淀了下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冷峻而富有张力,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疏离感,但内核却是无比滚烫的,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解码其中的深意。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些不愿面对的“不完美”。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奇特的“沉浸式迷失感”。作者似乎故意打乱了叙事的逻辑线索,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梦境般的结构,让你在阅读时必须不断地在过去、现在和作者臆想的未来之间进行跳跃和重组。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磨时间”的书,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去构建自己的阅读地图。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叙事节奏,但一旦适应了,那种感觉就像是解开了一个复杂的谜团,每一次新的章节开启,都像是找到了一个通往新维度的入口。书中对于社会边缘人物的刻画,尤其入木三分,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声音,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展现。作者似乎在用他自己的文字,为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冲刷掉的个体,搭建了一座坚固的纪念碑。这本书的批判性思维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抛给你,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久久无法释怀。

评分

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技巧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尤其是在视角切换和叙事声音的塑造上,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有那么几段落,叙述者仿佛是置身事外的幽灵,冷静地观察着“那个曾经的我”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这种抽离感制造了一种奇特的戏剧张力。然而,这种疏离感又时不时地被突如其来的、极具感染力的内心独白打破,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情感的温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特定场景时的空间感营造,你几乎能感受到那个房间的拥挤、窗外光线的角度,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某种气味。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都拥有了史诗般的厚重感。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后会立刻感到“振奋”的作品,它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考古挖掘”,你需要耐心,但最终挖出的东西,绝对是价值连城的。它挑战了我们对“成功”的传统定义,并用一种近乎残忍的诚实,为我们描绘了另一条生命轨迹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