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 終極動物百科:2500種動物的完整介紹、生態圖鑑、分類資訊與分布地圖(新版)

國家地理 終極動物百科:2500種動物的完整介紹、生態圖鑑、分類資訊與分布地圖(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露西‧斯佩爾曼
图书标签:
  • 动物
  • 百科
  • 地理
  • 自然
  • 科普
  • 图鉴
  • 生物
  • 分类
  • 动物学
  • 新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給予五顆星好評,動物迷絕不能錯過!
  ★收錄2500個物種,超過1000張華麗圖片,史上最完整、最權威的動物百科
 
  為什麼電視裡的猴子要倒掛在樹上?
  後院那些胖嘟嘟的傢伙是土潑鼠還是美洲旱獺?
  現在這些你好奇已久、稀奇古怪的動物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找到答案!
 
  《終極動物百科》是一本適合全家人隨時翻閱的自然科學讀物,書中收錄了2500種動物、最精采的動物攝影作品和獨一無二的田野報告,帶你走進驚人的野外世界。
 
  本書分為八個部份,第一章介紹動物特點,如生命週期、繁殖方式、感官交流、棲息地、對環境的適應、瀕危的物種與動物保護等,以全觀的方式讓你對動物們有一初步的瞭解。接著的第二章到第七章開始依次介紹不同類別的動物: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第八章則是動物清單,包括1000多種前面為提及的動物,清單裡的動物涵蓋書中全部6個分類(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無脊椎動物),並且還注明了每種動物的俗名與學名、體型、食性、分佈地區、棲息地等資訊。
 
  每一章開頭都以簡單介紹搭配圖片,極盡詳細的介紹動物的身體構造和分類。並且會把一大類動物分成不同的小類逐一介紹,無論是關鍵特徵還是趣味知識全都一網打盡。從俗名學名的叫法到瀕危的程度,從棲息地、分佈地區到吃葷還是吃素,每一物種都有專屬簡介,所有動物迷好奇的事情、各種關於動物卻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實都可以在書中找到。此外,透過精美的圖表,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動物的生命週期、聲納系統、體型比較等,是目前最全面、最權威的動物百科全書。
 
本書特色
 
  ․2500個物種依據生物類別組織性分類,收錄:哺乳動物、兩棲生物、鳥類、爬行動物
  ․利用表格標示動物壽命、棲息地、體積,並用文字描述飲食習慣、生活習性以及特殊資訊
  ․最精采的動物攝影作品和獨一無二的動物資訊,帶小朋友走進驚人的動物世界
好的,这里为您呈现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些图书的内容与您提到的《國家地理 終極動物百科:2500種動物的完整介紹、生態圖鑑、分類資訊與分布地圖(新版)》完全不同: --- 图书系列一:探寻失落文明的足迹:《古埃及象形文字解读与文明兴衰史》 本书深入剖析了古埃及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聚焦于其独特的文字系统——象形文字的演变、结构及其在宗教、行政和日常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部分:语言的密码——象形文字的起源与结构 本部分详细追溯了象形文字从原始图画符号向成熟文字体系过渡的漫长历程。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对符号表面的描摹,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语素(logograms)、音符(phonograms)和限定符(determinatives)的复杂运作机制。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碑文拓片和莎草纸文献的高清复原图,通过对卡尔纳克神庙铭文和《亡灵书》残卷的精细比对,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如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书写风格的细微差异。 重点章节将阐述“转写系统”的构建,解释了学者如何通过对比希腊文和科普特文文本,最终成功破译了罗塞塔石碑上的三语对照信息。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古代书吏的日常书写工具、墨水配方及其对文献保存的影响,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语言学和考古学交汇的知识框架。 第二部分:法老的时代——权力、宗教与社会结构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古埃及的社会肌理。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金字塔的宏伟,而是探讨了支撑这一伟大文明的“马阿特”(Ma'at,宇宙秩序与正义的理念)是如何渗透到法老的神权统治、贵族的土地分配以及普通民众的农业生产中的。 通过对特里奥夫墓葬壁画的深度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古埃及的家庭生活、婚姻习俗以及复杂的丧葬仪式。书中专门设立章节解析了奥西里斯神话体系与复活信仰如何成为驱动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柱。此外,本书还首次系统梳理了古埃及在医学、冶金术(特别是青铜铸造技术)以及历法制定上的创新成就,强调了这些技术进步对周边文明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尼罗河的遗产——文明的衰落与文化回响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从希腊化时期到罗马征服的过渡阶段。我们分析了埃及本土宗教如何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表现出的韧性与适应性,例如阿蒙神崇拜如何与希腊神祇融合。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非线性视角的文明史,它不仅记录了辉煌的成就,也审视了内部的矛盾和最终被历史洪流所取代的必然性,展示了古埃及文明对后世西方乃至中东文化留下的持久印记。 --- 图书系列二:微观世界的无限可能:《量子纠缠与信息论基础》 这是一部面向具有高等数学和物理学基础的读者,旨在系统阐述量子信息科学核心概念的学术专著。本书不涉及宏观生物学或地理学内容,而是完全聚焦于物理学的最前沿领域。 第一章:经典信息论的回顾与局限 本章以香农的信息论为基点,回顾了确定性系统中信息熵、信道容量等核心概念。随后,重点论述了经典信息处理的局限性,为引入量子力学视角下的信息概念做铺垫。 第二章:量子力学基础与希尔伯特空间 本章详述了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包括态矢量、算符的定义、狄拉克符号系统的应用。着重讲解了张量积(Tensor Products)在描述复合系统中的关键作用,这是理解多粒子量子态,尤其是纠缠态的数学基础。对自旋算符、角动量代数进行了深入推导。 第三章:量子比特与量子门 不同于经典比特(0或1),本书详尽定义了量子比特(Qubit)及其在布洛赫球上的几何表示。系统地介绍了基本的单比特和双比特量子逻辑门,如泡利门、Hadamard门和受控非门(CNOT),并分析了这些门操作对量子态演化的影响。 第四章:量子纠缠的本质与量度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我们清晰界定了纠缠态(Entangled States)的概念,并通过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实验来证明其非定域实在性。内容包括对最大纠缠态(如贝尔态)的构造与分析,以及对纠缠的量化指标,如纠缠熵(Entanglement Entropy)和纠缠度(Concurrence)的数学推导和应用场景分析。 第五章:量子计算的算法与应用 本章探讨了量子计算的实际潜力。详细剖析了Shor算法(用于大数因式分解)和Grover算法(用于非结构化数据库搜索)的数学原理和计算复杂度优势。同时,还介绍了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的完整协议,分析了其依赖于纠缠和经典通信的机制。 第六章:量子噪声与纠错 面对现实中退相干(Decoherence)的挑战,本章介绍了量子信息的容错机制。详细阐述了量子纠错码(Quantum Error-Correcting Codes),特别是对表面码(Surface Codes)的拓扑结构及其在构建容错量子计算机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读者提供了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桥梁。 --- 图书系列三: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经济史:《行会、贸易路线与城市自治权力的崛起(1100-1450)》 本书旨在描绘中世纪晚期欧洲城市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变迁,重点关注手工业组织、商业网络以及城市争取政治自主权的斗争。 第一部分:手工业的组织形态——行会的权力与规范 本书详尽考察了中世纪城市中不同行业行会的内部运作机制。我们分析了学徒、工匠和师傅三级阶梯的晋升制度,以及行会对产品质量、价格控制和学徒数量的严格规定。通过对佛罗伦萨羊毛行会和巴黎面包师行会章程的比较研究,揭示了这些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与抑制创新之间的内在张力。书中探讨了女性在特定行会(如纺织业)中的隐性角色与经济贡献。 第二部分:商业网络的构建与远距离贸易 本部分着重描述了连接欧洲大陆与地中海世界的贸易体系。深入研究了汉萨同盟在波罗的海和北海地区的垄断地位,分析了其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内容涵盖了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海上商业帝国如何通过股份制公司(Commenda)模式规避风险,并详细介绍了当时贸易中使用的高级金融工具,如汇票(Bills of Exchange)的出现及其对货币流通的革命性意义。 第三部分:城市自治权的争取与政治转型 中世纪城市并非简单的经济中心,更是政治力量的角逐场。本书探讨了城市资产阶层(Burghers)如何利用其经济实力,通过与封建领主或王室的谈判、甚至武装起义,换取特许状(Charters)和自治权。分析了城市议会(Commune)的早期结构、选举方式及其在制定地方法规、征税和组织民兵方面的职能。本书认为,城市自治权的逐步确立,是欧洲政治权力从封建庄园向中央集权和新兴市民阶层转移的关键一步,为后来的近代国家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 第四部分:危机与转型——黑死病后的社会重塑 本书最后分析了14世纪中叶黑死病对城市经济结构造成的剧变。瘟疫导致劳动力短缺,极大地增强了幸存工匠的议价能力,从而挑战了原有的行会等级制度。同时,贸易路线的暂时中断和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加速了部分城市向资本主义萌芽形态的转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露西‧斯佩爾曼博士(DR. Lucy Spelman)
 
  身兼生物學家、教育家、獸醫和作家。她活躍於野生動物保育領域,曾在中國研究大貓熊,在圭亞那研究巨獺,在盧安達研究山地大猩猩。她教授生物多樣性變遷、生態系健康學,以及人類、動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她也是動物醫學專家,本書中出現的許多動物她都治療過。目前與一隻漂亮的黑色拉布拉多犬皮特羅居住在美國羅德島州。

图书目录

閱讀指南  10
歡迎來到動物王國 12
生命週期與繁育  14
感官與交流  16
棲息的家園  18
遷徙  20
適者生存  22
瀕危動物  24
動物保護  26
 
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  28
哺乳動物大事記  30
什麼是哺乳動物?32
單孔動物和有袋動物  34
走進野外:樹袋鼠  36
齧齒類(鼠形亞目)  38
齧齒類(豪豬亞目和松鼠形亞目)  40
蝙蝠  42
兔子和它的親戚們  44
鼩鼱和小型食蟲動物  45
食蟻獸、犰狳和樹懶  46
狗、狼和它們的親戚  48
走進野外:北極狼
臭鼬和臭獾  52
水獺、鼬和它們的親戚  53
走進野外:巨獺  54
麝貓、馬島長尾狸貓和它們的親戚  56
獴  57
浣熊、小熊貓和它們的親戚  58
鬣狗和土狼  59
熊  60
大貓  62
走進野外:獅子  64
小型和中型的貓科動物  66
走進野外:金錢豹  68
海豹、海獅和海狗  70
海象  71
大象  72
海牛  73
牛、綿羊和山羊  74
羚羊和叉角羚  76
鹿和加拿大馬鹿  77
長頸鹿和獾加狓  78
河馬和豬  79
駱駝和它的親戚們  80
馬和它的親戚們  81
犀牛和貘  82
海豚、鼠海豚和齒鯨  84
須鯨  85
走進野外:逆戟鯨  86
狐猴和它的親戚們  88
樹熊猴、懶猴和嬰猴  89
猴  90
猿和眼鏡猴  92
走進野外:西部低地大猩猩  94
哺乳動物之最  96
 
鳥類
鳥類  98
鳥類編年史  100
什麼是鳥?  102
鷹、隼和貓頭鷹  104
走進野外:角雕  106
鴨、鵝和天鵝  108
鷗、海鸚和鷸  110
信天翁、鵜鶘和它們的親戚  112
走進野外:漂泊信天翁  114
鷺、火烈鳥和它們的親戚  116
潛鳥118
鶴、鴇和它們的親戚  119
雞、火雞和它們的親戚  120
鴿和鳩鴿  122
翠鳥、犀鳥和它們的親戚  123
杜鵑和它的親戚們  124
夜鷹、林鴟和它們的親戚  125
蜂鳥和雨燕  126
鸚鵡  127
透過鏡頭看世界:鳥的天堂  128
啄木鳥、大嘴鳥和它們的親戚  130
鴕鳥  131
蟻鵙和它的親戚們  132
鶲  133
烏鴉和它的親戚們  134
紅雀和其他鳴禽  136
鶇和其他鳴禽  138
企鵝  140
走進野外:國王企鵝  142
鳥類之最  144
 
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  146
爬行動物編年史  148
什麼是爬行動物?  150
鱷魚、短吻鼉和短吻鱷  152
走進野外:美洲鱷  154
龜和陸龜  156
透過鏡頭看世界:海龜
美洲鬣蜥、變色龍和它們的親戚  160
壁虎、石龍子和巨蜥  162
蛇  164
走進野外:加蓬噝蝰  166
爬行動物之最  168
 
兩棲動物
兩棲動物  170
兩棲動物編年史  172
什麼是兩棲動物?174
蠑螈和肋突螈  176
透過鏡頭看世界:長尾河蜥螈  178
蟾蜍 180
蛙(無尾目)182
走進野外:金色箭毒蛙  184
兩棲動物之最  186
魚類
魚類  188
魚類編年史  190
什麼是魚?  192
原始魚類  194
鯊魚  196
走進野外:鼬鯊  198
鰩魚200
鰻魚  202
鯷魚、鯡魚和它們的親戚  203
透過鏡頭看世界:鯨鯊  204
石斑魚和它的親戚們  206
深海魚  207
鱒魚和鮭魚  208
鯰魚、食人鯧和它們的親戚  209
走進野外:哲羅鮭  210
鱸魚和它的親戚們  212
鮪魚、旗魚、劍魚和它們的親戚  214
鮋和杜父魚  215
珊瑚礁魚類和海馬  216
走進野外:弓紋刺蓋魚  218
魚類之最  220
 
無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  222
無脊椎動物編年史  224
什麼是無脊椎動物? 226
海綿  228
蠕蟲  229
珊瑚  230
海葵和水母  231
透過鏡頭看世界:水母 232
蝸牛和蛞蝓  234
蛤蜊、牡蠣、蚌和扇貝  235
章魚和它的親戚 236
棘皮動物  237
蟹、蝦和海鼇蝦  238
蜘蛛、蠍子、蜱蟲和蟎蟲  240
蜈蚣和馬陸  241
走進野外:蠅虎  242
昆蟲  244
甲蟲(鞘翅目)245
走進野外:蟬  246
半翅目昆蟲  248
蠅  249
蝴蝶和蛾  250
蜜蜂和黃蜂  252
蟻  253
無脊椎動物之最  254
 
動物列表  256
詞彙表  292
資料來源  295
索引  296
致謝  302
圖片出處  302
參與人員及機構  304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19914
  • 規格:精裝 / 304頁 / 21 x 30 x 4.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8歲~12歲

图书试读

自序
 
  這本《美國國家地理 終極動物百科》一共分為8個部分。第一章會大致向你介紹動物的特點,如它們的生命週期和繁殖方式、感官與交流、棲息地、對環境的適應與偽裝、瀕危的物種和動物保護等,這些內容會讓你對動物們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第二章到第七章會依次向你介紹不同類別的動物: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每一章都以一個簡單的介紹開頭,然後是一個圖片集錦。鑒於一本書篇幅有限,我們不可能把地球上每種動物的照片都放進來,但我們會盡可能地在兩頁紙的圖片集錦中向你展示這類動物的多樣性。圖片集錦之後是我們的講解環節,這部分將詳細介紹這類動物的身體構造和分類。這之後,我們會把這一大類動物分成不同的小類逐一介紹,無論是關鍵特徵還是趣味知識全都一網打盡。從俗名學名的叫法到瀕危的程度,從棲息地、分佈地區到吃葷還是吃素,每個物種都有一段專屬簡介,把你想知道的事情都告訴你。除此之外,我們還準備了精美的圖表,讓你能更清晰地看到這些動物的生命週期、聲呐系統、體型比較等等豐富的資訊。
 
  在這幾章中還包括17則「走進野外」的短篇報導和6張「透過鏡頭看世界」的圖片。「走進野外」報導是美國國家地理的工作人員在野外工作時所寫,他們可能是探險家、撰稿人或是攝影師;而「透過鏡頭看世界」的圖片則選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動物照片庫,目的是讓美麗的照片幫你放鬆一下眼睛。每一章的結尾則是動物之最,從最高最大到最小最臭,只要有一個特點可以傲視群雄,它就一定榜上有名!
 
  書的第八部分是一個動物清單,其中包含1000多種前面並未提到的動物。這個清單的作用與每一章的圖片集錦相似,就是讓你感受一下動物王國的豐富與多樣。清單裡的動物涵蓋書中全部6個分類(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無脊椎動物),並且還注明了每種動物的俗名與學名、體型、食性、分佈地區、棲息地等資訊。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当我第一次捧读这本书时,我内心是存有一丝疑虑的,毕竟“终极”二字的分量很重,很容易出现内容失焦或蜻蜓点水的情况。然而,这本书用它无可辩驳的广度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仿佛是一部浓缩了数十年田野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我特别关注了那些鲜为人知、生活在极地或深海中的神秘物种的条目,原本以为这些信息会比较稀疏,没想到即便是这些“边缘”物种,也拥有相当扎实和翔实的资料支撑。这种全覆盖式的努力,体现了编者对“百科”二字的郑重承诺。文字风格上,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准确性的同时,用一种充满敬畏和热情的笔调来描绘这些生命奇迹,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数据和鲜活的生命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在惊叹于生命的鬼斧神工之余,也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科学之美。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给镇住了。那种厚实感,仿佛握住了一本真正的知识宝库。封面设计得大气磅礴,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科普读物。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内容编排上的那种匠心独运,每一个物种的条目都显得井井有条,信息量巨大却不至于让人感到压迫。比如我随意翻开其中一页,关于某种深海鱼类的描述,那种详尽的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从它们的生理结构到独特的生存习性,再到它们在特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作者似乎都做了拉网式的梳理,让人对这个生物有了全景式的了解,而不是蜻蜓点水的一瞥。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照片,清晰度极高,色彩还原度也非常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乐趣和代入感,仿佛真的能透过书页看到那些神奇的生物在它们各自的栖息地中活动一样。这本书绝对是那种可以放在床头,随时翻阅,每次都能发现新细节的“传家宝”级别的工具书。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面向大众的友好表达方式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那种对地球生命的热爱和保护的呼吁,尽管这种情感是内敛地融入在每一个物种介绍中的。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生命网络图景。通过对不同物种面临的生存威胁的客观描述,读者能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维持生态平衡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我常常在阅读完关于某个濒危物种的介绍后,会陷入沉思,这种震撼是单纯的图片或短视频所无法给予的。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框架,让我们得以将个体生命置于更广阔的演化时空和地理环境中去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自然史诗。它激励着我,去用更负责任、更具同理心的目光去看待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生命伙伴,是一份值得反复品读、并会影响人生观的杰出著作。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它的实用价值,这不仅仅是一本用来“看”的书,更是一本可以“用”的参考资料库。我个人对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一直抱有浓厚兴趣,而这本书提供的那些详尽的分布信息和地图,简直就是我的“秘密武器”。地图的精度和信息密度,远远超过了我之前使用的任何电子资源,它们不是那种粗略的轮廓图,而是精细到能够分辨出不同亚种的微小栖息地差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使得它在学术参考价值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另外,文字描述中对各种生态关系的探讨,比如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动态平衡,或是共生关系的复杂性,都展现了超越一般科普读物的思辨深度。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上一堂由顶级生态学家亲自指导的现场课,那种潜移默化的知识积累是其他碎片化信息源无法比拟的,让人从根本上提升了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层次。

评分

这份百科全书的排版风格,简直是为我这种视觉系读者量身定做的。那种干净、留白得当的版面设计,让人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花了很大力气去研究它对不同生物类群的划分逻辑,那种自洽且符合现代生物学认知的分类系统,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专业功底。清晰的标题层级结构,让查找特定信息的过程变得异常高效,这对于需要快速核对资料的研究者或者仅仅是好奇心旺盛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于每一个物种的描述,并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是什么”的阶段,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和“如何”——比如某些物种为了适应极端环境所进化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生理机制,作者的文字解读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充满了故事性,完全打破了传统百科全书给人的那种刻板印象。我试着去比对了一下市面上其他同类型的书籍,它们的深度和广度,与这一本相比,都有明显的不足,这份投入的精力是肉眼可见的巨大,绝对是行业内的标杆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