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Works專業工程師訓練手冊[1]-基礎零件篇(第四版)

SolidWorks專業工程師訓練手冊[1]-基礎零件篇(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邦彥
图书标签:
  • SolidWorks
  • CAD
  • 机械设计
  • 工程制图
  • 零件设计
  • 入门教程
  • 专业培训
  • 第四版
  • 工业软件
  • 数字化建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步驟式的圖文解說方式
  完全自修,不必花錢、花時間到訓練中心上課
  正確的建模SOP導引觀念和實務,讓你知道業界要的是什麼,何謂標準?建立標準!

  ‧多年業界輔導經驗 專業引導快速上手
  ‧提供精準零件繪製圖 將所學與業界接軌
  ‧更多CAD模型範例 盡在SolidWorks論壇分享

  這是一本專門介紹SolidWorks零件的培訓應用書籍,強調基礎教育,內容與時俱進使用最新版軟體,也是設計給初學者進行基本訓練到一流工程師的養成系列計畫之首部曲,一次擁有草圖和特徵兩大製圖靈魂。本書可與《SolidWorks專業工程師訓練手冊[2]-進階零件與模組設計》連結,會讓你迫不急待想進階學習,這本基礎篇保證自發性重複閱讀,並為模組化的基礎紮根,且每次閱讀都有不同意境。

本書特色

  ☑建模技術完整收錄:2D草圖+3D模型建構
  ☑口訣讓專業變簡單=看就會的專業
  ☑增加製圖邏輯訓練
  ☑章節順序=學習順序
  ☑草圖與特徵的指令字典
  ☑製圖技術同步導入模組化
  ☑線上/實體訓練課程的學習教材

  範例與其他相關資源請參考SolidWorks論壇:  www.solidworks.org.tw/forum.php

  【適用對象】
  本書適合完全沒有CAD經驗或非工業科系使用者,也可作為大專院校機械工程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書。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SolidWorks 專業工程師訓練手冊[1]-基礎零件篇(第四版)》之外的其他技术或专业书籍的详细简介: --- 《3D建模與數位製造實務應用指南:從概念設計到原型製作》 適用對象: 機械設計初學者、大學及技術學院相關科系學生、希望深化數位製造技能的工程師、對快速原型製作有興趣的設計師。 書籍簡介: 本手冊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全面且實用的3D建模與數位製造流程指引,它不聚焦於單一軟體工具的深度操作,而是著重於從產品概念發想到最終實體模型產出的完整工程思維與跨工具整合能力。本書的內容橫跨了現代產品開發流程中的關鍵環節,特別強調設計意圖的精確傳達與製造可行性的早期納入。 全書結構依循一個典型的產品開發週期,分為四大核心模組,共計十二個章節,確保讀者在掌握基本幾何建立的同時,能具備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第一部分:設計思維與參數化建模的內核原理 本部分旨在建立讀者對現代CAD系統的基礎認知,區分參數化建模與直接建模的優勢與應用場景。 第一章:從草圖到實體的設計哲學 本章探討如何將抽象的工程需求轉化為精確的2D草圖語言。重點分析了尺寸約束(Constraints)與幾何關係(Relations)在建立穩定、易於修改的設計模型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探討如何利用參考幾何(Reference Geometry),如基準面、軸和點,來支撐複雜的特徵建立。 第二章:特徵工程與模型樹的結構化管理 詳細闡述了標準實體特徵(如拉伸、旋轉、掃描、混成)的精確應用。更重要的是,本章引入了“模型樹”的概念,指導讀者如何通過有邏輯的特徵順序建立,確保設計變更時的可靠性。討論了特徵的父子關係以及如何利用“設計表”(Design Table)進行參數化變體設計。 第三章:進階幾何處理:曲面與實體的融合 雖然基礎建模側重於實體,但許多流線型或複雜曲面產品需要曲面設計的輔助。本章簡要介紹了NURBS曲面的基礎概念,並指導讀者如何使用拉伸、邊界混成等工具創建中等複雜度的曲面,並將其“補面”或“切口”到現有的實體模型中,實現實體與曲面的無縫銜接。 第二部分:工程分析與設計優化 精確的建模是分析的基礎。本部分側重於確保模型符合結構強度、運動要求及材料限制。 第四章:工程圖面的標準化繪製與註釋 介紹依據ISO/ANSI標準創建專業工程圖的規範。重點涵蓋視圖佈局(正投影、剖視圖、斷裂圖)、符號標準的正確使用,以及公差與配合(GD&T)的基本解讀與標註。強調工程圖作為最終製造指令的重要性。 第五章:機構運動學的初步模擬與干涉檢查 本章引入了基本的運動仿真概念。讀者將學習如何定義零件之間的配合(Mates/Constraints),建立簡單的機械結構(如連桿機構、凸輪機構)。通過模擬,識別潛在的干涉問題,並學習如何調整模型以確保機構的順暢運動。 第六章:材料屬性賦值與質量特性計算 詳細說明如何正確地為模型指定材料類型,並理解材料密度對質量、重心、慣性矩的影響。這對於結構設計和動態性能預估至關重要。 第三部分:數位製造與下游流程銜接 本部分是連接虛擬模型與物理實體的橋樑,重點關注如何準備模型以便進行增材製造(3D列印)和減材製造(CNC加工)。 第七章:增材製造(3D列印)的模型準備 深入探討STL/3MF文件格式的特性與限制。指導讀者如何檢查和修復模型中的“水密性”錯誤(非流形邊緣、反轉法線),確保模型能被切片軟體正確識別。討論懸垂角、壁厚檢查在列印前的必要性。 第八章:為CNC加工準備的幾何細節 區分適用於CNC的設計原則與3D列印的不同。著重講解如何優化特徵以方便刀具接近,如倒角(Fillet)和圓角(Round)的選擇,以及如何合理預留加工餘量。介紹如何建立用於夾具定位的參考面。 第九章:逆向工程與點雲數據處理簡介 雖然本書非專注於逆向工程,但本章簡要介紹如何將掃描獲取的點雲數據導入到建模環境中,並利用這些數據作為參考來重建實體模型。這對於現有零件的數位化非常實用。 第四部分:專業協作與數據管理 現代工程項目高度依賴團隊協作和數據的版本控制。 第十章:文件結構與版本控制的工程實踐 強調使用組件(Assembly)和零件(Part)的正確層級關係。討論“參考管理”,即如何安全地處理外部參考鏈接,避免在團隊協作中產生“斷鏈”問題。 第十一章:協同工作流程與數據交換格式 介紹工程領域常用的數據交換格式(如STEP、IGES、DXF、PDF 3D)。重點講解在不同軟體平臺間傳輸幾何數據時,應選擇何種格式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設計意圖和準確性。 第十二章:PLM/PDM系統基礎概念與數據安全 簡要介紹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和產品數據管理(PDM)的基本職能,包括文件簽入/簽出、審批流程和版本追溯。雖然不涉及特定軟件的操作,但旨在讓讀者理解在大型企業環境中,模型數據如何被規範化管理。 --- 本書特色: 1. 流程導向,而非工具羅列: 強調“為何要這樣做”的工程邏輯,而非僅是“如何點擊”的軟體教學。 2. 跨製造技術視野: 將設計與增材/減材製造的要求緊密結合,培養面向製造的設計(DFM)能力。 3. 案例豐富,貼近產業實務: 包含多個複雜的結構件、殼體和機構組件的實例分析,展示從2D圖紙到3D模型的完整轉化過程。 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建立一套穩健的數位化產品開發流程框架,能夠自信地應對從概念設計到最終製造準備的各類工程挑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00 課前說明
CH01 SolidWorks環境與介面
CH02 工作環境效能設定
CH03 SolidWorks精采體驗
CH04 空間與座標系統
CH05 方位視窗
CH06 模型檢視
CH07 初學製圖要領
CH08 草圖圖元
CH09 草圖工具
CH10 草圖限制條件
CH11 草圖繪製SOP
CH12 2D草圖繪製
CH13 草圖-直線複製排列
CH14 草圖-環狀複製排列
CH15 草圖-鏡射
CH16 建模之草圖規則與型態
CH17 模型建構SOP
CH18 視圖最佳草圖輪廓
CH19 最佳模型顯示狀態
CH20 伸長填料與除料觀念
CH21 伸長基礎建模
CH22 旋轉填料與除料觀念
CH23 旋轉應用
CH24 特徵-直線複製排列
CH25 特徵-環狀複製排列
CH26 特徵-鏡射
CH27 薄殼特徵
CH28 肋材
CH29 進階建模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34595
  • 規格:平裝 / 864頁 / 19 x 26 x 4.5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四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确实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纸张的厚实程度和光泽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非常可靠。内页的排版布局堪称艺术品,图文的穿插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丝毫没有生硬的堆砌感。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机械结构图,线条的清晰度和细节的还原度都令人赞叹,即使用放大镜观察,那些标注和尺寸线依然锐利得像是直接从CAD文件中输出的一样。侧边留白的处理也很到位,这对于习惯在书本上做笔记或标记重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让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自由地与书本互动,而不是拘泥于狭小的空间。而且,这本书的装订方式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脊会过早松脱或出现纸张松动的现象。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极致追求,本身就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让人每次打开它都有一种“这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具书”的愉悦感。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对于那些期望通过一两天速读就能掌握软件的读者来说,可能会略显“沉重”。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一种心境上的投入。它不会给你现成的“套路模板”,而是提供了一套严密的分析框架。如果你习惯于“跟着做”就能解决问题,这本书会让你感到挫败,因为它要求你不断地向后追溯,去理解每一个命令背后的驱动力。然而,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刨根问底,才最终成就了扎实的功力。对我而言,把它放在手边,更像是一个常驻的“设计顾问”,每当遇到拿不准的建模难题时,翻开它,总能找到从原理层面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依赖于网上零散的“技巧分享”。它培养的是一种面对未知问题时的信心,那份信心来源于对基础知识的深刻掌握。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软件操作,不如说是一次对现代制造业设计语言的沉浸式体验。作者的文字风格兼具学者的严谨与工程师的务实,极其擅长用精准的术语来描述复杂的概念,同时又不失流畅性。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公差配合和表面粗糙度在三维模型中体现的章节。这些内容往往被初级教程忽略,但却是产品能否顺利量产的关键。书中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工程标准具象化到每一个特征细节上,让你清晰地看到一个未经过审慎考虑的倒角,在最终的机加工图纸上会带来何种后果。这种将理论与实际生产链条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屏幕上的三维图形,更是物理世界的蓝图。

评分

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最佳实践”的无情纠正和优化。我过去习惯用一些自己觉得“快”的方式来建模,但读了这本书后,才意识到自己很多看似高效的操作,实际上埋下了技术债。书中对命名规范、图层管理以及参数化设计流程的讲解,简直就是一份行业内的“质量保证手册”。它强调的是一种长期的、可维护的设计哲学,而不是短期的项目交付速度。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重构了我正在维护的一个复杂项目,结果发现,原本需要半天才能定位的某个修改点,现在只需要几分钟就能精确找到并安全更替。这种效率的提升,源于对流程规范的严格遵守,这本书就是那位严格但公正的导师,让你无可辩驳地接受更专业、更可靠的工作方法。

评分

这本书在系统性的知识构建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敬畏的逻辑深度。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软件功能,而是从最底层的几何约束原理开始,层层递进地剖析了零件设计背后的工程思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为什么这么做”而非仅仅“怎么做”的深入探讨。例如,在讲解草图驱动关系时,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不同约束组合对后续特征修改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这种预见性指导,是很多速成手册里完全缺失的宝贵经验。它强迫你思考,当你修改一个基础尺寸时,整个模型将如何响应,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拖动鼠标完成命令的层面。这种建立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实战演练,让学习曲线变得平滑却又充满挑战,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培养出的是能够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设计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