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鏡: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

人性之鏡: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錢永祥
图书标签:
  • 动物伦理
  • 哲学
  • 历史
  • 人性
  • 道德
  • 动物权利
  • 伦理学
  • 生命伦理
  • 社会伦理
  • 动物福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動物為什麼是道德問題?
飼養寵物有沒有違背牠們的天性?
屠宰動物吃肉,是否殘忍又放縱?
醫學實驗大量使用動物,難道沒有道德上的是非對錯?
動物倫理學探問一個根本問題: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眼前的動物其實是一面鏡子,
映照出了你我的人性。
 
  《人性之境》從歷史背景敘述人類中心主義的起源與演變,說明為什麼傳統的道德觀不理會動物。接著回溯動物倫理興起的社會和思想背景,再進入哲學領域,逐一介紹效益主義、康德主義、亞里斯多德式的致善論、女性主義,以及德性倫理的動物倫理學,並比較各家的長短得失。錢永祥最後提出自己的問題:動物倫理能不能促進社會跟人性的進步?
 
  本書以學理為基礎,以嚴密的論證和辯難為骨架,行文寫作力求明晰、曉暢,少用術語,不加引文跟註釋,可以幫助關心動物議題的讀者,思考動物牽涉到的道德議題。
《人性之鏡: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探討了人類與動物之間關係的倫理困境,追溯了動物倫理思想的漫長歷史演變,並剖析了當代哲學家對此問題提出的各種核心論點與爭議。全書結構嚴謹,從歷史溯源到當代思辨,層層遞進,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且深刻的視角,以重新審視我們對非人類動物的道德責任。 第一部分:歷史的迴響——動物在人類思想中的位置演變 本部分將考察自古希臘以來,西方思想傳統中對待動物的觀念變遷。我們首先會探討亞里士多德的階級觀念,即理性作為區分人類與動物的絕對標準,奠定了西方哲學中人類中心主義的早期基礎。隨後,視角轉向中世紀神學的影響,特別是托馬斯·阿奎那的觀點,探討了「人類享有統治權」的理論如何通過宗教教義得到強化,從而將動物排除在直接的道德關懷範圍之外。 然而,歷史的發展並非單一路徑。本書將特別關注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時期出現的異議聲音。我們會詳盡分析笛卡爾的機械論觀點——將動物視為無意識的自動機(automata),雖然其出發點是為了排除靈魂,卻意外地為後來的反對者提供了質疑的切入點。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十七世紀自然法思想家如霍布斯和洛克在構建社會契約時,如何不自覺地劃定了人類社會的邊界,並將動物置於契約之外的「自然領域」。 本部分的高潮將是對十八世紀功利主義先驅的深入挖掘。大衛·休謨關於同情心和相似性的洞察,以及傑里米·邊沁那句振聾發聵的陳述:「問題不在於牠們能否推理,也不在於牠們能否說話,而在於牠們能否受苦。」(Can they suffer?)。邊沁的這一轉變標誌著動物倫理學從基於心靈能力,轉向基於感受能力(sentience)的重大範式轉移。我們將詳細梳理這些歷史節點如何為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動物權利運動提供了哲學上的沃土。 第二部分:當代哲學的風暴——核心理論的辯論 進入第二部分,本書將聚焦於二十世紀後期至今,動物倫理學領域內最為關鍵的哲學流派及其爭論。 首先,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的功利主義倫理學是不可迴避的基石。我們將詳細闡釋他提出的「等同原則」(the principle of equal consideration of interests),並區分「種族主義」(Speciesism)的概念,探討在實踐中,如何根據動物的痛苦程度來分配道德考量,從而對工廠化農業、動物實驗等構成強有力的挑戰。 緊隨其後,本書將嚴肅對待湯姆·雷根(Tom Regan)的義務論倫理學。雷根基於康德的傳統,提出了「動物的主體性」(subject-of-a-life)概念,認為只要生物具有特定的心理複雜性,就擁有內在價值(inherent value),而非僅僅是工具性價值。這使得他能建立起更為強硬的動物權利主張,即在某些情況下,為達到人類的更大福祉而犧牲單一動物的權利是絕對不道德的。我們將深入比較辛格的功利主義和雷根的權利論在實際應用上的異同與內在張力。 此外,本書不會忽視其他重要的理論視角。我們將討論優勢論(Advantage Theory)在動物福利框架中的作用,探討動物是否擁有可以被「賦予」或「承認」的特定利益。同時,對於那些質疑傳統理性框架的理論,例如生態女權主義對「二元對立」結構的批判,以及環境倫理學中「整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衝突,也將進行詳盡的評述。 第三部分:倫理學在實踐中的困境與未來展望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帶領讀者從抽象的哲學思辨走向具體的現實應用,並探討哲學如何指導政策制定。 我們將分析當代社會中幾個最棘手的倫理難題: 1. 工業化養殖的結構性惡果:探討從生物學、經濟學和倫理學多重角度看,大規模集約化生產如何系統性地違背了對動物的道德責任,以及「替代、減少、完善」(3R原則)在倫理上的局限性。 2. 動物實驗的道德灰色地帶:權衡基礎科學研究、醫學突破與動物感知能力之間的權利衝突。我們將研究「何種物種」的「何種痛苦」在何種情況下可以被視為合理的代價。 3. 野生動物管理與介入的倫理:探討人類干預自然生態系統(如捕食者控制、疾病管理)時所面臨的倫理挑戰。這不僅涉及對個體生命的尊重,更涉及對生態平衡的道德義務。 最後,本書將展望動物倫理學的未來方向。我們將考察非人類溝通研究(如鯨豚類、靈長類)對既有物種劃分的衝擊,以及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發展可能對「生命」和「意識」定義帶來的挑戰。結論部分將總結,動物倫理學的發展不僅是對動物的重新定位,更是對人類自我理解、道德邊界劃定的一面「鏡子」。它迫使我們檢視,一個文明社會的真正成熟度,在於它如何對待那些最無助、最依賴於我們判斷的生命群體。 總而言之,《人性之鏡: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是一部旨在引發深度反思的學術著作,它結構清晰地梳理了人類對待動物的複雜歷史脈絡,系統性地闡釋了當代主流倫理學的論戰,並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紮實的框架,去思考我們在一個共享星球上的道德義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永祥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並擔任《思想》總編輯。研讀政治哲學、近代思想史,以及道德哲學和動物倫理學。近年來回溯中國革命裡的「同路人」,尋找一種獨立左翼的倫理氣質。著有《縱欲與虛無之上》、《動情的理性》,翻譯過韋伯的兩篇「志業」演講、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
致謝
第一講  動物為什麼是道德問題?
第二講  人類怎麼看動物:心理學的線索
第三講  人類中心主義的起源
第四講  動物倫理學的來時路
第五講  效益主義:從十八世紀到一九七○年代
第六講  彼得.辛格1:痛苦衍生的道德要求
第七講  彼得.辛格2:吃肉與動物實驗
第八講  湯姆.里根1:從辛格轉到康德
第九講  湯姆.里根2:尋找動物的主體
第十講  納斯鮑姆1:「能盡其性」的動物倫理
第十一講  納斯鮑姆2:能力論衍生的幾個問題
第十二講  女性主義:關懷倫理與支配的邏輯
第十三講  德性倫理:從情感回到自身
第十四講  停步望遠:動物倫理與社會進步
附錄 一份或可參考的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8203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4.8 x 21 x 1.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撰寫一本介紹/討論動物倫理的書,是我多年來的心願。至於這本書應該怎麼寫,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清晰的想法。我設定的讀者是一切關注動物議題的人,希望動物倫理學的問題意識和思考成果,可以幫助不同背景的讀者,在他們的個人生活以及公共環境裡,找到人類和動物的相處、共存之道。為了這個目的,寫一本入門用的導論書,整理、介紹當代動物倫理學各家的理論,似乎順理成章。但我很快發現,教科書式的導論不僅無趣,並且無法完整呈現動物倫理的歷史意義跟社會功能。
 
  問題出在倫理學的先天成見:倫理學或者道德哲學,從來就是以「人」為主題的。道德所關注的是人;倫理學不言自明就必定是人的倫理學,前面「人的」兩個字其實是贅字。針對「人」的倫理,深刻、精采的思考和討論已經進行了幾千年,大家並不陌生,也不會懷疑它的存在有理由、有必要,同時有其價值。但是幾千年來,動物卻始終被排除在道德領域之外,人們並不認為動物可以構成倫理思辨的對象。這時候,要談動物倫理,就需要先看看人類究竟對動物持有什麼偏見,需要了解人類的道德觀為什麼容不下動物,以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歷史潮流又是如何突破了倫理學的偏狹視野,為動物開闢了一塊容身之地。換言之,在進入動物倫理的理論之前,需要先做一些歷史的回顧。先設法勾勒動物在人類道德意識中浮現的歷史經過,動物倫理學的革命意義才能明朗。本書的副標題為「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表達了這個歷史跟倫理的雙重焦點。
 
  不過動物倫理的歷史背景,超出了一般倫理學導論書常見的格局。何況要在歷史敘事跟倫理學的哲學理論之間建立有機的連結,還需要經營一套完整的問題意識,能夠貫通歷史與哲學,這並不是求精求簡的入門書所能做到的。就動物問題來說,「人類中心主義」提供了最核心而又尖銳的問題意識。我的動物倫理,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而展開的,從歷史上人類中心主義的產生跟影響,到道德思考如何設法克服人類中心主義,建立人類跟動物的倫理關係,這整個論述,決定了這本書的結構。我力求寫得簡明清晰,維持應該具備的導論功能,但是我也設法讓這個導論,以夠寬闊的幅度呈現動物倫理的發展歷程和內部活潑的動態。
 
  關於本書的內容,有幾個明顯的缺位,需要略做說明。
 
  首先,書中所涉及的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幾乎都是在談西方的情況。這當然不是說西方以外或者華人世界沒有動物的問題,或者我對中國的動物問題不感興趣,而只是因為動物在中國歷史上是什麼情形,中國人跟動物又是什麼樣的關係,歷史學者還沒有做出完整的研究。而中國歷代的思想家怎麼看動物的道德地位,我也找不到系統的參考材料。到了當代,幾乎所有的動物倫理著作,都是西方學者撰寫的,因此我們的討論也只好偏重西方特別是英語世界。目前,用中文研究、寫作的歷史學家、哲學家,以及社會科學、動物科學等領域的學者,從事動物議題研究的人已經在增加。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針對中國文化圈的動物議題,進行哲學和歷史的論辯。
 
  其次,宗教一向是倫理思考的重要源頭,對人們看動物的方式也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本書除了對基督教的動物觀點有所檢討之外,完全沒有談到宗教—特別是東方宗教—的動物倫理。這當然是一個缺失。佛教在中文世界尤其重要。台灣民間一部分人對動物持有比較友善的態度,往往來自佛教的感化。近年來,在動保運動裡,佛教人士也有傑出的貢獻。不過我不懂佛學,沒有能力在佛教的動物倫理上置喙。好在台灣的釋昭慧法師已有多本著作,對佛教的生命倫理多所闡發,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第三,本書的主軸雖然是了解和檢討人類中心主義,不過在書中我對當代西方新興的「後人類主義」,卻未置一詞。後人類主義這股思潮,正是企圖顛覆、打破整個「人類中心」的形上學傳統,也就是西方主流的思考傳統。本書要檢討人類中心主義,為什麼不引入後人類主義這種最激進、徹底的觀點呢?我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我當然承認人類具有自然性、動物性,乃至於其他異質成分的合成性;人類鑲嵌在萬物互動的生活世界中,並不是孑然獨立的自足個體;我也不會用理性、語言或者其他人類獨特的能力,界定一種本質性的、純粹人性的「人」。但是從形而上的角度去建構或者解構「人」,兩者都不是我在本書裡的主要關懷所在。我關切的是人類想像動物的方式,如何影響了人類跟動物的關係。我認為即使在人本主義意義之下的人類,也已經擁有足夠的道德能力跟道德情感,可以改用更為人道的方式對待動物,減輕對動物的殘暴統治。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是對這些道德能力與道德情感設下了狹隘的適用範圍,結果構成了物種歧視。我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目的是要突破這些限制,從而挑戰物種歧視。換言之,我並不需要特地發展或者設定某種「後人本主義」的「後人類」,去替換掉人類的道德能力和道德情感,才能批判物種歧視,做到我的動物倫理學工作。
  
  另一方面,我反而擔心,所謂的後人類,在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的同時,會不會也逃脫了人類對動物必須承擔的責任?在書裡第三講,我談到人類中心主義其實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只能透過人類的視角去看世界;其實,這個認識論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對人類的道德概念也完全適用。我們的道德觀念、道德詞彙、道德價值,都是圍繞著人類而演化積累出來的。如果用身分不定的「後人類」來替代人類,這些既有的道德工具和道德理想,不需要重新翻修嗎?後人類主義的道德觀會是什麼面貌,其實並不清楚。我也無法設想賽勃格(Cyborg,用科技修補、強化過的人)、AI,或者某種新品種的人類/動物主體,會持有什麼樣的道德觀。換言之,我的疑慮是:後人本主義能不能發展出比較完整的動物倫理,對現行的殘暴使用動物的體制提出批判,甚至於為動物立法和涉及動物的公共政策,提供理論的基礎和實踐的指引?這一點,我是有些懷疑的。
 
  或許是因為我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不夠激進、徹底,保留了基本的人類道德架構,所以本書從書名到結論都回到了人類。「人性之鏡」所映照的,當然是人類的群像。而我在結論也寫道:「動物倫理不僅希望減少動物的苦難,也著眼於改善人性的道德品質,進而推動社會的道德進步。」這麼說,難道動物倫理仍然是一種教化人類的倫理?確實如此。其實每一種動物倫理,每一本動物倫理的書,說話的對象都是人類。畢竟,動物的問題出在人類身上,所以正本清源也只能回到人類。動物倫理學的各家理論,都在設法提供善待動物的理由跟行動原則。但是人類有沒有足夠的動機、能力,以及情感,去把這些原則付諸行動,就要看人類本身的性格、心態了。所以我認為動物倫理學的範圍必須包括人類自身在內。動物倫理,必定是「人類與動物的倫理」。在這一點上,我身為人類的一員,是不會推卸責任的。我寫作這本書,正是一種對自己的認識和反省。
 
  這本書稿,原先是以講稿的形式寫成,在北京的「看理想」平台以音頻節目的方式錄音播出。將講稿改成書稿的時候,我盡量保留住講稿的口語化,也維持講稿少用英文、不加註解、不引用他人著作的體例,藉此方便讀者的閱讀。當初講稿分為十四講,限於每講需要在二十多分鐘之內結束,所以都相當簡短。正好我偏愛簡短,認為簡短是一種知性的美德,所以書稿雖經修訂增補,但是仍設法保持簡短的特色。因襲舊制,書稿裡我維持了「講」這個單位,沒有改稱「章」。此外,由於各講播出的時間會有幾天的間隔,並且聽者通常也不會連續收聽,所以每講開始的時候,需要回顧前一講的主要內容。我猜想,這種重複,對紙本書的讀者也會有些幫助,所以一律保留下來,希望讀者不會覺得煩冗。
 
  簡短並不意味著簡化。雖然從一開始,我就不希望這本書變成一本學院著作,被學院的繁文縟節和各種裝飾損傷了可讀性,不過我尊重學術,要求書裡的論證和辯難,要有堅實的學術基礎以及經得起推敲、詰疑的邏輯推理。本書盡量不去直接引用他人的著作,但是在漫長的準備和寫作過程中,我當然參考過相當大量的書籍和文章。我認為,在這樣一本求其簡短易讀的導論書裡,沒有必要詳細列出這些參考資料。不過如果讀者有興趣知道我的主要依據,或是有意自己去進行進一步的閱讀,在全書結尾處,我列出了最重要的一些書和文章,讀者可以參考。
 
  最後一句多餘的話:一如任何一本倫理學的著作,本書無意也無力提供你如何行動、如何生活的準則或者公式。我希望書裡提出的各種歷史經驗、道德觀點、動物倫理的理論,以及我個人的隨筆感想,能夠豐富你的思考和情感資源,讓你在面對動物情境的時候,做出比較妥當的判斷與決定。但是當然,我的種種說法是不是成立,是不是有說服力,以及你在現實生活中將如何對待動物,都是要由你自己來判斷和抉擇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