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屬於我們的英雄】
我民國80年齣生,這年紀的人大多度過瞭充滿聲光娛樂的青少年歲月。電影、遊戲該有的一項沒缺。我們或多或少都在遊戲裡拿過槍衝鋒陷陣;也都在電影裡看過那些英雄角色為國傢或為理想熱血沸騰。美國有IMF的伊森韓特、英國有MI6的詹姆斯龐德、日本則有無數萬能的超齡高中生......但在我眼中,我不隻一次好奇過:
那中華民國的呢?我們有沒有英雄?我們的英雄又會是什麼模樣?
這些疑問被暫時淹沒在生活瑣事裡,成為隻是偶爾想起來的茶餘飯後話題。
104年因為我父親的奇怪籤運,把我從進入帥氣海軍服役的幻想中打醒。他替我抽中瞭百裡挑一的陸戰隊,在百裡挑一的陸戰隊中我又幫自己抽到瞭最猛的99旅步兵營。
「在古代,這就是前鋒營瞭吧?」我不隻一次這樣想。
我度過瞭很紮實很有趣的一年,除瞭很多珍貴的創作養分與知識,更棒的是我也找到瞭過去那些疑問的答案。
我發現的英雄其實和大傢都很像。他們有好逸惡勞的時刻、有喜怒哀樂、會為瞭排假約會或齣遊而傷透腦筋、會一邊嘲笑彼此一邊拉對方一把、......,更重要的是,當真的有那麼一天戰爭到來時,他們會站在大傢的前麵。
有瞭這樣的經驗後,我把我遇見的每一個英雄濃縮成一位海軍陸戰隊兩棲蛙人。107年,「王楷旭」齣現在我的電腦裡。兩年後,他在另一本故事裡輾轉走入瞭情報圈,進入軍情局服務。而我也因為他走入瞭情報故事的寫作裡麵。
【包裝在「謎團」裡的真實事件】
在完成《太平島16小時》《黑色行動:颱北16小時》兩部著作後,我輾轉遇見瞭疑案辦。這一個緻力於把過去案件從灰塵裡翻齣來擦拭、說齣新光芒的創意新銳邀請我加入瞭說故事的行列。
我於是嘗試瞭「改編事件」、舊釀新調。以1990年代兩岸最大的情報交鋒標誌「劉連昆將軍」為藍本,完成瞭這本《忠誠測試》。經過部分考究、加上個人接觸的一些軍事小知識、以及想像和構思,希望能夠和大傢一起在故事裡見證情報員的奉獻、犧牲以及堅持。
因為一些獨特的過往歷史因素,中華民國的情報單位在一些創作裡大多是以反派的形象登場。被貼上「民主憲政之敵」的標籤。但實際上,更多的情報員都投身到瞭「保護民主憲政」的行列中。他們藏起身分、投身敵區,賭上自己和夥伴的命帶迴彼岸的重大軍政變化宇事件內幕,而從不邀功。
就像所有間諜故事所渲染的,他們的死亡也不會有葬禮跟紀念;更不會有公開的哀悼錶示。所有在世的摯愛(如果他們有的話)都隻會收到包裝過的謊言,也許在十年後纔有機會得到「解密」,輾轉讓真相揭曉。
所以能有這樣的機會書寫這種題材,我深深享受其中。
【消失的前線】
1945年美軍用原子彈終結瞭瘋狂的軍國主義,人類進入瞭一個新的時代,核武得以在數十年間快速發展。儘管世界局勢緊繃、新的衝突分層堆疊,國和國之間卻對於發動全麵戰爭有比過往任何時代都有更高的顧忌,原因隻有一個:彼此相信對方有毀滅自己的力量。
國傢之間的衝突因此被迫無限延後、卻也因為無法消解而滲透到瞭檯麵下。情報人員的交鋒取代瞭大艦巨砲。但文字、資訊和幾發精準的子彈遭成的影響卻不亞於上個世紀的任何一場戰役。兩岸特殊的軍政歷史背景,恰恰是這段轉變的縮影。隨著冷戰重心由西轉東,颱海情治也登上瞭風口浪尖擺盪三十年。然後近年來又再因為地緣政治變化、華府與北京對抗等原因,重新讓這些情報衝突更加尖銳與危險。
我稱呼這段日子叫做:「後承平時代」。在這個時代,所謂前線已經被模糊淡化,甚至透過網路的發展、資訊快速傳遞而來到你我眼前。然而這樣的創作題材,在颱灣卻是乏人問津的,這令我萬分訝異,當然多少也帶著一點興奮。所以我打開電腦,敲起鍵盤,以一場過去的情報事件為原型,稍加潤色與想像,帶來屬於我們這時代的情報故事、也一起在故事裡見證英雄。希望大傢會喜歡!
作者「十二芒」 民國1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