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6人就扶養一個老人的社會即將到來!
颱灣在2026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的扶老比將達到每3.6人就扶養一位老人,且今後數十年老年人口數都還會持續增加。
距「下流老人」這個名詞在颱灣敲響老後貧窮議題的警鐘,已有多年,
颱灣社會可曾對此有過任何改變?
通貨膨脹持續惡化、年金製度即將崩壞、高齡仍需持續工作、社會福利模式已達極限、長期照護缺乏人力、高齡醫療缺乏品質、照護條件日益提高、老人居住睏難……這些都是我們已看到的現象,也是每個人終將麵對的景象,除瞭存錢存股,我們還應該做些什麼纔能避免一個老後崩壞的社會?
【老年生活的實況 】
銀髮不是人生第二春,退休也不是你所想的含飴弄孫。
老後景況更可能是:
•健康隻是一種願望,不會是實況。
•老後很難由子女奉養。因為,子女可能連自己都養不起。
•需要照護時,想住進安養院度過餘生。但將來的安養院一般人根本住不起。
•以為現在的存款,加上退休金,便可老年無虞。事實上,通膨正在吃掉你的積蓄,現在的資產可能未來變成負債,你存的錢根本不夠餘生使用。
老年生活和你想的絶對不一樣,即使你自認為是中產階級,你的未來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
【怎樣的人可能成為下流老人?】
即使你年收已達平均水準,隻要發生下列狀況,就很可能變成下流老人
•因當事人生病或發生事故,需花費高額醫療費。
•無法住進高齡者看護設施。
•孩子是「窮忙族」或「繭居族」等啃老族,靠父母供養。
•熟年離婚。
•罹患失智癥,身邊也沒有可依賴的傢人。
【為什麼我們會老後貧窮?】
•社會高齡化、經濟成長停滯、通貨膨脹嚴重,青年就業情況不佳、醫療與照護成本逐年提高,未婚、非正職者增多,都讓我們步嚮貧窮。
•颱灣失智癥人口每天增加四、五十人,隻有極少數人能夠擁有許多人想像中的「安穩老後」。
•曾經和高齡父母同住的人,對自己的老後生活容易抱持相同的想像。但是,我們已經失去老後和子女一起生活這個選項。
•傳統的社會福利模式已經到達極限,往後可能還會製造齣更多貧窮的高齡者。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美好的願景可能隻是願景,背後的真相讓人意想不到。
當社會上的貧窮老人愈來愈多,社會負擔就會愈來愈大,隻有及早預防貧窮老人齣現,纔不緻於整個社會一起嚮下沉淪。
身為中產階級隻是我們的幻想,在高齡者的照護和貧窮問題再也無法分割的往後,如何防止老後貧窮,是我們人人都該思考的問題。
本書層層剝繭,從實際的老年生活麵貎、應採取的對應政策,到個人如何自救,
提齣完整且實際的思索與方案。
颱灣政界、學界、民間各界人士誠摯推薦(按筆畫順序排列)
方孝鼎(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係副教授)/成之約博士(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吳玉琴(立法委員)/周玟琪(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係教授)/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萬億(颱灣老人學會創會理事長、颱灣大學社會工作學係教授)/苗博雅(社民黨發起人)/塗心寧(社團法人颱灣居傢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孫建忠(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係教授)/郭慈安(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係助理教授)/陳正芬(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係副教授)/陳穎叡(颱北仁濟院社服室主任、新北市傢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湯麗玉(財團法人颱灣失智癥協會秘書長)/楊培珊(颱灣大學社會工作學係教授)
*「下流老人」是日本社會的的一個名詞,「下流」,指的是在社會底層,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人,下流老人,就是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日本近年來齣現瞭大量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而且未來會隻增不減,因此齣現瞭這個名詞。
•中、老年人為瞭自保必看的書。青中壯公民,為瞭自己的未來,更該社會參與,使颱灣未來的老年社會,不落入如日本般的下流老人社會。--塗心寧(社團法人颱灣居傢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
•本書的警示對颱灣同樣有效,如果此時不麵對分配問題,數年後就要投入大量社會救助預算處理老人貧窮問題,而且隻能應付,無法解決。——方孝鼎(朝陽科技大學社工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