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流水:一段透過河流療傷的感官之旅

擁抱流水:一段透過河流療傷的感官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愛咪-珍・畢爾
圖書標籤:
  • 河流
  • 療愈
  • 感官
  • 自然
  • 旅行
  • 散文
  • 個人成長
  • 生命探索
  • 慢生活
  • 情緒療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潮濕、親密,有著腹股溝般的裂縫,
生命在這裡相互追逐,流水滲透而河流高漲。」

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帶領我們看見萬物之間的連結,
而人的一切來自大地,水則是真正的生命之源。
流、鄉村風光與生活間,打開情緒最豐沛的自然書寫

──既科學又詩情,結閤自然書寫與迴憶錄的感性佳作!
──《大地之下》作者羅伯特‧麥剋法倫、《BBC鄉村雜誌》盛讚!

  愛咪熱愛冒險,曾經每逢週末便來到水邊,與親朋好友劃著獨木舟順河而下、在開放水域中暢遊。直到摯友在一次獨木舟之旅遇難過世,愛咪陷入巨大沉痛,從此遠離水邊。然而,多年後迴到事發現場,沿著河畔行走,看進湍湍水底,一股強烈的感受在愛咪心中油然而生──河流長期以來豐富瞭她的生命,即便死亡令她人生崩塌,河流仍舊在那裡,持續不輟地滋養無數生命與心靈。

  「我見過流水自由流動,被大壩阻擋,或截彎取直。
  我見過它們氾濫和乾涸。
  但我真的認識流水嗎?」

  在本書中,身為生物學傢的愛咪從兒時最早對水的印象說起,一步步記述起英國西南部激流與濕地的生態,威爾斯的山榖與水壩,以及蘇格蘭的鮭魚洄遊、起源於北方約剋郡丘陵的白堊河等獨特景緻。在深深著迷於大自然的同時,她也緻力探問人類對環境的介入,思索水庫建設遭緻的洪災、開放和限製河流通行權的爭議,以及野地恢復與野生動物復育工作所帶來的改變。

  與眾不同的是,愛咪在其逐水之旅中深入尋訪瞭作傢與藝術傢作品裡的河流景觀,思索前人記錄土地與生命的方式,並寫下自己的觀察;佇立在那,她屬於當下,卻同時感覺置身另一個季節和世紀……

  她寫畫傢米雷筆下,莎劇《哈姆雷特》中的奧菲莉亞自溺而死的河流──
  「霍格斯米爾河現在是棕色的、太過筆直,以橘色交通錐裝飾……我心裡暗做大失所望的準備,但陡然映入眼簾的景象令人意外地魅力十足。現在如同那時,植被濃密。眼前有好幾叢亮綠色的地楊梅,早開的漢紅魚腥草添加點點色彩。一隻翠鳥飛往上遊,如一道猛衝而來的超自然藍色火焰。」

  她寫畫傢杜勒畫中,棲於河畔、朝生暮死的蜉蝣──
  「我確定杜勒看到的景象一定如同我所描述。他版畫中的蜉蝣,據說是嬰兒耶穌基督的象徵,天堂與人間的具體連結。牠們的翅膀快速嗡嗡振動,看起來宛若上升的天使。飛到最高處時,牠們如同降落傘般打開翅膀,張開尾須往下掉。牠們飛高時大約花一秒鐘,下降時一秒鐘,不斷反覆。」

  她寫作傢柯南・道爾小說中獵犬的吠聲,靈感來自河流的駭人聲響──
  「流水傾倒過達特密特下遊深榖,製造齣獨特聲音。此聲罕少被聽見,被視為惡兆。傳說聲稱,達特河必須定期奪走一條人命,而『達特的哭喊』就是這份饑餓的錶徵。這哭喊背後的脈絡與《巴斯剋維爾的獵犬》雖有不同,但同等駭人;獵犬的故事來自威斯特獵犬的神話,據說牠在西達特河的威斯特曼森林徘徊不去。」

  以迴憶作為動力與指引,愛咪橫越並探訪瞭英國各處河流及其流經之處。沿著主流與支流探索大自然,原野的生命、造物的神奇讓她開始思索人類與河流之間的緊密關係,乃至萬物的循環往復等更加宏觀的課題。而在反思生命帶給她的考驗之際,愛咪也讓自己沉浸於捕捉河水、魚群、鳥叫蟲鳴、山林榖地的風光。當愛咪體會到自己與萬物之間的深刻連結,不僅讓她重獲尋覓已久的平靜,也得以謙遜地與土地對話。

  因此,本書不隻是一本個人迴憶錄,更是細膩入微的自然觀察。作者的文字兼具感性與理性,重新擁抱流水的過程就如同一段透過河流療傷的感官之旅,也是一趟深入內在身心與外在自然世界的旅程。

專文推薦

  方力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建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感動推薦

  李霈瑜|金鐘主持人、演員
  鬍慕情|記者
  徐仁修|荒野基金會董事長
  黃瀚嶢|植物插畫傢、《沒口之河》作者
  謝佩霓|藝評傢、策展人
  蘇乙笙|作傢
  ──(按姓氏筆畫排列)

  「在自然書寫的黃金時代,本書令人驚嘆,絕對是箇中傑作。」──《BBC鄉村雜誌》(BBC Countryfile)
  
  「畢爾以詩人般的敘述天賦,給人身歷其境的感受……即便是極其微小的時刻,例如她的孩子偶然在野地中發現瞭傢中看過的多肉植物,她都有能力引起你的共鳴。她的文字犀利,節奏明快,獻給人們一場絕無僅有的水之旅。」──《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一部貨真價實的傑作,既大方、優雅、溫柔,也充滿激情而敏銳。」──《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本書不僅探討瞭河流在我們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也點齣許許多多隱藏在河流身處的故事。」──《星期日電訊報》(The Sunday Telegraph)

  「本書歡快地結閤瞭科學、大自然、歷史以及神話,可說是博大精神。它帶給我們的,是一場真誠動人的發現之旅,讓我們深刻瞭解自己在大自然環境中的位置,不論是生態學上還是個人意義上。」──《約剋郡生活雜誌》(Yorkshire Life)

  「由一位畢生熱愛泛舟、擁有冒險靈魂的生物學傢掌舵,本書完美地結閤瞭深入的研究調查、充滿亮點的觀察眼光,以及靜靜地環抱所有讀者的感官感受……也難怪這本書讀來如此震撼人心,而我鍾愛著它。」──梅麗莎‧哈裏森(Melissa Harrison),《樹精靈之歌》(By Ash, Oak and Thorn)作者

  「本書呈現瞭一場對英國的溪流注入滿腔熱情的探索,勇往直前卻不事聲張。」──派翠剋‧巴剋漢姆(Patrick Barkham),《蝴蝶之島》(The Butterfly Isles: A Summer in Search of Our Emperors and Admirals)作者

  「文字抒情、全心全意、充滿智慧,《擁抱流水》是獻給英國河流的頌歌。」──李‧斯科菲爾德(Lee Schofield),《野生的山崗》(Wild Fell: Fighting for Nature on a Lake District Hill Farm)作者

  「愛咪的散文既真誠而動人,就像她描述的流水一般引人入勝。我以為我知道河流是什麼,但這本令人驚嘆的新書以極有渲染力的方式提醒瞭我,關於河流的無限可能、神秘,以及令人陷入五裏霧中、難以言說的複雜性。」──蘇菲‧帕維爾(Sophie Pavelle),《變遷之後》(Forget Me Not: Finding the Forgotten Species of Climate-Change Britain)作者

  「愛咪-珍‧畢爾是極具膽識的生物學傢,她帶領讀者徜徉在英國錯綜複雜的河流之中,宛如沐浴在驚奇之中,獲得鮮活的理解。」──德瑞剋‧尼曼(Derek Niemann),《籠中鳥》(Birds in a Cage)作者

  「《擁抱流水》巧妙地給予瞭深刻的個人經驗,也提供細膩研究寫成的知識觀點,是一本筆調慧黠、充滿驚奇的書。」──尼剋‧艾契森(Nick Acheson),英國生態保育導遊

 
塵封的古捲:失落王國的最後迴響 書籍簡介 作者: 亞曆山大·凡·德·海姆(Alexander van der Heim) 譯者: 林溪 齣版社: 蒼穹之翼文化 頁數: 780 頁 裝幀: 典藏精裝,附贈手繪地圖與象形文字摹本 售價: 128.00 元 --- 序章:在時間的裂縫中迴望 《塵封的古捲:失落王國的最後迴響》並非一部尋常的曆史論著,它是一次穿越時空、深入遺忘之地的考古學、語言學與人類學的史詩性探索。本書的核心,是對“阿卡迪亞斯帝國”(The Empire of Arkadias)——一個在古典文獻中僅有模糊記載,被主流曆史判定為神話的古代文明——進行係統而深入的重建工作。 作者亞曆山大·凡·德·海姆,一位以其嚴謹的實證精神和驚人的跨學科整閤能力著稱的學者,耗費三十年心血,追溯著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館角落、私人收藏夾層,乃至深山古寺中的殘片。他挑戰瞭“失落文明隻能是傳說”的固有觀念,通過對一係列前所未見的文獻、銘文和物質遺存的細緻比對,成功地將阿卡迪亞斯從虛無中拉迴曆史的舞颱。 本書的敘事結構猶如一次層層剝繭的挖掘過程。它從一次看似偶然的發現開始——一頁腐蝕嚴重的羊皮紙,上麵記載著一段與已知任何語係都無法匹配的文字。爾後,作者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由碎片構成的世界,那裏充滿瞭對智慧、秩序與毀滅的深刻思考。 第一部:解碼巴彆塔——語言與宇宙觀的重塑 本書的首個重要篇幅,集中於阿卡迪亞斯語(Arkadik)的重建工作。阿卡迪亞斯語被認為是古代地中海文明的“母語之源”之一,其復雜性遠超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凡·德·海姆並沒有滿足於簡單的詞匯翻譯,他深入探討瞭阿卡迪亞斯語的“結構性形而上學”。 阿卡迪亞斯人的語言並非綫性錶達,而是基於“共振頻率”和“意象疊加”。例如,描述“日齣”的詞匯,實際上是一個包含“光明、升起、秩序恢復、時間之錨”等多重含義的復閤音節。作者詳盡展示瞭他如何通過比對不同遺址齣土的祭祀記錄、法律條文和天文圖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語法和詞義矩陣。 這一部分的高潮,是作者對《天空之書》(The Celestial Codex)的解讀。這本書揭示瞭阿卡迪亞斯人對宇宙的理解——他們認為世界是由無數層“迴響之境”構成,人類的感知隻是其中最微弱的一層。這種世界觀不僅影響瞭他們的宗教信仰,更直接塑造瞭其工程學和城市規劃的理念。 第二部:黃金時代的版圖與社會結構 隨著語言的障礙被打破,阿卡迪亞斯帝國的宏偉圖景得以展現。本書的第二部分,詳盡描繪瞭這個橫跨數個世紀的強大文明的社會運作機製。 地理範圍與資源控製: 作者首次根據水利係統的布局和稀有礦物(特彆是“藍銅”——一種用於高精度計時和冶金的閤金)的分布,精確推測瞭阿卡迪亞斯帝國的實際疆域,其規模遠超古羅馬帝國鼎盛時期。他們掌握著關鍵的貿易樞紐,並建立瞭令人驚嘆的跨大陸信道係統,利用聲學原理進行信息傳遞。 階層與律法: 阿卡迪亞斯社會結構呈“三元螺鏇模型”:祭司(知識的守護者)、工匠(物質的塑形者)與拓殖者(經驗的采集者)。本書深入分析瞭他們的法律體係——《衡平之石》(The Scales of Equity)。這套法律體係極其先進,強調“修復性正義”而非懲罰性報復,甚至包含瞭對環境破壞的早期形式的追責機製。作者對比瞭《衡平之石》與後世的《漢謨拉比法典》和《十二銅錶法》,凸顯瞭阿卡迪亞斯在社會治理上的超前性。 藝術與科學的融閤: 在阿卡迪亞斯,藝術與科學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他們的音樂(通過特殊的十二音階和弦)被認為具有調整情緒和輔助記憶的功能。他們的建築不再追求單純的宏偉,而是追求與地球磁場的和諧共振,城市中心往往是一座功能復雜的“能量匯聚塔”。 第三部:裂隙與消亡——“大寂靜”的謎團 阿卡迪亞斯帝國的衰落是曆史學界最大的懸案之一。傳統觀點傾嚮於外族入侵或氣候劇變,但凡·德·海姆提齣瞭一個更為復雜、也更令人不安的理論——“內在的失諧”。 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帝國晚期的記錄。在大量的碎片化文獻中,反復齣現一個被稱為“大寂靜”(The Great Stillness)的事件。這不是一次劇烈的爆炸或洪水,而是一種緩慢的、自上而下的精神和技術崩潰。 作者指齣,阿卡迪亞斯文明過於依賴其高度復雜的認知結構和超前技術。當他們的知識精英——那些掌握瞭語言共振和能量匯聚技術的祭司階層——由於內部的意識形態衝突而産生“信息隔閡”時,整個文明的穩定基礎便開始動搖。 技術斷裂: 關鍵的維護知識失傳,導緻水利係統失靈,信道中斷。 信仰危機: 對“迴響之境”的過度依賴,使得他們無法接受現實世界的隨機性和無序性,最終導緻大規模的集體性絕望。 最後的章節,對阿卡迪亞斯王城的發掘報告進行瞭詳細描述。遺址中沒有發現大規模的戰鬥痕跡,反而發現瞭大量“未完成的工具和停止運轉的儀器”,以及許多麵嚮內廷、仿佛在等待一個永遠不會到來的信號的雕像。 結語:來自過去的警示 《塵封的古捲》最終引導讀者思考:一個文明的毀滅,究竟是源於外部的衝擊,還是源於其自身對秩序和完美的過度追求,以至於無法承受現實的粗糲? 凡·德·海姆的這部巨著,不僅僅是成功地讓一個失落的王國重見天日,更是一麵映照現代文明的鏡子。它通過一個遙遠而輝煌的案例,探討瞭知識的傳承、技術的邊界、社會結構的韌性,以及人類精神麵對不確定性時的終極選擇。本書的文字考究、邏輯嚴密,引用瞭數百份一手資料的摹本和翻譯注釋,其詳盡程度和學術深度,無疑將重新定義我們對古代文明史的認知。 本書適閤人群: 曆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愛好者;對古典文明、神話學以及文明興衰研究感興趣的讀者。 --- 裝幀特色(典藏版): 本書采用16開本,內文使用特製仿古米黃紙張印刷,確保文字的清晰度和閱讀舒適度。隨書附贈兩件珍貴附件: 1. 《卡裏剋斯山脈地圖集(殘篇)》: 根據帝國內部繪製的地理資料復原的初版地圖,標注瞭當時已知的、現已湮滅的十五座重要城市的位置。 2. 《祭司的箴言手稿摹本》: 選自《天空之書》中最具哲學深度的片段,以拉丁文和阿卡迪亞斯語原文對照形式呈現,為讀者提供直觀的文字體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愛咪-珍・畢爾(Amy-Jane Beer)


  1970年生於英國。曾為生物學傢,現為作傢、科學教育傢。曾任科學編輯長達二十年,並與他人閤著四十多本自然歷史類書籍。長期投身野生動物相關倡議活動,曾於2008年參與編撰《野生動物人民宣言》(People’s Manifesto for Wildlife),也是慈善組織「自然新網絡」(New Networks for Nature)的指導委員。

  本書是畢爾首次在書寫中融入個人生命經驗,思索人與河流之間的互動關係。她放眼韆變萬化的大自然,透過雙腳漫遊的旅行既療癒她破碎的心,也指引她體會守護自然的責任。另著有《酷自然:給孩子的神奇自然知識》(Cool Nature: 50 Fantastic Facts for Kids of All Ages)、《一日一樹一故事》(A Tree A Day)等。文章散見於《衛報》、《BBC野生動物雜誌》、《英國野生動物》、《約剋郡郵報》。

  Twitter|@AmyJaneBeer

譯者簡介

廖素珊


  颱大外文係畢業,美國明尼蘇達雙子城校區比較文學研究所肄業。現專事翻譯。譯有《伊莉莎白女王》、《冰與火之歌第四部:群鴉盛宴》、《廣島末班列車》、《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狼與守夜人》、《被發明的昨日》、《縱走日本二韆哩》、《日本秘境之路》等四十餘本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當我們麵對生命之源/方力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建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前言|隻有水,往前流動
 
第一章|新鮮但如此老邁
【小記】雪丘
第二章|湍湍急流
【小記】空心的陷阱
第三章|橡樹河
【小記】地下水
第四章|趁我們還行時盡情飛翔
【小記】暗水
第五章|土地上的線
【小記】洗澡玩具
第六章|水的意義
【小記】水獺
第七章|鐘仔泉和吉普賽河
第八章|溪流旁斜倚的柳樹
【小記】零下七度
第九章|達特的哭喊
【小記】水流
第十章|闖入者威廉
【小記】在奈恩河的夏季
第十一章|白堊河之夢
【小記】蒼鷺
第十二章|水所覆蓋的土地
【小記】漲潮
第十三章|銜尾蛇
【小記】柳樹裡的鬼魂
第十四章|銀魚
第十五章|光和水
【小記】詛咒
第十六章|溯河而上
第十七章|河林鎮
【小記】溢流
第十八章|水與觀點的流動
【小記】得到解放的河流
第十九章|糞溪
【小記】威落淺灘
第二十章|不尋常的河狸
【小記】窄橋
第二十一章|心臟地帶
第二十二章|進入吉爾地獄(並從另一邊齣來)
 
尾聲
作者注記和緻謝
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736515
  • 叢書係列:Identity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6 x 23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隻有水,往前流動


  我大概知道這個水池的深度,但不清楚具體是幾英尺。
  ──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山之生》(The Living Mountain)

  相較於鄰居萊剋蘭(Lakeland)的瘦骨崎嶙,霍吉爾丘陵(Howgill Fells)顯得豐盈妖嬌。丘陵在隆恩(Lune)山榖與羅賽河(Rawthey)之間竄伸而齣,在此,地球的骨頭似乎長滿肌肉,儘管沿著頂端的每個彎道都被吃草動物啃食殆盡。更下方處是陡峭的峽榖溪流──潮濕、親密,有著腹股溝般的裂縫,生命在這裡相互追逐,流水滲透而河流高漲。

  在一個冷冽、湛藍的早晨,我腳踏瀝青路麵,走上農場小徑,開始往下坡而去。坡度的改變讓張力從一組行走肌肉轉換到另一組,我幾乎是馬上就聽到潺潺水聲。那隻是條奔流的小河,但現在我循著它走,我感覺我抗拒瞭幾乎七年的衝動彷彿又重然浮現。

  此處已經步入深鞦。傢庭雀在農場樹籬裡不尋常地安靜。昨晚降下季節第一道鋒利的霜,這使得牠們靜默下來──即便嬌小,但牠們彷彿打從骨頭裡知道,什麼即將來臨。犬薔薇和山楂長著纍纍果實,沉甸甸地,葉片抖落。玫瑰果展現生氣勃勃的猩紅色,山楂果則是靜脈血液噴在泥土上的顏色:黝黑、缺氧,在每個小小的痛風腫脹處結痂成殼。我納悶山楂的邪惡名聲是否有部分是來自其果實的外貌。玫瑰果的豐柔和不祥的山楂果之間的對比使我著迷──我知道我不會是第一個注意到這點的人。我各撿瞭一小簇放進口袋裡,提醒自己要記得研究它們的象徵意義。

  我繼續沿著河灣走,抵達河流。淺灘旁有座人行橋,一個黃色警告標誌寫著:死亡危險。那是警告頭頂的電線,口氣強勁但帶著點平庸。我轉過頭,這樣我就看不見標誌,並能將注意力轉而投嚮河水。它在橋下緩緩滑動,是整條移動,平滑得好像一種固態、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盯著不斷流齣的水太久,你會害怕地球是否會枯竭。

  河水水位很低,低到船隻無法航行。就像大部分排齣相對小的集水區的陡峭河道,除非下大雨纔有可能使水位升高。然後,幾束流水匯流變厚,在岩石上和岩石間創造齣短暫的航行通道。要在這種地方進行泛舟的計畫總是決定得很臨時。大傢會基於氣象預報而在前一天展開激烈辯論,但要直到我們集閤時纔會敲定。朦朧朧一大早,我們將獨木舟綁在車頂行李架上,通常會坐進一間供應油膩膩的三明治和滾燙紅茶的路邊咖啡館。接著,我們會同意某個目的地,開車前去,在這裡或那裡從車裡跳齣來,用已知的測量物──橋柱、特殊的岩石──測量水位。然而,在我十年來跑遍英格蘭北部的河流經驗中,羅賽河使我睏惑。它的狀況從未適閤泛舟,它的姊妹河剋洛河(Clough)則看起來好一點;或者我們最後就會往下遊到隆河,到肯特河(Kent)或雷萊文河(Leven)更西處,抑或是迴頭轉而翻過本寧山(Pennines),往約剋郡的格雷塔河(Greta)或蒂斯河(Tees)那非常值得信賴的上遊段而去。在約剋郡獨木舟俱樂部成員的眼中,這段過程像是在打全壘打,儘管開車要花上一個半小時。羅賽河總是被留待到往後再探險。

  河水是薄黑咖啡的顏色,河道寬廣低淺。我可以看見底部的圓石和岩架,催促著河水匆匆注入淺灘。上遊有較大的石頭,頂端長滿苔蘚。幾棵樹從頭頂橫掛而過,沒有樹葉的年輕梣樹吊著一捆捆種子,活像骯髒的手帕。此地也有赤楊,包覆在黝暗的栗紅色柳絮裡,還可見榛樹、橡樹,和無邊無際的犬薔薇和山楂。

  一道路徑從河水升起,左閃右躲,最後變成稍微比羊徑寬一點的小路。我不確定這條路是對的。我正從上遊接近目的地,僅是因為我不想走救護車走的那條路,那時救護車從路邊停車場奔馳橫越田野,拖著厚重的設備。我想走我朋友凱特走過的路,當時她與一群朋友在一起,他們全都是經驗豐富的獨木舟玩傢,在二〇一二年一月一日經過這條路往下遊而去。

  凱特隻是做自己就非同凡響。她有棕色的眼眸和從不留長的短髮,儘管瀏海有時會輕撫過眉毛,她會迅速伸手將它梳理迴原位。她有雙強壯的大手,指甲修剪得整齊但沒有塗上指甲油,她似乎不費任何力氣就能擺齣物理治療師和皮拉提斯愛好者追求的良好姿勢。她穿衣品味不俗,我可以想起幾乎所有我看過她穿的衣服,因為她換來換去總是那幾套精選服飾。她有大方的微笑,瞬間照亮臉蛋。

  我經過濃密的金雀花灌木叢──有些開花瞭──在強烈的陽光下呈現炫目的燦黃。路徑另一邊的山楂標示原野的界線,它們年歲已高──光禿禿的它們看起來淒涼又飽受風吹,但它們長得緩慢而小心翼翼,因此結實強壯。許多山楂的樹皮已經剝落,裸露齣來的木頭像漂白過,如森森骨骸。一隻知更鳥幽揚鳴囀。知更鳥總是在高唱。幾隻禿鼻烏鴉呱呱叫著。溪流閃亮的水快速橫越路徑往下坡湍湍而去。

  在陽光中,我所在之處下方的河流閃耀灩灩銀光。我可以聽見它──快速流動的滾滾河水形成連續播放的背景音樂,我想念這個音樂。我經過另一座農捨後,路徑往下坡走去。它頗為陡峭,地心引力拉著我的雙腳直到我又走到森林裡。橡樹、山毛櫸和梧桐仍舊布滿金色和紅狐色的樹葉,但空氣乒乓響著,充滿畫眉和鷦鷯的啾啾警覺鳴啼。

  河流進入下麵的峽榖,越過這幾棵樹。我知道這裡靠近那個地點,我能聽到的水聲一定來自那個急流。鳥兒不斷咕咕叫喊。

  離開。妳為何不就離開?

  結果,我沒啥選擇。前方有雙重障礙,強大的鐵絲柵欄和幾道電網,發齣生氣勃勃的滋滋聲。沒人想要我去下麵那裡。農夫不想,鳥兒不想,我不想。然後我仍舊走著,經過峽榖,告訴自己我會找到一條橋,再返迴另一邊的上方。我穿越一片田野,通過一道農場大門,旁邊有位專傢似的牧羊人粗暴地對待幾隻不情不願的綿羊。我摸摸他的狗。

  「天氣不錯。」

  「可不是,得好好享受。」

  「是的,沒錯。」

  我重新迴到河流邊,在這它很安靜──幾乎是清澈的,上遊沒有任何激流的跡象。在那個元旦,它看起來一定就像這樣。河水往前流動著,微光閃爍,美麗如昔。河水淙淙,如以往般持續奔流。我沒有懊悔,沒有罪惡感,但不能說沒有意圖,因為河流就是意圖,就是進展。

  我越過一條石橋,迴頭走山榖小路。我最後認命,從救護車停車的地方開始走,橫越救護直昇機一定曾降落的原野。從那很容易攀爬過柵欄,慢慢滑下河堤,在我恢復鎮定之前,我已經在峽榖瞭──麵對著陡峭的巉崖,頂端是我在一小時前繞過的圍著柵欄的林地。鳥兒一定還在高處啾鳴,仍舊警告著要我離開,但我在潺潺奔流的河水聲中聽不到牠們的啼聲。幾束璀璨陽光往下流洩至此,照得河流爛灼生輝。

  這裡應該就是事發地點。河道在此緊縮──隻有大概五公尺寬。但激流不止一處,我深感睏惑,因為我以為我就是會知道。從我泛舟的經驗來看,它們並不陡,但它們很複雜,需要很多技巧,得做很多選擇。低水位使得人難以判定流水的危險度。我可以想像凱特越過上方的漩渦,坐在她的獨木舟裡,燦爛微笑,享受鼕天由蕨類、地衣和地楊梅構成的翠綠景緻。

  或許她曾舀起一把水來沖洗她的臉,就像我們經常做的那樣,提神兼與河流進一步建立感情。那可不隻是流水。你隻要看一眼就明白。逐漸地,山丘放棄自己,放棄它們培育的生命。那個咖啡色澤就代錶土地和生物本質,它曾經是地質和生物物質,但現在除瞭河流外,不再屬於任何事物。

  凱特在我丈夫洛伊和我開始嘗試懷孕時,宣布喜訊,但最後她女兒漢娜和我兒子洛奇的誕生之間還是隔瞭兩年。我常在懷孕初期尋求她的建議,而她總是有問必答。第一個建議是「擁抱混亂」,那對我們助益良多,可以應用到生活上的所有層麵,不僅隻是照顧小孩當下黏答答又混亂的睏境。第二個曾是、現在也仍舊是比較睏難的部分。「當寶寶誕生時,」她有次曾說,帶著特有的信念,「那就是你們分開的開始,所以妳得馬上訓練自己習慣這種感覺。妳得將他放進別人的臂彎裡,讓他們也愛他。因為雖然我們的孩子感覺起來像我們的一部分,但他們是獨立個體,他們需要我們教會他們這點。做為母親的我們要負的責任,就是讓自己變成一種纍贅,儘管我們自私的心想要相反的東西。」我的確想要相反的東西。我仍舊如此。我想要讓洛奇留在我伸手可及之處。讓他知道他得到無限的愛。但就像漢娜,他也是獨子。眼看他們漸漸長大,像森林的樹般根冠相連,在傢庭以外的世界結交朋友,我知道凱特會引以為傲。

  凱特有顆如旭日東升般的心:寬大為懷,憐憫一切,總是在應付就在眼前的睏難,追求她航行全世界所追尋的刺激──而那是競速,不是巡航。

  洛奇誕生後,我想盡快重新開始運動,我尋求凱特的專傢建議,問她我如何恢復產前體態。我記得她握住我的手指,引導我去感覺腹部肌肉的空隙。腹部肌肉會分開是為瞭容納和適應寶寶,她警告我直到肌肉重新結閤前,都不要跑步。但沒有東西能阻止我劃獨木舟,隻要是在理性範圍內。我一等剖腹生產的疤痕癒閤就迴到水麵上。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幾個人也同時應付好幾個難題,而且應付得遊刃有餘。洛伊和我在洛奇七個月大時,就去法國阿爾卑斯山脈旅行,那是我們每年夏季的例行之旅──朋友們在我們劃槳時,輪流讓他在河堤上一顛一顛地走和擁緊他。寶寶和泛舟──我們可以同時擁有兩者。我們的確也同時辦到。

  我麵對峽榖裡湍急的水流,眼睛不禁從這個地貌掃至那個地貌,試圖理解,想像會是什麼事以什麼方法齣錯。那個石頭?那個水流交會之處?或那個?我在這個低水位中甚至無法看齣最佳路徑可能是什麼。每樣東西都輕易地潺潺流過,白色泡沫和浪花的小漩渦在錶麵形成美麗的圖樣,彷彿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攪動水流。

  現在我人在現場瞭,卻不真的知道該做什麼。我沒有帶鮮花來。我似乎連該說什麼都沒準備好。但我的口袋裡有兩把莓果。猩紅的薔薇果和血紅的山楂。我在手裡掂瞭掂它們的重量,然後將它們拋進水裡。山楂在陽光照射下如此燦爛,我可以看見它們隨著水流上下晃動,直到河道輕輕轉彎將它們帶齣我的視線之外。我開始挑前往下遊的路。那並不容易。河堤太陡峭,樹叢繁盛難以前進,所以我在河邊爬過岩石和苔蘚,小心地緊抓住樹根和生草叢。我經過第二道急流尾處,直到那時纔恍然大悟下麵還有另外一個。峽榖變窄,我無法接近它,所以我往上並在周遭攀爬,慢慢往再遠一點的寬池子下降。就在我再度往下爬行時,我忽然瞥瞭一眼下方的急流,頓時全身唰地停瞭下來,因為我直覺知道就是這個。我知道,因為那是個窄小到不行的空間,水流急速堆積,無情地高高濺起,裡麵有一整棵樹幹橫亙卡住,樹根朝上。陽光照不到那裡,個別聲音被岩壁掐住,吸納後成為白噪音。

  凱特在那裡睏瞭十分鐘。

  我畏縮一下,發齣咒罵,在心裡大聲納悶──我究竟以為我來這裡會獲得什麼好處。

  我轉過身,但我無法抹掉它刻在我心底的印象。
  
  我找著往下遊一點的緩慢水流的路,然後蹲在邊緣的石架上。這裡一定就是他們救齣她的地方,儘管我無法理清他們是怎麼辦到的。直到救生員來前,他們一直給她做心肺復甦術。
 
  我洗洗臉,聞著水的味道,感覺它刺痛我的肌膚。這些感受中有我難以承受的懷舊之情。我察覺我有多想念流水──這種流水──冰冷、帶著土地芬芳和透著氣,新鮮但又十分古老。

  我曾試圖迴返。我們在湖泊和平靜的水麵操作開艙式獨木舟,那總是帶來喜悅。但當麵對激流時,劃槳總是奪走我的心。我無法信任我的視野,因為它無法保持清晰。我也無法信任肌肉,它總是被腎上腺素氾濫。我的心臟也怦怦快跳。許多年來,我的獨木舟靜靜安放在車庫裡;然後,它被送往一位朋友的穀倉。

  我洗著臉,當涓涓細流流下脖子,從臉蒸發時,我往下一瞧……瞥見一個奇怪的東西。剛開始,我以為那隻是一條線──釣魚線,或者可能是浮在水上的蜘蛛絲。它緩緩移動,蜿蜒麯摺,之後消失。我歪著頭張望,它又齣現瞭,捕捉著璀璨太陽光芒。我伸手去碰,但隻碰到水。然而我仍然看得見它,現在看得非常清楚,而後我恍然大悟──那不隻是在水麵上發生瞭什麼。那是一道麵紗,在擾動燦爛光芒時纔可得見,延伸進入水深處。流水流經它,沒有留下殘渣或岩屑的物質或碎片,就像我的手指。我移開手時,它剎時改變形狀。

  我恍然瞭悟,我看到的是流水間的介麵──渦流線(eddyline)。我在獨木舟中習慣想像自己會看到如窗簾或牆壁般的渦流線──這些障礙需要小心估算其力量和角度,纔能在控製一切的情況下,安全通過,並避開要沖刷我離開線的兩道水流之間的緊繃張力,不然我甚至可能會翻船。但我不記得曾經看過一條實質的線。我曾見過錶麵流水相互衝撞,泡沫、漩渦和流水駝峰捲起的簾幕──那是其他流水在哪交會的線索。但從未看過流水和迴流間這麼完美、精確的界線。這裡的簾幕流速緩慢,緩慢到河水看起來幾乎是靜滯的。錶麵沒有擾動,所以沒有打破微微的摺射,使得我感知到通常看不見的東西。這就像看到過去和現在、生與死之間的銜接。巨大之物之間的最微小無物。我看得越久,便看到更細微的特色。微漩渦、湧昇流、渦漩和細小漣漪。那些漣漪一定是小小漩渦造成的結果,從下方拉著錶麵流水。它們看起來像指紋,彷彿某人碰過水後而水記得這人……

  (摘自:《擁抱流水》,〈前言:隻有水,往前流動〉)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結構簡直是藝術品。它就像是河流的剖麵圖,每一章都從不同的深度和角度去探索“流動”的意義。作者的語言風格極其多變,有時是輕盈跳躍的,像水麵的波光粼粼;有時又是深沉內斂的,像河床下的暗流湧動。這種節奏的掌控力令人驚嘆。對於那些對心理學或存在主義有些許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很多可以深挖的層麵。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拋齣瞭一係列引人入勝的問題,鼓勵讀者自己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條河流。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關於“失去”與“獲得”的辯證關係的比喻,它們非常貼閤河流的特性——舊的水離開瞭,新的水纔會到來。這本書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種陪伴,它在你需要支持的時候,靜靜地在那裏,用它特有的韻律安撫你。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心靈的避風港,我讀完後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深刻的淨化。作者對自然環境的細膩觀察,特彆是對水流的描繪,充滿瞭詩意和力量。文字的流動性本身就像一條河流,將我緩緩地帶入一個完全沉浸式的體驗中。它不僅僅是描述河流,更像是通過河流的意象來探索人類情感的深度和廣度。書中關於“放手”和“接納”的探討,非常觸動人心,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人生軌跡和情感羈絆。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近乎哲學的沉思,它不是枯燥的理論,而是融入在具體的感官體驗中的智慧結晶。讀這本書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閉上眼睛,去感受那種被水聲環繞的寜靜,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清澈的溪流邊。對於那些正在經曆情感低榖,或渴望與自然重新連接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指引,它不是教你如何解決問題,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感受和存在。

评分

坦率地說,我很少遇到能將如此私密的情感曆程與宏大的自然意象結閤得如此天衣無縫的作品。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用詞精準而富有張力,絕無半點多餘的贅述。它成功地避開瞭矯揉造作的抒情陷阱,轉而用一種近乎於科學觀察般的冷靜,去描述那些最熾熱的情感波動。這使得情感的錶達更加具有穿透力。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自然劇場,河流是主角,而我的情緒則是背景的交響樂。書中關於“順流而下”的隱喻,對我觸動很大,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過去總想逆流而上的固執。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自身的創傷——不是去對抗它們,而是去學習如何像水一樣,繞過它們,最終匯入更廣闊的海洋。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心靈洗禮。

评分

我最近讀過不少關於自然療愈的書籍,但這一本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它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結構,而是像水流一樣,時而湍急,時而舒緩,充滿瞭意想不到的轉摺。作者的文筆非常富有畫麵感,你幾乎可以聞到河岸邊泥土和青草混閤的氣味,感受到水珠濺在皮膚上的涼意。更重要的是,書中對“感官”的運用達到瞭一個很高的層次,它不僅僅是視覺和聽覺,還包含瞭觸覺、味覺甚至“心覺”。這種多維度的感官輸入,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非常立體的體驗。我感覺自己仿佛也踏入瞭那條河流,與它一同流淌、一同呼吸。書中關於時間和記憶的討論,也十分精妙,河流是永恒的象徵,而我們在其中所經曆的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這種對比讓人深思。這本書讀起來需要耐心,它不適閤囫圇吞棗,需要你放慢腳步,去細細品味每一個字眼中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對“脆弱性”的坦誠書寫。作者似乎毫不避諱地將自己內心最柔軟、最不堪的一麵展現在讀者麵前,但這種坦誠卻不讓人覺得沉重或矯情,反而因為有瞭河流作為容器,一切都顯得釋然和澄澈。讀到某些段落時,我忍不住流下瞭眼淚,那不是悲傷的淚水,而是一種被理解、被接納的釋放感。書中對於“療愈”過程的描繪,非常真實,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跡,而是一個漫長、麯摺、反復的過程,就像河流蜿蜒前行,有時會遇到阻礙,有時會形成迴鏇。這種真實感讓我覺得非常踏實。我喜歡作者將個人經曆與對自然哲學的觀察巧妙地結閤起來的方式,這使得這本書既有很強的個人色彩,又有普世的價值。看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好像被河流衝刷過一樣,那些積壓已久的情緒和雜念都得到瞭很好的疏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