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絲綢、牛仔褲:從畜牧、紡紗到工業革命,一窺人類與紡織的文明史

棉花、絲綢、牛仔褲:從畜牧、紡紗到工業革命,一窺人類與紡織的文明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維吉妮亞.波斯崔爾
图书标签:
  • 纺织史
  • 服饰文化
  • 工业革命
  • 文明史
  • 材料文化
  • 经济史
  • 社会史
  • 技术史
  • 人类学
  • 时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書評盛讚
 
從尼安德塔人如何紡紗,到近代社會衣著的形塑,
自人類紡出第一條線為始,
紡織品成為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重要因素!
 
  人類歷史有多長,織物的歷史就有多長。紡織品與紡織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結晶,也是人類歷史的象徵。從上古時代農業社會興起時,人類種植的農業作物,從農業作物中紡出細細纖維,創造了遮蔽身體的布料,也開創了文化與歷史的航程。
 
  隨著工業發展、數學邏輯的創新,人們對於紡織的技術也逐漸加強。對紡織品的渴望,使商人跨越大陸、水手橫渡海洋,推動了人類走向世界,促進了與遠方人們交流的可能性。古羅馬的貴族穿著中國的絲織品、紡織業的蓬勃促使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的出現源自於對紡織品的需求……紡織交流傳播了阿拉伯數字與複式記帳法,產生了金融機構、孕育了跨洋黑奴貿易,全球貿易就在此之下不斷膨脹。
 
  紡織技術的創造與創新,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擁有無法抹去的地位,織品的故事涵蓋了美麗與天賦、過度與殘忍、社會階序與微妙的變通、和平貿易與野蠻戰爭。近代以來的技術革新、化學發展,甚至是電子產業的創新創立,都為織品的技術帶來史無前例的衝擊與挹注。
 
  然而,從人類誕生之始便與歷史交織的織品,是如何被視為習以為常?它們是如何在歷史中無所不在又處處不可見?對織品的渴望又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成為身份地位、時尚流行的象徵?此書從上古一路爬梳到近代的產業發展,從微小又不被重視的織品,探究世界在織品的命運之輪運轉之下,如何編織成一部部文明的成品。
 
聯合推薦
 
  陳國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馮亞敏  喜事國際時尚集團創辦人
 
  「無論文明的進程走到哪個階段,織品總是包裹著生活。環繞著織染的故事,纏繞著糾結不開的歷史紋理。作者巧手裁製,值得讀者珍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國棟
 
  「內容廣泛……作者非常擅長強調紡織品如何真正改變世界。」──《華爾街日報》
 
  「我們踏上了一段史詩般的、多變的旅程,就像絲綢本身。」──《紐約時報》
 
  「內容迷人和廣泛……這是一個引人入勝題目,著重織物在人類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出版人週刊》
 
  「從石器時代到矽谷,織品始終是世界歷史的要角。維吉妮亞.波斯崔爾對於這個主題的知識淵博,但她傳遞知識的筆觸輕盈,一如織布機上的潘妮洛普(Penelope)。這本書雄心勃勃、淵識博學又引人入勝,閱讀起來既是教益,也是愉悅。」──貝瑞.史特勞斯(Barry Strauss),《羅馬十帝》(Ten Ceasars)作者
 
  「維吉妮亞.波斯崔爾創作了一部迷人的織品歷史,從舊石器時代的開端,說到現在和未來──從野草拔取的最早植物纖維,到線條內嵌電腦晶片的合成織物。你說,我們為何應該探討區區布料?正是由於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角色愈來愈吃重,我們卻以為理所當然……本書研究紮實、可讀性高,是不折不扣的款待。」──伊莉莎白.巴伯(Elizabeth Wayland Barber),《女人的工作》(Women’s Work)作者
 
  「一部迷人、出人意表、文筆優美的技術、經濟、文化史,經由人類最不可或缺的製造物──織品的線條而述說。我愛它。」──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創新如何作用》(How Innovation Works)作者
 
  「技術的故事是人類巧思的故事,而織品的故事彰顯得再清楚不過:最早的技術,超越了我們普遍以為的『技術』。正如波斯崔爾所述,和許多技術一樣,我們在大量享用它們時,卻遺忘了它們的由來;她的著作將我們對於每天使用,卻渾然不知的這項技術之記憶歸還給我們。」──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sen),網景(Netscape)與安德里森─霍洛維茲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共同創辦人
 
  「維吉妮亞.波斯崔爾刻劃出了全球各地人們解決種植纖維、紡紗、織布,並為織物賦予斑斕色彩等問題的巧思。本書不只令讀者對每天與我們為伴的織品大開眼界,也對於製造者的非凡技藝大開眼界。」──珍妮.巴爾福─保羅(Jenny Balfour-Paul),《靛色》(Indigo)作者
 
  「這本書是我閱讀過,關於織品歷史最扣人心弦的著作之一──風趣、研究紮實,充滿了我從來不知道的趣事,即使我對於紡織技術頗有涉獵。(你知道呢絨商的信用狀協助建立了歐洲早期銀行體系嗎?或者苯胺染料是有機化學最早的用途之一?)要是你覺得伊莉莎白.魏蘭.巴伯的《女人的工作:最初兩萬年》很有趣,這本書就會讓你神魂顛倒。我愛它。」──邱恬(Tien Chiu,音譯),編織者、教師、《精益求精》(Master Your Craft)作者
 
  「波斯崔爾這部高明、博學、令人著迷的著作,述說了人類巧思的故事……她深刻的故事是關於容許進步的自由。如今,奴隸、農奴和紡織工人的後裔,都有了裝滿衣櫃的美麗衣裳,還有禦寒的衣服,這場自一八○○年以來的大富足(Great Enrichment)增長了三十倍。」──戴爾德麗.南森.麥克洛斯基(Deirdre Nansen McCloskey),「資產階級時代三部曲」作者
 
  「本書文筆清晰、完全易懂,為織品開創了全新的世界,以同等熱情說明最古老的出土織物,以及讓身體涼爽的最新高分子混合物(後者不像織品數千年來讓身體暖和)。」──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西元一千年》(The Year 1000)作者
 
  「這本書比我在大學上過的任何一堂紡織科學或紡織史課程都更迷人,也更能增廣見聞。波斯崔爾將製作與操控細繩(線)的千萬年時間,濃縮成了一部淺顯易懂的讀物,不論你知不知道它的發明或當今生物工程研究都能讀懂。她將個人經驗交織於其中,也訪問了歷史學者、電腦程式設計師、科學家、織品考古學者、以及當代和原住民工匠,並深入織品實驗室和製造工廠的幕後。讀完本書之後,我感到自己宛如漫遊了世界千百年,用織物當作貨幣和財富。我打贏過以織品為名義的政治戰。我既為之反胃,也受它療癒。如今我則是發明家,運用化學方法合成有益於環境的織物。我對於織品如何締造世界的感謝與理解都大大提高了。」──瑪莉蓮.莫菲(Marilyn Murphy),布料之路(ClothRoads)共同創辦人、交織(Interweave)前會長
 
  「無論哪種纖維藝術家,都準備好經由一本紡織史的新書,來場刺激的閱讀吧!維吉妮亞.波斯崔爾的新書,會以出人意表的途徑,翻轉你對織物和文明的舊想法。全書各章大致與紡紗、編織、染色等個別紡織過程相關,作者指出,織品是我們的記數系統、銀行業、貿易、科學之基礎。本書充滿了個人的故事,他們因著對紡織過程的敏感而創新了整個體系。作者實際上在寫作本書之際學會了紡紗和織布,她的說明與圖解很準確。本書搭配了豐富的照片和插圖,並且包含了詳盡的書目。非常推薦。」──愛麗絲.施萊恩(Alice Schlein),編織者,《網路織紋》(Network Drafting)與《織像素》(Woven Pixel)作者
 
  「這本書記述了那些逐步積累的艱鉅創新,它們讓織物在我們的舒適、文化認同,以及我們對可編程功能的依賴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時,社會的織理看似襤褸,但依據織品的全球性質,得知所有文化都共享同一套經驗,仍令人寬慰。波斯崔爾提醒了我們,我們全都被五彩繽紛的線編織在一起。」──蘇西.泰勒(Susie Taylor),藝術家
古今織造的宏偉畫卷:一部關於材料、技術與社會變革的深度探索 書名:古今織造的宏偉畫卷:一部關於材料、技術與社會變革的深度探索 ---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一部橫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以「織造」作為核心線索,深度剖析從史前時代的原始纖維運用,到當代高科技複合材料的誕生,人類如何透過對自然材料的提取、加工與編織,不僅構築了物質生活的基礎,更推動了社會結構、貿易網絡乃至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變革。我們將超越單純的技術描述,聚焦於材料的文化意涵、勞動力的組織形式,以及技術革新如何重塑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第一部分:纖維的起源與文明的萌芽(史前至古典時期) 本部分將追溯人類與纖維材料的最初接觸。探討早期人類如何辨識並利用植物性纖維(如亞麻、草類)和動物性纖維(如羊毛、野生的絲狀物)。重點研究亞麻在尼羅河流域的種植與加工技術的成熟,如何與早期農業社會的定居化進程緊密結合。 隨後,我們將深入解析絲綢的起源——東方文明的獨特創造。詳細描述養蠶缫絲技術在中國的長期壟斷地位,以及這種珍貴材料如何成為外交、政治權力的象徵。書籍將以絲綢之路為載體,描繪跨歐亞大陸的物質與知識交流網絡,分析早期國際貿易中對稀有紡織品的需求如何刺激了不同地區間的文化借鑒與技術傳播。古典時期的染色技術,特別是天然染料(如靛藍、茜草紅)的提取與固定,如何成為標誌身份與階級的重要視覺符號。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工藝精進與行會制度(中古至文藝復興前夕) 中世紀時期,歐洲的紡織業經歷了質的飛躍。本章將聚焦於羊毛生產的區域化與專業化。分析英國、佛蘭德斯等地的羊毛產業如何形成強大的經濟實力,並推動了農業結構的轉型(如圈地運動的早期形態)。 詳細闡述紡織工藝的標準化與組織化。研究中世紀城市中紡織行會的建立與運作機制,探討行會如何控制質量、培訓學徒,並在城市政治中扮演關鍵角色。同時,本書將比較東西方在紡織機械上的差異,例如歐洲水力驅動的紡紗技術的萌芽,以及伊斯蘭世界在複雜提花技術上的卓越成就。 第三部分:技術革命的風暴:從手工到機器的轉化(16世紀至19世紀初) 此部分是全書的高潮,專門探討技術進步如何引爆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變遷。我們將細緻剖析紡織工業革命的關鍵發明:從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到伊萊·惠特尼的棉花脫籽機。重點分析這些發明如何解除對手工勞動力的依賴,並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書籍將深入探討棉花種植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分析新大陸的奴隸制度與棉花產業的血腥共生關係,揭示「經濟奇蹟」背後的殘酷社會代價。同時,探討工廠制度的興起如何改變了勞動力的地理分佈和家庭結構,將數百萬人從田間地頭轉移到城市工廠,催生了早期的工人階級意識。 第四部分:全球化與合成材料的挑戰(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 工業革命的成果推動了全球貿易的深化。本章將研究19世紀末大型紡織企業的崛起,以及它們如何利用蒸汽動力和標準化生產線,將廉價布料推向全球市場。分析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地區的傳統手工業如何在全球市場衝擊下迅速衰落。 隨後,本書將轉向化學工業的介入。詳細介紹人造絲(雷昂·貝克蘭的賽璐珞與後續的嫘縈)的發明,探討人類首次成功擺脫對天然纖維的完全依賴,這對時尚、軍事應用以及消費者文化的影響。並簡要介紹尼龍等全合成纖維的誕生,及其在二戰期間(如降落傘、降落傘繩)的戰略意義。 第五部分:當代織物的未來與倫理考量(20世紀中葉至今)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向當代。分析高科技纖維,如碳纖維、芳綸(如克維拉)的發展,它們如何應用於航空航天、醫療器械和高性能運動裝備,標誌著織物從單純的覆蓋物轉變為結構材料。 本書將以批判性的視角審視當代紡織業面臨的挑戰:包括「快時尚」模式帶來的環境污染(水資源消耗、化學廢料排放),以及跨國供應鏈中的勞工權益問題。最後,探討可持續性紡織(如循環經濟、生物工程纖維)的最新研究進展,展望人類與纖維材料的關係將如何演化,以應對未來資源的稀缺性與氣候變化的雙重壓力。 本書特色: 本書結合了考古學發現、經濟史數據和技術發展史,避免了傳統紡織史的單線敘事,力圖展現紡織工業作為社會變革催化劑的複雜面貌。它不僅是關於布料如何被製造的歷史,更是關於人類社會如何圍繞著「穿著」這一基本需求,構建起宏大而精密的文明體系的深度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維吉妮亞.波斯崔爾(Virginia Inman Postrel)
 
  普林斯頓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是一名獲獎記者和獨立學者,曾任《華爾街日報》記者、《Reason》雜誌總編輯,是《彭博觀點》(Bloomberg Opinion)專欄作家之一,也是《大西洋雜誌》(Atlantic)、《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她是《時尚的本質》(The Substance of Style)、《魅力的力量》(The Power of Glamour)兩部備受稱道的著作作者。她的研究獲得艾爾弗雷德.史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支持。她定居於加州洛杉磯。
 
譯者簡介
 
蔡耀緯
 
  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譯有《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當上帝踩到狗屎》、《暗渡文明》、《間諜、虐待狂與巫士》、《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平凡的美德》、《1921穿越福爾摩沙》、《偉大的俄羅斯回來了》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
最深奧的技術已經消失。它們將自己編織進了日常生活的織理之內,直到彼此再也無從區別。

1.纖維
這些基因改造的有機體也是技術成就,精妙程度毫不遜於我們尊稱為工業革命的那些機器。它們同樣也對經濟、政治、文化帶來深遠影響。

2.線 
我們如今說到工業就聯想到煙囪。但煙囪直到十九世紀才成為工業的標誌。自文藝復興以降,工業的視覺呈現總是一名紡紗的女子:勤勞、多產,且絕不可少。

3.布
「不論人們造出布料是經由發明複雜的機器,還是構築複雜心智計算所需的智識框架,」人類學家凱莉.布雷津說:「布料的存在都證明了數學在真實世界裡發揮作用。」

4.染色
染料見證了人類為器物賦予美感和意義的普遍追求——以及由這份渴望引出的化學獨創和經濟事業。染料的歷史就是化學的歷史,揭露了試錯實驗缺乏基礎理解時的力量及其限制。

5.貿易商
藉由促成和平交易,這些經濟和法律機制容許了更大的市場,勞力分工隨之出現,帶來了多樣和豐足。它們和作坊或實驗室發明的任何事物一樣,是達到繁榮與進步所不可或缺。

6.消費者
少了消費者的欲望,織品的故事就令人無法理解,而且不完整。紡紗人和織工的勞動,飼養者、技師和染料化學家的巧思,乃至商人的冒險投機,本身都不是目的──他們是為了向使用者提供織物。消費者包括索取貢品的君王、軍服和裝備都使用織品的軍隊、披掛著奉獻的祭司和聖所,當然還有市場上買布的顧客——公開和違禁皆然。
 
7.創新者
除了逐漸改進日常織品的進展之外,更大膽的實驗也在籌備中。在硬體持續縮小的年代,奈米技術專家操控個別原子,生物工程同時是新材料的科學前沿和思考模式,環境考量則是文化上的絕對必要,構成偌大世界的微小纖維,給了胸懷大志的科學家一片迷人的競爭環境。

後記
致謝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5006
  • 叢書系列:歷史.世界史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4.8 x 21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一九○○年,一位英國考古學家達成了史上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亞瑟.埃文斯(Arthur Evans)在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Knossos)發掘出了宮殿建築群,這項發現讓他日後受封為爵士。這處建築錯綜複雜、壁畫壯麗奪目的遺址,是一個青銅器時代的精密文明遺留的見證,其年代更早於希臘大陸上的任何考古發現。受過古典教育、擁有詩人性情的科學家埃文斯,將這群消失的居民稱作米諾斯人(Minoans)。米諾斯(Minos)在希臘傳說中是克里特島第一位國王,他命令雅典人每九年交出童男童女各七名,向牛頭人米諾陶(Minotaur)獻祭。
 
  「在這裡,」埃文斯在報上撰文寫道:「代達路斯(Daedalus)建立了迷宮(the Labyrinth),成為米諾陶的巢穴,並製作了翅膀(可能是風帆),和伊卡路斯(Icarus)鼓翼飛越愛琴海。」也是在克諾索斯,雅典英雄忒修斯(Thessus)在穿越迷宮時解開線團,殺死了凶暴的牛頭人,然後循線返回,獲得自由。
 
  這座傳說之城一如在它之前的特洛伊,也證明了是真實的。考古發掘呈現出一個讀書識字、組織完善的文明,與巴比倫、埃及同等悠久。考古發現也提出了一個語言學謎題。連同美術品、陶器和祭器,埃文斯還發現成千上萬片黏土版,版上銘刻著的符號,就刻在首先吸引他來到克里特島的那些器物上。他認出兩種不同字母,以及代表著牛頭、有嘴花瓶等物體的象形符號,其中一種象形符號,埃文斯以為是宮殿或塔樓:一個以對角線切分為二的矩形,上面有四個尖頭。但他無法解讀黏土版。
 
  即使埃文斯研究這個問題數十年,卻始終不能破譯。直到他去世十一年後的一九五二年,終於有一個字母被確認為希臘文的某種早期型態。其他字母至今仍多半無法解讀。但我們確實知道,埃文斯把那個「塔樓」上下顛倒,以致完全誤解了意思。那個象形符號描繪的不是鋸齒狀城牆的垛口,而是一片鑲邊織物,或一部經紗加重織布機(Warp-weighted loom)。它的意思不是宮殿,而是織品。
 
  啟發出線圈救命故事的這個米諾斯文明,一絲不苟地記錄羊毛和亞麻的大規模生產。最終在克諾索斯出土的黏土版,超過半數是織品紀錄。一位歷史學者寫道,它們追蹤「紡織作物、羔羊出生、每隻動物的羊毛產量目標、剪毛工人的工作、指派給工人的羊毛、成品布(finished fabrics)收據、向下屬分發布料或衣服,以及宮殿庫房裡的布料存量。」單一生產季中,宮殿作坊從七萬到八萬頭綿羊身上獲取羊毛,編織成驚人的六十噸羊毛料。
 
  埃文斯錯失了這座城市的財源及其居民的主要活動。克諾索斯是紡織超級強權。這位考古學先驅一如在他之前和之後的許多人,忽略了織品在技術、貿易乃至文明本身的歷史中發揮的重大作用。 
 
  ***
 
  我們這些無毛的裸猿,和我們的衣物共同演化。從出生時裹在毛毯裡,織品就圍繞著我們。它們為我們包覆身體、覆蓋床鋪、鋪平地板。織品給了我們安全帶、沙發坐墊、帳篷和浴巾,醫療口罩和布膠帶。它們無所不在。
 
  但我們翻轉一下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談魔法的那句格言:任何夠熟悉的技術,皆與自然難以區別。 它似乎直觀又明顯──如此織入了我們生活的織理,使得我們以為理所當然。我們對於沒有布料的世界,想像得並不多於沒有陽光或雨水的世界。
 
  我們從織機搾取隱喻──「如坐針氈」(on tenterhooks)、「一頭黃髮」(towheaded)、「精疲力竭」(frazzled)──卻不知道自己說的是織物和纖維。我們複誦著老生常談:「純屬編造」(whole cloth)、「千鈞一髮」(hanging by a thread)、「堅定不移」(dyed in the wool)。我們趕搭機場接駁車(shuttle)、迂迴穿梭(weave through)於車陣中、追蹤評論串(threads)。我們談論生命週期和衍生物,卻從不懷疑提取纖維並將它們纏繞成線,何以在我們的語言裡如此凸顯。被織品圍繞著的我們,對它們的存在,乃至每一小片布體現的知識與努力,多半毫無知覺。
 
  但織品的故事正是人類巧思的故事。
 
  農業同時發展於追求纖維和食物。包括工業革命的機器在內,勞力節約機器來自對線的需求。化學起源於織物染色與加工;二進位碼(以及數學本身的諸多面向)源自編織。對布料和染料的追求,一如對香料或黃金的追求,驅使著商人跨越大陸、水手探索陌生海洋。
 
  從最古老的時代到現在,織品貿易都促進了長途交易。米諾斯人輸出羊毛布的目的地遠達埃及,其中一些染成珍貴的紫色。古羅馬人身穿中國絲綢,重量以黃金計價。紡織業資助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和蒙兀兒帝國;它把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和泰姬瑪哈陵留給我們。它傳播字母和複式簿記、催生金融機制,也滋養了奴隸貿易。
 
  織品以既隱微又顯著,既美麗又可怖的方式,締造了我們的世界。
 
  織品的全球史說明了文明本身的性質。我用「文明」一詞指涉的,並非道德優越性或必然進步過程的最終階段,而是以下這個定義所指的更中性意義:「介於人與外在自然之間的知識、技能、工具、藝術、文學、法律、宗教及哲學之積聚,它們發揮了屏障作用,抵禦不經制止就會摧毀人類的力量之敵意。」 這段描述刻劃出了兩個關鍵層面,兩相結合就把文明和文化等其他相關概念區別開來。
 
  首先,文明是積累而成的。它存在於時間之中,今天的文明版本建立在先前的基礎上。當這份連貫性斷裂,文明即不復存在。米諾斯文明消失了。反之,即使締造文明的文化消逝,或發生了不可逆的變遷,文明仍有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演進。一九八○年代的西方文明,其社會習俗、宗教實踐、物質文化、政治組織、技術資源與科學理解,就與一四八○年的基督教世界大不相同,但我們把這兩者都認可為西方文明。
 
  織品的故事演示了這種積累性質。它讓我們得以追溯實用技術與科學理論的進步和互動:植物栽培和動物育種、機械創新與度量標準傳布、模式的記錄與複製、化學品的操控。我們可以觀看知識從一地傳向另一地,有時以文字形式傳遞,但更多是經由人際接觸或貨品交易,並且看到不同文明緊密聯繫起來。
 
  其次,文明是一種生存技術。它包含了諸多製造物(設計或演化、有形或無形),它們將脆弱的人類和自然威脅區隔開來,並為世界賦予意義。提供保護和裝飾的織品,本身就是這類製造物。它們激發的創新也是,從更好的種籽到編織圖案,再到記錄資訊的新方法都是。
 
  文明既保障我們免於冷漠自然的危難與不適,也保障我們免於其他人類構成的威脅。理想上,文明讓我們得以和諧生活。十八世紀思想家使用「和諧」一詞,指涉商業城市裡智識與藝術的精緻、社交能力及和平互動。 但文明難得不靠組織暴力而存在。最佳狀況下,文明鼓勵合作,約束人類的暴力衝動;最壞狀況下,文明釋放暴力,以利征服、劫掠及奴役。織品的歷史同時揭示了這兩個面向。
 
  它也提醒我們,技術的意義遠甚於電子或機械。古希臘人崇拜技藝(techne)女神雅典娜,「技藝」就是工藝和生產知識,也就是文明的技巧。她是橄欖樹、船舶和編織的賦予者和守護者。希臘人用同一個字稱呼自己最重要的兩項技術,織機和船桅都叫做histós。他們用字根相同的histia稱呼船帆,字面意義是織機織成之物。 
 
  編織是構思、發明──從最簡單的要素創造出功能與美感。在《奧德賽》(Odyssey)中,當雅典娜與奧德修斯(Odysseus)密謀,他們是在「編織計畫」。織物(fabric)和捏造(fabricate)的拉丁文字根,同樣是「精心製成之物」(fabrica)。文本(text)與織品(textile)也同樣相關,它們都來自動詞「編織」(texere),而編織(還有「技藝」)則來自印歐語teks這個字,意指「編織」。秩序(order)來自「放置經線」的拉丁文單字ordior,法文的「電腦」(ordinateur)也是來自這個字。而法文的「職業」或「專長」(métier)也是稱呼織機的字。
 
  這樣的關聯並非歐洲獨有。馬雅語系的基切語(K’iche’)編織式樣和書寫象形字的用字,字根都是-tz’iba-。梵文sutra如今指的是文學格言或宗教經典,原意則是絲或線;指稱印度教或佛教文本的tantra一詞,則來自梵文的tantrum,意指「經線」或「織機」。中文「組織」 一詞有「機構」或「安排」之意,同樣也用了「織」這個字,而意指「成就」或「結果」的「成績」,原意則是把纖維扭在一起。 
 
  織物製作是創意行為,類似於其他創意行為。它是熟練與完善的表現。「不知道怎麼製作紡車或善用織布機的人民,我們能指望他們把政府設計好嗎?」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在一七四二年寫道。 這份知識幾乎是普世的。不紡紗織布的民族難得一見,不從事織品相關貿易的社會也難得一見。
 
  織品的故事是著名科學家與被遺忘農民的故事,是逐漸改進與突飛猛進的故事,是反覆創造與一舉發現的故事。這是由好奇心、實用性、慷慨和貪婪驅動的故事。這是藝術與科學、男人與女人、機緣與計劃、和平貿易與野蠻戰爭的故事。簡言之,它是人類本身的故事──是一個全球故事,每個時間和地點都是場景。
 
  如同精心安排的西非條狀織物(strip cloth),《文明的織理》也是由不同片段構成的整體,每個片段都由各自的經與緯交織而成。 每一章的經線代表織品之旅的一個階段。我們從生產說起──纖維、線、布、染色──然後一如布料本身,轉向商人和消費者。最後,我們再回到對纖維的新理解,會一會二十世紀革新織品的創新者,以及今天期望運用織物改變世界的另一些人。每章之內的事件大致按照時序發生。把經線想成是每章的什麼。
 
  緯線則構成了為何──紡織材料、製造者或市場對文明性質及進展的某些顯著影響。我們探究「自然」纖維背後的技巧,並發掘紡紗機何以觸發一場經濟革命。我們考察織物與數學的深厚關係,以及染料向我們透露的化學知識。我們查看「社會技術」對於促成貿易必不可少的作用,對織品的欲望擾亂世界的諸多方式,以及紡織研究甚至能夠吸引純粹科學家的理由。緯線為每章的歷史提供了更大脈絡。
 
  每一章都可以分開閱讀,正如單一一條肯特布(Kente cloth)可以成為長披巾那樣。但整片布就揭示了更大的圖像。從史前到不遠的未來,這是人類編織文明軼事的故事,而且至今仍在編織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强调了“一窥人类与纺织的文明史”,这表明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史或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和物质生活交织的文化史。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符号学”层面的东西。比如,丝绸在中世纪欧洲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财富、禁欲(修道士的法衣)或腐败(宫廷的奢靡)。牛仔裤从最初的工人制服,如何转变为全球青年叛逆精神的象征,这种文化意义的漂移是如何发生的?这种从“必需品”到“身份标识”的转变,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学。此外,这本书如果能触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手工劳动的不同认知,例如东方社会对精细手工艺的推崇与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对手工劳动的贬低,那将是非常精彩的对比。我希望作者能用优美的笔触,展现出纺织品在人类仪式、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无声叙事力量。

评分

我最近对全球贸易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纺织品无疑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看到,那些看似简单的布料是如何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核心筹码的。比如,当讲述到丝绸时,我期望能读到关于拜占庭帝国对蚕种的保护、中世纪欧洲教会对奢华服饰的矛盾态度,以及最终宋代中国的技术外泄如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权力平衡。这本书的名字暗示了它会追溯到“畜牧”,这非常吸引我,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我们会探讨早期人类如何驯养羊只和骆驼,并围绕这些生产资料形成了早期的部落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模式。这种对“源头”的探究,往往能提供最扎实的理论基础。我希望作者能用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将原材料的获取、加工技术的革新,与相应时代的审美变迁、社会阶层固化或流动性联系起来。如果能清晰地展示出,技术(比如提花机的发明)是如何直接影响了财富的集中,以及工人阶层是如何在围绕纺织品的生产线上被塑造和异化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历史普及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棉花、丝绸、牛仔裤:从畜牧、纺纱到工业革命,一窥人类与纺织的文明史》听起来就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广阔的视野。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挖掘纺织品这种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基本的需求是如何驱动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讲述纤维的物理特性或者衣物的时尚演变,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宏大的文明图景。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从最原始的狩猎采集时代对动物皮毛和植物纤维的利用,一步步过渡到古代复杂的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再到工业革命时期工厂里的巨大轰鸣和阶级变迁。这种跨越数千年、横跨不同地理区域的叙事,如果处理得当,必然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平衡对“物质文化”——即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棉花和丝绸本身——的细致描摹,与对“社会结构”——比如土地所有权、劳动力组织和全球化萌芽——的深刻分析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历史叙事,总能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完美融合,让人在阅读中仿佛能嗅到羊毛在烈日下散发的气味,或是听到纺车转动的节奏声。这本书的潜力在于,它可能揭示出,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便利和所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都深深扎在那些最初的纤维之上。

评分

作为一个对技术史有所涉猎的人,我对“工业革命”这一阶段的论述抱有极高的期待。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就是纺织业的机械化,这不仅仅是发明了几台珍妮纺纱机那么简单,它代表了能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生产组织逻辑的重构。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描绘出从手工家庭作坊到集中式工厂的这一痛苦而迅速的转型过程。重点应该放在蒸汽机的应用如何彻底打破了地理限制——不再需要河流的动力——从而使得工厂可以建立在煤矿附近或港口城市,进而影响了城市人口的地理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英国早期纺织厂工人的工作条件、童工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早期工会运动,那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牛仔裤的出现作为“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符号,其材料(棉花)和生产模式的演变也必须得到充分的阐述。这不仅是关于生产力的提升,更是关于劳动尊严的挣扎史。我期待看到的是对复杂系统变迁的精彩分析,而不是简单的技术罗列。

评分

读完书名,我立即联想到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这也是我最想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洞察。棉花、丝绸的生产和贸易,无疑是早期全球化的雏形。我期待看到,书中对“全球化”的描绘是动态且充满张力的,而不是一个平滑过渡的过程。例如,对美国南方奴隶制棉花种植园的描述,必须与英国工厂对廉价原料的渴求紧密联系起来,揭示出殖民主义和剥削是如何作为纺织工业的“隐形地基”而存在的。这种对历史“阴暗面”的直面,是一个优秀史学作品的标志。此外,书中是否探讨了纺织工业对环境的长期影响?从河流被染料污染,到大规模棉花种植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再到现代快时尚模式带来的巨大废弃物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够将工业革命的遗产——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可持续性危机——追溯到最初的纤维选择和生产模式的奠基时刻,那么它就提供了一个极具现代价值的、跨越时空的警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