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

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映之
图书标签:
  • 安寧照護
  • 心理治療
  • 喪親之痛
  • 生命教育
  • 情緒療癒
  • 臨終關懷
  • 親情
  • 成長
  • 自我探索
  • 正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怕來不及跟我爸爸媽媽……和好。」
──離家十幾年的女兒癌末時所說……

映之安寧心理師,陪你走人生最後一段無憾的路。

以同理,傾聽末期病人的恐懼、憤怒與自責;
以理解,接納末期病人家屬的絕望、沮喪與不安。

  末期病人的難搞、憤怒、沮喪、不安、恐懼,甚至尖銳的言語攻擊,映之安寧心理師溫柔理解、承接;

  而在難搞、憤怒、沮喪、不安、恐懼、尖銳的言語攻擊背後,那些埋藏在末期病人心底最深處,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曉的遺憾與未竟之事,映之安寧心理師引導著他們,讓他們傾聽自己。

  與生命道別,我們無可逃避,
  但我們能用愛,走得無憾。

  ‧心心是醫院最小的老病人,一歲不到診斷出癌症,照顧她的母親悲痛:「我這麼努力,妳卻這麼受苦。」
  ‧「其實我都知道爸爸快死了……可是媽媽叫我不能說。我在想,是不是每次媽媽不在,我都叫爸爸跟我一起偷偷吃泡麵,才害他生病的?」
  ‧六十多歲的男病人對醫生嗆聲:「啊不會開刀就說啊……乾脆來死一死啦。」
  ‧「我怕來不及……跟我爸爸媽媽……和好。」離家十幾年的女兒癌末時所說……

  二十二篇末期病人的故事,每一篇都扎心、盈滿淚水,而映之安寧心理師在無盡的溫柔、柔軟與同理中,細膩提醒:當孩子罹癌,要跟孩子說嗎?當孩子父親或母親離世,如何陪伴孩子的悲傷?在幫孩子好好說再見之前,是否能先好好愛?而當老年人喪偶,不但易被忽略,且悲傷更容易躲藏在抱怨裡,以及當面對摯愛的家人將離世,我們能不能接納並允許自己理解,無論是仍想積極治療,或選擇安寧,那都是因為愛。

本書特色

  ◎如果說這本書裡,我與病人故事的文字醞釀期有個三五年,而這本書背後關於我個人的生命準備期,大概有三十年。說起來,也是個故事推著我往這條路上走,這是一個發生在我家庭裡關於生病、死亡與生命交織的故事。……
  一個家庭因著家人罹癌會經歷什麼樣的變化,我從小就知道。癌症最可怕的甚至不僅僅是剝奪一個人的生命,而是剝奪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生命力。
  這天,不是我第一次聽這個故事,但就在那天,聽完故事後,心酸疼地流下了眼淚。疾病與死亡在我的天真爛漫裡留下了一筆特別不同的色彩,立下了小小的心願,心願其實也不是很清晰,大概就是想為這樣的受苦做一點什麼吧!──摘自自序〈醞釀〉

名人推薦

  ◎方俊凱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畢柳鶯(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復健科教授、《斷食善終》作者)撰推薦序

  王進賢(國立中正大學電機系特聘教授);李佩怡(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兼系主任);吳書毅(疼痛及復建雙專科醫師);陳秀丹(陽明交大附醫主治醫師);馮以量(新馬臨終關懷推動者);黃軒(重症專科醫師);謝宛婷(奇美醫學中心緩和醫學科主任、法律碩士)淚眼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記得面試安寧心理師的時候,總共有七位來面試的心理師,每一位都非常優秀,尤其有幾位讓面試官們難以取捨。經過很長的討論,我們選擇了映之成為我們的同事。當然有許多理由,例如她態度溫和、口條清楚等,但是有一個理由讓映之特別突出,就是她是護理師與諮商心理師的雙碩士,而且她的護理碩士論文就是與末期病人的靈性照護有關,而她在護理碩士後又取得諮商心理師的資格,這樣的條件,不就和安寧療護的創始大師桑德斯女士雷同嗎?選擇了映之,她沒讓我失望。她果然以她獨有的特質與深厚的學理基礎,為一位又一位的末期病人與家屬給予最大的支持與安慰。──摘自方俊凱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推薦序

  ◎安寧心理師是「生死兩端的擺渡者」。在生之此岸要過渡到死之彼岸的這段歷程中,盡我所能地讓「逝者善終,彼此善別,留者善生」。書中這句話讓我肅然起敬。……書中有許多例子,作者協助家人在臨終現場和解、互相道愛,過程曲折引人,她的功力與用心令人折服。──摘自畢柳鶯(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復健科教授、《斷食善終》作者)推薦序
 
深入探索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情感的疗愈之旅 书名: 《镜湖之畔:心灵的低语与连接的艺术》 作者: 陆怀瑾 出版社: 远山文化 页数: 420页 --- 内容概要: 《镜湖之畔:心灵的低语与连接的艺术》是一部深刻剖析现代人际关系模式、探索情感连接深层机制的非虚构作品。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人际关系表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情感依恋、沟通障碍背后的心理学根源,并提供了一套系统、温和、实践性强的方法论,引导读者重塑与他人及自我的健康关系。 本书的核心在于阐释“连接”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门需要学习和精进的艺术。作者结合了依恋理论、叙事疗法以及正念实践,构建了一个名为“共振场域”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人与人之间情感流动、误解产生及最终和解的可能性。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内在自我审视开始,逐步扩展到亲密关系、家庭关系及更广泛的社会连接。 --- 第一部分:内在的映照——自我的构建与修复(约100页) 本部分聚焦于个体如何构建其内在世界,并如何将其投射到外部关系中。作者认为,所有外部关系的困境,都源于内在未被处理的情感碎片。 第一章:你的“内在小孩”正在说话。 探讨童年经历,特别是早期照料者提供的安全感和情感回应,如何塑造了个体成年后的依恋风格(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紊乱型)。本书强调,识别自己的依恋模式是迈向健康关系的第一步,而不是为了指责过去,而是为了理解当下的反应机制。 第二章:情感的“黑匣子”与自我对话。 深入探讨情绪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功能。作者引入“情绪标签”的概念,鼓励读者学会准确命名和接纳自己的复杂情绪,而非被情绪淹没或压抑。本章特别强调了“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修复自我批判,建立内在稳定性的基石。 第三章:边界的艺术:松弛与坚守的平衡。 边界议题是人际关系中最常被误解的部分。本书摒弃了“绝对防御”的观点,提出边界是一种动态的、流动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清晰地表达需求和限制,区分责任与义务。 --- 第二部分:连接的拓扑学——亲密关系的重建(约120页) 此部分将理论应用于最深刻、也最脆弱的亲密关系(爱情、婚姻)。作者认为,亲密关系是检验个人成长成熟度的“压力测试场”。 第四章:爱与恐惧的共舞:依恋风格的碰撞。 详细分析不同依恋风格的伴侣组合会产生哪些典型的互动陷阱(例如:焦虑者追逐,回避者后撤的“追逐-逃离”循环)。本书提供具体的对话脚本和暂停技巧,帮助伴侣在冲突升级时“跳出循环”。 第五章:冲突的炼金术:从指责到倾听。 区别对待“需求”(Need)和“抱怨”(Complaint)。作者提出“温柔的开场”(Gentle Startup)原则,强调在表达不满时,必须先肯定关系的价值,并以“我需要……”而非“你总是……”的句式发起对话。 第六章:情感的存款与提款:日常维护的仪式感。 探讨“情感账户”理论,即建立信任需要持续的积极互动来“存款”,而批评和冲突则是“提款”。本书提倡建立“微小时刻的连接”(Micro-Moments of Connection),例如共同关注的五秒对视、对日常小事的积极回应,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构成了亲密关系的底层支撑。 --- 第三部分:扩展的场域——家庭、友谊与社会网络(约110页) 关系不再局限于二人世界,本部分探讨更广阔的社会连接中的挑战与机遇。 第七章:代际创伤的回响:理解原生家庭的印记。 探讨家庭系统动力学,聚焦于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如何跨代传递。重点分析了“情感三角化”(Triangulation)现象,并提供“情绪断裂”的技术,使个体能够在不切断血缘关系的前提下,停止不健康的模式重复。 第八章:友谊的季节性与维护。 探讨成人友谊的脆弱性与重要性。在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如何维护高质量的友谊?本书提出“高质量陪伴”优于“高频率联系”的观点,并探讨了友谊中“给予”与“接受”的平衡。 第九章:职场中的情感智慧:专业性与人性的交汇点。 聚焦于权力动态、合作中的信任建立,以及如何应对职场中的微侵犯(Microaggressions)。强调共情能力在领导力和团队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 --- 第四部分:疗愈的路径——重塑与整合(约90页) 最后一部分将焦点拉回叙事和整合,提供工具,帮助读者将所学内化为生活的实践。 第十章:叙事的重构:改写你的关系剧本。 运用叙事疗法,引导读者审视自己对过往人际事件的“核心故事”。通过“独特成果”(Unique Outcomes)的挖掘,帮助读者发现自己并非只是旧有关系模式的被动受害者,而是有能力主动编辑未来情节的作者。 第十一章:共振场的持续校准:正念与关系的未来。 探讨如何通过日常的正念练习(如身体扫描、慈心冥想)来提高对自身情绪波动的敏感度,从而更早地察觉到关系中的失衡。这是一种预防性的自我关怀。 第十二章:建立你的“情感急救箱”。 总结全书的实用工具,包括:冲突降温卡、自我需求清单、以及识别“消耗性关系”的“红旗警报”。本书结尾强调,人际关系的成熟并非意味着不再犯错,而是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自我觉察能力,能够更快地从错误中学习,并回到连接的努力中。 ---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模型,但作者以清晰、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进行阐述,并结合生活化的案例进行即时应用指导。 聚焦“行动而非分析”: 与许多侧重于“诊断”的书籍不同,本书的重点在于提供可操作的“对话工具箱”和“行为切换点”,确保读者在合上书本后能立即开始实践。 温和而坚定的基调: 文本语言充满人文关怀,不将任何一种依恋风格或沟通模式视为绝对的“错误”,而是鼓励读者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关系中的可能性。 强调内在稳定: 坚信高质量的外部连接,必然建立在稳固的内在自我认知之上,因此对自我的修复给予了充分的篇幅。 《镜湖之畔》是一部献给所有渴望更真实、更深刻地与世界连接的人的指南。它邀请读者凝视自身的心灵之镜,理解那些无声的低语,从而学会用更智慧的方式,编织生命中每一段重要的人际网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映之 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護理師身心領域雙碩士。曾任馬偕紀念醫院諮商心理師等,現任職於好晴天身心科診所。

  她曾以「安寧心理師」的身分陪伴過癌症、臨終的病人及家人。

  人們臨終前,多半歷經了疾病摧殘。佝僂的身軀、超載的心靈、舊日關係裡的愛恨情仇也在生命終點前的瞬間迸發。受苦的靈魂需要溫柔承接,於是,她本於初心,以愛為名,帶著「我願意」的勇氣在幽谷伴行,為的是讓人在臨終慌亂中安然,在生命苦澀中仍回甘。

  在本書中,她以心理師的視角,書寫擔任安寧心理師期間的工作紀實,想讓讀者們透過她的視野觀看疾病與死亡迫近下,越發顯露之人性真、善、美。

  期許自己成為以「療癒」為旨的心理治療者,致力關懷人類生命中的失落創傷與悲傷。臨終陪伴的經驗讓她在每一次的諮商工作中,以真誠、開放、柔軟與個案一起面對當前生命的困頓與失落。她擅長聆聽,因為她相信,表面的情緒困擾、精神症狀的背後,都有需要被聽見的心聲;她也擅長分析,在理性與感性交互運作中,承接個案的苦痛、梳理問題的根源,並找到內心的動力及渴望。期待每個生命都能善待自己的身心、走上自己的療癒旅程,更積極做出改變,真誠自在地活在當下。

  曾出版《安寧日常 語愛時光──六全伴行,馬偕安寧病房22堂關鍵照護課題》(合著)。

  經歷:
  馬偕紀念醫院諮商心理師、光流聯合診所諮商心理師、旭立諮商中心實習心理師、癌症希望基金會台中小站合作心理師、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心理師、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兼任講師、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所)遴聘業界專家、馬偕紀念醫院諮商心理職系臨床教師、臺北市立浩然敬老院支持性團體/個別諮商合作心理師、聯合報udn x WaCare遠距健康線上講座心理專家、台北市政府健康服務中心「心理健康講座」講師、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際失智月系列活動」講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家屬悲傷陪伴講座」講師、台灣諮商心理學會「醫療諮商繼續教育系列課程」講師、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癌症安寧醫療場域諮商工作」講師、華人正念減壓中心臨床正念運用專訓結業、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系統取向治療培訓。

  王映之心理師的相關網頁
  FB:心理師的呢喃 王映之諮商心理師
  IG:heartheinnervoice
  好晴天身心診所:sogoodday.com.tw/psychologist/wang-2/

 

图书目录

008【推薦序】時間 會一直過去 卻永遠不會停止/方俊凱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
012【推薦序】生死兩端的擺渡者/畢柳鶯(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復健科教授,《斷食善終》作者)
016【自序】醞釀

輯一 以同理,傾聽末期病人的恐懼、憤怒與自責……
024多想你能懂我的溫柔
一顆一顆為了要除去腫瘤惡臭的洋蔥,散落在安寧病房各處。
038在彼此的擁抱中,記得愛
「我不怕死,但我怕遺憾。」
058莊姊(上)──臨終時分也可如落英般繽紛
她的身上穿著一件為了生存而長成的盔甲。
069莊姊(下)──離家,是為了回家
「我怕來不及……跟我爸爸媽媽……和好。」
091阿爸ㄟ青春夢
「乾脆來死一死啦!」或對醫生嗆聲:「啊不會開刀就說啊……」
098浪子回頭後的天堂路
犯行累累的早年讓他在牢裡蹲了四十年。

輯二 以理解,接納末期病人家屬的絕望、沮喪與不安……
108阿母,我嘸甘妳走……
「最後是我,是我,用我的手在紙上簽名!我是個不孝子!」
125在那些無語的瞬間,懂得你
「最近她每天都在崩潰地哭喊、尖叫!」
136至死不渝的愛──我的堅強是為了讓妳在我臂彎裡花開、花謝
你提起,你放下,都因為你太愛她。
151老爸爸的失落心事──談老年喪偶
老先生的那些抱怨,其實是悲傷。

輯三 以愛,陪伴喪親兒童
160天堂的樣子
「我這麼努力,孩子卻更加受苦?」
184有個女孩笑嘻嘻
她說:「就是會死翹翹,就像爸爸一樣。」
198留給兒子的味道
五歲的亮亮正在失去媽媽……
212不怕,我會陪著你一起──談喪親兒童的悲傷輔導
「是不是每次媽媽不在,我都叫爸爸跟我一起偷吃泡麵,才害爸爸生病的?」

輯四 臨終前,好好活
222平安夜裡誕生的平安
她在確診癌症復發後只有一個心願。
233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臨終前怎麼好好活?
「這是我們僅剩下不多的日子,即便我不能吃,我也要陪她啊……浪漫吧。」
238嘉義阿伯的愛人哲學──夫妻間愛的哲學課
錯過的也可以用愛彌補。
245為你熬一鍋濃郁,留下生命的精華──謹以此文悼念我的師傅邵伯
希望能被記得,常常是病人臨終共有的遺願。
260讓我們一起乘著時光機,回到閃亮的日子
從他的抱歉和自責裡,我聽到的其實是自我的失落。
267善終的規劃(上)──用自己滿意的樣子活到最後
人早晚都要走,自己的「好走」需要思考、規劃和行動。
273善終的規劃(下)──身後的事,因為愛,要先說
說與不說,惦量在心的,往往都是我們對家人的愛。

280【後記】赴約──安寧心理師的悲傷療癒
我用了一整年的時間懷念你,也用了一整年的時間準備與你道別。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3598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0.8 x 1.4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時間 會一直過去 卻永遠不會停止
方俊凱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


  知道映之要出這本以心理師的視角書寫的安寧療護書籍,非常開心;看完映之寫的書,知道讀者必然從其中能被感動與啟發,但對我而言,更多的是勾起回憶與百感交集。

  二○一四年的春天,當時馬偕紀念醫院楊育正院長數度召見我,要我接任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的主任。當時,我已經是精神科主任,也在院外擔任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與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對於馬偕安寧中心主任一職,我有許多難言之隱,不方便接任。然而,楊院長一句「對於安寧療護心理社會靈性的照護,你能不管、不接嗎?」我啞口無言。之後,我答應了,但我也希望院方讓我有一位可以投入安寧療護的正職心理師,院方也答應了。映之,就這麼在二○一四年的下半年來到馬偕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擔任心理師。

  記得面試安寧心理師的時候,總共有七位來面試的心理師,每一位都非常優秀,尤其有幾位讓面試官們難以取捨。經過很長的討論,我們選擇了映之成為我們的同事。當然有許多理由,例如她態度溫和、口條清楚等,但是有一個理由讓映之特別突出,就是她是護理師與諮商心理師的雙碩士,而且她的護理碩士論文就是與末期病人的靈性照護有關,而她在護理碩士後又取得諮商心理師的資格,這樣的條件,不就和安寧療護的創始大師桑德斯女士雷同嗎?選擇了映之,她沒讓我失望。她果然以她獨有的特質與深厚的學理基礎,為一位又一位的末期病人與家屬給予最大的支持與安慰。

  寫下這一些當年的記憶,不就是因為真的發生過這些事嗎?

  時間,一直都是公平地一刻一刻地過去。孔夫子曾經在河邊說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曾經的末期病人,也曾經先是各種在社會各個角落過著自己的生活,然後,人生因為某些疾病走到最後的一段旅程。我從一九九八年投身安寧療護,至今也有二十五年了,時間一直在過去,但我越來越覺得投身安寧療護,陪著病人和家屬走過至為重要的人生最後一段,安寧人是幸福的。安寧時刻,既平凡,又不平凡,壓縮的人的一生,在最後一段旅程綻放光芒,而安寧人被光芒照耀。

  時間,永遠不會停止。更精確地說,我想表達的是:那一刻,曾經發生過的那一刻,永遠都不會停止。二十年前看日本存在主義小說家片山恭一寫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我深刻地領悟到這個用哲學辯證可以認知到的答案,而在無數與末期病人互動的剎那,我實實在在經驗了這樣的真理。耶穌十字架上流下的寶血那一刻,不會停止;佛陀菩提樹下得道的那一刻,不會停止;安寧人與末期病人和家屬一起面對生命最後旅程的那一刻,也是一樣永遠不會停止。映之在書中寫的每一個故事,都是真正發生過的,哪怕因為個資要求必須改變姓名或部分內容,那些時刻,也是永遠都不會停止的。

  映之的書,有四個部分,分別是:

  輯一:以同理,傾聽末期病人的恐懼、憤怒與自責……
  輯二:以理解,接納末期病人家屬的絕望、沮喪與不安……
  輯三:以愛,陪伴喪親兒童
  輯四:臨終前,好好活

  四輯裡,一個一個的故事,用心理師的角度,看到了病人,看到家屬,也看到了安寧團隊的用心。看完了書,我很感謝映之把這些寫下來,讓我知道即使她因為生涯必須要離開馬偕安寧團隊,心中仍有一片花園是安寧。

  以同理
  以理解
  以愛
  好好活
  時間
  會一直過去
  卻
  永遠不會停止

推薦序

生死兩端的擺渡者
畢柳鶯(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復健科教授,《斷食善終》作者)


  安寧心理師是「生死兩端的擺渡者」。在生之此岸要過渡到死之彼岸的這段歷程中,盡我所能地讓「逝者善終,彼此善別,留者善生」。書中這句話讓我肅然起敬。

  這是作者給自己的定位。多麼神聖的工作,需要具備非常專業的訓練、足夠的臨床經驗,更需要的是一顆善感、敏銳又慈悲的心。

  一個個安寧病房現場的感人故事,上演著死亡的戲碼。作者從心理師的角度,敏銳地看出病人和家屬的內心世界有著需要化解的人際關係障礙,還有需要被看見和撫慰的悲傷。首先要能看見,或者讓當事人覺察,然後靠著專業的引導,才能和解,生死兩無憾;才能讓悲傷受到同理,化悲傷為愛、為祝福!

  看著每個故事的發展,總覺得處處是僵局。人性就是這樣,每個人有著自己的創傷、過不了的坎,因此明明是相愛的人,到了面對死亡的最後時刻,仍然互相誤會、互相傷害著。心理師出現,經過一段陪伴、對話,找到癥結,劇情就峰迴路轉,有了圓滿的結局。這個過程讓人讚嘆,非常具有啟發性。

  死亡離我們很遠嗎?可能很遙遠,卻也可能隨時會遇到。無論如何,沒有一個人躲得掉。因此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必修的課程。在自認為死亡還很遙遠的時候,就要學習了。否則無常來臨,會措手不及,留下遺憾。帶著死亡的覺知而活,可以讓生命更有意義。平常就預備足夠的死亡識能,需要的時候可以有最好的安排,最圓滿的結局。所以即使尚未面臨死亡議題,這本書的閱讀,可以提高讀者的死亡識能。

  人生最大的困境、最大的傷害都源自人際關係,而其中又以親密家人之間最為糾結,最為難解。書中有許多例子,作者協助家人在臨終現場和解、互相道愛,過程曲折引人,她的功力與用心令人折服。臨終前和解是一種圓滿。但是一定要等到人生最後的時刻嗎?作者舉的許多例子,一定有讓讀者產生共鳴的,那麼,何不及早和解?與家人和解,與自己和解,讓人生的崎嶇路變得平坦,讓家人互相看見愛,讓愛流動。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自我覺察,學習向內看見,看見自己表面的情緒底下,其實是有什麼期待。其中,一定有愛的渴望。然後冷靜地覺察對方在表面的行為底下,是有什麼情緒,有何期待,當然一定也有對愛的渴望。互相探索冰山底下內在的期待與渴望,和解就有機會。其實,一切都是為了愛。

  書中也援引了幾個豁達面對死亡的案例,他們熱愛生命與家人,成為值得學習的榜樣。

  最後作者提到善終的規劃,主張善終和善生是同義詞。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甚至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段,這段時間可長可短。如果能夠珍惜這段靈性充滿的最後時光,這是善生。能夠生死兩無憾,對遺族而言,未來也能繼續善生,不會被卡住。

  本書的故事以安寧病房的癌末病患為主。在死亡現場還包括老衰、重症、慢性退化疾病和無效醫療所留下的插管臥床者等等。以我個人的經驗,感受到善終的規劃可以包括下列幾個步驟:

  第一步是面對死亡、瞭解死亡。市面上有許多相關書籍與課程,也有探討死亡議題的戲劇、電影或電視節目,可供參考學習。解除死亡的禁忌和刻板印象,充實相關的知識,才能坦然無懼地面對死亡。

  第二步是用開闊的心胸和親近的家人討論死亡,瞭解大家對死亡的看法,告知家人無常來臨時,自己有何選擇,希望以什麼方式善終。

  第三步是可以和家人一起去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把自己的選擇註記在健保卡上。由於已經和家人討論過,自己的決定就可以受到尊重。否則事到臨頭,若有家人不願意放手,聲稱要「救到底」,甚至威脅要告醫師,醫師極可能被迫聽那位家人的意見。就算醫師有法律依據,家屬不會告贏,但其實沒有醫師願意面對惱人的訴訟。台灣非理性的醫療訴訟是醫師最大的惡夢。

  第四步是碰到攸關生死的疾病時,由於已經有過充分的準備,全家人可以冷靜討論、徵詢第二意見,避免因無效醫療而留下長久的遺憾和沉重的負擔。

  第五步是不幸已經造成時,該如何亡羊補牢,避免痛苦無限地延長。確認病情無法復原時,撤除呼吸器、鼻胃管等延長死亡的維生系統,允許自然死亡(allow natural death)是唯一解套的方式。

  閱讀此書,並作深度的思考,就是為善終做準備的第一步。與家人分享書中的內容並交換意見,就是第二步。接下來一起去預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特別門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註記在健保卡上就完成了第三步。這樣當無常來臨時,可以冷靜地作抉擇,保有自主權,確保善終權。

  死亡是人生必經的,死亡本身並不可怕,是「怕死」、「忌諱談死亡」,阻礙了善終的可能性。閱讀本書,就是開始了面對死亡的第一步。

自序

醞釀


  如果說這本書裡,我與病人故事的文字醞釀期有個三五年,而這本書背後關於我個人的生命準備期,大概有三十年。說起來,也是個故事推著我往這條路上走,這是一個發生在我家庭裡關於生病、死亡與生命交織的故事。

  小時候的一個週末午後,我跟媽媽在爸媽臥室裡午休。媽媽躺在大床,還沒很有睡意的我,躺臥在旁邊的花色沙發床,沙發床緊靠著一扇有玻璃窗花的窗戶。陽光和風在床簾被風吹起又落下的空隙間,落在我臉上,我又跟媽媽聊起她小時候的事。關於外婆早逝的故事,不知道為什麼,我聽了好多遍就是聽不膩。每聽一次,就在我腦海裡描繪著外婆從罹癌、治療到離世這過程中的種種,慢慢醞釀成一個關於一個女孩早年喪母的故事原型,也是因著故事裡外人們的生命、生病與受苦,推動著我想成為療癒身心助人者的原動力。

  或許現在的我,可以明白那一次又一次的聆聽對一個孩子來說,那些關於疾病與死亡的細節,著實沉重,因而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聽,透過與媽媽的對話理解,才慢慢地可以消減一點沉重對我的衝擊。

  關於疾病,外婆在癌病裡受罪,當年癌症的外科治療在人的軀體上造成破壞,留下火燒般傷疤,光聽就能感受得到痛;關於治療,經常北上治療的外婆留給舅舅與媽媽的紙條,要乖乖唸書的叮囑與媽媽很快回來的承諾,是隔著疾病的母親與孩子,在無奈之餘可以留給對方的安心。媽媽在外婆在半夜癌痛需要注射嗎啡止痛的場景,聽著轉述,就像自己附身在那小女孩的身軀裡,體驗到面對母親病苦受難卻幫不上忙的恐慌與難受……關於家庭與生命,一個小女孩又是如何承受著病後母親經常缺席的家,眼看著母親越戰越敗的病情伴隨著可能隨時會離世的沉重,放了學總三步併兩步地奔跑回家,用手指探探母親尚存的鼻息……一個家庭因著家人罹癌會經歷什麼樣的變化,我從小就知道。癌症最可怕的甚至不僅僅是剝奪一個人的生命,而是剝奪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生命力。

  這天,不是我第一次聽這個故事,但就在那天,聽完故事後,心酸疼地流下了眼淚。疾病與死亡在我的天真爛漫裡留下了一筆特別不同的色彩,立下了小小的心願,心願其實也不是很清晰,大概就是想為這樣的受苦做一點什麼吧!

  於是乎,在每個生涯的抉擇與投入,從癌症的生理、心理、靈性的調適因子探索,乃至於到喪親的生命經驗探究……幾乎不曾須臾遠離這個故事地一路完成了我護理、心理的碩士學位。最後,也像是老天安排似,畢業後不久,我如願帶著我助人的初心到了馬偕安寧病房裡,擔任安寧心理師。在那裡,以心理師的專業自我與生命相遇。

  死亡不只是生命枯槁的終點,反而是個人心理及關係修復療癒的起點。我盡力讓終有一別的人生,在心裡有死而無憾的結語,讓這本書留下傳達著臨終前向死而生後,生起愛與盼望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总觉得要写得感人肺腑很容易,但要写得有理有据又充满温度则很难。然而,这本书做到了难得的平衡。它的结构非常严谨,逻辑链条清晰,但叙述语言却充满了诗意和人性的光辉。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鼓励读者去“看见”自己的痛苦,而不是急于“消除”它。这种肯定情绪价值的做法,极大地释放了我的内在压力。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慢慢地将那些粗糙的、带着棱角的遗憾打磨光滑,让它们最终成为构成我们生命纹理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关于“放下”,更是关于如何“珍藏”那些疼痛的回忆,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行的底色。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哀而不伤,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释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那些沉重话题时所保持的距离感和专业性,这使得情感的表达既真挚又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它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为你冲泡了一杯温热的茶,让你在暖意中慢慢整理思绪。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深思良久,思考自己是如何对待那些已经逝去的人或事。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无憾”定义。这种尊重个体差异的处理方式,是它区别于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的显著特征。读完后,我感到心中那些纠结已久的结,似乎都被温柔地松开了,留下的只是一种平静的、准备好迎接下一段旅程的心境。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焦虑的时期偶然翻到这本书的,当时感觉自己被生活中的各种“未完成”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它没有急着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首先花了很多篇幅去描述那种被遗憾包裹的感觉有多么真实、多么普遍。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疗愈力量。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案例的描述,虽然都是关于告别,但每一个都处理得极具人文关怀,让人感到即便是在最黑暗的角落,也有一盏温暖的灯光照亮前路。它教会我如何温柔地对待自己内心的那个“脆弱小孩”,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自己不够坚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次深呼吸,虽然有些情绪的残留,但那种窒息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下来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但读起来却出奇地流畅,仿佛一股清泉缓缓流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完美告别”这一概念的解构。我们总是被社会期待着要有一个完美的、没有遗憾的结局,但这本书坦诚地告诉我,生活本来就充满了岔路口和没说出口的话。作者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箱,用来拆解那些看似无解的“如果当初”。我发现书中对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告别有很细致的区分,无论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还是对错失机会的追悔,都有相应的解读角度。这种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宝典。每次重读,总能从不同的段落中汲取到新的养分,这远远超过了我对一本“心灵成长”书籍的期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宁静的氛围,那种淡雅的色调,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故事。我被这本书的文字深深吸引,它不像有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洞地喊着“积极向上”,而是非常细腻地触及到了人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失落感和未竟的心愿。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被一位经验丰富、充满同理心的朋友温柔地引导着,去审视那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时刻。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的渲染,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击中靶心。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告别并非是彻底遗忘,而是在接纳那些不完美和遗憾之后,找到一种与过去和解的平衡点。这种成熟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超越了普通的心理自助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带着“伤痕”优雅前行的哲学思辨录。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放手”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它不是强迫自己忘记,而是学会与那些记忆共存,让它们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