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文誌

樂文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智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文化不死,隻是孤單
以文字和音樂,召喚我們迴歸內心深處
追懷華語歌麯與文學之於時代與個人的印記
學者作傢、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藝術傢獎(藝術評論)、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評論組雙年獎」得主──陳智德繼《地文誌》後新作

作傢梁文道專文推薦

  陳智德的《樂文誌》由三捲形式體製不同的散文組成,捲一以歌詞文本分析為基本,從一首歌到另一首歌,從歌麯到文學、從文學到電影、從歌手到樂人和填詞人、從歌詞分析到時代文化與個體生命的抒懷,細述一重又一重的歌麯與文學文本的互涉。捲二書寫音樂與文學與人生的隱然聯繫,以至幾段時代變遷與個人成長的軌跡。捲三從舊唱片和舊書刊的復刻、文學舊作的重寫及「香港字」的文化復刻,展望文藝的前景與可能。

  本書捲一的九篇,皆以彼此相類的散文體例寫成,〈今宵不知如何珍重〉從崔萍的國語原唱版〈今宵多珍重〉寫至陳百強的粵語版〈今宵多珍重〉,寄寓兩三代香港移民的祝願。〈似水網界、幻海流年〉從梅艷芳主唱的〈似水流年〉,聯繫至嚴浩的電影《似水流年》、左幾的電影《似水流年》,以至喜多郎的原麯Delight、黎小田重新編麯的〈似水流年〉和湯顯祖《牡丹亭》「驚夢」開場的「似水流年」一語,追跡當中的淵源與流變。〈風繼續吹冷喝采〉從陳百強的〈喝采〉談至張國榮的〈風繼續吹〉,試圖從勵誌和頹廢錶麵相反的對立中,尋求共同的抗衡,再思〈喝采〉化的〈風繼續吹〉,或〈風繼續吹〉化的〈喝采〉,如何為頹散邊緣的個人帶來拯救。

  〈香煙迷濛瞭什麼〉從蔡琴的歌麯〈香煙迷濛瞭眼睛〉、關錦鵬的電影《地下情》、鍾玲玲的小說《愛人》、黃碧雲的小說《微喜重行》、邱剛健的無題詩,歸結對香煙時代文化的觀察、感懷。〈禁色與酷兒〉由達明一派的〈禁色〉歌詞文本分析開始,談至電影The Night Porter、鋼琴麯Gymnopédies,到Japan的歌麯Nightporter,再到〈禁色〉和它的國語版〈我是一片雲〉,再從〈禁色〉的性別平權談至《胭脂扣》的酷兒思考。〈說不齣未來的未來〉從夏韶聲的〈說不齣的未來〉,追溯至李壽全的〈未來的未來〉與萬仁的電影《超級市民》,聯繫八○年代颱港兩地對未來的想像。

  〈昨夜拋棄感覺的渡輪上〉從一首香港城市民歌的經典〈昨夜的渡輪上〉,談至它的原麯:劉藍溪原唱的〈微風細雨〉,追溯颱灣校園民歌與香港城市民歌的聯繫,串聯有關抗世情懷和香港城市的失落。〈藉來的香江一夢〉再寫香港,從一度深植人心的「藉來的地方,藉來的時間」一語,談至彭健新作麯、鄭國江填詞的〈藉來的美夢〉,以及西西寫於一九八六年的小說〈浮城誌異〉。〈再會吧,香港〉從茅盾一九三八年在香港《立報》發錶的〈懷念行方未明的友人〉、田漢一九四二年據戰前居港文化人見聞寫成的話劇《再會吧,香港!》的主題歌〈再會吧,香港!〉,談至用「舊麯新詞」方式改寫的〈再會吧,香港(二○二一版)〉,在行將變動轉摺的個人命途中,歸結對香港流動與根著的寄語。

  本書捲二的五篇散文,包括作者陳智德三篇的東海求學迴憶錄,以及一九九三年寫成、獲「八十二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社會組散文類佳作的〈古琴的聲音〉,和二○二○年寫成、追跡新蒲崗地貌變遷的〈大韆層幻錄〉。

  捲三的散文七章,是陳智德的長篇散文嘗試;有別於捲一九篇文章各自獨立成篇,捲三的〈香港心之復刻〉七章應連續一氣閱讀,視為一篇長一萬九韆多字的長篇散文,以「文藝復刻」為核心概念貫串,追溯「復刻」一詞的源頭,從舊唱片的復刻,談至唐滌生經典粵劇《帝女花》的復刻、鍾玲玲小說《玫瑰念珠》的重寫和「香港字」的復刻。

  本書以創新的筆法縷述音樂、文學與時代的印記,以音樂、詩歌、散文作為同一形質的文藝生命體。讀畢《樂文誌》所真正領受的,不單是歌詞文本分析、或音樂與文學的文本並置互涉論述;更是一種讓時代、城市和個體達緻文藝生命復刻與重生的詩化信念。

同學/學弟一緻推薦

  甘耀明
  李崇建
  徐國能
  (姓氏排列依筆畫順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智德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係畢業,香港嶺南大學中文係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助理編輯、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副研究員、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係副教授等職。著有學術評論《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闆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散文集《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這時代的文學》、《抗世詩話》、《愔齋讀書錄》、《愔齋書話》、詩集《市場,去死吧》、《低保真》、《單聲道》。另編有《香港文學大係一九一九─一九四九‧文學史料捲》、《香港文學大係一九五○─一九六九‧新詩捲一》、《香港當代作傢作品選集‧葉靈鳳捲》等。二○一二年獲選為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之香港作傢,二○一五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藝術傢獎(藝術評論)」,二○一九年憑《闆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獲頒第十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評論組雙年獎」。
 

圖書目錄

推薦序/梁文道
 
本事
 
捲一
追憶華語歌麯與文學
似水網界、幻海流年
風繼續吹冷喝采
香煙迷濛瞭什麼
今宵不知如何珍重
禁色與酷兒
說不齣未來的未來
昨夜拋棄感覺的渡輪上
藉來的香江一夢
再會吧,香港
 
捲二
音樂與藝文追憶
東海行進記
東海幻風誌
東海靈光錄
古琴的聲音
大韆層幻錄
 
捲三
文藝復刻‧復刻香港
香港心之復刻
 
後序
 
齣版前記

圖書序言

導讀

  本事

  錶姊在走廊拋齣一道謎語,如果我猜對瞭,就請我吃紅豆冰。我眼睛轉瞭一轉,說齣我心裡的猜想,這時飛機在大廈上麵不遠的低空、幾乎我們的頭頂劃過,巨響就此掩藏瞭孩童之間永恆的密語。

  姨婆在九龍城獅子石道一座小樓房,經營成衣裁縫小作坊,大廳有幾颱比小孩高幾個人頭的裁床,裁縫師傅不在的時候,或晚上大人們在打麻將的時候,我喜歡沿高凳爬上裁床玩,以布碎、三角粉土餅和滾輪當玩具,裁縫助理看見,過來教訓我,我不聽教訓,有時遭熨鬥燙傷,有時遭圓頭縫紉小針紮傷,都是尋常,我喜歡那居高的安全視野,無法自拔。

  大廳以外,有幾間用木闆或衣櫃及疊高的樟木衣箱分隔的闆間房,住瞭姨婆一傢和其他不同房客,還有些年輕的單身住客、親戚,住在走廊靠牆一邊,幾列以三角鐵和木闆築成的「碌架床」,他們僅有的傢當,不過是掛在牆沿的幾件衣服、擺在床頭的發條鐵皮小鬧鐘和幾本書、放在床尾的搪瓷漱口盅和幾件謀生小工具,最富有的一位,我忘瞭是那位裁縫助理本人或是他的朋友,靠牆的床邊放置一部卡式錄音帶唱機,長期以繞線連接一個頭戴式大耳筒。

  在這熱鬧的裁縫小作坊,日間有收音機不停播送時代麯、廣播劇、粵麯與新聞,晚間有電視機《歡樂今宵》節目裡的短劇、演唱和訪談,伴隨麻將聲還有大人之間不息的爭吵,夾雜飛機劃過窗外的巨響,帶來魔術一般的寧靜,隻那麼一刻,卻又永恆地斷斷續續,讓我知道,這世界是由聲音組成,連幾乎無聲的寧靜裡也有聲音,在我心裡,嘗試逆反外在聲音的日常,好像一種遙遠音樂的呼喚。

  有一天晚飯過後,我在走廊看著那裁縫助理本人(或是他的朋友)戴起瞭大耳筒,眼睛半閉換瞭另一副模樣,不到半晌,他睜眼看我盯著他,和善地招我到他床邊(那麼應該是裁縫助理的朋友瞭),脫下大耳筒戴在我小小的頭上,調校角度並用手扶著耳筒兩側,好固定在我耳邊。第一次,我進入一種密封而單純的音樂空間,隱約記得是一首粵語流行麯,歌聲和伴奏的音樂都聽得很清晰。一首聽罷,我自己脫下大耳筒,那位青年小叔叔對我說,我們平常在收音機、電視機聽到的流行麯,都不簡單的,並不隻是歌星在唱,背後的伴奏,包含各種各樣的樂器,細聽纔知道,都不簡單的。

  我記得並感謝青年小叔叔的引導,是的,都不簡單的,在那短短幾分鐘的聆聽和說話中,我得到學校音樂課以外的另一種音樂啟濛,不隻是在那新疆民歌、歐洲童謠以外的粵語流行麯,也不隻是歌星主體以外的樂器伴奏聲,更是一種突破日常世界眾人焦點以外的聲音哲學,關鍵在於事物邊緣內外的認知,自主地尋索心與聲之周遊。在我等肉眼認知的範圍以外,總有無色無相的聲音遊走大氣,如果可以接通電波,可聽到音樂流通雲際,使我好像小鳥般自由。

  就在心與聲周遊的空間,人聲以外,浮現多種樂器的聲音,剛開始時,我隻認得其中一種,是在音樂課聽過的鋼琴聲,此外還有許多說不齣名字的樂器聲,一下一下拍擊的應該是鼓響,突然沉重的一擊是飛機經過的巨響嗎?不,是大人打麻將時大力把摸來的麻將牌拍擊桌麵以錶示激憤的聲音,氣氛突然緊張,幸有晚風一陣從窗戶吹來,我後來知道那是長笛或雙簧管的悠揚樂音,還有弓弦磨擦弦線,來迴舒張的氣氛好像一種香味,引小花貓從廚房碎步走齣,我摸一下牠的背,喚起溫柔細碎的結他聲。又到晚飯時刻,大人們圍坐在鋪滿報紙的大圓桌,另有小孩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被安排在大廳另一角的小方桌,我們擠眉眨眼,互相捉弄,悄悄組成瞭一隊大人無心為意的樂團。

  晚飯後,我趁機沿高凳攀到裁床上,再次占領瞭戰略要塞,以碎布作玩偶,以三角粉土餅劃在裁床做暗號,大廳響起嘩啦嘩啦傾倒和碰撞的聲音,大人又開始打麻將瞭,好比他們之間莫名的、不能自拔的戰爭。我仍守著裁床,有時看幾眼另一不遠角落的電視機節目,有時和偶然攀上來的小友玩弄碎布和軟尺,一邊輕揮滾輪,一邊以粵語哼唱學校音樂課本上原是用國語唱的歌麯:

  記得當時年紀小,
  你愛談天我愛笑。
  有一迴併肩坐在桃樹下,
  風在林梢鳥在叫,
  我們不知怎樣睡覺瞭,
  夢裡花兒落多少。

  腦際響起音樂老師的鋼琴聲,幽幽的恬淡的慢闆三拍子琴音,彷彿流露某種不可解的心語,使我覺得彈琴時候的老師分外靜美,也分外寂寞。我們一句一句的唱,你愛談天,我愛笑,你忽然往我手腕咬瞭一口,說要送我一隻手錶,我驚嘆看著幾顆小牙齒開鑿齣的時刻,在我手腕運轉,無聲而有感;但裁床上並肩盤踞的小友,不知什麼時候迴到地麵瞭,留下我仍在裁床用粉土餅劃齣符號。風在林梢,鳥在叫,但麻將牌聲如海如浪,大人的吵鬧像狼像虎,外麵的世界就是這樣嗎?我不知怎樣覺得眼皮很重,慢慢徜徉在碎布中,粉土餅在裁床留下我彎彎麯麯的記錄,但夢裡花兒,不知落多少、不知落多少。
 

圖書試讀

似水網界、幻海流年

都市已成幻海,遠景不見,仍不知為何而航行,我自脆弱欲裂的舊刊,編整都市流逝前心語,另建文字搭造的木船,船邊身後,莫不是你流逝的似水數碼、虛擬年華! 在這被稱為「5G」的大幻新網界,網內無盡,網外無常,何因到此?我百思仍莫辨,卻聽得那狂生柳夢梅仍半哄半騙地說:「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柳夢梅的幽夢言說,美則美矣,怎麼今時聽來,活像一介網路大騙徒!
 
一、視乎我們對流逝的感應

樂麯一開始,提琴手收起琴弓,以手指撥弦,規律而短促的中提琴撥弦音,重現水滴般流逝時刻,教聽者同時感應,當下此刻,莫不是逝者如斯,就如此不捨晝夜或今昔瞭嗎?步和那逝水樂時,歌聲低沉內斂:「望著海一片 滿懷倦 無淚也無言」,歌者不願過多傷感卻掩不去深藏的滄桑,唱至「心中感嘆 似水流年 不可以留住昨天」這句,她放棄掩飾神傷,無法不流露齣一絲激動。

梅艷芳主唱的〈似水流年〉,原是日本音樂傢喜多郎為同名電影所作的配樂,其後名以Delight,收入一九八五年齣版的大碟專輯《西方》(Towards the West),專輯第一首麯Auspicious Omen,是電影《似水流年》首幕,客運車在顛簸山路蜿蜒前行時的配樂。嚴浩執導的電影《似水流年》以女性角度講述迴鄉之旅,從今昔對照、城鄉對比當中,描畫一段恬淡無波的三角關係,特別以兩名情同姊妹的女性為主要視角,襯托齣更幽微的女性情誼,而在鄉情、婚戀愛情、姊妹情與大地的變幻之間,百年古屋內舊物尚存、古村老樹尚存,唯年華似水消逝,誰能傾聽水滴蒸發前的言語?誰能捨棄鏡像仍能看見自己?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