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止持會集(上)

毗尼止持會集(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讀體大師
图书标签:
  • 佛教
  • 毗尼
  • 戒律
  • 僧团
  • 律藏
  • 佛教文化
  • 佛教经典
  • 止持
  • 会集
  • 上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毗尼止持會集》,律學著述。清讀體集。十六卷。

  據作者自序稱,此書是「搜諸部之精要,詳明止持之大成」。又據《凡例》載,此書所宗為南山律宗的《四分律》,明二百五十戒相。在每一戒相之下,又「約以八科」:一制戒緣起、二依律釋文、三結罪輕重、四兼制餘眾、五應機隨開、六會採諸部、七經論引證、八附事便考。卷一先依賢首宗,「略開七門」:一教起因緣、二藏乘所攝、三教義通局、四辯定宗趣、五教所被機、六總釋題目、七別解戒相。自卷二始,分別解釋戒相,共分八類:一、波羅夷法四條;二、僧伽婆屍沙法十三條;三、不定法二條;四、尼薩耆波逸提法一百二十條;五、波逸提法九十條;六、波羅提提舍尼法四條;七、眾學戒法一百條;八、滅諍法七條。此書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匯入《嘉興藏》刻板流行,後又收入清《龍藏》。
《梵网经》导读与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和系统阐述佛教重要经典《梵网经》(特别是《梵网经菩萨戒本》)的核心思想、历史渊源、戒律结构及其在东亚佛教,特别是汉传佛教中的传承与实践。全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阐释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启发性的研究视角。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文本溯源 本部分首先追溯《梵网经》的形成历史。我们将探讨该经在印度大乘佛教中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与早期部派佛教戒律以及瑜伽学派思想的联系与差异。重点将放在对梵文原本的考证与流传路径的研究上,对比不同译本(如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等)的差异及其对后世解读的影响。 详细内容包括: 1. 早期戒律思想的演变: 探讨《梵网经》如何在大乘佛教兴起时,试图弥合小乘“声闻乘”的禁锢与大乘“菩萨行”的广阔之间的张力,构建一套适应菩萨道实践的戒律体系。 2. 文本的本土化过程: 考察经文在传入中国后,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儒家伦理以及早期道家思想进行对话与融合,形成具有鲜明汉传特色的“菩萨戒”模式。 3. 不同学派对《梵网经》的引用与诠释差异: 通过梳理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对本经的注释,展现其在不同教义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 第二部分:核心思想——十重四十八轻戒的结构解析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专注于对《梵网经菩萨戒本》中“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的逐条精细解读。我们不满足于字面意义的翻译,而是深入探究每一条戒律背后的深层动机、修行目标以及在具体情境下的应用原则。 十重戒的深度阐释: 对“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酤酒、不说法、不憎覆、不自赞、不谤他、不 আগুনে”这十种根本戒律,采取“义理—教相—实践”的立体分析方式: 义理层面: 探究其与“空性”和“缘起”思想的关联。例如,为何“不淫欲”不仅是针对肉体行为,更是对“我执”和“情爱执着”的根本断除。 教相层面: 对照律宗(如《四分律》)与菩萨戒的异同,明确菩萨戒“因地心”的独特要求。特别关注“不说法”这一看似晦涩的戒条,阐明其保护正法、防止误传的深层智慧。 实践层面: 结合禅修经验,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持守这些根本戒律,避免落入僵硬的教条主义。 四十八轻戒的分类与功能: 将四十八轻戒归纳为几大类别(如身体摄持、语言摄持、财富摄持、教化摄持等),分析其作为辅助性规范,如何帮助修行者圆满十重戒的实践,避免在细微处退失道心。 第三部分:戒律的哲学基础——心与境的关系 本部分探讨《梵网经》戒律体系的哲学根基,着重阐述“心是佛、心是法”的观点如何统摄一切戒律的制定。 1. 本自具足与对治的统一: 阐述菩萨戒并非外加的束缚,而是对众生本具佛性的彰显。戒律是对“迷失之心”的对治,而非对“清净本心”的压抑。 2. “因地心”与“果地觉”: 详细分析经文对发“菩提心”的强调,说明菩萨戒的效力根本上来自于菩提心的坚固性,而非仪式的复杂性。 3. 戒律的动态性与圆活性: 讨论在特定历史或文化背景下,戒律如何体现出其“方便”和“应变”的特质,避免“执理废事”的弊端。 第四部分:戒律在东亚佛教中的流变与当代意义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梵网经》戒律在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佛教中的具体实践和历史影响。 日本曹洞宗与临济宗的戒律观: 考察道元禅师的“只管打坐”思想与菩萨戒的结合,以及临济宗如何将戒律内化为禅修境界的体现。 律宗的独立发展: 简要对比唐代以来,以道宣律师为代表的律宗,在继承《四分律》的同时,如何吸收《梵网经》的特色,形成中国特有的“南山律制”。 当代佛教伦理的重建: 面对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伦理挑战,本书呼吁重新审视《梵网经》中关于“正命”和“正语”的教导,探讨其对现代社会污染、信息伦理等问题的指导价值。强调菩萨戒作为一种积极的利他主义实践,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配有详尽的术语对照表、重要注疏引文选辑,并辅以清晰的图表来梳理复杂的戒律层级关系,旨在成为高校佛学专业、宗教学研究者以及资深佛教徒研习菩萨戒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讀體(1601年-1679年)


  俗姓許,字紹如、見月,雲南楚雄人,明朝末年律宗千華派高僧。

  其早年父母雙亡,因念無常為道士。後於劍川赤岩中從一老僧習《華嚴經》,遂皈依佛教出家。後因景慕寂光法師,從學並受具足戒,代講《梵網經》。寂光臨寂時囑紫衣並諸部戒本,並紹繼其法席。其建石戒壇,開壇說戒。康熙十八年圓寂。

  著有《毗尼止持會集》、《毗尼作持續釋》、《傳戒正范》、《大乘玄義》、《沙彌尼律儀要略》等。

图书目录

毗尼止持會集目次

凡例
綱要

卷第一 略開七門(自第一門至第六門)

卷第二 七門之餘(自第六門至第七門)
○四波羅夷法第一
第一婬戒 第二盜戒

卷第三 第三殺戒 第四妄語戒
○十三僧伽婆尸沙法第二
第一故弄失精戒 第二女身相觸戒
第三麤惡語戒 第四歎身索欲戒
第五媒嫁戒
卷第四 第六私房過量戒 第七大房不處分戒
第八無根謗戒 第九取片謗戒
第十不捨壞僧法戒
第十一不捨惡黨破僧戒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黑毛作具戒
第十三減分作具戒 第十四減年作具戒
第十五不貼作具戒 第十六遠持羊毛戒
第十七使尼染羊毛戒 第十八受金銀戒

卷第七 第十九賣買寶物戒 第二十販賣戒
第二十一畜長鉢戒 第二十二畜鉢求好戒
第二十三非親織衣戒 第二十四勸織好衣戒
第二十五與衣瞋奪戒 第二十六過七日藥戒
第二十七雨衣求用非時戒
第二十八過時畜急施戒
第二十九後月離衣過六夜戒
第三十迴僧物入己戒

卷第八 ○九十波逸提法第五
第一故妄語戒 第二毀呰戒
第三兩舌戒 第四與婦女同室宿戒
第五與未受大戒三宿戒
第六與未受戒人共誦戒
第七說他麤罪戒 第八向外人說法戒
第九與女人過說法戒 第十掘地戒
第十一壞鬼神村戒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96042
  • 叢書系列:圓明書房
  • 規格:平裝 / 684頁 / 14.8 x 21 x 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夫毗尼是正法之壽命者。蓋由戒淨僧真。性遮之業而無染覆。道宏德備。權實之教而克闡揚。自行利他。越苦海而登彼岸。紹先啟後。續慧命以振玄猷。故曰毗尼住則正法住也。不然。則五邪罔禁。八穢殉身。虧僧寶之尊稱。失福田之淨德。上無模楷。下闕規繩。縱能聚眾匡徒。悉屬附法魔外。欲令正法久住。豈可得乎(體)。匏繫荒隈。學慚往哲。謬承先囑。力樹戒幢。因念律海汪洋。學人難討。爰搜諸部之精要。詳明止持之大成。雖未盡源。庶幾便覽。所冀同志諸賢。須遵七聚嚴護以防非。當欽四依知足而進道。則五濁世戒香芬馥於大地。六和眾法雨霈澤於人間。所謂毗尼住世則正法住世。不亦然乎。
 
時 順治己丑(1649年)年前安居日滇南鷄足苾芻讀體識於寶華山之觀西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对历史人物传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处于时代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我发现,好的传记作品绝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罗列,而是要能够捕捉到人物性格中最核心的矛盾点和驱动力。比如,对某位改革家的描写,书中成功地刻画出他在坚持原则与审时度势之间反复拉扯的内心挣扎,使得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绝非扁平化的“英雄”或“反派”。这种叙事技巧,让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洪流下个体的渺小与伟大。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彼时的情境下,自己又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代入感和思辨性,是衡量一部优秀历史读物的重要标准。

评分

我最近接触到了一套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丛书,其中涉及到许多对于“修身”与“齐家”的精妙论述,读来让人深思。比如,其中一位先贤对于“知行合一”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宣扬,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来佐证,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急不躁的叙事风格,它不试图用激烈的言辞去说服读者,而是像一位耐心的智者,循循善诱,让你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逻辑链条。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作者所描绘的那个理想秩序,思考自己当前的处境与古人智慧之间的差距。这种需要主动投入思考的阅读体验,远比那些灌输式的知识更让人受益匪浅,它真正做到了启迪心智,而非仅仅是信息传递。

评分

最近在研读一些关于古典园林艺术的专著时,发现其中对“造境”的理解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园林设计者们似乎掌握了一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的魔力,他们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意境?书中详细剖析了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木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更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对于“虚实相生”、“曲径通幽”的哲学理解。读完后,我再去看那些留存至今的古园,感受完全不一样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透过景物看到设计者的心境与匠心。这种深入到文化内核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传统艺术的鉴赏水平,让我对我们民族的审美体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过去我总觉得一些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会显得过于说教和空泛,直到我翻阅了一本对人际交往中的“边界感”进行深入探讨的书籍。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避免了道德审判,而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冷静而客观地分析了“界限”是如何形成、为何重要,以及当我们越界或被侵犯时,对个体心理结构会造成何种影响。它用大量案例,包括家庭关系、职场协作乃至网络社交中的具体情境,来佐证其观点,分析得丝丝入扣,让人读完后能立刻反思自己在日常交流中的处理方式。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箱,帮助我们更清晰、更健康地维护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是近年来我读到的关于人际关系中最具洞察力的一部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深邃的靛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古朴的感觉,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无可挑剔,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纸张,不仅护眼,更添了一份阅读的仪式感。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分量感也让人踏实,深知这绝非泛泛之作,而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精品。特别是排版,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细节也处理得非常到位,书脊的线装严密结实,让人相信它能够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可以说,从拿到手的触感到最终放下书卷的满足感,这本册子的实体品质本身,就已经为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奠定了极佳的基调,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智慧抱有更高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