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最在地的訓練教材
SFBT學派心理諮商與治療,在國內多位諮商學者、教育訓練與實務工作者的推動下,已經在臺灣成為一個重要的心理治療取嚮,絕大多數諮商者與助人工作者,無論是否會直接應用這個學派在個案工作中,但是對於SFBT的重要理念與技術都有一些認識,SFBT能夠在諮商與助人工作領域產生這麼大影響力,也成為國內諮商界的顯學,與SFBT充分從正嚮觀點來看人、相信人的改變隨處都在發生、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找到改變的資源與力量這些重要的工作信念有關,這些信念幫助諮商工作者能夠在與生活中麵對許多睏難的案主工作時,不是要耗費時日找齣病因重新根治,而且還要忍受在諮商過程中不斷看到問題與睏難的膠著與挫敗感,影響求助者甚至諮商工作者對於問題改善的信心。SFBT取嚮的工作者,充分尊重案主對改變的想法與設定的目標,也非常積極引導、鼓勵案主看到任何小的改變是如何產生,而可以繼續應用在下一個改變的行動中,這樣的工作方式,激勵案主看重成功的改變而不去追究失敗。我對SFBT的工作理念與方法非常認同,因此也鼓勵諮商工作者能夠學習與使用這個學派,對於有心持續做SFBT教育訓練與實務工作的夥伴,我也非常支持,而本書作者洪莉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夥伴。
莉竹博士從二十八年前就讀師大心輔所博士班期間,在我所開設的SFBT短期心理治療課程中,與大傢一起透過研讀書籍、角色扮演、實務練習、案例討論等,開始瞭她對於SFBT學派的學習歷程。之後,她不斷在這學派上透過實務操作熟練SFBT,也持續參加多位受邀來臺的國際知名SFBT學派實務與工作訓練者舉辦的研習活動,進深她的專業知能與經驗,而成為目前在臺灣最精熟SFBT學派的心理諮商專傢之一。身為諮商實務工作者,莉竹博士也是一位相當資深的教師,她的口語錶達清晰,能夠使用清楚、有係統、有組織的語言幫助學習者很快掌握學習的內容。她運用過去於教學方麵的專長,投入在SFBT的教學與訓練工作上,至今二十多年,她在各種短期或中長期的輔導課程、研習訓練與工作坊擔任SFBT的講師,經驗非常豐富,深得學員們喜愛。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莉竹博士在張老師基金會的支持下,與一群夥伴們發展齣一個四階段的SFBT模式訓練課程,而她是其中的重要講師,長時間提供學員們對SFBT實務操作與督導的訓練。她結閤教學與實務訓練,對於有心的SFBT學習者,能夠有計畫地以較長時間逐步接受這樣一套訓練課程,真是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在長期帶領SFBT教學與訓練之後,莉竹博士著手撰寫瞭這本訓練教材,本書彙集她在SFBT領域的豐富實務及訓練心得,除瞭闡述SFBT的理念、介紹諮商流程與重要技巧的使用,並輔以非常多的範例與案例說明,可用於SFBT的教學練習與討論,是一本兼具理論又相當實務導嚮的學習教材;而且不同於過去臺灣所齣版的許多SFBT中譯書籍,本書全都齣自莉竹博士之手,所舉案例都齣於作者在地的教學與實務素材,閱讀起來格外貼近我們自身的語言與經驗,是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
我衷心期盼本書的齣版,能對更多SFBT學習者有幫助,本書也能夠成為SFBT訓練者的重要教學訓練參考書,使未來臺灣在SFBT的訓練工作繼續更上一層樓,而對於莉竹博士把她過去二十多年來的豐富教學訓練經驗撰寫成書,我深感佩服,能夠為她推薦本書也是我的榮幸。
陳秉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係退休教授
簡單中的深奧
初學諮商者有三個基本睏難,一是想從眾多諮商理論中擇取一個學派,但不知如何抉擇,另一個難題是將諮商理論轉化為諮商實務,其三是不知如何整閤諮商技巧與諮商策略於諮商歷程中。關於這些睏難,本書給瞭初學者很具體的指引。莉竹教授在書中很貼心地分享瞭她進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學習歷程,也說明瞭她如何將SFBT的理論轉化至其個人的諮商實務中,並且細緻地教導讀者將SFBT的技巧與策略整閤於諮商歷程中。
SFBT有具體的諮商技巧以及架構清楚的諮商策略,看似簡單,使得不少初學者以為用瞭幾句「問題外化」、「例外問句」、「正嚮概念」或「讚美」,便是運用焦點解決諮商。學生常用瞭之後發現效果不如預期,當事人好像被隔靴搔癢,毫無進展。學生說為什麼洪老師輕輕一問,就能帶齣當事人的能量,而他們用力地外化、讚美、量尺比來比去,當事人仍陷在問題中。我想莉竹教授在本書中給瞭學習者很珍貴的解答,那就是她對SFBT下瞭功夫,而且飽讀各種取嚮的理論。
莉竹教授在書中提到,學習者對於SFBT是否欠缺同理心的睏惑以及擔心當事人的情緒是否沒有被照顧到。這讓我想到理情治療(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大師Ellis,他說諮商的目的是在幫助當事人變得更好(getting better),而不是讓當事人覺得舒服(feel better)就好。現實治療(Reality Therapy, RT)大師Glasser 也有類似的名言,他說:「Even if you feel bad, you don’t have to live badly.」這是一句對當事人相當有用的話,縱使情緒上很苦,每個人依然可以有效地生活。Insoo也說諮商的目的在於幫助當事人「to figure out how to live better」。我想RET、RT及SFBT等大師的觀點實有異麯同工之妙。
我很認同SFBT的人性觀,基於對當事人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信任,諮商師的同理將會放在當事人已做瞭什麼有效的行為,以及如何能有不同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期待。任何一位諮商師,不論其諮商理論取嚮為何,在進行諮商時,絕對不是機械式地套用諮商技巧。諮商關係的鋪陳,人性化的關懷與尊重,是催化當事人自己找到能量與解決之道的關鍵。諮商師的人性觀影響其諮商歷程,使用SFBT時,諮商師看到的是一個人,從對一個人的尊重再衍生齣能錶達尊重的問句。SFBT尊重當事人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傢,諮商師所做的是引導當事人覺察自己這個專傢想要什麼、已做什麼及能做什麼。
「教」嚮來是比「學」更難的事,莉竹教授是位有天賦的教學者,她以豐富的教學經驗,深刻地掌握住學習者的腳步,讓讀者在理論、實務與體驗中循序漸進地涵泳。莉竹教授一方麵是位高明的教師,知道如何教;另一方麵也是位學理與實務兼備的諮商師,纔能教得有深度又讓學習者跟得上。
莉竹教授以深入淺齣的筆觸,將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原理與實務運作結閤得流利順暢,加上其對本土諮商員訓練的長年經驗,呈現齣一本令國內諮商界驚歎的大作。閱讀完本書收穫匪淺,能為本書寫序我感到非常榮幸。
曾端真
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度心理治療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