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榫接‧木作手工具套書(共二冊):日式榫接+木作手工具研磨整修

日式榫接‧木作手工具套書(共二冊):日式榫接+木作手工具研磨整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工道具研究會
图书标签:
  • 榫接
  • 木工
  • 手工具
  • 日式木工
  • 木作工具
  • 研磨
  • 整修
  • 传统工艺
  • DIY
  • 木工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單書介紹↓↓↓

冊一《圖解日式榫接:一六一件經典木榫技術,解讀百代以來建築‧門窗‧家具器物接合的工藝智慧》

許多歷史悠久的榫接工法,
只有在古代建築物解體時才得以一窺全貌

榫接是將木材切削成具凹凸形狀的部件,在不使用釘子的情況下便能將需要接合的木料連接起來,形成牢固的結構體。長久以來,榫接除了用來製作小型的門窗和家具器物,也用來建造大型建築;而且在追求機能性之餘,亦十分講究外觀造型的視覺美感。這項古老的工藝經由歷世歷代的匠人傳承,隨著歷史進程不斷匯集、精益求精,演變出今日令人嘆為觀止的各種獨特工法。

日本保留了大量歷史悠久的木造建築、和眾多精緻的木工藝作品,並且細心研究、活用於現代,其榫接工藝之精湛甚為可觀。本書以「建築」、「門窗」、「器物」三大部分介紹日式榫接的用途及種類,系統性地闡述各種木造結構體所使用的工法,解說細膩清晰,可進一步應用發揮在實際的工作中。此外,書中也收錄了日本職人實際作業的情形,可了解日本工匠的操作心法及文化傳承的精神。不論是專業的從業人員,或是木工藝術的愛好者,本書皆是值得閱讀及收藏的經典之作。



冊二《木作手工具研磨整修:使用目的+挑選工具+研磨加工,找出專屬手感、展現最高潛能的調整維修技法》

*從大工專業職人對手工具的挑剔,傳授一絲不苟的手工具整理心法

*百餘張照片步驟圖解鉋刀、鑿、鎚的刀刃研磨術和各部位整修保養訣竅

調整手工具、隨時保持在最適合自己使用的狀態
讓它就像自己的手一般得心應手隨心所欲

木作中使用的工具,配合使用目的、個人手感,整理成適合自己使用的狀態,是每一位木作職人必備的基本能力。
為了能夠隨心所欲使用,每個手工具都有其適合的整理方式。
對手工具要求的精準度不同,需要的整理工具也會不同。

而手工具的特色在於狀態無法長久維持。無論是自然環境的氣候濕度改變,或是使用後產生的耗損或變形,都會讓手工具變得不堪使用。
手工具精準稍差,或許能夠由技術補足,但卻會造成使用效率低落。
相反地,使用一流工具,卻不具相關技術知識,亦無法展現該工具的潛能及優點。

本書作者手柴正範累積數十年來工藝創作家和手工具經營者的實務經驗,
分別於製作物品的創作過程中衍生想推廣手工具的門道,和從使用者端各式各樣疑問困惑的因應解決之道,
將標準工法和小撇步融合成「曼陀羅屋流」的手工具整理術。
本書用百餘張彩色照片,以四大面向【鉋刀】、【鑿刀】、【玄能鎚】、【畫線工具、刳小刀】,
細膩解說各項手工具的種類和功能,並示範其所屬研磨和整修的技法訣竅,讓所有木工愛好者都能容易理解並按表操課。

沉浸式工藝實踐:剖析傳統木作的精髓與現代應用 這套深入探討木作工藝的書籍,旨在引導讀者超越基礎操作,進入一個更為精緻與講究的領域。全書聚焦於兩大核心支柱:榫卯結構的精妙與手工具的維護與應用,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出紮實的木工基礎。 第一冊:榫卯結構的哲學與實作 榫卯結構,是東方木工藝術的靈魂所在,它無需一釘一鉚,僅憑木材自身的幾何關係便能實現堅固且美觀的連接。本書第一冊將從最基礎的原理出發,系統地解析各種主流與非主流的榫卯形式。 結構解析與分類 我們將詳細介紹榫卯的分類學,區分橫向連接、縱向連接以及複合連接的應用場景。內容涵蓋但不限於: 基礎結構:十字榫、燕尾榫(鳩尾榫)的精確畫線與鋸切技巧。探討不同燕尾榫角度(如常見的1:6或1:8)如何影響結構的受力表現與視覺效果。 進階結構:箱型榫(Box Joint)、半結構榫(Half Lap Joint)的空間佈局與抗扭轉能力分析。特別著墨於直榫與斜榫的搭配運用,以應對複雜的框架結構。 特殊結構:介紹用於特殊家具(如高階桌案或屏風)的勾榫、抱肩榫等,這些結構對木材的收縮膨脹有著極高的容忍度,是展現工匠心性的關鍵所在。 精準度的藝術 榫卯工藝的成功,取決於尺寸的絲毫不差。本冊將提供大量關於「開榫」與「對孔」的實務技巧。從如何使用劃線器(Marking Gauge)在邊緣劃出精準的榫舌與榫眼邊界,到如何利用鑿刀進行精細的清理工作。書中詳述了「試組」(Dry Fitting)的重要性,強調木料在組裝前,榫舌與榫眼之間應當具備的「緊密但可通過輕微壓力裝入」的理想狀態,避免過鬆導致結構鬆動,或過緊導致木材應力集中而開裂。 材料特性與應力分析 木材的紋理方向對榫卯結構的強度有決定性影響。我們將深入探討硬木(如楓木、橡木)與軟木(如杉木、松木)在榫卯設計上的差異。例如,在製作需要承受較大剪切力的結構時,必須確保榫舌的長度與木紋方向垂直,以發揮木材的最大抗拉與抗壓強度。此外,還會探討如何預留收縮縫隙,確保家具在季節性濕度變化下,結構不會因木材膨脹或收縮而變形或崩解。 --- 第二冊:手工具的生命線——研磨、校準與保養的藝術 再精妙的設計,也需要鋒利的工具來實現。本書第二冊將徹底翻轉傳統觀念,將工具的「保養」提升至與「設計」同等重要的地位。本冊的重點不在於展示昂貴的新式電動工具,而是專注於傳統手工具——鑿刀、刨刀、鑿子、鉋、鋸子——如何通過精準的研磨與日常的維護,達到甚至超越機器的性能。 研磨哲學:從平面到刃角 研磨是手工具的靈魂重塑過程。本書將系統化地介紹研磨的層次結構: 1. 平面校準(Flattening):首先是確保工具的基底——如刨刀的底部或鑿刀的背部——絕對平直。詳細介紹如何使用不同粒度的磨石(如水砥石或油石),搭配「拉尺」或「平板」來檢測與修正平面度,強調即使微小的弧度也會在工作時造成嚴重的切削問題。 2. 刃角建立(Establishing the Bevel):解析不同工具的最佳刃角設定。例如,一般用於軟木的鑿刀可能採用20-25度的較小角度以求銳利,而用於硬木或需要承受衝擊的鑿子則可能需要28-30度的輔助角來增加強度。 3. 二次傾角與拋光:介紹如何運用極細的研磨介質(如皮革或細砂紙)進行拋光(Stropping),以去除微小的毛邊(Burr),達到「鏡面」的銳利度,這對於刨削如柚木這類紋理堅硬的木材至關重要。 刨刀的精準調校 刨刀是木工操作中最需要技巧的工具之一。本書會詳盡解釋刨刀的各個組件:刀片(Iron)、楔子(Wedge)、鎖定螺絲(Cap Iron/Spur)的協調作用。如何調整刀片突出量(Depth of Cut),確保每次切削僅移除極微小的木屑。深入探討如何調整側向間隙(Lateral Adjustment),以確保刨出的木片厚度均勻,並修正木材的翹曲或彎曲。 鋸子的維護與鋸齒調整 對於手鋸而言,鋸齒的「側向彎曲」(Set)是決定其工作效率的關鍵。我們將介紹傳統的鋸齒規(Saw Set Tool)的使用方法,區分「拉鋸」(如日式鋸)與「推鋸」(如歐式鋸)對側向彎曲量的不同要求。過小的側向彎曲會導致鋸子在木材中夾緊,增加鋸切阻力;過大則會產生粗糙的鋸痕和過多的浪費。此外,還會講解如何使用銼刀對鋸齒進行重新銼齒(Filing),以恢復其鋒利度與優化的切削角度。 長期儲存與防鏽 工具的壽命取決於日常的保護。書中提供針對不同金屬材質的防鏽處理方案,從傳統的油漬塗層(如茶油或礦物油)到專業的防潮儲存箱的配置建議,確保這些經過無數次研磨賦予生命的工具,能夠代代相傳,始終保持最佳工作狀態。 --- 總結 這套書旨在建立一種內在的、由手賦予的精準度。它強調的不是工具的價格,而是使用者對工具的理解深度。透過對榫卯結構原理的透徹掌握和對手工具的極致維護,讀者將能夠以極高的工藝水準,創造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木製品。這是一場關於耐心、觀察力與對傳統工藝尊重的心靈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工道具研究會
針對鉋、鑿、鋸、墨壺等各式各樣的大工道具,持續向日本全國的職人進行採訪取材,致力於相關技術和知識的介紹。

手柴正範
以工藝創作家身分活躍中,專業與技術獲得職人們的讚賞。於日本長崎縣設有一間家具工房「花MIZUKI」,販售自製的家具,專深受顧客喜愛和信賴。
2006年開設了網路商店「木作手工具曼陀羅屋」,是木作手工具於網路通販的先鋒,無論日本與海外都得到很高評價與支持。


譯者簡介

林書嫻
臺灣大學城鄉所、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研究科建築專攻碩士。
專長為都市計畫與社區營造,研究所時期因緣際會下開始翻譯工作,就此一隻腳踏入譯界,
兼職口、筆譯,涉獵範圍以藝術、建築、都市計畫為主。譯有《圖解日式榫接》、《日式茶室設計》等。


張心紅
台中市人,私立東海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
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台灣電子公司日本分社翻譯。現為兼職翻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叢書系列:Art BASE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6 x 21 x 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3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木工,特别是日式榫卯结构心驰神往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梦想着能亲手打造出那些结构精巧、不用一钉一铆的家具,但总觉得门槛太高,光是那些复杂的榫头名称就让人望而生畏。然而,当我翻开这套书时,那种压迫感瞬间烟消云散了。书里的讲解极其细致,仿佛作者就坐在我旁边,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从零开始规划、绘制,再到实际操作。尤其是那些关于“留口”和“插销”的细节处理,以往在网上看视频总觉得一晃而过,但在这套书里,每一个角度、每一个下刀的力度,都有详尽的图解和文字说明。它不像是一本冰冷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充满温度的实践指南,让我对手工制作木器这件事重新燃起了极大的热情。读完第一册,我感觉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用电锯乱砍的“木工新手”,而是真正踏入了日式木作的殿堂,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

我必须说,这套书在工具论的深度上,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木工书籍都会提一下工具的重要性,但通常只是一笔带过,真正深入到“如何保养”和“如何让工具发挥最佳性能”的却寥寥无几。这套书的后半部分简直就是工具的“神谕”。我过去总觉得磨把刨子就是把钢口磨快点就行了,但书中关于不同角度的研磨、镜面抛光的具体步骤,以及针对不同木材的刀具选择,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关于凿子和锯子的保养,简直细致到连湿度对钢材的影响都有提及。我按照书中的方法重新研磨了我那把搁置已久的日本平凿,那锋利度简直像是换了一把新工具一样!刨木的时候,木屑像薄纱一样飘落,那种顺滑感,是以前完全体验不到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教你如何做木工,更在于教你如何与你的工具建立起深厚的“战友情”,让它们成为你创作的可靠伙伴。

评分

这本书的图示设计和排版风格,极具东方的写意美学,但内容上却保持了西式手册的严谨性,这种平衡感处理得非常到位。我过去买过一些翻译过来的日式木工书籍,图注和文字的衔接总是显得有些生硬和脱节。但这一套书,文字流畅自然,配图清晰锐利,尤其是那些剖面图,线条精准,层次分明。它们不是那种为了好看而制作的艺术插画,而是真正能帮助你理解三维空间结构的工程图纸。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木材的纹理走向”和“应力分散”的解释,结合那些精美的黑白线条图,复杂的力学原理变得可视化、可触摸。这套书的出版方显然在制作工艺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阅读过程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觉它不只是一本技术书,更像是一份关于“工匠精神”的宣言。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好”。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材料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是当前很多速成式教学内容中缺失的。比如,书中对于木材干燥过程中的微小形变,都有所涉及,这让我意识到,木工的学问是贯穿始终的,从选材到收尾,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它引导我从一个“完成作品”的心态,转变为一个“享受过程”的心态。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日式榫接的精髓,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追求和谐、持久与精妙的平衡。对于想要真正沉淀下来,钻研一门手艺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坚实而高远的起点。

评分

对于我这种在城市里空间有限的木工爱好者来说,空间效率和工具的有效收纳一直是个大问题。这套书在介绍榫接技术的同时,非常巧妙地融入了对空间和效率的考量。例如,在讲解“仕口”时,书中对比了不同连接方式在受力结构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组装速度上的权衡。这对我这个既想追求美观又不能花费大量时间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没有教你非得做最复杂、最费时间的结构,而是告诉你每种结构背后的设计哲学和适用场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到了如何利用小型工具和有限的工作台面来完成复杂的制作,这无疑是为许多和我一样“蜗居”在小工作室里的朋友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读完后,我重新规划了我的工具摆放,效率确实提升了一大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