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III

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II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新煌
图书标签:
  • 台湾第三部门
  • 台湾社会运动
  • 非营利组织
  • 社会企业
  • 公民社会
  • 台湾史
  • 社会发展
  • 志愿服务
  • 非政府组织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如《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I、II,與本書所收錄的三類第三部門組織,都是在台灣社會用心營運、認真追求組織成長達至少15年以上的本土公民社會組織。更是見證了台灣六十多年來社會變遷的不同階段性特色,也分別以服務求善、倡議求變和社區培力三大訴求,促成台灣社會和政治品質的求全。

  這三類第三部門組織分別是倡議型(公民監督國會聯盟、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慈林教育基金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服務型(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世界展望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和社區型(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大二結文化基金會、八頭里仁協會)。

  台灣奇蹟不只是台灣經濟得到發展和政治獲得民主,更是社會達到多元平衡,第三部門就是這背後的功臣,《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前後三本書所訴說的40個故事,就是歷史見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书籍的详细简介,其中不包含《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III》的内容,并力求详尽且自然。 《霧中孤島:戰後台灣的政治轉型與社會變遷(1945-1970)》 作者: 陳建宏 出版社: 杏林書局 頁數: 680 頁 內容簡介: 《霧中孤島:戰後台灣的政治轉型與社會變遷(1945-1970)》是一部深入剖析戰後初期台灣歷史的專著,聚焦於國民政府遷台後,這片土地上所經歷的劇烈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的重塑過程。本書旨在還原一個複雜多面向的歷史現場,探討在特定國際與冷戰格局下,台灣社會如何從戰後的混亂逐步走向威權體制的建立,並在過程中形塑出獨特的社會心理與文化面貌。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梳理了這二十多年的關鍵脈絡。 第一部分:重光後的權力真空與接管困境 (1945-1949) 此部分首先細緻描繪了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時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作者透過解讀大量檔案與地方文獻,揭示了「光復」初期,在資源匱乏、官僚體系腐敗以及接收官員素質不一的背景下,社會秩序的快速崩解。重點探討了戰後初期的經濟混亂,特別是通貨膨脹與物資短缺如何直接點燃了民眾的普遍不滿。此章節尤為關注基層的感知與反應,力圖呈現當時社會的焦慮與期待的巨大落差。 第二部分:威權的奠基與安全機制的建立 (1949-1955) 隨著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本書進入了威權體制建構的關鍵階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戒嚴令的頒布及其對台灣社會帶來的根本性影響。此部分不僅關注高層的決策,更著重於國家安全機制的鋪陳,包括情報系統的建立、政治犯的審判模式,以及如何透過教育和媒體對社會進行全面的意識形態塑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二二八事件」後續的清算與「白色恐怖」的常態化,本書採取了冷靜的史學視角,考察其對台灣社會精英階層與知識分子的長期噤聲效應。 第三部分:土地改革與經濟奇蹟的萌芽 (1950s)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向經濟層面的分析,重點考察了影響深遠的土地改革政策及其對台灣社會結構的重塑。作者清晰地論述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如何打破了舊有的地主階層結構,並在客觀上為後來的工業化積累了必要的社會資本和勞動力。儘管成果顯著,作者亦不迴避地探討了改革過程中帶來的短期社會陣痛,以及新興工商階層的興起與舊有權力結構的微妙過渡。同時,本部分也分析了美國援助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初期支撐作用,以及以進口替代為主的工業化戰略的初步成效。 第四部分:社會分層與文化認同的歧異 (1960s) 進入六〇年代,社會結構的變化趨於複雜化。本章節著重於探討「本省人」與「外省人」群體之間的社會流動性與文化張力。作者運用社會學視角,分析了隨著時間推移,儘管政治上高度集權,但因經濟發展而催生的新興中產階層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上的細微分化。此外,本書也詳述了在官方主導下,民族主義教育與「中華文化」的推廣如何與本地社會長期累積的文化習俗發生碰撞,探討文化認同在威權統治下的複雜糾葛。 第五部分:議會政治的脆弱嘗試與反思 (1960年代末期) 最後一部分,本書聚焦於在戒嚴體制下,有限的、象徵性的議會運作與政治參與空間。作者仔細考察了如雷震案等挑戰體制的事件,分析了體制內外反對力量的萌芽與受到的壓制。這部分總結了在這一時期,政治發展的內生動力如何被外部壓力與內部控制所抑制,為後續台灣社會民主化的漫長道路埋下了伏筆。 學術價值: 《霧中孤島》的強大之處在於其對檔案材料的扎實運用,以及對宏觀政治經濟決策與微觀社會反應之間的細膩連結。它不僅提供了一部詳盡的政治史,更是一部關於社會心理和文化變遷的深刻研究。本書避免了單一線性的歷史敘事,而是力圖呈現一個多重聲音交織、充滿張力的戰後台灣社會圖景,是理解台灣現代化進程中關鍵轉折期的必讀之作。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蕭新煌


  1971年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1976年和1979年分別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社會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財團法人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研究專長:公民社會與亞洲新民主、亞太中產階級、環境運動、地方永續發展以及客家族群比較研究。

陸宛蘋

  1976年實踐家專第一屆社會工作科畢業,2006年同時獲得國立政治大學EMBA非營利組碩士學位、澳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畢業後即從事基層社會工作,歷經政府社會工作及督導、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祕書長、海棠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工作,現任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兼任副教授、輔仁大學非營利管理學程兼任副教授、海棠文教基金會顧問、見賢思琪社會福利慈善公益基金會董事。研究專長:非營利組織管理、第三部門友善環境、災害服務等。

王俊秀

  1974年輔大社會學系畢業,1979年和1987年分獲日本筑波大學環境科學碩士與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環境管理與設計博士,現任清華大學榮譽教授、人社中心客座研究員兼永續長、台灣社造學會常務理事、通識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第三部門學會常務理事、台灣 SD4SD 學校校長、民間永續發展促進會召集人。研究專長:近年來致力於SD4SD(為共善型永續發展而社會設計)的論述與實踐。

作者簡介

蕭新煌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財團法人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陸宛蘋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兼任副教授、輔仁大學非營利管理學程
  兼任副教授、海棠文教基金會顧問、見賢思琪社會福利慈善公益基金會董事

王俊秀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人社中心客座研究員兼永續長、台灣社造學會常務理事、通識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第三部門學會常務理事、台灣 SD4SD 學校校長、民間永續發展促進會召集人

張宏林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廣播與網路節目主持人、政治評論員、大學兼任講師

張卉君

  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海上鯨豚解說員

李根政

  財團法人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

邱花妹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財團法人慈林教育基金會

陳景寧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

張筱嬋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副主任

蘇國禎

  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董事及創辦人

楊琇雁

  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

羅淑霞

  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

顏鴻吉

  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

胡玉芳

  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公益行銷部總監

王韋中

  台灣世界展望會傳播部組長

邱靖惠

  財團法人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研發組督導
 
賴惠珍

  大同大學及台北海洋大學兼任講師、台灣婦女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暨社工督導、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

張明真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執行長、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兼任講師、台灣台北及新北地方法院勞動調解員、《領導護理》雜誌執行編輯、台灣金融研訓院菁英講座(2022-2023)

顏瓊玉

  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前公共溝通部主任

楊蔚齡

  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祕書長

曾昭雄

  屏東縣屏北社區大學講師、國立屏北高中原住民專班講師、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長、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屏東縣

  屏北社區大學內埔分班主任、屏東縣政府客庄導覽解說課程講師、屏東縣樂齡、長青課程講師

周克任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

柳詩盈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祕書長

廖嘉展

  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財團法人大二結文化基金會

吳哲生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經理協進會副理事長、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祕書長、財團法人中華企業研究院學術教育基金會董事暨執行長、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監事會召集人、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常務監事、中華奉元學會理事、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理事
 

图书目录

導論:書寫台灣第三部門Ⅲ/蕭新煌、陸宛蘋、王俊秀

倡議型
1 人民越監督,台灣越民主: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張宏林
2 溫暖、清澈、堅定守望海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張卉君
3 從南方出發守護台灣環境:地球公民基金會
/李根政編寫、邱花妹引言
4 慈悲、希望、愛:慈林教育基金會
/財團法人慈林教育基金會
5 家庭照顧者權利運動在台灣: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陳景寧、張筱嬋

服務型
6 化不可能為可能: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
/蘇國禎、楊琇雁、羅淑霞、顏鴻吉、胡玉芳
7 愛,是唯一的理由:台灣世界展望會
/王韋中
8 與孩子共創更好的世界: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邱靖惠
9 巴掌仙子守護者:台灣早產兒基金會
/賴惠珍、張明真
10 走過三十載培力陪伴之路: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顏瓊玉
11 柬埔寨戰火孤雛的守護者: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
/楊蔚齡

社區型
12 光復東港溪.禮川運動實踐者: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曾昭雄、周克任、柳詩盈
13 青蛙蝴蝶夢: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廖嘉展
14 大二結社造的軌跡:大二結文化基金會
/財團法人大二結文化基金會
15 開創社區志業的元宇宙: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
/吳哲生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6911
  • 叢書系列:臺灣第三部門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7 x 23 x 2.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者序

  長期觀察和研究台灣的社會運動及其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運作的我們,一直很想有系統地讀到不同類型NPO、NGO 或統稱第三部門組織的發展歷史。只是苦苦等不到一本充實的第三部門史,確實有點失望。

  於是,在三位主編之一的蕭新煌創立和擔任台灣第三部門學會理事長(2009)以後,就很想以學會的力量去推動編寫台灣第三部門史的計畫。終於在2012 年的學年會上以「書寫台灣第三部門歷史」為主題召開一個圓桌討論會,接著又在當年底正式執行編著相關專書的出版計畫。

  本書為第三冊,身為主編,我們首先要感謝這十五章的作者群,沒有他們的熱心響應和支持,本書不可能在第一冊和第二冊出版八年後問世。其次我們要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參與出版策劃,並慷慨贊助本書稿費和部分印刷費;沒有該基金會的支助,本書恐怕也不容易順利竟其功。最後,我們也要謝謝顏寗小姐和黃伊婷小姐,因為她們協助了催稿、校稿和部分編輯的工作,對本書的出版確有貢獻。

  本書得以列為巨流與台灣第三部門學會共同策劃出版的台灣第三部門叢書第13 號,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心配合也是功不可沒。

  最後,我們誠心期待本書的出版可以有助於各界讀者多認識台灣第三部門組織的精采歷史,從而能多支持臺灣第三部門的未來發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便有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感,纸张的选用和印刷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对内容严肃性的尊重。封面设计极简,却又在细节处暗示了其内在的宏大叙事,那种深邃的色调仿佛在邀请读者潜入历史的涓涓细流之中。我翻开第一页时,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所吸引。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叙述事件的表象,而是执着于挖掘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关于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崛起的微小脉络。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作者对某些关键节点人物的侧写,那些生动而不失分寸的描摹,让冰冷的历史文献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性。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由无数鲜活生命共同谱写的人生画卷,尽管我尚未完全领略其全貌,但仅从其呈现的学术姿态和美学追求来看,它已然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录范畴,达到了艺术品收藏的级别。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给我一种非常“内省”的感觉,它不像某些宏大叙事那样试图给出最终的、无可辩驳的结论,反而更倾向于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邀请读者进行自我对话。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擅长捕捉那些在历史大潮中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决定走向的“岔路口”。比如,他对某一时期内部派系分歧的剖析,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立描述,而是深入到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以及意识形态差异的复杂纠葛之中。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反思,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社会进步”,是否也在经历着类似的、不为人知的内部拉扯与博弈?这种“去神圣化”的写作手法,让历史的进程显得更加真实、更具可理解性,它剥去了理想主义的光环,露出了在现实泥泞中挣扎的真实面貌,这对于任何希望参与到当代社会建构中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无疑是偏高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学或政治学基础背景,才能完全跟上作者在概念转换和理论框架构建时的步伐。不过,尽管文字密度极大,但作者在关键转折处的总结陈词却往往出人意料地简洁有力,像是在一片迷雾中突然亮起的一盏灯,为你指明了接下来的方向。我尤其关注他如何处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群体在同一历史背景下的声音差异。他似乎非常警惕“单一中心论”的陷阱,努力将叙事空间扩展到那些传统史学往往忽略的角落。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使得整个历史图景变得异常丰满和立体,不再是扁平化的英雄史观,而是充满了摩擦与共振的复杂场域。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强迫我们去习惯接受历史的“不整洁”。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深处对话的“马拉松”,它需要的不只是时间投入,更需要持续的智力投入和情感调动。我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保持的那份超然的冷静,他仿佛站在历史的更高维度上俯瞰一切,既不盲目赞颂,也不肆意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同理心去记录和分析。这种冷静,恰恰赋予了文字更强大的穿透力。读完某些章节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本,望着窗外,久久不能平静,思绪在书中的场景与现实的日常之间来回穿梭。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它无疑为你提供了一套极其精密的分析工具和一套饱含历史重量的参照系。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不在于“学到了什么知识点”,而在于“如何重新看待‘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这是一种对世界观的重塑,远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来得更为宝贵和持久。

评分

当我开始沉浸其中时,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叙事结构上展现出一种高超的平衡感。他似乎深知,要完整呈现一个复杂的社会运动史,必须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个案研究之间穿梭自如。他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而是巧妙地运用主题式的章节划分,使得不同时间段内并行发生的事件得以在逻辑上互相映照、彼此激发。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耐心和理解力,因为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记住时间线,更要理解理念的演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资料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从不堆砌史料来炫耀工作量,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只选用最能支撑起论点的那几块基石。读到某一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那些先行者们在资源匮乏、理念尚未成熟的环境下,是如何艰难地摸索出一条前行的道路,那种筚路蓝缕的艰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