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讓孩子感受愛:連結孩子內心渴望,做個有溫度的父母【限量親簽版】

對話中讓孩子感受愛:連結孩子內心渴望,做個有溫度的父母【限量親簽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澤爸(魏瑋志)
图书标签:
  • 亲子沟通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爱的教育
  • 正面管教
  • 情绪管理
  • 亲子关系
  • 育儿指南
  • 限量签名版
  • 沟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限量親簽版♥

在每個教養當下,讓孩子確切感受到父母的愛
當父母漸漸放手,孩子慢慢獨立
讓這份溫暖連成長久而堅實的情感線

  ★十五萬粉絲長期追蹤與信賴、最懂爸媽心的超人氣親職教育講師澤爸,
  以大量實例示範,在親子的溝通挑戰中,發現孩子的困境、回應孩子內心渴望,
  讓溫暖代替恐懼,建立親子間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但我們的關係不好,現在還有機會修補嗎?」
  「孩子日漸成長,親子間卻無話可說。想與孩子拉近距離,卻不知如何開口和行動?」
  「衝動之下罵了孩子,想跟孩子道歉,該怎麼說會比較好?」
  「我是為孩子好,為什麼他卻不領情?」
  「明明是孩子讓爸媽有了情緒,但為什麼要改變的卻是大人?」
  ……

  為什麼對孩子滿懷關愛,親子關係卻漸行漸遠?
  爸媽的心情,澤爸都懂!這條親職天堂路,澤爸都走過!
  曾在上千場親職講座中,聆聽無數家庭在教養路上的掙扎與挫敗,
  也曾經歷過對孩子暴怒後的自責,
  他以多年且豐富的實例與經驗,爬梳親子關係溝通的阻礙,
  示範如何建立親子情感正連結──
  「如果先前的溝通無效,還有其他更適合我們的溝通方式嗎?」
  「依照我對孩子的認識,我能怎麼跟他說,他才會比較願意聽得進去?」
  「我要如何跟孩子表達,他才會感受到我對他的愛,而不是只有生氣與嘮叨呢?」

  用愛的表達,減少教養中的傷害與自責,
  從吼爸吼媽修煉成溫暖爸媽,
  成為孩子學習情緒的榜樣,也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10年後放手讓孩子獨立,仍然有強大堅韌的愛為基礎,
  讓親子關係長久保鮮!

本書特色

  ◆以點、線、面,重新思考家庭藍圖

  家庭是由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每個家庭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點),透過互動,形成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線),把這些線串聯在一起,就是「家」(面)。澤爸提醒,一個互動良好、關係平衡的家庭,來自每個家庭成員皆清楚自己的個人界線和責任歸屬,並尊重彼此的觀點和情緒。

  ◆示範愛的語言和行為,連結家庭成員
  想要擁有緊密的親子關係,靠的是愛的實際體驗——即從行為與表達,連結到對方內心的需求與渴望。澤爸把五種愛的語言細分為「三探索、三表達」,藉著傾聽、同理、了解等方法,加上大量角色扮演和對話示範,探索親子間的深層渴望,傳達在乎、接納和信任;同時在教養的當下,讓孩子感受到「爸媽是愛他的」。

  ◆找回自己的生活主軸,享受當爸媽的旅程
  孩子日漸長大成人,邁向獨立,爸媽需要做的是越來越少的管教,以及越來越多的信任和放手。把重心放在自我實現和與伴侶的相處上,重新校準與孩子相處的模式:以欣賞和好奇取代情緒勒索和批評,讓孩子感受被關愛和支持。只要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是緊密的,孩子的心中永遠會有一塊專屬於爸媽的位置。

專家好評力薦

  OT 莉莉|職能治療師
  李崇建|薩提爾推手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親子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夏嘉璐|主播、主持人、podcaster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策略長/臨床心理師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以下依首字筆劃排序)

  這是一本給青少年家長的好書,整本書讀來,如同澤爸本人在面前說話一樣,不疾不徐、充滿尊重與分享。
  書中有一個章節,我覺得讀來特別合適給「剛要開始改變的家長」,很多爸媽大概到了孩子青春期,才發現孩子的樣貌好像不一樣了,才開始重新學習與孩子溝通,而在改變過程當中,爸媽自己也容易感覺到不確定,又受孩子回饋的影響,實在很困難。而澤爸在這個部分,溫柔又真實地示範了怎麼樣與孩子溝通這個「爸媽的改變」,實在相當受用!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爸媽總是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也有好幾個層次的蛻變,但我們有澤爸陪伴著爸媽們一起走這條不好走的父母之路,真的是太棒了!──OT莉莉|職能治療師

  一句話可以帶來滋養,也可以引發爆炸性破壞。
  幸運的是,父母親永遠擁有一張孩子心中VIP的金卡:即使你傷害了他,他還是很愛你。只是傷若累積多了,關係也可能難以挽回。
  假如我們很少獲得滋養的經驗,想要長出正向對話的能力,就需要透過刻意的練習。而澤爸就是學習正向對話最好的楷模,有好幾次與他互動,我都感覺到一道溫暖而堅定的靈魂。
  倘若你正在關係中受困、或者希望提升關係品質,邀請您一起來閱讀這本書,
  讓你在困住的親密關係中,再次看見希望的光芒。──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澤爸是我看過最懂親子溝通的人之一了!他擁有高EQ,配合一貫溫暖的語調,難怪與孩子們的感情極佳。這本書最精彩之處,在於如何「表達」,如何把關愛、認同、在乎、允許、尊重等說出口,掌握這些,你也能與孩子連結得更好!──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一向溫暖又帥氣的澤爸,在親子關係的互動中,總是透過親身實踐的觀察與體悟,帶給我們許多學習和療癒。此次,在澤爸最新的溫情大作中,你會發現我們不僅和孩子在愛中交流,同時也在和自己進行深度的對話,並在內心的交流當中,形成彼此生命的連結。我很喜歡澤爸在書中所引述的:「孩子喜歡去好玩的地方,但只會留在有愛的地方」。而本書,將會陪伴我們一起找到關係中的愛。──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策略長/臨床心理師
 
拥抱内心的力量:如何培养高情商、有韧性的下一代 【图书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父母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确保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出一个内心强大、懂得爱与被爱、能够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健全人格?本书聚焦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核心议题,提供一套超越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入家庭日常的实践指南。它不是一套冰冷的技巧手册,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帮助父母们找回与孩子建立真实、有意义连接的能力。 第一部分:看见“未被说出的话语”——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 儿童的行为,无论是看似“叛逆”的顶撞、持续不断的哭闹,还是学习上的退缩,都只是他们内心感受的外在投射。很多时候,孩子表达的不是他们“想要什么”,而是他们“感觉如何”。 本书首先引导父母们深入剖析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力。我们探讨了依恋理论在现代家庭中的新诠释,解释了为什么安全依恋对孩子一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详尽分析了“需求层次理论”在儿童身上的具体体现:当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未被满足时,孩子会自然地将精力投入到争夺关注和控制权上,而不是学习和探索。 专注主题: 情绪的“天气报告”: 如何区分孩子是“在发脾气”还是“正在经历情绪风暴”?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情绪解码器”,帮助父母识别愤怒、恐惧、嫉妒背后的真实脆弱。 控制欲的本质: 为什么孩子越小,控制欲越强?这并非权力斗争,而是他们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将教授父母如何通过“有限的选择权”来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从而化解日常的权力拉锯战。 “完美”的陷阱: 许多父母无意中将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次级创伤”。本书探讨了完美主义对儿童自尊心的侵蚀,并提供了重建孩子内在价值体系的方法。 第二部分:构建“情感安全的港湾”——有效沟通与积极回应的艺术 有效的亲子沟通,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一种双向的、充满同理心的“共振”。本书强调,在孩子能够理性思考之前,他们必须首先感到被理解和接纳。 我们详细阐述了“积极倾听”的三个层次:生理倾听、情感倾听和意义倾听。这不仅仅是“不打断”那么简单,而是要父母学会放下自己的评判和解决方案,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 关键策略解读: “命名与确认”的魔力: 学习如何准确地为孩子的情绪命名(“你现在一定很生气/很失望”),并确认这种情绪的合理性(“发生这种事,你难过是正常的”)。这种确认,是孩子建立情绪管理能力的第一步。 “我”语句的升级版: 如何在高压情境下使用“我”语句,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底线,又不指责对方?本书提供了大量情境对话模板,帮助父母在维护规则的同时,保护亲密关系。 冲突中的“修复时刻”: 专家指出,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不是没有冲突,而是冲突后修复的速度和质量。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真诚地道歉、如何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以及如何利用冲突作为深化连接的机会。 第三部分:培养“内在驱动力”——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孩子自我驱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本书挑战了过度奖励和惩罚的传统模式,转而聚焦于如何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我们将探讨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强调“胜任感、自主性与关联性”是驱动孩子成长的三大核心燃料。 实践工具箱: 任务分解与“适度挑战”: 针对孩子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本书提供了如何将宏大目标拆解成“刚好够得着”的小任务的方法,确保孩子在每一步都能体验到“我能行”的成功感。 聚焦过程而非结果的赞美: 深入解析“努力赞美”和“特质赞美”的区别。过度的“你真聪明”会使孩子害怕失败,而赞美他们的策略、坚持和反思,才能真正培养出“成长型思维”。 自然与逻辑后果的引导: 如何设置边界,让孩子从行为的直接结果中学习,而不是依靠父母的权威惩罚?我们提供了一套框架,帮助父母在执行后果时保持冷静、一致性和尊重。 第四部分:韧性与心智的铸造——面对挫折、建立自信的长期策略 现代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教会孩子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比教会他们如何不失败更为重要。本书将韧性视为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而非与生俱来的特质。 我们探讨了“心理弹性”的构成要素,包括乐观的解释风格、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社会支持网络。 面向未来的教育: 将失败重新定义为“数据点”: 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客观分析,而非自我否定。学习如何问:“这次失败告诉了我们什么?下一次可以尝试什么不同的方法?” 培养“自我同情”: 很多高成就的孩子其实内心极其苛刻。本书指导父母如何教导孩子像对待好朋友一样温柔地对待自己,这是对抗焦虑和倦怠的关键。 家庭叙事的重塑: 父母如何讲述自己过去的挑战和克服的过程?家庭共享的“韧性故事”是孩子学习面对逆境的最佳教材。通过分享真实、不完美的人生片段,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参照系,让他们知道“成长就是不断尝试与跌倒”。 【结语】 本书旨在提醒父母们: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生命,而非塑造工具。当我们真正深入理解孩子内心的渴望,并以尊重和连接为基石,我们便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者”或“评判者”,而是孩子生命中最稳定、最温暖的导航者。这是一趟需要耐心、需要反思,但回报无比丰厚的旅程。这本书,是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路线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澤爸(魏瑋志)
 
  親職教育講師、Podcast 節目主持人,電視節目、電台廣播、親子雜誌常邀親職教養專家,是一位擁有一子(澤澤)一女(花寶)的爸爸。
 
  曾獲2014年度秋季全國幽默演講大賽亞軍、2014年度春季全國指定演講大賽季軍,於是發揮好口才,用演講積極傳達「願天下家庭的親子關係能更好」的理念,同時也書寫成冊,更參與各公司行號、機關單位、學校等團體超過千場親職講座,與同樣樂於為人父母者分享教養的美好體驗,臉書粉絲團【澤爸:親職教育講師】追蹤數15萬名。
 
  擅長演講主題:親職教育、情緒發展、親子溝通、親子教養、夫妻關係。已出版著作《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陪伴你的力量》、《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等。
 
  臉書粉絲團【澤爸:親職教育講師】:www.facebook.com/ZeBaParenting
  IG【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www.instagram.com/zebaparenting
  Podcast節目,請搜尋「親子天下: 爸媽煩什麼」、「澤爸的親子對話」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家庭藍圖
1-1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是什麼
1-2 家庭裡的相互關係
1-3 每個人皆為獨立的個體
1-4 傳遞愛的三層次
 
第二章 照顧自己
2-1 情緒的正向流動
2-2 了解自己、欣賞自己
2-3表達的練習
 
第三章 連結關係
3-1 家庭成員的情感連接
3-2 尊重且平等的對待
3-3 無條件的愛給予孩子安全感
3-4 解開過去的心結,產生新的連結
3-5 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
 
第四章 表達愛
4-1 如何把愛說出口
4-2 表達價值與認同
4-3 表達尊重與接納
4-4 表達在乎
4-5 表達包容
4-6 表達自由、獨立與信任
4-7 表達教導的良善動機

第五章 凝聚家庭
5-1 家庭的歸屬感
5-2 好的溝通,凝聚全家人的心
5-3 孩子大了,建立親子新關係


 

图书序言

  • ISBN:4717211035313
  • 叢書系列:家庭與生活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大概在四年前,老婆的妹妹與哥哥,同時喜迎新生兒的到來,全家充滿著喜悅。

  當時,我看著嬰兒在哭泣時,周邊的大人急忙圍繞在他身旁,換尿布、哄睡、看看是不是餓了,或是哪裡不舒服。

  這些舉動是發現嬰兒有了情緒,我們在探索他情緒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因為,我們知道,只要嬰兒的需求被滿足了,通常哭聲也會開始緩和。

  看到這樣的畫面,我突然聯想到,許多大人似乎總是對嬰兒寬容,卻對孩童嚴厲。

  嬰兒成為了大小孩,當他們哭了、生氣了或不耐煩了,我們似乎不再願意去探索其情緒背後的原因,反而是用「再哭試試看,回到家就沒有餅乾吃喔」、「這點小事就生氣,你真的很愛計較耶」、「你這是什麼態度,再說一次試試看」這類的話語,來壓抑情緒的繼續出現。

  我們都忘了,嬰兒長大了,他依然是個孩子,要的是爸媽的耐心以對。

  於是,我時常著提醒著自己,無論孩子幾歲了,每個情緒的背後,都有著需求的存在,而這個需求,從嬰兒階段的生理需求,升級成複雜的心理需求了。

  這也讓我有了想要寫這本書的初心。

  長大的孩子跟嬰兒一樣,都渴望內心的需求能夠被看見、被重視、被關心,以及被理解,然後,「愛的感受』便會浮現。
 
  愛的感受
 
  曾經有位爸爸來問我,「澤爸,你剛剛講的我都懂,我也想要給孩子愛,只是,除了帶他們出去玩、買東西給他們、給他們吃好吃的之外,我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也有收到一位媽媽的私訊,問道:「我已經這麼辛苦地在照顧孩子的生活了,為什麼他卻還是會埋怨我不愛他呢?」我才知道,這是許多爸媽的疑惑,特別是孩子大了之後。

  已經為孩子付出、奉獻與犧牲了所有,為何還會質疑爸媽對他的愛呢?

  以前的我,也不是很明白,後來,在親職領域的學習路上,從阿德勒的「連結情感』與薩提爾的「連結渴望』,慢慢摸索出一些頭緒。也嘗試著從與老婆、孩子的對話中,說出有連結的表達。從我們的互動中,深刻地感受到彼此心與心的靠近,以及關係上的更加緊密,才恍然大悟,「愛的感受』不是靠認知產生的,而是發自內心的體驗。

  認知,能讓孩子「知道」爸媽所做的舉動是愛他的,然而,倘若沒有「感受」,長大後對爸媽的懷念,是來自於「應該做的感恩」還是「發自內心的心甘情願」呢?

  「愛的感受』是多元的、是個人的、是屬於情感上的流動,很難去定義。我喜歡用一段話來粗略地描述,「我能夠確定對方看到的是我的好。而且,在他的心中有一塊專屬於我的位置,不用刻意表現、努力討好,這個位置都是很穩固的。我能感受到他對我的到來是喜悅的、是珍惜的。只要有需要,他都會站在我這邊。跟他在一起,我是安心且自在的。」

  邀請你們一起來回想,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之中,身旁有沒有人是符合上面的描述呢?如果有的話,相信是幸福的。

  真心的希望在兒子跟女兒的心中,我是如此的存在,有真切地感受到,爸爸對他們的愛。

  曾聽過一段話,「一個有被愛過的人,內心就會充滿著愛。因為明白什麼是愛,更有能力來愛自己與愛他人。」所以,能夠完成這本書,想要感謝我的爸媽、哥哥,以及在天上的奶奶——是你們,讓我明白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也有能力,把愛給傳遞下去。

  某天與兒子、女兒在睡前聊天,講到一個話題時,我問他們兩句話:「你相信爸爸是愛你的嗎?」「你覺得在爸爸的心中,認為你是一個很棒的孩子嗎?」聽到他們快速且沒有遲疑的肯定回覆,著實感到相當欣慰。

  爸爸的愛,他們有接收到。

  書中所分享的,皆是我學習後的成果與心得,想要與你們分享。孩子是我們最愛的人,值得我們用更好的方式來對待。
 
  促進親子情感的對話
 
  人的心如同一座冰山,海平面上方的冰,只是行為的表象。我們要用平穩的姿態,挖掘出孩子內在水平面之下,支撐著這座冰山的原因與動機為何,然後,引導他說出想法。當我們明白後,再說出有溫度的表達,連結他內在渴望的需求。如此,行為就有可能產生質的改變。

  所以,在閱讀此書時,建議可以搭配我的上一本著作《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一同參考。《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著重在探索與挖掘;《對話中讓孩子感受愛》則是著重在表達,兩本的相輔相成,相信會讓爸媽們有著不同的領悟與收穫,懂得在溝通上對孩子靈活運用,促進家中的良好情感氛圍。

  願天下每個家庭的親子關係能更好。
 
  謝謝老婆與我共同成長
 
  書中有大量的對話,皆是在家中與講座中實際發生的。為何這些對話可以如此的詳細呢?這要歸功於我有書寫下來的習慣;如果覺得剛聽到的對話還不錯的話,我都會在手機的備忘錄上記下來,目的有二:一是留做參考,二是自我反思,看看往後是否能再做出更好的調整。

  而這一切的源頭,要謝謝我的老婆,因為,老婆是我第一個練習對話的對象。

  還記得剛學習薩提爾時,如獲至寶,很想要在孩子身上重現美好的對話景象,只可惜,他們已經大了,特別是兒子,已經是小學高年級的年紀。對於我在說話上的改變,他感到奇怪與反彈,對話時,時常卡住或抗拒。正當我感到莫可奈何之際,老婆就成為了我詢問與練習的對象,沒想到,她一口就答應了。所以,我能夠出版這兩本與對話相關的書籍,老婆絕對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育兒的路上,我和老婆有些地方的觀點不同、理念不同,在初期,也的確發生過數次的爭吵。不過,隨著這幾年的共同成長,我們契合的地方變多了,共識的角度也增加了,越來越知道要如何溝通來找到平衡。

  如此夫妻齊心的感覺,真的很好。

  如果說我一生最幸運的事情是什麼,我想,就是遇見了你。老婆,謝謝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清新,没有那种说教式的腔调,而是充满了邀请和启发。它像是一股清泉,洗涤了我在育儿过程中积累的那些陈旧的、受限的观念。我特别喜欢它对孩子“内在动机”的挖掘,让我们看到,孩子那些看似“不听话”的行为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渴望——可能是被看见、可能是掌控感,或者仅仅是独处的空间。作者引导我们去扮演“情感侦探”的角色,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它彻底改变了我处理亲子矛盾的方式,从过去的“争论对错”转向了“共同解决问题”。这本书的价值是长远的,它不是教你一个招数,而是塑造你一种看待世界和对待他人的基本态度。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建立更深层次、更持久亲子关系的父母们。

评分

我发现很多育儿书都在强调“规则”和“界限”,这固然重要,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规则”建立在“联结”的坚实基础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我们设立界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为了在爱中提供清晰的指引。作者的文字非常富有感染力,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她那份对孩子成长的深切关怀和敬意。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关注孩子,也在潜移默化地疗愈父母。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爱孩子的同时,我也开始更温柔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作为不完美父母的事实。这种自我接纳,反而让我更有力量去面对孩子的挑战。这种内外兼修的成长,才是真正有温度的教育。它让我从“应该怎样做”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转向“我如何能更好地成为自己”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触动人心了,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忙于工作和各种琐事,忽略了与孩子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没有空泛地谈论“爱”这个宏大的概念,而是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展示了如何在日常的交流中,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被理解和被珍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倾听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听孩子说话,实际上是在准备自己的说辞,而不是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工具和思维转变,帮助父母放下评判,学会用心去倾听那些隐藏在孩子抱怨、哭闹背后的真实需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亲子关系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不再把冲突看作是障碍,而是视为加深理解的契机。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自己作为父母的局限性,同时也点亮了改变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让人感到压力的“教科书式”阅读体验。相反,它更像是一次与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导师的深度对话。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从建立安全感,到处理冲突,再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理论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真实案例,这些案例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里截取出来的,让人读起来非常有代入感和共鸣。它让我明白,所谓的“爱”,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奔赴的确认感。读完之后,我感觉我的“育儿工具箱”里增加了很多精良的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使用这些工具背后的那份坚定的信念和力量。这本书是那种值得放在床头,时不时翻阅,每次都能获得新感悟的宝藏。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心灵成长”的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里面讲的东西太虚无缥缈,难以落地实践。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育儿哲学——即“先连接,后引导”。作者的文字充满力量,却又非常温暖,她强调的是如何识别并回应孩子深层的“情感需求”,而不是一味地纠正他们的行为。比如书中对“情绪风暴”的处理方法,非常实用,它教我们如何稳住自己的阵脚,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而不是试图去“修理”他们。这对我这个脾气容易急躁的父亲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教会我,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陪伴孩子学会自我调节。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与我自己的童年经历做对比,这种反思的过程,也让我和我的父母关系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和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