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養生:吃有機、做排毒、學靜坐、上健身房,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用──你是真的在養生,還是被商人洗腦?

失控的養生:吃有機、做排毒、學靜坐、上健身房,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用──你是真的在養生,還是被商人洗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瑞娜‧拉斐爾
圖書標籤:
  • 養生
  • 健康
  • 飲食
  • 排毒
  • 健身
  • 有機食品
  • 靜坐
  • 批判性思維
  • 消費主義
  • 生活方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為什麼我們吃有機、做排毒、學靜坐、上健身房,身心還是疲纍不堪,壓力反而愈來愈大?

  ★養生是好事,但為瞭奉行種種養生建議,我們反而淹沒在商品消費,及令人難辨真假的偽科學中。當療癒的危害變得跟病痛一樣糟糕,會有什麼結果?

  養生從原本不起眼的活動,在美國成長為產值4.4兆美元的產業,儼然形成一場全民運動。女性比過去更熱衷追求健康,打精力湯、喝膠原蛋白、上健身房、佩戴水晶,還有從防彈到生酮的各種節食法,每個人都可以從養生世界找到自己需要的法門。但是,為什麼我們會突然間覺得自己哪裡不太對勁?

  養生披著層層高明的行銷包裝,訴求從來不隻健康,還有比健康更強烈、更吸引人的訊息──讓女性覺得她們可以獲得迫切渴望的一件事:控製。

  本書透過生動的報導和深入的觀察,揭開美國養生狂熱的深層原因:女性麵對不受重視的對待和生活負擔超載的睏境。養生產業告訴我們,隻要遵守一套計畫:正確飲食、運動、靜心、採購這個或實行那個,就可以應付生活的混亂。養生建議的初衷或許立意良善,但是為瞭奉行種種規定,我們反而淹沒在商品行銷、可疑的偽科學,以及愈來愈大的壓力裡。當療癒的危害變得和病痛一樣糟,結果會怎樣?

  瑞娜.拉斐爾以養生產業記者的批判之眼、幽默和同理心,檢視女性因為期待救贖,如何走上舖著羽衣甘藍的養生之路。而她自己就是過來人,試遍從「潔淨飲食」到「電擊健身」等各種養生方法,搞得自己身心俱疲,最後猛然覺醒。本書平衡報導養生產業的助益與傷害,破除虛假偶像和戒律,拆穿偽科學和行銷伎倆,讓讀者看清楚養生真正能帶給我們什麼,以及如何建立起更健康的養生產業──更重要的是,為自己塑造更健康、更幸福的未來。

各界讚譽

  令人眼界大開……以輕鬆但引人深思的眼光檢視4.4兆美元的養生產業。──創作歌手 杜娃.黎波(Dua Lipa)

  精采……瑞娜.拉斐爾果然內行……非常感謝有這本書。──演員及主持人 賈米拉.賈米爾(Jameela Jamil)

  這本開創性的著作探討我一直懷疑的一件事:養生藏有黑暗的一麵,影響女性的自尊、身體形象和心理健康。本書是來得及時的放大鏡,檢視這個一直無人管的產業。──演員、影集製作人、作傢 瑞鞦.布魯(Rachel Bloom)

  從此以後看到IG上的有機洗麵乳廣告,你絕對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我在讀這本書時,不斷和朋友提到我在書中看到的趣事,可見絕對是一本好書。──紐時暢銷書《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Not Giving a F*ck》作者 莎拉.奈特(Sarah Knight)

  闡釋女性為什麼參加瑜伽營、做排毒,為什麼會認為隻能餵小孩吃有機食物,還要從無到有自己做料理……下次看到IG想要說服你,這瓶保健品或那係列昂貴的健身課就是你需要的,請把這本書拿齣來再讀一遍。──紐時暢銷書《Fat Talk》作者 維吉妮亞.索爾—史密斯(Virginia Sole-Smith)

  層次細膩又富同理心,探索美國女性投入養生的根本原因,包括對醫療體係的幻滅。瑞娜.拉斐爾主張真正的養生不應是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的自我照顧,而是集體追求一個更健康、更清醒的社會。──《Doing Harm》作者瑪雅.杜森貝裏(Maya Dusenbery)

  瞭不起的書……驚喜、啟發、可讀性、娛樂性兼具。──《Body of Truth》與《Brave Girl Eating》作者  哈麗葉.布朗(Harriet Brown)

  不論對養生的支持者還是懷疑者,本書都是極為豐富的深度探索,批判與同理心恰到好處。──播客節目創作人與主持人 珍.瑪莉(Jane Marie)

  女性觀點的誠實剖析……幫助我們看到文化焦慮底下更廣的結構麵和社會麵議題,對常見的責怪受害者現象和殘酷的樂觀主義,提供及時解方。──舊金山州立大學博教授、《McMindfulness》作者  羅納德波瑟(Ronald E. Purser)

  是啟示,也是革命。以幽默和深入的見解把養生世界完全攤開在陽光下。──《God Land》作者 麗茲.連茲(Lyz Lenz)

  讓本書助你成為聰明的消費者,關掉養生產業製造的這許多噪音。你會對「天然」、「不含刺激性化學物質」、「排毒」、「潔淨飲食」、「淨化」等說法永遠改觀。──記者與播客節目製作人 凱瑟琳.葛斯汀(Katherine Goldstein)

  評析一個靠販賣瓶裝『健康』而創造4兆多美元產值的複雜產業,以精采非凡的文筆點齣這個產業必須受到審視和監督的原因。──《浮華世界》特約記者、紐時暢銷書作傢 尼剋.比爾頓(Nick Bilton)

  專精健康與女性議題的記者瑞娜‧拉斐爾,是調查這個龐大產業最閤適的人選。──《科剋斯書評》

  必讀佳作。──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 )節目

  迫切需要的新啟發。──《時人》(People)雜誌

  細數當代西方各種盲目風潮……敘事格局比題目本身更宏大。──英國《泰晤士報》

  對現代養生產業剖析透澈,筆觸活潑、引人入勝。──《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

  給瞭養生產業為何成長如此驚人一個解釋。──《誘惑》(Allure)雜誌

  本書的樂趣在於內部自爆:從鏡子後方發送齣各種訊息。──《衛報》

  「以犀利筆觸揭發掠奪式、偽科學的養生產業。──《每日郵報》

  揭示養生產業如何把注重營養和健身的良好觀念,轉化成讓每個人充滿恐懼和壓力的必修課。──《紐約時報》

  寫作精采、講求科學,既不假道學,也不酸諷:瑞娜‧拉斐爾是厲害的領路人,一路戳破等著女性的埋伏陷阱,特別是想在這個不斷讓我們失望的世界裡活得好的女性。──《電力文學》(Electric Literature)
 
《健康迷思的十字路口:在信息洪流中重塑你的養生觀》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對於健康的追求從未如此迫切,但也從未如此迷惘。從清晨的五穀雜糧到深夜的冥想課程,從昂貴的酵素補充劑到無所不在的「超級食物」,各種養生之道如同潮水般湧來,讓人應接不暇,難以分辨真偽。本書旨在撕開層層包裝的養生神話,引導讀者穿越喧囂的市場行銷與未經證實的宣傳,迴到科學、理性與個人需求的本質。 第一部:解構「完美健康」的陷阱 現代社會營造瞭一種無形的壓力,讓我們相信必須達到某種極緻的健康狀態纔能稱得上「活著」。這種追求完美健康的心態,恰恰是許多養生產業得以滋長的溫床。 1. 營養學的風嚮球與反覆的禁忌: 我們經歷瞭低脂飲食的狂熱、高蛋白時代的洗禮,如今又在麵對碳水化閤物的罪與罰。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飲食趨勢的科學依據,並揭示它們背後常被忽略的營養學盲點。例如,當「無麩質」成為時尚標籤時,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這究竟是醫療上的必要,還是被製造齣來的恐懼?我們將剖析各種主流飲食法——生酮、純素、間歇性斷食——它們的長遠影響、潛在的營養素缺乏風險,以及如何根據自身體質做齣最閤適的選擇,而非盲目跟風。 2. 排毒的魔幻與生理的真相: 「排毒」是養生界最為熱門的詞彙之一,從果汁斷食到灌腸,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清除「毒素」的方案。然而,人體本身就是一套極其精密的淨化係統。肝臟和腎臟日以繼夜地工作,其效率遠超任何商業化的「排毒療法」。本書將以生理學角度,探討這些排毒產品的實際作用,分析它們是否真的能清除體內積纍的有害物質,抑或是僅僅排齣瞭水分和電解質,帶來短暫的體重下降錯覺。我們將聚焦於支持內源性解毒機製的真正方法:充足的水分攝取、均衡的膳食纖維,以及良好的睡眠。 3. 運動的「量化」焦慮: 從每日萬步的執念到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的極限挑戰,運動正被前所未有地量化和商品化。雖然規律運動至關重要,但過度量化和追求「燃脂最大化」的行為,正在將運動從樂趣和健康維護,轉變為另一種形式的壓力源。本書探討瞭運動生理學中關於恢復與訓練的平衡點,分析瞭過度訓練綜閤癥的錶現,並提倡找迴身體的「運動直覺」——依據當下的感受去選擇活動,而非被穿戴設備的數據奴役。 第二部:商業邏輯與健康產業的共謀 健康的商品化,本質上是將人類對「長壽與美好生活」的原始渴望,轉化為可以標價的產品和服務。 4. 有機與自然的光環: 有機食品的興起,與人們對化學農藥和基因改造的擔憂緊密相關。本書將客觀比較傳統農業與有機農業在營養價值、環境影響以及成本效益上的差異。我們將探討,在「可負擔性」與「極緻純淨」之間,如何找到一個務實的平衡點。許多時候,一個營養豐富、產地就近的非有機蔬菜,遠勝於長途運輸、價格高昂的進口有機產品。關鍵不在於標籤,而在於食物的本質。 5. 補充劑的兩難:從必需品到市場泡沫: 維生素、礦物質、益生菌、輔酶Q10……現代人的藥櫃裡充斥著各種瓶瓶罐罐。本書旨在釐清哪些補充劑是基於明確的臨床證據,真正能彌補現代飲食的結構性缺陷(如缺乏維生素D),而哪些則是基於模糊的宣傳,可能帶來過量攝取和不必要的財務負擔。我們將深入分析特定維生素(如B群、C、E)的劑量效應,並警惕那些聲稱能「逆轉衰老」或「治癒百病」的超級補充劑。 6. 身體感知與心靈科技的融閤: 從穿戴式健康追蹤器到深度睡眠App,科技試圖將我們複雜的生理狀態簡化為可讀的圖錶。這固然有助於監測異常,但也可能導緻一種「技術依賴性」:一旦數據顯示良好,我們便放鬆警惕;數據不佳,便陷入恐慌。本書鼓勵讀者將科技視為輔助工具,而非最終裁決者,強調傾聽身體發齣的真實訊號——疲憊、渴望、滿足感——這些內在的指標,往往比任何外置設備的讀數更為可靠。 第三部:重獲自主權:建立你自己的健康哲學 真正的養生,不是被動地遵守一套外來的規則,而是主動地、批判性地建構一套適閤自己生活節奏和生理特質的健康模式。 7. 壓力管理的新視角:接受不完美的生活: 許多人將靜坐、瑜伽視為對抗現代生活壓力的萬靈丹。雖然冥想對調節神經係統有益,但本書強調,壓力管理的核心不在於消除所有壓力,而在於提高我們對壓力的「韌性」(Resilience)。我們將探討如何將壓力視為成長的催化劑,而不是必須被消滅的敵人。這包括學會設定界限、允許自己有低效能的日子,以及接受生活本身固有的不確定性。 8. 慢活(Slow Living)與效率的悖論: 在追求「效率至上」的社會中,慢活似乎是一種奢侈的違逆。然而,本書認為,許多極端的養生實踐(如嚴苛的飲食計畫、高強度的訓練週期)恰恰是效率思維的延伸,它們要求我們以極高的專注度去「管理」健康。我們將重新審視「慢」的價值——慢食帶來的消化改善、慢走帶來的環境感知,以及緩慢決策過程中的智慧。 9. 知識的謙卑:承認健康研究的局限性: 醫學和營養學的研究往往是動態變化的,今天的金科玉律可能就是明天的過時觀念。本書呼籲讀者保持一種「知識的謙卑」——認識到任何單一的研究或生活方式都不可能適用於所有人,也無法解釋人體的全部複雜性。我們鼓勵讀者帶著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維,持續學習,但最終的決策權必須迴歸給自己,基於長期的個人觀察和感受,而非最新的熱門趨勢。 本書最終的目的,是解放讀者,讓他們從「養生教條」的監獄中走齣來,停止追逐那些虛無縹緲的「最佳狀態」,轉而擁抱一種更具人性、更可持續、也更少焦慮的健康生活方式。真正的健康,是一種內在的和諧,而非外在的完美展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瑞娜‧拉斐爾(Rina Raphael)


  擅長健康、養生、科技和女性議題的記者,曾擔任《快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專題撰稿人,也供稿給其他媒體和刊物,包括《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CBS、NBC新聞等,並經營養生產業電子報《豐盛》(Well To Do),專門報導養生趨勢和提供市場分析。她也曾在Today.com和NBCNews.com擔任資深製作人和生活風格主編。瑞娜‧拉斐爾目前住在洛杉磯。

譯者簡介

周宜芳


  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係畢,後負笈劍橋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曾任職金融企畫人員、齣版社主編。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曾獲經濟部中小企業金書獎。譯或閤譯作品目前纍計四十餘種。賜教信箱:yifang.chou@icloud.com。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為什麼第101個建議還是瑜伽
第2章 莊傢永遠是贏傢
第3章 我的洗麵乳會害死我嗎?
第4章 健身房就是教堂
第5章 隻是想要有人聽我說
第6章 不知道就沒辦法治療
第7章 到底應該吃什麼
第8章 新時代水晶球裡的靈性未來
第9章 你還不夠努力
第10章 生物科技駭進未來
第11章 從富養生到平民化養生
第12章 給迷惑者的10個守則
結語
謝辭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99272
  • 叢書係列:優生活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運動休閒風在2014年蔚為風潮,正好搭上當時其他的生活風格趨勢,比如精品健身房和鮮榨果汁吧的蓬勃發展。那一年,我三十一歲,在紐約市的NBC新聞擔任數位新聞製作人。我有一個預感,有一種文化現象正在形成,我認為起因是喜歡宅在傢、科技成癮的韆禧世代對運動的渴望。到瞭2017年,我開始以商業雜誌記者的身分在洛杉磯全職報導養生產業,看到更多趨勢興起,比如潔淨飲食、森林浴、靜心避靜營等,投入的不同年齡層也更多。突然間,不隻是你的新時代(New Age)同修對大骨湯的好處如數傢珍,你大多數的朋友也琅琅上口,有時候連你媽、你老闆也是。

  女性滿腔熱情又迫切地追隨這些趨勢,吃純有機、上ClassPass平颱訂閱健身課程、用杏仁飲代替牛奶,都不隻是做做而已,而是很快成為她們的個人標誌。這些新習慣、新產品讓她們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現況,而在她們心中,現況並不好,而且是已經不好瞭一陣子。

  這些我都知道,因為,其實呢……我就是她們的一分子。

  畢竟,誰不想在生活中有一點嚮往的境界呢?我就想。這個產業的魅力,我的抵抗力比其他信眾好不到哪去,我的生活被養生牽著走,舉凡週末要怎麼過、去哪裡度假、上哪些餐廳、用哪些「天然」藥方,都以養生為依歸。我平均每月花數百美元增進健康,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花在昂貴的精品健身課。

  同時,我的食物櫃裡堆滿「天然」葡萄酒,我把「超級食物」和有機蔬菜納入日常飲食,這些東西和大麻氣泡飲料、無蛋純素沙拉醬一起擠在冰箱裡。連我的狗都趕流行:我給牠的乾糧灑上犬類適用的大骨湯(我有我的理由──因為狗大骨湯在打摺)。

  現在,我有五顆水晶、Mirror互動式智慧居傢健身設備、滿滿一鞋盒的護膚麵膜、12條瑜伽緊身褲(其中一半有可以搭成套的運動胸衣),還有兩組薰香設備和六種浴鹽。(我傢其實連浴缸都沒有,以前度假時經常帶著浴鹽,還會以有沒有浴缸作為篩選旅館的條件。)種種這些都有點古怪,因為不管怎麼看,嚴格來說,我從沒生過病:沒有慢性病、沒有殘疾,每次去健康檢查,結果也全都正常。那麼,這所有的養生儀式,究竟是所為何來?

  因為,當初踏上這條路的那個我,感覺並不怎麼好。

  時間往前迴溯到2014年前後,那個住在紐約市、31歲的我。從遠處看,那情境美得像個夢:住在大城市的單身女子,在美國收視率第一名的晨間節目《今日秀》(Today)上班。這是可以在雞尾酒派對上和別人聊的事情,對方通常很想知道更多,都會問:「那些上節目的名人,你都有機會認識嗎?」

  實情並沒有那麼迷人:我在沒有窗戶的辦公室伏案工作,片刻不離座位,平日工作時間長,節奏又快,沒有真正的午休時間,等到傍晚時分,我已經精疲力盡。在那裡任職的七年間,我一度因為肌腱炎嚴重發作,不得不接受四個月的物理治療(一麵擔心會因此失去工作)。每天八到十個小時連續不停打字,我的手腕痛到連洗頭時把洗髮精在頭髮上搓揉起泡都做不到。

  全年無休的新聞工作環境,壓力沉重的工作日,精疲力盡的我在暖氣不足的公寓套房裡點泰國菜外賣吃,然後窩在沙發上看《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影集。大部分日子的晚上,我纍到連約朋友見個麵都沒力氣,哪裡還會去認識新朋友,孤單寂寞成為日常。我也已經三十好幾,年紀愈來愈大,虛榮心也愈來愈焦慮,或者不如說是對容貌漸衰、身材走樣背後代錶的意義感到焦慮,我看到肥胖者和老年人在媒體上和約會時得到什麼待遇──絕對稱不上善意。

  說來遺憾,年齡歧視在新聞界是普遍現象。我在《今日秀》時,安‧柯瑞(Ann Curry)含淚降格為共同主持人,好讓齣位子給比她年輕15歲、活力充沛的莎凡娜‧古裏絲(Savannah Guthrie)。事發當天早上,新聞編輯室安靜得很詭異,製作人不發一語,深怕會說齣讓自己後悔的話。後來,指示下來瞭,要他們開始刪除柯瑞在網站上的照片,還有相簿、徵纔日活動迴顧等等,彷彿她從來不曾存在。

  過不久,帶我的主管在休完產假後被迫離職,公司晉升一位比她年輕,也比較沒有經驗的經理接任。雖然這擺明就是歧視,可是我主管的律師說,她很難告得成公司。我們其他人都從中明白瞭一個道理:不要變老,常保青春,保住工作。

  這是一場殘酷血腥的賽事,而我並沒有做好準備,可能是因為我實在太纍瞭。

  那養生能有什麼作用?答案是:能提供解方。

  養生食品保證我吃瞭會更有活力,同時還能保持身材苗條。當我睡到半夜醒來,擔心自己會不會孤獨死時,營養品可以助我入眠,睡得更好。我上健身課,就不需要約朋友見麵,因為朋友就在那裡。新聞業「垂死」的種種慘況塞得我的大腦運轉不靈,靜心課程宣稱能幫我清除這些雜念,讓心歸於平靜。養生產業說它可以修復我,我不是個壞掉的玩具,隻是需要換新電池,而我想要相信。

  儘管我確實是在尋找解方,但要說我被養生產業灌瞭迷湯,也不盡然。生活裡有太多事情讓我感到不舒服,雖然不能什麼都怪罪生活,但我開始懷疑自己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就不健康。工作充滿壓力,整天吃油膩的外賣食物,沒完沒瞭、令人沮喪的相親約會……我極力想要找到方法應付這一切。

  我對各種可能性抱持開放態度,而養生品牌彷彿能懂我,他們完全理解像我這樣的人,正被一些很真實的問題睏擾。我們覺得身心被掏空,灰心喪誌,既孤獨又焦慮,很需要有什麼讓我們提振一下。

  我的轉變並非一夜之間發生,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抗拒這種文化,聽到朋友跟風喝蘑菇咖啡什麼的,就翻白眼嘲笑朋友,但沒多久就發現,自己也不爭氣地站在收銀颱前跟著買。因為這些潮流不再是反文化,而成瞭文化本身,就像有人說的,轉變的開始總是慢慢的,然後就一整個大爆發。

  我愈來愈關注自己的健康,就像等待測試的實驗室老鼠。養生感覺很有趣,又很重要:做瑜伽的感覺很好,又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智慧體能紀錄器能激勵我多動一動嗎?來試試看吧!拔罐據說可以舒解肌肉的緊繃──管他的,大傢都在做,這裡麵肯定有什麼好處,不是嗎?

  2015年,我從紐約搬到洛杉磯,原因很簡單:我想要暖和的環境,西岸的生活看起來更健康、更從容,令我心生羨慕。在這裡,一年到頭都能看到有人在戶外慢跑,洛杉磯人猛灌蔬果汁的樣子,就像我在紐約的朋友下班後來杯龍舌蘭那樣。到瞭週末,比起購物和去吃頓早午餐,他們更喜歡到魯尼恩峽榖(Runyon Canyon)健行──就算去購物,也一定是去全食超市(Whole Foods)。那時候,這裡似乎是讓每個人都感覺更好的希望國度。

  過瞭約莫一年多一些,我成為《快速企業》(Fast Company)的全職撰稿人,這是一本以科技創新、領導力和設計為核心的進步商業雜誌。我主要寫時尚與美食報導,但是我發現,愈是融入洛杉磯的生活方式,我提案的題目就愈反映齣我的蛻變。所以同年,主編同意把養生主題全部交給我,甚至讓我發行一份談論最新養生趨勢的通訊。

  通訊取名《豐盛》(Well To Do),我在發刊詞裡這樣寫道:「為什麼時下人人都在喝康普茶、買DNA試劑、下載靜心app?這些發明和新玩意真的能讓人過得更好嗎?它們到底有沒有效?」這些是我要花接下來四年迴答的問題,不隻在《快速企業》,我也在《洛杉磯時報》(L.A. Times)、《紐約時報》、Medium的《Elemental》,以及養生研究機構迴答這些問題。我想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女性像我一樣,想要好好喘口氣。

  這些年來,我嘗試過各種創新構想,例如心理治療簡訊機器人。我調查過臉書(Facebook)與另類健康團體的鬥爭,報導過銷售「運動休閒化妝品」的美容品牌,也就是健身房專用的睫毛膏和粉底。我還試過更荒謬的東西,包括一款給失眠癥患者用的「睡眠機器人」──長得更像是無臉版的華斯比熊(Teddy Ruxpin);還有助眠冰淇淋(絕不是開玩笑)。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走訪全美各地的大腦優化實驗室和飄浮艙工作室。

  我認識很多社群團體:在猶他州偏遠的滑雪勝地,我和科技菁英一起打造未來的高級養生社區;在阿拉巴馬州的農村,我在烏托邦式的純女性公社度過週末。還有一次,我參加一場「戰勝死亡」研討會,與會的科學傢和滿懷希望的老年人相信,他們可以破解長生不死的密碼──說真的,感覺還真像《逃齣絕命鎮》(Get Out)續集。

  我採訪過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生物駭客偶像戴夫‧亞斯普雷(Dave Asprey)、派樂騰(Peloton)創辦人約翰‧佛雷(John Foley),還有努力研發新醫療方法的女性科技(femtech)新創事業創辦人。我也與全美各地講究養生的女性訪談,有些人突然開始不吃乳製品,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有些人則在找到自己喜歡的健身房後,感覺宛若重獲新生。

  不過,這樣過瞭幾年後,發生瞭一件有趣的事:我對這個產業的看法變瞭,而且是徹底改觀。這個一開始以健身、營養與紓壓為訴求的領域,愈來愈讓人看不懂:水晶水瓶、排毒療法,還有可疑的辦公室養生計畫。在採訪無數的創辦人、試過坊間每一種養生趨勢之後,我開始心生懷疑。齣於好奇,也齣於記者的職責,我開始做功課。那個時候,我已經離開數位新聞製作的忙碌世界,有更多時間深入研究養生品牌引發的議題。

  我打電話給醫療專業人員,查證坊間的健康主張。我嚮科學傢求證有關化學成分的疑慮,開始問每個人他們的大麻二酚產品效果如何,並細讀產品標籤上的說明文字。

  我開始意識到,不能隻從錶麵看這些公司,他們的行銷承諾常常不閤科學,證據少得可憐,有時甚至過度誇大。以市場成長為目標的網紅和意見領袖,太快就跳進販賣恐懼的結論,更糟的是,他們把自己的壓力加諸女性身上。養生產業並不像業者要我們相信的那樣,更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習以為常,關於什麼健康、什麼不健康的許多「小知識」,都不是真的。

  因為媒體處理養生議題,通常更像在做時尚報導,不一定會要求記者查證養生公司的說法。

  當行銷訴諸精準的科學資料,我們很容易掉進它的陷阱,養生公司公關部門發布的內容,很多時候都感覺很像一迴事。況且,我是幫《快速企業》寫稿,又不是《科學人》雜誌,讀者關心的是投資人動嚮、市占率、有創意的宣傳、前衛的設計。科學並沒有被忽略,隻不過位居次要。

  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大傢已能用平常心看待新創公司所謂「改變世界」的宗旨,還有過去被捧上天的那些創辦人。《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公布一份石破天驚的調查報告,踢爆現在已經倒閉的Theranos公司及其詐欺行為,於是我們都開始拿放大鏡審視矽榖領導者的說法。

  恕我直言:你可能不會喜歡我在這整個過程中挖到的一些東西。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也曾猶豫過──如果你發現自己曾經被濛蔽,隻看到事情的片麵,那是一種令人很不平衡的感覺。我不想承認一件愈來愈明顯的事情:我們已經習慣接受某些積非成是,而成為常識的養生觀念,因為它們無處不在。雜誌中、社群媒體動態上、美妝店裡,我們被養生宣傳疲勞轟炸,行銷的力量遠比科學證據強大。很少有人會追蹤科學傢,但是大傢毫無例外都會一窩蜂追蹤名人、網紅和各種品牌,這些對象完全不是健康專傢,卻搞得就像健康專傢一樣。

  我瞭解得愈多.就愈感到擔心。身為記者,我不得不承認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情:養生產業一點都不健康。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衝擊力,那種紅黑對比的色調,加上醒目的標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最近確實在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總覺得被各種“健康潮流”推著走,從早上喝的某種特定水,到晚上必須做的拉伸,好像每一步都得符閤某種“科學”標準。這本書的定位很明確,它不像那些宣揚某種單一療法的書籍那樣極端,而是帶著一種審視的眼光去解構我們身邊的“養生神話”。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科學依據”和“大眾心理”的,畢竟,很多時候,我們選擇某種養生方式,更多的是齣於一種焦慮感而非真正的瞭解。我期待看到一些顛覆性的觀點,那些被過度神化的食材或者運動方式,是不是真的有那麼神奇?如果能提供一些更接地氣、更符閤普通人生活節奏的建議,那就太棒瞭。這本書如果能幫我撥開那些被資本和信息流製造齣來的迷霧,讓我迴歸到傾聽身體本身的需求,那它就成功瞭一大半。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挑戰性,直指那些習慣於將生活“完美化”的現代人。我們這一代人,似乎總在與自己的不完美作鬥爭,而養生,成瞭我們追求掌控感的一種方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壓力”和“放鬆”之間的辯證關係的。很多所謂的“排毒”療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壓力源,你得掐著時間去做,完成瞭纔有成就感。這種“為瞭放鬆而製造的緊張”,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失控”嗎?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心理層麵的影響,畢竟,心態的平和纔是真正的“內功”。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真正放鬆身心、無需花費大量金錢或時間就能實踐的技巧,那絕對是加分項。我希望這本書能解放我們的思想,讓我們意識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應該是另一個需要時刻打卡的KPI。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似乎很巧妙,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一係列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養生場景”來展開討論。比如,關於“有機食品”的討論,我一直覺得很玄乎,貴是真貴,但效果到底在哪一層級?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到供應鏈和認證標準這些我們平時接觸不到的層麵去剖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而不是空泛地指責。另一個讓我期待的是關於“運動”的部分,現在很多人迷戀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或者某種網紅瑜伽流派,但如果身體素質跟不上,盲目跟風反而容易受傷。我期望作者能提齣一種更具個體化的評估方法,讓我們明白,最適閤自己的“動”,遠比最流行的“動”要重要得多。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自測清單”,幫助讀者量化自己的健康投資迴報率,那就太實用瞭。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冷靜且富有洞察力,它沒有采取那種激進的批判口吻,反而更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帶著溫和的語氣,引導你去思考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常識。我特彆關注它對“靜坐”和“冥想”的論述,這兩個概念在近幾年被推嚮瞭神壇,仿佛不做冥想就無法進入現代人的精神世界。但真實的體驗往往是,坐下來十分鍾就心猿意馬,反而更焦慮。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非常務實、甚至有點“反雞湯”的觀點,比如,承認人腦就是愛鬍思亂想,這很正常,而不是要求我們達到某種虛無縹緲的“空”的狀態。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把這些復雜的、被過度包裝的健康概念,簡化迴最基本的人體需求和自然規律,讓我重新找迴對身體的主導權,而不是被各種健康“專傢”牽著鼻子走,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引言,我立刻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簡直就像是有人把我心底那些揮之不去的小疑惑直接寫瞭齣來。我們這個時代,信息爆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冒齣一個“超級食物”,或者“排毒黃金法則”,搞得人疲於奔命,生怕自己落伍瞭。我認識好幾個朋友,為瞭遵循某種苛刻的飲食計劃,已經到瞭影響社交的程度,那哪裏是養生,分明是自我囚禁。這本書似乎想拉著我們後退一步,審視一下,我們為瞭追求健康,到底付齣瞭多少不必要的代價,包括金錢、時間和心理上的負擔。我非常欣賞那種敢於直麵商業利益驅動的勇氣,畢竟,“健康焦慮”是當下最容易被利用的情緒之一。我希望能從接下來的章節裏,找到一些理性的工具,來辨彆哪些是真正有益的,哪些隻是精心包裝的營銷陷阱。那種被“教條”束縛的感覺,實在太纍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