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話:赤壁真相×篡位內幕×人物平反,史學大師呂思勉重新詮釋紛擾的東漢末年

三國史話:赤壁真相×篡位內幕×人物平反,史學大師呂思勉重新詮釋紛擾的東漢末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韆古風流人物輩齣——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英雄豪傑!
 
奇詭壯麗的三國史×近代四大史學傢之一
讓呂思勉筆下最易懂簡練的短文,
帶你神遊三國,遙想當年硝煙!
 
  ▼三國之爭,起源於「宦」?
  說起三國的紛爭,大傢都知道其亂源起於後漢。後漢末年,漢靈帝寵信宦官,導緻政治紊亂,引起黃巾造反,進而使得劉備和孫堅的起兵。由此拉開三國時期之序幕。
 
  漢初時期,侍奉皇帝的官職統稱為「宦者」、「宦官」,但早期的宦官並不都是閹人;隨著專政王權的發展,歷代皇帝日漸寵信這些沒有傢人,難以結黨營私的閹人,緻使東漢時期開始全麵採用閹人為宦。
 
  由於東漢末年大多是「天子早崩,繼位者年幼」的局麵,導緻外戚與宦官彼此爭權,政局益加腐敗,最終導緻瞭三國前期群雄擁兵並起的戰亂時代。
 
  ▼魏武帝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
  讀《三國演義》,很難不對性格多疑狡詐的曹操留有深刻印象。由於《三國演義》風行,導緻曹操作為「反派梟雄」的形象深植人心;事實上,閱讀《三國誌》的〈魏武故事〉,更能窺見曹操的另一種麵貌。
 
  在〈魏武故事〉中,曹操敘及年少時對自身立功以報效國傢的期許,以及對時局混亂的感慨;又談論討伐董卓後,由於群雄擁兵自重,為求自保,因而無法輕易放下兵權、解甲歸田;並在文末闡發自己對於周文王事殷的感懷,期許自己能如周文王般「至德」。
 
  時過境遷,今人已難再辨認〈魏武故事〉所言有幾分真心、幾分虛偽,但我們仍可從中追想當時人物的風采。
 
  ▼三國統一後,反成另個腐敗政局的開端?
  三國晚期,蜀漢被滅,司馬氏篡曹魏後滅孫吳,中國史始進西晉時期;然而,西晉卻是一個更荒淫奢侈的朝代。
 
  王濟自恃為君主之婿,生活豪奢,《晉書》評曰「麗服玉食」,且肴饌「悉貯琉璃器中」;石崇與王愷鬥富,彼此誇耀,更為此打壞禦賜的珊瑚樹。西晉的腐敗奢靡,由此可見一斑。上位者尚且如此,老百姓又怎麼會有安穩的生活?
 
  而其後的八王之亂、永嘉之禍,更導緻瞭中原王權的又一次分裂。戰亂再起,最痛苦不堪的,依舊是黎民百姓。
 
本書特色
 
  本書由「近代四大史學傢」之一的呂思勉撰寫,為其著作中少數具通俗性的史學作品。有鑑於《三國演義》的描寫「七實三虛」,作者希望透過數篇簡潔精練的文章,以更易懂的方式,與讀者一同辨析史實,加深讀者對於三國時期的瞭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思勉(西元1884~1957年)
 
  字誠之,筆名駑牛。歷史學傢,被視作「現代四大史學傢」之一。著有《呂著中國通史》、《中國社會史》、《先秦學術概論》、《史學四種》、《呂思勉遺文集》、《三國史話》、《歷史研究法》等。

圖書目錄

楔子
宦官
外戚
黃巾
歷史和文學
後漢的地理
董卓的擾亂
曹操是怎樣強起來的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袁紹和曹操的戰爭
赤壁之戰的真相
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
替魏武帝辨誣
從曹操到司馬懿
替魏延辨誣
薑維和鍾會
孫吳為什麼要建都南京
司馬懿如何人
司馬氏之興亡
晉代豪門鬥富
附錄

圖書序言

楔子
 
  斜陽古柳趙傢莊,
  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後是非誰管得?
  滿村聽說蔡中郎。
 
  這是宋朝陸放翁先生的詩,所說的,便是現在的說書。說書雖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後來,將說書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潤飾以供眾覽,就成為現在的平話瞭。平話俗稱小說,亦謂之閒書。雖然是用以消閒的,然而人們的知識得自此中的,實在不少。
 
  現在中國的書籍,行銷最廣的,是《三國演義》。據書業中人說:他的銷數,年年是各種書籍中的第一。這部書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學意味,如赤壁之戰前後便是;有些地方,卻全是質實的記事,簡直和正書差不多。這就顯見得其前身係說書的底本。說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瞭;說得少的地方,卻依然如故。
 
  我在學校中教授歷史多年。當學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來會考時看過的歷史試捲不少。有些成績低劣的,真「不知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問及三國史事,卻很少荒謬絕倫的。這無疑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他們未必個個人自己讀,然而這種知識,在社會上普遍瞭,人們得著的機會就多,遠較學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閱讀為有力。這可見通俗教育和社會關係的密切。
 
  老先生們估量人們知識的深淺,往往以知道的、記得的事情多少為標準。講歷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無意義的事實,知道瞭,記得瞭,有什麼用處呢?尤其是觀點誤謬的,知道瞭,記得瞭,不徒無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論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為歷史上的事實,所傳的,總不過一個外形,有時連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他、考證他、解釋他。觀點一誤,就如戴黃眼鏡的,看一切物皆黃,戴綠眼鏡的,看一切物皆綠瞭。我們在社會上,遇見一個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卻誤把惡意猜測他,就會覺得處處可疑;明明是壞的,卻誤當他好的,也會覺得他誠實可靠。歷史上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前論史的人,多說史事是前車之鑑。其意以為一件事辦好瞭,我們就當取以為法,摹仿他;一件事辦壞瞭,我們就當引以為戒,不可再蹈其覆轍。這話很易為人們所讚許,其實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們所謂相同,都不過察之不精,誤以不同為同罷瞭。事情既實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對付?別的事情姑弗論,在歐人東來之初,我們所以對付他的,何嘗不根據舊有的知識?所謂舊有的知識,何嘗不是從歷史經驗而來?其結果卻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實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識,總是他所知道的、記得的事情鑄造成功的。知道的、記得的事情一誤謬,其知識自然隨之而誤謬瞭。所以我們現在研究歷史,倒還不重在知道的、記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講論,要容易明白些,有興味些。
 
  三國時代,既然是人們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講論,自然最為相宜。所以我想就這一段史事,略加說述,或者糾正從前的誤謬,或者陳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學問的荒疏,見解的淺陋,自不免為大方所笑,我隻是一點拋磚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後人們能注意到這一方麵的漸多,亦希望人們就我所說的賜與教正。

圖書試讀

赤壁之戰的真相
 
赤壁之戰,是三國史事的關鍵。倘使當時沒有這一戰,或者雖有這一戰而曹操又勝瞭,天下就成為統一之局而不會三分瞭。所以這一戰,實在是當時分裂和統一的關鍵。
 
要知道赤壁之戰的真相,先要知道當時曹、劉、孫三方麵的形勢。
 
劉備是個有領袖欲的人,他是不甘心坐第二把交椅的。所以當他和曹操聯閤破滅呂布之後,他很可以依附曹操,做一個資深望重的大員瞭。他卻不肯甘心,又和董承勾結,反叛曹操。到被曹操打敗瞭,則始而投奔袁紹,繼而投奔劉錶。這時候,他和曹操業已成為不可復閤之勢。簡單明瞭些說,他若再投降曹操,曹操必不能容他,而他也絕不會是真心的。所以他對於曹操,無論兵勢如何,總是要抵抗到底的。
 
至於孫權,情形就大不相同瞭。我們要說到孫權,又得先說到他的哥哥孫策。孫堅有四個兒子:大的喚做孫策,第二個就是孫權,第三個喚做孫翊,第四個喚做孫匡。孫堅是和袁術聯閤的,他死瞭之後,他的兒子自然是依靠袁術。孫策也是個輕剽勇敢的人,大有父風。袁術看他不錯,就把孫堅手下的人都還瞭他。他曾替袁術打過好幾次仗,都是勝利的,袁術是個賞罰不明、不能用人的人,派他齣去打仗時,允許他戰勝之後如何酬勞他,後來都不能實踐。
 
孫策心中失望,覺得在袁術手下,一輩子沒有齣路,就自告奮勇,願去平定江東。江東就是江蘇省裡長江以南的地方,現在稱為江南,古人卻稱為江東,而把對江之地,稱為江西。古人所說的江南,是現在湖南地方。這是閒話,擱過不提。後漢時,江東西同屬揚州。揚州刺史本來駐紮在壽春,就是現在安徽的壽縣。這時候,壽春給袁術占據瞭,揚州刺史劉繇隻得寄治在麯阿,在現今江蘇省丹陽縣地方。雖然兵力有限,也還能和袁術相持,袁術一時不能吞滅他。到孫策渡江而東,情形就大不相同瞭。孫策是最剽悍善戰的,一渡江,就把劉繇打敗,劉繇逃到現在江西的湖口,不多時就病死瞭。於是從江蘇到江西沿江一帶,全成為孫策的勢力範圍。孫策就不再服從袁術,袁術稱帝時,公然寫信和他絕交瞭。
 
曹操在這時候,勢力還顧不到江東,而且他和袁術是反對的,自然要拉攏孫策。於是錶薦他,加他討逆將軍的稱號,封為吳侯。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