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倒牽馬:吳錦發華英西三語詩集

媽媽的倒牽馬:吳錦發華英西三語詩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錦發
圖書標籤:
  • 詩集
  • 吳錦發
  • 華英西三語
  • 文學
  • 翻譯詩
  • 現代詩
  • 颱灣文學
  • 文化交流
  • 藝術
  • 多語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倒牽馬倒牽馬倒牽馬
  最後,我變得什麼也聽不到。
  目汁一粒一粒跌落來。

  本書以華、英、西三語呈現詩人吳錦發的三十首詩,以幾個錶現麵嚮,構築齣吳錦發詩作的文學世界,展開其對世間有情天地的低語:
  1.    對生命源流的迴溯與感懷。詩集的前半部,選錄瞭多首對母親的感念與緬懷,傳達對母親的韆言萬語。
  2.    對周遭現實的關切與反思。書中有多首詩作對近幾年的流行疫情及香港問題,投以高度的關注。
  3.    對自我存在的堅定與詠嘆。抽取社會現象的問題,迴到自我的內心的沉澱思索,再轉化成文學的錶現,傳達「我有話要說」的心境。

本書特色

  以幾個錶現麵嚮,構築齣吳錦發詩作的文學世界,展開其對世間有情天地的低語。

真情推薦

  以詩記錄生命重要轉摺的受想行識,角度是個人的,麵嚮則包括人己、傢國、全方位。――彭瑞金

  他的詩,不會在虛幻世界中獨語,而是紮根在現實的泥土之上,以此作為詩的張本,去傳達文學的普遍性情感。――阮美慧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媽媽的倒牽馬:吳錦發華英西三語詩集》的圖書簡介。 --- 《媽媽的倒牽馬:吳錦發華英西三語詩集》 一位跨越語言與文化的詩意漫遊者 書籍簡介 《媽媽的倒牽馬:吳錦發華英西三語詩集》是一部極具個人色彩與文化深度的詩歌閤集。吳錦發先生,以其獨特的生命歷程與敏銳的觀察力,在這部作品中構築瞭一個橫跨華語、英語和西班牙語的文學空間。這不僅僅是一本語言的展示,更是一次深入心靈與記憶的旅程。 詩集結構與核心主題 本書大緻可分為幾個主要的篇章,每個篇章都依循著不同的情感脈絡和地理記憶。 I. 溯源與根植:故土的聲響 此部分的詩作多以作者的成長背景為底色,描繪瞭熱帶土地的氣息、傢族的韌性以及童年記憶的斑駁光影。詩歌中充滿瞭對鄉土、傳統價值觀的深情迴望。語言的運用在此處顯得尤為細膩,無論是中文的古典意象,還是穿插其中的方言或地方俚語,都營造齣一種厚重而溫暖的氛圍。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一種世代傳承的重量,那種在變動世界中尋找錨點的渴望。 II. 異鄉的漂泊與觀察:流動的邊界 當詩人的腳步踏上新的土地,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張力便成為創作的核心。此部分著重於描寫在異國他鄉的生活體驗,探討身份認同的流動性。吳錦發先生以他豐富的語言能力,捕捉瞭不同文化交匯時的微妙之處——從語言的隔閡到心靈的相通,從對異國風景的描摹到對普世情感的體悟。這裡的詩句時而銳利如刀,直指文化衝突與個體疏離;時而又溫柔如水,展現瞭對新環境的接納與融閤。 III. 情感的織錦:愛、失落與人性的光輝 詩集的核心部分,無疑是對人類共通情感的深刻挖掘。愛情、親情、友誼,以及麵對生老病死的哲思,構成瞭永恆的主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對「母愛」的詮釋,書名中的「倒牽馬」或許正是指嚮某種超越常規、獨特而強悍的牽引力量。這些詩作跨越瞭語言的界限,展現瞭情感的共通性——無論使用哪種語言,人類對連結、慰藉與理解的追求始終如一。 IV. 語言的遊戲與實驗:三語的交響 作為一部三語詩集,語言的轉換與並置是本書最大的特色之一。吳錦發先生並非簡單地將同一首詩翻譯成三種語言,而是讓不同的語言在詩意中互相激盪、對話,甚至相互「僭越」。中文的含蓄與意境,英語的直接與邏輯,西班牙語的熱情與韻律,在同一頁麵上交織成一張複雜而美麗的織錦。這種實驗性的寫法,挑戰瞭讀者對語言的既有認知,同時也揭示瞭不同語言結構下,詩意錶達的無限可能性。 文學風格與語言特徵 吳錦發的詩歌風格成熟而多變。他擅長運用具象的意象來承載抽象的情感,其筆觸時而沉穩內斂,時而又爆發齣強烈的抒情張力。 在中文部分,能看到古典詩詞的影子,但又注入瞭現代主義的破碎感與疏離感;在英文部分,詩句結構嚴謹,詞彙選擇精準,展現瞭紮實的西方詩歌修養;而在西班牙文的詩篇中,則洋溢著一種拉丁式的奔放與音樂性。這種多語境下的創作,使得詩集的層次異常豐富,需要讀者以更開闊的視野去解讀。 閱讀體驗 閱讀《媽媽的倒牽馬》是一場需要投入時間與心力的體驗。它要求讀者不僅要欣賞詩歌本身的美感,更要留意語言之間的細微差異和張力。對於熟悉三種語言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次享受多重解碼樂趣的盛宴;對於僅熟悉其中一兩種語言的讀者,書中的對照與交錯也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與體會不同文化語境的視窗。 這部詩集不僅是吳錦發先生個人心靈史的記錄,也是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位創作者如何用語言搭建橋樑,尋找「傢」的定義的深刻見證。它觸及瞭記憶、身份、遷徙與愛的永恆命題,值得每一位對詩歌藝術和跨文化交流感興趣的讀者細細品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錦發


  一九五四年生,高雄美濃人,中興大學社會係畢業。曾任文建會副主委、屏東縣文化處長,現為快樂聯播網主持人。小說、散文著作十多部,詩集四部,政治文化評論集十部。曾獲時報文學獎、聯閤報中篇小說獎、吳濁流文學獎。小說〈鞦菊〉(電影《青春無悔》原著)、〈春鞦茶室〉、《青春三部麯》(電視劇《菸田少年原著)曾改拍為電影、電視劇。作品有英、德、西班牙、日、韓語等翻譯。著有《雅歌.福爾摩莎》、《母親》、《黑夜曼波》、《人間三步》、《青春三部麯》、《颱灣無用人》、《生態禪》、《妻的容顏》、《一隻鳥的故事》等書。

圖書目錄

總導讀   客傢文學在颱灣              彭瑞金
導讀     現實的泥土,芬芳的花        阮美慧

媽媽的倒牽馬(客語詩)
肚臍
鑰匙
廢墟
朝顏夕霧
敲門
夢之言
來電
咳嗽─記瘟疫流行時
代誌,並不像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死決定瞭生─緻香港
遺書
別讓子彈飛
剽悍的神
越南母親的孩子
部落之鷹
機槍堡上的朝顏
別一朵花
一種隱喻
反叛
請將我葬在看得到峽榖的地方
將進酒
野草自白書
獨行
蝸牛馬拉鬆
擊殺

別哭啊 假裝著就好
生之患─瘟疫隨想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943618
  • 叢書係列:玉山社.其他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讀

現實的泥土,芬芳的花
阮美慧


  吳錦發(1954-),美濃客傢人。年輕時,他既以小說成名,曾獲時報文學獎、聯閤文學中篇小說獎、吳濁流文學獎等。其作品〈鞦菊〉、〈春鞦茶室〉,因膾炙人口,而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除小說之外,晚近,也齣版散文、詩集及評論,展開他全方位的寫作,著有詩集《風起》、《母親》、《黑夜漫波》、《雅歌.福爾摩莎》,詩評論集《在轉角,為愛朗讀》等。

  不管是小說或詩,吳錦發秉持著一貫寫作的基調,對「現實」的凝視與關注。他從小說跨界至詩,仍不脫從生活中的體察、感知,將「現實」凝結成詩的種子,再以詩的語言形式,使其種子能盛開文學的花朵,綻放文學的芬芳。因此,他的詩作不會裝腔作勢;也沒有無病呻吟,樸實有緻地傳達他對現實人間的感悟。在這本詩選集中,有幾個錶現麵嚮,構築齣他詩的文學世界,展開其對世間有情天地的低語。其一,對生命源流的迴溯與感懷。人的生命來自於父母的賜予,然而,「子欲養而親不待」,麵對早已離世的雙親,總有難以割捨的情感。因此,詩集的前半部,選錄瞭多首對母親的感念與緬懷,如以〈媽媽的倒牽馬〉客語詩起首整部詩選集,一方麵顯示其族群身分;再者對母親的追懷。詩中「倒牽馬」,為美濃的客傢話,意喻不斷迴轉重複。詩中,母親不斷說到「日子真苦哇」,母親勞動辛勤的身影如同唱針,不停地在唱盤迴鏇、轉繞「日子真苦哇」,擴大加深瞭「母親」辛勞的形象,最後,「我變得什麼也聽不到,/目汁一粒一粒跌落來。」以極鮮明的麵容意象,傳達對母親的韆言萬語。

  此外,〈肚臍〉一詩,書寫自我與母親最初且最深的連結點,「幽忽聽到嬰兒的哭聲/在肚臍的深處/宇宙的中心」,這是孕育自己最深處的中心。〈廢墟〉一詩乃端詳母親,如今母親殘弱的病體猶如「廢墟」。「甘泉枯竭/肉色的蔓藤/恣意纏繞石佛/野草叢生/鑽入每一道裂縫」,「遍地堆積的腐葉/已然凹陷齣黝黑無底的洞」,以蔓草叢生的荒野意象,譬喻母親的已垂老病弱的身體,然而,那曾經是生氣勃發的地母疆域,如今卻成瞭「憂鬱熱帶的叢林深處/我的宿居」。這是自己和母親永世纏繞的點,即使在傾倒的老屋,自己曾難產的地方,依舊割捨不斷的連結,「一株牽牛/攀附老牆/和我的臍帶糾纏,角力/開瞭燦爛的花。」(節引〈朝顏夕霧〉)。由此,可見吳錦發對母親的刻畫與感受,深遠情長,同時,也間接勾勒傳統客傢女性堅毅刻苦的姿影。同為客傢詩人的曾貴海,亦曾寫作《原鄉.夜閤》客語詩集,讚頌客傢傳統女性,使其形象定著在他的詩作中。如〈夜閤─獻分妻同客傢婦女〉:「暗微濛個田捨路上/包著麵個婦人傢/偷摘幾蕊夜閤歸屋傢//勞碌命個客傢婦人傢/老婢命個客傢婦人傢/沒閒到半夜busy」(節引〈夜閤〉),正可與之呼應,也猶見客傢女性,堅若磐石,一直以來,都是牢固釘穩客傢族群的重要力量。

  其二,對週遭現實的關切與反思。在此詩集中,詩人對近幾年來的流行疫情及香港問題,投以高度的關注,有多首詩作,環繞在這兩個主題之下。2021年,正值世界疫情橫行,covid-19病毒瀰漫全球。值此之際,人人自危,社會恐慌,一開始「咳嗽」宛如警鐘,提醒人們閃避。詩人抓到瞭這種集體恐懼的心理結構,以嘲諷的語調,呈現當時如實的社會景況,如〈咳嗽─記瘟疫流行時〉:「一聲咳嗽/頓時使朋友的歡聚/如鼕雪般凝結//做錯事的孩子般/歉疚供齣瞭/一天/二天/三天/不,更多天的行蹤/不敢遺漏任何細節/真到大傢安心//感覺到瞭/自己的重要/不,/一點也不重。」此詩,傳神地將當時「咳嗽」這個動作,所引來的社會騷動加以記錄,在平實無華的語言之中,令人反思的是,咳嗽之人,必須在大眾麵前钜細靡遺地交代行蹤,詩末,「感覺到瞭/自己的重要/不,/一點也不重要。」透過語言的悖反,突顯在疫情下的荒謬感。同時,也反思人與人之間,信任關係的脆弱,一旦產生「懷疑論」,即使是多年的朋友,仍不敵一聲的「咳嗽」來得具有殺傷力。此外,〈代誌,並不像憨人想的那麼簡單〉:颱語「憨人」有兩層意義,一指憨厚樸實之人;另指矇昧愚蠢之人。此詩,仍以疫情作為主要思索的議題,如何「讓病毒找不到入口」是當務之急,於是「憨人」簡單瞭事,思慮欠詳,以為「口罩戴好/勤勞洗手再噴上酒精」;以為「要不,把門鎖緊/親情,愛情,友情/暫時鎖國」;以為「或者躲入密林/像野獸迴到蠻荒」。然而,一場疫情席捲全世界,如同天啟神諭一般,「神/在夢中斥責我:代誌,並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你們要徹底悔改/好讓我找到挽救你們的藉口。」疫情期間,改變瞭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隔離的同時,也讓過度被破壞的自然山林,可以休養生息,在後疫情的時代,這場疫情,的確對高度資本社會下的人們,具有一定的啟發與深思。如〈生之患─瘟疫隨想〉:「再嚮前走嗎?不再走嗎?/人類滅絕/萬物將欣欣嚮榮。」在萬物平等的自然觀之下,如同警世寓言,振聾發聵當代人的自私自利。

  香港問題,也是詩人深切關注的焦點。從香港的「雨傘革命」、「反送中」等抗爭運動遍地開花的結果,足見香港在1997年迴歸中國之後,其人權與自由的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逼使人民走上街頭。其中,多有熱血的青年,甚至以生命去捍衛自己生長的地方,在一個一個殞落的年輕生命中,詩人以詩,記錄瞭他們炙烈捐軀的身影,〈死決定瞭生─緻香港〉:「明天,也許,天亮之前/你們有人會死去/但,怎麼死/告知世人你們選擇瞭如何生//是的,死決定瞭生。」他們的死,正告知世人,如何活得有尊嚴,而不是隻有「在幸福的豬圈/交配,懶睡,沒有火花的活著」。甚至在〈遺書〉一詩,詩人直接在詩末註解「紀念那留下遺書死於街頭『反送中』的香港青年」,最後,「你懷著無限的恐懼/僅憑不到一公剋的良知/決然到街上去/赴,死。」「赴,死」簡短有力的節奏,傳達赴死青年絕決的心誌,然而我們卻也見到「你懷著無限的恐懼」,「恐懼」╱「赴死」的影像交疉,更見到香港青年的悲愁與絕望,也更突顯民主自由的可貴,以及它的普世價值。同樣為瞭捍衛民主而犧牲的緬甸少女─瑪良烏,詩人以〈別讓子彈飛〉以茲紀念這位勇敢的女孩,「別讓子彈在空中亂飛吧/空中應該是自由的啊//她用十九歲的頭顱製止/子彈在空中飛」,子彈射穿少女的頭顱,綻現鮮紅的花朵,映照在獨裁者的土地上。

  此外,詩人也對弱勢族群抱以關懷,如原住民、新住民之子等,如何敞開胸懷包容與尊重異己,使颱灣成為真正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融閤的地方,亦是詩人對島上「內部╱外部」殖民議題的反思。〈部落之鷹〉:「從雲層盤鏇而下/一隻、二隻、三隻/乃至不可思議的百隻/鷹神如轟炸機俯衝而下/倏然消失在部落上方//迴傢啦/高砂義勇軍的靈啊/乘著鷹神的翅膀/迴傢瞭。」老鷹靠著空中的氣鏇獨自飛翔,「一隻、二隻……」,如同死去的部落青年之靈,一個個返迴,既英勇又孤獨,迴到可以慰藉他們漂泊異鄉的心,可以安居部落的傢。而〈越南母親的孩子〉:「陪母親在路邊賣甘蔗/眼睛如燈在黑夜中唸書/麒麟蹲踞在那兒/鱗片發齣青綠反光」,將在偏鄕的新住民之子,生動刻畫齣來,而他生於斯、長於斯,未來必定也是以「颱灣」,作為他國族想像共同體的一部分。是以,「從越南母親齣生的孩子/天空中有聲音/他是我子/他將在島上建立我的國。」在多元混雜的族群之中,我們將建立一個涵納多元文化、獨立自主的民主國傢。

  其三,對自我存在的堅定與詠嘆。作為一位長期關注颱灣政治、社會問題的文學傢,吳錦發從早期的文學寫作,既已奠定明確的寫實風格。然而,他同時也投入颱灣民主運動的行列中,對社會現實的各種病癥,有深入的瞭解。因此,交錯在體製結構及權力角力之下,切身的感受,使他轉身拾起詩筆,不免傳達「我有話要說」的心境。但詩人畢竟不是政客,不會高分貝振臂疾呼地吶喊,而是抽取社會現象的問題,迴到自我的內心的沉澱思索,然後再將它轉化成文學的錶現。因此,除瞭現實議題的詩作,展現詩人的諷喻與批判之外,吳錦發亦有揭示個人情意的抒情之作。如〈獨行〉,以「不知不覺」作為段落的起興,排比在各段落的句首,呈現是一種時間流逝的動態感,錶示時間在悄無聲息之中走著、走著,人生大半歲月就在此「不知不覺」忽悠已逝。於是,「不知不覺/就走到這兒瞭。//雲雀在遠方/望不見的地平線外鳴唱。//不知不覺/就隻能走到這兒瞭……。」詩中所揭載的是,個人生命的抉擇與方嚮,往日的愛與恨、生與死、光與暗、閤與分,如今「這是切開的日子/風中猶有玉蘭花的香味/但我不得不別開頭/我決定獨行。」淡淡的玉蘭花香味,似乎對過往仍有眷戀;但「不得不」,卻也道齣絕對的意誌,今後韆山萬水,必將是一人「獨行」的身影。因此,在〈蝸牛馬拉鬆〉:「我沒有時間在乎你的嘲笑。//我正一步步/堅定往大武山頂爬去。」堅決道齣一個人攀爬自己人生峰頂的誓言。

  另外,〈請將我葬在看得到峽榖的地方〉一詩,則以極抒情歌詠的語調,訴說著未來安葬自己最美的地方,在「很老的樟樹下/峽榖的上方」。那是和相愛的人共同經歷美好迴憶之所在,是「我和你,愛人/第一次共同洗腳的溪流那兒」,有「風,鳴響山榖風笛的地方/星星眨眼/挑動情人愛情的地方」,詩人利用自然景物的襯托,勾勒一幅恬淡靜遠的畫麵,而那兒即是「有一天,我如果離去/愛人,請將我葬在那裏」。是以,此詩減去瞭現實的煙硝味,留下的是抒情詠嘆調。也正因為寫詩,而擁有瞭更為敏銳的情思去體悟週遭的人事,詩人在〈別哭啊 假裝著就好〉,哀悼二位年輕的學生情侶,悲憫其生命無常與哀愁。「你啊 妳啊/終有一天 會如被安撫的風/吹動的兩片雲/在不知名的山頭會麵」,將一切的悲愁,寄予曠遠的天空、白雲、微風,彷彿在靜諡的時空下,兩片雲,因風的吹動,終有碰頭之時,以此輕柔的風景,去消解生命中難以言說之重的情感。另外,〈別一朵花〉則紀念詩人好友凃妙沂,勇敢斷捨舊愛的決心,「別一朵花/不為別人/別一朵花/為自己」,「齣發瞭/在我的髮上/我別一朵夢的白花。」是以,詩人細膩的心思,是碰觸社會核心最溫柔之所在。

  颱灣戰後,因「詩的現代化」運動,而提倡要把詩的情感「放到冷凍庫」,一再強調詩的知性、純粹、創新,因而壓製瞭詩的抒情性與自我錶現,使得詩一度走嚮過度「技藝」的途徑,而喪失瞭為詩的步驟。所謂詩者,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白居易,〈與元九書〉),換言之,真實情感的呼應,應是在詩的形式技巧之先。或許,吳錦發從「小說」轉為「詩作」,更重視現實情感的連結,是以,他的詩,不會在虛幻世界中獨語,而是紮根在現實的泥土之上,以此作為詩的張本,去傳達文學的普遍性情感。故他常在詩作之後,加上註腳,說明此詩是因何人、因何事而寫,或許情感不免直接坦露,但也使得他的詩平易近人,少瞭一點詰屈聱牙之感。然而,作為一位寫實風格的作傢,即使轉換成詩的形式,他依舊懷抱對世上人間的關照,諸如對親人的戀顧、對弱勢族群的憫懷、對傢國處境的沉思;此外,亦有個人生命情意的流露。因此,當我們在閱讀他的詩時,或許如他自己在他的詩評論《在轉角,為愛朗讀》所言:「像風朗誦花朵,像雨朗誦草木,像心朗誦造物主。」一切自然,欣喜歡愉,以此作為讀詩的入口,可以走進詩的語言世界,與他共感有情天地的真善美。

  (本文作者為東海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文字,不如說是一次跨越文化邊界的感官體驗。吳錦發的語言選擇,絕非簡單的翻譯或並置,而是真正的“共生”。我驚喜地發現,有些情感的細微差彆,在中文裏需要冗長的描述纔能抵達的意境,在另一門語言中,一個精準的詞匯便能瞬間點亮全篇。這讓我對詩人的語言敏感度佩服得五體投地。比如,那些關於“傢園”的意象,在不同語言的語境下,所承載的文化重量是截然不同的。在西班牙語的詩篇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地中海的陽光和某種宿命般的激情,而中文的篇章則更偏嚮於對內省和人倫關係的細膩雕琢。這種多層次的輸入,迫使讀者必須放慢速度,去體會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文化基因”。這不僅僅是一本詩集,它更像是一份關於全球化時代個體身份認同的深刻剖析。作者似乎在問:當你的語言不再單一,你的“自我”又該如何定義?那些在不同文化之間徘徊、掙紮的靈魂,他們的聲音,是否隻有通過這種三語的交響樂纔能被完整地聽見?這種復雜性,讓每一次重讀都有新的發現,絕非一眼就能望到底的淺灘。

评分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重復閱讀纔能真正領略其全貌的文學作品。它不像流行讀物那樣提供即時的滿足感,它的迴饋是漸進的、纍積的。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它更像是一個思想的伴侶,每次重溫都會因為自身閱曆的增長而揭示齣新的層麵。吳錦發先生通過這部作品,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橫跨語言障礙的橋梁,讓不同的文化語境下的情感和思考得以在同一片紙頁上對話、共舞。對於那些對跨文化文學、對現代詩歌的邊界探索以及對復雜人性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錯過的饕餮盛宴。它讓你思考的不是“作者說瞭什麼”,而是“這些語言組閤在一起,對我産生瞭什麼影響”。這種以讀者體驗為核心的閱讀感受,是衡量一部偉大作品的重要標準之一,而《媽媽的倒牽馬》無疑具備瞭這種深刻的感染力。它留給讀者的,是更廣闊的思考空間,而非封閉的定論。

评分

坦率地說,初次翻開時,我對其中某些結構上的大膽嘗試感到一絲睏惑。這不像我們熟悉的那些流暢、綫性的敘事詩,它更像是一係列色彩斑斕的碎片,需要讀者主動去尋找它們之間的暗綫和磁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時間維度上的手法。有些詩歌仿佛將過去、現在和未知的未來壓縮在同一行文字裏,通過語法的轉換實現瞭時空的摺疊。例如,某一節關於童年迴憶的片段,突然被一個現代的、略帶疏離感的英文短語截斷,這種錯位感非常震撼。它精準地捕捉瞭現代人在追憶往事時,那種被現實迅速拉迴的抽離感。這本書挑戰瞭我們對“詩歌可讀性”的傳統定義,它要求讀者不僅僅是接收信息,而是要參與到意義的構建中去。對於那些習慣於清晰指引的讀者來說,這或許會是一個挑戰,但對於渴望深度對話的閱讀者而言,這無疑是一次思想上的酣暢淋灕的搏擊。它不給你答案,它隻負責拋齣足夠尖銳、足夠美麗的問題。

评分

這部詩集,光是書名就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韻味,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倒牽馬”這個意象,在傳統語境裏總帶著幾分反常理的意味,卻又被“媽媽的”這三個字賦予瞭濃厚的親情色彩。我猜想,這也許不是一本循規蹈矩的抒情詩集,而更像是一場穿梭於記憶與現實的迷宮,作者試圖用一種看似錯位的方式,來捕捉那些最真摯、最難以名狀的情感。吳錦發先生的背景本身就引人入勝——華、英、西三語的駕馭能力,意味著他的視角必然是多維且廣闊的。我們期待看到,當中文的含蓄內斂、英文的直白犀利,以及西班牙語的熱烈奔放交織在一起時,會碰撞齣怎樣奇特的火花。這種多語種的實驗性,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上的挑戰,也預示著詩歌的內容絕不會是單薄的。我尤其好奇,這種“倒牽馬”的哲學意味,究竟指嚮的是對傳統價值觀的反思,還是對生活路徑的一種彆樣理解。也許,它象徵著生命中那些不得不做齣的、違背本心的選擇,但在母親的愛意中,即便是“倒牽馬”的艱難,也成瞭一種溫柔的堅持。從裝幀的質感來看,齣版社顯然也對這部作品寄予厚望,那種沉甸甸的書本拿在手裏,就仿佛預示著其中蘊含的厚重思量。

评分

深入品讀之後,我越來越覺得這本書的核心魅力在於其情感的“剋製之美”。盡管語言多變,主題宏大,但貫穿始終的,始終是那種源自生命深處的溫柔底色。尤其是那些似乎在探討社會議題或哲學思辨的篇章,在即將爆發齣激憤或絕望的前一刻,總能被一種近乎母性的慈悲所緩衝下來。這種“倒牽馬”的意象,也許正是指代這種內在的張力——外在世界要求我們疾馳嚮前,但內心的牽引力,卻讓我們懷著敬畏和愛,緩慢地、甚至逆著主流的方嚮,去守護某些珍貴的事物。這種對“慢”的執著,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年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一種消極的逃避,而是一種積極的、有意識的選擇,選擇用更深、更廣闊的視野去丈量生命的價值。詩集裏對自然元素的描摹也極其齣色,那些關於風、光、石頭的意象,被賦予瞭迥異於傳統寫法的生命力,充滿瞭異域的清新感,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由三種語言構築的、永恒的夏日午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