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花磚全圖錄

台灣老花磚全圖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鍩錫
图书标签:
  • 花磚
  • 老花磚
  • 台灣
  • 臺灣
  • 建築
  • 文化
  • 歷史
  • 藝術
  • 設計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台第一本老花磚圖錄,帶您全覽老台灣美學最具代表的意象。
 
◎ 台灣古厝達人康鍩錫踏查40年,完整收錄台灣老花磚紋樣617種
  
帶您由花磚看古厝,欣賞台灣與離島的精采花磚裝飾,
收錄現今已經消失的珍貴花磚圖像。

 
上世紀初流行全台,象徵家族富裕的建築裝飾
 今日,顏色鮮豔、圖案豐富的台灣老花磚,在我們心中已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灣視覺意象。不過您知道嗎,它的正式名稱為「彩瓷面磚」,意思是經手工上色釉燒出的瓷磚,在1920年代做為高級建材引進台灣。因為要價高昂,象徵了家族的財力,在短短15年內成為風靡台灣的建築裝飾。全盛時期台灣約有8000幢以花磚裝飾的建築。
 
記錄台灣花磚文化發展的完整源流,帶您由不同角度欣賞花磚
 作者康鍩錫曾任台北市古風史蹟協會理事長,是台灣的古厝達人。他從1985年起致力研究台灣古建築,蒐集老花磚紋樣達617種,在本書中將依照花卉、瓜果、動物、幾何、山水風景、人物、文字、仿紋樣等八大類別區分,讓愛好花磚的讀者首次有完整圖錄能夠查找。同時帶領讀者由以下方式賞玩花磚:
 形制:依照花磚表面的凹凸程度與上色方式,教您認識花磚的基本形式。像是我們最常見的浮凸瓷磚,以及轉印瓷磚、手繪瓷磚、型版瓷磚(民國花磚)等種類。
 來源:教您從背面商標分辨花磚的廠牌,甚至能從重量、尺寸等些微差異,看出同款花磚的不同產地。
 功用:依照紋樣特色與黏貼方式,區分為自由紋樣、適合紋樣、角隅紋樣、填充紋樣等。教您判斷花磚在畫面的位置與拼貼邏輯。
 
為您導覽古厝精彩花磚應用,附錄現已消失的美麗花磚範例
 本書也從花磚在建築裝飾中的應用,為您介紹國內經典的花磚古厝,如淡水英國領事館、台北賓館、圓山別莊(台北故事館)、高雄美濃廣善堂、澎湖伍德雞母塢歐陽宅等,以及如今已消失不存的屏東林邊金良記古厝,帶您一起回憶台灣老花磚的往日風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台灣老花磚全圖錄》之外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尽,且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书名: 《島嶼記憶的斑斕敘事:戰後台灣建築裝飾語彙的變遷與重構》 作者: 陳志明 出版日期: 2024年春 ISBN: 978-986-xxxx-xx-x 定价: 新台幣 850 元 页数: 480頁 装帧: 精裝,附全彩插圖與歷史文獻掃描件 --- 【內容簡介】 一、本書的核心視角:從宏觀時代背景探尋微觀材料的嬗變 《島嶼記憶的斑斕敘事:戰後台灣建築裝飾語彙的變遷與重構》並非僅僅是一本建築風格的圖鑑,它是一部試圖深入剖析戰後(1945年以降)台灣社會、經濟與文化轉型如何具體地銘刻於其物質環境——特別是建築立面與內部空間的裝飾元素——的學術專著。本書的寫作基調嚴謹而充滿人文關懷,旨在填補當前台灣建築史研究中,對於「裝飾性細節」與「日常美學」關聯性探討的缺口。 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從一磚一瓦、一門一窗的風格演變中,解讀出這個島嶼在特定歷史脈絡下所經歷的內在拉扯與外在影響。相較於傳統聚焦於結構技術或純粹風格史的論述,本書更著重於「材料的語境化」與「審美的在地化」過程。 二、章節結構與關鍵論述 本書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構築起戰後台灣建築裝飾語彙的完整光譜: 第一部:歷史的斷裂與重啟(1945-1960年代初) 本章首先回顧戰前(日治時期)的建築美學遺產,分析戰後初期物資匱乏的狀態如何影響了建築的「節制性」裝飾。重點分析戰後初期由美援與公營機構主導的樣式,如何將簡化、實用主義的裝飾語彙強行植入公共與民間建築。此處將探討「去裝飾化」的背後,實際是何種意識形態的體現,並輔以早期公務宿舍、眷村的細部照片作為佐證。 第二部:現代主義的「本土化」嘗試與「折衷」美學的崛起(1960年代中-1970年代) 隨著經濟起飛,大批華廈與新式社區開始興建。本章深入探討國際現代主義思潮如何透過留學歸國的建築師們,在台灣的水土中「落地生根」。然而,這種落地並非單純的複製,而是與傳統的樣式符碼進行了激烈的碰撞與融合。此處將詳細剖析: 柱頭的解構與重構: 古典柱式在現代主義簡化下的變形與符號化運用。 幾何圖形的盛行: 牆面、欄杆上常見的菱形、方形、直線切割,如何替代了繁複的線腳與浮雕。 材料的實驗性: 尤其關注馬賽克、磨石子(Terrazzo)在公共建築和私人住宅中的廣泛應用,分析其作為「耐久、廉價、可塑性強」的裝飾材料的文化意涵。 第三部:裝飾的「異域化」與「消費性」轉向(1980年代) 進入解除戒嚴前後,台灣社會的富裕化與資訊的開放,使得建築裝飾開始展現出強烈的「異域模仿」傾向。本章是本書論述的高潮之一,它關注「主題性」裝飾的氾濫,以及裝飾如何從空間的內在邏輯,轉變為外在的「形象包裝」: 歐陸古典主義的回歸與淺層化: 分析大量歐式風格(如維多利亞、文藝復興風格)如何以拼貼、貼皮的方式出現在透天厝及早期商業建築上,探討這種「異國情調」背後所反映的階級焦慮與文化認同的尋求。 磁磚的文化角色: 聚焦於進口彩釉磚與紋樣磁磚(非前述的老花磚),分析其在廚衛空間及店面外觀上的流行,標誌著裝飾開始與「品味」和「財力」直接掛鉤。 立面語彙的雜燴: 探討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裝飾元素如何在同一棟建築上並置,形成一種獨特的「後現代拼貼」現象。 第四部:新材料、新語境:技術介入下的裝飾新貌(1990年代至今) 隨著電腦輔助設計(CAD)的普及與新合成材料的應用,建築的「裝飾」概念再次被顛覆。本章探討數位技術如何影響圖案的生成,以及玻璃帷幕、鋁複合板等材料如何帶來一種「光學裝飾」或「結構即裝飾」的新美學。 光影的雕塑性: 鋁格柵、遮陽板如何從功能性構件轉變為具備韻律感的立面裝飾。 極簡主義的陰影: 分析在追求純淨線條的同時,設計師如何處理必須存在的細節,以及「無裝飾」本身如何成為一種新的、高度策略性的裝飾。 第五部:裝飾的再生與保存的倫理 結語部分,本書回顧了戰後數十年來,建築裝飾從「必需品」到「風格符號」再到「文化資產」的地位轉移。作者提出對未來建築修復與再利用的思考:當我們審視這些曾經被視為「俗氣」或「過時」的裝飾細節時,我們究竟在保存什麼?是材料的物質性,還是某個特定時代的集體記憶? 三、本書的獨到之處 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其豐富的視覺資料庫與紮實的文獻分析。作者耗費數年時間,實地測繪並拍攝了數百個戰後建築實例,並結合了當年的營造手冊、室內設計雜誌、甚至廣告傳單中的圖文,進行交叉比對。 讀者將在這本書中看到: 1. 大量的「非典型」案例: 許多在主流建築史中被忽略的郊區集合住宅、鄉鎮商街的門面細節。 2. 材料工藝的解析: 對於磨石子打磨層次、馬賽克拼貼手法的技術剖析,深入材料的「生產現場」。 3. 跨學科的對話: 融入社會學、文化研究的視角,探討裝飾背後所隱藏的階級流動、身份焦慮與現代性困境。 《島嶼記憶的斑斕敘事》 是一部獻給所有關心台灣空間紋理、熱愛物質文化研究者的深度讀物,它將引領讀者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座島嶼如何在不斷的裝飾與去裝飾的循環中,構築出其獨一無二的時代印記。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康鍩錫
文史工作者、社區大學講師。1985年起從事台灣古建築田野調查研究至今。曾任台北市古風史蹟協會理事長。有多種古建築及裝飾相關著作:《台灣古厝圖鑑》《台灣古建築裝飾圖鑑》《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鑑》《台灣門神圖錄》《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以上均為貓頭鷹出版),及《摘星山莊》《雕刻之美——林本源園邸》《桃園景福宮大廟建築藝術與歷史》《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泥塑剪黏之美——林本源園邸細賞系列》《大龍峒保安宮建築與裝飾藝術》《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

曾參與古建築調查研究:《台北市傳統民居調查》《嘉義縣歷史建築調查》《台閩地區近代歷史建築調查》《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 《馬祖大埔石刻調查研究》《金門提督衙振威第修復工程》《梅鏡傅芳—台中大甲頂店梁宅研究與修護計劃》《走入老房子的世界》《桃園守護網桃園民居組調查研究》。

相關著作:《空中看古厝(從建築格局到裝飾工法,空拍照、透視圖、紅外線攝影,深度導覽68棟台灣經典古厝)》《台灣門神圖錄(專業典藏版)》《台灣古建築裝飾深度導覽》《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鑑》《台灣古厝圖鑑》

图书目录

彩瓷面磚概論
瓷磚文化面面觀
彩瓷面磚的技藝
各國彩瓷面磚文化
東南亞彩瓷面磚歷史
台灣彩瓷面磚文化
彩瓷面磚在台灣的廣泛應用

台灣老花磚圖錄
花卉類
瓜果類
動物類(含花鳥)
幾何類
山水風景類
人物類
文字類
其他類

附錄一:台灣彩瓷代表性建築
附錄二:圖案紋樣比列表
附錄三: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626375
  • 叢書系列:台灣珍藏
  • 規格:精裝 / 440頁 / 26 x 19 x 3.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9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