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私語散文集

小院私語散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先昌
图书标签:
  • 散文
  • 治愈
  • 生活
  • 情感
  • 小众
  • 文艺
  • 慢生活
  • 成长
  • 随笔
  • 温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作者劉先昌是著名的眷村文學作家,他以豐富的情感,細膩的觀察,在篇篇散文中透露出對生活的觀察與品味。

本書特色

  「風格淡雅,詞意蘊藉」的《小院私語散文集》四十四篇文章,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趣,言之有味,凝練精緻,句句珠璣,篇篇都是先昌嘔心瀝血,用盡心思的創作!

 
《山海拾遗录:边陲风物与人间烟火》图书简介 内容梗概: 《山海拾遗录》并非聚焦于亭台楼阁间的清雅闲谈,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广袤的中华大地,尤其侧重于那些鲜为人知、被时光略微遗忘的边陲地域和风土人情。全书以“拾遗”为旨归,旨在捕捉那些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隐去的、具有独特生命力的文化片段、自然景观与个体命运。作者以深沉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观察力,穿梭于戈壁瀚海、雪域高原、西南密林乃至东部沿海的渔村冷巷,记录下山川的壮阔与卑微生命的坚韧,构建起一幅气象万千、细节入微的当代中国社会侧影图。 第一辑:风沙砺剑——西北边疆的记忆与现实 本辑深入探讨了中国西北部,特别是河西走廊、河套地区与天山脚下的生活图景。这里的生活,被强烈的气候和历史的厚重感所塑造。 一、 祁连山的守望者:牧人的迁徙与信仰 书中详述了世代居住在祁连山脉高海拔地区的牧民群体。他们与马匹、牦牛共生,生活节奏完全服从于季节的更迭。作者并未进行浪漫化的描摹,而是细致记录了现代生活对传统游牧模式的冲击:草场退化带来的焦虑、现代化工具介入后的生活便利与文化疏离感。特别收录了对一位年迈的哈萨克族牧民的访谈,他讲述了自己少年时期与如今孙辈生活观念的巨大差异,其中蕴含着对“根”的迷茫与坚守。章节着重描写了他们每年转场时,面对复杂地形和天气变幻时所展现出的惊人组织能力和集体智慧。 二、 盐池与古道:历史的回声 本部分聚焦于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遗址。作者不仅仅考察了残垣断壁,更试图还原商旅、戍卒、僧侣曾经在此驻足的日常。通过对当地出土的陶器残片、摩崖石刻的考证,结合当地老者的口述历史,勾勒出一条“活着的历史”。其中一篇名为《黑戈壁上的驼铃声》的文章,通过对一个废弃盐池的实地考察,揭示了盐业从古代的战略物资到现代工业原料的价值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沿途聚落的经济抽离作用。 三、 西北新城:速度与疏离 面对新政策带来的快速城市化,西北部分城市展现出一种奇特的混合面貌。作者捕捉了新开发的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商场与周边依然保持着几百年前生活习惯的居民区之间的视觉冲突。深入探访了新市民群体,他们可能是从偏远山村迁徙而来的建设者,他们如何在水泥森林中重建社群联系,以及他们对故土的回忆如何成为维持精神平衡的锚点。 第二辑:云雾深处——西南山地的生态与人文交织 本辑将读者带入西南多山的省份,关注人与密林、河流、喀斯特地貌之间复杂的关系,重点展现了少数民族聚落的独特生活方式与外部世界的接触点。 一、 梯田的哲学:耕种的几何学 本章以云南、贵州交界的梯田群落为背景。作者细致描绘了这些“人造山峦”是如何数百年间精确地平衡了水土保持与粮食生产的矛盾。不同于一般风光描绘,此处的笔触集中于梯田的“维护者”——那些依赖人力和朴素工具世代相传的耕作技术。通过对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长期观察,记录了他们如何在极端气候下,通过一套精密的灌溉与排水系统来“驯服”山体。 二、 独龙江畔的藤篾与歌谣 聚焦于边境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介绍了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材料——藤、竹、麻的采集、处理和结构运用。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当地口头文学和祭祀音乐的记录。这些歌谣中往往蕴含着对河流、山神以及祖先的复杂情感,它们是记录历史的另一种文本。书中尝试解析这些音乐与自然环境的声学共振,探讨其在现代媒介冲击下的传承困境。 三、 矿脉与河流:资源开发的张力 西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带来了经济增长,但也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了挑战。作者选择了几个因矿业开发而剧变的村落进行对比研究。记录了昔日清澈的河流如何因泥沙和化学物质而改变颜色,以及当地居民在经济利益与生态健康之间做出的艰难权衡。这部分体现了作者对当代发展模式中环境正义问题的深刻反思。 第三辑:水岸流光——东部近海的港湾与渔歌 本辑将视线转向东部沿海的渔业社区和老港口,记录了海洋文明在面对全球化和海洋资源枯竭时的挣扎与重塑。 一、 潮汐间的沉默:渔民的作息与禁渔期 这部分是对传统渔业劳作方式的细致描摹,特别是那些依赖小船和传统渔具的群体。详述了他们对月相、潮汐、风向的精妙判断能力。重点探讨了近年来实施的休渔期政策对他们生活节奏的颠覆性影响,以及这种“强制休息”背后,老一辈渔民对海洋的愧疚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二、 老码头的变迁:从货运到文旅 选择一个经历过数次更迭的老港口进行个案剖析。记录了老一辈码头工人的口述史,他们如何处理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如今港口功能转型(例如从散货转为邮轮停靠或成为旅游景观)对他们生活圈的挤压。书中细致描绘了老仓库、旧起重机如何被涂上鲜艳的色彩,成为新的背景板,这种“修旧如旧”背后的文化挪用现象引发了深思。 三、 咸水乡音:方言的消亡与重构 本部分致力于记录一些濒临消亡的海洋方言、渔谚和术语。这些语言中蕴含着独特的海洋生态知识和世代相传的航海经验。通过记录一位年长的“老船工”与年轻一代的交流,揭示了语言和技能在代际传承中出现断裂的现实。 整体风格与主题: 《山海拾遗录》全书行文风格沉稳、考据扎实,避免了空泛的抒情,力求以具体的人和事,还原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时代印记。它不是一部地理志,而是一部关于“在特定地方如何成为人”的观察集。全书的核心在于探索“地方性”的价值——即在快速同质化的现代世界中,那些独特的地貌、历史积淀与生活惯性所共同塑造出的、不可替代的人类经验。它记录了坚韧、遗忘、适应与抵抗的复杂人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先昌


   學歷
  -政戰學校23期影劇系
  -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

  經歷
  -陸光國劇隊隊長
  -經國管理學院講師
  -國立空中大學講師

  著作
  -《眷村─我的故鄉》 |2018/11
  -《黑貓中隊機工長與老兵故事》 |2019/9
  -《眷村舊夢》 |2020/7
  -《一位中高年生的旅行散記》 |2021/6
  -《西南邊城:騰衝印記》 |2022/5
 

图书目录

序 梅花香自苦寒來/王智榮    7
一幅特別的壁畫    11
信步拾得    14
人群中的身影    17
小院私語    21
海豐樓的故事    25
入秋校園憶事    30
沉醉埤塘風情    34
飛行傘的天空    37
老茶廠    40
你能走多遠    43
歲月感悟    45
我的老外學生    47
意外的旅程    50
與茶對話    54
閱讀的樂趣    57
聽故事時間    60
人生計時    63
暮春三月    67
我的普通話證書    69
航站奇緣    72
找回舌尖上的味道    76
另一種旅行    78
田邊俱樂部    81
中秋節的回憶    84
小鎮風光    88
老屋舊物    91
海防步哨咖啡館    97
夜雨疾行    101
眼前的風景    105
農耕與筆耕    108
日影西斜    111
一日桃花源    114
我的籃球痴人夢    117
秋老虎之虎尾行    120
海釣    124
石門山憶舊    128
舞出原動力的族群    131
寒夜思    134
一篇好文觸動我心    137
讀詩療心    140
淡水河邊    143
虎尾眷村演出記    146
業餘劇團的驚奇演出    150
跨年    154
小院私語相片集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44725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4.8 x 21 x 0.9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王智榮/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風格淡雅,詞意蘊藉」的《小院私語散文集》四十四篇文章,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趣,言之有味,凝練精緻,句句珠璣,篇篇都是先昌嘔心瀝血,用盡心思的創作!

  擅長編劇寫作的先昌兄,心思細膩,觀察敏銳,他在《散文集》中《海豐樓的故事》談到國劇隊單身文武場及箱管人員生活言行,頗有民初「梨園行」的況味:

  「除了滿口京腔外,有盔箱師傅晨間提籠溜鳥;有背後插著折扇,隨時拿出來,澎的一聲,就搖了起來;喝茶端起茶壺對著嘴飲用;除了沒留辮子外,其唐裝、布鞋、聲調、用詞與一般人不同,乍看之下,有身處清代某戲園錯覺!」

  人生如戲,彷彿舊時月色最後一縷,錦繡璀璨的彩光餘緒;恍恍然,如夢似幻,帶點遺老襟懷的我,忍不住沉吟放翁詩句:「人間萬事消磨盡,唯有清香似舊時」,嗒然,悵然幾許!

  這是一篇刻畫描驀「磨礪滄桑」、「歲月蛛塵」,樸實清香,徒然惹人低徊、傾倒、感懷的上品散文!

  《紅樓夢》書中的妙玉是個懂茶的人,她有一套茶飲高論「一杯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

  閱讀先昌《小院私語散文集》,需與品茶一般,細細品味,慢慢閱讀,乃能領悟旨味淵永的醇厚韻味!

  梅花香自苦寒來,
  寶劍鋒從磨礪出!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内省的深度,读起来有一种奇特的“共振”效果。很多时候,我正在脑海中酝酿某种模糊的感受,结果翻开下一页,恰好读到一段文字,就精准地、无可辩驳地将我的心绪捕捉并清晰地表达了出来。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共鸣,更像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对话。我特别欣赏他处理那些关于“失落”和“怀旧”主题时的克制。他从不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去解剖情绪的成因,将遗憾转化为一种沉淀后的智慧。这种成熟的姿态,让这本书的基调始终保持在一种高远的境界,既有情感的真挚,又不失理性的清明,让人读完后,感觉心灵被轻轻擦拭过,留下的是一种清晰的、略带伤感的明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相当到位,它不是那种追求速度和情节反转的快餐文学,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壁炉边,不紧不慢地分享他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微光。你不会感到一丝一毫的拖沓,那种“慢”是故意为之,是为了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比如描绘一次午后的独坐,作者能用几段话,将阳光如何穿过窗棂、落在木地板上的光影变化,以及空气中尘埃飞舞的轨迹,描摹得纤毫毕现,让人仿佛能听见那份寂静中的“声响”。这种对日常场景的深度挖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瞬间。它教会了我,真正的生活哲理,往往藏在那些最不起眼、最习以为常的片段之中,需要我们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去捕捉和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封面那淡雅的色彩搭配,像是初春时节清晨的薄雾,带着一种洗净铅华的宁静感。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质感,摸上去微微有些粗糙,但又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反而有一种踏实、亲近自然的气息。我喜欢那种在指尖能感受到“重量”的书,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用心打磨的艺术品。内页的排版也做了很多心思,字里行间留有充足的呼吸空间,没有那种紧凑到让人窒息的压迫感。尤其是那些留白的处理,简直是点睛之笔,让人在阅读那些沉静的文字时,仿佛真的能被带入一个没有喧嚣、只有心声流淌的雅致空间。这样的用心,足见出版方对文字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光是翻开这本书的第一个动作,就已经获得了一种仪式般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散文集那种一篇篇独立的单元模式,反而像是一条条蜿蜒的溪流,看似各自独立,却在更深层次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生态系统。我注意到,有些在开头章节里埋下的意象,比如对某一种特定花卉的提及,会不经意地在后半段以全新的视角回响,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这种结构上的呼应,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好像你在探索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风景,但最终都会导向同一个核心的宁静之地。这表明作者在创作时有着极强的整体把控力,而非仅仅是零散心情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部结构严谨的乐章。

评分

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时间流逝的独特理解。他笔下的时间不是线性的、不可逆转的洪流,而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空间。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某种期许,在他的文字里常常是交错重叠的。他能够在一瞬间,将少年时期的某种莽撞,与中年时期的某种了悟并置,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人是如何在岁月的打磨下,完成了自我的重塑与和解。这种对生命轨迹的深刻洞察,绝非仅凭阅历就能达到,它需要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考深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自己的成长历程也变得更加宽容和理解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接纳生命中所有那些“来不及”和“过去了”的部分,将它们视为构建完整自我的必需砖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