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請問台灣怎麼辦:許信良評傳

主席,請問台灣怎麼辦:許信良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詩萍
图书标签:
  • 政治人物
  • 傳記
  • 台灣政治
  • 許信良
  • 中華民國
  • 政治
  • 歷史
  • 兩岸關係
  • 國共關係
  • 時事評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民主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許信良
他一生都在思考台灣怎麼辦

  「這本小書,不能道盡許信良在台灣大歷史裡,經歷的全部,但我有信心,捕捉了許信良很真誠的一面。」――蔡詩萍

  許信良,從來不是政治上的乖乖牌。他以自己的良知,衝撞黨國體制。選上桃園縣長,串連橋頭事件,被停職,參與《美麗島雜誌》,出國、流亡海外,變成黑名單⋯⋯
  
  他是台灣民主運動史不能忘卻的勇者之一。

  ●許信良(1941~)
  台灣桃園人,客家籍政治人物
  黨外運動領袖
  兩任民進黨黨主席
  曾當選桃園縣省議員、桃園縣縣長(橋頭事件被停職)

  一生經歷威權國民黨「吹台青」政策的栽培,但違紀參選桃園縣縣長引發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後被通緝,長期流亡海外黑名單,偷渡返台被捕,被李登輝總統政治特赦,與李登輝聯手修憲,主張新興民族、大膽西進。以當總統為政治志業,始終未能如願。堪稱台灣政壇最有遠見的政治人物,卻也飽受爭議,被誤解最多的悲劇英雄。

誠摯推薦

  朱立倫(國民黨黨主席.前桃園縣縣長)
  宋楚瑜(親民黨黨主席)
  侯友宜(新北市市長)
  柯文哲(民眾黨黨主席)
  許信良(民進黨兩任黨主席.前桃園縣縣長)
  郭台銘(鴻海集團創辦人)
  鄭文燦(行政院副院長.前桃園市市長)
  蔣萬安(台北市市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许信良政治生涯与思想的深入介绍,旨在描绘这位台湾政坛重量级人物的复杂面貌,但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书籍《主席,請問台灣怎麼辦:許信良評傳》。 --- 许信良:台湾民主进程中的一座复杂灯塔 许信良,一个在台湾政治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名字,他的轨迹横跨了威权统治时期的抗争、民主化浪潮的兴起,以及后解严时代政党竞争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许信良,必须将其置于台湾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政党主导走向多元竞争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中。他不仅是一位政治人物,更是一个思想的实践者和精神的探索者,其政治生命中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现实的权衡,以及不断的自我超越与修正。 许信良的政治生涯始于对国民党体制的深刻反思与挑战。早年他即以直言不讳的姿态,在党内与党外展现出异议者的风骨。他早期对于“党国体制”的批判,根植于对台湾社会发展方向的忧虑,主张政治改革必须与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步进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主社会学”视角。这种早期的批判精神,使得他在党外运动中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 在台湾向民主转型的关键阶段,许信良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激进改革的倡导者,也是温和对话的促进者。他深刻认识到,单纯的街头抗争固然能唤醒民众意识,但要实现实质性的政治权力转移,必须建立起能够有效运作的政治组织和清晰的理论框架。因此,他对民主化进程的思考,绝非停留在表面的选举权层面,而是深入到如何构建一个健康、平衡的“公民社会”与“负责任的政府”的结构性问题。 他的政治理念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初期,他强烈主张“台湾独立建国”的理念,这在当时是对现有政治秩序最根本的挑战。然而,随着国际情势的变化以及对台湾内部社会结构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立场逐渐变得更加务实与审慎。他开始关注“如何治理台湾”,而非仅仅停留在“台湾的地位问题”。这种从激进主张到关注治理能力的转变,体现了政治家在面对现实权力结构时的成熟与调整。 在政党政治方面,许信良是台湾多党竞争格局形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曾多次领导和参与组建新的政治团体,每一次的出发,都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和对现有政治生态的批判。他试图在传统的泛绿阵营与温和改革派之间,开辟一条既能坚守民主价值、又能有效吸纳中间选民的中间路线。这种不断的“重组”与“再出发”,反映了他对现有政治势力“惰性”与“保守性”的不满,以及对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与前瞻性的政治平台的执着追求。 许信良的思想体系中,一个核心议题是他对“中华文化精神”与“台湾本土性”之间关系的探讨。他并非简单地主张割裂,而是试图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元素的同时,构建一个以台湾为核心,面向世界的现代性认同。他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在一个复杂的历史叙事中,找到一条能够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共同价值基础。这种对文化与政治交织领域的深刻反思,使得他的政治论述常常带有哲学思辨的色彩。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信良对于“精英责任”与“知识分子角色”的强调。他始终认为,政治的进步不能仅仅依赖于大众情绪的煽动,更需要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提供清晰的蓝图和严谨的论证。他本人在多个重要的政治转折点上,都试图以理论和前瞻性的洞察力,引导公众的讨论方向,避免政治斗争沦为无休止的口水战。 在台湾迈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世纪之际,许信良的政治关怀也随之扩展到全球治理、两岸关系的新思维以及社会公平等议题上。他展现出一种跨越地域的视野,试图将台湾的经验置于世界民主化的大潮中进行定位和反思。他的晚年,更多地以智者和评论者的身份出现,对台湾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具有警示性与启发性的见解。 综观许信良的政治一生,他或许不是一位轻易被主流叙事所定义的领导人,他的形象充满矛盾与张力:他既是革命者,也是体制内的改革者;既是理想主义者,又是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他留下的,是一套深刻探讨如何在一个多元、脆弱的民主社会中,实现政治革新与社会和解的思想遗产。他的故事,是理解台湾战后民主转型复杂性的一个关键切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詩萍


  我是蔡詩萍。
  一個政治學的科班生。
  一個文學的寫作人。
  一個藝術的愛好與評論者。
  一個業餘馬拉松跑者。
  一個電影紀錄片的重度影迷。
  一個相信自己走到最後依舊捧書閱讀而開心的老靈魂。
  拿過中國文藝獎章(散文類)。
  拿過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類)。

  寫過一些書,我優先推薦《三十男人手記》、《你給我天堂也給我地獄》、《蔡詩萍散文選》、《回不去了。然而有一種愛》、《我該怎麼對妳說 日常即永恆》、《紅樓心機:我的騷動,渴望你懂》、《金瓶本色:你愛的是耽溺,還是沉淪》、《與世界一起散步:小日子小堅持》、《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看她內心強大,看她文字蒼涼,看她對愛執著》、《我父親。那麼老派,這麼多愛》、《李後主事件簿:他死一次,活了千年》、《主席,請問台灣怎麼辦:許信良評傳》、《我們聊齋吧:人鬼狐妖,你糾纏我癡迷》。

  最好的人生選擇是,晚婚但還是結婚、生女了,因而有了更多對人生本質與中場以後的思索。

  我應該會繼續寫下去。
  你等著。

  歡迎到我的個人臉書、IG上互動。
 

图书目录

自序|他是我大舅,他是台灣民主政治的推手之一

一、中壢事件
二、桃園縣縣長
三、流亡美國與成長
四、找回戰場
五、新興民族
六、現在怎麼辦
七、附錄
1. 許信良與親友
2. 許信良年表
3.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2047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他是我大舅,他是台灣民主政治的推手之一

  許信良曲折的政治人生,要用這麼簡短的篇幅概括,實在很不容易。

  然而最困難的,莫過於,我的角色與立場。

  許信良是我大舅。這是私領域的親人範圍。

  許信良是台灣民主運動的先驅者之一。這是公領域的歷史評價。

  但對我來說,這兩者,卻非常有意思的,在生命裡連結起來。

  小時候,我常跟媽媽去中壢過嶺回外婆家。

  夏日青翠的禾苗,秋割後蕭瑟的田野。客家聚落的三合院裡,坐不住的我,會在狹窄,幽暗的祖屋裡跑來跑去,像在探險。

  大舅是外公外婆的眾多子女中,第一個書讀得很好的男孩。我比較懂閱讀的時候,去外婆家,就愛到大舅留在老家的書櫃裡翻書,我當時並不知道,我翻閱的,竟是後來我們甥舅很奇特的人生經歷。

  很多書都忘了,但李劍農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鄒文海的《政治學》,我倒是印象深刻,因我拿著書,坐在微光透進來的斗室裡,讀得津津有味。

  要說大舅許信良對我有什麼在政治上的啓蒙,或許這是最早的印象。

  後來大舅出國,我們許家龐大家族,擠進當時還是國際機場的松山機場,大舅掛著花圈,笑,神采飛揚,揮手上機,那畫面我記得深刻。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一些資料,在許信良考上國民黨中山獎學金出國那一段,以及,他在西歐目睹學潮學運衝擊西方民主體制的震撼時,我腦海會浮上大舅在機場的笑容,大舅的藏書在暗暗光影的書櫃裡泛光,這就往往超越一個寫評傳者的角色,而是交疊出一個晚輩親人的感情了。

  鏡頭再一跳。我高中時,許信良在省議會聲量很大,媒體對他有很多無禮跋扈的報導,我的高中老師告訴我「你大舅是竹中畢業的」。

  寫這本評傳時,再讀一遍《風雨之聲》,回到那黨國體制主導媒體的年代,便更能理解「不聽話」的許信良,是如何以自己的良知,去衝撞黨國體制,因而付出了形象上的傷害。但,他從來就不是一張乖乖牌啊!

  「中壢事件」是許信良政治生涯的第一個轉捩點,從此他不是想當然爾的黨國體制下精英接班梯隊,而是要變革這個體制的民主運動反對人士。

  他選上縣長,他串聯橋頭事件,他被停職,他參與《美麗島雜誌》、他出國、他流亡海外,他變成黑名單⋯⋯

  我則是在那段期間,念了政治系,進了政治研究所,在媒體工作,「我大舅許信良」,成了「國民黨政權的通緝犯、黑名單」。

  我們甥舅成了兩條平行線,在很長一段期間裡,是沒有交集的。

  但90年代後,許信良偷渡被捕,判刑,坐牢,被特赦,他又活躍起來,兩度擔任民進黨黨主席,打選戰,談政綱,十足是以政治為他終身的志業。

  而我,則側身媒體,寫文章,上電視、寫評論,常常看他的身影。

  家族的聚會裡,我多了見他本人的許多機會,他也不再把我當成那個「外甥小男孩」了。他參加民進黨總統初選,他參加民進黨黨主席選舉,也會找我問問一些想法,聽聽我的意見。

  但他始終是我的大舅,在政治的領域內,他是實踐者,我是觀察者;在台灣的未來思索上,他是行動者,我是評論者。但我始終是他的外甥,他對我有一定程度的寬容與愛護。

  寫這本小書,我的心情難免複雜。

  客觀分析時,我很清楚他的強項與弱項,我深深知道在民主政治一旦步入選舉的常態時,某種程度的世俗性、庸俗性,幾乎無可避免的決定了權力遊戲的規則。

  許信良的浪漫,豪爽,不拘小節,不善媒體包裝與表演,都注定他要在民主遊戲裡黯然失色。

  可是,他是我大舅啊!

  他是我讀台灣民主運動史時,不能忘卻的勇者之一啊!

  看著他老驥伏櫪卻沒有志在千里的舞台,我的心,是很沉,很痛的。

  這本小書,不能道盡許信良在台灣大歷史裡,經歷的全部,但我有信心,捕捉了許信良很真誠的一面。

  他是我大舅,他是桃園人的驕傲,他是台灣民主政治的推手之一,當然也是台灣人的驕傲。

  這本小書能完成,要特別謝謝前桃園市文化局局長莊秀美,沒她的發想,我未必能這麼快寫出「我心目中的許信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上讲,这本书的语言功力是毋庸置疑的。作者的文字带有明显的思辨色彩,句式丰富,用词精准,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总结关键转折点时所使用的那些排比句和精妙的比喻,它们有效地放大了历史的张力。例如,在描述某次重要的政策转向时,作者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政治的不可预测性描绘得如同海洋上的风暴,让人对人物在风浪中掌舵的艰难感同身受。这种高水准的文字运用,让即便是对政治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被故事本身所吸引。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辞藻的堆砌,所有的华丽都服务于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烘托,这一点非常难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许信良,更是通过他的视角,对台湾社会如何一步步走上民主化这条漫长道路,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笔触强烈的标题,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刚翻开的时候,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他似乎不只是在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台湾社会在转型过程中的挣扎与希望。许信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色彩,他是那个时代里一个非常鲜明、充满争议又极具魅力的政治人物。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是如何处理他早年的思想转变和海外经历,感觉作者对他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刻的洞察,不把人物简单地塑造成英雄或反派,而是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不断与自我和环境搏斗的知识分子形象。从那些早期的文章和演讲片段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以及对“台湾未来”那种近乎偏执的追问。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走过那些充满荆棘的道路,又是什么样的现实压力最终塑造了他后来的政治抉择。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民主化进程中那些关键的决策点和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远的感受,或许在于它对“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之间永恒张力的探讨。许信良的政治生涯,本身就是一场关于理想如何被现实磨砺、如何与妥协共舞的精彩案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留给了分析和反思,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英雄主义的代价。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他晚年心境转变的描述,那种从激进到沉稳,从批判者到参与者的心态变化,被描绘得极其细致入微,充满了哲学的思辨意味。它让我思考,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一个真正的改革者,他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又该如何定义他的“成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对于任何关心台湾社会发展脉络,以及任何对政治人物在历史洪流中如何定位自己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值得反复咀嚼的深度文本。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历史事件的细节时,展现出极高的严谨性。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传记那样,为了烘托主角光环而进行过度美化或简化的叙事。相反,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多方史料的交叉印证,尤其是在描述许信良与党内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拉锯战时,那种紧张感和博弈的复杂性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某次关键选举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结果的陈述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幕后的协商、妥协与最终的破裂,将政治的残酷性剖开给读者看。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它让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每一个重大的政治行动背后,都不是简单的“对”与“错”可以概括的,而是充满了权衡利弊、甚至是对个人良知的煎熬。我感觉作者的立场是相对中立的,他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将这些历史的碎片精准地拼凑起来,让读者自行去判断和感受人物的重量。对于研究台湾现代政治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非常扎实的文本基础和独特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线索,而是时而跳跃,时而深入,像一位老练的纪录片导演在掌控镜头。特别是当作者穿插进当时社会背景的宏观分析时,比如经济腾飞初期民众心态的变化,或者国际局势对本地政治的投射,你更能体会到许信良这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如何复杂而多维的。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段落的描写而停下来,去思考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书中对许信良与家人、友人之间的互动描写,也极为传神,这些侧面的刻画,使得这个政治强人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和人性化。比如他早期在海外发表文章时那种激昂与孤独交织的心境,透过文字都能感受到。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的笔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集体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