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黑手(克莉絲蒂繁體中文版20週年紀念珍藏42)

幕後黑手(克莉絲蒂繁體中文版20週年紀念珍藏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嘉莎.克莉絲蒂
图书标签:
  • 推理
  • 悬疑
  • 犯罪
  • 经典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谋杀
  • 心理
  • 小说
  • 繁体中文
  • 纪念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謀殺天后.推理女王.經典不朽
  全球最暢銷的作者.跨世代的閱讀謎戀
 
  ★克莉絲蒂自選十大最愛小說TOP 10
  ★《泰晤士報》評論:「毫無疑問,《幕後黑手》中的謎題適合行家,作者慷慨地提供了線索。」
  ★ 全新校訂,嶄新視覺編排設計
  ★ 特別收錄:克莉絲蒂大事記與推理作品出版年表  
 
  在一場空難中倖存的飛行員傑瑞.包頓,與妹妹喬安娜遷移至一個鄉村小鎮療養身心。沒想到兄妹倆安頓下來不久,便接到一封充滿惡意的匿名信,指控兩人有亂倫情事。這對新來住客除了感到莫名所以之外,更驚異地發現,小鎮居民在數日之間陸陸續續都收到各種不同的匿名信,而且內容愈來愈不堪,指控亦愈寫愈嚴重,甚至引發一場自殺的憾事!

  眼見事態已無法控制,牧師娘丹克索夫人決定找出幕後黑手,她請出瑪波小姐一試……真相如何,且看瑪波如何大展神威。
 
  全球每三到四人之中,就有一人讀過克莉絲蒂──
  ★ 作品譯成103種語言,金氏紀錄中「人類史上最暢銷的書籍作家」。
  ★ 全球狂銷超過20億冊,銷售量僅次於聖經及莎士比亞。
  ★ 唯一成功創造兩位知名神探(白羅&瑪波)的犯罪小說作家,至今無人能及。
  ★ 作品登上大小銀幕數量最多,是導演與編劇的最愛。
  ★ 全套80冊,唯一最完整的推理經典。
 
國內外跨世代名家盛讚推薦


  金庸(作家).詹宏志(作家、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
  吳念真(作家、導演).楊照(作家).可樂王(藝術家)
  吳若權(作家、節目主持人).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李家同(作家、清華/靜宜/暨南大學榮譽教授).袁瓊瓊(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吳曉樂(作家)
  許皓宜(心理學作家).一頁華爾滋Kristin(影評人)
  冬陽(推理評論人).石芳瑜(作家、永樂座書店店主)
  余小芳(暨南大學推理研究社指導老師、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林怡辰(國小教師、教育部閱讀推手)
  張東君(推理評論家、科普作家).發光小魚(呂湘瑜)(文史作家、助理教授)
  盧郁佳(作家).賴以威(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許榮哲(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臥斧(推理小說家).膝關節(影評人)
 
  閱讀克莉絲蒂的小說,在謎底沒有揭露之前,這種過程非常令人享受。──金庸|作家
 
  推理小說中沒有一位說故事者像她這麼老少咸宜,雅俗共享,歷久不衰。──詹宏志|作家、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
 
  文字的敘述可以讓全世界幾代的人「聽」得過癮、「聽」個不停,除了聖經,也許就是克莉絲蒂。她不是神,但她真的夠神。──吳念真|作家、導演
 
  克莉絲蒂個性中的雙面成分,造就了特殊的偵探魅力。……不管後來的偵探、推理小說發展了多少巧妙詭計,克莉絲蒂卻不會過時。──楊照|作家
 
  在人生適合的下午裡,我總是一面嚼著口香糖,一面跟著矮子偵探白羅穿梭謀殺現場,克莉絲蒂的推理作品無疑是推理世界中最充滿「魔術性」的小說。──可樂王|藝術家
 
  克莉絲蒂一系列的作品,簡直就是洞徹人性的算命師。而讀者,在她的文字中,發現了自己無可奉告的命運。──吳若權|作家、節目主持人
 
  推理小說重布局、重人物描寫,克莉絲蒂最厲害的卻是犀利的人性觀察……看完她的小說,你只會更加訝異,到底是什麼樣的心靈才能成就這般視野?──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看小說應該要花腦筋、要思考,從小就要養成思辨的能力,看克莉絲蒂的小說,就是對邏輯思考能力極佳的訓練。──李家同|作家、清華/靜宜/暨南大學榮譽教授
 
  雖然被公認是冷靜理性的謀殺天后,但是在理性之下,克莉絲蒂的底色依舊是感情。克莉絲蒂很明白,所有的慾望之後,都無非是某種愛情。──袁瓊瓊|作家
 
  克莉絲蒂所塑造的人物生動且各具特色,不同個性所出現的情緒反應描寫,皆細膩而準確,讓讀者產生豐富的想像空間,一展卷便欲罷而不能。──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文學作品不問類型,若要流傳於世,最終仍得上溯至「人性」的理解與反思。……我認為,這也是克莉絲蒂的作品能夠璀璨經年、暢銷不衰的主因。──吳曉樂|作家
 
  推理小說荒謬驚悚嗎?不,它其實很寫實。它幫我們說出心裡的苦、怨、醜陋的慾望,於是,我們可以重新學習愛了。──許皓宜|心理學作家
 
  閱讀克莉絲蒂最迷人之處往往不在真正的凶手是誰,而是在於「Why」(為什麼)與「How」(如何進行),在於人性與心理描摹的故事肌理。──一頁華爾滋Kristin|影評人
 
  設計犯罪事件的巧妙多元,既日常又異常,凶手更是叫人意想不到。……我因此沉醉在每一場迷人故事裡,成為這個類型書寫的俘虜,享受至今不疲的美好滋味。──冬陽|推理評論人
 
  布局細膩,處處留下線索,破案解說詳細,說明了這位安靜、害羞的推理小說女王心思縝密,且充滿想像力。──石芳瑜|作家、永樂座書店店主
 
  踏入推理文學領域需要認識的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絕對名列其中……故事內容與人物性格融為一體,以高超的想像力結合說好故事的能耐,為推理小說開創新局面。──余小芳|暨南大學推理研究社指導老師、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喜愛推理偵探作品的人不可不讀,你會驚異於她在文字中施展的魔法!──林怡辰|國小教師、教育部閱讀推手
 
  克奶奶的作品是跨越文字、國界的。只要看過一本,就會不停地追下去。──張東君|推理評論家、科普作家
 
  看她的小說不只能得到解謎的快樂,同時對人性也能夠有所省思。──發光小魚(呂湘瑜)|文史作家、助理教授
 
  國小時,家裡買了一套阿嘉莎.克莉絲蒂全集,從此成了我的毒品……陰謀在現實中沒有克莉絲蒂寫得那麼複雜,但她刻畫的心理卻是現實中解謎的試金石。──盧郁佳|作家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讀克莉絲蒂的作品時,被那宛如嚴謹設計數學謎題的鋪陳、推進給深深吸引、震撼。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被稱之為「經典」,可說是當之無愧。──賴以威|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我從克莉絲蒂的小說學到很多,除了推理小說有趣的事實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在工作的職場跟人應對的時候,如何從語言和對話裡去捕捉某些隱而不顯的事實。──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克莉絲蒂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魔術師,她可以把謀殺案轉變成娛樂消遣。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文壇大師
 
  儘管這世界這麼多寫作天才,但你還是很難不去說克莉絲蒂真是個天才。她就是這麼特別!──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好的,这是一份为另一本虚构图书撰写的,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旨在避免任何提及您所提供的书名或相关内容的痕迹。 --- 《缄默的证词》 作者: 维多利亚·格雷 译者: 林志远 ISBN: 978-986-XXXX-XX-X 定价: NT$ 480 开本: 16开 页数: 450页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晨光文化 --- 【内容简介】 在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隐藏着比死亡更令人不安的秘密。 《缄默的证词》带我们深入到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古老庄园——黑木堡。这座庄园的主人,著名的植物学家兼收藏家,艾伦·索恩爵士,在庆祝他七十岁生日的那个暴风雨之夜,离奇地倒在了书房的地毯上。现场没有搏斗的痕迹,门窗紧闭,唯一的“证人”似乎只有墙上挂着的那幅中世纪油画,以及空气中弥漫的,令人心悸的寂静。 警方的初步裁决是自然死亡,但索恩爵士那素来以敏锐洞察力著称的遗孀,伊芙琳,坚信其中必有隐情。她敏锐地察觉到,围绕在庄园中的每一个人——从沉默寡言的管家,到心怀鬼胎的继承人,再到那位不速之客的年轻私人助理——都戴着一层精心编织的面具。 为了探寻真相,伊芙琳秘密地聘请了退役的侦缉警探,阿瑟·彭德尔顿。彭德尔顿是一位以其对人性细微之处的精准捕捉而闻名的专业人士,他深知,最致命的谎言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最不经意的日常举动中。 彭德尔顿的到来,如同投向一潭死水的石子,立刻打破了黑木堡上流社会构建的虚假和平。他并非专注于血迹或弹道,而是专注于“模式”。他开始细致地梳理索恩爵士生前的最后几周:那些被遗弃的植物日记,那些被反复擦拭的古董玻璃器皿,以及那些在晚宴上,人们交谈时那微妙的停顿和眼神的闪躲。 随着调查的深入,彭德尔顿发现索恩爵士的生命远比外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他不仅是一位植物学家,更是一位热衷于古籍和失落文明的秘密研究者。在他的私人图书馆深处,彭德尔顿找到了一本被锁起来的十七世纪炼金术手稿,其中记载着关于“永恒之叶”的传说——一种据称能够改变时间流逝的稀有植物提取物。 这个发现立即将案件的性质从简单的遗产纠纷,转向了涉及知识产权、历史阴谋乃至跨国秘密组织的复杂网络。庄园里的每一个人似乎都与这本手稿或其中蕴含的秘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继承人急于变卖庄园以偿还隐秘的赌债;年轻的助理则被发现一直在秘密与一家势力庞大的欧洲生物科技公司通信;而那位沉默的管家,其家族竟是数百年来守护这座庄园秘密的隐形守护者。 暴风雨持续了三天三夜,切断了黑木堡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猜疑像藤蔓一样快速生长。彭德尔顿必须在下一次“意外”发生之前,破解那些围绕着索恩爵士死亡精心布设的迷局。他必须分辨出,谁是真正的受害者,谁是披着悲伤外衣的掠食者,以及,究竟是哪种“毒素”——是植物提取物,还是人心的贪婪——最终夺走了索恩爵士的生命。 《缄默的证词》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背叛的杰作。它不仅是一场关于“谁做的”的推演,更是一次对“为什么”的深刻剖析。作者维多利亚·格雷以其标志性的冷静笔触,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叙事迷宫,将读者牢牢困在其中,直到最后一页揭示出那个令人心寒的事实:有时,最清晰的真相,往往被最无声的证据所掩盖。 【本书特色】 1. 精妙的布局: 故事设置在孤立的庄园中,采用经典的“暴风雨之夜”模式,将嫌疑人锁定在狭小的空间内,营造出极强的紧张感。 2. 多重叙事线索: 融合了古典推理的严密逻辑、植物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十九世纪秘密社团的神秘描绘,使情节层次丰富,引人入胜。 3. 人物刻画深刻: 角色群像复杂而真实,每个人都怀揣着不为人知的目的与过去,动机的挖掘比单纯的作案手法更具吸引力。 4. 收藏价值: 本版为首次中文简体精装版本,由知名译者林志远倾力翻译,忠实还原原著的文学质感与悬疑张力。 【作者简介】 维多利亚·格雷 (Victoria Grey),当代英美悬疑小说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以对社会阶层、历史隐秘和复杂心理的精准把握著称。格雷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大奖提名,被誉为能够将古典推理的逻辑美感与现代惊悚小说的节奏感完美结合的“叙事建筑师”。她的上一部作品《灯塔下的低语》在全球范围内创下销售佳绩。 【推荐语】 “这是一部令人喘不过气的杰作。格雷的笔触如同冰冷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人性深处的黑暗与秘密。读完后,你将对‘沉默’二字的含义产生全新的理解。” ——《伦敦书评》 “如果你热爱那些需要你全神贯注去拼凑线索的经典推理,那么《缄默的证词》将是你今年不容错过的盛宴。” ——推理小说作家,J. M. 霍金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策畫者的話

通俗是一種功力
吳念真(作家、導演)


  通俗是一種功力。絕對自覺的通俗更是一種絕對的功力。

  這樣的話從我這種俗氣的人的嘴巴說出來,大概很多人要笑破褲底了。

  不過,笑完之後請容我稍稍申訴。這申訴說得或許會比較長一點,以及,通俗一點。

  小時候身材很爛,各種遊戲競爭完全任人宰割,唯一隱遁逃避的方法是躲起來看書或聽大人瞎掰。那年頭窮鄉僻壤的小孩能看的書不多,小學二年級時最喜歡的是超大本的《文壇》,老師借的。看著看著,某天老師發現我的造句竟出現:「捧著:朝陽捧著一臉笑顏為群山剪綵」這樣亂七八糟的文字,就拒絕再讓我看那些超齡的東西了。

  老師的書不給看,我開始抓大人的書看。一種是厚得跟磚塊一樣的日文書,對我來說那完全是天書,但插圖好看,經常有限制級的素描。另一種書是比較薄的,通常藏得很嚴密,只是,裡面有太多專有名詞、重複的單字和毫無限制的標點,比如「啊啊啊」、「……!!!」老讓我百思不解。有一天,充滿求知欲地詢問大人竟然換來一巴掌後,那種閱讀的機會和樂趣也隨著消失了。

  所幸這些閱讀的失落感,很快從大人的龍門陣中重新得到養分。講到這裡,我似乎先得跟一個村中長輩游條春先生致敬,並願他在天之靈安息。

  我所成長的礦區,幾乎全是為著黃金而從四面八方擁至的冒險型人物,每人幾乎都有一段異於常人的傳奇故事。這些故事當事人說來未必精采,但一透過游條春先生的嘴巴重現,有時連當事人都聽得忘我,甚至涕泗縱橫,彷彿聽的是別人的故事。

  條春伯沒當過日本兵,可是他可以綜合一堆台籍日本兵的遭遇,一如連續劇般從入伍、受訓、逃亡荒島,面對同鄉同袍的死亡,並取下他們的骨骸寄望帶回故鄉,乃至骨骸過多搞不清哪是誰的等等,讓聽的人完全隨他的敘述或悲或笑,彷彿跟他一起打了一場太平洋戰爭。此外他也可以把新聞事件說得讓一個三、四年級的小孩,到現在仍記得當時腦中被觸動的畫面。例如當年瑠公圳分屍案的凶手做案之後帶著小孩到安東街吃麵(這讓我一直以為台北的安東街是條專門賣麵的街道),還有甘迺迪總統被暗殺、賈桂琳抱住她先生、安全人員跳上飛快的車子保護賈桂琳……當然,這記憶全來自條春伯的嘴巴而不是報紙。我的記憶全是畫面,有畫面,是因為條春伯說得精采,說得有如親臨他至死都還搞不清地理位置的達拉斯命案現場。

  於是這小孩長大後無條件地相信:通俗是一種功力,絕對自覺的通俗更是一種絕對的功力。透過那樣自覺的通俗傳播,即使連大字都不識一個的人,都能得到和高階閱讀者一樣的感動、快樂、共鳴,和所謂的知識、文化自然順暢的接軌。也許就是因為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俗氣的自己始終相信:講理念容易講故事難,講人人皆懂、皆能入迷的故事更難,而,能隨時把這樣的故事講個不停的人,絕對值得立碑立傳。

  條春伯嚴格地說是有自覺的轉述者,至於創作者,我的心目中有兩個。一個是日本導演山田洋次,一個是推理小說家阿嘉莎.克莉絲蒂。

  山田洋次創造了寅次郎這個集合所有男人優點跟缺點的角色,在以《男人真命苦》為名的系列下,總共完成百部左右的電影。它們的敘述風格、開頭、結尾的方法不變,唯一改變的是故事,是時代,是遍歷日本小鄉小鎮的場景。數十年來,看《男人真命苦》幾已成為日本人每年的一種儀式,一如新春的神社參拜。

  數十年前訪問過山田導演,他說,當他發現電影已然有它被期待的性格時,電影已經不是導演自己的。他說:當所有人都感動於美人魚的歌聲時,你願意為了讓她擁有跟你一樣的腳,而讓她失去人間少有的嗓音嗎?

  人間少有的嗓音與動人的歌聲,都來自山田導演絕對自覺的通俗創造。

  再如阿嘉莎.克莉絲蒂,如果我們光拿出她說過的故事和聽過她故事的人口數字,就足以嚇死你。五十多年的寫作生涯,她總共寫出六十六本長篇推理小說,外加一百多篇短篇小說和劇本。其中有二十六本推理小說被改編,拍了四十多部電影和電視劇集。作品被翻譯成一百零三種文字的版本,銷量超過二十億本。

  夠了。你還想知道什麼?知道二十億本的意義是什麼嗎?

  二十億本的意義是全世界平均三個人就有一個人讀過她的書,聽過她說的故事。

  說來巧合,她和山田洋次一樣,創造出個性鮮明的固定主角(當然,前前後後她弄出來好幾個),然後由他(或是她)帶引我們走進一個犯罪現場,追尋真正的罪犯。

  故事就這樣?沒錯,應該說這是通常的架構。那你要我看什麼?不急,真的不急,克莉絲蒂會慢慢冒出一堆足夠讓你疑惑、驚嚇、意外,甚至滿足你的想像力、考驗你的耐心和智商的事件來。

  推理小說不都是這樣嗎?你說得沒錯,大部分是這樣,不一樣的是……對了,她像條春伯,像山田洋次,她真會說,而且她用文字說。

  文字的敘述可以讓全世界幾代的人「聽」得過癮、「聽」個不停,除了聖經,也許就是克莉絲蒂。她不是神,但她真的夠神。

  數十年前,台灣剛剛出現她的推理系列中譯本,那時是我結婚前,常有同齡的文藝青年來我租住的地方借宿,瞄到我在看克莉絲蒂,表情詭異地說:「啊?你在看三毛促銷的這個喔?」

  我只記得他抓了一本進廁所,清晨四點多,他敲開我的房門說:「幹,我實在很討厭那個白羅……再拿一本來看看,我跟你說真的,要不是你的書,我真的很想把那個矮儸壓到馬桶吃屎!」

  我知道他毀了,愛吃又假客氣,撐著尊嚴騙自己。克莉絲蒂再度優雅地撕破一個高貴的知識份子的假面具,她的手法簡單,那手法叫通俗,絕對自覺的通俗,無以倫比、無法招架的功力。

  昔日的文藝青年如今跟我一樣,已然老去,但不時還會看到他寫一些充滿理念和使命感極重的文章,在報紙和雜誌上出現。我知道他要說什麼,只是常常疑惑他想跟誰說;同樣,我記得他說過什麼,但轉眼間忘記他說了什麼。但請原諒我,幾十年前那個晚上,他在我家看完的那兩本克莉絲蒂的小說內容,我可還記得清清楚楚。

  也許有一天再遇到他的時候,我會問他之後是否還看過克莉絲蒂其他的書,如果沒有,我會跟他說,想讀要趁早,因為你會老、會來不及。至於白羅那個矮儸,大概永遠不會消失。哦,對了,還有一個叫瑪波,你說不定會來不及認識……

神探瑪波系列導讀

瑪波小姐──洞明世事,仍不失對人情的寬諒
吳曉樂(作家)

 
  瑪波小姐是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的兩名神探之一,名氣不若白羅響亮,支持者倒是挺死忠專情。她也是推理小說界「女偵探」的第一把交椅,至今仍無人能動搖其地位。瑪波小姐系列合計有十二本長篇、兩本短篇小說集。以及一篇收錄於《哪個聖誕布丁?》的小說〈葛林蕭的笑話〉。常有讀者受「小姐」二字所誘,誤信瑪波小姐是妙齡少女,但英文中,未婚女性一律以Miss稱之,實際上,瑪波小姐已六十好幾。按照蓋達克警官的形容,「她的模樣非常蒼老,頭髮雪白,粉紅的臉上布滿皺紋,一對藍色眸子柔和且真摯無邪」。

  瑪波小姐亦是知名的「安樂椅神探」,她的歲數與支氣管炎等痼疾限縮了她奔走的範疇。大部分時間,瑪波小姐僅在英國村鎮裡穿梭,一邊喝茶,一邊傾聽案件相關的陳述。克莉絲蒂刻意將筆下兩位神探做出區隔,白羅是比利時難民,案件時常顯現壯闊的異國情調,瑪波小姐系列則洋溢著恬謐、悠哉的英國小鎮氛圍。瑪波小姐經手的案件,多半以某座莊園、公館為中心,在傭人、園丁、廚師、仕紳與貴婦人等交織而成的人際網絡裡,一樁樁謀殺案就此鋪展。
 
  瑪波小姐的經歷有些神祕,讀者只能從她談及自己的稀少橋段,拼湊出模糊的過往:她接受良好教育,曾待過佛羅倫斯的寄宿學校,一度從事過護理工作。再從瑪波小姐坐擁房產、生活講究等細節,我們不難勾勒她中產階級的出身。上述資訊,幾乎是我們能得知的全部了。

  至於瑪波小姐的個性,我想徵用瑪波小姐首次登場《牧師公館謀殺案》的語句:「她是村子裡最壞的女人,總是知道每一件事,並且做出最悲觀的推斷。」「在英格蘭,任何偵探也比不上一個上了年紀又有很多閒暇的老處女。」「拿望遠鏡賞鳥的習慣也總是讓她別有收穫。」從這些褒貶相依的評價,我們首先歸納出一些結論:瑪波小姐有些好管閒事,城府也深,偏偏她的判斷比誰都趨近真相。

  更細緻地分析,瑪波小姐「溫和無害,乍看糊塗」的表象,是最天然的保護色。與她搭話的人物,屢屢在輕敵的狀態下鬆懈心防,下意識就吐露原先拚命掩藏的犯案痕跡。其次,瑪波小姐認為人性並不複雜,若我們悉心諦視,必能察覺其中的「共性」。她的侄子雷蒙.衛司曾將聖瑪莉米德村喻為「一潭死水」,瑪波小姐則認定死水若放在顯微鏡底下,「其實生機盎然」,而她所謂的顯微鏡,或許指涉了鄉村背景。鄉村生活人情緊密,有助瑪波小姐近距離蒐集人性的不同臉譜。我個人認為,瑪波小姐最專長的辦案手法是「數據分析」,她常將案發現場的樣本扔入聖瑪莉米德村──她的「人性資料庫」,進行搜尋和比對,一旦辨識出相似的行為態樣,接下來她將安坐椅上,預估其發展。是以瑪波小姐一再「後發先至」,她抵達現場的時間總是不無「遲到」的味道,不過待她釐清人物之間的譜系和利害關係,旋即能夠盤整出一些關鍵,為案件帶來重大突破。

  瑪波小姐以閒談獲取的情報,都顯得那麼普通、不起眼,她卻能如同手上的編織活,這一針那一線巧妙地穿引,後續再輕輕一扯,將線索行雲流水地組織起來。瑪波小姐深諳自往昔的歲月萃取珍貴的經驗,舉例來說,有一回,她以「聖靈降臨節過後的週一,園丁必不上班」為由,輕易識破一則謊言;也有一回,她從「發音方式」捕捉到講述者的故弄玄虛。
 
  初識瑪波的讀者,我建議以短篇小說《十三個難題》為前菜,篇幅短小,清爽不占空間,品嘗的餘韻足夠引發興致。至於長篇,我心儀《殺人一瞬間》,此作推理成分相對清淡,架構上更接近「豪門恩怨肥皂劇」,序幕即嵌入一場駭人的畫面,將讀者牢牢地鉤入劇情。辦案過程中,瑪波小姐另聘慧黠迷人的露希小姐,潛入疑雲重重的鹿瑟福。兩位小姐的視角頻仍轉換,前場後場的調度十分緊湊,讓讀者捨不得輕易暫停。克莉絲蒂向來很節制「愛情」的著墨,但在此作,她給露希小姐點綴了幾許風花雪月,時至今日,露希小姐情歸何處,是海內外讀者樂此不疲的謎題。而在《死亡不長眠》中,步履蹣跚的瑪波小姐擔憂一對年輕夫婦,不惜啟程遠行,讓我們見到她慈幼的一面。《加勒比海疑雲》也帶給我相當的樂趣,見瑪波小姐與毒舌老富翁拉斐爾搭檔,完成第一次在國外大展長才的紀錄,很是過癮。續作《復仇女神》,拉斐爾已逝,留下一封報酬頗豐的委託,瑪波小姐積極走入謎團,讀者可以看清她心中晃蕩不止的漣漪。瑪波小姐追憶拉斐爾的絮語,我認為是全系列裡罕有的「情愫」展現。

  瑪波小姐還有項令人歆羨的本事:她的才華普遍獲得男性同儕的認同。亨利爵士稱她「本人絕無僅有,四星級睿智的紅粉知己,老太婆中的超級老太婆」。尼勒警官如此形容她:「為人正直,具有無可指摘的正義感。」時間跨幅長久的蓋達克警官更是五顆星好評:「瑪波小姐能夠用最大限度的鎮靜來思考謀殺、猝死,以及各種真實罪案。」

  按照出版年代,《瑪波小姐的完結篇》是瑪波小姐最後一次現身。若以氛圍而言,我認為《破鏡謀殺案》裡瑪波小姐的自述,更適切地傳達出這位天才神探正緩緩邁向遲暮,「人必須面對現實:聖瑪莉米德昔日風貌不再。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一樣東西能一如往昔。你可以怪罪戰爭(兩次世界大戰),怪罪年輕這一代,或者出去工作的女人,或者原子彈,或者政府,但其實你真正不滿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事實:你正在變老」。瑪波小姐信任的傭人凋零,侄子為她聘請的女傭竟把她視為昏聵無知、需要悉心呵護的老人家。萬幸的是,摯友荷大克醫師捎來了慰藉,他認為瑪波小姐最合適的藥方就是:一場謀殺案。這舉止點醒了讀者,縱使低調不鋪張,瑪波小姐依然、無庸置疑地對辦案懷有莫大熱情。

  文章的尾聲,我要再次回到瑪波小姐的人性觀,她雖堅稱「最無情的猜測往往都會被證實為真」,倒也不吝坦承「我總是對人性抱著希望」。這位英國小姐的魅力自然流淌,她洞明世事,仍不失對人情的寬諒。

名家盛讚克莉絲蒂(依推薦時間排序)
 
金庸(作家)

  克莉絲蒂的寫作功力一流,內容寫實,邏輯性順暢,也很會運用語言的趣味。閱讀她的小說,在謎底沒有揭露之前,我會與作者鬥智,這種過程非常令人享受。其作品的高明之處在於:布局的巧妙完全意想不到,而謎底揭穿時又十分合理,讓人不得不信服。
 
詹宏志(作家、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

  推理小說在從先輩柯南.道爾等人的發明中出現力量時,誕生了一位《天方夜譚》故事中每天說故事說個不停的王妃薛斐拉.柴德,也就是「謀殺天后」克莉絲蒂,整個世界對聽這些故事才有如此的熱情。他們捨不得睡覺,每天問後來還有嗎、還有嗎,永遠不肯離去,這就是克莉絲蒂對推理小說的最大貢獻。
 
可樂王(藝術家)

  所謂「克莉絲蒂式」的推理小說,就是一場和一個天才的寫作者或高明的恐怖份子在紙上捕掠捉殺的戰事。即便是一列火車、一處飯店或一間酒吧,在克莉絲蒂寫來皆充滿神祕和猜謎。在人生適合的下午裡,我總是一面嚼著口香糖,一面跟著矮子偵探白羅穿梭謀殺現場,克莉絲蒂的推理作品無疑是推理世界中最充滿「魔術性」的小說。
 
吳若權(作家、節目主持人)

  我從小就對推理小說情有獨鍾,克莉絲蒂一系列的作品尤其令我愛不釋手。多年來,閱讀推理小說的經驗讓我覺悟:讀者在文字情節中推展開來的驚嘆,不只是因緣於故事的本身,而是自我性格的投射。從這個觀點來看克莉絲蒂一系列的作品,她簡直就是洞徹人性的算命師。而讀者,在她的文字中,發現了自己無可奉告的命運。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做過藥劑師,難免懂得毒藥;嫁給考古學家,難免也就嫻熟文明的神祕;再加上曾經失蹤九天,一切不復記憶的離奇經驗,的確提供了寫作靈感,但若少了想像力,那些片羽靈光縱使辛辣如辣椒,卻不足以成菜。

  推理小說重布局、重人物描寫,克莉絲蒂最厲害的卻是犀利的人性觀察,她一手創造的白羅探長,潔癖個性完全和她相反,更將她所憎厭的人格特質集於一身,殊不知,唯有不對著鏡子寫作,才能夠跳出框架與制式反應,開闢無限寬廣的新世界,建構多面向的詭異迷宮。

  看完她的小說,你只會更加訝異,到底是什麼樣的心靈才能成就這般視野?
 
李家同(作家、前暨南大學校長)

  克莉絲蒂的整體布局十分細膩,最後案情也都講解得非常詳細,回頭去看,在書中都找得到線索。故事的情節與內容也很好看,不是像一個流氓在街上被殺掉那麼單調。……看小說應該要花腦筋、要思考,從小就要養成思辨的能力,看她的小說,就是對邏輯思考能力極佳的訓練。
 
袁瓊瓊(作家)

  雖然被公認是冷靜理性的謀殺天后,但是在理性之下,克莉絲蒂的底色依舊是感情。克莉絲蒂很明白,所有的慾望之後,都無非是某種愛情。在以性命相搏的犯罪世界裡,凶手以終結他人的性命來遂私欲,不過是為了成全自己的愛,或者是成全自己的恨。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以推理小說作家而言,克莉絲蒂的風格相當獨樹一格。她的偵探在辦案時,靠的不光是科學證據的搜集,而是大量運用犯罪心理學,及對人性的深刻了解。例如在《五隻小豬之歌》中,白羅便是藉由聽取嫌疑犯訴說案情時所不自覺顯露的主觀意識及中心思想,而看出其中破綻,找出真凶。白羅是靠腦袋辦案,以心理層面去剖析案情,即使人們敘述的是同一件事,他可以聽出不同角色因出發點及看待角度不同所透露的情緒觀感,從而抽絲剝繭,還原事實真相。

  克莉絲蒂所塑造的人物也生動且各具特色,不同個性所出現的情緒反應描寫,皆細膩而準確,讓讀者產生豐富的想像空間,一展卷便欲罷而不能。
 
吳曉樂(作家)

  克莉絲蒂使用的語言平易近人,主要是以角色與情節的對應來斧鑿出故事的深度,堆疊出讓讀者回味的迂迴空間。而她筆下的角色往往性別、階級、性格、族群各異,塑造出多元又豐富的人物群像。

  文學作品不問類型,若要流傳於世,最終仍得上溯至「人性」的理解與反思。而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屢屢得和自己的人生討價還價,或千方百計讓主觀意識與客觀條件達成某種程度的整合,讀者在重建人物的心理軌跡時,也見識到自身的是非成敗,我認為,這也是克莉絲蒂的作品能夠璀璨經年、暢銷不衰的主因。
 
許皓宜(心理學作家)

  克莉絲蒂筆下的故事看似在談人性的醜惡,實則像一位披著小說家靈魂的心靈引導者,用她的文字訴說著人們得不到「愛」時的痛苦。於是在故事終了的剎那,你不得不對人生多了幾分「看透感」:原來,我們心裡的那些痛苦、報復與自我折磨的慾望,不是因為「憤恨」,而是起於對「愛的失落」。這或許是我們在情感世界中最珍貴且深刻的一種覺察了。

  推理小說荒謬驚悚嗎?不,它其實很寫實。它幫我們說出心裡的苦、怨、醜陋的慾望,於是,我們可以重新學習愛了。
 
一頁華爾滋Kristin(影評人)

  從有記憶以來,閱讀克莉絲蒂最迷人之處往往不在真正的凶手是誰,而是在於「Why」(為什麼)與「How」(如何進行),在於人性與心理描摹的故事肌理。依循其書寫脈絡,會發覺不只是邏輯清晰、布局縝密、著重細節,她總能完美掌握敘事節奏,書中人物彷彿真實存在般鮮明躍然紙上,讀者情緒會隨精準文字保持流轉、跳動、收放,掩卷時並無太多真相水落石出的暢快,反倒淡淡的惆悵化為餘韻襲上心頭,原來還是種種意料之外,卻屬情理之中的人性盲目使然。私以為,那成就了克莉絲蒂的推理故事之所以無比迷人的主因之一。
 
冬陽(推理評論人)


  雖然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作品並非我的推理閱讀啟蒙,卻是養成閱讀不輟的重要推手。首先,她無庸置疑是個說故事能手,打開我名為好奇的開關;其次是設計犯罪事件的巧妙多元,既日常又異常,凶手更是叫人意想不到。沒錯,我相信每個當讀者的都忍不住想破案,想早偵探一步識破詭計,或者像考試結束鈴響前一秒,瞎猜都要指著某個角色大喊「你就是犯人」!然後會忍不住作弊──不是翻到最後幾頁窺探真凶身分,而是往前翻查讓人起疑的段落、偵探顯然掌握重要線索的時刻,直到忍不住豎白旗投降,看神探(我知道啦,真正把我耍得團團轉的聰明人是作者)頭頭是道地分析我遺漏錯置的片片拼圖,終於看清真相全貌。這,就是偵探推理,我因此熟悉遊戲規則、沉醉在每一場迷人故事裡,成為這個類型書寫的俘虜,享受至今不疲的美好滋味。
 
石芳瑜(作家、永樂座書店店主)

  布局細膩,處處留下線索,破案解說詳細,說明了這位安靜、害羞的推理小說女王心思縝密,且充滿想像力。密室殺人,完美犯罪,《東方快車謀殺案》不愧為古典推理小說的經典。再加上神祕的東方色彩,隨著火車抵達的迫切時間感,連非推理小說迷都會神經拉緊,讀完大呼過癮。

  家庭主婦缺少人生經驗?處女座的阿嘉莎.克莉絲蒂充分展現她過人的寫作天分,靠得是從小開始的閱讀,以及對偵探小說的著迷。三十歲寫下第一本偵探小說《史岱爾莊謀殺案》的克莉絲蒂,在那個時代並不能說是「早慧」,但寫作生涯五十五年中,共創作了八十部偵探小說,卻令人難以企及。這位害羞靦腆的小說女神,大概是相信只要有足夠的理由,每個人都有殺人的可能!
 
余小芳(暨南大學推理研究社指導老師、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學生時代加入推理社團,社課指定讀物便是經典作品《一個都不留》,成為我對克莉絲蒂的初步印象,自此沉浸於推理小說的世界。隔年寒假陪同學參與轉學考,在斜風細雨的走廊中,滿足讀完《東方快車謀殺案》。隨著歲月遠走,已昇華成趣味回憶。

  踏入推理文學領域需要認識的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絕對名列其中,她的作品常有英國小鎮風光、莊園式的謀殺、設備豪華的交通工具等,還有特色鮮明的偵探活躍其中。書中少有血腥、暴力的橋段,布局巧妙且結構嚴密,手法純粹、知性,故事內容與人物性格融為一體,以高超的想像力結合說好故事的能耐,為推理小說開創新局面。克莉絲蒂推理全集重編改版,值得新舊讀者一起探索。
 
林怡辰(國小教師、教育部閱讀推手)

  多年後,還是難忘第一次閱讀阿嘉莎.克莉絲蒂作品的感動和激動。

  這套將近一世紀的作品,文筆流暢,邏輯縝密,過程中不斷與作者較量、猜出凶手,直到最後解答不禁佩服,蛛絲馬跡處處展現作者的精妙手法,於是又拿起另一部作品,再次沉溺在謀殺天后所編織的日常世界中的奇幻,無可自拔。犯罪動機和手法穿越時空限制,如今讀來合理且依舊令人感動,閱讀中趣味橫生,難怪成為後來諸多偵探小說的原型。

  克莉絲蒂創作生涯中產出的八十部推理作品,至今多部躍上大銀幕,無怪乎被稱之為「經典」,喜愛推理偵探作品的人不可不讀,你會驚異於她在文字中施展的魔法!
 
張東君(推理評論家、科普作家)

  我愛克莉絲蒂!這位在台灣有時會被稱為克奶奶的超級暢銷推理小說家,即使是自認沒讀過她的書的人,也都會在各種書籍或影視作品中看到對她致敬的片段。由於她喜歡旅行和冒險,那些經驗與體驗都成為書中的場景,因此閱讀她的作品時,不只是雀躍地跟著偵探推理,也有了虛擬的旅行體驗。或者當成旅遊導覽書,在出發去尼羅河、去英國鄉間、去搭船搭火車時,就塞一本克奶奶的作品到隨身背包中。

  我還是大學新生時,就聽學姐說她哥哥經常看克奶奶的小說,而且邊看邊狂笑。於是我跟著效仿,在某次搭飛機之前買了第一本小說當旅伴,不只看得超開心,看完後還到處找尋書中出現的那種有兜帽的斗篷,當成出門時的必備用品。克奶奶的作品是跨越文字、國界的。只要看過一本,就會不停地追下去。還好,真的是還好只有八十本。何況這次是全新校訂的紀念珍藏版,當然不能錯過!
 
發光小魚(呂湘瑜)(文史作家、助理教授)

  一部好的偵探小說,除了情節設計巧妙之外,還需要洞悉人性,如此方能合理地交代人物的言行舉止與動機。阿嘉莎.克莉絲蒂便是其中翹楚,她的作品不管是偵探、愛情小說或戲劇,必要元素都是謎題與人性。在寧靜無波的場景下暗潮洶湧,永遠都有意料之外,讀者的情緒也會隨著劇情的進行起伏糾結。克莉絲蒂觀察到時代的變化,將犯罪心理融入作品中,於是,看她的小說不只能得到解謎的快樂,同時對人性也能夠有所省思。

  此外,克莉絲蒂豐富的人生歷練及旅行經歷,例如一九二二年的環球之旅、居住過也旅行過的巴黎和埃及,甚至是追隨考古學家丈夫前往的中東,都讓她的小說讀來更加充滿異國情調。如果你也愛旅行,不如就讓我們一同搭上那一班南法的藍色列車,或由伊斯坦堡出發的東方快車,跟著白羅鑽進一樁奇案,一嘗旅程中破解謎題的快感吧。
 
盧郁佳(作家)

  國小時,家裡買了一套阿嘉莎.克莉絲蒂全集,從此成了我的毒品,在白癡課本將我的腦袋啃嚙成海綿般空洞時,撫慰受創的心靈,那時我仍對人心險惡一無所知。

  數學課教你列算式,樂趣遠不如克莉絲蒂教你住宅平面圖、偷換時序的密室魔術,你從庭園長窗進房間,我從房門直通鄰房,他從走廊進房……從而學會故事是建構邏輯。她文風多變,時而《四大天王》中讓神探白羅向助手海斯汀大賣關子,眉頭緊皺、山雨欲來,預示天翻地覆,只能靠他拯救世界;時而用維吉尼亞.吳爾芙《自己的房間》中俏皮的語言,讓貧苦村姑安妮在《褐衣男子》中回憶南非出生入死的冒險,竟源於她耽讀村裡圖書館爛舊的冒險愛情小說,還有戲院每週末放映〈帕米拉歷險記〉,帕米拉每集從飛機跳落高空、搭潛艇、爬上摩天大樓,每次被黑幫老大抓到總不一刀斃命,卻老要用瓦斯毒死她,暗示續集又會逃出生天。

  長大才發現,克莉絲蒂小說就是我的〈帕米拉歷險記〉:它以歌劇般輝煌龐大的天真陰謀、精細的人際觀察(一句話重音放在哪個字、從膝蓋鑑定女人的年齡等),召喚年輕讀者抱持浪漫精神投入未知的壯遊,瘋魔、衝撞、冒犯,傷痕累累毫無懼色。正如瓦斯在冒險片中太多、現實中卻太少;陰謀在現實中沒有克莉絲蒂寫得那麼複雜,但她刻畫的心理卻是現實中解謎的試金石。
 
賴以威(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或許可以為經典下幾個定義:該領域的愛好者更都讀過;不是這個領域的愛好者,許多人也都聽過;影響後續的作品,在很多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值得反覆再三閱讀,每隔一陣子再讀都可以獲得閱讀的樂趣,有更多的體悟。我永遠記得第一次讀克莉絲蒂的作品時,被那宛如嚴謹設計數學謎題的鋪陳、推進給深深吸引、震撼。從這幾個角度來說,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被稱之為「經典」,可說是當之無愧。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克莉絲蒂小說的魅力在於透過每個角色的對白,藉由不斷的說話來表現人物的個性,以彰顯其人格特質中一些無法被忽略的事實。我們從他們的言語、講話的過程和字裡行間,竟然就能知道誰是凶手。

  我從克莉絲蒂的小說學到很多,除了推理小說有趣的事實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在工作的職場跟人應對的時候,如何從語言和對話裡去捕捉某些隱而不顯的事實。許多人們欲蓋彌彰的東西,無論心事也好、祕密也好,克莉絲蒂都會用文學的手法,讓你理解語言的奧妙和魅力。

  克莉絲蒂的書寫會讓你覺得彷彿自己也在現場,你可以從聽到的對話當中,學會如何理解人心的一些小技巧,這是小說家最出色、最偉大的地方。我們必須學習傾聽別人說話──這些人講話是真誠的嗎?他想要跟你分享什麼資訊?這些資訊可靠嗎?──這是我在閱讀推理小說時,最大的收穫和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刻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推理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种种欲望、嫉妒与恐惧。那些主要角色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灰色地带和难以言说的过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受害者或加害者,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高压的道德困境中,观察他们在极限状态下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对人性的精妙拿捏,使得整个故事的张力远超一般的“谁是凶手”的游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动机刻画的细腻,每一个看似荒谬的举动背后,都有着一套自洽的、让人不寒而栗的逻辑。读到某些情节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共鸣式的战栗,思考如果是我处于那种境地,又会如何应对。这本书真正探讨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脆弱与强大,非常引人深思。

评分

这是一次挑战智力的绝佳体验,但绝非那种刻意设置的、充满逻辑漏洞的“诡计集合”。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在给出所有必要线索的同时,又成功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错误的“显而易见”之处。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似乎在和你进行一场公平的博弈,所有的证据都摆在了桌面上,但最终的组合方式却出乎意料。我尝试在阅读中段就推导出结果,但每次都因为一个不经意间被忽略的小细节而功亏一篑。这种被“戏耍”的感觉,非但没有带来挫败感,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求胜欲。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推理能力,更是观察力以及跳脱既有思维框架的能力,读完之后,有一种久违的酣畅淋漓的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的氛围营造简直是一绝,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感觉自己被一股无形的张力牢牢抓住了。作者对于细节的描摹,无论是环境的刻画还是人物细微的情绪波动,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你仿佛能闻到那些陈旧书页散发出的气味,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特有的压抑与躁动。故事的节奏控制得炉火纯青,时不时抛出的悬念和线索,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但同时又享受着那种被层层迷雾包裹的感觉。每一次以为自己接近真相时,都会被引导向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向。这种高明的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刺激和智力上的挑战,完全沉浸其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那种抽丝剥茧、步步为营的叙事结构,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构建复杂迷局的能力。读完之后,回味无穷,总觉得还有些什么细微之处被自己忽略了,忍不住想立刻再翻回去细细品味。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精准的力度。遣词造句的选择上,透露出一种老派作家的沉稳与自信。它不像当代很多追求快节奏的文学作品那样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力求每一个词语都能准确地嵌入到情境之中,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它的叙事腔调是如此一致且强大,仿佛有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低沉而坚定地向你讲述着一个发生在遥远时空的故事。这种稳定的语感,为整体的悬疑气氛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得那些突如其来的冲击更加震撼人心。初读时可能会觉得节奏略微缓慢,但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这种铺陈是为了最后的爆发积蓄力量,每一次阅读体验都是一次对文字力量的再确认。

评分

我必须称赞一下这本书在构建世界观上的精细程度。虽然故事的核心围绕着某一个中心事件展开,但作者对于周围社会环境和人际网络的描绘,细致到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事件的背景板,更像是参与到事件本身的一个“角色”。从某个阶层的社交礼仪,到当时社会对待某些议题的普遍态度,都交代得井井有条。这使得整个故事的发生拥有了极强的可信度,让你完全相信在那个特定的时间、那个特定的地点,这样离奇的事件是可能发生的。这种环境的沉浸感,是许多悬疑小说所欠缺的。它要求读者不仅仅关注情节的走向,更要留意那些隐藏在对话和场景描写中的时代烙印,这无疑提升了作品的厚度和耐读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