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與共在:科幻、旁若、酷兒的文學與文化政治

彷彿與共在:科幻、旁若、酷兒的文學與文化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凌
图书标签:
  • 科幻
  • 酷儿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性别研究
  • 边缘文化
  • 台湾文学
  • 政治哲学
  • 后殖民研究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創作與研究雙棲 洪凌 論文選集——

  科幻研究·酷兒視角·旁若文學分析
  台灣第一本深究「非寫實、跨物種、反線性未來主義」的幻異文學專書。

  |本書內容|
  《彷彿與共在》將科幻研究、酷兒視角、旁若文學分析的三重叩問治爐於一體,是台灣第一本結合上述理論,深究「非寫實、跨物種、反線性未來主義」的幻異文學專書。

  本書收錄作者近二十年來深耕這些領域的論文篇章,以幻設、情色、黝暗恐怖為論證主軸。從勒瑰恩《黑暗的左手》帶出常態性別編碼的侷促,以「過時的」皮繩愉虐(BDSM)系列拉出情色幻想對生命政治之無比重要性,以「罔兩」知識論深入探討「異世界」(Otherworldly)的科技幻想創作譜

  系——包括從1970年代至今的新浪潮(New Wave)、賽薄叛客(Cyberpunk)、後人類(Post Human)乃至克系觸肢等怪物書寫理論,構築形影之外的旁若世界-宇宙。

  《彷彿與共在》會讓熱愛上述類型文學的讀者欲罷不能,亦是研究相關領域者的必備著作。褪去秩序管控的正典san值,此書與讀者一起潛入實證主義難以窺見的智識,領略黑色星辰惘惘浮現、怪奇複數血月蒞臨卡扣薩(Carcosa)的戰慄快感。

名人推薦

  丁乃非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白瑞梅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林純德 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
  許甄倚 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楊乃女 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廖勇超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 一致推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探讨文学与文化政治的著作的图书简介,它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具体内容。 --- 书名:幻境与现实的棱镜:当代叙事中的权力、身份与边缘化书写 引言:被遮蔽的风景与新的视角 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景观中,我们所阅读、所欣赏的文学作品,往往不只是简单的娱乐或审美体验。它们是时代的镜子,折射出权力结构的运作、社会意识形态的流变,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中寻求身份认同的挣扎。然而,长期以来,主流的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常常将某些声音和主题边缘化,使得理解复杂现实的多个维度受阻。《幻境与现实的棱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以一种审慎而批判性的姿态,深入探究当代文学与文化领域中关于权力、身份与边缘化书写的前沿议题。 本书并非对既有经典的全面梳理,而是聚焦于那些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因其叙事方式的独特性或主题的敏感性而引发争议、重塑认知的文本群落。它以一种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批判理论、社会学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方法,旨在揭示文学作品如何在构建或解构现实的认知图景中扮演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权力叙事的解构与重构 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是“权力”如何在文学语言中被编码、表达和挑战。我们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载体,既可以巩固既有的社会等级和霸权结构,也可以成为反抗这些结构的有力工具。 1. 宏大叙事的裂隙:历史记忆的重写 许多当代作家热衷于“重写历史”,挑战那些由胜利者书写的、看似不可动摇的官方叙事。本书分析了几部重要的后殖民和后真相时代的文本,它们通过颠覆既定的历史时间线和人物定位,迫使读者重新审视“真实”的历史是如何被建构的。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当传统的历史视角被打破时,文学如何介入到公众记忆的重塑之中,以及这种重塑所带来的政治后果。例如,对“失语者”声音的恢复,以及对民族神话的系统性瓦解。 2. 资本逻辑与身体政治 在高度市场化的当代社会,资本的逻辑渗透到文化生产的每一个层面。本书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表现和批判“新自由主义”语境下的身体与劳动的关系。我们审视了那些描绘“异化劳动”和“数字剥削”的文本,分析了作家如何通过反乌托邦式的想象,揭示消费主义文化对个体主体性的侵蚀。这些作品往往模糊了艺术与宣传的界限,它们本身也成为了资本运作的一部分,构成了复杂的文化景观。 3. 媒体化生存与真实性的危机 本章关注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下,文学叙事所面临的挑战。当“真实”成为一种可塑的商品,当信息被算法和滤镜重塑时,文学作为一种深度介入现实的媒介,其批判功能是否被削弱?本书分析了那些试图捕捉“超真实”体验的文本,探讨了文学如何试图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锚定一种超越表象的意义,以及这种努力的艰巨性。 第二部分:身份的流动性与边缘的拓扑 本部分转向对“身份”这一核心概念的探讨,尤其关注那些处于社会边缘或身份光谱两端的主体所发出的声音。 1. 边界的消融:流散与归属感的重构 全球化和移民潮导致了身份认同的复杂化。本书考察了“流散文学”的当代变体,分析了那些描绘跨国界生活、文化冲突与身份重塑的叙事。我们不仅仅关注“乡愁”,更关注个体如何在多个文化代码之间搭建新的连接点,形成一种“流动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再依赖于固定的地理位置或种族血缘,而是一种主动构建的文化实践。 2. 身体的政治学:能见度与隐形 本章聚焦于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物化”或“隐形”的身体体验。我们探讨了残障书写、神经多样性叙事(neurodiversity narratives)的兴起,以及这些文本如何挑战了社会对“正常”身体的预设。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细致解读,我们看到作家如何将身体从纯粹的生物学概念提升为政治立场,使得每一个身体部位都成为抵抗和表述的场域。 3. “他者”的镜像:跨文化对话的张力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他者”的形象构建愈发敏感。《幻境与实在的棱镜》分析了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创作,揭示了文化挪用、刻板印象再生产以及真正有效对话之间的微妙平衡。我们考察了文学如何尝试超越“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构建一种承认差异、尊重复杂性的互文空间。 第三部分:文学形式的实验与伦理疆界 最后一部分关注文学实践本身,即作家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创新来承载其文化政治的意图,以及这种形式探索所涉及的伦理考量。 1. 非线性叙事与认知重塑 本书分析了当代文学中大量采用的非线性、碎片化叙事结构。我们认为,这种形式上的“断裂”并非仅仅是风格上的选择,而是对现实感知深度破碎化的模仿和回应。通过打乱因果链条,作家迫使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从而在认知层面实现对既有世界观的颠覆。 2. 拟人化与生态伦理的转向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一些作家开始探索新的主体模型,赋予非人类实体(如动物、植物、乃至无生命的物质)以代理性(agency)。本章考察了当代生态文学中“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分析了这些叙事如何试图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藩篱,拓展我们的道德关怀范围,并思考文学在推动生态伦理变革中的潜力。 结论:未完成的批判与持续的介入 《幻境与现实的棱镜》旨在提供一个观察当代文化政治的有效工具,而非一套终极答案。文学的政治性在于其持续的批判能力和对想象力的解放。本书强调,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必须永远保持警惕和开放性,因为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权力关系始终处于动态的建构之中。每一部新的文本,都可能开启一个新的辩论场域,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理解世界的棱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凌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已出版論述文集與專書:《魔鬼筆記》、《酷異劄記》、《光幻諸次元註釋本》、《想像不家庭》、《彷彿與共在》等;短篇小說集《肢解異獸》、《異端吸血鬼列傳》、《復返於世界的盡頭》、《銀河滅》、《黑太陽賦格》(已有日文譯本)、《年記1971:風靡宇宙的復刻版》等;長篇小說《末日玫瑰雨》、《不見天日的向日葵》,【宇宙奧狄賽】系列六冊,《混沌輪舞》等。

  學術論文散見《文化研究》、《應用倫理評論》、《中外文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思想》、《同心圓:文學與文化研究(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Reconstruction: 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ulture(斜體喔)等。

  主要研究領域:科幻小說、旁若文學與影視、文化研究、巴勒斯坦專題、酷兒理論、情慾與國族,跨物種政治。

图书目录

作者序|幻設、罔兩、共可能性:墨鏡凝視雙重鏡面,深淵凝視彼之形影

1.    _跨性為王,胎生陰陽:娥蘇拉‧勒瑰恩「瀚星系列」的跨性別閱讀
2.    _幻異之城‧宇宙之眼‧魍魎生體:分析數部台灣科幻小說的幻象地景與異端肉身
3.    _時移事不魍,物換星不移:從三種跨性男的皮繩愉虐敘事分析酷兒時空
4.    _過往遺跡,負面情感,魍罔兩魎:從海澀愛的「倒退政治」揣摩三位異體的酷兒渣滓
5.    _反常肉身奇觀,跨性酷異戰役:再閱讀科奇幻文學的酷兒陽剛與負面力量
6.    愛的圈養:晚近台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7.    人外與「外人」:探究旁若文本的跨物種政治與世界構築
8.    _雀瑞的碳基生命多樣性:從瀚霓獅的浪漫探險到水蛇星的異域共生
9.    _「女身男人」的多向度稜鏡:拉思的平行宇宙(跨)性別追索與解構
10.    _亮燃時空的迷燈幻景:在彩虹遊戲箱庭攻略的太空牛仔與情色黑天使

作品列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199519
  • 叢書系列:文選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幻設、罔兩、共可能性


  墨鏡凝視雙重鏡面,深淵凝視彼之形影

  約莫二十年前,接下《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翻譯工作1。以後見之名審視當時至此刻的歷程,或許像姜峰楠(Ted Chiang)在《你的生命故事》(Story of Your Life,改編電影為《降臨》The Arrival)所闡述的彼方(異星)訪客書寫模式:第一筆描繪的當下就朝著最後一筆蔓延,既是註定,也是各條件共組的「耦合」(contingency)。書寫者本身未必知覺、甚至無法思量,在這一篇(一段)的最後句號之前,尚有斟酌更改的餘地。

  回歸四次元的線型時間理解來說,完成《黑暗的左手》譯稿後,繆思出版的總編給予慷慨的字數額度,於是我認真又任性地寫了一篇可稱為期刊論文草稿的「導讀」。在書籍將近出版、久未碰觸正式會議發表的契機,受到中研院民族所在2004年的學術會議邀請,以「數位、塞薄空間、擬真」等關鍵字集結的精彩提案2。思忖甚久、實在不想推卻的癥結主要有二:在1998年初完成碩士學位後,一頭栽進長篇小說系列的撰寫與從事喜愛作品的評論與翻譯,經過整整六年,已經有種薪柴盡情燃燒到極致的地步,似乎該做些「什麼別的」。再者,這段漫長的六年,無論是會議或期刊論文,都沒有足夠的推動(momentum)讓我從「有點想寫」支撐到完成,但在寫《黑暗的左手》導讀稿過程,某種稱為「起心動念」或稍嫌輕浮的「技癢」情念,就這樣生成湧現。以正式的學術語彙來說,這股趨勢不完全只是書寫者的「主體自主性」,更像是不由自已地,偕同集體企劃、相涉夥伴們共有互享的「共生發」(sympoiesis)。

  於是,本書收錄的第一篇論文能夠產出,是在這兩次經驗的基礎上得以成立。繼在2004年堪堪順利寫出久未操持的會議論文,在衝動下、緊接到香港中文大學的文化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當另一個與研究方向非常契合的專題主編邀約時,我毫無考慮地接下任務。在極短的時間,以中譯本導讀為基底,用英文寫完這篇,並且幸運找到優秀的英翻中譯者。在此之後,無論是本書的任何一章,都是發生於「在終點句之前就別無選擇,第一筆就承載結論」的模式。

  構成《彷彿與共在》的主調,就目錄看,是分析科奇幻作品與「外於常態現實」議題的期刊與專書論文,也就是吻合「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政治」。在揀選與檢視這二十年的研究生涯,割捨了一半左右的學術出版,讓此書成為一本專獻給幻設文學(Speculative Fiction)、罔兩理論,以及企圖含括「無外」(without boundaries)概念的「共可能性」(compossibility)。

  對於這三股論題,我密切接觸的時間段正好組成了此生至今的一半歲月。正式將科奇幻恐怖(Science Fiction, Fantasy, and Horror,或以「旁若文學」統稱)視為學術領域的首要功課,起點是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年。當時的我熱衷於大量閱讀英美(與一些)蘇聯東歐的科幻-奇幻小說,構成了主要以寫書評與綜合引介來實踐的「練筆階段」。

  第二階段的重點,則以莊子的「罔兩篇」、「逍遙遊」、「應帝王」等篇章來追索(包括但不止於)酷兒理論新可能性。在這段時期,我的鑽研並非純然與學術有關,而是在竭力思考何謂邊界與疆界、帝國與邊陲的科幻創作時,到處搜羅閱讀的「副作用」3。在這段時期(從2002年左右到2007年),同時處於論述與被論述的位置,既是中文酷兒領域重要著作《罔兩問景》的分析對象,亦是(在邊側)研讀之前幾乎未涉足的中文哲學,思考「框內有框、夢在夢自身的複數形」。在閱讀三位作者(丁乃非、白瑞梅、劉人鵬)的個別與合寫論文時,從他們的蜿蜒曲折路徑得到的初步啟發,簡略地說,就是「共而不必然同,群非個體之敵」。對於一個從小就受到「科學主義」浸染、自認「個體獨一無二」信念至上的我,得到了幾乎是粉碎而後重構的快樂。

  當《罔兩問景》於2007年出版時,也是我所處的地緣(台灣與香港)興起劇烈意識形態變動的契機。如何讓中文學術領域的酷兒理論不只是第一世界的「文化翻譯與仲介」,從莊子到《罔兩問景》八篇論文的閱讀-回饋軌跡,影響了本書當中被作者「我」好奇推敲的諸形與眾影,以及那些外於形影之「不相隨者」。

  在此,對於「旁若-彷彿」的看法,在我與同儕暨朋友的廖勇超的對談文章〈旁若的多重宇宙/語奏〉4,是迄今最完整的耙梳。以下引用的篇幅是截至目前、將「旁若」作為命題與中介的重要觀點:
 
  廖:我自己是觀察到“para”這個字首幾個有趣的意義:第一個是“side by side”,也就是在某一個「正典」或是「宿主」的旁邊。第二個是“beyond”或“pass”的意思,也就是一種擦邊球、從旁側飄過的概念。而我自己比較關注的是所謂「字序的顛倒性」(the transpositionality of words)這問題。這牽涉的是當「旁若」作為文字、符號、影像,甚至聲音之表意系統時,它開啟了將表意系統重新排列組合的潛能。同時,這也連結到「旁若」可以殊異化正典的文法系統;也就是說,它在排列組合的過程中,其實會組構成獨樹一格,卻又同時貼近、寄宿在原宿主旁側的「非(正典)文法系統」。

  洪:(⋯⋯)講到表意置換的時候,我想到在寫中文科幻小說的時候,(作者們)常常會置入「台灣」想像的「台」或是「中文」想像的「中」。而這之內,何為宿主、何為寄生者呢?或許可以回應到你剛剛談到「字序顛倒性」的問題。譬如,假如有一天我們讓「寄生蟲」變成一個俯視眾生的邪神,或是讓酷兒(queer)因為翻譯而有了「可談性」(意思是,讓它在華文的可談性變得不同於英文),形成的是對字義的意識性轉換。

  至於談到“para”的中文翻譯「旁若」,首先出現在劉人鵬的論著〈在「經典」與「人類」的旁邊:1994 幼獅科幻文學獎酷兒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起初我聽她說應該如何翻譯“para”的概念時,本是思考是否採用類似將“ cyborg ”翻譯為「賽伯格」的音譯法。後來她用中文系的敏感度指出,「旁若」的翻譯不只是音譯而已,更隱含既是在旁邊、又是「彷彿」(也就是「若」的意思)、似是似非(almost yes and almost not)的意譯。

  我認為,台灣在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這段時期,尚且願意接納一些不太屬於「原生種」的外部成份。所以,在那時候對一位中文系做科幻的學者來說,劉人鵬處理的是純粹中性的「中文」而已嗎?是「中文」裡面的何種中文呢?她在〈在「經典」與「人類」的旁邊〉除了分析一些科幻作品,也向莊子《齊物論》中「罔兩問景」篇取材。「罔兩」就蠻符合你剛提到「旁若」作為「擦邊球」式的概念。

  廖:科幻小說中,當情慾被提及到一定的程度時,科幻便變得不再似「科幻」。除了剛剛提及的形式之外,是否還有能夠突破文類定義的內容、要素或內在於旁若文學的能量?比如說,當這些要素被放在科幻中,便會讓「科幻」不像「科幻」?放在寫實中會讓「寫實」也不再「寫實」。

  洪:對啊,這種「不再⋯⋯」就是超出了。而這種文類的超出 (excess)不但不會被讚許,反而不是被視若無睹,就是被認為不該如此。有個例子,我們以前在看哥德式小說(gothic novel)時,有一個很小的文類叫做「低俗恐怖」(penny dreadful)。它的廉價主要來自它的驚悚感好像不及那種正典的恐怖小說,也同時來自它有點灑狗血。美國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無論再怎麼把「怪譚」放入學院的殿堂,只會把這類小說歸入「低俗小說」(pulp fiction)一類,即使它有多「科」或有多「幻」,因為它很廉價、不夠高貴。

  在這類型當中 ,有一篇後來被視為「怪譚」很重要的著作是莫爾的〈殺怖洛〉(“Shambleau”)。莫爾在裡頭改寫了蛇髮女妖的故事。這位蛇髮妖在故事中被一個來自星際駛來的、具有黑色電影(film noir)非正典英雄式的走私者──男主角西北史密斯(Northwest Smith)──撿回去。本來看似是一種強者救援弱者的權力關係,然而那個「強」在故事中卻不斷受到「高熱夢」(fever dream)侵襲,以至於最後當他進入蛇髮妖視線所製造 的「旁若」地景(para-landscape)、並向蛇髮妖俯首稱臣的一剎那,就出現了文類之間不該有的成份:假設你寫的是正統的「科幻」時,那照理說「強」的角色應該是比較「外」的 , 但事實上最彰顯「 強 」的反而是那個蛇髮妖,因為它看似粗而鮮紅的頭髮,其實是一條條又滑又會流動的觸鬚 (tentacles)。這些觸鬚到最後滑入了那位冷硬男主角的毛孔裡。這種冷硬陽剛被異物的黏滑性觸動的情狀,就類似旁若書寫本身的「寄生蟲─旁若域 」意義:它侵入且控制、主宰了被侵入者(宿主)。

  順道一提,還未熟諳(發想)以上的理論之前,叩問「形」與「影」的關鍵早在1997年。彼時在英格蘭的我,站在支援公娼工作權的位置,後知後覺(充滿時間差Time Lag)地得知,原來有某種將「不乾淨、沒尊嚴(恰如非主流文壇認可的類型文學)」的性/別位置與倡議者視為「寄生蟲」(parasite),並且感到理所當然的女性主義「高層」。若說當時年少火爆的自己並未感到義憤,類似從事造假的自白書;然而,除了義理層次的反感與單純的震驚,我這個自私的研究位置,得到了至今仍樂此不疲的論證靈感與暢快追問。
 
  從para 這個字根,既造出看似負面的「依附」與「次要」等字彙,卻也造出閃耀詭譎的風景。它們是這個處處缺漏、猶待補完的「現實層」可能掙脫桎梏的線索:「平行並置(但不相同)的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終其一生或以多重生命建模來探究的「弔詭」(paradox),以及,在台北市長陳水扁上任後拍板廢除公娼的幾年之後,作家與評論家狄蘭尼(Samuel R. Delany)在1999年出版的文集《短小觀點:酷異思考與旁若的政治性》(Shorter Views: Queer Thoughts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Paraliterary)所闡述的論述核心:不人類、不未來主義、不輕蔑歷史、不非此即彼。被主導文化政治視為「旁邊」(支線)與「寄生」(低端)者,是朝向毫無反思(形)與振振有辭(影)的「形影不離」詰難,激發「微暈光景」的密碼與鑰匙。

  最後與最近期的理論影響,來自閱讀趙汀陽的「新天下主義」5。在他的專書,趙提出不同於單子化奪掠式生存(如「社會達爾文主義」或更近期的「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代議制度、強制壓境的強權(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管控。對他來說,「世界化生」(worlding)最佳的狀態在於運用非零合遊戲模式的「兼容」與「共存」,亦即天下是屬於「世界(的共容)」:「天下概念假定,必定存在著某種方法能夠將任何他者化入共在秩序中,即使某個他者堅決拒絕加入天下體系,也必定存在能夠相安無事的共在方式。」6趙的題綱指出,多重化的共體(co-beings)為無邊際的天下體系,同時包含「最好與最壞」的可能。最好的可能是沒有被排除者的兼容並蓄,任何事物彼此化合的「相互變成」(becoming-with);最壞的可能是互不干涉,但在這個不強行分界的體系內,無法產生絕對的制高點。

  從這個論證來推演,眾物種的「屬」(genus)與書寫的「文類」(genre)在非對立的條件來琢磨各自出路,並不堅決對立,但也非全然「同質」(即使在最心靈互通的集體超意識Hive-Mind, Overmind,也存有複數的微調)。在拒絕「敵我絕對化」的前提,競逐與合作世界(們)的「之間」,覓出非主導文學與文化政治(旁邊與仿若)的「共在」。或許,這些操作是讓各系統逐漸質變,終究不可能產生唯一主導性與「正統經典」的與路徑。

  本書能夠完成與出版,堪稱艱難綿長,過程卻不時體會甘美餘韻。在我的寫作生涯從未遇過這麼多重的自我提問,陷於美好的未解之謎,演算到「幾乎、仿若」有答案但相差些許的況味。陪伴至今,首先要感謝近兩年來、從初步規劃到完成編輯的蓋亞出版社,尤其是常智與育如,本書篇章歷時的二十年亦是我與蓋亞合作的二十年。再者,非常感念專書外審們細緻的閱讀,給予讚賞與評論。在從事學術研究,必須孤絕但與志同道合的同儕「共有互涉」,無論在無外的天下或最好/最不欲的世界,同領域學者就像魯迅的期許,錯落地走出路徑7。在這個結社裡,能與白瑞梅、丁乃非、林純德、林建光、楊乃女、廖勇超從事不含蓄智識與後/非人類的棋局遊戲,在多重宇宙的各處交換虫洞的座標,大概只有從事幻設與旁若文學小團體纔有的趣味?我工作的世新大學研究所,無論是同事或學生,在這段時間給予共同「之間」的支持,義氣相挺。身為認識二十年以上的好友,宋總是以各種安撫順毛來支援毫無「老大」經典範式的我,在校對過程大力協助、提供好看資料的wolfenstein是擁有碳基軀殼的塞薄空間精靈。在我思考到很想關機的時候,愛徒們(Tony、然兒、耿民)給予許多奧援,如照料貓皇、徹夜聊談、遞送酒茶咖啡點心等。如果我所處的宇宙-天下是個刪除這些chosen kinship的界域,大約不會有寫出這些作品的「我」。

  從二十一世紀初至今,於太陽系第三行星認真鍛鍊的白鷹,是我在探索闖蕩告一段落後、不時前往憩息的所在。世情萬千如修真千劫,無法不坦然承接。在道阻且長、瞬間辯證等同萬載試煉的每一刻,唯有摯愛的小貓神皇們——以太(Ether)與阿烈弗(Aleph)——與我一同創造與嬉戲,在始終,在過往與其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做好了迎接一场艰涩的学术之旅的准备,毕竟“文化政治”这个标签总是伴随着某种程度的阅读门槛。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文本选择却出乎我的意料地流畅和引人入胜。它没有陷入学院派写作中常见的自我循环和晦涩的术语泥沼,而是以一种近乎“闲谈”却又处处暗藏玄机的笔调,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小众文本的挖掘,那些作品或许在各自的领域内享有盛誉,但鲜少被置于如此宏大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审视。作者的笔触如同精密的解剖刀,剖析着文本背后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的微妙流变,同时又保持着对故事本身魅力的尊重。这种平衡拿捏得极好,让人在享受智力挑战的同时,也丝毫不觉得疲惫,反而对后续章节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漫游,带领读者探索那些被忽视的叙事角落。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观点极具颠覆性,它挑战了许多我习以为常的对特定文学类型的固有印象。它不满足于简单地归类和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文学形式在构建和解构社会认同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旁若”这一概念的阐释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试图在既定秩序之外寻找发声空间的文化姿态,被作者用极其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描绘了出来。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不断抛出更具穿透力的质问,迫使读者停下来,反思自身在文化光谱中的位置。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次主动的“思想的交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激活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人在合上书页之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温在脑海中回旋,并试图将书中的理论工具应用到对日常媒体消费的审视之中。

评分

这本新近问世的文集,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广阔的视野,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全部注意力。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对那些耳熟能详的科幻经典进行翻新叙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边缘化的声音与文本。我特别欣赏它处理议题时的那种毫不退缩的勇气,尤其是在探讨“酷儿”身份与文学之间复杂张力的时候,那种细腻入微的文本解读,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成功地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流派与文化思潮,展现出知识的跨界融合所能迸发出的巨大能量。那种将严肃的学术分析与充满活力的文化评论熔铸一炉的写作手法,使得即便是对某些晦涩理论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逻辑的严密性和论证的热情所感染。读罢掩卷,我感觉自己对于当代文化现象的理解,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再是浮光掠影的表层认知,而是直抵肌理的深层触碰。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所处时代光怪陆离的文化景观。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触类旁通”。它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将宏观历史语境与微观文本细节完美结合的能力。作者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克制而又坚定的信念感,论证时逻辑链条清晰可见,绝不拖泥带水。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涉及社会敏感议题的段落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老练和成熟,既保持了批判的锋芒,又避免了流于简单的道德审判。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理解当代文化现象的新的“操作手册”。我开始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和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曾经只被视为“娱乐”或“小众”的内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或许惊鸿一瞥,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其构建的知识体系的稳固性和精妙之处才会逐渐显现,绝对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引文处理也令人赞赏,这在强调内容深度的学术性读物中,往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原本看似生涩的理论讨论“拉下神坛”,使其变得可亲近。作者似乎始终在提醒我们,文学和文化的研究绝不是象牙塔内的自娱自乐,而是与我们当下生存状态息息相关的现实政治。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文化载体之间界限的模糊化处理,这种跨媒介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领域。我看完之后立刻去寻找了几部书中提到的早期作品来重新审视,赫然发现,原来它们早已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作者所描述的那些文化抗争。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更敏锐地去“阅读”这个世界,而不仅仅是阅读书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