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歸極樂彌陀願:淨土信仰的緣起與西方極樂世界

指歸極樂彌陀願:淨土信仰的緣起與西方極樂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安法師
图书标签:
  • 淨土信仰
  • 淨土宗
  • 極樂世界
  • 阿彌陀佛
  • 佛教
  • 佛教文化
  • 中國佛教
  • 淨土法門
  • 往生淨土
  • 佛教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淨土法門之至簡至捷,雖全在持名念佛,並切望得到佛力的加持。只是這「入手容易,成就高」的法門,實非有口無心即可當生成辦。所以「聞說是法,信解歡喜」,便成為由覺而行而解脫生死的依據了。因為這法,是佛陀的付囑;是「我法如是,作如是說」的慈悲。佛於是宣說了普被三根的淨土經典,用以為眾生的然的開顯西方極樂依正二報的莊嚴。這便是《大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的由來。
 
  職是之故,善根深厚的魏磊居士,在探討淨宗文化的同時,精究相關經論言教,並依其緣起、次第,為讀者點題、綜理,且在必要之處加上註釋,以省卻學人查索之勞,而其最可貴之處,是譯筆翔實、切當、平易,使不諳經論結構與古文義法的現代人,讀來倍覺親切、受用,進而確知念佛的目的。只要我們念佛人,肯精勤於慧解之際,依經論言教所指歸的去修行,定不會錯過這殊勝因緣。
佛法精義:從緣起到菩提的修行之道 一部深入探討佛教核心教義,從初始緣起闡釋至終極解脫的宏大著作 本書並非專注於特定法門或某一宗派的教義詳述,而是以更為宏觀和基礎的視角,重新梳理並闡釋佛教兩千多年來,從其誕生之初,到形成完整教義體系,再到指引眾生達到覺悟彼岸的完整脈絡。全書旨在為讀者建立一個堅實的佛教世界觀基礎,理解諸如“四聖諦”、“十二因緣”、“三法印”等根本概念在歷史演變中的意義與實踐價值。 第一編:緣起之初——佛陀的覺醒與教法的奠基 本編回溯至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詳細描繪了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蹟,重點不在於神化傳說,而在於其如何通過親身實踐,洞察了生命的實相。 時代背景與思潮的交匯: 探討當時印度社會的宗教、哲學和社會結構,分析佛陀的教法是如何應對當時普遍存在的生命焦慮與形而上學困境的。 “緣起”的哲學深度: 詳細解析“緣起論”的真正內涵,區別於一般人對“事物相互依賴”的淺層理解。深入剖析其如何作為佛教認識論和存在論的基石,解釋了“無我”的必然性。將緣起法與印度本土的“常住論”進行對比,凸顯其革命性。 初轉法輪與核心概念的確立: 集中闡述初轉法輪的內容,著重於“四聖諦”的邏輯結構——苦、集、滅、道。如何將其視為一套完整、可操作的生命診斷與治療方案,而非抽象的哲學命題。 第二編:法義的擴展與早期傳承的演變 隨著佛陀涅槃,教法開始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流傳,這帶來了對原始教義的進一步闡釋和體系化構建。 部派佛教的興起與教義的精細化: 探討阿毗達摩(論藏)的形成過程。論藏如何試圖將佛陀的教導分解為最基本、不可再分的元素(諸法,Dharmas),以期達到對“實有”的精準描述。這部分會客觀分析其對後世哲學發展的貢獻,以及其可能帶來的局限性,例如對“實體”的執著。 “空性”觀念的醞釀: 追溯“空”的思想如何從緣起論中自然衍生出來。探討早期論師如何從“無我”進一步推導出對一切法自性的否定。重點分析此階段對“執著的過患”的分析,為後來的般若學說鋪墊基礎。 戒定慧的實踐次第: 專門探討早期僧團對“三學”的實踐規範,包括律藏在維持僧團和指導個人修行中的作用。強調定力(奢摩他)在獲取洞察力(毗婆舍那)過程中的不可或缺性。 第三編:般若的覺醒——大乘思想的哲學躍遷 本編將焦點轉向大乘佛教的興起,探討其在義理上如何對早期教法進行了繼承、深化與擴展,形成了更為包容和宏大的世界觀。 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 詳細解構“中論”的核心論點,徹底闡釋“緣起性空”的真正意涵。區分“空”與“虛無主義”的根本差異,強調空性是破除二元對立思維(如存與亡、一與多)的工具。通過對“四句辨析”的分析,展現中觀對邏輯思維的極限挑戰。 瑜伽行派的唯識觀照: 介紹唯識學如何從認識論的角度,試圖解決中觀哲學中可能出現的“誰在認知?”的問題。詳述“三界唯識”、“八識”的架構,及其如何解釋心識活動的生滅流轉。探討其對心物二元對立的消解,以及對“轉識成智”的修證階梯的描繪。 “佛性”與“如來藏”: 探討佛性思想的出現,如何為廣大眾生提供修行的希望與信心。闡釋如來藏並非外在的實體,而是指眾生本具的、未被污染的覺悟潛能。這部分內容將嚴謹區分如來藏與外道“神我”觀念的根本區別。 第四編:菩薩道的實踐與圓滿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視角從純粹的義理探討轉向實踐的層面,闡釋大乘佛教如何將哲學思辨轉化為慈悲的行動。 六度萬行的次第與內涵: 不僅羅列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更深入探討每一度在不同層次修行者(如地道)中的具體表現和心理要求。例如,如何理解在究竟層次上行“布施”——即對一切法空性的體證如何影響外在的行持。 十波羅蜜與十地次第的對應: 結合《華嚴經》等經典,描繪菩薩從初發心到究竟成佛的漸次階梯。重點分析“入地”後,菩薩的智慧(般若)與慈悲(方便)如何達到完美的平衡,不再被世俗的善惡標準所束縛。 不退轉的保障: 探討菩薩道中“不退轉”的意義,這不僅是能力的增長,更是心性上對解脫道的堅定承諾。總結佛教修行體系中,從緣起認知到究竟涅槃的完整閉環。 結語:回歸本心,萬法歸宗 全書最終的目的是引導讀者認識到,無論是早期的部派論述,還是後來的唯識、中觀辯證,所有教法的最終指向都是一致的:止息煩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本書旨在提供一座清晰的導航圖,讓讀者得以在浩瀚的佛法經典中,找到一條通達解脫的清晰路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安法師
 
  俗名魏磊,1959生,江西南昌人。1982年畢業於江西大學中文系本科,1987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後,曾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中國佛學院客座教授。2001年捨俗出家,依止上傳下印長老專修念佛法門,賡續遠祖「持戒念佛」家風,提倡解行並進,以述而不作的態度,弘揚淨土法門。2003年任江西廬山東林寺代主持,2011年升任江西廬山東林寺方丈,《淨土》主編,東林淨土學院導師。
 
  法師致力於佛教淨土法門的實踐和研究,已出版專著有《淨宗法語大觀》、《淨土宗教程》、《淨土信仰的緣起與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信仰因果事理與菩提願心》、《淨土信仰持名念佛與斷惡修善》等,並有《往生論注講解》等經論講義系列光碟流傳於世。
 
  我國蓮宗大德上傳下印長老在《淨土宗教程》的序文中説該教程,「是我國佛教界第一部系統而詳確闡釋淨土法門的撰著。本書既可作為各級佛學院教材,亦可作為修持淨土法門自利利他的有益讀本」。王新先生於本書的序文中説:「魏磊先生善根深厚,甚具淨土法門之福德因緣,解行並進,持名日有定課,發菩提心,弘揚正法。」

图书目录

序淨土信仰的緣起與西方極樂世界/吳明興
王序/王新
前言:淨宗文化的歷史與現狀/魏磊

一、淨宗緣起
無盡大悲,宣演淨土
放光現瑞,宣演淨宗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直指西方佛國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念佛生淨土,無畏成菩薩
彌陀現淨土,釋迦現穢土
託生蓮花座,淨眼睹諸佛
西方淨土,易往易取

法藏比丘的因地修行
捐棄王位,出家修道
取願作佛,恭敬請法
修習五劫,成就西方極樂世界
以名號度眾生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勇猛精進,建構淨土
自行化他,軌範人天
感得妙果,饒益眾生
成就佛淨土,說法度眾生
阿彌陀佛的開示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
國無惡道願(不墮惡趣願)
身悉金色願(三十二相願、身無差別願)
宿命通願(天眼通願、天耳通願)
他心通願
神足通願(遍供諸佛願)
定成正覺願
光明無量願(觸光安樂願)
壽命無量願(聲聞無數願)
諸佛稱嘆願
十念必生願
聞名發心願
悔過得生願
國無女人願(厭女成男願、蓮華化生願)
天人禮敬願(聞名得福願、修殊勝行願)
國無不善願(住正定聚願、樂如漏盡願、不貪計身願)
那羅延身願(光明慧辯願、善談法要願)
一生補處願(教化隨意願)
衣食自至願(應念受供願)
莊嚴無盡願
無量色樹願(樹現佛剎願)
徹照十萬願
寶香普熏願
普等三昧願(定中供佛願)
獲陀羅尼願(聞名得忍願、現證不退願)

淨宗法門是長夜明燈
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
佛力加持,能得淨宗法門
聞佛號淚出者,非是凡人
縱使劫火瀰漫,亦能往生西方淨土
將此經典付囑彌勒菩薩
念佛者是佛的第一弟子
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七百二十億菩薩往生西方淨土
聞經受持者,皆得諸佛的護念
往昔修福慧,今世聞正法
往生的條件
上品往生
中品往生
下品往生
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華
念佛人是人中妙好人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阿彌陀的內涵
菩薩證初果,捨身生極樂
佛記龍樹菩薩往生西方淨土
贊嘆淨土,令心專注
諸佛有四種法度眾生
修行八法,當生淨土
無邊佛剎,念佛能見
彌陀開示,持名得生淨剎
小念見小佛,大念見大佛
稱念觀世音菩薩,得無量福
為末法眾生開勝方便
念佛法門是易行道
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指歸極樂世界的三種因緣
不由襌教律,而得戒定慧
淨土是律教禪密的歸宿
淨宗契合多數眾生的根器

二、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
國界嚴淨,黃金為地
寶樹遍國,整齊有序
道場樹宣演法音
眾鳥宣演法音
風吹寶樹,鳴奏妙樂
堂舍樓觀,七寶化成
泉池功德,波揚妙法
七寶池、八功德
飲食衣服,應念而現
風飄花雨,遍滿佛土
寶蓮佛光,宣說妙法
無日月晝夜之象
西方淨土無限廣大
七重欄楯,七重行樹

西方極樂世界正報莊嚴
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阿彌陀佛的十二種光明果德
壽命無量,聖眾無數
聲聞弟子無量無邊
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
入生死界,普濟眾生
到十方淨剎供養諸佛
妙花供佛,飯食經行
諸菩薩眾的神通威德
諸菩薩眾的修持
菩薩聖眾的妙德
容色微妙,無差別相
十方諸佛贊嘆
禮佛現光,目睹西方淨土

一則神遊西方淨土的記述

三、淨宗十三祖傳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
淨宗二祖:善導大師
淨宗三祖:承遠大師
淨宗四祖:法照大師
淨宗五祖:少康大師
淨宗六祖:永明大師
淨宗七祖:省常大師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
淨宗九祖:蕅益大師
淨宗十祖:截流大師
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96639
  • 叢書系列:大安法師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52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淨土信仰的緣起與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法門,沒有譎詐的誑語,有的只是懇切至誠的淨念。
 
  李贄《焚書》卷四〈豫約〉篇中有一道小條目,叫做〈早晚守塔〉,最後一段,全在談念佛的目的。李贄說:「夫念佛者,欲見西方彌陀佛也。見阿彌陀佛了,即是生西方了,無別有西方可生。見性者,見自性阿彌陀佛也。見自性阿彌陀佛,即是成佛了,亦無別有佛可成。」又說:「故凡成佛之路甚多,更無有念佛一件直截不蹉者。」
 
  李贄是明朝世宗時代的人,就佛紀而言,早已是末法時期;而那也是淨宗八祖蓮池大師的時代,蓮池大師說:「我只知道念佛,並無別的法術。」則更直截透闢的指示出,「修行捷徑無越淨邦」,並明白的揭舉「念佛十種功德」,以申明念佛的目的:「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並諸菩薩眾,手持金臺,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至民國時代,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又更為明確的顯豁出「即生了生脫死」的念佛要道,頓斷眾生百千劫受苦的根本。
 
  淨土法門,在我國始立於東晉時的慧遠大師在廬山結蓮社,共期深信發願,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自此即與禪、律、臺、密等宗遞相並顯於歷朝,而祖師輩出,往生者不可勝紀;迄今一千六百年來,仍為我國佛教信仰佛教的最大依止。尤其是在臺灣地區,大部分的道場與念佛會,所持念的都還是「阿彌陀佛」的萬德法名,所供養的也都是莊嚴殊勝的西方三聖像。可見淨土法門影響之深遠,信受之普遍,普利末法眾生之方便,是何等的令人歡喜。
 
  淨土法門之至簡至捷,雖全在持名念佛,並切望得到佛力的加持。只是這「入手容易,成就高」的法門,實非「有口無心」即可當生成辦。所以,「聞說是法,信解歡喜」,便成為由覺而行而解脫生死的依據了。因為這法,是佛陀的付囑;是「我法如是,作如是說」的慈悲。佛於是宣了普被三根的淨土經典,用以為眾生的然的開顯西方極樂依正二報的莊嚴。這便是《大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的由來。
 
  而歷朝以來,弘揚淨宗的高僧大德,不但以與其時代眾生相應的教法、暢演、注疏淨宗經典。而且也根據念佛法門的殊勝,發而為文的寫了許多相關的論述、紀傳、詩文、法語;如《往生論注》、《西方合論》、《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蓮華世界詩》等等。唯時移境遷,教理、教義雖一如,但因言說方式的與時遞嬗,使得淨宗經典,和歷來祖師大德的著述,因譯文或古奧,闡釋或簡切,以致現代人大都不易讀通,更別說確然的理解了。因此,難免在信受、持名之後,茫然不知西方聖境的模樣,究竟是個如何殊勝法,以及為何要在臨命終時往生淨土。如此一來,只會在信受之後,徒增不必要的疑惑,而疑惑一起,便無法念念相續、綿綿密密的精勤不懈。致使這「入手易,成就高」的直截法門,因茫然不知所指歸,和無端的懈怠而退墮,而變成「入手容易,成就難」。是以,做為一個老實的念佛人,實在不能不對經論之切要者,有所知解、正見,並善加「體貼」的福慧雙修。
 
  職是之故,善根深的魏磊居士,在探討淨宗文化的同時,精究相關經論言教,並依其緣起、次第,為之點題、綜理,且在必要之處加上注釋,以省卻學人查索之勞,而其最可貴之處,是譯筆翔實、切當、平易,使不諳經論結構與古文義法的現代人,讀來倍覺親切、受用,進而確知念佛的目的。只要我們念佛人,肯精勤於慧解之際,依經論言教所指歸的去修行,定不會錯過這一殊勝因緣。
 
吳明興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在芳川
 
王序
 
  佛教法門很多,歸納起來不出聖道、淨土二門。前者是指行人專憑自己的禪觀念誦等修證,叫做自力;後者是指行人依靠信願持名,仰仗彌陀的宏願接引生西,稱做他力。比方人們旅居遠方欲返,自力就是步行,一步一步地回歸;他力則是辦妥乘坐先進交通工具的手續,走上和依靠先進的交通工具返家,既省力,又迅速。所以弘揚淨土的佛典十分宏富,古德對此謂之「功高易進」法門。
 
  佛陀開的淨土法門,實為指點教法的最終歸宿。古印度龍樹、無著和世親諸菩薩先後出世,開中觀、瑜伽行兩大學系,一本佛陀意思,前者著《十住毗婆沙論》,後者作《往生論》,倡導淨土作歸宿處。大教東漸,漢代開始翻經,即有淨土譯典問世。東晉竺法曠(西元三二七~四○二年)首先吟詠和講誦《無量壽經》,接著,慧遠大師(西元三三四~四一六年)於廬山般若臺精舍彌陀像前,與同一百二十三人供齋發願,結社念佛,共期生西。至南北朝東魏的曇鸞大師(西元四七六~五四二年)、唐道綽大師(西元五六二~六四五年)和善導大師(西元六一三~六八一年)先後倡導淨土時,此教已普遍地弘傳開來;尤其是善導大師著重提倡持名專修,使淨土教像風馳電掣般地發展,幾成「家家阿彌陀,處處觀世音」的境地。此後,乃至於今,代有高賢提倡,成為我國禪、教、律、密的共同指歸,以至淨宗被眾推尊共有一十三祖。這就是淨土文化在我國流行的史略。
 
  佛典後多,但能對它深入研究而登堂入室者少;諒由其義蘊深隱,入門非易。魏磊居士宿植德本,善根深厚;精研佛典,探究淨宗文化。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之旨,用淨土三經一論作基幹,尤其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即善本《無量壽經》,精心敬選摘錄了四十餘部經典和一百一十餘部論著的淨土言教,按照淨土緣起、極樂依正莊嚴和往生資糧的次第,逐段提要或簡介論述,擇難注釋,把原文譯成語體,彙編成三冊,集淨土要義之大成,而為讀者易閱易入之作。並且句句出乎經論,字字都有依據,得此一部,即能系統地了解淨土的真意,掌握住到達寶所的捷徑。此書即將付梓問世,誠望讀者人人受益,終究同登淨域,庶符佛陀的慈悲本懷,也滿編譯者的深切心願。承囑為序,粗述其源流和願望,以饗讀者。
 
王新
一九九四年元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是相当雅致的,那种用词的精准和句式的变化,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我发现,即便是描述那些非常技术性的佛学术语,作者也能找到既准确又不失美感的表达方式,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不像有些学术著作,为了追求严谨而牺牲了可读性,这本书显然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个人对其中对于“往生愿力”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从哲学层面剖析了“愿力”在心理学上的投射意义,这让我对古人如何处理生死的命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共情。它不仅仅是宗教教义的解读,更像是一次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深潜。读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探索之旅,那种精神上的丰盈感是其他许多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体系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年的教义,它们是如何塑造了普通人的精神世界,这对我来说是个谜。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很讲究,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味,而是像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将那些深奥的佛学概念用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茶室里,听着老先生讲述那些古老的往事,让人心生宁静,也更容易进入那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于“信仰的起源”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历史文献,而是试图去触摸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恐惧与希望,这种对人性深处的关怀,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一窥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是如何构建他们的“来世”蓝图的。

评分

最近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考据功夫实在了得。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早期文献和地方志中的记载,这些资料的交叉印证,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对于许多流传已久的说法,作者并没有盲目接受,而是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这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大大提升。尤其是在描述早期净土思想在不同地域的传播路径时,那种层层剥茧、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看得人拍案叫绝。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于“佛教东传”的肤浅理解,原来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而精妙的文化互动。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读起来虽然需要一些耐心去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每一次理清一个概念的脉络,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宗教故事,更像是在描绘一幅社会变迁的宏大画卷,每一个信仰的节点,都对应着当时社会结构的某种不稳定或某种精神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到位,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沉闷,这一点对于涉及宗教史的著作来说,实属难得。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制造“悬念点”,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转折处设置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去寻找答案。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理想国度构建”的章节,书中对比了不同时期对“极乐世界”的想象是如何随着时代审美和政治气候而微妙变化的。这让我意识到,宗教信仰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被塑造和适应的活的有机体。有时候,我们会将古代的信仰看作是僵硬的教义,但这本书却展示了信仰如何成为一种适应社会变迁的灵活工具和心灵慰藉。这种动态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宗教史的理解边界,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古人的热切期盼。

评分

从一个纯粹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信息的密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水平。它没有把“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概念简单地符号化或神化,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民众心中所承载的实际意义——它可能是对现世苦难的逃离,也可能是对道德圆满的追求,甚至可能是一种世俗的社会契约的体现。作者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经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仿佛触手可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跳出当代视角,去理解古人是如何在一个信息相对闭塞的环境中,通过有限的文本和口耳相传,构建起一个如此宏伟而充满希望的彼岸世界的。这是一次对人类精神韧性的深刻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