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韻:反切在海陸客話的音讀

廣韻:反切在海陸客話的音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彭盛星
圖書標籤:
  • 粵語
  • 客傢語
  • 反切
  • 廣韻
  • 音韻學
  • 歷史語言學
  • 漢語方言
  • 海陸客話
  • 語音
  • 語言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客傢人是在中國經過一、兩韆年族群融閤所形成的一個族係,客語也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漢語方言通常以地域大緻劃分為:官話、晉語、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語八大方言,客語是漢語方言中的一個支脈。

  客語除在閩粵贛地區相連成片狀分布外,亦分布於廣西、湖南、四川、臺灣等地,與官話呈「零散分布」的情形相同,故稱二者為「話」,不稱「語」。今客傢人習慣稱自己說的話叫「客話」,本書亦用「客傢話」、「海陸客話」的名稱。

  本書主要從《廣韻》的收字、反切,輔以《集韻》等韻書,透過中西方語言學、語音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方言學等學科理論,分析字義和音韻變化的理據,並參考多本客語字詞典,以個人的母語「臺灣海陸腔客話」舉例,儘量找齣客語的本字、適用字和閤乎音韻規則的讀音。
《方言的流變與語音的演化:中古漢語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遺産》 本書聚焦於中國方言語音史研究的多個關鍵麵嚮,深入探討瞭中古漢語(以《廣韻》為核心)的語音係統如何在不同地理區域的方言中,經過曆史的沉積與變遷,形成瞭今日紛繁復雜的麵貌。本書並非單純的音韻學理論闡述,而是以紮實的文獻考據和細緻的語音描摹為基礎,力圖勾勒齣漢語族內部語音演變的宏大圖景。 第一章:中古音係與現代方言的深層結構關聯 本章首先對中古漢語的音韻格局進行係統梳理,重點剖析以《廣韻》為代錶的韻書所記錄的韻部歸類、聲母係統及聲調的劃分。研究的重點在於,如何從這些曆史文獻中提取齣可供量化的語音特徵,並將其作為現代方言語音重建的參照係。 隨後,本章引入“語音遺留”的概念,探討在現代方言(如吳語、贛語、閩語、客傢話、粵語等)中,那些看似“不閤常理”的語音現象,實則可能保留瞭中古音係中某些特定的對立或特徵。例如,中古復輔音(塞擦音、擦音的送氣與不送氣對立)在某些方言中如何被簡化或異化,又如何在另一些方言中以新的形式得以存續。我們通過對特定韻部(如“寒”、“刪”、“真”等)在不同方言中的歸韻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揭示語音演變路徑的差異性。 第二章:聲調的起源、分化與聲調化過程的比較研究 聲調被認為是中古漢語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本章將中古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係統作為齣發點,詳細考察聲調在後世方言中的分化軌跡。 重點研究對象包括:中古全濁聲母的今讀處理,以及其對中古四聲演變為現代聲調格局的影響。例如,在部分官話方言中,濁塞音的清化過程如何導緻瞭聲調的重組,以及在閩語方言中,中古入聲字如何獨立發展齣自身的聲調類型,並與其他聲調産生復雜的交疊現象。 此外,本章引入瞭“聲調化時間差”的概念,比較瞭不同方言區域在聲調係統形成速度和復雜程度上的差異。通過分析聲調的升降輪廓、調域分布,探討聲調的形成是否與特定的曆史移民遷徙路綫和語言接觸事件存在關聯。 第三章:詞匯中的語音活化石:特定詞語的復原與比較 語音研究往往依賴於對現有詞匯的觀察,但某些核心的、高頻的詞匯,因其使用頻率極高,往往能更好地抵抗音變帶來的衝擊,成為“語音活化石”。 本章選取瞭一批具有代錶性的中古核心詞匯(如基本數詞、親屬稱謂、自然現象詞匯等),係統性地追蹤它們在不同方言中的讀音演變路徑。通過重建這些詞語在中古時期的擬音,與現代方言的讀音進行比對,可以更精確地定位齣特定音變事件發生的時間段和地理範圍。 例如,對“一、二、三”的讀音進行跨方言係的考察,可以揭示中古入聲字在不同方言中,其聲母的殘餘特徵(如喉塞音的殘留)與韻母的發展趨勢。本章還探討瞭音變過程中“誤讀”或“模仿”如何導緻某些詞匯讀音的特殊化,形成方言內部的異讀現象。 第四章:曆史地理學視野下的語音島嶼與接觸區研究 語言的演變並非孤立的內部過程,而是與人類遷徙、地理阻隔和族群互動緊密相關。本章將語音研究置於曆史地理學的框架下進行審視。 我們分析瞭曆史上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如魏晉南北朝、唐宋時期的中原南遷)對目標方言區語音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通過對比不同遷移波次帶來的語音特徵在目標方言中的保留程度和融閤程度,可以反推曆史事件發生的大緻時間點。 更進一步,本章深入探討瞭“語音島嶼”現象,即在強勢方言包圍下,依然能保持高度中古特徵的孤立方言群落的形成原因,如山地環境的隔離作用如何減緩瞭音變速度。同時,也對語言接觸區域(如官話與非官話交界地帶)的語音混閤現象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探討瞭藉用、趨同和邊緣化等接觸機製在語音演變中的作用。 第五章:技術輔助下的音韻重建與未來展望 本章介紹瞭當前在方言語音研究中應用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特彆是如何利用計算機輔助工具對曆史音韻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和模式識彆。通過建立大規模的方言語音數據庫,結閤音位結構模型,可以對中古音係進行更具統計學意義的重建。 最後,本章展望瞭方言語音研究的未來方嚮,強調跨學科閤作的必要性,例如與曆史學、人類學、甚至基因學的結閤,以期更全麵地理解漢語族語音的演化史。本書旨在為音韻學者、語言史研究者以及關注傳統文化傳承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認識到今日方言中蘊含的豐富的曆史信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彭盛星


  臺灣桃園人,1953年生。臺北師範專科學校(1973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係(1980年)、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研究所(2004年)畢業。歷任國民小學、中學教師、主任、校長37年,2010年於桃園平鎮國民中學校長任內退休。主要研究漢語方言和客傢話文字、音韻,曾經在兩岸客方言學術研討會發錶過多篇客傢話學術論文。曾任臺灣客傢語文學會理事、桃園市國中本土語言輔導團召集人、桃園市新楊平社區大學傳統客傢歌謠班指導老師,現為教育部海陸腔客語詞彙編輯委員、桃園樂友國樂團團員、桃園鬍琴學會會員。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廣韻》與颱灣海陸客話的關係
第二節 國際音標
第三節 颱灣海陸客話聲韻調舉例

第二章 海陸客話的聲母
第一節 漢語中古音聲母的源流
第二節 海陸客話的聲母釋例說明
第三節 《廣韻》聲母在今海陸客話的讀音類別
(1)幫母 (2)滂母 (3)並母 (4)明母 (5)非母 (6)敷母 (7)奉母 (8)微母 (9)端母 (10)透母 (11)定母 (12)泥母 (13)來母 (14)精母 (15)清母 (16)從母 (17)心母 (18)邪母 (19)知母 (20)徹母 (21)澄母 (22)莊母 (23)初母 (24)崇母 (25)生母 (26)章母 (27)昌母 (28)船母 (29)書母 (30)禪母 (31)日母 (32)見母 (33)溪母 (34)群母 (35)疑母 (36)曉母 (37)匣母 (38)影母 (39)雲母 (40)以母

第三章 海陸客話的韻母
第一節 《廣韻》韻母與等韻圖的配閤關係
第二節 等韻圖十六韻攝釋義
第三節 十六韻攝206韻在今海陸客話的音讀
(1)果攝 (2)假攝 (3)遇攝 (4)蟹攝 (5)止攝 (6)效攝 (7)流攝 (8)鹹攝 (9)深攝 (10)山攝 (11)臻攝 (12)宕攝 (13)江攝 (14)曾攝 (15)梗攝 (16)通攝

第四章 海陸客話的聲調
第一節 漢語聲調的演變
第二節 中古音到今海陸客話聲調的演變特點
第三節 中古四聲在今海陸客話的聲調
(1)平聲字的聲調
(2)上聲字的聲調
(3)去聲字的聲調
(4)入聲字的聲調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072485
  • 叢書係列:唐山論叢
  • 規格:平裝 / 328頁 / 21 x 29.7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彭盛星
 

  客傢人是在中國經過一、兩韆年族群融閤所形成的一個族係,客語也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漢語方言通常以地域大緻劃分為:官話、晉語、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語八大方言,客語是漢語方言中的一個支脈。今漢語方言源自上古漢語,上古漢語的主體為華夏族語言,亦摻雜瞭許多習稱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語言。今客語有源自上古漢語的成分,也有和其它族群融閤、語言接觸後的成分。總括來說,客語的特點一是:具有許多和其它漢語方言相同的「共同詞彙」,至今仍普遍使用。二是:有些客語常用字詞在今國語(普通話)已不用,於《詩經》《爾雅》《方言》《說文解字》等先秦典籍卻俯拾皆是。三是:客傢先民在遷徙流離過程中,與藏緬、侗颱(壯傣)、苗瑤、南島、南亞諸語族多所融閤、接觸,客語也蘊含這些語言的「底層成分」;這些語言的語音形成漢字後,大量齣現在宋代的《廣韻》《集韻》等韻書裡麵,成為客語的「底層字詞」。

  客語到宋代基本上已固定成型,絕大多數的客語用字、讀音,除「擬聲詞」、「性狀詞」、「聯綿詞」外,在宋代官修的《廣韻》《集韻》這兩本韻書幾乎都已經收錄;隻是包含客語在內的漢語各方言,因不同時代的語言「歷時音變」和不同地域的語音「共時差異」等因素,用字有所不同,語音也有變化,以緻今客語有些讀音不易找齣本字;民間書寫客語俗諺、文章,或編著客語字詞典,往往以字義不符的「同音字」來替代本字,造成許多爭議。《廣韻》一書上承隋代《切韻》,書中收字附有「字義」和「反切注音」,可上溯上古漢語,下探今各漢語方言,是研究今漢語各方言最重要的鎖鑰。本書主要從《廣韻》的收字、反切,輔以《集韻》等韻書,透過中西方語言學、語音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方言學等學科理論,分析字義和音韻變化的理據,並參考多本客語字詞典,以個人的母語「颱灣海陸腔客話」舉例,儘量找齣客語的本字、適用字和閤乎音韻規則的讀音。

  漢語八大方言的分布,吳語、湘語、閩語、粵語、贛語、晉語各自成相連的「片狀分布」,早期研究漢語方言的學者稱這些漢語方言為「語」。客語除在閩粵贛地區相連成片狀分布外,亦分布於廣西、湖南、四川、颱灣等地,與官話呈「零散分布」的情形相同,故稱二者為「話」,不稱「語」。今客傢人習慣稱自己說的話叫「客話」,本書亦用「客傢話」、「海陸客話」的名稱。

  本書寫作期間,曾經多次參與客傢話的群組討論,承濛昔日新竹教育大學「颱灣語言與語文研究所」授業恩師羅肇錦、範文芳兩位教授的指導、解惑,以及陳秀琪、何石鬆、劉醇鑫、徐貴榮、賴維凱教授和詹益雲、張美容、徐建芳、陳淑美、楊世玲等老師的指點、切磋,在此緻上萬分謝意。漢語的文字和音韻知識博大精深、浩瀚無垠,非一人盡能瞭解;個人纔力、學識有限,書中所述,難免有疏漏之處,尚祈方傢指正。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論證結構嚴密得如同精密的鍾錶,每一個章節的銜接都找不到任何鬆動的痕跡。我尤其關注作者是如何處理“海陸客話”內部的變異性的問題。通常這類地域性極強的語言研究,很容易陷入對某個特定樣本的過度推崇,但這部作品顯然避免瞭這種陷阱。作者似乎動用瞭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細緻地描摹瞭不同地理區域內,反切音讀在傳承過程中産生的細微偏差,並試圖將這些偏差歸類和解釋。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視角,讓整個研究的結論具備瞭極強的說服力和可驗證性。更讓我感到佩服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描述“是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的深層原因,將社會變遷、族群遷徙等宏觀因素,巧妙地融入到微觀的語音變化機製中去解釋。這使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音韻學範疇,具有瞭社會語言學的廣闊視野。

评分

從一個業餘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難度門檻相當高,但正是這種挑戰性,纔更顯其價值。我必須承認,在閱讀到一半時,有好幾次我需要停下來,查閱大量的語言學術語和曆史背景知識纔能繼續。但這並非作者的過錯,而是該主題本身的復雜性決定的。然而,作者通過提供大量的案例對比和清晰的解釋框架,為像我這樣希望深入瞭解特定方言的非專業人士,構建瞭一個相對穩固的學習階梯。它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普及讀物,而是真正緻力於深度挖掘的學術力作。對於已經對漢語方言學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可以反復研讀的參考資料。它所展現的對原始材料的尊重和對學術邊界的不斷拓展精神,是值得所有研究者學習的典範。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填補瞭特定領域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空白。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簡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探險。它不僅僅是關於“反切”這個技術性詞匯的解讀,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海陸客傢話語音演變脈絡的通道。我原以為這類研究會是乾巴巴的理論堆砌,沒想到作者的敘述充滿瞭畫麵感。比如,當他描述某個特定的聲母在不同曆史階段是如何受到周邊方言群的影響而發生齶化或脫落時,那種曆史的張力仿佛就在眼前。作者似乎懂得如何將抽象的語音學概念,轉化為生動的曆史敘事。特彆是一些對老一輩海陸客傢話使用者發音習慣的細緻捕捉和記錄,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親切和真實,仿佛能聽到祖輩在耳邊輕聲細語。這種將嚴謹的語言學分析與深厚的地域文化關懷相結閤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感染力。它成功地讓一個高度專業化的主題,變得可親近,甚至帶有一絲懷舊的情緒。

评分

這部作品在引文和參考資料的運用上,展現齣一種令人信服的博學和審慎。我特彆留意瞭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曆史記載中模糊不清的“反切注音”的歧義性問題。不同曆史時期對同一個字的切注,本身就存在著時代差異和地域口音的乾擾。作者並沒有急於下一個絕對的結論,而是提齣瞭幾種可能性,並基於語言演化的邏輯趨勢,推斷齣最有可能的原始音值,同時不忘標注齣其他次要假說的依據。這種“存疑且論證”的態度,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自覺。讀起來,你不會感到作者是在強行灌輸一個預設的觀點,而更像是在邀請你參與到一場嚴謹的、基於證據的推理遊戲之中。這種開放而又堅實的論證風格,使得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能學習到科學的治學方法。這本書的參考價值,絕非僅僅在於它提供的結論,更在於它展示瞭一種處理復雜曆史語言數據的優秀範式。

评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著一股沉穩而又不失雅緻的氣息。紙張的選擇上,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米黃色調,不僅在視覺上減輕瞭閱讀疲勞,觸感上也讓人感到舒適。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復雜的音韻圖錶時,所采用的清晰度令人印象深刻。要知道,涉及到古代語音係統和現代方言的對比,圖錶的復雜程度往往會成為閱讀的巨大障礙,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專業書籍的讀者,也能大緻跟上思路。更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在引用早期文獻時,那種剋製而精準的引用方式,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沒有讓正文被過多的腳注和引文切割得支離破碎。這種對閱讀體驗的細緻考量,使得即便是枯燥的學術論證,也能保持一種流暢的節奏感,讓人願意一頁一頁地往下翻,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語音奧秘。這絕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它在呈現美學上,也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