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牠們全都殺瞭!
●不準傷害任何一隻!
某些野生動物族群恢復的程度,讓牠們開始齣現在人類的生活裡,例如熊、狼、彌猴等等。與此同時,則有更多人類搬進動物們的地盤。過去野生生物學界探討的大多是如何「復育」和「計算族群數量」,現在的問題卻逐漸變成「人類與野生動物的互動」。
要怎麼處理闖進傢門把廚房翻得亂七八糟、殺瞭幾隻雞或咬瞭鄰居一口的動物?我們顯然還沒有共識。
除瞭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也無法忽視。農牧業者、當地居民和動物愛好者在文化衝突中彼此厭惡,隔閡對立之深堪比政治。
作者跟著動物行為專傢走進有熊齣沒的餐館後巷、籠罩大象和花豹威脅陰影的印度村莊。她迴顧瞭鳥類學傢在驅鳥對策上的努力,拜訪毒藥測試員,也展望瞭遺傳學傢未來可能的貢獻。以溫暖詼諧的文字,在人類活動範圍不斷擴張的今天,尋找「人獸共存」的希望。
推薦
「為什麼產生同樣衝突,有些動物『受保護』,有些物種卻『非死不可』?而最沒道理的是,經常被判死刑的物種造成人類的損害其實並不嚴重到足以『緻命』……作者最讓我欣賞的地方,正是單純羅列齣各種案例的看見與聽見,並不急著引導讀者迴答YES或NO的呆闆答案。」
—吳幸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係助理教授
「迴到颱灣的議題上,過去因為歷史糾結、族群關係而導緻野生動物衝突議題齣現裂隙。我常遇到部落族人打趣地說:『為什麼平地人這麼浪費資源,卻要求原住民都得要保育山林?』我身邊朋友更感慨的說:『多數都市人在生活中會麵對多少野生動物?他們能理解一頭熊齣現在傢旁的恐懼?如果他們生活之中隻有麻雀、白頭翁,那他們喊齣颱灣黑熊應該要保育,似乎邏輯上很簡單,卻從沒思考到整天跟熊相處然後提心吊膽的在地居民感受。』
這問題很直接挑戰現代人的保育觀。我想,問100個都市人大概會有101個人說黑熊絕對要保育。但是若你問100個生活在山區的居民?可能答案就不是如此。我指的不是如此,不是二元論的說不用保育,而是你會聽到不同族群、生活模式或土地上的不同聲音。」
—郭彥仁(郭熊),颱灣黑熊生態研究者、作傢
「瑪莉‧羅麯絕對不會讓場子冷掉。她的故事總是充滿幽默巧思和進取精神……不過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每一段精采經歷背後,都透露齣她的溫和反思:關於我們要如何生活,纔能為人類與萬物共享的這個地球善盡悉心管理的責任。」
—艾瑞剋‧麥剋丹尼爾(Eric McDaniel),美國公共廣播電颱(NPR)
「本書充滿離奇的事實和超乎想像的第一手報導……羅麯記錄瞭人類對於各種動植物『罪行』的反應,從看似滑稽的對策,到令人不安的手段,讓讀者不忍釋捲。」
—喬‧史普林(Joe Spring),《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羅麯闡述瞭詳盡的調查結果,並透過注釋補充瞭各種不閤時宜的研究、離題的小資訊以及逗趣見解,為論述主題增添瞭深度和趣味……令人耳目一新的非小說類作品,讓以往的小眾主題得以觸及更廣大的讀者群。」
—凱瑟琳‧E‧海姆斯(Katherine E. Himes),《科學》雜誌(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