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法官政策論理與案例研習

國民法官政策論理與案例研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裕順
图书标签:
  • 國民法官
  • 陪審團
  • 司法改革
  • 法律實務
  • 案例分析
  • 政策研究
  • 法律教育
  • 參審員
  • 程序法
  • 民事訴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民法官」正式上路、開始實施,確認民眾可以票選總統、縣市首長、立委民代之外,進一步參與司法審判、決定是非善惡,完成民主國家以民為本、國民主權「人民頭家」的最後一哩路。刑事程序司法審判不再是法律人的獨舞戲台,而是人民代表詮釋公平正義的開放空間。國民法官主要參考日本「裁判員」制度,但人民參審的實現並非順風順水、一步到位。因此,本書比較分析日本裁判員的政策論理,參考評析該國經典案例的實務運用,以及回顧我國繼受學習過程的曲曲折折,期盼讀者藉由本書鑑往知來、掌握國民法官制度精要。
司法改革的深远回响:一项面向未来审判的实践与伦理探讨 书名: (此处留空,以便专注于内容描述) 主题定位: 本书聚焦于当代司法制度演进的核心议题,深入剖析了公众参与审判机制(如陪审团制度、特邀陪审员制度或类似制度)在不同法域(侧重于大陆法系或混合法域的背景)中的理论基石、实践挑战及其对司法公正性的重塑作用。全书不探讨具体的《国民法官政策论理与案例研习》内容,而是从宏观的法理、政治哲学和诉讼结构改革的角度,构建一个关于“人民如何审判”的理论框架。 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审判权让渡的法理溯源与当代困境 一、从“精英审判”到“大众参与”的范式转换 本部分探讨了司法权自绝对主权时代向现代民主国家司法权能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了启蒙运动以来,以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为基础,对司法独立性与民主合法性之间紧张关系的深刻反思。 1. 司法能动性与代表性难题: 审视在现代社会复杂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传统法官的专业性与普通民众的代表性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探讨专业化判断(如复杂的经济案件、高新科技案件)与民主参与(要求审判结果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判断)的交汇点。 2. 审判的“技术性”与“伦理性”边界: 区分法律规范的严格适用(技术性)与事实认定中蕴含的价值判断(伦理性)。分析当价值判断成为案件核心时,引入非专业人士参与的必要性及潜在风险。 3. 程序正义的现代重塑: 审视引入公众参与后,对现有诉讼程序(如证据开示、庭审辩论结构、判决理由的阐述方式)提出的结构性要求。程序必须适应非法律专业人士的理解能力,同时又要确保法律的严谨性不被稀释。 二、民主合法性对司法权力的约束 本章深入探讨了司法裁决的“合法性危机”。当司法决策越来越多地触及社会敏感议题时,单纯依靠法律条文难以提供足够的社会基础。 1. 合法性来源的多元化: 分析不同制度下,公众参与如何被设计为司法权获取“民主脉搏”的渠道。讨论这种“授权”的有效性:参与者是真正代表民意,还是仅仅提供了审判的情境化视角? 2. “暴民政治”的风险规避: 借鉴历史教训和比较法经验,详细分析在设计制度时,如何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查、清晰的职责划分和有效的引导机制,避免审判过程被非理性的情感驱动所主导。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中的结构性挑战与制度设计 三、事实认定的复杂化与非专业判断的引入 本部分着眼于庭审实务,分析非专业参与者在事实认定环节扮演的角色及其带来的挑战。 1. 证据的有效传递: 探讨如何将高度技术化的鉴定报告、复杂的统计数据、专业的医学或工程证据,转化为普通公民能够理解和评估的信息。这要求律师的庭审策略、法官的主持方式,以及书面材料的呈现方式进行根本性的调整。 2. 自由心证的界限重划: 在普通人参与的背景下,自由心证的范围是否应当被压缩或重新定义?分析普通参与者的判断如何影响最终的心证形成过程,以及法官如何平衡其意见与法律适用之间的关系。 四、集体决策的质量与责任分担 当审判结果由多人共同形成时,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责任追溯成为关键议题。 1. 合议体的动态平衡: 探讨法官与非专业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特别关注在意见分歧时,如何确保少数专业意见不被多数非专业意见轻易压倒,反之亦然。 2. 裁判文书的“可解释性”工程: 引入公众参与的判决,如何进行论证和书写,使其既能满足法律论证的完整性,又能让公众理解其作出该决定的理由?分析“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的表达方式在不同制度下的差异。 3. 问责机制的构建: 当判决出现争议或明显错误时,问责对象是谁?是制度本身、引导法官、还是参与者个体?探讨针对参与者行为的约束和退出机制的设计。 第三部分:对司法文化与未来审判愿景的影响 五、司法能见度与公众信任的重塑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公众参与对司法外部环境的长期影响。 1. 司法透明度的提升: 分析公众参与如何作为一种内建的透明化机制,迫使司法运作更加公开化、可验证化。这不仅关乎个案审判,更关乎司法机构整体形象的重塑。 2. 法律普及与公民素养的提升: 讨论参与者在接触真实司法过程后,对法律规则的认知和态度的转变,及其对未来公民权利意识和法律文化建设的长远贡献。 3. 制度本土化的挑战与前瞻: 综合比较来自不同司法文化背景的制度经验,探讨在特定国家或地区推行此类改革时,必须克服的文化障碍、政治阻力以及资源配置问题。本书旨在为司法改革的设计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批判性的分析工具包,而非提供现成的操作指南。 本书特点: 本书以严谨的法理学视角和细致的比较分析为基础,旨在为法学研究者、司法行政人员以及关注司法改革的社会学者提供一个深入探讨审判权核心机制的理论高地。其讨论超越了单一制度的描述,致力于挖掘驱动司法权力结构变迁的深层哲学动因。全书语言专业、论证周密,力求呈现对司法民主化这一复杂议题的深刻洞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裕順


  現 職
  中央警察大學刑事學系教授
  台日刑事法研究學會理事長
  台灣刑事法學會理事

  學 歷
  日本國立一橋大學法學博士

  經 歷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委員(2017年)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客座研究員(Japan Foundation)(2012年、2019年)
  中央警察大學研究績優教師(2013年、2021年)

图书目录

國民法官 司法「頭家」

第一篇 國民法官的政策論理
第一章 卷證不併送 程序第二軌
壹、序 言/3
貳、問題所在/3
參、問題解析/4
肆、結 語/7

第二章 選任程序 一期一會
壹、序 言/11
貳、問題所在/11
參、問題解析/12
肆、結 語/15

第三章 審前程序 君子之約
壹、序 言/18
貳、問題所在/19
參、問題解析/19
肆、結 語/23

第四章 審判程序 起承轉合
壹、序 言/26
貳、問題所在/26
參、問題解析/27
肆、結 語/29

第五章 證據調查 三天審結
壹、序 言/33
貳、問題所在/34
參、問題解析/34
肆、結 語/37
第六章 判決評議 對話溝通
壹、序 言/40
貳、問題所在/40
參、問題解析/41
肆、結 語/46

第二篇 國民法官的借鏡案例
第一章 告什麼 審什麼
壹、前 言/51
貳、案例事實/52
參、判決要旨/53
肆、判決評析/54
伍、結 語/57

第二章 無罪推定 罪疑惟輕
壹、序 言/59
貳、案例事實/60
參、判決要旨/60
肆、判決評析/62
伍、結 語/64

第三章 事實認定 就事論事
壹、前 言/66
貳、案例事實/67
參、判決要旨/68
肆、判決評析/69
伍、結 語/71

第四章 量刑評議 應具儀式感
壹、前 言/73
貳、案例事實/74
參、判決要旨/74
肆、判決評析/76
伍、結 語/79

第五章 人民參審 上訴救濟
壹、前 言/81
貳、案例事實/82
參、判決要旨/84
肆、判決法理/86
伍、結 語/90

第六章 人民參審與犯罪被害人
壹、前 言/92
貳、案例事實/92
參、判決要旨/93
肆、判決評析/94
伍、結 論/97

第三篇 國民法官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人民參審 時勢所趨
壹、司改潮流/103
貳、民眾為本/103
參、日本策略/104
肆、簡易、迅速、透明/106
伍、結 語/108

第二章 人民參審 司法轉機
壹、觀審政策辯證/110
貳、人民參審權利/111
參、人民攜手法官/112
肆、人民分擔責任/113
伍、結 語/113

第三章 人民參審 審議式民主
壹、國民主權/115
貳、司法民主/116
參、審議式民主/116
肆、觀審制度之辯證/118
伍、結 語/119

第四章 人民參審 刑訴配套
壹、人民參審 活化法庭/120
貳、人民參審 節奏分明/121
參、人民參審 起承轉合/121
肆、結 語/12

第五章 人民參審 程序特色
壹、落實國民主權/125
貳、貫徹言詞審理/126
    參、結 語/128

第六章 人民參審 正當程序
壹、憲法論據/130
貳、基本人權之共生/131
參、公平審判之調和/133
肆、獨立審判之維護/134
伍、人民負擔之控管/134
陸、選擇權之妥當性/135
柒、結 語/136

第四篇 國民法官與裁判員的交錯
第一章 裁判員制度運用的回顧與展望
壹、前 言/141
貳、裁判員制度的建置沿革/142
參、裁判員之建置以及刑事司法改革/145
肆、就刑事程序的裨益及其制約/153
伍、結 語/155

第二章 裁判員制度現況及其課題
壹、問題所在/158
貳、開審陳述機能的變化/158
參、審判程序之舉證及其課題/163
肆、結 語/171

第三章 日本人民參審現況與量刑思維
壹、前 言/173
貳、裁判員經驗感受/173
參、裁判員人選組成/180
肆、裁判員審理現況/186
伍、裁判員審理量刑趨勢/188
陸、量刑論理的沿革變動/193
柒、最高法院判例的意涵/196
捌、量刑範圍內之量刑判斷模式/199
玖、結 語/202

第四章 日本刑訴二審沿革與裁判員制度
壹、刑訴二審的意義/205
貳、法國、德國之上訴制度沿革/205
參、日本二審法制簡史/207
肆、現行刑事訴訟法與事後審論/208
伍、裁判員審判與上訴二審/211
陸、結 語/222

第五章 日本裁判員制度上訴現況及其對臺灣的啟示
壹、裁判員制度建置後二審實務運用/223
貳、裁判員制度審實務之評價/234
參、檢視國民法官法二審條文規範/237
肆、結 語/239

附 錄 國民法官 制度密碼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90837
  • 叢書系列:刑事法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x 1.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國民法官 司法「頭家」


  2023年,臺灣「國民法官」正式上路、開始實施,確認民眾可以票選總統、縣市首長、立委民代之外,進一步參與司法審判、決定是非善惡,完成民主法治國家國民主權、「人民頭家」的最後一哩路。刑事程序司法審判不再是法律人的獨舞戲台,而是人民代表詮釋公平正義的開放空間。同時,未來司法改革人民參審成敗良窳,不是執政者獨自評估「一錘定音」,而是社會大眾投入與否「用腳投票」。

  臺灣國民法官主要參考日本「裁判員」制度,另我國人民參審的實現並非順風順水、一步到位,司改步調坎坷歷經觀審、陪審與參審等制度論爭。再者,法制規範為能確保參與民眾審判過程看懂、聽懂,配套參採日本「起訴狀一本」卷證不併送、「證據開示」審前準備、「言詞審理」活化法庭,以及「事後審制」上訴救濟。亦即,國民法官法制跳脫巢臼、別出心裁,規劃嶄新刑事程序「第二軌」。

  2011年司法院首創「人民觀審制度研擬委員會」,乃至2017年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再次確認人民參審之司改目標,個人因緣際會有幸擔任相關委員職務。本書主要收錄參與其間各項會議、公聽會、研討會等等所知、所想的文字紀錄,去蕪存菁刊載「月旦法學雜誌」、「月旦法學教室」、「司法改革」雜誌之投稿文章。各篇文章的議題、素材涵蓋人民參審制度形成過程主要爭議、變動沿革,希冀為我國法制留下雪泥鴻爪、溫故知新,故作些增補並全新編排,因應議題性質脈絡、彙整規劃為四大面向:

  一、國民法官的政策論理,主題包括:起訴狀一本主義之政策目的、選任程序的機制內涵、審前整理的政策理念、法庭審理的程序特色、證據調查的應然模式,以及判決評議的模式程序。

  二、國民法官的借鏡案例,內容涵蓋:審判對象的範圍限定、無罪推定的實務運用、證據調查關聯性的判斷、人民參審的量刑原則、人民參審的上訴救濟,以及被害人訴訟參與。

  三、國民法官的前世今生,主題包括:人民參審的時代意義、人民觀審制度的缺失、人民參審如何實踐國民主權、人民參審的刑訴制度配套、人民參審與正當程序的論理。

  四、國民法官與裁判員制度的交錯,精選來臺演講日本學者的譯稿,包括:井上正仁教授・裁判員制度十年回顧與展望、綠大輔教授・裁判員制度建制下之實務變革、本庄武教授・裁判員審判的量刑思維、後藤昭教授・日本二審沿革與裁判員及裁判員上訴現況與啟示。

  國民法官人民參審之制度精妙,在於參與民眾不受關說、報復感覺「安全」,法庭審理節奏明確、證據清楚心思「安靜」,判決宣告審理終結自我負責、心無罣礙坦然「安心」。臺灣、日本有共同的民主信仰、人權價值及相近民風民情;日本人民參審「裁判員」制度實證可行,臺灣汲取多方經驗應可做得更好、迎頭趕上。最後,本書寫作起心動念乃至交稿完成,感謝元照出版公司的支持與編輯團隊專業的協助,另本校學棣家維、冠偉費心看稿校對,謝謝您們。

林裕順
2023年9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预期这是一本非常“学院派”的参考书,可能会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引文和学术争论的复述。然而,这本书的实际内容却远超我的预期,它有着一种罕见的“实践导向性”。作者似乎非常清楚,读者最终需要的不是理论的完美构建,而是如何在现实的司法场景中落地生根。书中对具体操作层面的探讨,细致入微,简直就像是一份给未来参与者准备的“操作手册”。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沟通技巧和群体动态分析的部分,这些内容并非法律条文,而是关于如何有效引导和协调不同背景个体之间意见的过程艺术。这种对“人”的因素的关注,让这本书的价值提升了一个层次,它不再仅仅关注“应该怎么判”,更关注“如何才能做出一个被各方理解和尊重的判决”,这体现了作者对司法公正背后复杂人际互动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带来了一种积极的“改造视角”。它不是简单地记录现状,而是充满了对未来司法模式的积极展望和建设性批判。在阅读完每一个章节后,我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思考“如果我是其中的决策者,我会如何优化这个流程?”作者似乎非常鼓励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参与,他设置了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鼓励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式。这种互动性极强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公共事务的热情。它让我意识到,法律的完善并非少数精英的工作,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普通民众,共同参与和打磨的过程。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严肃的法律话题,转化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社会对话,这对于推动司法体系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知识普及化,将理论实践化,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有启发性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构建论述时展现出了极高的逻辑严谨性,但这种严谨并非枯燥的术语堆砌。相反,作者非常善于使用类比和场景化的叙述方式,将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生畏的法律原则,转化为可以被日常思维所消化的概念。例如,在阐述某个复杂程序的必要性时,作者并非简单地引用法条,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决策树”,引导读者一步步理解背后的权力制衡逻辑。这种叙事技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解开了一个新的思维谜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平衡感,他既没有完全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如同一个公正的裁判,全面审视了各方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最终指向一个更具建设性的结论。这种高屋建瓴却又不失亲和力的笔触,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人也能感到信心倍增,而非被专业术语压垮。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对留白的处理有着独到的见解。每一段文字之间都有恰到好处的呼吸空间,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的法律文本阅读来说,简直是福音。长时间阅读后眼睛不易疲劳,而且重点信息的凸显也更加自然。字体大小适中,清晰易辨,即便是小标题和脚注部分,也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引用的那些历史案例和理论背景,都被巧妙地处理成了侧边栏或者小篇幅的拓展阅读,它们既丰富了主文本的内容,又不会打断核心论证的流畅性。这种结构上的巧妙设计,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流畅得如同欣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信息密度很高,但节奏控制得当,让人欲罢不能。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精心设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采用了一种非常沉稳的色调,那种深邃的蓝与灰的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严肃性和专业性。设计上并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而是以一种极简的方式凸显了书名和作者信息,这种低调却有力的设计语言,恰恰传达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学术权威感。装帧的质感也相当出色,纸张的厚实度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翻阅起来也非常顺滑,能明显感觉到制作的用心。我喜欢这种实体书的触感,尤其是在面对如此重要的法律议题时,那种可以被实体触摸和携带的厚重感,比电子版更能带来一种仪式感。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就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关于现代司法实践的宣言。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品质感,已经为后续的阅读内容奠定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调,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它,去探寻封面下所蕴含的深度智慧。它成功地吸引了我这样一个对法律体系变革保持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