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一世:林治平的生命故事

傻瓜一世:林治平的生命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治平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个人传记
  • 林治平
  • 人生经历
  • 成长故事
  • 时代变迁
  • 励志
  • 感悟
  • 人生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是林治平教授一生的生命故事。
  三十五歲那年,他以義工身分投入只賠不賺的「傻瓜事業」,當年只是一份「探索生命意義,分享生命經驗」的雜誌。
  後來,更多傻瓜投身其中,發展成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全方位朝向全人與找人的目標邁進。
  什麼是全人?什麼是找人?找什麼樣的人?
  他一生追求尋找的全人理念,又是從何而來?
  答案都在書中。

  年屆八五的他,回看來時路,為自己傻瓜一世的人生,下了註解:

  「宇宙光做的就是賺取生命的工作,我在宇宙光固然作了五十年的義工,也付出了不少生命中寶貴的東西。但是五十年來所獲得的生命回饋,親眼看到許多人,因著宇宙光的工作潛移默化,而產生生命終極意義的改變,我心中就充滿感激、深覺不配。

  付出生命,也賺取生命,當我還來不及為自己生命中所減少消失的東西悲哀嘆息的時候,看到生命的喜悅,燦然的在另一張臉上澎湃開展,我就樂不可支的忘了自己所有的付出。你說我們傻嗎?其實一點也不傻。如果想要活出傻瓜一世的人生理念,跨越艱難、歡然前行,我們必須有一個比事業成就、權勢錢財利益更大的人生價值觀,引領在前,才能在忙碌、甚至缺乏苦難中,歡唱一齣又一齣生命的樂歌。」

好評推薦

  「林治平將天人物我關係畫成一個很有名的圓,成為中原教育理念最基礎的核心價值。他在天人物我理念中融入基督信仰教義,將中國哲學的天人物我不夠完美之處,變為完美,可以說找不到任何缺點!就是在五倫關係——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外,因著基督的博愛精神,補足了第六倫——與陌生人之間的關係。林治平在中原教育理念的核心價值形成,我覺得這是他最偉大、最了不起的貢獻!」——張光正(中原大學董事長╱講座教授)

  「每個世代最缺的就是傻瓜。主耶穌是徹頭徹尾的傻瓜,什麼都豁出去,在人的算計中陷入網羅,如羊被牽到宰殺之地。林哥說自己是傻瓜。哪裡最沒人想做、哪裡最沒有人去,宇宙光便衝第一。華人教會歷史會紀錄這些傻瓜的作為,他們真真是初代教會使徒大無畏的翻版,為福音的緣故,從不知什麼叫害怕。」——洪善群(伯大尼兒少家園董事長╱救世傳播協會董事長╱基督教論壇基金會董事長)

  「林哥願為主『傻瓜一世』,他是我的榜樣,我亦以為主當『一生的傻瓜』為職志。求主保守我們這群傻瓜,能繼續為主見證,領人歸主、戒毒成功、訓練門徒、戒毒宣教、生命塑造、委身完成主的大使命;讓『一個傻瓜陪伴另一個傻瓜,使兩個傻瓜為主越來越傻,尊主為大,完成主的大使命』!」——劉民和(基督教晨曦會總幹事)
尘封的帝国:霍布斯堡王朝的兴衰与欧洲格局的演变 一部跨越七个世纪的宏大史诗,深度剖析一个塑造了现代欧洲面貌的伟大王朝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人物的个人传记,而是以史诗般的笔触,全景式地展现了霍布斯堡王朝(Habsburg Monarchy)从神圣罗马帝国中一个不起眼的家族,崛起为统治中欧和南欧广袤领土的欧洲霸主,直至其最终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洪流中瓦解的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我们探寻的,是一个关于权力、联姻、战争、宗教冲突与民族融合的复杂故事,它深刻地影响了欧洲自中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的政治版图、文化景观乃至思想潮流。 霍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哲学,核心在于“联姻而非征服”的策略,这一看似温和的手段,却缔造了一个横跨西班牙、奥地利、波西米亚、匈牙利乃至美洲殖民地的庞大帝国。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一策略的精妙之处与内在缺陷。我们将追溯鲁道夫一世(Rudolf I)在鲁斯特战役(Battle of Marchfeld)中的胜利,如何奠定了家族在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上的根基,以及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如何通过一系列精明的婚姻,将勃艮第和尼德兰的财富纳入囊中,为帝国未来的辉煌打下物质基础。 第一部:帝国的诞生与东方的阴影(13世纪至16世纪初) 本部分着重探讨霍布斯堡家族如何从一个施瓦本的小领主,通过对奥地利公国的持续占有,逐步构建其“德意志核心”。重点将放在15世纪,特别是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漫长而审慎的统治时期。他是一位深谙古典文化、却在现实政治中步履维艰的皇帝。我们分析了奥地利腹地的资源如何成为家族权力运作的稳定器。 然而,真正的挑战来自东方。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如同一个持续的威胁,时刻悬在中欧的头顶。本书详细描绘了1529年维也纳的第一次被围困,以及随后的长期边境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不仅塑造了奥地利的军事结构和财政压力,更在文化上催生了一种“抵抗的身份认同”,使维也纳成为了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堡垒。 第二部:查理五世的“日不落”帝国与宗教分裂(16世纪) 本书将用大量篇幅分析查理五世(Charles V)的统治——这是霍布斯堡家族权力的巅峰。通过继承,他同时集成了西班牙的黄金、尼德兰的商业资本、奥地利的领土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我们探讨了西班牙的“黄金时代”与其背后的财政困境之间的矛盾,以及美洲白银对欧洲经济的颠覆性影响。 更具决定性的是宗教改革的爆发。马丁·路德的挑战直接威胁到查理五世作为“天主教护卫者”的合法性。本书详细剖析了查理在对新教诸侯采取军事行动(如施马尔卡尔登战争)与政治妥协(如《奥格斯堡和约》)之间的艰难权衡。查理最终决定退位并将帝国一分为二的举动,是权力分散化和欧洲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关键转折点,其深远影响贯穿了接下来的三个世纪。 第三部:继承的困境与三十年战争的洗礼(17世纪) 查理的弟弟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继承了奥地利部分,从而正式确立了西班牙系与奥地利系的分裂。本部分重点研究奥地利系霍布斯堡王朝在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中的角色。这场以宗教为名、实为争夺德意志主导权的战争,几乎将帝国撕裂。 我们分析了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的政治碎片化如何加剧,以及奥地利系如何借由镇压波西米亚的抗新教起义,强化了其在核心领土上的中央集权。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西班牙系的衰落,其过度扩张的殖民帝国与欧洲大陆战事的拖累,如何使其逐渐失去霸主地位。 第四部:从巴洛克辉煌到启蒙专制(18世纪) 18世纪是霍布斯堡王朝寻求复兴与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深入探讨了卡尔六世(Charles VI)为确保其继承人玛丽亚·特蕾莎(Maria Theresa)能够顺利继承领土而制定的《实用宪章》(Pragmatic Sanction)。然而,该宪章立即引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玛丽亚·特蕾莎的统治被视为奥地利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制度改革。本书将分析她如何应对普鲁士的崛起(腓特烈大帝的挑战),以及她与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Joseph II)推行的启蒙专制改革。这些改革试图集中行政、统一法律、限制教会权力,但其激进的速度与对传统地方特权的侵犯,也为日后的保守反弹埋下了伏笔。 第五部:民族的熔炉与帝国的黄昏(19世纪至20世纪初) 拿破仑战争的冲击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生态。本书详细描绘了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如何成为欧洲秩序的“稳定器”,通过“维也纳体系”试图压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浪潮。然而,1848年革命的爆发,如同火山喷发一般,暴露了帝国结构内部的深刻矛盾——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意大利人等诸多民族对自治与平等的诉求。 帝国在面对民族主义的挑战时,所采取的妥协与镇压并行的策略,构成了其走向终结的最后几十年。我们分析了“奥匈妥协”的形成,它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帝国,却实质上固化了双重帝国的矛盾。最终,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导火索,本书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节点,结束对这个统治了中欧近七百年帝国的历史考察,探讨其崩溃如何重塑了中欧和东欧的政治版图,并为随后的二十世纪动荡奠定了基础。 本书通过对国家行政、军事部署、经济结构、宫廷文化以及错综复杂的联姻网络进行细致梳理,旨在揭示霍布斯堡王朝作为一个跨国、多民族帝国的内在张力、适应性与最终的局限性。它是一部关于权力继承的艺术、文化融合的困难以及面对现代民族国家崛起时,旧式帝国如何挣扎求存的深刻历史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治平


  1938年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生逢八年抗戰,童年戰火不斷,1949年移居台灣。1966年政大外交所畢業,後進入中壢中原理工學院(今中原大學)任教,展開長達三十七年的大學教師生涯。

  一生正式的頭銜是「老師」,從中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主任、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校務顧問、榮譽退休教授、講座教授,他一直堅持自己只是一個「陪伴另一個人,讓兩人越來越是人,活出豐盛的生命」的人。

  在繁重忙碌的教學研究服務工作之外,他又傻傻地投入一連串關懷社會文化的志工服務工作;五十年前,在後現代文化「人不見了」的危機狂潮轟然來襲之際,他傻傻地以志工身份,參與創辦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從零開始,逐步展開歷史文化、關懷輔導、社會救助、音樂藝術、書刊出版、影音媒體諸項探索生命意義、分享生命經驗的找人工作。

  有鑒於毒品、迷幻藥物、上癮問題日益嚴重,他不知不覺地從一個客觀的研究者,在港、台、金三角毒窟毒蟲出沒之區,又以志工身份,參與晨曦會福音戒毒工作,出任董事長,陪伴戒毒成功人士,在世界各地設立福音戒毒村,成立門徒訓練中心,培訓過來人成為戒毒工作人員。

  他也傻呼呼地盡其可能參與伯大尼兒少家園的恤孤育幼工作,曾被推舉擔任董事長多年,如今仍擔任常務董事;面對兩性關係、性別認同混亂失調,家庭制度、親子互動瓦解破裂,導致一個一個活在今天的人,完全找不到自己的角色與定位。我不見了,人不見了,找人的呼聲,此啟彼應,於是在困難重重、諸般不可能的環繞圍困之下,他又傻傻地邁出傻瓜的腳步,傻傻地相信,在創始成終、智慧能力源頭的上帝帶領之下,終能超越任何困苦艱難,完成 「找人」的工作。

  為了找人,他每天馬不停蹄、四處奔走,足跡踏遍城鄉曠野、異域蠻荒,面對不同人群文化、歷史傳承,他必須忍耐學習,探身其中,甘心勉强、勉強甘心,口傳筆耕,累積許多傻瓜經驗,逐步體悟上帝所賜豐盛生命。

  走過人生漫長的八十五年,他越來越享受如飛而去的傻瓜歲月。收在本書中的蛛絲馬跡,可以略窺傻瓜一世的快樂滿足。如果你因讀到這些故事而想嚐嚐傻瓜一世生命中的傻瓜事跡,不僅是他極大的滿足快樂,相信也會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恩典賜福。

图书目录

推薦序1 上帝忠心的僕人╱張光正
推薦序2 大推手╱洪善群
推薦序3 傻瓜一世+1╱劉民和

PARTⅠ 在戰亂中揭開人生序幕

01 烽煙四起 多次與死亡擦身
逃難時經歷過許多危險,我們曾跨過死人堆、在火車車頂上經歷過炸彈爆炸、一聽到警報聲就逃往防空洞。那時什麼都沒有保障⋯⋯

02 避居虎尾 難忘鄉村生活
眷舍四周一大片一大片的蔗田、周邊空曠的草坪池塘,還有幾個二次大戰留下的防空洞,是我們經常留連忘返的地方。這些鄉村經驗,是現代人難以企及的。

03 自我放逐 抗拒權威痛苦掙扎
初中三年的寶貴時光,竟然只是在內心滴血的憤懣與痛苦中度過。在學校中,我成為一個自我放逐的人,反叛是我的快樂,逃避成為一種習慣。

04 熱愛籃球 因青年歸主接觸福音
我們可以光腳上場,腳板一碰地,「哇!好燙!」但南台灣的艷陽,絲毫擋不住我們衝刺打球的火熱情緒,任憑腳底結痂結繭也不以為苦。

05 神愛醫治 高一獻身福音小兵
高中三年過得十分愉快,我像一個歸家的浪子,滿懷感激的在教會中、在學校中盡情享受人生。

06 信仰反思 出黑暗入光明
我終於從生命的黑暗中一步一步的走了出來,我知道生命的根源,我享有生命的能力,我活出人生的意義。

07 負笈北上 建立人生基本功
如今回憶,我們許多的知識學問、做人做事的本領,都是在大學時期受師長生命影響潛移默化學來的。

08 領受呼召 陪伴學子意義非凡
我跟太太曉風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年輕學生的關懷和負擔。我們接觸到的學生有明星學校的高材生、補習班的失意年輕人、也有遊走江湖的浪蕩子⋯⋯陪伴學生讓我感覺意義非凡。

PARTⅡ 展開找人旅程

09 任教中原 走過風暴學習成長
兼任總務主任之後,我開始參與購買校地及校務管理規畫工作,因而捲入複雜的校務爭議中,明裡暗裡成為一些人攻訐的對象。

10 研究轉向 不歸路成恩典之路
我當時覺得基督教跟中國歷史關係的研究是一條窄門狹路,一旦走上去,就是一條不歸路。當時心裡真有一點悲壯之感,就跟上帝說:「主啊!我一輩子作講師算了。」

11 教學有方 滿腹熱忱累死人
有一位學生,畢業進修取得學位後,回校擔任系主任,他在系刊中寫成〈累死人的教學法〉一文,細數修習我所教授課程的經過,令人難忘。

12 堅決反對 竟意外接下宇宙光
有很多人說我是宇宙光的創辦人,錯了!最初我是反對宇宙光創辦的人。

13 福音預工 堅持理念遭批評
吳勇長老為這事特別找我去談話,說:「林弟兄啊!你要珍惜你服事的前途啊!你這樣下去,教會都要對你關門啦!」這是很重的話。

14 洛桑會議 嬉皮講員大震撼
我趕快翻查會議資料,發現他講的題目是「如何向嬉皮傳福音」,難怪他會穿著嬉皮裝,這讓我感到很震驚!於是去聽他演講⋯⋯

15 驚喜五十 宇宙光神蹟相隨
在如飛而去的五十年歲月中,宇宙光一路走來,一件一件上帝託付呼召我們做的工作,都在困難重重中,突破一切不可能,奇妙的完成了。

16 全人理念 奔走呼籲圓滿人生
全人理念堅持,每個人,只要是人,都具有天、人、物、我四個面向,這四個面向分布在一個圓的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缺一不可。

17 全人教育 從中原輻射兩岸三地
人碰到了人,是我們對教育的解釋。如果教育只是在學習一些技術、一些方法,而不是碰到了人,教育就失去了意義。

18 海峽兩岸 文化交流共赴未來
歷年來,宇宙光與中原大學合作,舉辦多場夏令營、研討會等,以人碰到人的交往,化除了偏見,消解了歧異。

19 關懷輔導 結合信仰與專業
宇宙光關輔中心在同工、義工通力合作下,舉辦全人輔導論文發表會、出版專書、開辦培訓課程培育人才等,收穫許多美好的成果。

20 歷史圖展 宣教血淚撼人心
宣教歷史圖片廣受各方人士注目,世界各地有許多人蜂擁而來,流淚參觀所有的圖片,仔細聆聽不同的宣教專題講座。

PARTⅢ 挖掘愛礦

21 送炭緣起 愛的導管不怨不悔
宇宙光領受德蕾莎修女所說「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期許成為愛的導管,將暖暖炭火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22 送炭到泰北 血淚斑斑泰北行
「送炭到泰北」的活動,轟動了整個山區難民村,也驚動了台港新聞界。當時難民營分布泰緬寮沿海山區各地,往返交通壅塞艱難,危機四伏。

23 永懷孫越 公益典範溫暖人心
他信主以前,喜歡炫耀名牌名車,引為樂趣;信主後竟改乘公車奔走各地,不以為苦;忙碌勞累仍參與宇宙光終身義工工作⋯⋯

24 送炭到晨曦 拾荒夫婦捐地建村
就是這樣的人奉獻了三甲土地!一對克勤克儉、終身以資源回收為職業的夫婦奉獻了三甲土地!

25 浪子回頭 福音戒毒結實纍纍
晨曦會福音戒毒的工作,由宇宙光送炭活動引進台灣後,以全人生命培育為終極目標,在劉民和牧師全身心靈的帶領、投入下,繁花茂果、結實纍纍。

26 恤孤憐貧 伯大尼傾力培育兒少
伯大尼兒少家園主要工作是經營家庭式安置及心理諮商中心,在洪善群董事長及江秀圈院長奔走呼籲、傳遞負擔下,神帶領伯大尼成為第一個公益福音的園區。

結語 傻瓜一世的人生
附錄 全人理念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276247
  • 叢書系列:宗教/人物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6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上帝忠心的僕人


  我與林治平的情誼有好幾層關係,在年齡上,我是他的小老弟;在中原大學任職期間,我們曾是同事;到我接下校長時,任命他擔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人文教育學院院長,他與我則是部屬與長官;在宇宙光我擔任董事,與他又是同工。

  我們最初認識是在林治平唸大學時期,那時他在許昌街青年團契聚會,與我哥哥張衛中、姐姐張培士同在團契大專組。我父母那時常接待宣教士,主日禮拜後也常接待團契青年來家裡用餐,治平與曉風是我們最常邀請的對象,他們在大一時就開始談戀愛,可說在我們家約會很多次。那時我對林治平的印象,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在我們家中聚會時,常常聽到他發表意見。

  與林治平開始較多互動,是1981年我從國外回來接任中原大學企管系主任,那時林治平在中原開設近代史課程,我們倆成為同事。這麼多年來,我聽到許多老校友一講起中原,都會提到「林治平老師」,而且都是說到當年讓他們做計畫、寫報告,苦得不得了,可是回想起來又覺得收穫豐富,非常懷念他嚴謹的教學風格。

  我覺得林治平對中原最大的貢獻,就是參與制定教育宗旨與教育理念。

  中原從韓偉院長時就開始「起飛」,到尹士豪校長任內時,中原已享有名聲,各項制度都超前許多大學,這是因為中原校園文化與核心價值,是以耶穌基督救世博愛犧牲奉獻的精神建校。1987年時,尹校長接受我們一群基督徒老師的建議,擬將這些核心價值形諸文字,由王晃三教授及林治平等十位教授組成起草小組,我雖不在小組中,但對整個過程都非常關心了解。

  起草小組歷經兩年半三十幾次會議,一字一句討論制定出來,1989年經過校務會議一百多位成員通過,具有民主基礎及共識。這樣的大學教育宗旨與理念制定過程,可說是全世界古今中外,絕無僅有。

  招生「撇步」 落實全人教育

  林治平是起草小組中對理念最有貢獻的人,特別是在中原大學教育理念首句:「我們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尋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記得當時第一次聽到「天人物我」,印象深刻,這是將朱熹承襲儒家天人和諧的理學思想融入教育理念中,而且與基督信仰毫無衝突,我覺得非常好。

  林治平將天人物我關係畫成一個很有名的圓——這真是他的智慧財產權─—成為中原教育理念最基礎的核心價值,具有學術基礎,且將基督的愛、公義,神與人之間、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我的關係做了完美詮釋,將中國人的天人物我哲學理論,從距離遙遠的層次帶到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層次,這是很不容易的事。

  他在天人物我理念中融入基督信仰教義,將中國哲學的天人物我不夠完美之處,變為完美,可以說找不到任何缺點!就是在五倫關係─—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外,因著基督的博愛精神,補足了第六倫─—與陌生人之間的關係。

  林治平在中原教育理念的核心價值形成,我覺得這是他最偉大、最了不起的貢獻!

  我在1991年獲董事會選出接任中原大學校長,宣示將這項教育宗旨及理念當成中原的精神憲法,接下來9年校長任期,我便堅定以教育理念作為行事治校的最高指導原則,在這以理念治校的任期中,林治平是我很大幫手!

  我將天人物我關係作為治校的指導原則,並常常與林治平討論落實,於是將通識教育在中原大學的地位建立起來,正式成立「通識教育中心」,由林治平擔任首任主任。後來成立了人文與教育學院,林治平擔任首任院長,學院其中的特殊教育系,是我和林治平決定創辦,成為全國第一個參與特殊教育教師培育的私立大學。

  今日少子化情形嚴重的衝擊下,中原仍然滿額招生,2023年是連續第六年位居公私立綜合大學註冊率全國第一。許多人問我中原大學「撇步」何在,絕對與全人教育百分之百相關,我們落實全人教育,上帝就幫我們解決招生問題。

  宇宙光事蹟 數算不完

  我對林治平的認識,覺得他像是「一匹湖南騾子」,非常堅定、擇善固執,幾十年堅持擔任宇宙光義工總幹事,在宇宙光做的事太多太多,數算不完!

  我認為他個人最了不起的,是在馬禮遜入華宣教兩百年紀念時,邀集海內外專家學者出版了七十本紀念文集。當時白培英董事長和我們幾位董事都覺得怎麼可能完成?但他真的完成這部令人佩服的鉅作。在上帝特別的帶領下,堅定認真的將這個「Mission Impossible」完成了,非常不容易!

  治平同時在中原教書、擔任宇宙光總幹事,做這麼多事,上帝給他超人的體力、和堅忍持久的精神,還有,特別的信心。

  宇宙光董事會對於每年度提出來的預算,常覺得怎麼可能達到,但治平每次都很有信心:「上帝會照顧我們的需要」,他的信心特別大,經過一次、兩次、三次⋯⋯五十年來,宇宙光經過了多少上帝帶領的神蹟,讓我們感動不已,林治平這種信心、對神單純依靠的心,非常了不起。

  宇宙光從最初的雜誌社改名為全人關懷機構,與中原大學的全人教育理念相得益彰。治平將對全人教育、全人關懷當成一種信仰,我也是將全人教育當成信仰。我很感謝治平,一起在中原這麼多年,共同堅持把全人教育做了完美的推廣與發揮,做榮神益人的事。

  林治平是一個非常堅持理想的人,在這個時代肩負使命感,以一生的信仰與堅持推動上帝託付,他是上帝忠心的僕人!

張光正
中原大學董事長╱講座教授

推薦序2

大推手


  《和氏璧》

  除了「空中英語教室」的彭蒙惠老師以外,在信仰旅程上,林治平林哥是影響我最深的人。

  初次遇見他,是1974年暑假,因為他和張曉風張姐、導演黃以功創辦的藝術團契,正在為舞台劇《和氏璧》尋找卜和的人選。林哥戴著黑框眼鏡,看人總兩眼滿是笑意,使人不忍拒絕,三個月的排練,15場的演出,第一幕兩隻腿,第二幕剩一條腿,第三幕沒有腿,滿台爬,我也因著演出玉匠「卜和」,從此和林哥、張姐、黃以功導演及藝術團契,結下一生不解之緣。

  二十世紀七○年代,台灣教會對戲劇、電影敬而遠之。總覺得那是屬世界的,一旦太沉迷於影劇,就越來越離開主,我記得林哥當時就大聲的提出來:「讓屬天的藝術,重回屬神的祭壇」;1976年第一屆華福大會在香港就演出曉風姐寫的《庚子年》,我演殉道的二毛子,戴繼宗院長演宣教士,當時他還在台中馬禮遜美國學校唸高中。之後我在藝術團契擔任副導多年,同時也在救世傳播協會(簡稱救傳)舉辦福音劇比賽,拍福音電影《兩兄弟》、《紅綠燈》,導福音歌劇《中華魂》、《文天祥》,都受林哥的鼓勵。我一直覺得林哥是上帝為台灣教會在文化、藝術領域中預備的先知。

  潑冰水

  當時我雖然在救傳服事,但是心裡仍然有一個導演夢,我向神的禱告是:「主啊,我把自己最好的五年獻給祢,但我還是要出國,我要去美國讀導演,有一天我要拿金馬獎⋯⋯」某天,接到一位向來崇拜的大導演的邀請,指定我擔任他的副導演,一起到歐洲拍片,薪水是救傳的二十倍,無暇思索、立馬答應。哇!每個聽到消息的人都為我高興,我準備第二天到救傳就提出辭呈。當天晚上照例參加藝術團契的排戲。排戲之前林哥有20分鐘的靈修時間,他講到約翰福音二十一章,耶穌被釘十字架後,門徒四散的光景,彼得帶著大家回去打魚,可是連夜撒網,卻連一條魚都打不到。結果,「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一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林哥的結論:「彼得原是專業的漁夫,然而他憑著自己的專業,忙碌了一個晚上卻一條魚都打不到,他順著耶穌的引領,卻網到超過他所求所想的魚。」林哥的手指頭有意無意的指著我的方向,「雖然你是專業,如果不是出於神,你一條魚也打不著⋯⋯」

  狠狠被潑了一大盆冷水,不!是冰水!迫使我去面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事實。「在你的生命中,誰是主人?是你?還是主?」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之後我處理救傳與國度事務時,這句話總反覆出現。

  驚嘆號

  早期林哥所有的事奉我都會參與,和林哥的互動,除了藝術團契,當然就是「宇宙光」,他從「全人」到「找人」,到「送炭」還有「福音戒毒」,我都鼓掌、都贊成、也都阿們,但是經費怎麼辦?林哥卻永遠老神在在,沒有一絲緊張,沒想到事工就是這樣做出來,就像宇宙光九樓那張「驚嘆號」的桌子,真是充滿神蹟;事事都是驚嘆號!

  堆柴禾

  林哥可說是全天候的義工,唯一支薪的是中原大學的教授,但是八○年代我在文化大學兼課;九○年代則在台神和華崗藝校,從來沒有機會在中原大學上課。九○年代末,林哥在中原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裡,特別規畫了一堂「生死學」。有一天,他問我有沒有興趣用專題演講的方式來上一堂「從戲劇藝術談生論死」的課。這一堂課真是結合了我的專業和呼召,在理工起家的大學院校,對理工人講戲劇談生死,用教育來包裹福音與信仰,特異的組合迸發出奇妙的火花,帶出了我的熱情,同學也熱烈的回應,使得我一上就是十年,一直到林哥從中原退休。後來通識教育的葉淑貞老師「人生管理」講座接續邀請我,我以「築夢∼戲劇與人生」鼓勵年輕同學,設定人生目標「築夢」,居然有同學課後跟我聊到信仰,請我為她祝福。這些機會和熱情都是從林哥開始的。他像是堆柴禾的人。柴禾堆得高高的,讓基督徒各適其所的燃燒自己的專業與熱情,重點是潛移默化年輕的心。林哥本身是人文歷史社會學的背景,但是多年在中原,他知曉如何與理工人對話。我又何等榮幸受他邀請,並樂在其中。

  踢一腳

  林哥真真是基督裡的兄長,具有一種屬靈的權柄,我總下意識的跟著他的腳步走,知道可以信任。在他擔任董事長的伯大尼育幼院,我自2010年起也擔任董事,期間不時聽林哥感嘆孤兒是越來越少,但是家庭功能低下,反倒「類孤兒」是越來越多。與其坐等孤兒,不如主動出擊,「那麼還可以做些什麼?」他提出了興建「來樓」的想法:「來」是因為主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們(兒童)到我面前來⋯⋯」類孤兒這麼多,應該呼召基督徒共同來營造類似家庭的互動,主動去彌補當代家庭功能的缺憾,讓兒童都能夠在信仰與福音中成長,恢復對家的信任。他真是屬靈的夢想家,永遠不滿足,始終看到需要。

  2020年初伯大尼「來樓」落成,4月底,面對許多新的事工,需要全面建立新的團隊,有時候真是千頭萬緒。一天,接到林哥的電話:「善群,你可不可以出來幫我,承擔伯大尼全面更新的工作。」莫說自己是董事,本來就職責攸關;何況這番話還是由林哥說出來的。事實上本來6月規畫好要返回美國,卻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太太及兩個女兒在Zoom上表示,堅決不要我搭飛機回美國,結果卻是主早已安排一切。我雖然倉促上路,而後又接任伯大尼董事長。儘管百廢待舉,伯大尼事工卻以「來樓」為核心,接續修護。我從美國西雅圖邀請兒少教育專家江秀圈博士接任院長,然後一步一步的邀請世界展望會、天使心進駐,台灣第一個公益園區於焉成形。

  真真是林哥踢了我一腳,讓我看到社會公益正是福音的行動踐履。福音的滲透與撒網,只怕有心人,隨時都有機會,也都在等候我們睜開屬靈的眼睛。

  節奏太過忙碌、算盤撥個不停,每個世代最缺的就是傻瓜。主耶穌是徹頭徹尾的傻瓜,什麼都豁出去,在人的算計中陷入網羅,如羊被牽到宰殺之地。林哥說自己是傻瓜。哪裡最沒人想做、哪裡最沒有人去,宇宙光便衝第一。華人教會歷史會紀錄這些傻瓜的作為,他們真真是初代教會使徒大無畏的翻版,為福音的緣故,從不知什麼叫害怕。

洪善群
伯大尼兒少家園董事長╱救世傳播協會董事長╱基督教論壇基金會董事長╱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董事

推薦序3

傻瓜一世+1


  有機會能在述說林哥人生故事的書中寫序,心中五味雜陳⋯⋯是自覺不配卻又捨我其誰的矛盾感;是一種寧為「傻瓜」卻豐富了一生的弔詭與無悔;是無差別性被時間洪流所承載且起伏不定的生命,卻因某種「色彩」帶來的恩典,化為一幕幕精采絕倫,且獨特地絕無須喊「安可」的無憾與同感;是故事與故事的相遇、堆疊再堆疊的曾經,而今成為彼此共存的高峰,刻骨銘心、百說不厭。

  我視之如父如師的陳保羅牧師,是我畢生忘不了的人,就像林哥忘不了年幼時喜歡的彩色圖片一樣。

  去香港晨曦島戒毒,是我一生的轉捩點。陳保羅牧師就是幫助我、教導我戒毒的恩師。他用聖經真理陪我成長,而什麼都不懂的我則以聽從陳牧師吩咐我的一切,我都照做作為回應。直到有一天,故事開始發展⋯⋯陳牧師準備派我去台灣宣教。那呼喊聲如今猶存在耳際:「Simon,趕快結婚!去台灣找林哥,成立晨曦會福音戒毒。」要我趕快結婚,是因當時我正在拍拖;派我去台灣,是因當年我曾申請去美國受訓,但移民局沒有批准;找林哥,則是因林哥曾經來過晨曦島,也曾邀我在陽明山文化大學辦理的第二屆青宣活動時講戒毒生命見證;林哥當時也發出了一個我從來都未想過的問題,他說:「Simon,將來的台灣毒品問題會很嚴重,你們晨曦會有沒有考慮來台灣成立福音戒毒事工?」彷彿馬其頓的呼聲,在一片幽黑天空中卻是清澈又響亮。但雖然如此,當時我還是對林哥說,這件事我必須回去問我的陳保羅牧師。

  到台灣開展福音戒毒

  回想上帝的引導實在奇妙!不知是否因為過去曾受過的黑社會教育使然,我既然跟了陳牧師,我就順服聽話到底,當時我立刻就答應陳牧師來到台灣。

  有跨國宣教的感動,其實早在1982年宇宙光去泰北送炭活動時,因曾邀請我和另一位同工去參與事奉。一到泰北金三角地帶,看到在滿樂福村落,奶奶、孩子、孫子一家三口,都一起在吸毒。我心裡立刻有一個感動說「主啊,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但想不到神沒有差我去泰北,卻差我來到台北。

  1984年9月,結婚十天後,我們與另一對江得力牧師夫婦、三個小孩,帶著3,000元港幣一同來到台灣。我的牧師在差遣我的時候說了一句這樣的話:「平平安安去,不行再回來。」當時我們什麼都不懂,就這樣來到台灣。就這樣與林哥從認識、熟識到一起同工,也促使了故事與故事的相遇和堆疊。

  「傻瓜一世」,是林哥自詡其一生所下的標題。但一個「傻瓜」,卻推動了世界性的「全人教育」運動;一個「傻瓜」竟能在其完全陌生的毒品問題中有前瞻性的看見,促使「福音戒毒」從台灣萌生,進而發展至美、加、英、泰、中、緬等國。「傻瓜」能做到、想到這些彷彿先知預言般的重大事工?「傻瓜」能在一個戰亂時代中成長並自我鞭策成為一個在教育界舉足輕重的教授?林哥不傻,林哥的傻是為主而傻;這種傻,是一種高純度的信心展現;是一種從主而來的感動,不自我設限的實踐。

  一到台灣我就打了一通電話給林哥,說:「林哥,我們來了。」當時我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但經過林哥的同工安排,聖教會大專團契陳政弘醫師給了我們兩個地方暫住。我和太太住一樓廚房邊2.5坪大小的一個小房間裡,當時我們倆正在新婚蜜月期,這段新婚蜜月期的高密度,如今成為我與太太最懷念的光陰。後來林哥知道我們的情況,就將他的一棟日式房子,以很便宜的租金租給我們住,並把這租金奉獻給宇宙光。

  開展福音戒毒事工需要有一個讓戒毒弟兄住的地方,所以一開始幫助戒毒者的模式,只能與吸毒者約在外面,一方面接近吸毒者,與他聊聊天,從建立很簡單的戒毒者資料庫來預備時機的到來。後來,世界展望會莊文生牧師問我如何開始做戒毒的工作?需要什麼?我告訴莊牧師,我們需要一個地方可讓戒毒者來住,然後每天住在一起禱告、讀經、陪伴、輔導;也需要一部車子去萬華、三重、板橋等地,尋找吸毒的人來戒毒;另也需要生活所需之經常費。當時莊牧師答應我們每年支持8,000美元,連續支持三年;終於,福音戒毒的巨輪逐漸轉動。後來在組織董事會時,我們邀了吳勇長老、林哥等人,鑽研歷史的郭明璋牧師後來提及晨曦會當時所組織的董事會成員,為仍身處戒嚴時期的我們,帶來極大的穩定成長性。

  猶記早期我們去宇宙光,向林哥請教怎麼推動福音戒毒事工?林哥說,只要他去教會講道,就會帶著我去,並給我時間講一點見證。我覺得林哥很特別,他是一位用講故事的方式傳福音的人,他總是不斷的述說福音戒毒的生命故事,然後帶出福音確實為上帝的大能。林哥在宇宙光所做的一切事,在一旁觀察學習的我,真能見證他都是為著福音的緣故。

  一個傻瓜陪伴另一個傻瓜

  晨曦會福音戒毒來台不久,即將事工開展至泰北。記得林哥邀我去泰北金三角,開始福音戒毒工作時,有人說那是在老虎嘴上拔毛,也就是很危險的意思;因當時金三角被稱種毒、製毒、吸毒、賣毒、買毒的五毒齊全之地;但是我卻有一個想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接著不但在泰北,我們還將福音戒毒推進到緬甸的果敢,那是金三角中的金三角。我們帶著林哥和泰國晨曦會劉律師一群同工進到果敢,和當地主席溝通在果敢成立福音戒毒的事,他們竟然答應。不但如此,林哥還透過他自己在學術界所參與的座談會,論述福音如何幫助人戒毒,以至於在政府、相關公部門,都知道福音戒毒的成功果效。

  林哥是我們董事會主席,常常在董事會中,林哥提醒晨曦會是福音戒毒,所以福音是最首要的。林哥也總是叮嚀我,不要失去福音的異象。在香港,陳保羅牧師帶領我、教導我、扶持我;來到台灣,則是林哥成為我的幫助、我的帶領,使我始終不離棄起初愛主的心。福音戒毒能走到今日,是神差派林哥,來帶領台灣福音戒毒,也是林哥監督福音戒毒在屬靈上不走極端、異端的路線,在財務上清楚,在法律上守法,使我們在跟隨主的腳蹤上站得很挺、走得很穩。

  林哥願為主「傻瓜一世」,他是我的榜樣,我亦以為主當「一生的傻瓜」為職志。求主保守我們這群傻瓜,能繼續為主見證,領人歸主、戒毒成功、訓練門徒、戒毒宣教、生命塑造、委身完成主的大使命;讓「一個傻瓜陪伴另一個傻瓜,使兩個傻瓜為主越來越傻,尊主為大,完成主的大使命」!

劉民和
基督教晨曦會總幹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它提出了太多尖锐而又难以回避的问题,迫使我不得不正视那些我惯常逃避的关于“宿命”与“自由意志”的哲学困境。作者的语言充满了洞察力,她没有试图去美化或者简化主人公所面对的困境,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诚实,将那些历史的偶然性和人性的必然性并置呈现。这种“不留情面”的真实,反而成了这本书最宝贵的品质。它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一个更复杂、更真实的问题模型,供读者自己去探索。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与情感并重的山峰,虽然过程略显艰辛,但登顶后所获得的视野和心胸的开阔,是无以复加的。这本书的史料考证之扎实,也为它的叙事提供了坚实的骨架,让人读起来信心十足。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极其丰满且富有层次感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不仅仅是外在的社会结构,更是主人公由内而外生长出来的精神疆域。作者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的运用,处理得极富创造性,它不是线性的、被动的流逝,而是被记忆、遗憾和期待反复重塑的主观体验。读到某一章时,我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主人公的意识流,共享着他的喜悦、他的痛苦,甚至是他那些细微的、无人察觉的心理波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主人公的心理距离,让人在合书后,仿佛自己也被这个故事“附身”了一段时间。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的详尽指南,只是这个指南是用生命本身来书写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存在”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堪称一绝,时而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将一系列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命运的交织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酣畅淋漓;时而又陡然放缓,像是在某个幽暗的角落里点亮一盏孤灯,细致入微地描摹人物在极度孤独和绝望中的微小挣扎与希望的萌芽。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于环境与人物心理互动的描绘,背景不再是冰冷的背景板,而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咬合、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例如,某个特定天气下的光线变化,如何精确地投射到主角当时复杂的情绪层次上,这种文学上的精妙设计,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这本书的文学质感非常高,完全超越了一般的传记或纪实文学的范畴。

评分

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近乎晕眩的充实感,仿佛我刚刚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刻骨铭心的旅程。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为凝练,没有丝毫的冗余,每一个词语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承载着远超其本身重量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如同高明的雕刻家,在粗粝的现实素材中,雕琢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的复杂共存。特别是对于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那种深陷泥沼却不失尊严的抗争,读来令人动容且深思。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立刻用三言两语概括的“爽文”,它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回味那些未尽之言和留白之处。它的力量在于潜移默化,在于它在你内心深处播下的那些关于“何为人生价值”的种子,悄悄地生根发芽,改变你对周遭世界的看法。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就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拂过岁月的尘埃,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鲜活的灵魂深处的波澜壮阔。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极其敏锐,无论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还是命运转折处的惊涛骇浪,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仿佛我亲身站在那个时代的路口,呼吸着当时的空气。我尤其欣赏作者叙事上的那种克制与深情并存的平衡感,它没有用过度的煽情去刻意操控读者的情绪,而是让人物的真实境遇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这份真诚的力量,穿透了纸面,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关于选择、关于失去、关于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我。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时间线索的穿插与回溯处理得游刃有余,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困扰,反而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思辨和重构,体验非常独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