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台灣在地知識的力量-序《水邊行事》
三尾裕子(日本文化人類學家,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
台灣各地區的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唯有通過詳細的實地考察才能理解和感知。在地文化存在於當地庶民口耳相傳的傳說,以及與這些傳說相對應的各種實物-自然物、人造物、無形的存在中,要瞭解其中的深層含義和生活智慧,就必須虛心傾聽這些人事物的聲音。
我與本書第一作者林伯奇先生的緣分已有十多年,最初是透過林美容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亦是本書的第二作者)的介紹而認識。對台灣讀者來説,林美容教授是台灣人類學和民俗學領域的權威自不必多言,她出版的關於民間信仰、民間佛教和其他主題的書籍更是不計其數。林教授和我都對台灣的民間信仰和民俗感興趣,我們經常合作進行調查,其中多次由林伯奇先生擔任嚮導。我非常感謝林伯奇先生與我們分享他那豐沛的——尤其是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地有關的民間信仰和民俗知識。在我們的交往中,我瞭解到他曾走遍台灣各地,四處調查。每當與他前往寺廟或市街上踏查時,經常會看到當地居民向他走來,他們之間的關係遠超出研究者和報導人,更保持著著良好的友誼。還有一次,我跟別人去考察一個民俗祭典時,竟然在當地偶遇了林伯奇先生,我猜想,他的研究風格是:如果他聽說東方有什麼祭典節日,他就會飛往那裡,如若他認為西方有著有趣的民間傳說,也會立刻動身去收集。
林伯奇先生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在對當地文化和信仰表現出濃厚興趣和熱愛的家庭和社區環境中長大。在從事在大學教育與進行研究者工作的同時,他還透過「新港奉天宮世界媽祖文化研究中心」,致力於弘揚媽祖信仰和文化。
我很高興林伯奇先生和林美容教授根據他們多年的研究,出版了一本與「水」為題的闡述民間信仰的新書。仔細想想,「水」在台灣漢人的民間信仰中,很多地方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我所研究的王爺中,亦有很多都是乘船來到台灣;在儀式中需要前往水邊迎接神明再送回的情形,也極為常見。河流在給人們帶來恩澤的同時,也會因氾濫帶來傷害。因此,往往會出現將河流比作泥鰍等魚或動物的傳說,說河流的改道是由於這些精怪的橫衝直撞,而在神明幫助下消滅祂們就能使河流平息。這樣,「水」既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也融入了日常的信仰中。。
然而,迄今為止,雖然這些儀式和傳統在個別神祇和土地的研究中被單獨討論過,但據我所知,尚未有著作將這些儀式和傳統與各種與水有關的現象並列研究時異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林伯奇先生和林美容教授的這本書非常有價值,因為他們詳盡調查、記錄了台灣與水有關的信仰、傳統和儀式。這本書不僅讀起來有趣,而且做為未來研究的基礎也具有很大的價值。
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一種說法認為,具有傳播力量的精英主義文化正滲透各地方現場,世界逐漸趨同的論點也屢見不鮮。在人們更加相信科學的當今世界,依靠信仰來祈求豐收、感謝豐收、平息災難的想法往往被認為是過時的。另一方面,例如日本長期遭受地震造成的海嘯破壞,因此有不少傳說和信仰,當中隱含著適合當地生態條件能避免災害的方法。然而,這些知識並不一定能夠傳承給後代,類似的問題在台灣也可能存在。遺憾的是,由於人口流動、少子化、高齡化等的原因,這樣的傳承面臨著迅速流失的危機。為了防止根植於社會的生命知識因知識的同質化和現代科學的主導而流失,像林伯奇先生和林美容教授這樣的腳踏實地的現場研究至關重要且必要,我在閱讀這本書後再次深信不疑。我衷心希望每個人都能深入理解這本書,對地方信仰產生興趣和關注,以便使每個讀者周圍豐富的地方文化皆得以傳承。
序曲
漢民族基本上是農耕定居、安土重遷的民族,有著敬水和畏水的傳統觀念,覺得「水」是凶險的所在,因而產生一套與水共存互不侵犯的信仰習俗。然而,先民卻同時有著冒險犯難的精神,蓽路藍縷渡過黑水溝,來到四面環海的這座福爾摩沙島-「台灣」。
流傳於台灣的種種民間信仰中,較為人所知的,是與火有關、熾熱的香火觀;與之相對的,以水做為論述中心的討論,則較少被提及。本書將從地表湧出的泉水出發,深度發掘台灣這塊土地的水邊行事。
水邊的祭祀之所以開始,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人不可一日無水,先民發展無不需要水資源;因此,為求安居,無不先找尋水源,並感謝其源源不斷地供給。而後因為民生所需,開井、建渠、挖埤、修圳,與此同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有如大地血管的河川,可以帶來交通便利與經濟繁榮,但有時也帶來嚴重的災害,如何讓溪流平順,這都是人類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春夏秋冬四時變化,人們順應著節氣的變換而生活,並順應時節產生相關的祭拜儀式,春去秋來年復一年,十二個月在台灣都有著不同跟水的節慶習俗,在海邊、河邊、溪邊、或圳邊舉行的水邊行事,由這些的共同記憶,制定一套順應時節的生活模式,民俗活動與祭祀儀式,也是凝聚地方在地共識的基石。我們試圖說明其儀式的內容,並探討其意義。
回顧歷史,台灣早期水患嚴重,為祈求免於災厄,先民試圖讓神明一起來治理水患,水邊常有神明移溪的故事,人們除了請神鎮水,還會用相生相剋之法來治水,最常見的是立石、種樹、建塔等。如不幸遇到水難,之後常會伴隨著大瘟疫,因此會將屍體集中立祠奉祀,讓這些無主的屍體有所歸宿,避免危害人們的生活。台灣各地也都有「浮屍立廟」的習俗,尤其是在離島地區,面對廣大的海洋,隨著潮水漂流來的屍體,有著一套因應而生的祭祀模式。
而台灣傳統祭典儀式中,更有許多與水相關的醮典與科儀,漢人的本源觀念中有「木有本、水有源」。各種宗教在儀式進行中,「水」是重要的元素,道教認為經過火與水的練度,而達到潔淨的昇華,水可以上升為氣,氣可布滿整個空間,氣又能凝結為水,從天而降洗滌汙穢,水又流動將物品帶向遠方,水又可集合為海,包容萬物,水可以是最為多元的變化。水府神明業務相當多元,水族、財寶、漁獲、航行、水患等,都受水府管轄,人民敬奉水神,這都是對水所給予一切的尊敬。
老子認為,如果在世界上找一樣事物來描寫「道」,最適合的就是「水」。在台灣民間信仰中,「水」便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金生水,為五行相生之道理,因而演化出水能聚財,錢水活絡的經濟繁榮象徵。天、地、水三元素,先天水庫的豐滿,而帶來此世的富有,讓水象徵著富饒。
與水有關的民間信仰,第一時間我們會想到的是王船,在本書中,我們僅略微帶到,會再另有專書討論。除了王船,前文叨叨絮絮羅列的諸多行事,都是台灣重要的水邊行事,可證水的信仰一直在你我身旁發生;為使閱讀有更多趣味,我們亦將合適的網路資源以QRCODE形式編排於內頁,方便檢索探詢。藉由本書的書寫,期盼每位讀者都能留意身邊有趣的水邊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