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邊行事:從水出發,認識台灣的民俗

水邊行事:從水出發,認識台灣的民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伯奇
图书标签:
  • 台湾民俗
  • 水文化
  • 民俗学
  • 文化人类学
  • 台湾文化
  • 地方信仰
  • 传统文化
  • 田野调查
  • 文化地理
  • 自然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第一本,整理「水邊」之民俗活動,並闡明意義之專書|
 
  未曾被仔細關注過的台灣日常
  隱藏在生活、巷弄間的民俗DNA
 
  祭溪、拜河,乃至於祭拜水仙尊王,皆是與水有關的民間信仰,
  在在與常民之生計、生活有關,可證水的信仰一直在你我身旁發生!
 
  人不可一日無水,水邊的祭祀之所以開始,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
  
  尋找水源,而後開井、建渠、挖埤、修圳;與此同時,諸如水患、溪流改道等,都是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因此,出現如請神鎮水,或用相生相剋之法治水等現象。
 
  順應自然與節氣,便衍生出十二個月不同的民俗活動與祭祀儀式;而台灣傳統祭典儀式中,許多與水相關的醮典與科儀,透過「木有本水有源」觀念,彰顯出漢文化的對本源之看重。
 
  本書從地表湧出的泉水出發,列舉了台灣的民間習俗與信仰儀式中的水邊行事,以庶民生活、逐月祭祀、神鬼信仰、祭典儀式等四大類的水邊行事。從泉水到海洋;由農曆一月到十二月;尋神訪鬼;講解科儀背後的意義與漢人民間信仰的觀念,用一個個案例與圖片與大家分享台灣的水邊行事。
  
  藉由本書的書寫,期盼身邊傳承已久的水邊行事都能被注意。
 
好評推薦
 
  ★日本文化人類學家、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 三尾裕子 專文推薦
  ★財團法人嘉義縣新港奉天宮董事長 何達煌 誠摯推薦
《江河歲月:一部探索中華文明水脈與社會變遷的史詩》 書籍簡介 《江河歲月》並非一部聚焦特定地域或族群的民俗研究,而是一部宏大敘事、跨越數千年的文明史長卷,它以「水」作為核心載體與隱喻,深入剖析了中華文明自史前至近代的發展脈絡、社會結構的演變,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在不同歷史轉折點上的精神掙扎與文化建構。本書旨在通過對大江大河(如黃河、長江、淮河)流域的生態地理變遷、水利工程的興衰、以及與水相關的哲學、宗教和文學意象的梳理,勾勒出一個由水形塑、並不斷與水博弈的古代中國社會的全景圖。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部分,層層遞進,從自然地理的基礎,深入到社會制度的形塑,再探討文化意識的建構,最終落腳於近代的衝擊與轉型。 第一部:形塑大地——水系與早期文明的勃發 本部分著重於地質學、考古學和早期文獻的結合,探討黃河文明的起源與其內在矛盾。不同於聚焦於單一族群的考察,本書將重點放在黃土高原上特定水文條件如何催生了農業定居點的形成,以及早期王權(如夏、商、周)如何將對洪水的控制權轉化為政治合法性的基礎。 我們細緻分析了早期祭祀文本中對「河神」和「雨師」的描繪,指出這些儀式實質上是早期社會對不可控自然力量進行的「政治協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深入探討了「禮」的誕生與水患的關聯性。當大型水利工程(如堤防與漕運的雛形)開始出現時,如何需要一套精密的社會組織與道德規範來維繫,從而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基石——即「修齊治平」中對秩序的極致追求。此處的「水」,是原始生產力的體現,更是早期國家權力的源泉。 第二部:帝國的動脈——漕運、水利與官僚體系的擴張 隨著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對水資源的控制從局部擴展到全國性的戰略部署。本部分集中論述了漕運體系——尤其是隋唐大運河的開鑿與運營——對中國政治、經濟重心的轉移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本書打破了傳統史學中僅將大運河視為交通線路的觀點,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龐大、精密的「人工生態系統」。我們分析了漕運所涉及的複雜的財政、軍事與行政管理體系,以及維持這一系統運作所需的龐大胥吏隊伍的生態。更為關鍵的是,本書深入探討了水利官僚與地方士紳在治水理念上的長期衝突。在黃河流域,工程失敗往往意味著政治災難;而在長江中下游,堤防的築建與維護則成為地方宗族力量與中央集權持續角力的場域。水,此時成為了維繫帝國龐大版圖之間生命線的「液態中樞」。 第三部:知識分子的心靈之海——山水、隱逸與士人情懷 如果說前兩部分探討的是水的物理功能,那麼第三部分則將視角轉向水的精神意象。本書考察了自魏晉至明清之際,文人墨客如何將「水」內化為自身審美與道德的載體。 重點分析了道家「上善若水」思想在士人階層中的轉譯過程,以及佛教禪宗的「活水」意象如何滲透入詩詞歌賦。本書專門開闢章節,詳盡比較了「五嶽名山」與「江湖名川」在文學創作中的地位差異。面對官場的污濁與政治的壓抑,山水田園被視為精神的避難所,而河流與海洋則成為了遠遊、放逐與自我超越的象徵。例如,蘇軾的貶謫與其對江海的豁達態度,李白的「飛流直下」與其浪漫主義精神的契合,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歷史時期知識分子面對體制壓力時,尋求心理平衡的結果。水在此成為了一種哲學的隱喻,承載著個體在集體規範下的自由渴望。 第四部:衝擊與重塑——近代化進程中的河流與海岸 最後一部分將焦點投向近代的劇變。本書檢視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如何挑戰了中國數千年來以內陸為主導的防禦體系,使「海」從一個邊緣的、貿易的空間,一躍成為國家安全和國家現代化競賽的關鍵場域。 我們分析了洋務運動時期,興建船廠、開鑿礦山等近代工業化嘗試與既有水利體系的矛盾。例如,鐵路與運河的競爭,工業污染對傳統農業灌溉的影響,以及沿海城市(如上海、天津)的崛起對內陸腹地的「虹吸效應」。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了在面對外來衝擊時,知識界對於「中國之水」該如何治理的爭論——是回歸傳統的「德治水利」,還是引進西方的「科學工程」?這場爭論,實質上反映了中國在尋求現代化道路上,如何調和古老文明的慣性與未來發展需求的深刻矛盾。 《江河歲月》以水為線索,串聯起宏觀的國家建設、微觀的個人情懷、以及知識結構的變遷,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華文明深度韌性與其內在張力的全新視角。它是一部關於地理決定論、政治哲學、以及文化心理史的交叉學科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伯奇
 
  台灣嘉義縣人。
  新港奉天宮世界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執行長。
  新港金益芳藝文工作室負責人。
  嘉義吳鳳科技大學觀光管理學系講師。
  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林美容
 
  台灣南投縣人。
  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爾文(Irvine)校區社會科學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兼任教授。

图书目录

推薦序|台灣在地知識的力量/三尾裕子
作者序|上善若水,斯水斯情/林美容

序曲

第一章 從湧泉到海洋

.湧泉相關的水邊行事
觀音甘泉寺-甘泉井|高雄龍泉寺-龍巖冽泉|彰化社頭清水岩寺-甘露泉|台南關子嶺-水火同源|小琉球碧雲寺-龍目水

.古井相關的水邊行事
大甲鐵砧山-劍井|澎湖-萬軍井|彰化八卦山-紅毛井|高雄永安-井仔公|台南仁德竹篙厝-井王爺

.埤圳相關的水邊行事
麻豆水崛頭-龍喉穴|美濃水伯公-里社真官|竹田達達港-糧埤伯公|八堡圳-施世榜與林先生|東西圳-汪寶箴|曹公圳-曹謹

.溪河相關的水邊行事
大甲溪-鯉魚伯公與石母神|濁水溪-金泥鰍與金鴨母傳說|高屏溪-鯉魚精傳說|曾文溪-公母蛇鬧台江

.海洋相關的水邊行事
箔子寮漁港-海巡尊王|金門-拜海墘|高雄茄萣-拜海墘與烏魚公籤

第二章 逐月水邊行事

.正月的水邊行事
正月初一 新春汲水|正月十五 野柳神明淨港

.二月的水邊行事
美濃二月祭

.三月的水邊行事
三月初一至十九 東堡十八庄迎媽祖|三月初七 新威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塚|三月廿七 布袋新塭衝水路迎客王

.四月的水邊行事
四月初 彰化伸港福安宮媽祖安營

.五月的水邊行事
端午節相關水邊行事|宜蘭二龍村龍舟競渡|彰化鹿港端午迎龍王|乞午時水|竹南中港慈裕宮端午祭江與洗港|虎頭埤水庫與嘉南農田水利會「圳頭祭」

.六月的水邊行事
六月初三 濁水溪普外溝仔|基隆地區王爺海巡

.七月的水邊行事
放水燈|安平孤棚祭|拜(普)圳頭、堤防、溪頭、石駁|南鯤鯓代天府塭頭普、竹筏仔普、海普

.八月的水邊行事
八月十五 林內中秋節祭河神|八月十五、十六 新營五間厝/下營中庄仔拜溪|八月三十 台中清水高美拜溪頭

.九月的水邊行事
九月初五 雲林二崙溪王祭|九月初九 塭港拜海墘

.十月的水邊行事
十月初二 下淡水溪六庄頭義勇公做大小功祭典|十月初十 祭拜水仙尊王|十月十四 高雄美濃祭拜水德星君|十月十五 板橋潮和宮祭水官大帝

.十一月的水邊行事
十一月 卓蘭內灣、東盛、白布帆完水福

.十二月的水邊行事
十二月十六 屏東東港地區拜船腳|十二月 桃園大圳圳頭祭

第三章 神鬼信仰與水難

.漂流神與鬼的水邊行事
漂流船立廟|漂流神立廟|漂流木立廟|漂流屍立廟

.鎮水物的水邊行事
鎮水神樹|鎮水神石|石敢當石碑|阿彌陀佛石碑|開台國聖王石碑|符令石碑|鎮水神塔|鎮水神物|鎮水神陣|鎮水神營

.水難事件的祭祀
海邊水難-雲林口湖牽水(車藏)|溪邊水難-做水醮、水福|溪邊水難-曾文溪扛茨走溪流|溪邊水難-神明與溪水的故事

第四章 儀式中的水邊行事

.與水有關醮典的水邊行事
水醮|海醮|龜醮|

.與水有關道壇的水邊行事
道壇圖四府-水府|儀式的淨水|燃放水燈

.與水有關的神明
扶桑大帝|水官大帝|水仙尊王|水德星君|四海龍王

.迎請與送離的水邊行事
上香山-安平迎媽祖|請水火|刈海香/刈水香/刈山香|送草人|送煞

.與水有關的紙錢
水官錢|水府錢|水關錢|水庫|水錢

結語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25407
  • 叢書系列:台灣文史叢書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台灣在地知識的力量-序《水邊行事》
三尾裕子(日本文化人類學家,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
 
  台灣各地區的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唯有通過詳細的實地考察才能理解和感知。在地文化存在於當地庶民口耳相傳的傳說,以及與這些傳說相對應的各種實物-自然物、人造物、無形的存在中,要瞭解其中的深層含義和生活智慧,就必須虛心傾聽這些人事物的聲音。
 
  我與本書第一作者林伯奇先生的緣分已有十多年,最初是透過林美容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亦是本書的第二作者)的介紹而認識。對台灣讀者來説,林美容教授是台灣人類學和民俗學領域的權威自不必多言,她出版的關於民間信仰、民間佛教和其他主題的書籍更是不計其數。林教授和我都對台灣的民間信仰和民俗感興趣,我們經常合作進行調查,其中多次由林伯奇先生擔任嚮導。我非常感謝林伯奇先生與我們分享他那豐沛的——尤其是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地有關的民間信仰和民俗知識。在我們的交往中,我瞭解到他曾走遍台灣各地,四處調查。每當與他前往寺廟或市街上踏查時,經常會看到當地居民向他走來,他們之間的關係遠超出研究者和報導人,更保持著著良好的友誼。還有一次,我跟別人去考察一個民俗祭典時,竟然在當地偶遇了林伯奇先生,我猜想,他的研究風格是:如果他聽說東方有什麼祭典節日,他就會飛往那裡,如若他認為西方有著有趣的民間傳說,也會立刻動身去收集。
 
  林伯奇先生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在對當地文化和信仰表現出濃厚興趣和熱愛的家庭和社區環境中長大。在從事在大學教育與進行研究者工作的同時,他還透過「新港奉天宮世界媽祖文化研究中心」,致力於弘揚媽祖信仰和文化。
 
  我很高興林伯奇先生和林美容教授根據他們多年的研究,出版了一本與「水」為題的闡述民間信仰的新書。仔細想想,「水」在台灣漢人的民間信仰中,很多地方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我所研究的王爺中,亦有很多都是乘船來到台灣;在儀式中需要前往水邊迎接神明再送回的情形,也極為常見。河流在給人們帶來恩澤的同時,也會因氾濫帶來傷害。因此,往往會出現將河流比作泥鰍等魚或動物的傳說,說河流的改道是由於這些精怪的橫衝直撞,而在神明幫助下消滅祂們就能使河流平息。這樣,「水」既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也融入了日常的信仰中。。
 
  然而,迄今為止,雖然這些儀式和傳統在個別神祇和土地的研究中被單獨討論過,但據我所知,尚未有著作將這些儀式和傳統與各種與水有關的現象並列研究時異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林伯奇先生和林美容教授的這本書非常有價值,因為他們詳盡調查、記錄了台灣與水有關的信仰、傳統和儀式。這本書不僅讀起來有趣,而且做為未來研究的基礎也具有很大的價值。
 
  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一種說法認為,具有傳播力量的精英主義文化正滲透各地方現場,世界逐漸趨同的論點也屢見不鮮。在人們更加相信科學的當今世界,依靠信仰來祈求豐收、感謝豐收、平息災難的想法往往被認為是過時的。另一方面,例如日本長期遭受地震造成的海嘯破壞,因此有不少傳說和信仰,當中隱含著適合當地生態條件能避免災害的方法。然而,這些知識並不一定能夠傳承給後代,類似的問題在台灣也可能存在。遺憾的是,由於人口流動、少子化、高齡化等的原因,這樣的傳承面臨著迅速流失的危機。為了防止根植於社會的生命知識因知識的同質化和現代科學的主導而流失,像林伯奇先生和林美容教授這樣的腳踏實地的現場研究至關重要且必要,我在閱讀這本書後再次深信不疑。我衷心希望每個人都能深入理解這本書,對地方信仰產生興趣和關注,以便使每個讀者周圍豐富的地方文化皆得以傳承。
 
序曲
 
  漢民族基本上是農耕定居、安土重遷的民族,有著敬水和畏水的傳統觀念,覺得「水」是凶險的所在,因而產生一套與水共存互不侵犯的信仰習俗。然而,先民卻同時有著冒險犯難的精神,蓽路藍縷渡過黑水溝,來到四面環海的這座福爾摩沙島-「台灣」。
 
  流傳於台灣的種種民間信仰中,較為人所知的,是與火有關、熾熱的香火觀;與之相對的,以水做為論述中心的討論,則較少被提及。本書將從地表湧出的泉水出發,深度發掘台灣這塊土地的水邊行事。
 
  水邊的祭祀之所以開始,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人不可一日無水,先民發展無不需要水資源;因此,為求安居,無不先找尋水源,並感謝其源源不斷地供給。而後因為民生所需,開井、建渠、挖埤、修圳,與此同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有如大地血管的河川,可以帶來交通便利與經濟繁榮,但有時也帶來嚴重的災害,如何讓溪流平順,這都是人類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春夏秋冬四時變化,人們順應著節氣的變換而生活,並順應時節產生相關的祭拜儀式,春去秋來年復一年,十二個月在台灣都有著不同跟水的節慶習俗,在海邊、河邊、溪邊、或圳邊舉行的水邊行事,由這些的共同記憶,制定一套順應時節的生活模式,民俗活動與祭祀儀式,也是凝聚地方在地共識的基石。我們試圖說明其儀式的內容,並探討其意義。
 
  回顧歷史,台灣早期水患嚴重,為祈求免於災厄,先民試圖讓神明一起來治理水患,水邊常有神明移溪的故事,人們除了請神鎮水,還會用相生相剋之法來治水,最常見的是立石、種樹、建塔等。如不幸遇到水難,之後常會伴隨著大瘟疫,因此會將屍體集中立祠奉祀,讓這些無主的屍體有所歸宿,避免危害人們的生活。台灣各地也都有「浮屍立廟」的習俗,尤其是在離島地區,面對廣大的海洋,隨著潮水漂流來的屍體,有著一套因應而生的祭祀模式。
 
  而台灣傳統祭典儀式中,更有許多與水相關的醮典與科儀,漢人的本源觀念中有「木有本、水有源」。各種宗教在儀式進行中,「水」是重要的元素,道教認為經過火與水的練度,而達到潔淨的昇華,水可以上升為氣,氣可布滿整個空間,氣又能凝結為水,從天而降洗滌汙穢,水又流動將物品帶向遠方,水又可集合為海,包容萬物,水可以是最為多元的變化。水府神明業務相當多元,水族、財寶、漁獲、航行、水患等,都受水府管轄,人民敬奉水神,這都是對水所給予一切的尊敬。
 
  老子認為,如果在世界上找一樣事物來描寫「道」,最適合的就是「水」。在台灣民間信仰中,「水」便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金生水,為五行相生之道理,因而演化出水能聚財,錢水活絡的經濟繁榮象徵。天、地、水三元素,先天水庫的豐滿,而帶來此世的富有,讓水象徵著富饒。
 
  與水有關的民間信仰,第一時間我們會想到的是王船,在本書中,我們僅略微帶到,會再另有專書討論。除了王船,前文叨叨絮絮羅列的諸多行事,都是台灣重要的水邊行事,可證水的信仰一直在你我身旁發生;為使閱讀有更多趣味,我們亦將合適的網路資源以QRCODE形式編排於內頁,方便檢索探詢。藉由本書的書寫,期盼每位讀者都能留意身邊有趣的水邊行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感到由衷的佩服,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民俗书籍“分类介绍”模式的预期。作者似乎采用了一种更具“生态学”的视角,将不同的信仰元素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举例来说,书中探讨某一特定神祇的起源时,绝不只是孤立地介绍神像的造型或传说,而是会立刻关联到与之相关的庙宇建筑风格、地方经济活动(比如渔业或农业),甚至延伸到当地的戏曲表演艺术。这种网状的、相互引证的叙述方式,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自洽的民俗宇宙。你会发现,在台湾的民间信仰中,没有什么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的仪式、禁忌和故事都是互相咬合的齿轮。这种整体观让我对“民俗”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一堆零散的迷信,而是一套完整的、指导人们安顿身心的生活哲学体系。读完感觉思维也被这种结构化的梳理方式打开了。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文化敏感性问题上展现出的分寸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很多关于民俗的书籍,要么过于美化,将一切描绘得如诗如画;要么就是过度解读,带着强烈的批判视角。但作者在这里的态度是克制的、尊重的。他如同一个细心的记录者,只是如实地描摹事实——无论是那些令人惊叹的奇迹传说,还是那些常人看来略显怪异的禁忌行为。他提供了背景信息,解释了这些习俗诞生的社会土壤,但最终将判断权交还给了读者。特别是对于一些融合了不同宗教元素的复杂情况,作者的处理方式更是高明,他没有试图去“统一”或“简化”这些矛盾,而是清晰地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在台湾的熔炉中并行共存、互相渗透的。这种不带偏见的呈现,使得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起一种健康的、去标签化的文化包容心,这在当代社会尤其重要。

评分

这本关于台湾民间信仰的书,简直是一把开启神秘之门的钥匙。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近乎口语化的叙事方式,带领我们深入到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角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仪式的细致描摹,比如在特定日子里如何祭拜土地公,或者某个村落特有的迎神赛会流程。那些文字仿佛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和香火的烟味,让人身临其境。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习俗,发现每一个动作背后,都蕴含着先民对自然、对祖先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敬畏。读完后,我第一次认真地观察了我家附近庙宇墙上那些斑驳的壁画,开始琢磨它们讲述的究竟是哪些神话故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罗列了多少神祇的名字,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看”和“听”——去感受那些无形的力量如何在台湾的土地上流淌,塑造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念。它让人明白,信仰不是束缚,而是一种生活的美学和智慧的传承,是理解台湾文化肌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简直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镜头语言的切换和光影的对比。有些章节,作者似乎将镜头拉得很远,展现的是台湾地理环境对民间信仰形成的宏观影响,比如多雨潮湿的气候如何催生出对水神的特殊崇拜;而紧接着,镜头又会骤然拉近,聚焦到某一个家庭,讲述他们如何在一个特定的节庆日里,细致地准备供品,每一个糕点摆放的角度都有讲究。这种远景与特写之间的快速转换,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信息密度。特别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祭典场景时,文字的爆发力极强,仿佛能听到锣鼓喧天的声音,感受到人群涌动的热浪。对于一个对台湾民俗抱有好奇的外地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足够丰富且充满活力的感官体验,远超一般的文化介绍读物,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亲自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像是沉淀了多年的老茶,口感醇厚而回甘。它不像许多现代的非虚构作品那样追求信息的快速投喂,而是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作者的遣词造句,常常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那种情感不是外露的赞美,而是内敛的、对历史沉淀的敬意。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穿插的、略带诗意的评论,它们像是点缀在田野调查报告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却蕴含着哲思。例如,当他描述一位老信徒在神明前低语的场景时,那种对“倾听”的强调,瞬间提升了整段文字的意境。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冥想,让你慢下来,去品味文字背后的历史重量和人情温度。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风俗的书,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集,让你在了解“做了什么”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心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