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連獎文學家的故事

吳三連獎文學家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三連獎基金會
图书标签:
  • 文学家
  • 台湾文学
  • 吴三连奖
  • 人物传记
  • 文学史
  • 文化
  • 台湾文化
  • 作家
  • 传记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次「吳三連獎前輩作家口述訪談暨出版計畫」,以1947年以前出生的吳三連獎得主為採訪對象,於2021年獲國藝會調查研究補助、2022年完成11位前輩作家採訪,2023年出版《吳三連獎文學家的故事》專書。  調查研究報告《吳三連獎文學家的故事》共有11位得主的故事,依照獲獎年度排序,為陳若曦、黃春明、李喬、汪其楣、張曉風、徐仁修、楊青矗、李魁賢、吳晟、姚嘉文、蕭蕭。每位作家文稿各有三部分:吳三連獎評定書、獲獎當年簡介、2022年再訪報導。藉由這樣的編排,拉出歷史縱深,看見獲獎當年的得主、當年的臺灣,以及我們其後的故事。書末附有「吳三連先生暨吳三連獎基金會大事記」和「吳三連獎文學類歷屆得獎名單」,調查研究成果合計約15萬字。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著作的简介,内容如下: 《风雨兼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时代图景》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简单梳理,而是一部深入挖掘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如何作为时代精神的载体与反思者的宏大叙事。我们旨在呈现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文学景观,探究在剧烈社会变革、思想碰撞与文化重塑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和作家们如何“风雨兼程”,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之间艰难求索,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中国文学”的版图。 本书结构上采取了“宏观脉络梳理”与“微观文本剖析”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力求在宏大历史框架下,捕捉那些决定文学走向的关键转折点和代表性思潮。全书共分五大部分,近三十万字,辅以大量一手文献资料与珍贵历史照片。 第一部分:文学的觉醒与初啼(1900-1920年代)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前的文学土壤与内在动力。我们考察了晚清“谴责小说”的社会批判余绪,以及白话文运动的艰难起步。重点分析了新文学从古典束缚中挣脱的初始形态,如胡适的实验性白话文、周树人的早期杂文以及早期白话小说(如《狂人日记》)在思想启蒙中的先锋作用。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文学如何从依附于传统教育体系的“文”蜕变为独立的“人学”表达,以及这种转变所蕴含的巨大社会责任感。此外,本书还细致梳理了早期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在美学主张上的分歧与互补,为后续的流派纷争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迷思与现实主义的转向(1920年代末-1937年) 抗战爆发前的十余年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富于探索精神的时期。本章深入剖析了“现代主义”在中国土壤中的特殊命运。我们不再将现代主义仅仅视为西方形式的模仿,而是将其视为应对都市化、个体性觉醒以及潜意识探索的知识分子心理解构。卡夫卡式的荒诞感、意识流的实验,如何与中国特殊的乡土情结产生张力?我们通过对施蛰存、穆时英等作家的作品进行细读,揭示了都市经验的异化主题。 紧接着,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特别是左翼文学的兴起,占据了中心舞台。本书详细论述了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对文学“为人生”的哲学定位。关注点在于,文学如何从精英的审美游戏迅速转化为面向工农大众的宣传与教育工具,以及这种“政治化”对作家个体创作自由的影响。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坚守与流亡文学的勃兴(1937-1949年) 抗日战争与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文学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与伦理抉择。本部分着力于分析“民族性”与“阶级性”在文学主题上的融合与冲突。 我们考察了沦陷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既要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又需承担民族危亡的道义责任。对流亡作家的研究是本章的重点,他们跨越地域的漂泊,催生了具有独特“流亡美学”的作品,如对故土的追忆、对历史虚无感的书写。在解放区,文学则围绕着“秧歌剧”和“典型化”的创作方法论展开,探讨了“生活化”叙事如何成为动员民众的有效途径。 第四部分:共和国初期的重塑与“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进入了一个由国家意志主导的全新阶段。本书系统梳理了“十七年”文学的特征——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以“三红一创”(《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代表性作品为核心,构建了文学的“英雄谱系”。 我们详细辨析了“十七年”文学内部的张力:一方面是歌颂新生活的真诚热情;另一方面是受制于“十七条创作原则”下的题材限制和人物脸谱化倾向。本部分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在新旧体制转换中的身份焦虑,以及“健康化”审美标准对文学多样性的挤压。此外,对少数民族文学和地方文学的首次大规模挖掘与整合,也被视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现象。 第五部分:历史的褶皱与文学的再生(1966-2000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对中国文学造成了毁灭性的中断,但也孕育了深刻的反思。本书将“文革”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大休克”。我们审视了“文学黑帮”与“地下诗歌”的微弱火光,它们构成了对官方叙事的隐秘抵抗。 随后的“拨乱反正”催生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寻根文学”的“文学复苏”。本书认为,“伤痕文学”不仅是对个体苦难的申诉,更是对宏大历史叙事合法性的第一次全面拷问。而“寻根文学”则标志着作家开始回归到对中国文化深层结构、地域文化心理的探寻,试图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新锚定民族精神的源头。 最终,本书以九十年代先锋文学对语言本身的解构和对日常性的回归作为收尾,指出二十世纪文学最终完成了一次从启蒙到反思,从集体到个体的复杂历程,为进入新世纪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又充满争议的基础。 本书特点: 1. 跨越断裂: 强调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即使在社会剧变下,文本与思想的内在连续性从未真正中断。 2. 文本为基: 避免空泛的政治史叙述,每一论断均植根于对经典文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具体解读。 3. 视野广阔: 兼顾政治抒情文学、现代主义探索、乡土书写、以及被边缘化的女性写作与少数族裔文学的整体研究。 适合读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历史学与文化研究的学者,以及所有对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8429376
  • 叢書系列:吳三連獎基金會叢書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7 x 23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持久影响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具有“回响效应”的。很多读完后便束之高阁的书籍,其内容很快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模糊淡去,但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某些意象,却像种子一样深埋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会冒出来,引发我新的思考。这种持续的“后劲”,源于作者文字中蕴含的、超越了特定事件本身的普世价值和永恒命题。它不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提出一个关于如何生活的,或者说,关于我们如何认知世界的深刻质问。每一次不经意的想起,都能带来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这表明这本书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在读者的认知结构中,完成了一次微小的重塑。这才是真正的好书的价值所在——它能真正地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哪怕只是一点点。

评分

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是其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对人心的幽微之处有着近乎冷峻的清醒认知,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每个人物都承载着多重、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动机。他不会轻易给出道德评判,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困境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去理解。这种写实主义的处理方式,避免了将人物脸谱化、符号化的俗套,使得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生命力,他们的挣扎与选择,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投射的影子。这种对“灰色地带”的坦诚描绘,恰恰是真正深刻的文学作品所应具备的特质。它挑战了我们对“标准答案”的固有期待,迫使我们承认生活的复杂性,并以一种更为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中的不完美。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书卷气。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触感细腻温润,中央的烫金字体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光泽变化,设计得非常考究,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偏暖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排版疏密得当,行距舒适,即便是对阅读速度较慢的人来说,阅读体验也是极佳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分隔处的那些留白处理,那种克制的美感,让人在快速翻阅时也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绪。侧边书脊的装订线平直,厚度适中,无论是在书架上陈列,还是随身携带,都显得恰到好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一种对知识和美学的双重尊重。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就是被它这种外在的质感所吸引,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探究其内容究竟蕴含着怎样同样精致的灵魂。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展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性和宏观视野。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机械地铺陈,而是采用了一种更为精妙的、如同藤蔓般交织缠绕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切入点,将看似不相关的两段内容巧妙地串联起来,这种“跳跃性”的连接,一开始可能会让读者稍微费神去构建内在的联系,但一旦领悟了作者的内在逻辑线索,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极其令人满足的。特别是某些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为自然,仿佛是水到渠成,让人惊叹于作者构建复杂体系的能力。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每一次重读,都可能会因为视角的不同,而发现先前未曾察觉到的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它要求读者主动思考,去填补那些看似留白的连接点,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度和智力上的挑战性。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立刻被一种近乎于散文诗般的细腻笔触所吸引。作者叙述事情,绝非那种平铺直叙、干巴巴的罗列事实,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情绪的流动。比如描述某一场景时,他会用上许多富有创意的比喻,将原本可能略显平淡的场景,瞬间变得生动立体起来,仿佛读者自己就身临其境,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微风拂面的触感。这种文字的魔力,在于它能瞬间瓦解掉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让人感觉作者正在耳边娓娓道来,用一种极其个人化、近乎私密的口吻分享他的所思所想。文字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急促有力,将故事推向高潮,时而又放缓下来,让读者有时间去品味那些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哲理与感悟。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享受,远超出了获取信息的层面,更像是在品鉴一坛陈年的佳酿,回味无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