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工藝彩繪筆記:遺失在西方的中國手藝圖錄

中華傳統工藝彩繪筆記:遺失在西方的中國手藝圖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卜奎
图书标签:
  • 中国传统工艺
  • 彩绘
  • 手工艺
  • 西方视角
  • 文化遗产
  • 艺术史
  • 图录
  • 工艺美术
  • 装饰艺术
  • 民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惟妙惟肖的彩繪圖,
形象生動地記錄18至19世紀中國製瓷、製茶、造紙、絲織、棉紡、
玻璃製造、煤炭開採、漆作等傳統製造工藝的流程,
其中包括許多已經被遺忘的工藝的細節。
 
  ▍製茶圖──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茶葉本來起源於中國,飲茶是中國人的飲食特點之一。從17世紀開始,茶葉傳入歐洲,同時有咖啡、可可也傳入歐洲,引起了飲料革命。上述「行商」圖就是向歐洲運茶的生動寫照。當時茶葉透過兩條通道運往歐洲,一條是陸路,一條是水路,廣州正是水運的起點。
 
  因此製茶也成為西方人關注的東方文化,西洋人不僅從中國購茶,還探究茶葉的生產工藝,這正是〈製茶圖〉產生的背景。
 
  ▍瓷器燒造圖──瑞典隆德大學圖書館藏
  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圖書館藏的一套50幅的中國瓷器燒造圖譜,是18世紀上半期繪製於廣州的早期外銷畫作品,由瑞典東印度公司首任大班坎貝爾從廣州購回,是目前所知數量最多的一套瓷器燒造圖,也是早期外銷畫中的精品,是我們了解早期中瑞貿易史、廣州外銷畫的歷史、瓷器生產史,以及瑞典早期遠東科學考察史的重要資料。
 
  ▍造紙工藝圖──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本書收入的清代廣州外銷畫《中華造紙藝術畫譜》(Art de faire le papier à laChine),是由乾隆時期來華的法國耶穌會傳教士蔣友仁(Michel Benoist)編輯的,具體繪畫者不詳。該書出版於1775年,也就是蔣友仁去世後的第二年,透過27幅水粉畫描繪了中國竹紙的製造工藝流程,與上述流程大致相似。
 
  ▍絲織工藝圖──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
  在外銷畫的眾多題材中,有關紡織技藝題材的畫作並不多見,已知的是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的一套16幅完整的吳俊繪製的〈製絲圖〉,畫風精緻細膩,雖然並非全部與實際場景相一致,但卻十分珍貴。
 
  本書中的十幀〈蠶絲圖〉,和本文所引用的若干單張零散收藏在海內外博物館,與紡織技藝相關的通草水彩畫,顯示的技藝雖不連貫完整,繪製的筆法也相對粗糙,但人物、動作突出,色彩鮮明,正可與吳俊的〈製絲圖〉相互印證,相互補充。
 
本書特色
 
  本書匯集了9套藏於英國、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院、瑞典隆德大學圖書館,描繪中國18至19世紀中國陶瓷、絲綢、茶、竹紙等傳統製造工藝的彩繪圖圖集。
漆彩流光:東亞金屬工藝的千年演變 本書是一部深度探討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三地,自史前至近現代金屬工藝發展脈絡的專著。 它不僅關注技術的傳承與創新,更細緻梳理了不同歷史時期,政治、宗教、社會結構如何形塑了金屬器物的形制、風格與功能。全書以器物為載體,力圖還原一個立體、豐富的金屬文明圖景。 全書結構嚴謹,依據時代順序與工藝特徵劃分為五大部分,共計二十章節。 第一部:青銅時代的奠基(約公元前21世紀 – 公元前221年)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夏、商、周三代的青銅鑄造藝術,探討其從禮器到兵器的轉化過程。重點分析了殷商時期紋飾的神秘主義色彩,如饕餮紋、夔龍紋的宗教意涵,以及周代禮制對鼎、簋、爵等器物形制的規範作用。特別設置專章討論了范鑄法、合範法等早期鑄造技術的精妙之處,並比較了同期朝鮮半島半島樂浪郡出土青銅器的工藝特點,揭示早期文化交流的痕跡。 第二部:鐵與金的並軌(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隨著冶鐵技術的普及,鐵器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金銀器則在貴族階層中持續扮演著身份的象徵。本章節深入探討了秦漢時期複合金屬工藝的成熟,如錯金、鎏銀技術在劍具、車馬器上的運用。同時,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中金屬鑄造的風格變革進行了專門研究,對比了中原與北方民族在金銀器風格上的相互影響與融合。此階段,鎏金銅器成為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工藝細節與化學原理在此書中得到詳盡的闡述。 第三部:盛世的鑄魂——唐宋金銀器的高峰(公元618年 – 1368年) 本書認為,唐代是東亞金屬工藝的黃金時代,吸收了西域文化後,工藝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與繁榮。重點解析了唐代金銀器皿的器型來源,如帶有明顯薩珊波斯風格的盤、狩獵紋飾的容器。唐三彩中常見的金屬模範的製作工藝也在此處被詳細剖析。 進入宋代,儘管青銅、鐵器在生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金銀器製作則轉向精細化與世俗化。宋代點金工藝、錾花工藝的精湛程度達到頂峰,強調線條的流暢與紋飾的寫實,這一轉變標誌著金屬工藝從宗教禮器向日常審美器物的轉向。 第四部:集大成的工藝體系(元明清時期) 元代,色目工匠的介入為傳統金屬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器物造型上展現出更為圓潤飽滿的風格。 明清兩代的金屬工藝體系達到了歷史的集大成。本部分詳盡考察了景泰藍(琺瑯)工藝的成熟與體系化,不僅分析了銅胎的製作與鎏金處理,更深入研究了釉料配方的演變。同時,對比分析了官營與民營作坊在金屬器生產上的差異,特別是清代北京和蘇州地區的銀器製作風格,如何體現出地域審美與宮廷需求的複雜關係。書中配有大量清宮舊藏器物圖版,用以佐證不同地區金屬工藝師的獨特「筆觸」。 第五部:跨越邊界的交流與影響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拓展至東亞文化圈內部,專門比較了中日韓三國在特定金屬器物上的工藝傳承與差異。例如,日本的「赤銅器」與中國的「銅鏡」在鑄造技術上的異同;朝鮮半島的「銅鏡」紋飾風格,如何體現其在中華文明圈內保持的獨立性。本章節試圖通過金屬工藝的「語言」,解讀東亞文明間相互影響、借鑒、乃至於風格獨立的歷史進程。 本書特色: 技術層面深入: 詳盡圖解了失蠟法、鑄錠法、錘鍱法等核心工藝的步驟與所需工具,而非僅停留在紋飾描述。 材料學視角: 結合冶金學知識,分析了不同時代合金配比對器物音色、硬度及光澤度的影響。 圖版豐富: 收入大量鮮為人知的出土文物與博物館藏品高清細節圖,配以清晰的拓片與線描圖,輔助理解複雜的鑄造結構。 這部著作旨在為研究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工藝史,以及東亞藝術交流史的學者和愛好者,提供一份全面、紮實且視角獨到的參考資料。 它試圖透過金屬的冰冷光澤,映照出跨越千年的工匠智慧與時代精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卜奎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曾主編《圖畫上下五千年》、《法國拉魯斯百科全書彩圖中文版》。

图书目录


瓷器燒造圖
製茶圖
造紙工藝圖
絲織工藝圖
棉紡工藝圖
玻璃製造工藝圖
煤炭開採工藝圖
漆作工藝圖
各式爐灶圖譜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7152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期,隨著西方文藝復興和航海地理大發現,一些商團和傳教士來到了中國沿海。此時,宋應星《天工開物》作為中國的科技百科問世,被傳教士譯成西方文字而傳播到整個歐洲。於是更多的洋人知道了中國的物華天寶,這些探險家們紛紛乘船而來,也由此引發了西方對中國200多年的砲艦開放和貿易的爭奪。
 
  此時正值中國大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州開始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每年都有大量西方商船停泊在廣州附近的黃埔港,廣州形成了以十三行商館為中心的西方人集中地和貿易區。這裡有風靡世界的絲綢、陶瓷、造紙、茶葉等,這些物質文化是西方人最需要最夢想的東西。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當時還沒有照相技術,英、法傳教士和商團來到東方中國,用繪畫記錄當時他們的見聞。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廣州,為了滿足西方人的好奇心,在西方畫家的傳授下,在廣州十三行地區出現了專門模仿西方繪畫技法、風格,繪製外銷畫的職業畫工。他們的創作涉及西方各種繪畫形式,如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玻璃畫等,題材自然集中於中國特有的東西,除了市井人物、民俗百態外,還包括製瓷、製茶、造紙、絲織等。由於他們的作品極富特色,受到外國來華人士的歡迎,史稱「外銷畫」。
 
  後來法國和英國王室將這些繪畫轉交給法國國家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保存,也有一些被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收藏。200多年後,當這些藏於海外的外銷畫重新被發現,當這些栩栩如生、美輪美奐的彩繪圖躍然眼前,即便是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除了感嘆中國傳統製造技藝的精巧外,更驚豔於古人製作工藝之美。由是,本書將這些來自於英國、法國、瑞典的外銷畫彙集在一起,儼然一部彩繪版的《天工開物》。
 
  感謝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宋兆麟先生、中國中山大學歷史系江瀅河教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副研究員史曉雷先生和他的學生邴嬌嬌女士,分別從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和科學史的角度,解讀了這些外銷畫所表現的中國傳統工藝,使閱讀本書既是一次美的旅程,又是一次科學之旅,歷史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编排结构感到非常赞赏,它绝非那种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叙事性和探索的乐趣。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用词考究却又不失生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娓娓道来。尤其是一些关于材料选择和工具制作的细节描述,细致到令人拍案叫绝。它成功地填补了国内关于某些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的空白,特别是那些在海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流传的珍贵样本,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回溯和辨识的机会。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阅读那些关于色彩调配和纹样寓意的段落,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这本书无疑是所有对中国艺术史、工艺美术或者文化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的必备藏书。

评分

初读此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那种强烈的“寻回”感。它像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过去与当下,揭示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工艺脉络。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工艺风格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展现了中国手工艺的多元性和适应性。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研究者在海外田野考察时的心路历程和遇到的挑战,这让整本书的学术性有了一种人情味。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传统”,其实是一个不断被观看、被定义、甚至被误读的过程。这本书不仅是技艺的图录,更是一部关于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的深度剖析。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文化精神的捕捉,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工具书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大量的清晰度极高的线描图和彩版照片,配合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那些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精美的细节得以充分展示。对于一个视觉学习者来说,这简直是天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需要三维空间想象力的部分时,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多角度的视图和图解说明。它不只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做到”以及“为何如此”。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将这本书带到任何一个传统作坊里,都能立刻引发匠人们热烈的讨论和共鸣。它构建了一个跨越国界的对话平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并欣赏到中华文明中那些细腻而坚韧的工匠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上的盛宴,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和色彩的晕染效果,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对古老技艺的虔诚敬畏之中。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就被那些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文字描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笔记”,更像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文献,记录着那些曾经在西方世界失落或被误解的中国传统手艺。从苏绣的针法纹理到漆器的温润光泽,作者似乎用尽了毕生的心血去搜集、整理和诠释这些精妙绝伦的技艺。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历史的尘埃与现代的视野之间穿梭,思考着这些工艺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哲学思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翔实的记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己文化遗产的深度和广度。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器物,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让我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超乎我预期的。它没有满足于简单罗列工艺名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项技艺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审美取向乃至贸易路线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引导去思考,为什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某项工艺会在某个地域兴盛,又为何会逐渐式微。作者在不同篇章之间建立的内在联系非常巧妙,展现了中国手工艺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发展。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让散落在历史角落的碎片重新组合成一幅完整而壮丽的图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启发,它激发了我们新一代人重新审视和珍视这份厚重遗产的责任感与热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