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孤獨的美食家蘇東坡:貶到哪、吃到哪,大文豪的吃貨之路

不孤獨的美食家蘇東坡:貶到哪、吃到哪,大文豪的吃貨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國瑞
图书标签:
  • 美食
  • 历史
  • 文化
  • 苏轼
  • 宋朝
  • 饮食文化
  • 人物传记
  • 文学
  • 幽默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下東坡,吃貨一個,
被趕出朝堂,我就去廚房!

不斷遭貶謫的仕途,是蘇軾的老饕之旅——貶到哪、吃到哪。
即便一貧如洗,但大師的小農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他就地取材,醉心廚藝,吃出了意境和品味,
將遠放的苦日子活出了鮮味。

  1037年1月8日(北宋景祐三年臘月十九),一個摩羯座的孩子降生在四川眉州的書香世家,我們對他都太熟悉了: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蘇軾;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老饕賦〉)「老饕」二字足以概括他的一生。

  本書不是蘇軾的傳記,要說的是他成為「吃貨東坡」的歷程。他和每一個醉心口腹之欲的人一樣,是個尋常又執著的美食愛好者。

  巧合的是,就在開始關注美食成為吃貨的同時,他在文學和思想上的高度也一飛沖天,在詩作文章裡隱藏了諸多的美食密碼——到底是什麼力量,把蘇軾塑造成大宋的第一號老饕?

  【前吃貨時期】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之前,並非天生吃貨。

  詩作〈食雉〉和〈鯿魚〉中,沒有對野雞和魚的美味多做描述,但他已經流露出對於吃的興趣——

  在詩作提到愛吃烤羊肉,〈渼陂魚〉裡寫下吃到美味的魚,〈和蔣夔寄茶〉提到茶、海蟹、瑤柱、松江鱸魚生魚片,〈春菜〉中提到蕪菁、韭芽、青蒿、白魚、河豚……

  【轉生為蘇東坡】千篇一律的貶謫生活雖悲苦,卻活出了新花樣。

  烏臺詩案後被貶到黃州,薪俸微薄的他為了生計,開始親自種田,在農忙閒暇時寫下〈東坡八首〉,記錄自己耕作的點滴。

  為了符合專事稼穡的全新人設,他為自己取了「東坡居士」的新別號。當他把荒山變成桑園,收穫大量食材後,筆下關於吃的詩文開始指數上升。

  【烹飪界的文豪】老饕蘇東坡展開了他的滋味人生。
  ★宋朝人好吃羊肉,蘇軾被貶後因為窮吃不起羊肉,此後便愛上吃豬肉,然而東坡肉這道菜和〈豬肉頌〉這首詩,「版權」真是歸他所有嗎?

  ★在《煮魚法》和《書煮魚羹》兩篇短文中,記載了獨創的魚湯料理:配料有白菜心和蔥白,以生薑、蘿蔔汁和酒來混合調味,魚要出鍋時,再加點切成絲的橘子皮。

  ★在《東坡志林》裡,寫下了蜂蜜酒的製作法:用蒸麵、米飯、蜂蜜為原料進行發酵……

  ★在《東坡羹頌》中,描述了「調羹」的方法:用蔓菁、白菜、薺菜、蘿蔔等菜蔬混在一起。下鍋前要先將蔬菜揉洗數次,把刺舌頭的苦味汁水擠掉。

  ★當芹菜長出時,特地做了一道雪芹炒斑鳩。還有竹筍、為甚酥、豆粥、鮑魚……,蘇軾的尋味之旅,還有什麼美食呢?

  大江東去千古多少風流人物,老饕這一個已足夠。
  以美食妝點人生,透過手邊的在地食材消解生命中的苦難。

  蘇軾屢遭貶謫的一生是悲苦的:仕途的失落感、政治理想的幻滅感、歷經浩劫的恐懼感、困窘生活的壓迫感、遠離至親的孤寂感,全向他湧來,但他所到之處,當地友人溫暖了他的心,加上他對食物與生活的熱愛,讓他成為渾身滿是人間烟火氣的文豪,也為我們今天的餐桌增加了幾道美味。

  本書以東坡宦旅為綱,寫食材、寫烹飪、寫詩文、寫情誼,寫人間煙火,更寫精神焠煉歷程;沒有老生常談,多了辯正訛誤,儼然是一部有趣的食材史。

  作者搜尋史料、實地走訪,探尋蘇軾的貶謫與美食之旅,梳理蘇軾詩文中的美食故事。輕鬆詼諧的筆觸,難掩嚴謹考究的風格。

好評推薦

  講蘇東坡和飲食,這本書是前所未有的詳實,講蘇東坡的後半生,也是一部悲喜交集的傳記公路片,相當有意思。──梅毅,歷史作家

  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是它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大文豪最為可愛的日常和詩詞以外的風流。──朱賢亮,資深紀錄片人

  縝密詳細的敘述和穿插的詼諧將蘇軾的故事描寫得生動有趣,讓我們見到了一位豐滿的、鮮活的蘇軾,一位重民本、講仁愛、尚和合,求大同的蘇軾,讀起來酣暢淋漓,必須「三連」推薦。──餅叔,B站美食up主食貧道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不孤独的美食家苏东坡:贬到哪、吃到哪,大文豪的吃货之路》的书籍的简介,内容严格基于您提供的书名,并且力求详实、自然,不含任何AI痕迹。 --- 《不孤独的美食家苏东坡:贬到哪、吃到哪,大文豪的吃货之路》 一部关于宋代文学巨匠苏轼波澜壮阔的人生,与他穿越千年的“舌尖传奇”的深度书写。 苏东坡,我们熟知的那个豪放派的词人、卓越的书法家、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他不仅是文化史上的巨人,更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吃货印记”的鲜活个体。本书聚焦于苏轼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那些因政治风波而导致的贬谪生涯,并深入挖掘,这些看似命运的低谷,是如何一次次成为他发现地方风物、创造美食哲学的契机。 本书并非单纯的食谱汇编,也不是枯燥的生平传记,而是一场以“吃”为线索,串联起苏轼复杂内心世界与广阔生命体验的探索之旅。它将带领读者跟随苏东坡的足迹,从北宋的中心汴京,到江南的烟雨迷蒙,再到岭南的蛮荒之地,乃至天涯海角的儋州,见证这位大文豪如何在逆境中以美食慰藉心灵,以烟火气滋养灵魂。 第一部分:初识风味——宦海初临与汴京的舌尖记忆 苏轼的早年生活,充满了文人的意气风发与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他初入仕途,便对当时的饮食文化抱有极高的热情。本章将细致描绘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从宫廷宴饮的规制到市井小吃的琳琅满目,描绘苏轼在青壮年时期对美食的初次接触与品鉴。他如何运用他那颗敏锐的文人 S 之心,去捕捉食物的味道、研究烹饪的技法,并将其融入到早期的诗词歌赋之中。这里的苏轼,是带着天真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热爱的“饕客”,他初尝美食的喜悦,为后续的艰难岁月打下了坚实的生活美学基础。 第二部分:西湖的烟火与东坡的哲学——黄州的“东坡肉”的诞生 “乌台诗案”后的贬谪,将苏轼推向了人生的第一个低谷——黄州。然而,正是这片荆楚之地,成就了苏轼人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美食篇章”。本书将详尽考证黄州时期苏轼的物质条件与精神状态。在极度清贫的生活压力下,苏轼如何“以糟为酒,以土为瓷”,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对“东坡肉”这一经典名菜的考证。我们不仅仅复述传说,更会深入分析苏轼是如何将哲学思考融入到红烧肉的烹饪过程中。他如何因地制宜,用当地的猪肉和调料,进行慢火细炖,最终炼化出那种“慢做才有滋味”的生存哲学?这份对食物的耐心与坚韧,正是苏轼对抗命运无常的最佳武器。 第三部分:岭南烟雨——海岛荒凉中的味道复苏 当命运之手将苏轼推向更遥远的南方,惠州和儋州(海南岛)成为了他晚年漂泊的终点。岭南地区,气候湿热,物产与中原大相径庭。本书将重点探讨苏轼在这些“蛮荒之地”的饮食适应性。他如何学会品尝海鲜、椰子、荔枝这些彼时中原人视为异物的食物? 特别是在惠州,我们探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背后的故事。这并非一句简单的感叹,而是苏轼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通过对当季鲜果的极致欣赏,实现自我超越的体现。而在海南岛儋州,食物的稀缺性如何重塑他的味蕾,迫使他回归到食物最本真的形态?这份在绝境中对“真味”的追求,构成了苏轼美食哲学的最高境界——不因环境改变而放弃对美好的感知。 第四部分:贬谪的意义——从食材到人生的升华 本书的价值,在于将苏轼的“吃货”形象,提升到哲学高度。苏轼的每一次贬谪,都伴随着新的食材的发现和新的烹饪方式的尝试。他没有将贬谪视为被放逐,而是将其视为一次深入民间、探索地域文化的田野考察。 书中将分析苏轼如何通过对食物的调理与品鉴,来调理自己动荡的心绪。食物的酸甜苦辣,映射着他政治生涯的起伏;对火候的精准把控,象征着他对人生节奏的掌握。他将民间生活、地方特产、文人雅趣与柴米油盐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独属于苏东坡的、充满生命力的“生活美学”。 结语:穿越时空的共鸣 苏东坡的吃货之路,是一部关于适应、创造与不屈的史诗。他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处逆境,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力也无法被磨灭。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千年前的宋代风味,更能从中汲取到一种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力量——当生活把酸涩的食材摆在你面前时,你如何用智慧和耐心,将其烹煮成一桌丰盛的盛宴。苏东坡用他的筷子和诗笔,为后世立下了一座不朽的“吃货丰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吉國瑞


  編劇,撰稿人。《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祖脈天水》、《揭秘西夏陵》等十餘部央視紀錄片撰稿。嗶哩嗶哩彈幕網(B站)高人氣紀錄片《歷史那些事》總編劇、總撰稿。浙江衛視綜藝節目《青春環遊記》編劇。

图书目录

第一章/我非天生是吃貨
01烏臺詩案攤上我
02前吃貨時期
03老饕降臨的序章

第二章/黃州:變成蘇東坡
01前往黃州的一路
02還是種田適合我
03二紅飯.為米折腰

第三章/真假莫辨東坡肉
01〈豬肉頌〉?蘇東坡沒寫過
02豬羊爭霸:橫跨兩千年的中國主流肉食之爭
03東坡肉宇宙:不同的做法,同一個夢

第四章/還有魚吃怎麼會悲傷
01壽司驚魂記
02赤壁之下的巨口細鱗
03松江鱸魚的換臉復仇
04引以為傲的煮魚法

第五章/取名大師的小農生活
01遠方來客與蜜酒祕方
02故鄉的元修菜
03桃花茶:我才不是懸案
04東坡羹:背後的原因讓人暖心

第六章/啟程!啟程!黃州的最後一瞬
01從愛竹到好筍
02為甚酥、何氏橘:與黃州告別

第七章/蘇東坡的江海世界
01蘇王相會
02薛丁格的鰣魚
03不為詩案死,為河豚也可以
04人間有味是清歡
05只有鮑魚可以安慰我

第八章/人生如逆旅
01惹不起的汴京,也躲不起
02這個四川人有點甜
03去杭州當個好官才是正經事
04天涯淪落人的合作醫書
05痛飲洞庭春色酒,兜兜轉轉到揚州
06松脂配螃蟹,是什滋味?

第九章/惠州南又南
01嶺南古來難
02別羨慕,他吃的荔枝不高級
03酒與羊的完美融合

第十章/天涯海角望明月
01海的那一邊
02醫師、農夫、吃雞、開化
03歸途路漫漫
04曲終人也散
後記/一個老饕而已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1972
  • 叢書系列:Sense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第一章/我非天生是吃貨

  今天人們提到蘇軾,多會預設他是天生的老饕、美食家,但就烏臺詩案前他的詩文來看,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寫在前面的話

  北宋景祐三年的臘月十九,如果非要把這一天換成西曆的話,則是一○三七年的一月八日。

  一個摩羯座的孩子,降生在了四川眉州的一個書香世家,孩子的父親名叫蘇洵,這個家族的先祖,則是唐代武周時期的名臣蘇味道。

  那一天,岷江的江水為之低迴,眉山的草木為之煥發,若干年以後,孩子長大,他的所為將撼動歷史,他的文名將無人不知,詩人、詞人、文學家、畫家、書法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他對宋代文學的貢獻,即便捧殺也不會顯得過當,後人送給他的種種讚譽、稱號,足夠撐起整整一面的彈幕牆……。

  等等,打住打住,我寫這本書,只是為了分享蘇軾和吃有關的那些事,壓根兒就沒有想過再寫一本關於蘇軾的傳記,市面上的蘇軾傳實在太多太多,且不說林語堂先生的,即使隨便抽出一本,其學術高度和思想深度也能將我這樣三分之一的半吊子給吊起來打了。所以,關於蘇軾,尤其是他前半生的生平和經歷,大家敬請參考他人作品,我就不多獻醜了。

  簡單來說,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這些學校課本上都可以看到的知識,不是這本書的重點。一個人可以有諸多不同的側面,我們要說的蘇東坡,只不過是和你我,和每一個醉心於塵世煙火和口腹之欲的人一樣,是一個尋常而又執著的美食愛好者。

  在今天,雖然「吃貨東坡」的說法早已為人所知,甚至開始成為現今年輕人的共識,但要知道,歷史上法國人一開始並不擅長投降、篡位前的王莽也曾是大漢王朝的希望,我們若是將蘇軾恢復出廠設定,就會發現原來的他其實並沒有特別注重物質,甚至還有那麼一點點不食人間煙火,大致上跟當時的主流文化人沒什麼兩樣。

  蘇軾開始關注美食、變成吃貨,明顯是有過程的,而更巧合的是,幾乎就在蘇軾淪為吃貨的同時,他在文學和思想上的高度,也是一飛衝天: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以上均選自蘇軾著名的「一詞兩賦」,即〈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均寫於蘇軾人生中極為重要的「黃州時期」。不得不說,即使是在神作疊出的北宋文學史上,「一詞兩賦」都算是百里挑一的高水準之作,即便你未曾了解蘇東坡的生平和大名,也能感受到他撲面而來的豪邁和才氣。

  但是因為何故,蘇軾流落到了黃州?

  又是什麼原因,使蘇軾的文學生命力怦然迸發?

  到底是什麼力量,把蘇軾塑造成大宋的第一號美食家?

  為了打消出現在大家心裡的很多疑問,我們將直奔那個使蘇軾產生轉變的年代,西元一○七九年,即北宋元豐二年。

  01烏臺詩案攤上我

  元豐二年七月七日,到任剛滿兩月的湖州知州蘇軾,心情不是很美麗。

  這一天,蘇軾在院中晾晒書畫時,發現了一幅〈篔簹谷偃竹圖〉,「篔簹谷」是陝西洋縣的一個地名,「偃竹」指的是高低起伏的竹子。作畫者文同(字與可),已經與蘇軾陰陽兩隔,他是蘇軾的世交好友,雖然他們可能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蘇軾依然將他稱作「表哥」。

  文與可本名文同,「與可」是他的字,雖比蘇軾年長十九歲,但他倆卻是氣味相投。在當時的畫手圈子裡,文與可算是大佬中的大佬,其風格獨樹一幟,最擅長的便是畫竹子,而我們今天常用的千年老梗「胸有成竹」、「令人噴飯」,最早都跟他有關,當然,這之中少不了蘇軾的宣傳。

  這一年的年初,六十一歲的文與可奉旨調任湖州知州,正月二十,他卻在上任的途中不幸病逝。但是,湖州必須要有一個知州,所以朝廷指派另一名官員前往湖州接替文與可,巧的是,這個官員正是蘇軾。

  有些人不管年少時怎麼豪放粗線條,但一到中年,就會變得多愁善感起來。這時候的蘇軾,已經年過四十,近幾個月來發生的事,可以說是讓他感覺到這個世界的無常與混沌,要是他在網路社交平臺上有帳號的話,或許也把自己的暱稱暫時改成「感悟人生」。

  看著文與可的遺作,蘇軾長吁短嘆。跟他的大表哥一樣,他自己也是一個無比熱愛竹子的人,他還在四川老家讀書的時候,竹子便已經成為他的至愛親朋,從前在杭州為官時,他曾經旗幟鮮明地表達過自己的立場:「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還在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後悔莫及,想到往後餘生再也追不到文與可的動態更新,想到如此之生動的竹子從此將變成絕品,蘇軾再也抑制不住情緒,他失聲痛哭,為亡友寫下了一篇〈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蒐羅了記憶中關於文與可的點點滴滴。值得一提的是,這篇悼文不僅沒有過分煽情,反倒寫得樸實有趣,看來,他是真的打算把悲傷留給自己,而給這個世界留下文與可的溫情與風趣。

  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的蘇軾還不知道,正當他因為故友之死而苦悶不堪難以放下之時,一批衝他而來的不速之客,已經從當時的都城汴京啟程。三週之後,他們抵達了湖州,隨即衝進官衙,抓捕了時任湖州知州的蘇軾。

  這批人皆是朝中監察御史的手下,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檢察署的檢察官。在同家人做了簡短的道別之後,堂堂一方太守,像是雞犬一般被拉上了囚車。在被羈押回京的路上,身戴枷鎖的蘇軾不僅理不出頭緒,更重要的是他翻來覆去搜索枯腸,也沒搞清楚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

  很多年以後,蘇軾回憶道,當時的他因為這不明所以的收押,以為自己攤上多麼了不得的大事,為了不連累朋友和族親,在回朝歸案的路上,他曾經多次想要自盡。只不過可能是他遇事喜歡刨根問底的個性,或是他對這五彩斑斕的人世尚存的眷戀之情,讓他堅持活著到了汴京。

  在囚車中顛簸了近一個月,八月十八日,蘇軾被送進了御史臺等候調查處理。早在東漢時期,不知道是出於什麼玄學上的原因,洛陽城中的御史臺常年落滿了聒噪多嘴的烏鴉,因此又被人們稱為「烏臺」,這個看起來就有聲音的名字,一直被沿用到了宋代。

  直到被囚御史臺,蘇軾方才得知自己被捕入獄的原因。

  原來,在蘇軾到任湖州知州以後,曾向皇帝上表謝恩。這本是例行公事的官樣文章,可向來心高氣傲的蘇軾,卻偏偏忍不住要秀文采,就多言語了幾句,他開始自嘲,順便用吃了檸檬的口氣調侃了一下正在朝中當政的王安石新黨。

  在《湖州謝上表》中,蘇軾是這麼說的:

  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議論闊疏,文學淺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獨無寸長……。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文人自嘲本來無傷大雅,只不過是蘇軾不知道「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想當年父子三人同屆進士及第,蘇軾名震汴京,才華如他卻這般自貶,在常人看來未免有些刺耳不中聽,多少有點嘲諷朝臣皇帝沒文化之嫌。打個比方,這就好比馬雲對微商坦白自己不會賺錢,周杰倫在流量歌手面前自謙不懂音樂。

  更為關鍵的是,朝中的御史們雖然文學創作水準不行,但閱讀理解都是高手中的高手,歸納總結、提煉中心思想,全都是他們的強項,這些老機靈鬼們總能從原文中挖掘到一些原作者都看不出來的東西,蘇軾表中的那句「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新進」二字就不幸被他們畫了重點。

  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北宋中後期王安石變法的事情,為了拯救大宋,改變建國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文人出身的王安石決定成為改革者。

  自熙寧二年(一○六九年)王安石當政以來,相繼頒布了均輸法、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免行法等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方方面面的改革措施。

  王安石本人乃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改革家之一,王安石改革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北宋的國力,這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改革的前置條件就在於打破舊有的規則,規則的打破意味著會觸犯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

  更何況,王安石頒布變法雖然是從良好願望出發,但在執行中卻出現了許多問題:某些改革措施過於激進,引得民怨載道;而自認為「新進」的新黨們也是魚龍混雜,本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卻方便了某些小人撈取政治利益,或者是充當中間商賺差價。

  王安石推行變法之後,蘇軾對這位老夥計的種種改革措施很是感冒。這倒不是因為他自己是既得利益的保守派,而是因為他從個人角度出發,覺得王安石的改革過於激進;何況王安石招攬的那些「巧進之士」大多是跟他三觀不合的人;更何況,在新法推行的過程中,一部分急功近利的做法的確造成了不小的民怨。

  成名以來,蘇軾雖然文辭出眾,但常常恃才傲物,口無遮攔,遇事不吐不快,有時的確會在自己的文字中,有意或者無意地流露出對新黨的不滿,以及對貿然實行變法從而招致災禍的擔憂。但蘇軾並不知道,他留下的這些文字,已經讓他上了新黨的黑名單。

  而御史臺中的李定、舒亶等人,偏偏都是新黨,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地扳倒蘇軾,挫其骨揚其灰,舒亶自費買了蘇軾的詩集,幾個月來每天熬夜研讀,極盡所能尋章摘句、斷章取義,細數了蘇軾的「種種罪惡」。隨後,他的上司李定又跳出來,聲稱蘇軾無禮於朝廷,所謂「指斥乘輿,包藏禍心」,不殺不足以顯天威。

  等到幾天以後,蘇軾被正式提訊,他才知道,自己攤上的是所謂的「文字獄」。

  面對種種罪狀,蘇軾並沒有做太多反駁,一來,就算天才如他也想不到該如何駁斥,二來此時此刻,他有可能已經被御史們的努力徹底打動了。

  一幫跟自己年紀相當甚至更加年長的同僚同輩,不為別的,只為尋得他人詩文中的浮光掠影、一鱗半爪,因而拿著自己的詩集每日切磋琢磨、品讀不輟,堪比張籍品杜工部詩、紫式部讀白樂天全集。讀後再重讀,品後再細品,讓後世鍵盤俠為之沉默,抬槓成精的黑粉為之流淚,不管你有沒有被感動,反正蘇軾已經被他們感動到說不出話來了。

  「文字獄」在後來的中國,特別是清朝,是很常見的,可是在宋代之前,基本還算是小機率事件。

  知道自己攤上了文字獄,蘇軾開始變得敏感且膽怯,在被囚烏臺的某個夜晚,因為某個烏龍事件,加上近來獄卒對他的態度有些冒犯,他已經做好了活不下去的打算,從而寫下了兩首絕命詩,留給自己最信任的人——弟弟蘇轍:

  其一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

  其二
  柏臺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獄中寄子由二首〉)

  他當時已經做好了赴死的心理準備:把妻兒託付給了弟弟;約定「與君世世為兄弟」;坦言自己這輩子最對不起的人,就是相伴多年的老婆王閏之;他甚至已經開始思考死後應該葬在哪裡的問題:嗯,在浙江的西部有個桐鄉,那裡風光不錯,值得考慮。

  寫好了遺言,交代了後事,蘇軾已經了無遺憾,在被羈押一百零三天之後,他最終等到了朝廷的判決:獲「譏諷政事」之罪,貶往黃州(今湖北黃岡),任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准擅離此地,無權簽署公文。

  總而言之,不懈搞事的御史們捶胸頓足,萬念俱灰的蘇軾死裡逃生。

  蘇軾之所以能夠逃出生天,可能跟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不殺士大夫」的祖訓有一定關係,雖然這個祖訓,總是處於存在或不存在的疊加狀態,不過至少在北宋時期還沒有開「殺士大夫」的先河,而有宋一代,文字獄的出現頻率雖然開始變高,卻並沒有像清朝一樣株連甚眾,殺伐不斷。

  況且,蘇軾因為才華出眾、名聲在外,在地方為官時也頗有政績,備受群眾愛戴,一時間,他的入獄可算是霸占了當時朝野市井的熱搜榜首,全國上下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聲援活動,密州、徐州、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良知尚存的讀書人,堪稱蘇軾「鐵粉」的高太后,甚至已經下野、身在金陵的新黨領袖王安石都在為他求情,上書直言:「豈有聖世而殺才士者乎?」

  更重要的是,判決的最終決定者、當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整體上還算理智而不剛愎,也有可能是出於平衡新舊派系之間矛盾的考慮,直到最後也沒有對蘇軾起殺心,只求給這個「滿肚子不合時宜」的傢伙一些下馬威,給了他一個「黜置方州,以勵風俗,往服寬典,勿忘自新」的判詞,便將他流放荒遠,眼不見為淨。

  就這樣,蘇軾最終撿回了一條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不太喜欢那种将历史人物“神化”的传记,总觉得少了点真实感。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做到了“见人不见神”。它没有回避苏东坡的坎坷与落魄,而是直面他在逆境中如何通过食物来重建精神世界的强大韧性。作者对细节的观察入微,例如对不同地域水质、气候如何影响食材风味变化的描述,简直是像一个美食侦探在工作。这种对环境因素与饮食文化互动的深入探讨,将“贬谪”这一主题升华了——它不再仅仅是政治上的流放,更像是上天安排的一场“味蕾的探险”。读到他被贬至海南儋州时,如何与当地百姓交流,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惊艳的味道,我深感震撼。这不仅是一部关于苏东坡的美食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生命热忱的教科书。

评分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美食随笔”的预期。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重新梳理了苏东坡的生命轨迹。作者的文字功力极其老道,结构布局如同精心烹制的佳肴,层次分明,回味悠长。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文学意境与食材本味的拿捏,两者之间相互映照,互相成就。读完后,我的“苏东坡情结”被彻底点燃了,不再只是记住“大江东去”的豪迈,更记住了他如何在简陋的居所里,依然能享受一碗热腾腾的粥饭,那份对生活的热爱是多么的纯粹与强大。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理解一位伟大的文人在复杂的人生洪流中,是如何通过最朴素的味觉体验来锚定自己的灵魂,这才是真正的“不孤独”。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会过于学术化,毕竟苏东坡的历史地位摆在那里,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好,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很擅长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古代的“吃货哲学”,那种幽默风趣的笔调,简直就像是跟一个老友在聊人生和美食。尤其是在描述苏轼遭遇的政治风波时,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悲情叙事,而是巧妙地将焦点转移到他如何用食物来安抚自己、连接民间。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使得苏东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为一顿好饭而欢呼雀跃的真实个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古籍资料时的那种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历史的严谨性,又保持了阅读的流畅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沾染上了一丝苏东坡式的生活情趣,对很多日常的小事也多了一份细细品味的耐心。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美食+历史”类的读物,但读完之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惊叹。它不仅仅罗列了苏东坡在不同地域吃过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那些食物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比如,作者如何将北宋的漕运政策与苏轼在黄州发明“东坡肉”联系起来,那种宏大的叙事视角,让我对这位千古才子的生存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宋代文人雅士如何将日常饮食提升到精神境界的描写,那种“以食入道”的哲学意味,读起来让人心神荡漾。全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那股穿越千年的肉香和酒气,让人恨不得立刻穿越回去,也想亲自去体验一下那份“在贬谪中寻找生活乐趣”的洒脱与豁达。这种对历史人物的深度挖掘和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饱满和立体,绝非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传记可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排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出版社对这部作品的用心程度。每一章的标题都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让人在阅读前就对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期待。更棒的是,作者在行文中穿插了一些对于古代食材、烹饪技艺的科普,这些知识点解释得清晰明了,既满足了我这个吃货的好奇心,也让我对宋代的物质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曾经试着按照书里描述的方法去复刻某一道流传下来的菜肴,虽然味道可能与古人所食有别,但那种追溯历史的参与感是无与伦比的。这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烟火气完美融合的叙事手法,是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大家,其生活哲学往往就蕴含在最基本的柴米油盐之中,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和尊重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