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戰倒數:古巴危機中的甘迺迪、赫魯雪夫與卡斯楚

核戰倒數:古巴危機中的甘迺迪、赫魯雪夫與卡斯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可.達博思
图书标签:
  • 古巴危機
  • 冷戰
  • 甘迺迪
  • 赫魯雪夫
  • 卡斯楚
  • 核戰爭
  • 美蘇關係
  • 國際關係
  • 歷史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甘迺迪、赫魯雪夫兩大領袖試圖冷靜決策,
  但在這場危及世界存亡的事件之中,
  最大的問題早已不是他們「想不想」控制事態,
  而是他們「能不能」……

  ★《華盛頓郵報》、《聖路易斯郵報》年度最佳圖書
  ★《洛杉磯時報》歷史獎決賽入圍
  ★《華盛頓郵報》年度五本非小說類書籍

  那一天,美蘇在毀滅的深淵之前各退一步!

  =========================
  1962年10月爆發的古巴飛彈危機,是人類史上最接近核子戰爭的十三天。

  美國與蘇聯兩大強權的角力,使世界籠罩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甚或核戰的陰影之中。先是美國6月在義大利與土耳其完成核子彈道飛彈部屬,展現威懾武力,而蘇聯則自7月開始反制行動,暗中於古巴部署飛彈,將紐約與華盛頓納入攻擊範圍。

  10月,美國總統甘迺迪得知古巴飛彈的消息,局勢迅速升溫。從危機爆發到解除期間,美國總統發表電視演說、兩國展開祕密外交斡旋、雙方艦隊於加勒比海對峙……兩國領袖所做的每一個決策都影響了事態走向,也吸引無數專家深入研究。

  作為冷戰兩大陣營的領導者,甘迺迪與赫魯雪夫的決斷自然至關重要,但由於事件所及範圍與動員人力之廣,也讓其中出現當權者無法控制、不為人知的驚險時刻。若只專注於某一面向,勢必無法理解事件全貌。資深記者麥可.達博思便由此動念,他挖角不曾被引用的口述資料、交叉比對資料,並採訪事件中的當事人,寫下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達博思採用編年史手法,以分秒之差記述事件發展。他從危機爆發的時刻開始,深入美國、蘇聯、古巴政府高層的反應,並將視角擴及身處戰場第一線的艦隊指揮將軍、負責祕密攻擊任務的美國士兵,又或是曾誤闖蘇聯領空的U2偵察機駕駛。透過他的書寫,使得古巴危機的紀錄不再侷限於史學或策略研究,而更貼近「人的故事」,其中角色行為所引發的情勢演變,讓人不由得驚嘆,政局的風雲變色,其實並不盡在高層的掌控之中……

本書特色

  當戰爭陰影再次籠罩世界,重返冷戰高峰,見證危機時刻大國領導的決策典範。

  ★重返古巴危機現場
  描寫冷戰轉為熱戰的一步之遙,緊張氛圍宛如驚悚故事。

  ★當權者的危機處理案例
  古巴危機六十年後,台灣海峽的衝突是否會將世界再次推向核戰邊緣?身在局勢中的台灣該如何應對,又是否能夠扭轉形勢?本書或許能帶我們找到可能的答案!

  ★圍繞重大事件的人物群像
  從總統、官員、軍人到第一線的小兵或平民,不論政府決策層或普通人民,細細描繪屬於人的精采故事。

驚嘆推薦

  王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副主任
  揭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蘇紫雲/國防院戰略資源所長

專家短評

  《核戰倒數》描述一九六二年古巴危機,人類最接近核子戰爭的年代,相關人物的歷史故事。不是從大格局而是小人物的內心轉折,使用大量新聞資料、專訪、紀錄、回憶錄,以小說寫法依照時間敘述,有種不同於傳統古巴危機研究的觀點。最讓人感受深刻的,莫過於人物刻劃鮮明,各有其利益、立場、堅持、偏見,交織成一副末日前夕景象。本書著作於二○一四年,現在出版繁體版,並不會有過時之感,反倒能讓我們深思。──王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在世界史的維度上,「冷戰」已經在一九九○年代終結。但在臺灣海峽兩岸,冷戰威脅不僅沒有走入歷史,而且是臺灣人的日常。差別只在於隨著中國在不同時代、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領導人的戰術調整,臺灣面臨的戰爭威脅,有時清晰可見,有時被巧妙地隱藏。
  習近平執政十年,中共內建「收復臺灣」的基因從隱性轉為顯性。美中兩大陣營隔著第一島鏈各自集結、對峙。怎麼防止不必要的緊張情勢升高,怎麼阻止不預期的戰爭爆發?這些問題,曾經令冷戰時期的政軍菁英殫精竭慮。《核戰倒數》記敘的故事──一九六二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就是預防毀滅性戰爭的經典案例。
  過去三十年裡,臺灣沒有哪個時刻比今時今日更需要重溫冷戰歷史。《核戰倒數》就是這座講堂的第一課。──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這可能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著作──既有歷史論文的嚴謹,又有文學作品的懸疑趣味。本書譯者不僅是做了正確的翻譯,更做了漂亮的翻譯──將本書的文學性完美呈現。在這個領域的著作裡,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其次是編年體的記述方式。讓讀者能夠提綱挈領地知道事情進展的經緯。同時將美國、蘇聯、古巴三地一起討論,這是本書最大的價值,因為過往探討古巴飛彈危機的著作,極少有來自古巴方面的檔案和觀點。事情在他們的國土和國土周遭發生,卡斯楚更是事件的主角之一,但是在過往的著作中他幾乎不存在。──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副主任

  「古巴飛彈危機」距今已超過六十年,作為冷戰時期危機處理的經典案例,相關著述與文章雖不知凡幾,卻很少能像這本《核戰倒數》一樣,根據大量美國、蘇聯,甚至古巴的檔案文件,與事件中曾身處第一線人員的經歷,按時間軸與不同現場,完整交代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接近世界末日之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還解答許多困擾研究者數十年的疑問,例如赫魯雪夫在古巴部署彈道飛彈的動機,與事情曝光後蘇聯內部的決策過程等。
  更可貴的是,作者不僅交代事件的來龍去脈,更引導讀者注意到對危機造成重大影響,卻常被忽略的環節。例如作者清楚呈現出一個現象,就是真正的危險並非出自最高領袖的意圖,反而來自許多「不明事理角色」有意無意的行為;這個現象使甘迺迪與赫魯雪夫雖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避免走向核戰,但局勢仍一度升高至核戰邊緣。這個歷史教訓,尤其值得台海兩岸,特別是頻頻派機艦對我進行「灰色地帶行為」的北京當局警惕。──揭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正所謂「鑑往知來」。烏俄戰爭所面臨的核戰危機,如何得以解決?「核戰倒數」或許給了我們一個詳盡的解答,讓我們能正面的來看待危機。──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一九六二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就是核戰末日邊緣,直接連動著人類的昨日乃至明日。作者將枯燥史料幻化細膩筆觸,將雙方的政治、軍事場景刻劃出來,跨越時空,我們彷彿置身在甘迺迪總統身邊、又似穿越在紅場的赫魯雪夫面前,感受著美蘇雙方對峙又擔憂擦槍走火導致核大戰。
  作者的文字讓讀者得以細細咀嚼國際政治的交鋒,最高權力者的兩難時刻、幕僚燒肝也似的腦洞大開尋求解方,第一線戰機飛官的勇氣都躍然紙上,訴說著時代的眼淚。──蘇紫雲,國防院戰略資源所長

國際好評

  「達博思統禦萬千資料猶如行兵列陣,用高明的佈局講述了一個激越的人性故事。……在曲折離奇的局勢與異國風情的場景之中,滿是令人難忘的角色廁身其間……在《核戰倒數》中我們看見弗斯特、勒卡,還有葛林這些諜報小說家的影子。」──《華盛頓郵報.書的世界》

  「我本來不覺得關於古巴飛彈危機還有什麼新的東西可寫,但這本書寫得真是太好了。」──前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

  「引人入勝。……《核戰倒數》是了不起的貢獻,讓我們認識那個『多事之秋』。」──彭博新聞社

  「令人不寒而慄。……達博思最大的成就,在於讓其時猶未出世的讀者,或者其時年紀只能依稀感受到父母恐懼的讀者,藉由本書一窺飛彈危機那些日子──他也讓親身經歷飛彈危機的讀者,再次感受當時那種焦慮的心情。」──《波士頓環球報》

  「《核戰倒數》堪稱是一部嘔心瀝血的偉構:劇情如峰迴路轉,每每扣人心弦,教人手不釋卷,然而同時又是重要的學術專著。達博思的研究令人驚嘆,沒有任何古巴飛彈危機專史能與這樣的成就匹敵。」──薛文(Martin Sherwin),《奧本海默》(American Prometheus, 2006。另譯:美國的普羅米修斯)合著者

  「《核戰倒數》以不厭其詳的細節,以及帶有一抹克蘭西驚悚小說色彩的緊湊時間順序,探究那些讓人心驚膽戰的陰錯陽差。」──《聖路易郵報》

  「國有危難之際,政治領袖的當務之急就是先仔細想想,然後還得再更仔細想想,並全力避免兵戎相見。甘迺迪與赫魯雪夫這兩位世界領袖如何展現他們駕馭危機的能力,本書提供了逐日紀實的觀點。多虧了他們兩位,人類得以倖存,我們才有機會一睹這本《核戰倒數》。」──塞勒給.赫魯雪夫

  「本書無疑是至今吾人所見,關於飛彈危機最完整且最精準的記述,而且無疑會這樣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是第一流的歷史類著作,更是一本好看的書!」──加特霍夫(Raymond Garthoff)大使,前美國國務院情報分析師,《再思古巴飛彈危機》作者

  「在飽受煎熬的那十三天裡,世界瀕臨核子毀滅的邊緣,而達博思以小時為單位寫就的這本古巴飛彈危機專史,讓我們目不轉睛猶如身歷其境。為了強化他對於這些事件以及設備的認識,他詳細研究了危機期間拍攝到的照片;達博思是第一位運用這些重要影像的歷史學者。」──布魯吉歐尼,《瞪眼相對》作者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冷战时期另一个重大危机的图书简介,与古巴导弹危机无关,侧重于柏林危机与德国问题: --- 《铁幕下的双城:柏林危机、分裂的德国与冷战的边缘游戏》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冷战初期,欧洲大陆上最敏感、最危险的引爆点——柏林。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冷战史的编年史,更是一部聚焦于意识形态冲突、地缘政治博弈以及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的编年史。从盟军占领下的四国共管,到美苏在废墟之上建立起各自的势力范围,《铁幕下的双城》详尽描绘了柏林如何从一个战后希望的象征,迅速沦为东西方对抗的前线。 本书将焦点集中于1948年至1961年间围绕柏林爆发的一系列危机,重点考察了柏林封锁(1948-1949)和柏林危机(1958-1961)这两大关键事件。 第一部分:分裂的种子——战后秩序的破碎 在二战结束的废墟之上,柏林——这座位于苏联占领区深处的飞地——注定要成为超级大国摩擦的焦点。本部分追溯了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后,盟国对德国的占领安排如何埋下了结构性矛盾的种子。通过对政治决策层内部会议记录、外交照会以及情报报告的细致梳理,本书揭示了西方盟国与苏联在经济重建、政治体制构建以及对德国未来地位认知上的根本性分歧。我们审视了货币改革的导火索作用,以及西方坚持在法兰克福建立稳定经济区,如何被莫斯科视为对其势力范围的直接侵犯。 柏林封锁(1948-1949):空前的考验 柏林封锁不仅是对西方物资补给线的切断,更是斯大林对杜鲁门政府意志力的直接挑战。本书详细描述了“空运奇迹”的组织过程,不仅仅着眼于飞机航线和物资配给,更深入探讨了这场后勤战役对西方政治联盟(北约的酝酿)、德国民众心理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深远影响。通过对飞行员日记、受援市民回忆录的交叉印证,我们再现了数月间在塔佩尔霍夫机场上空盘旋的数百万吨物资背后,是人类在对抗极权压力时所展现出的非凡韧性。 第二部分:墙的阴影——从逃亡潮到危机升级 随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正式建立,柏林作为东西德之间唯一的“自由之窗”,其战略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东德政府对公民流失的焦虑日益加剧,“逃亡潮”(Republikflucht)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国内政治和经济灾难。 本书详述了赫鲁晓夫在1958年向西方发出的最后通牒,要求西方从柏林撤出,并将柏林变为“自由城市”。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一提议背后的战略意图:是赫鲁晓夫对西方软弱性的误判,还是试图利用美苏关系中的周期性松动,来完成对德国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面对这一挑战,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克制与威慑”策略如何在中欧部署了微妙的平衡? 第三部分:分界线的建立——1961年八月的转折 本书高潮部分聚焦于1961年8月13日凌晨的突变——柏林墙的修建。这一行动的策划、执行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构成了冷战史上最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之一。我们剖析了为什么赫鲁晓夫和乌布利希最终选择了修建实体屏障,而非采取更具侵略性的军事行动。这一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既解决了东德的逃亡危机,也为苏联避免了与西方直接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 通过对美国驻德大使和军方指挥官的实时通讯记录的分析,本书揭示了肯尼迪政府在面对这一既成事实时的复杂心路历程:既要避免被指责软弱,又必须避免因试图推倒墙体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我们详细还原了查理检查站上的坦克对峙,及其背后双方领导人对于“红线”的谨慎试探与最终妥协。 结论:一个被固化的分裂 《铁幕下的双城》最终论证了柏林危机如何将冷战的形态从潜在的、流动的冲突,固化为明确的、有形的分界线。柏林墙的建立,结束了德国作为欧洲焦点问题的急性危机期,却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以恐惧和监视为特征的慢性对峙。它不仅是意识形态对抗的物理体现,也是关于人权、自由与国家主权等核心议题的深刻历史注脚。 本书力图通过聚焦柏林这一独特视角,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冷战复杂性、理解两个超级大国如何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谨慎走棋的全新框架。它提醒我们,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隐藏着无数个体在铁幕两侧所做出的,关于生存与忠诚的艰难抉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可‧達博思Michael Dobbs


  達博思出生於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畢業於約克大學,曾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資助,過去曾任職於《華盛頓郵報》,現為非虛構作家、記者。達博思長期關注共產主義崩潰的議題,著有《打倒老大哥:蘇維埃帝國的滅亡》(Down with Big Brother: The Fall of The Soviet Empire)、《核戰倒數》(One Minute to Midnight: Kennedy, Khrushchev, and Castro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一九四五的六個月》(Six Months in 1945: From World War to Cold War),著作曾獲美國筆會、猶太圖書俱樂部等獎項。

譯者簡介

林熙強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2010),現任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2011–2020)。早年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及語文教學中心,講授英美文學及語文課程十年(2005–2015);近年特別專注於十六世紀末耶穌會士東邁來華之後,譯介的西方古典迄文藝復興時期各類宗教文學文獻。著有《修辭.符號.宗教格言——耶穌會士高一志〈譬學〉研究》(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2015),榮獲科技部104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另撰有學術論文十餘篇;曾任五卷《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主編之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2021)、九卷《古新聖經殘稿》副主編(中華書局,2014)、二卷《清代基督宗教小說選注》副主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8)等;譯有《吠》(寶瓶文化,2016)、《大汗之國》(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馬奎斯:最後的訪談》(大寫出版,2022)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環環相扣的末日危機全貌/張國城
推薦:末日時鐘的人性時刻/蘇紫雲
臺灣版緒言
中國版緒言

目次
地圖目次

緒言
第一章 美國人
第二章 俄國人
第三章 古巴人
第四章 瞪眼相對
第五章 直到地獄結冰
第六章 情報
第七章 核武
第八章 先發制人
第九章 獵尋格羅茲尼號
第十章 擊落
第十一章 某個混帳東西
第十二章 「頭也不回拼命逃」
第十三章 貓捉老鼠
第十四章 打包回家
後記
謝辭並資料來源小記
翻譯對照表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15071
  • 叢書系列:非虛構
  • 規格:平裝 / 696頁 / 14.8 x 21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文

環環相扣的末日危機全貌
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副主任)


  這可能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著作──既有歷史論文的嚴謹,又有文學作品的懸疑趣味。

  首先是極佳的譯筆。譯者有高度的中英文素養,如將中午都譯為「亭午」,語出《昭明文選》,「威赫赫爵祿高登」語出《紅樓夢》裡李紈的詩,這都不是一般譯者所能達到的。一些有關軍事和科技的細節也都能正確譯出,因此沒有原文書或無暇閱讀原文書的讀者,大可不用擔心本書的譯筆有根本的錯誤,或是有過多譯者自己的改寫。本書譯者不僅是做了正確的翻譯,更做了漂亮的翻譯──將本書的文學性完美呈現。在這個領域的著作裡,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次是編年體的記述方式。讓讀者能夠提綱挈領地知道事情進展的經緯。同時將美國、蘇聯、古巴三地一起討論,這是本書最大的價值,因為過往探討古巴飛彈危機的著作,極少有來自古巴方面的檔案和觀點。事情在他們的國土和國土周遭發生,卡斯楚更是事件的主角之一,但是在過往的著作中他幾乎不存在。

  其實古巴飛彈危機的起因、中間的過程及後來的結果,和卡斯楚和他的革命、他的國家非常有關係,不光只是美蘇兩大超強的對抗。書中有許多精彩的反卡斯楚地下行動內容,這是其他討論古巴飛彈危機的著作所不具備的,如:「……藍斯代和他的貓鼬計畫行動小組對於如何發動革命顯然毫無頭緒,不像卡斯楚可以一連幾個月沒有糧食補給卻持續在叢林中鏖戰;他們就是一群官僚,根本不是革命分子。……激進好鬥、大張旗鼓、效率低落。只要留心美國媒體走漏的消息以及古巴流亡分子社群中的流言蜚語,任何人都知道甘迺迪想要對付卡斯楚。貓鼬行動的實質內容足以警示卡斯楚和他的蘇維埃後臺設想對策──卻不足以動搖卡斯楚手上掌控的權力。」古巴飛彈危機讓美蘇兩國劍拔弩張,但並沒有讓古巴這個距離美國只有九十英里的國家滅亡,卡斯楚的能力和決斷是不能忽視。

  第四是有許多寶貴俄方資料,讓讀者一睹蘇聯當時在古巴部署飛彈的實況。「……船上有四分之三的士兵嚴重暈船;在這段航程中,每位士兵平均減少體重二十二磅;抵達古巴後,全體人員中有百分之三十在前一兩天無法從事體力勞動,還有百分之四的人員超過一個星期毫無行動能力。……不過這些計算都遺漏了一個至為關鍵的要素:蘇聯士兵忍受惡劣環境的能力。那是美國士兵永遠忍受不了的。於是到了十月廿日,抵達古巴的蘇聯軍隊其實已經超過四萬人。」蘇聯派遣這麼多兵力到古巴,是過去資料中沒有的。這麼多部隊除了操作彈道飛彈以外,還包括防衛彈道飛彈基地,以及防衛在整個古巴的蘇聯軍事資產的部隊。這形成了和美國之間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在古巴的蘇聯軍事設施越多,對美國威脅越大、越可能遭美國攻擊;越可能遭美國攻擊,就越需要更多兵力和軍事設施來防衛古巴。這就形成典型的安全困境。最後,也是這種安全困境變成古巴飛彈危機中最危險的部分──真正的核子戰爭將會在古巴發生:「結果事情的發展卻是大相逕庭。現在公海上還有數十艘蘇聯艦艇載運著R-14遠程彈道飛彈,中程的R-12彈道飛彈雖然已經完成部署,但大部分都還不能發射。然而美國人至今仍然不知道,原來蘇聯已經在古巴部署好數十枚短程的戰術彈道飛彈,配備的核子彈頭足以將入侵的部隊徹底消滅。」幸好這些都沒有發生。

  但是,如果華府擔心攻打古巴會引起核戰,就對古巴「高抬貴手」,那又會怎麼樣呢?

  這就涉及一開始美國對這件事情的認知:「……甘迺迪和他的幕僚左思右想,推敲赫魯雪夫把飛彈運往古巴的動機,而他們的標準答案是赫魯雪夫想改變核子勢力的平衡。在長程飛彈和飛機(即所謂「戰略性」武器)上,蘇聯的優勢遠遠落後美國,然而蘇聯卻擁有大量的中程彈道飛彈,目標對準歐洲。這些中程彈道飛彈重新部署到古巴之後,因為有能力直接攻擊超級強國敵手的領土,居然奇蹟似地轉型為戰略性武器。」換句話說,如果美國不做攻擊古巴的準備,蘇聯不見得會撤走飛彈,蘇聯飛彈不撤,隨著時間過去技術逐漸進步,古巴就會真的變成蘇聯對美國的最大戰略資產。而且美國若不敢攻打古巴,難保其他中南美洲國家不會起而效尤加入蘇聯陣營。因此甘迺迪還是古巴飛彈危機的贏家無庸置疑,因為他讓赫魯雪夫讓步拆走飛彈,之後一直到蘇聯解體,儘管冷戰嚴峻,蘇聯沒有再把飛彈放回古巴。

  本書還詳細敘述了傳奇人物切.格瓦拉在古巴飛彈危機中的做為,原來他也在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黑手黨在古巴飛彈危機中也不缺席。光讀這些比小說還精采的內容,筆者就認為值回書價。

  除了發現之外,本書也推翻了許多既有的權威定論。傳統上都認為是在甘迺迪宣布對古巴實施封鎖之後,赫魯雪夫在美蘇船艦面對面的對峙下,決定「眨眼」──也就是讓步。但是作者經過詳盡考查檔案資料之後,發現不是如此。「……甘迺迪總統在電視演說上宣布海軍封鎖行動之後八小時,基莫夫斯克號被測定的位置是封鎖線以東三百英里。……事實上,赫魯雪夫在危機發生的第一個晚上就已經『眨眼』了──然而身在華盛頓的決策者卻直到將近三十個小時之後,才注意到這次『眨眼』。真正的危險並非來自載運飛彈的船艦,畢竟如今這些船艦已然調頭返回蘇聯;真正的危險其實來自潛伏於大西洋西部的四艘狐步級潛水艇。」也就是說,兩國軍隊在戰場上的戰術性對峙,而非對對方的戰略性攻擊,才是最可能引發核子戰爭的。而且赫魯雪夫早就決定讓步,也就是說,蘇聯其實並沒有對美國開戰的準備。如果從這個角度,今天的台海恐怕比當年的古巴更危險。因為臺灣比古巴更有讓近鄰強國直接攻打的誘因,臺灣還沒有當年古巴萬眾一心反抗美國的態度。

  作者還用敏銳的筆觸提及古巴在革命後對社會主義的失望,以及他們對蘇聯的詫異:「不少古巴人還察覺到,在蘇聯武器精密與尋常俄國人家的落後之間,存在著一種教人難以理解的矛盾。」古巴人居然嫌俄國人窮,「……反美是卡斯楚在一九六二年秋天最有力的一張政治牌。他宣告這一年是『經濟計畫年』(el año de la planificaión),詎料這一年最後卻是經濟災難年。當時古巴的經濟呈現自由落體式的下滑,部分原因是美國實施貿易禁運以及中產階級陸續出走,不過主要原因還是方向錯誤的經濟政策。古巴意欲仿效蘇聯的經濟模式,實行中央計畫經濟以及強制工業國有化,卻導致長期的物資匱乏」。這其實不令人意外,但卻很少人知道──古巴在美國資本主義「剝削」之下,貧富差距大,但一般人的物資供應反倒比革命前高。在那時候,冷戰的最終結果其實就已經確定了。

  此外,本書對臺灣讀者還有許多重要的啟示:

  首先是不要把軍事行動或是祕密行動想得太容易。中間包含著許多會出錯的環節。蘇聯和美國的軍事準備都有一大堆的錯誤、疏忽和意外。在沒有聯合演習和長年駐軍的情況下,蘇聯來防衛古巴的軍隊的部署和運作可說吃盡苦頭,而美國的因應儘管是在本土,力量居於絕對優勢,也不乏許多荒腔走板之處。因此我們不能期待平常沒有演練過的計畫、行動,從未大規模經常聯合演習的部隊,在戰時就能無師自通正常運作。

  其次,書中指出政治同情是最有效的情蒐手段。這點在臺灣可以說是太有既視感了。

  最後值得關注的是古巴為什麼能生存?作者指出:「諷刺的是,儘管古巴革命的聲勢漸趨衰弱,美國試圖挑戰的卻是古巴最強硬的一點:國家主權問題。……卡斯楚可以讓甘迺迪和赫魯雪夫相信,他願意為了理念而赴死,那這就會為他帶來某種程度的優勢。既然他是三位領導人中最勢單力薄的那一個,那麼倔強、目空一切和尊嚴就是他僅有的真正武器。」證明了無論國家大小,主權、獨立地位和意志對於保障自身安全的絕對重要性。古巴沒有所謂「以小事大」或是認為可以周旋於美蘇之間,兩邊取利的幻想。

  凡此種種,都讓這本著作成為臺灣讀者必讀之作。

推薦文

末日時鐘的人性時刻
蘇紫雲(國防院戰略資源所長)


  空氣中有一種特殊氣味,那是髮油、布沙發、地毯混合的味道,不能說沉重,但是總統的文武重臣齊聚,靜得只有時鐘滴答聲,這才叫人的嗅覺敏銳起來。聯席會議將軍們肩上的星星反射出光芒,對照著白宮玫瑰園的午後陽光煞是燦爛,正是晚秋時分的舒適日子,合該到波多馬克河畔漫步,或是徜徉喬治城舊街區來個傳統英式午茶。

  這個舒適又恬淡的午後,卻充斥著古巴海灣飄來的煙硝味,沒人會去在意會議室內的怪異髮油味或有閑情逸致來頓美食,因為距離核子末日的午夜時刻已經迫在眉睫,稍一不慎,華盛頓就將被核爆的蘑菇雲夷為平地。

  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品味的書,無論是政治決策者、企業管理者、乃至學者都值得細細琢磨其中的哲理。

  一九六二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就是核戰末日邊緣,直接連動著人類的昨日乃至明日。作者將枯燥史料幻化細膩筆觸,將雙方的政治、軍事場景刻劃出來,跨越時空,我們彷彿置身在甘迺迪總統身邊、又似穿越在紅場的赫魯雪夫面前,感受著美蘇雙方對峙又擔憂擦槍走火導致核大戰。

  作者的文字讓讀者得以細細咀嚼國際政治的交鋒,最高權力者的兩難時刻、幕僚燒肝也似的腦洞大開尋求解方,第一線戰機飛官的勇氣都躍然紙上,訴說著時代的眼淚。

  美蘇這對核子冤家,在二戰後已經多次過招,柏林危機、韓戰、衛星競賽都是雙方較勁的場域,卻在古巴飛彈問題直球對決。難能可貴的,作者可以運用如山史料、解密圖像情報、乃至美蘇雙方當事人物訪談,這些珍貴卻難以單獨理解的靜態資料,還原出最接近真實情境的文字描述。譯者入木三分的功力更是傳神,字字珠磯且信實達雅,帶領我們穿越文化的藩籬,得以身歷其境。

  雖沒有電影的大尺寸螢幕、杜比音響的視聽震撼,但本書文字的力度與溫度絕對會在讀者心中產生震撼,華盛頓的氣息、加勒比海邊的潮溼、莫斯科的陰冷、乃至古巴雪茄的濃郁,都會令讀者五感併生。

  回到一甲子前的一九六二年是個關鍵年代,在核戰的恐懼下,戰略家忙著出謀劃策,爭論著先下手為強的第一擊,或者確保還手能力的第二擊,才是阻止敵人攻擊維持和平的好選擇。科學家與工業家也忙著曲線報國,提供各類新科技與裝備來保家衛國。也在同一年,人類第一個電腦網路「阿帕網」就在美國誕生,奠定今日大家習以為常的網路世界的基礎,阿帕網的原始目的是為了軍事演習而生。像是說好也似,同年部署的美國義勇兵洲際飛彈,內載的導航電腦,包括中央處理器、硬碟、記憶體等就是今天主流電腦的基礎架構,硬碟容量雖然只有令人發噱的5,454字元組,但在當年可是高科技,足以儲存蘇聯境內主要城市、軍事目標的所在座標,將核子彈頭由外太空導引至目標區,完成毀滅的終極任務。

  美蘇生死鬥的歷史遺緒,卻令原本是軍事用途的科技,意外開啟了今日的數位經濟與網路文明,類似的事例還有一次大戰的毒氣促進刮鬍刀的再進化,以讓防毒面具可以與臉部貼合氣密造就今日兩大品牌的刮鬍刀,微波雷達的研究也意外造就微波爐的大行其道,可以說戰爭的若干需求卻又促進文明的進化與經濟發展,歷史的多樣性總是令人訝異。

  但歷史重演的另一面目則叫人警惕,古巴核子危機後的六十年,俄羅斯總統普欽入侵烏克蘭並揚言使用核武;北韓發展出火星17洲際飛彈可直攻美國;北京則新列裝巨浪三型潛射彈道飛彈,可由海底出擊美國本土。面對威權國家核武三兄弟的叫板,美國則端出科幻般的B-21「突襲者」匿蹤轟炸機,穩住陣腳以安盟國之心,並且避免盟國開發核武的誘惑。

  這更說明本書值得一讀,畢竟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只在一念之間。

  古巴危機比我們想像的還更靠近核戰末日,不僅是甘迺迪總統、赫魯雪夫總書記等「明星人物」的決策,最接近末日鐘的午夜時刻,是蘇聯護航貨輪的水下艦隊,已經準備用核子魚雷反擊美國海軍的騷擾火力攻擊,千鈞一髮之際,副艦長阿爾希波夫反對艦長、政委使用核武,投下不同意票在第一線阻止核戰爆發。

  來自高寒之地的俄國潛艦官兵,長途航行疲累不堪又在炎熱的古巴水域,生理與心理都已不堪承擔,又面對美國海軍近距離火力施壓,卻有人可以冷靜阻止使用核彈、救了全世界。因著這樣的人性,人類文明得以延續,也正是本書訴說戰爭的恐懼與勇氣,歷史厚度可以給當前的我們具有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但它绝非堆砌史料的学术报告。作者似乎拥有将冰冷档案转化为鲜活对话的能力。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些密档解密背后,隐藏着的是各国领导人之间微妙的权力游戏和个人性格的碰撞。例如,肯尼迪的年轻气盛与赫鲁晓夫老辣的“摊牌”艺术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卡斯特罗在被推到风口浪尖时的复杂民族主义情绪,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这种对“人”的刻画,使得“古巴危机”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地缘政治名词,而是一系列由充满缺陷的人类做出的决定所累积的结果。我甚至觉得,如果把书中的某些对话场景抽出来,都可以直接作为戏剧剧本使用,那种张力和情感的流露,让人不禁思考,如果当时换了一个性格迥异的人来做决策,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事件的“时间感”特别敏感,而这本书在重现古巴导弹危机时,对时间流逝的精准把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那种每小时、每分钟都在发生关键转折的紧迫感,被作者用一种近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呈现出来。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更像是一部结构精密的悬疑片,你明知道结局是危机解除,但过程中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作者在处理信息不对称方面做得尤其出色,我们跟随美国情报人员在侦察机传回模糊照片时的困惑,也体会到苏联方面在部署与撤回过程中的犹豫与试探。这种多视角的切换,极大地丰富了叙事的维度,让人得以跳出单一的民族叙事框架,去理解当时全球权力结构下的复杂互动。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反思现代危机管理中,那些被忽视的沟通延迟和误判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其对“边缘政策”的深刻剖析。作者细致地展现了双方是如何在彼此试探的极限边缘跳着危险的舞蹈,每向前一步都伴随着对“相互保证毁灭”的恐惧。它不仅仅是在回顾一个事件,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核威慑哲学的深入探讨。那些关于“底线”在哪里、如何有效传递“我不想开战,但我准备好战斗”的信号,在那个年代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于信息失真和意图误判环节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提醒着后人,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进步,并不能取代清晰、诚实的沟通。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真的比五十多年前的领导人更有能力避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依然能让普通读者轻松进入情境的能力。全书的行文流畅,论证逻辑清晰,没有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但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去神化”了那些历史巨人。通过详述决策过程中的内部争吵、顾问团的分歧,以及决策者们私下里流露出的不安和妥协,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在巨大压力下挣扎的政治家,而非无所不能的救世主或彻头彻尾的恶棍。这种还原真实人性的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让人明白,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完美的计划决定的,而是由一系列在压力下的,充满瑕疵的“最不坏的选择”拼凑而成的。

评分

这本关于冷战高潮的著作,成功地将读者拽回到那个空气中弥漫着核硝烟味的时代。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钦佩,他没有沉溺于枯燥的政治辩论,而是巧妙地将视角聚焦于三位核心人物——肯尼迪、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的内心挣扎与决策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幕后博弈的细致描摹,那些看似微小的外交手腕、情报传递中的失误与解读偏差,是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万劫不复的边缘的。阅读过程中,那种心脏悬在嗓子眼上的紧张感从未消退,仿佛能亲耳听到白宫战情室里紧张的低语和克里姆林宫里沙哑的命令。历史往往被简化为简单的对错,但这本书却展示了决策者在信息不完全、时间紧迫下的艰难权衡,他们的恐惧、傲慢与理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段历史最真实、也最令人心悸的底色。这种深度挖掘人物心理动机的处理方式,远比单纯罗列事件要高明得多,让人读完后对“大国政治”有了更复杂也更人性化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