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戰後美日兩國在華的對抗

歐戰後美日兩國在華的對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應俊豪
图书标签:
  • 冷战
  • 美日关系
  • 中国
  • 外交史
  • 政治史
  • 战后史
  • 亚洲
  • 国际关系
  • 历史
  • 美国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百年前的太平洋霸權競逐,互相猜忌的美、日兩國掀起新聞輿論戰
  ※歷史的循環不斷重演,沒有國家能夠置身事外

  歐戰結束後不久,美、日必將一戰論,即在中國傳的沸沸揚揚。這些看似聳動的謠傳與言論背後,其實反映出許多有意義的歷史面向。當時美、日報紙如何描繪對方?政府有無故意放縱新聞輿論的炒作與渲染,甚至利用報紙鼓動民族情緒,進行外交輿論戰?兩國人民接觸報紙塑造出的彼此負面形象,會不會在互動時,做出過於激烈的反應成為外交問題?在中國的美國人與日本人,包括領事、軍人、商旅、教士、記者以及一般僑民等,他們所看的中國現況,以及對於彼此的印象與觀感,也都有可能助長美日在華的對立。

  在華的美、日「在地」觀點,能夠清楚描繪出兩國人民的互動情況;甚至透過新聞媒體的傳遞與渲染,成為公眾輿論的力量,而影響政府的決策。外交並不總是侷限於政治家與外交官,兩國間第一線在華人員對彼此的認知以及實際的接觸往來,也會構成某種廣義範疇的外交行為。本書藉由觀察這些上下交織的輿論與外交活動,深入探究歐戰後美、日在華互動的各種樣貌。

得獎紀錄

  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12年度「出版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獎勵
《列強角力下的東亞變局:1945-1960》 內容提要 本書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冷戰格局初步穩固的關鍵十五年間(1945-1960),深入剖析東亞地區複雜多變的政治、軍事與經濟圖景。不同於僅關注特定兩國關係的視角,本書以更宏大的歷史視野,探討了包括中蘇在內的數個核心行動者,如何在一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崩塌與兩極對抗初現的背景下,重新塑造區域權力結構、意識形態衝突以及民族解放運動的進程。全書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力求呈現出一個多層次、充滿動態張力的東亞歷史剖面。 第一章:戰後權力真空與臨時重組 (1945-1947) 二戰的結束並未帶來持久的和平,反而在東亞地區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日本帝國的瓦解使得朝鮮半島、台灣及中國東北等地必須重新定義其政治歸屬。本章首先細緻梳理了同盟國佔領政策的差異性與內部矛盾,特別是美軍與蘇軍在不同區域的部署與初期互動模式。 重點分析了戰後初期中國國民政府在接收日佔區時面臨的資源匱乏與地方勢力抬頭的困境,以及解放區與國統區之間快速擴大的摩擦。同時,本書也深入探討了朝鮮半島南北方的「臨時政府」現象,以及美蘇兩國在「三八線」上初期協商機制的失效過程,為後續的半島分裂埋下了結構性伏筆。在東南亞部分,則著重考察了殖民宗主國(如荷蘭、法國)試圖恢復舊有統治的努力,與當地民族獨立運動的早期勃發之間的激烈碰撞。 第二章:意識形態的鐵幕初降與冷戰的亞洲化 (1947-1950) 隨著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冷戰的軸線正式確立。本章的核心在於分析這一全球性對抗如何迅速「亞洲化」。重點探討了中國革命的轉折點——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戰略意義,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對東亞地緣政治平衡的一次顛覆性重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亞洲大陸上一個強大社會主義陣營的確立,極大地改變了區域力量的對比。 與此同時,本書也詳細分析了日本的「單獨對外政策」趨勢——從非軍事化到「警察預備隊」的轉變,以及美國在東京主導的占領後期政策調整。在美日關係方面,重點探討了舊金山和約的簽訂過程,解析了美國如何試圖通過條約將日本固定在親美陣營,並為其未來的經濟復甦奠定基礎,但同時也刻意限制了其政治自主權。 第三章:朝鮮戰爭:區域衝突的全面升級 (1950-1953) 朝鮮戰爭被視為冷戰在亞洲從「熱對抗邊緣」走向「局部熱戰」的標誌性事件。本章以極其嚴謹的史料考證,剖析了戰爭爆發的內在動因、外部干預的決策過程以及戰局的劇烈轉折。本書特別著重於分析戰爭對區域政治的長期影響: 1. 中國的戰略抉擇與代價: 分析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的決策邏輯、後勤壓力與戰術運用,以及這次行動對新中國國際地位與內部建設的深遠影響。 2. 美日戰略定位的強化: 戰爭直接催生了美國對日本的「再武裝」需求,以及日本本土作為後勤基地的角色確立,這對戰後日本經濟的起飛具有決定性意義。 3. 軍事停戰與政治僵局: 探討了板門店停戰談判的複雜性,以及由此形成的長期「休戰狀態」如何成為東亞地區持續的緊張熱點。 第四章:邊緣的整合與新興力量的崛起 (1953-1960) 在朝鮮戰爭的硝煙散去後,東亞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但充滿潛在變數的時期。本章重點考察了戰後體系中邊緣區域的整合與新興國家力量的發展: 東南亞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深入分析了印度支那戰爭的後續影響,法屬印度支那的解體,以及美國在越南問題上逐漸加深的介入程度,探討了美國「圍堵政策」在這一區域的初期實施困境。 萬隆會議與「不結盟」的嘗試: 考察了亞非會議的召開及其對區域內新興民族國家的意義。分析了如印尼、印度等國如何在美蘇兩極壓力下,試圖爭取外交空間,尋求「第三條道路」的努力與局限性。 經濟結構的重塑: 對比分析了戰後在美國支持下迅速工業化的日本與面臨結構性困難的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模式。特別是日本「特需景氣」的形成,及其對其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奠基作用。 結語:區域動態平衡的奠基 本書結尾部分總結了1945至1960年間東亞從戰後混亂走向兩極對峙格局的歷史脈絡。探討了這一時期形成的政治板塊、軍事同盟與經濟依賴關係,如何為接下來數十年的歷史走向,特別是冷戰中後期的衝突與合作模式,設定了基本的框架和限制條件。這段歷史遠比單純的雙邊競爭複雜,它是一場關於主權、意識形態和生存空間的全面較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應俊豪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專任教授。專長為北洋外交史、近現代中外關係史、列強駐華海軍史、二戰期間英國遠東政策等。著有《歐戰後美國視野下的中國:現況、海盜與長江航行安全問題》(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中心111年度「出版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獎勵)、《英國與廣東海盜的較量》(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中心105年度「出版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獎勵)、《外交與砲艦的迷思》、《丘八爺與洋大人》、《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等專書,以及THCI Core核心期刊論文近二十篇。

图书目录

民國論叢|總序
緒論

第一部 歐戰後美、日在華對抗論的時代背景
第一章 意識形態之爭與美、日在華矛盾論述
第二章 美、日在東亞的競爭與矛盾
第三章 美、日在華矛盾論述中的英國因素

第二部 從中、日之爭到美、日對抗
第四章 美國的「中國情結」
第五章 美國對日本在華野心的觀察
第六章 美國海軍對日本在山東活動的情蒐報告
第七章 中國知識分子「聯美制日」輿論宣傳策略及其影響
第八章 北洋外交官的「聯美制日」外交策略

第三部 輿論宣傳與歐戰後美、日在華對抗論
第九章 日本的反美輿論宣傳與美日互動
第十章 美國對日本輿論宣傳攻勢的認識與對策
第十一章  美系基督教會對於日本治理山東的陳述與宣傳
第十二章  美、日在華武裝衝突事件背後的輿論因素
第十三章  中國場景下的美、日戰爭論述

結論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70162
  • 叢書系列:民國論叢
  • 規格:精裝 / 670頁 / 15.4 x 21.8 x 9.3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在文献的引用和考据方面,展现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严谨性。书后附带的参考书目部分,几乎涵盖了所有该领域内的重要一手和二手资料,看得出作者为了打磨这些文字,投入了难以估量的田野调查和档案挖掘时间。更难得的是,即便是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和私人信件,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确保了这些史料的熔铸过程是流畅且富有生命力的,丝毫没有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感。读到一些关于当时决策层私下对话的记录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温度和紧迫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密室中的旁听者。这种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鲜活故事的能力,是许多历史学者梦寐以求的境界。

评分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强烈的现场感和时代的氛围。作者在描绘特定城市或区域的社会生态时,所使用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仿佛空气中弥漫着当时的尘土和焦虑。他对于普通民众在时代大潮下的生活侧写,与高层政治的角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交织,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生活。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停下来,试图想象当时街景的嘈杂与人潮的涌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细节捕捉的敏锐性和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这是一种真正能让人“进入”历史现场的写作,非常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深褐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那种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有分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而是让人感觉到作者在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实物。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历史地图和插图时的用心程度,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地理分布,通过精细的图表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于理解复杂的地缘政治动态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去触摸那些历史的纹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设计得颇为巧妙,它并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时间推进方式,而是通过主题式的章节划分,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编织成一张紧密的网。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观察点,从不同的侧面切入,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微妙博弈。我发现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看似孤立的事件并置在一起,从而凸显出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链条。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考验了作者的功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逻辑混乱,但在这本书里,作者精准地拿捏住了平衡点,使得阅读过程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了解构的乐趣。读到关键转折点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对作者高超叙事技巧最好的褒奖。

评分

这本书在思想深度上的挖掘,远远超出了我对一般性历史读物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罗列“谁做了什么”的历史事实,而是深入探究了在特定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了区域力量的互动模式。书中对于“影响”和“制衡”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辩证分析,尤其发人深省。作者似乎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迫使读者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重新审视那些被历史定论所固化的观点。特别是对某些国际关系理论模型的应用和批判性反思,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让人读完后,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也会有耳目一新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