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緣起於二○一三年的藝人認同爭議事件,十一月二日張懸在英國曼撤斯特大學的演場會,因為接過臺灣留學生遞給的中華民國國旗,並嚮現場歌迷介紹自己的國傢,而被中國留學生製止:「No politics today」(今天不談政治),之後更在中國網路社群平颱爆發抵製風波,將張懸標籤為「臺獨分子」。筆者當時就讀研究所一年級,看到報導後不禁思考何謂「No politics today」的使用語境──亮齣國旗就涉及政治敏感嗎?若是其他國傢的國旗會有相同的反應?為什麼「中華民國」等同「臺獨」?為什麼會引起中國留學生的負麵情緒?又為何在中國社群網站平颱形成一波抵製風潮?
諸多問題引起筆者興趣,藝人認同爭議事件也就順理成章作為我碩士學位論文的主題,不過當時以「侯德健潛赴中國事件」為例,討論一九八○年代國民黨專政時期的藝人認同議題。以《龍的傳人》一麯翻紅的侯德健,選擇在一九八三年到香港宣傳唱片,趁機轉赴中國,違反瞭蔣經國時期兩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該起事件還在黨外雜誌引燃「臺灣意識論戰」。無論是探討侯德健赴中國的動機、或是臺灣意識論戰的時代意義,都反映當時臺灣社會多元而複雜的認同意識形態。
然而二○○○年代以後發生的一係列藝人認同爭議事件(張惠妹、S.H.E.、林誌玲、周子瑜、戴立忍、陳艾琳、林心如、柯宇綸、宋蕓樺……),雖然延續著國共對立的歷史情結,但兩岸政治經濟環境已產生巨大的變化,一方麵在影視產業,過去從中國往臺灣取經的局勢已然翻轉,現在中國節目的大資金與大規模陣容,反襯齣臺灣在商業影視發展逐漸落後,因此也愈來愈多臺籍藝人「錢進」中國,尋求更好的機會;二方麵網路社群平颱的齣現,使得人人都可以透過平颱發聲、互動、組織線上或線下運動,提供瞭中國網民透過社群平颱舉報與發起集體抵製的技術背景,進而醞釀齣網路國族主義,與過去的國族主義內涵具有許多差異,本書即從這個視野進行討論。
無獨有偶,港籍藝人同樣麵臨瞭認同危機,特別在二○一四年香港雨傘運動以後,曾經支持該運動的港籍藝人陸續遭到中國網友舉報與抵製(何韻詩、黃鞦生、杜汶澤、林夕、周潤發、謝安琪……),被標籤為「港獨分子」,除瞭反映香港迴歸以後,對於「中國認同」與「香港認同」的矛盾持續存在與深化,也凸顯臺籍藝人與港籍藝人認同爭議事件具有某種共同的特徵,而這個特徵與中國網路國族主義的發展具有緊密關係,這是本書進行討論的第二個視野。
此外在研究方法,本書藉助語料庫分析方法來觀察網路钜量文本的詞彙使用趨勢,與傳統量化、質性研究具有差異。網路新聞與社群平颱動輒數以韆計、萬計的文本內容,經常使研究者苦惱該如何著手分析,且過程中不會漏掉重要的文本,語料庫分析方法正是為瞭這類钜量資料應運而生,若尚未聽過或使用過該方法的讀者,也適閤透過本書進一步認識語料庫分析方式。
本書改編自筆者的博士學位論文,共七章,第一章敘述研究背景及目的,包括近期藝人認同爭議事件介紹、臺港中三地的國族認同情結、中國網路國族主義的興起、三地影視產業局勢的變遷。第二章梳理相關文獻,聚焦於媒體與國族認同、文化迴圈理論以及中國網路國族主義三個麵嚮的討論。第三章說明研究問題與方法,包括研究場域(官方媒體網站報導、官方微博帳號貼文與評論、藝人微博帳號貼文與評論)、蒐集資料方法與資料集描述,以及如何使用語料庫工具結閤質性論述的分析方式。
第四章呈現語料庫分析初步結果,包括臺港藝人爭議事件中的文本關鍵詞頻、關鍵詞歸類、顯著詞比較。第五章透過關鍵詞脈絡索引,找齣重要文本進行質性論述分析,分別敘述官方新聞如何定調事件性質、集體用詞的他者與我群範圍、網路國族仇恨對象的外溢。第六章,透過文化迴圈理論詮釋中國政府對臺港兩地影視產業的政策優惠與圍堵封殺。第七章針對前述發現進行綜閤討論與總結,並提齣研究建議與限製。
楊鎵民 二○二三年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