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在城市中掙扎沉浮,體會著痛苦與孤獨

流年:在城市中掙扎沉浮,體會著痛苦與孤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遙
图书标签:
  • 城市生活
  • 成长
  • 孤独
  • 挣扎
  • 情感
  • 现实
  • 文学
  • 青年
  • 痛苦
  • 漂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經,他看她鼻子上的雀斑都像天上的星星。
歲月流年,那些星子成了豆子,
不再閃亮,又惹眼得很。

  「耐心、細緻,看起來憨厚,卻又眼觀六路,體貼著每個人可能的委屈──這差不多也是楊遙和楊遙作品最顯著的特點。」──著名文學評論家/黃德海

  ▎流年
  ──「佛是來普度眾生的,卻為何破壞他的家庭?」
  當凌雲飛鼻青臉腫地出現在聶小倩面前時,她懷裡的曉曉細聲細氣地大哭起來,還「爸爸,爸爸」喊叫著。凌雲飛知道這是女兒心疼他,頓時感覺今天這頓打挨得真值。他理直氣壯地說:「我偷鴨子被人發現了。」

  聶小倩臉色唰地由緊張變成憤怒,她癱坐在炕上,像塊被擰乾水的抹布,頭低垂著,兩條腿張開,襪底乾巴巴的,閃著纖維磨久了特有的那種亮光。

  凌雲飛為了繼續刺激聶小倩,又重複一句:「我偷鴨子被人發現了。」

  ▎過馬路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你們有錢就占我們的道,你們有錢就不把我們的命當回事?」

  朱青順著行車道旁邊的馬路往前走,因為堵了兩條道,人們只能這樣走。朱青忽然感到一陣發涼,一輛黑色的奧迪車掛了一下他的衣服,然後擦了他的車把,繼續往前駛去。朱青感覺一陣後怕。等他反應過來,那輛奧迪已經在前邊調了頭,往反方向走去。朱青看見它的車牌是JBXX678。

  一陣怒火從朱青心頭升起,他把自行車扔在馬路邊上,衝進旁邊的一家茶葉店,拿起一條裝飾用的扁擔,狠狠地朝馬路上亂停的汽車後照鏡打去,邊打邊想,沒人管你們,我來管,我來替天行道!

  ▎水到底有多深
  ──「他覺得像小時候玩遊戲中的木頭人,不能說話也不能動,只能看著時間白白地一點點流逝。」

  李山想起那次甘藍陪自己去大學城,就會毫不猶豫地把杯裡的酒乾掉。這時甘藍也總是把酒乾掉。這讓李山心裡暖暖的。可甘藍已經是一位高三學生的母親,有許多的事情要做。

  李山經常懷念那次裸泳。有幾次他想去再游一次,可想到還沒有買好跟屁蟲,便作罷了。事後想想,覺得可惜,為了一件百八十塊錢的東西,就把一個願望扼殺了。可又一想,生活每天不都是這樣嗎?哪能隨心所欲呢?內心深處,他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恐懼。

  ▎遍地太陽
  ──「你放心來吧,我們答應賣給你的,一定賣給你,維吾爾族人說話一言九鼎。」

  到了葵花地,像看到雨打殘荷。葵花稈被機槍掃射過似的一片片躺在地上,一位披頭散髮的女人跪在地裡扶那些葵花稈,膝蓋壓在乾枯的枝葉上發出骨頭斷裂似的聲音。

  這時龍嘯突然聽到了搖籃裡孩子的哭聲,不是傷心失望,不是怒不可遏,只是在哭,一聲接一聲,像水龍頭在漏。他疑惑地瞧瞧女人,她顯然沒有聽見,依然在扶那些葵花稈,連他來了都沒有發現。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楊遙七篇短篇小說:〈流年〉、〈薩達姆被抓住了嗎〉、〈過馬路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單人床〉、〈水到底有多深〉、〈野三坡〉、〈開館日〉、〈遍地太陽〉,及著名文學評論家黃德海的評論。這些篇章說了大城市中的小人物故事,闡述著他們的人生。有些人孤獨著,有些人則在黑暗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光。
 
《古籍秘闻录:失落的文明与未解之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文明古籍中隐藏的秘密、失落的科技以及跨越时空的未解之谜的学术性著作。我们不再关注日常的叙事或个人的情感挣扎,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尘封在历史深处的文献,试图从中解读出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警告。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古代文明或一类特殊的文献,力求在严谨的史料考证基础上,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推测。 第一部分:苏美尔泥板的几何学与星象图谱 本章着重剖析了迄今发现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中,那些超越当时已知数学水平的几何结构。我们对比了奥干(Ogan)时期的星象图与现代天文观测数据,提出了关于苏美尔人是否掌握了更精确的岁差计算方法的疑问。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我们详细解读了几块被传统考古学界忽略的“技术手册”性质的泥板,其中包含的复杂齿轮系统设计草图,其精度远超后世数千年的发展水平。 我们将探讨这些泥板如何描述“天之船”的运行轨迹,并尝试从这些描述中重构出一种基于某种未明能源的动力学理论。我们不会涉及任何超自然元素,而是专注于对这些“技术细节”的工程学还原尝试。例如,对一处描述“光之束缚”的段落,我们提出这可能是一种对高能聚焦激光或某种电磁场技术的早期记录。 第二部分:玛雅长纪历的数字哲学与时间观念 本书深入剖析了玛雅文明中复杂的历法体系,尤其是长纪历的结构。我们不仅仅是解释其周期循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关于“无限”与“有限”的哲学思辨的数学表达。我们分析了帕伦克(Palenque)碑文中的数字密码,这些数字似乎不仅仅用于记录日期,更可能指向了宇宙的宏观结构参数。 重点研究了奇琴伊察(Chichen Itza)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在冬至和夏至时的光影效应。我们提出,这种设计并非仅仅是天文观测的需要,而是一种将特定时间点“编码”到实体建筑中的信息储存方式。通过对玛雅数字系统的逆向工程,我们试图还原其所依赖的“零”的概念,并探讨其与印度吠陀体系中“空”的概念是否存在某种遥远的文化联系或知识传递的痕迹。 第三部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残篇与失传的炼金术逻辑 聚焦于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焚毁后流散或被销毁的文献。我们通过拜占庭和阿拉伯学者的引述,重建了几篇关于“物质转化”的早期论述。这里的炼金术被彻底剥离了其神秘主义的外衣,被视为一种前科学时代的化学和冶金学实践。 我们仔细对比了佐西姆(Zosimos of Panopolis)的记录与早期埃及的金属加工技术。核心论点在于,古代炼金术士追求的“点金石”可能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将贱金属转化为黄金,而是一种对特定同位素或合金结构实现“完美稳定化”的追求。我们重构了一个理论模型,解释了他们为何会使用特定的矿物组合和加热曲线,并推测其中可能涉及对物质晶格结构的早期理解。 第四部分:印度河谷文明的城市规划与水利工程 本部分转向对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遗址的再解读。我们着重于其令人惊叹的、跨越数千年的城市排水系统和恒定的砖块比例。我们认为,这种高度统一的城市规范,暗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拥有先进测绘技术的管理机构。 我们详细分析了城市中“大浴池”的保温和渗漏控制技术,这种技术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被超越。通过对当地土壤和水文条件的分析,我们提出这可能是一种基于火山灰或特定粘土混合物的早期混凝土技术。此外,我们还考察了印度河谷的印章文字,试图从这些图案中识别出与水流控制或度量衡标准相关的符号系统。 第五部分:凯尔特人的符文与口述史诗的结构分析 研究爱尔兰和不列颠群岛上凯尔特人留下的奥甘(Ogham)文字系统,并将其与口头流传下来的《芬尼亚斯》(Fianna Cycle)史诗进行比对。符文(Ogham)被传统视为简单的字母表,但本书提出它更可能是一种基于特定植物或自然现象的编码系统,与季节和部落的迁徙路径相关联。 我们将史诗中的战斗场景和地理描述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重建,试图找出史诗中提到的“失落的聚落”。我们分析了史诗叙事结构中重复出现的“三”和“九”的数字序列,并将其与凯尔特人对宇宙的三界划分(地面、天空、地下)进行关联,推测这是一种用于记忆和信息传递的复杂韵律框架。 第六部分:希腊火的化学本质与军事应用的考证 最后,我们聚焦于拜占庭帝国晚期使用的“希腊火”(Greek Fire)。由于其配方被视为国家机密,其精确成分至今仍是谜团。本书通过分析同时期阿拉伯、叙利亚的文献记载,特别是关于其“水上燃烧”特性的描述,排除了简单的石油基混合物。 我们提出,核心成分可能涉及对硫、沥青与特定碱金属(如钠或钾)的精确控制反应。我们建立了一个化学反应模型,旨在模拟如何在不使用现代精炼技术的前提下,制造出这种能在水面稳定燃烧的复杂混合物。本章旨在为这种传奇武器提供一个基于当时化学知识框架下的、可行的科学解释,而非仅仅停留在“秘方”的猜测层面。 本书旨在为历史研究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对古代文明抱有深度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轻易归类为“神话”或“落后”的古代智慧。我们相信,在这些古老的文本和遗迹中,隐藏着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被不慎遗失的关键知识节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遙


  發表作品百萬餘字,短篇小說集《二弟的碉堡》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獲第九屆《十月》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黃河》2005年度優秀小說獎、《山西文學》優秀作家獎等獎項。著有《柔軟的佛光》、《我們迅速老去》、《村逝》。

图书目录

自序—在鄉村和城市的時光縫隙中奔走

流年

薩達姆被抓住了嗎

過馬路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單人床

水到底有多深

野三坡

開館日

遍地太陽

陽光能夠照到的明亮地方—楊遙和他的《流年》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7763
  • 規格:平裝 / 262頁 / 14.8 x 21 x 1.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在鄉村和城市的時光縫隙中奔走


  《流年》和《村逝》是我近幾年中短篇小說的兩部選集,《流年》關於城市,《村逝》立足鄉村,兩部小說集沒有多大關聯,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母親。假如你拿到《流年》,又恰對它感興趣的話,不妨再找來《村逝》看看,反之亦然。

  當編完這兩本書時,我驚訝地發現,《流年》中首篇〈流年〉是寫年輕公務員從縣城到城市的歷程,尾篇《遍地太陽》卻是中年下崗職工從城市到農村的步履,而《村逝》中的〈村逝〉則是表達傳統意義上的鄉村已經一步步消失。這與我的生活奇怪地合拍。年輕的時候,羨慕城市裡的生活,好多年都在努力進城;中年的時候終於到了城市,卻時不時懷念鄉村,每逢節假日急急忙忙訂車票,返回老家探望父親、兄弟,以及一大幫還在那塊土地上生活的親人和朋友,但鄉村已經不是我生活過的鄉村。

  這麼多年,身體和文字一直奔走在鄉村與城市的時光縫隙之間。

  大學畢業後那幾年,我在滹沱河畔的村子裡當老師。

  還是2003年,一冬天沒有下雪,立春之後卻下了一大場。雪從頭天下午紛紛揚揚下起,晚上也沒有停,第二天早上5點多起床去學校上早自習,發覺外面白茫茫的,比平時亮。推著自行車出了門,雪有半腿深,巷子裡沒有人影,也沒有任何人和動物活動過的痕跡,只有白。我有些自怨自艾,想這麼早誰會騎著自行車出門?忽然聽到一對新婚農民夫婦的聲音,婦人滿足後發出銳利的叫聲,在寂靜的早晨特別響亮。它像寺廟裡的暮鼓一樣,我眼前許多的門關上了;然而也像晨鐘一樣,同時推開一扇窗戶。我知道自己選擇的路和別人不一樣。

  2008年到2011年,我在離家鄉不到100公里的市裡借調,為了好好表現,早日調過去,每個星期五趕最後一趟大巴回家。有幾個星期五連續有事情,每次忙完急匆匆趕往汽車站時,最後一班車已經走了。這時妻子經常打電話過來,問我坐上車沒有,我回答沒車了,電話那頭4歲的女兒就哇地哭了。每個星期一早上,5點多起床,要趕最早的大巴去市裡上班。孩子從前一天晚上就緊緊摟住我的手臂。到了早上,我輕輕撥開她暖呼呼的手臂,往汽車站趕。冬日的早晨,寒風呼嘯,人們都還在夢鄉中,路上只能見到清潔工在昏黃的路燈下掃馬路。新年之前,妻子騙女兒我要早一天回來,女兒一整天等著,晚上我還沒有回去,她又哭了。很晚我才回了家,女兒帶著淚睡著了,手心裡握著幼兒園給她發的一顆糖和幾瓣橘子。第二年,有一位朋友也借調到市裡,他有一輛車,拉上我兩人結伴走。我們車輪一樣旋轉,每週至少熬一個通宵加班,卻調不過去,周圍一些因為有關係的人一個一個調了進來,兩人都特別有情緒。有個星期一早上從家裡出來之後,兩人在路上邊走邊罵,車走了好久都沒有到市裡,看路標,原來光顧生氣,到了高速路出口居然沒有注意,超過去了。我們兩人商量著,乾脆別去上班了,直接開上車到省城去,找另一位朋友。但結果卻是到了下一個高速路出口返回上班的路。這多像小說呀!然而裡面的現實是生活,想像才是小說。後來我以這段經歷為背景,寫了許多篇小說,〈流年〉和〈薩達姆被抓住了嗎〉就是其中兩篇。

  2011年9月,我終於調到了省城,家安頓住之後,路上跑得少了,每逢節假日回老家,基本選擇坐綠皮火車。

  公里的路程,需要坐4個多小時,途經每一個村落的小站都要停。在這列車上,車廂裡一般人都很多,許多人經常連坐票也買不到,多見的是沿線村落裡的農民、帶著尼龍袋子進貨的小商販、行李放在油漆桶中的打工小夥子、眉毛做得又粗又直的鄉下姑娘、穿著校服戴著眼鏡的學生、拿著裝病歷袋子的老人……這些人大多講著各自的方言俚語,生活經歷也各自不同,坐在他們中間,我彷彿回到了從前。

  中秋節回老家後,回城時為了避免擁擠,我買好了提前一天走的火車票。沒想到那天那麼多人趕車。我在候車室遇到了一位兒時的夥伴,他拖著一個很大的行李箱,打算去我所在的城市趕廟會。這位朋友性子火暴,從小愛打架,還坐過幾年牢。從牢裡出來之後,就開始做套圈圈的生意。我不知道他碩大的行李箱裡裝的是毛絨玩具,還是石膏雕塑,或者是些菸酒之類的玩意兒。和他同行的是他老婆。

  我們有一句沒一句閒聊著,我知道他沒有買上坐票。快要檢票的時候,又來了位我們村坐火車的人,這位朋友馬上讓他老婆回去,說來的這個人可以幫他把行李箱弄上火車。我們兩個待的這段時間,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說過一句要我幫忙的話,我還一直以為他老婆要和他一起走。我告訴他上了火車可以和我一起擠擠,我們一家三口買了三張票。朋友說,你坐你的去吧,我和你現在說不到一起。

  在城市裡,出行我一般步走或坐公車。坐公車有時免不了跑幾步趕車,但是每當看到身體臃腫的中年男女奔跑著,追趕即將離站的公車,心裡就有些淡淡的悲傷,彷彿看見了自己的影子。一次讀關於梁漱溟的文章,裡面寫到這麼一段故事。伍庸伯走了20多里路趕火車,快到車站時火車已到站,本來跑步能夠趕上,可是伍庸伯繼續保持原來不疾不徐的速度,等他到了車站,火車開走了,他又步行20多里路返回去。讀到這裡,我頓時覺得公車是可以不追趕的,但自己卻沒有那份定力,遇到車要走時,還是追趕。

  最為遺憾的是,這麼些年一直沒有大塊兒的創作時間,本職工作和寫作無關,甚至還干擾得很厲害。也遇到過幾位領導告誡我不要寫小說了,好好幹本職工作。寫起小說來,偷偷摸摸,急急忙忙,既怕被周圍的人發現,也唯恐被什麼事情打斷。這麼些年,寫的大多是短篇,即使這樣,也是經常有了好的想法卻沒有時間實施,或者寫了一半,狀態正好時,卻不得不去忙活什麼事情。常常想起卡夫卡《獵人格拉胡斯》中的一段話:「我一直在運動著。每當我使出最大的勁來,眼看快爬到頂點,天國的大門已向我閃閃發光時,我又在我那破舊的船上甦醒過來,發現自己仍舊在世上某一條荒涼的河流上。」但是生活中有無數我這樣的人,每天忙得死去活來,就像赫拉巴爾在《我為什麼寫作》中談道:「在波爾迪鋼鐵廠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理解別人,才能理解自己。跟我在一起幹活兒的還有其他人,他們的命運比我更加艱難,然而他們卻一聲不吭。」無數次比較卡夫卡和喬伊斯,他們的性格截然不同,但都站到了文學的巔峰之上。我沒有能力,也不是那種能使自己與世俗生活完全割裂開的性格,便唯有勤奮些。記得借調的時候經常加班寫材料,有時半夜兩點鐘才睡,早上五點半鬧鐘響起來的時候困得要命,心裡告誡自己,什麼也沒有還想偷懶,便趕緊爬起來,用涼水抹把臉,開始寫小說。有段時間大概太累,早上起來枕頭上經常有鼻血。每個週末回了家,也是伏在電腦上寫東西,很少陪家裡人。有一天女兒說:「爸爸,我希望你回來後家裡就停電。」我問為什麼,女兒回答:「那樣你就不寫東西了,能陪我玩。」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用生命寫作,卻特別理解那些為了寫作拋棄一切的人,哪怕他們早早離開人世,但只要留下足夠好的作品,已經足夠了。對於一個人,他們真正活過。

  幸運的是,這麼多年一步步走過來,理解支持我寫作的老師和朋友越來越多,他們像光一樣,摸不著,但無處不在。我在堅持寫短篇小說的同時,寫的中篇小說也多起來,不知不覺發表了130多篇。其中大多數作品創作時信心滿滿,寫完之後得意揚揚,覺得自己完成了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可是過不了多長時間,就開始懷疑、惶恐起來,便想趕緊再寫下一篇證明自己。在我懷疑自己的時候,這些可敬的老師和朋友們給予了我非常多的肯定,使我這塊稱不上璞玉的頑石從一堆石頭裡顯示出來,變得越來越有了些亮光。

  其中一位我非常信賴的朋友,他的眼光十分好,在好多公眾場合給過我無私的褒獎。私下裡聊天,談到我小說存在的問題時,他覺得我的小說經常不朝一個方向努力,把力量削弱了,希望我能嘗試去寫些一竿子扎到底的小說。我對他的意見非常重視,常常想怎樣寫出這樣一篇小說。2015年月底,我讀到了A·雅莫林斯基的《契訶夫評傳》,他裡面有段話這樣評論契訶夫:「最有特色的小說缺乏純粹的敘事方面的興趣,有的小說沒頭沒尾,有的小說有一種靜止的性質,故事進行得慢,跟舞步一樣。那些小說不但不朝一個固定的結局活動,往往溜出正軌,或者故事還沒到高潮就逐步退下來。不過它們還是能夠用驚人的方法抓緊讀者的想像力。正因為不要捏造,不布疑陣,不耍聰明,原本鬆弛的地方並不故意拉緊,原本粗糙的地方也不故意削平,故事的進行適可而止的緣故,那些小說具有使讀者身臨其境的力量。」我大為興奮,我的那些「缺點」契訶夫都有,他所達到的那種自然,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而那時我差不多已經認為契訶夫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大師。文章還有一段話也頗適合我:「出身卑微,從小經人教誨,尊敬權勢,服從權力,感覺自己渺小,怎樣把奴隸的血從自己身上一點一滴地擠出去。」怎樣把奴隸的血從自己身上一點一滴地擠出去,正努力在做。

  生活還在繼續,寫作也在繼續,引用契訶夫獲得「普希金文學獎」之後給朋友的信裡的一段話作為這段文字的結尾:「我的文學活動還沒有真正開始,不過是個學徒罷了,或者連學徒也不如,得從頭做起、從頭學習才行。要是今後花40年的工夫看書用功,那麼學成之後或許會朝讀者發出一個砲彈去,弄得天空也震動。」

  是為序。

楊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后半段,情绪的处理非常高明,它没有让主人公走向彻底的毁灭,也没有给予他一个戏剧性的翻盘。相反,它选择了一种“带着伤痕继续前行”的基调。这里的“痛苦与孤独自”似乎不再是一种需要被治愈的疾病,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新的生存底色,一种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我喜欢作者没有把主角塑造成一个被动的受害者,他虽然在挣扎,但挣扎本身就是一种抵抗。那些关于自我和解的段落,写得极其内敛却又力量十足。它暗示着,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了外界的压力,而是学会了与自己内心的那个“失败者”和解,并允许自己带着那些伤痕,继续在这个冰冷但又充满细节的世界里呼吸。读完后,我没有感到释然,但却多了一种坚韧的疲惫感。它不像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次漫长而又真实的心理治疗过程,虽然过程痛苦,但结束后,你似乎对“活下去”这件事,有了更深刻、也更沉重的理解。

评分

这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郁劲儿,那种灰蒙蒙的色调,加上略显潦草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种都市的迷惘之中。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标准的都市言情或者职场奋斗史,结果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冷酷的笔触给震住了。他描绘的那些场景,不是那种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而是隐藏在霓虹灯光照不到的角落,是深夜便利店里疲惫的眼神,是地铁里与无数陌生人擦肩而过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疏离感。你会发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打工人日常”,在这本书里被剥去了所有滤镜,只剩下最原始的生存压力和自我怀疑。主人公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微小的胜利,都像是在泥泞中挣扎着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而那些失败和挫折,又像潮水一样迅速将他重新淹没。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好几次合上书,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忽然觉得那些飞驰的灯火,不再是繁华的象征,而是无数个被困在高速运转机器里的孤魂野鬼。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没有告诉你要“坚持住,明天会更好”,而是赤裸裸地让你直面那种“我好像永远都在原地踏步”的绝望感。那种感觉,比直接的痛苦更折磨人,因为它让你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连接”的探讨。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社交软件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或许很近,但精神距离却远得难以想象。主角渴望连接,却又害怕连接带来的失望和误解,于是他选择了一种自我封闭的防御姿态。作者通过描写几次失败的社交尝试,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有效沟通”的稀缺性。比如,他描写主角在酒吧里试图和陌生人搭讪,最终却只是尴尬地交换了各自虚假的身份标签,那种努力靠近却徒劳无功的场景,比直接的争吵更令人沮丧。这本书深刻地指出了,我们的城市正在培养一种新型的孤独——“在人群中的孤独”。这比一个人独处时那种纯粹的孤寂,更具讽刺意味和杀伤力。它让你在拥挤的人群中,反而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格格不入,那种感觉就像是身处一场盛大的狂欢,而你却被透明的玻璃墙隔离在外,只能看着热闹却无法参与其中。

评分

我很少看到有哪本书能把“孤独”这个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到这种程度。作者对细节的捕捉简直是神乎其技,随便挑出一段,都能感受到那种被世界遗弃的冰冷。比如描写主人公一个人在出租屋里吃泡面时的场景,他没有写面有多难吃,而是着重写了那个时刻,周围世界的声音是如何被隔绝的,只剩下自己咀嚼食物的咯吱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救护车鸣笛,那种声音在寂静中被无限放大,仿佛全世界只剩下了他一个人在承受着某种无形的重压。再比如,他描述主角鼓起勇气想和同事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结果对方只是敷衍地看了看手机,那种瞬间浇灭的热情和无力感,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让人心碎。这本书不是在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在构建一个情绪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希望是极其稀缺的资源,而自我消耗才是常态。我读到某些段落时,甚至能感受到心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那种感觉太真实了,真实到让你有点害怕去承认自己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里太多人不敢直视的内心荒漠。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痛苦循环。你以为主角已经熬过了一个低谷,准备迎接转机了,结果下一章,你发现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重复上一个阶段的挣扎。这种重复性,恰恰是城市生活中最让人精疲力竭的部分——你总是在努力,但努力本身似乎成了一种新的陷阱。作者似乎故意打乱了时间线,用一些碎片化的回忆和当下的窘境交织在一起,让你难以分辨什么是过去,什么是现在,这使得那种“被困住”的感觉更加强烈。读完后劲很大,不是那种看完史诗巨著后的满足感,而是一种空虚的后怕,好像自己也跟着主角在那个没有出口的迷宫里跑了好几个来回。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几年的生活轨迹,那些看似“进步”的里程碑,是不是也只是在原地打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冷静克制的,它从不歇斯底里地控诉命运不公,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分析的口吻,解剖人性的脆弱和环境的压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