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教學模式對兒童書法教育推廣之研究──以沈耿香「真味書屋」為例

適性教學模式對兒童書法教育推廣之研究──以沈耿香「真味書屋」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致苾
图书标签:
  • 书法教育
  • 适性教学
  • 儿童书法
  • 真味书屋
  • 沈耿香
  • 书法推广
  • 教学模式
  • 案例研究
  • 教育研究
  • 艺术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於漢字以圖像表意的特殊性,透過筆墨紙硯工具的書寫,書法自古即成為讀書人獨到的一門藝術。除了藝術性外,它同時也是當今品德教育一環,藉由臨摹的專注力,沉澱思慮,達成修身養性目標,特別適合成長階段的國中、小學生學習。

  本書透過雲林縣斗六市「真味書屋」才藝教室的主持人――沈耿香,她以「適性教學」模式導入書法教學,又以「筆性初判」及「目標導向學習九項系統」策略栽培無數的書法小尖兵,學員在各種賽事中常名列前茅,使真味書屋幾乎成為中臺灣書法培育的基地。沈耿香究竟如何指導幼童從初學到願意學,進而技法嫻熟能夠參加競賽,甚至將所學發展為他人無法拿走的終身才藝,這本書值得借鑑!
 
深入探寻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兼论宋词在宋代社会生活中的流变与影响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深入的研究报告,聚焦于中国宋代文学艺术的巅峰成就——宋词。我们不谈论现代教育理念,不涉及书法教学方法,而是将目光完全投向那个风起云涌、文风鼎盛的时代,剖析宋词如何从一种新兴的、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最终演变为承载民族情感与时代精神的核心载体。 第一部分:词的起源与早期形态的嬗变 本书伊始,我们将追溯词体的起源,探讨其在唐代“宴乐歌辞”中的早期形态。词,作为一种配合音乐的歌唱性文学,其最初的功能侧重于宴饮场合的娱乐与叙事。我们详细分析了“曲子词”的结构特征,特别是其句式长短不一、押韵灵活多变的特点,如何区别于格律严谨的近体诗。 深入研究柳永等早期词人的贡献,我们发现他们如何努力将这种“小道”提升至主流文学殿堂。柳永的慢词,其篇幅的拉长与题材的拓宽,是词体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他将民间俚语、市井生活引入词中,使得词的语言更具鲜活的生命力,也为后来的词人开辟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我们通过对敦煌曲谱残卷及早期词集的考证,勾勒出词在进入宋代之前,其音乐属性与文学形态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复杂过程。 第二部分:宋词的黄金时代:豪放与婉约的鼎立 进入宋代,词的发展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形成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李清照、秦观为代表的婉约派之间的分野与交融。 婉约之极致:细腻情感的捕捉与时代的哀音 婉约派词人,特别是李清照,将词的抒情功能推向了极致。我们细致分析了李清照作品中对闺阁情思、物是人非的刻画,探讨其用词的精炼与意境的营造。她的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折射出北宋末年社会由盛转衰的微妙氛围。秦观的“淡淡愁绪,浅浅相思”则展现了词在表现含蓄、朦胧美学上的独特成就。我们对比了同一主题在唐代诗歌和宋代词作中的处理方式,以凸显词体在情绪深度和层次感上的优势。 豪放的崛起:家国情怀的载体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颠覆性的。他倡导“以诗为词”,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哲理思辨引入词中,极大地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本书重点分析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阐释其如何将个人的旷达情怀与历史兴亡相结合。 辛弃疾则将这种“以文为词”的趋势推向顶峰。他的词充满了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与壮志难酬的愤懑。我们通过解析辛弃疾大量运用典故、排比句式的特点,论证了豪放词如何成为寄托宋代士大夫复杂政治情怀的有效载体,并探讨了这种风格对后世文学流派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宋词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与传播 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为词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本书关注词在不同社会层面的流传路径。 瓦舍勾栏与民间传唱: 词不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案头之作,而是通过“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以“歌”的形式深入民间。我们考察了宋代说唱艺人(如“乐工”、“歌伎”)在词的普及和“减字”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许多流行歌词如何受到市井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士大夫阶层的“词宴”: 词在精英阶层中,则成为雅集和社交的媒介。文人间的唱和之风,推动了词律和词谱的规范化研究。我们审视了当时词学理论的初步形成,例如对“协律”的要求,以及词人之间在风格上相互借鉴与竞争的现象。 词与宋代美学精神: 宋代的“理学”思潮对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论证了这种思潮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词的意境追求——从唐代的浪漫主义色彩逐渐转向对“自然天理”的探求与内省,尤其体现在中晚期词人的作品中。 结语:词体的历史地位与后世影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它完美地融合了音乐的韵律美、语言的凝练美和情感的真实性,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里程碑。我们简要回顾了元曲兴起后,词体虽告式微,但其艺术精华如何被后世的散曲和小说所继承,并对明清两代的“词派”复古运动进行了概述,以期全面展现宋词跨越千年的生命力及其对中国审美体系的持续塑造作用。全书力求以严谨的文献考证和细致的文本分析,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丰满的宋词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致苾


  自小在庭訓下學習書法,養成寫字的嗜好,這項才藝在日後的職涯產生很大的助益。無論教授國文、華語文、美學或在社團指導,書法活動都是很好的潤滑劑,增加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但感於上課的時間有限,如何讓學習者及早進入狀況,寫出美觀的字,於是興起對沈耿香「真味書屋」推動書法教育成效的好奇與研究,因此有本書之出版。

  業餘參加中華弘道書學會、臺中市書法學會、浴德書會、臺中市甲骨文學會等與書友們切磋;目前任教於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
 

图书目录

序|03
謝誌|04
第一章 緒論|13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14
第二節 研究背景—臺灣書法教育概況.....16
一、國民小學書法課程歷史沿革.....17
二、他山之石的日本書法教育.....20
三、臺灣地區書法賽事的書風流變.....2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24
一、研究方法.....24
二、預期成果.....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27
第三章 沈耿香的書學與成就|33
第一節 遍訪名家 轉益多師.....34
第二節 多元書風 形式多變.....36
第四章 「真味書屋」為書教推展基地|43
第一節 晉級式課程設計.....44
第二節 班級經營策略運用.....50
一、建立檔案簿 追蹤日課進程.....50
二、學會欣賞 鼓勵發表.....51
三、善用補救教學 朝向精熟目標.....57
四、分組交叉練習 產生加乘效益.....59
第三節 親子共學方案.....59
第五章 適性模式導入書法教學|67
第一節 筆性初判方法及標準.....68
一、筆性初判實作順序.....68
二、筆性初判標準.....69
第二節 臨帖指導方針.....75
一、六畫內之大字先行.....75
二、不同書體之學習效益.....78
第三節 目標導向學習九項系統.....89
第六章 自編輔助教材|121
一、沈耿香《王寵楷書研究與創作》.....122
二、沈耿香《北魏墓誌簡析與創作》.....125
三、沈耿香編《趙孟頫三門記》、《趙孟頫前赤壁賦》.....127
四、沈耿香編《宋徽宗「瘦金體」千字文》.....129
五、沈耿香《趙之謙楷書集》、《趙之謙行書集》、《趙之謙篆書集》.....131
第七章 「真味書屋」學習成效量化分析|135
第一節 學員問卷回饋.....136
第二節 學員比賽績效(2016~2019).....151
第三節 學員作品書風表現.....157
總結|164
參考文獻|167
附錄一:「真味書屋」訪談記錄|171
附錄二:沈耿香簡歷及榮譽|178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61746
  • 叢書系列:人文叢書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推广”这一核心命题的理解,它不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推广,是唤醒而非强加。通过对特定教学模式的研究,它揭示了当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儿童的发展需求为核心时,即便像书法这样看似门槛很高的艺术,也能被广泛接受并喜爱。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在于它将学习过程本身转化为一种乐趣和自我发现。读完后,我感到对未来儿童艺术教育充满了希望,它证明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并不取决于其历史的悠久,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用最适合时代和受众的方式去呈现和引导。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现代教育心理学与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之间的桥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適性”这个概念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指天赋的差异,更包含了学习节奏、审美偏好乃至性格倾向的多元性。在书法这样一个强调“法度”和“规矩”的领域,探讨“适性”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尊重——尊重每一个孩子与汉字、与笔墨之间的独特联结。这种尊重,是激发内在动力的源泉。从文献回顾到实证分析,整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论证有力,让人信服地看到,只有当教学方法顺应了儿童的内在需求时,艺术的种子才能真正发芽并茁壮成长。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教育学范畴。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研究性的学术著作抱持着一丝保留,总觉得它们可能过于晦涩或脱离实际。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奇地引人入胜,它通过聚焦“沈耿香『真味書屋』”这个具体的案例,将抽象的教学理论具象化了。这种案例研究的方法,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书屋环境的营造和师生互动细节的描绘,这些都是构成有效学习体验的关键要素。它不仅仅是在讨论“教什么”,更在探讨“如何让学习过程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对于任何致力于推动儿童艺术教育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只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份详细的、充满智慧的操作指南,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去尝试书中的某些理念。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文化传承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书法,在快节奏的数字化时代,很容易被视为一种“过时”的技能。然而,这本书巧妙地论证了,通过现代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书法可以成为培养儿童专注力、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的强大载体。它摒弃了那种高高在上的精英主义姿态,转而强调普及和适应性。我喜欢那种务实而又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基调,它没有空谈宏大的目标,而是聚焦于微观的课堂实践,通过对“真味書屋”的细致剖析,展示了如何将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儿童成长的关怀完美融合,从而实现文化教育的有效推广。

评分

这本关于书法教育的研究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不落俗套地探讨了“適性教學模式”在推广传统艺术中的潜力。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在强调标准化的同时,似乎忽略了个体差异的价值。这本书似乎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书法技艺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来调整教学方法,这在艺术教育领域是非常宝贵的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理论构建上的严谨性,将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美学精髓巧妙地结合起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因为传统教学模式而感到挫败的孩子,在新的引导下重拾兴趣的生动画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径,让书法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能真正扎根于每一个有兴趣的孩子心中,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那种对教育本真的回归和对儿童成长的尊重,贯穿始终,令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