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韓關係的前瞻

臺韓關係的前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河凡植
图书标签:
  • 臺韓關係
  • 兩岸關係
  • 國際關係
  • 政治
  • 外交
  • 歷史
  • 文化交流
  • 安全
  • 戰略
  • 東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92年,臺韓兩國的官方雖然斷交,然而,雙方的經濟、文化及社會的民間交流仍然持續,仍然以文化紐帶和好感作為彼此的後盾,不斷地促進人員交流、物流交流的發展。2019年,在人員交流方面,雙方的觀光互訪更創下250萬人的歷史新高,且在新冠疫情過後的互訪人數迅速恢復,2024年可望互訪人數達到300萬人次。在雙邊貿易方面,2022年的貿易值就高達564美元,南韓更是臺灣的第五大貿易夥伴,臺灣則為南韓的第六大貿易夥伴,彼此在經濟發展方面已然是不可分的合作夥伴。
 
  臺韓關係雖然受到中韓關係以及中國大陸「一個中國原則」因素的影響,然而,南韓仍以非政府單位的政界、經濟界、社會文化界為中心,推動雙方交流活化,以促進實質性關係的發展,形成了「政治冷、經濟熱」、「官方冷、民間熱」的關係。近期的南韓,更採取了挺美外交,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臺韓關係或將會因此演變為從原本的民間層次交流擴大至政府軍事領域。
 
  中國不僅對南韓的經濟產生巨大作用,且由於中國對北韓提供了政治支持和經濟支援,在南北韓關係僵局下以及韓半島局勢升溫下,勢必對於南韓的安全與發展利益產生重大影響,政治現實下,南韓在處理臺韓、韓中關係的立場上,實然無法忽略中國大陸「一個中國原則」的影響,也因此,南韓仍將持續重視韓中關係。
 
  本書是高雄大學韓國研究中心推出的專書,以《臺韓關係的前瞻》為題,由在臺韓的知韓專家學者群,分別以外交安全、政策比較以及歷史認知,探討臺韓關係的當前狀況、以及未來趨勢。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名为《臺韓關係的前瞻》的书籍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实际主题,旨在提供一个结构严谨、信息丰富的其他主题图书的简介。 --- 《文明的交叉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导言:现代世界的双重困境 在二十一世纪的语境下,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全球化”的洪流裹挟向前。技术进步模糊了地理边界,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在不同文化之间流动。然而,这种看似一体化的趋势,并未带来预期的和谐共存,反而催生了深层次的文化焦虑与身份认同的剧烈碰撞。本书《文明的交叉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正是立足于这一复杂图景之上,试图解构、分析并预见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明体系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仅仅描摹表象的冲突——比如贸易争端背后的文化偏见,或社交媒体上的意识形态对立——而是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动因。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当普世价值(如自由、效率)与地方性传统(如集体主义、宗教信仰)遭遇时,它们是如何在人类的心理层面和制度层面产生张力,并最终导向新的融合模式,或是更深层次的分裂。 第一部分:全球化:一场未完成的文化革命 第一部分聚焦于全球化的核心驱动力及其对传统文化结构的冲击。我们首先回顾了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输出如何为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现代性的悖论与文化霸权 本章剖析了“发展”与“现代化”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异化。全球化在经济上的扩张,往往伴随着文化上的同质化倾向。我们通过分析跨国公司的品牌叙事和好莱坞电影的符号系统,揭示了隐蔽的文化偏好是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然而,这种霸权并非铁板一块。本章引入了“反向文化渗透”(Reverse Cultural Flow)的概念,探讨了非西方文化产品(如特定地区的音乐、美食或哲学思想)如何在西方社会中获得“异域情调”的市场,从而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流。 第二章:数字鸿沟与信息茧房的社会学 互联网,作为全球化最强大的工具,其作用却是双刃剑。我们详细考察了信息技术如何加速知识和资本的流动,同时也如何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不同文化群体基于算法推荐和共同的文化背景,构建起日益封闭的交流圈。本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展示了在全球化的宏观框架下,微观层面的文化部落化趋势是如何加剧了认知差异和互不理解。我们特别关注了“数字主权”的兴起,即各国如何试图在信息自由流动的网络中,构建自己的文化防火墙。 第二部分:冲突的深层结构:身份认同的重塑 冲突的根源往往植根于身份认同的动摇。在全球化加速流动性的时代,个体对“我是谁”、“我们属于哪里”的追问变得尤为迫切。 第三章: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焦虑 本书探讨了在经历过殖民或半殖民历史的国家中,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一方面,对西方现代化的模仿带来了进步和变革;另一方面,对本土传统的回归诉求也日益高涨。本章分析了“文化复兴运动”背后的心理机制,将其视为对外部冲击的一种补偿性防御。我们通过比较几个新兴经济体在教育体系改革中对历史叙事的重写,展现了国家如何努力平衡“融入世界”与“保持自我”的张力。 第四章:宗教与世俗主义的永恒对决 宗教在世俗化趋势下并未消亡,反而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表现出更强烈的组织化和政治化倾向。本章聚焦于宗教信仰如何成为界定群体边界、表达政治诉求的关键符号。我们分析了跨国宗教组织的运作模式,以及宗教文本在数字空间中的重新阐释,揭示了这些活动如何影响全球治理和地方安全局势。本书认为,理解当代冲突,必须绕开对经济因素的片面强调,深入剖析信仰的非理性驱动力。 第三部分:融合的艺术:新混合体(Hybridity)的诞生 尽管冲突引人注目,但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融合”。文化并非静态的实体,它们在接触中必然会产生新的形态。 第五章:饮食、艺术与“可消费的异域性” 本章从更具感性的角度探讨了文化融合。食物和艺术往往是文化交流的前哨站。我们考察了“融合菜系”的兴起,并不仅仅将其视为简单的食材拼贴,而是视为对文化界限主动试探和消解的过程。通过对当代电影、音乐和视觉艺术的案例分析,我们展示了艺术家们如何巧妙地挪用、解构和重组不同文化符号,创造出既有本土根源又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新混合体”。这种融合既是妥协,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抵抗。 第六章:跨文化治理的未来模型 融合的最高境界体现在制度层面。本书的收官之章探讨了在跨国公司、国际组织乃至地方社区内部,如何建立有效、公平的跨文化治理机制。我们提出了“弹性规范”的概念,即一套既能确保核心普世价值(如人权、透明度)的最低标准,又能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差异的操作框架。通过对几个成功实现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案例的实地考察,本书勾勒出一条通往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全球社会路径。 结语:超越二元对立的视野 《文明的交叉口》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超越“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框架。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文化间的碰撞是必然现象,但冲突并非终局。真正的未来在于理解和驾驭这种永恒的动态变化。本书呼吁一种更具历史感和哲学深度的文化观察,鼓励读者从“交叉口”的地带,寻找通往更复杂、也更丰富的人类共同命运的可能。 --- 目标读者: 国际关系学者、社会人类学家、文化批评家,以及任何对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与文化变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河凡植
 
  現職
  ‧國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
 
  研究
  ‧東北亞國際關係
  ‧韓半島問題
  ‧韓國對外政策
  ‧臺韓關係

图书目录

南韓外交戰略與臺韓關係的展望-中美角力下的影響/河凡植
壹、前言011
貳、南韓所面對對外環境的挑戰   013
參、南韓的外交政策的變與不變017
肆、南韓與臺灣關係的展望  022
伍、結論026
 
臺商與韓商對東南亞產業合作之比較-以越南與印尼為例/劉德海
壹、前言031
貳、比較蔡英文政府與文在寅政府的東協政策032
參、比較剖析臺商與韓商對東協的經營策略034
肆、結論048
 
臺韓半導體產業發展政策比較/吳行浩
壹、背景059
貳、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061
參、臺灣半導體產業之優勢063
肆、臺灣因應中美科技戰之對策064
伍、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與優勢066
陸、韓國因應中美科技戰之對策067
柒、結論070
 
臺灣與韓國船舶融資政策之比較分析/楊鈺池
壹、前言077
貳、船舶融資之概念與特性081
參、臺灣船舶融資政策之發展現況086
肆、韓國船舶融資政策之發展現況090
伍、臺灣與韓國船舶融資政策之比較分析096
陸、結論102
 
關於韓臺城市外交可能性的探索/金修漢
壹、前言  109
貳、外部環境與內部的相互作用-韓臺地方外交理解的框架113
參、臺灣地方外交的發展與特點  116
肆、韓國地方外交的發展與特點  125
伍、結論:綜合與討論131
 
新冠疫情後臺韓發展電動汽車產業政策之分析/張琳禎
壹、前言  137
貳、全球汽車產業概況139
參、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現況142
肆、汽車產業政策發展歷程146
伍、電動汽車產業政策發展現狀153
陸、結論與剖析159
 
後疫情時代北韓核戰略對臺韓關係之影響/林志豪
壹、緒論  169
貳、後疫情時代之下的北韓核戰略173
參、北韓問題與對臺韓關係之關聯性177
肆、結論:臺灣須建構完整的東北亞安全對話機制181
 
國際移民與多樣性治理-臺灣與韓國城市之經驗和議題初探/林顯明
壹、傳統移民研究與治理議題之「國家中心」觀點187
貳、移民理論中之「國家中心」觀點及其不足189
參、移民治理「地方轉向」之倡議與內涵193
肆、「少數為多數城市」和「地方性尺度」概念之發展197
伍、國際移民治理之東亞經驗與城市的角色:
以臺灣和韓國為例202
陸、結語與討論215
 
韓國人的臺灣及臺語認識-以臺灣歷史認知程度來分析/徐源翊
壹、前言227
貳、研究動機228
參、研究方法230
肆、研究結果234
伍、結論254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38694
  • 叢書系列:國際關係/外交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是那种比较表面化的、仅仅停留在现状描述上的作品,但事实证明,作者是一位真正的思想家。他对未来趋势的预判部分,显得尤为大胆和富有洞察力,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假设,并且都用扎实的逻辑链条支撑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产生一种被“点醒”的感觉,仿佛作者用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了笼罩在许多表面现象之上的迷雾,直达问题的核心。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逻辑跳转自然流畅,即便是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模型,也能清晰地把握其内在的驱动力。对于任何希望在快速变化的全球格局中保持清醒认知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仿佛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小说,层层递进,每揭开一层面纱,都让人对全局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观点,思考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令人叹服,似乎信手拈来就能调动起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单薄的论述变得异常丰满和立体。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宏观趋势的同时,没有忽略微观个体的作用,那些穿插其中的生动案例,像是为冰冷的政治图景注入了鲜活的人性色彩,让人更容易产生共鸣。读罢此书,我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重塑,视野也随之开阔了许多。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外交官在娓娓道来,将一个错综复杂的话题剖析得井井有条。作者似乎对历史的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能够清晰地勾勒出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如何塑造了当下的局势。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敏感议题时的审慎和克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让读者能够自行去权衡利弊。它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学术研究报告,但幸运的是,语言组织上又足够流畅,避免了过于晦涩的术语堆砌,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有价值的见解。整本书读下来,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复杂国际政治动态的全新且成熟的视角,让人对未来走向的判断更加审慎和全面。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它不像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即忘。作者的文笔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些过去决策者们在权衡利弊时的挣扎与不易。它在处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时,表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客观性,没有明显的偏袒或预设立场,这在探讨高度敏感议题时尤为难得。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不确定性”的坦然接纳,很多分析并没有把话说死,而是留有余地,承认了未来变数的巨大。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坚实可靠。它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需要时常翻阅的一本重要参考资料,因为它提供的思考工具,远比它本身讲述的具体内容更为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冷峻的、近乎哲学的思辨色彩。它不像那些鼓吹激进观点的作品那样煽动情绪,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姿态,审视着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扮演“预言家”的角色,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自洽的分析框架,让读者在被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能主动参与到对未来可能性的推演中去。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结构性矛盾”的探讨,它揭示了许多短期波动背后的深层动力。这本书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注意力,因为它要求你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要跟上作者思维的步伐,去搭建心中的那座复杂的理论大厦。读完后,心中留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那是知识积累带来的充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