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米蘭:Dream Back to Milano

再見.米蘭:Dream Back to Milano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源錦
图书标签:
  • 米兰
  • 旅行
  • 意大利
  • 散文
  • 游记
  • 文化
  • 生活
  • 美食
  • 摄影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再見‧米蘭(Dream Back to Milano),是鄭源錦設計博士任職米蘭台北設計中心總經理返台後,寫下在義大利工作與生活體驗的觀察與紀錄。從米蘭最大的多摩天主教堂,斯卡拉歌劇院談起,至羅馬大教堂與梵諦岡藝術博物館,及世界最美麗的城市威尼斯文化聖地,將義大利深厚的藝術文化呈現於書頁上。更詳述一九九八年時,台灣經濟部與外貿協會合作,決定到義大利設置台北海外設計中心的緣由始末,讓當時的米蘭台北設計中心,成為台灣產業及設計界與義大利設計交流結合的國際之橋。

  鄭源錦設計博士並進一步以專業從業者的角度,逐一介紹馳名世界的義大利工業設計與時尚設計,探討這些百年品牌如何將美學設計,應用於日常生活用品上,不論是家具、交通工具或是鞋、袋、包、箱、服裝飾品等,深刻感受義大利設計文化的魅力與特色。最後則論及義大利設計教育的發展與理念,期望帶給台灣設計教育新的思考與目標。

本書特色

  ★一生以意志力克服困難,促使台灣設計踏上世界舞台的設計舵手──鄭源錦!

  ★前外貿協會設計處長、米蘭台北設計中心總經理鄭源錦博士,將其多年經驗帶回台灣,廣泛探討義大利的藝術、建築、時尚精品、工業創新設計與教育,讓此書成為認識米蘭設計文化不可錯過的第一手資料。

  ★義大利的形象是「時尚創新設計」,日常生活看到的食衣住行育樂,均經過構想創新與企劃設計,透過此書認識義大利馳名世界的設計文化!
好的,以下是一本假设的、与《再見.米蘭:Dream Back to Milano》无关的图书简介。 --- 书名:时间之外的风景 作者:林溪 类别:历史地理与文化人类学探索 定价:RMB 88.00 ISBN:978-7-5387-XXXX-X 出版社:启明文创 --- 简介:时间之外的风景 在地图尚未完全被标记、历史的尘埃尚未完全落定时,人类的足迹是如何勾勒出我们今日所见的世界的?《时间之外的风景》并非一本标准的历史教科书,也不是一份干巴巴的地理图册,它是一场跨越数个文明的深度探险,一次对那些被遗忘的、或被误读的地理空间和文化遗迹的再考察。 本书作者林溪,一位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田野调查闻名的人类学家兼地理史学家,将带领读者走入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却依然坚韧地承载着人类集体记忆的“边缘地带”。这不是对既定历史叙事的重复,而是对叙事背后被忽略的“物质性”与“空间性”的深刻挖掘。 第一部分:失落的丝路之眼——探寻被遗忘的枢纽 在《时间之外的风景》的第一部分,林溪将焦点投向了古老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节点城市”。我们熟知长安、撒马尔罕的辉煌,但那些位于高山隘口、沙漠绿洲中,仅存在了数百年便迅速衰落的小城,它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剧烈碰撞中,短暂地捕捉到文明的光芒,又如何悄无声息地回归荒寂? 作者深入中亚的戈壁深处,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和考古学证据,重建了“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灌溉系统。他发现,许多城市的兴衰并非仅由战乱决定,而是与当地微气候的细微变化、地下水位的升降息息相关。这些城市犹如精密的机械,一旦某个关键零件(水源)失效,整个体系便迅速崩塌。书中详细描绘了这些城市遗址中发现的陶器碎片、货币残渣,试图还原那些在黄沙中进行贸易、祈祷和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的生活质感。 第二部分:高地的低语——垂直世界的社会构建 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极端地理环境下的社会组织——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印加文明及其前身。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氧气稀薄、气候变幻莫测的环境中,人类是如何构建出稳定、高效的社会结构和农业模式的? 林溪没有停留在对梯田奇观的赞叹,而是细致分析了印加人对“垂直生态区位”的精妙利用。他们通过建立跨越不同海拔的“垂直控制点”,实现了对各种物资(从高地马铃薯到低地可可豆)的垄断和调配。书中通过对Qhapaq Ñan(印加皇家大道)沿线驿站遗址的考察,揭示了这种“垂直交换网络”对维持帝国统一性的关键作用。作者特别关注了在西班牙征服后,这些高地聚落如何选择性地保留或放弃部分传统技术,以适应新的统治结构,展现了文化适应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河流的记忆与人工景观的权力 第三部分探讨的是“水”这一要素如何成为塑造人类文明形态的终极权力。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和古代中国的都江堰工程。 在苏美尔,两河流域的灌溉农业不仅是生存的基础,更催生了最早的“官僚主义”。书中探讨了复杂的引水渠网络如何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权威来协调分配,从而间接推动了文字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之相对,作者对比了都江堰的“无为而治”理念。都江堰的设计哲学——顺应自然而非强行改造——如何在数千年间确保了成都平原的持续繁荣,并对后世中国的水利思想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林溪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水利观,体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权力边界的不同理解。 第四部分:重塑地缘的意识形态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将目光拉回到现代——审视现代民族国家的边界划定时,地理现实与政治意图如何相互角力。书中选取了几个具有争议性的边境地带作为案例,分析了地图制图学、地质学报告如何在国家叙事的构建中被选择性地引用或彻底扭曲。 林溪强调,“风景”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是被意识形态精心绘制过的产物。理解历史地理,就是要穿透那些被粉饰过的地图和官方文件,去感受那些被地理环境塑形后,又反过来塑造了人类心灵的“真实场域”。 《时间之外的风景》是一部写给所有对“我们从何而来”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探险者和思考者的作品。它挑战了我们对地理固定的认知,揭示了在每一条河流、每一片山脉、每一座废墟之下,都蕴藏着一段关于人类适应、冲突、创造与消亡的宏大史诗。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考古挖掘,所见之处,皆是时间凝固的风景。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源錦 設計博士 Dr. Paul Cheng


  台灣苗栗人,苗中畢業後19歲到台北進修,愛好繪畫創作與工業設計工作。留德回臺後擔任大同公司工業設計主管,開啟台灣企業首創工業設計組織之先河。任職大同公司期間,建立規模百人的國際設計組織,帶領來自台灣、德國、荷蘭、美國與日本各地之設計師,推動台灣企業建立自己的品牌。一生致力於在世界各地推廣台灣設計的特色與優點,以將台灣設計界帶入國際舞台為志。

  現職:
  •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CSID)亞洲區台灣顧問
  •設計創新管理 顧問
  •設計與藝術創作室 藝術家

  學歷:
  •英國德蒙佛特大學(De Montfort University, UK)設計科技博士(1998)/設計管理博士(2000)
  •德國埃森福克旺造型大學(Essen University, Deutschland)工業設計研究所畢(1969)
  •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1954)

  經歷:
  •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CSID)常務理事(1989-1993)/亞洲區台灣顧問(2003-現在)
  •台灣設計創新管理協會(DIMA)創會理事長(2004)
  •財團法人鞋類設計暨技術研究中心 總經理(2000-2002)
  •財團法人義大利米蘭台北海外設計中心 總經理(1998-2000)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CIDA)理事長(1995-1997)
  •墨西哥、南非設計協會 榮譽會員(1991)
  •財團法人外貿協會設計處 創辦處長/設計中心 創辦主任(1979-1998)
  •大同公司設計課 創辦課長/設計處 負責人(1966-1979)
  •中華傳播公司 視覺傳達設計師(1965-1966)

  教育:
  •創辦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科,並擔任第一屆導師(1966)
  •創辦台灣全國大專院校新一代設計展(1981)
  •景文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教授(2004-2008)
  •大同大學設計系所兼任教授(2008-2014)
  •亞東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台灣藝術大學、海洋大學、華梵大學、台中科技大學、亞洲大學、東海大學、中原大學、嶺東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等校擔任兼任教授

  貢獻:
  •1981年創辦台灣全國大專院校新一代設計展。傳承影響台灣大專院校每年持續辦理新一代設計展,成為設計教育良性提升設計創新的重要指標活動。
  •1988年企劃執行台灣國家設計三個五年計劃。並建立台灣產品與包裝優良設計標誌。
  •1989年創立設計自主與原創設計之ODM理念與推廣運動。已成為我國設計教育與設計產業之運用目標。
  •1991年代表台灣於加拿大加入世界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COGRADA),使外貿協會成為第一個會員。
  •1992年建立台灣國家海外設計中心(德、義、日等國)。並於1998-2000擔任義大利米蘭台北海外設計中心總經理)
  •1993年代表台灣與英國設計協會在英國Glasgow世界第一次合辦ICSID . ICOGRADA . IFI三大聯合設計大會。開創台灣參與國際設計形象與活力。
  •1994年應邀擔任義大利Smau Milano世界設計展之國際評審委員。
  •籌辦世界設計大會ICSID 1995年在台北舉行。奠定台灣承辦國際設計活動之先趨。
  •2008年代表台灣參加在古巴舉辦的ICOGRADA世界設計大會。
  •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CSID選為亞洲區台灣顧問。參加ICSID 2011代表大會。

  著作:
  •台灣設計史──台灣設計策略的演變 Taiwanese Design History -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Strategy in Taiwan 1960-2020(華立圖書公司出版,2021)
  •台灣設計創新的舵手──鄭源錦(經濟部商業司出版,呂玉清採訪撰文,2005)
  •台灣的設計政策 Design Policy in Taiwan(設計博士論文UK,2002)
  •鄭源錦設計論文集 Paul Cheng’s Design Theses(1985-1997)
  •西歐旅情──留德回憶錄(志文出版社,1976初版、1979三版15000本)

  ▎李榮子 Eiko Lee

  台灣桃園大溪人,18歲時到台北進修與工作,愛好繪畫創作,也愛好旅遊。個人曾至莫斯科、南斯拉夫、中國的蒙古、新疆、西藏、甘肅、上海、廣州,也到東南亞柬埔寨吳哥窟等地,並與鄭源錦兩人於1985年起到美國華盛頓、芝加哥、鹽湖城、加州舊金山,以及日本的東京、名古屋、大阪參加國際設計會議。至夏威夷數次,也陪同鄭源錦到英國進修設計博士學位。1998年起隨同鄭源錦至義大利,本書是兩人在米蘭設計中心工作後的紀錄。
 

图书目录

〈緣起〉為什麼撰寫本書?

一、義大利的文化勝地 Cultural Destination in Italy
(一)米蘭多摩大教堂
(二)歐洲最美的米蘭火車站
(三)義大利天然石材與瓷磚精品
(四)法國拿破崙與約瑟芬約會的愛索拉.貝拉小海島
(五)如同雕塑公園的米蘭公墓
(六)羅馬大教堂與梵諦岡藝術博物館
(七)義大利文化勝地與世界天籟之聲

二、米蘭台北設計中心 Taipei Design Center in Milano
(一)台灣為什麼在米蘭成立台北設計中心
(二)我在米蘭租的房子
(三)米蘭1998新社區Milano 2
(四)台灣人參訪米蘭
(五)台灣在米蘭國際慶祝晚會的故事

三、義大利的工業設計 Industrial Design in Italy
(一)國際設計在米蘭
(二)米蘭SMAU國際優良設計獎
(三)米蘭與杜林為義大利北部兩大工業設計重鎮
(四)義大利的家具
(五)義大利的自行車與摩托車
(六)義大利的汽車-世界跑車王國

四、義大利的時尚設計 Fashion design in Italy
(一)義大利的時尚精品服裝、袋包箱、鞋品牌
(二)時尚精品品牌的迷思

五、義大利的設計教育 Design Education in Italy
(一)義大利米蘭藝術與時尚設計大學
(二)義大利米蘭的設計大學

〈感悟〉義大利為什麼令人嚮往?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0118709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6.3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米蘭是義大利北部文化勝地,也是國際時尚設計之都。如果沒有到過米蘭多摩大教堂,怎知道世界哥德式教堂的雄偉精緻偉大?我到過義大利數次,每次在它的懐抱中時,均沒有什麼感覺。可是,每次離開它之後,總是會擁有言語難予形容的懐念。北部地區的米蘭、杜林為義大利的工業設計與時尚之都,東北地區海邊的威尼斯,中部地區的羅馬、梵諦岡,均為馳名世界的核心地!

  1998年,我擔任米蘭台北設計中心總經理。親身體驗義大利設計實務與生活。並與義大利設計師實際接觸交流。文化,創意及獨特的設計風格,是其特色。充份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服裝及配飾、鞋袋包箱與家具、交通工具等。設計人才與協會及教育的潛力,代代相傳。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目录的编排来看,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构建的,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线性叙事,而是透露出一种螺旋上升的逻辑感。章节标题的使用非常考究,既有概括性,又富含诗意,让人在尚未进入具体内容之前,就已经开始在脑海中构建起一系列的画面和情感联想。我试着快速浏览了一下开篇和收尾的几段文字,发现作者的语言风格在不同段落间似乎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张力,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婉转,时而又像疾风骤雨般充满力量。这种语言上的多变性,极大地避免了阅读过程中的审美疲劳。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结构上的巧思,它要求读者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文本结构背后的线索和节奏,读起来更像是在解谜,而非单纯的接收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工艺处理得相当精良,边角处理得非常圆润,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硌手,这在如今很多批量生产的图书中是难得的用心之处。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装订方式,即使是内页的跨页部分,文字和图案的衔接也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没有出现那种为了省成本而生硬断裂的观感。我特别留意了扉页和版权页的设计,那份对细节的执着,从最基础的印刷质量上就能窥见一斑。油墨的着色均匀且饱满,即便是最细微的线条也清晰锐利,这对于提升阅读的舒适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多时候,书籍的内涵需要一个优秀的载体来承载,而这本书显然在“载体”的打造上投入了极大的心血,让人感觉物超所值。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尊重,往往预示着作者和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自信与珍视。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做了一件有点“仪式感”的事情:在书签的夹层里放了一张从旅行中带回的小卡片。这本书的尺寸和厚度,完美适配了这种将个人记忆与阅读体验结合的习惯。它的便携性达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平衡点——既能容纳下丰富的内容,又不会因过于庞大而成为负担,适合带在身边,随时随地都能开启一段阅读旅程。书脊的柔韧度也值得称赞,打开时无需用力按压就能平整摊开,这对于喜欢在阅读时做笔记或标注重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那种可以轻松“打开”一本书的感觉,其实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联系的第一步,它消除了阅读的物理障碍,让思想的交流变得更加直接和无拘无束。这本书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交汇点。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尤其是在留白处理上,展现了一种极高的专业水准。每一页的页边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足够的信息量,又给予了眼睛充分的喘息空间。行距的设定也极为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文字拥挤或压迫。我留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利用空白来烘托重点,某些关键的段落被单独隔开,形成视觉上的“留白”,这无疑是在引导读者的注意力,迫使你放慢速度,品味那些被特意凸显出来的思想或情感片段。这种对阅读节奏的精确控制,体现出排版设计师对书籍体验的深刻理解。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沉浸的书籍来说,一个友好且高效的阅读界面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愿意沉溺其中而不感到疲惫。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那种色调的运用和排版上的精妙,让人在书店里第一眼看到就会被牢牢吸引。我通常对设计感强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待,而这本书的封面成功地勾勒出一种既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意境,仿佛在讲述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光是那个字体选择,就透露出一种沉稳却又不失浪漫的气质。拿在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十分到位,厚度适中,翻页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让人感觉仿佛触摸到了一种历史的厚度。这样的细节处理,无疑为阅读体验打下了极佳的基础。每次看到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都能激发起我想重新打开它的冲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封面上的某些符号或图像,虽然现在还未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但它们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整体氛围感,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我期待着书中的内容能与其外表一样,充满层次和惊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