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限量親簽版】

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限量親簽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慕姿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情感
  • 人际关系
  • 爱情
  • 亲密关系
  • 自我成长
  • 两性
  • 沟通
  • 恐惧
  • 签售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是不是我不夠好,才留不住愛?
《情緒勒索》作者 周慕姿扛鼎之作!

你覺得自己總是被錯待,你無法得到幸福,
但其實是,你深陷在親密恐懼的泥沼裡……

你、我所不知道的親密恐懼:
害怕或逃避愛情的人,是親密恐懼;
但討愛、想親近的人,更是親密恐懼。

  ‧「他辱罵我,不認為我是他女友,但我離不開他。」──「被遺棄」的親密恐懼

  ‧總是很想知道伴侶的一切,只要有不知道的事,就必須問清楚,兩人因此吵不停。──「被背叛」的親密恐懼

  ‧「我只是提出希望女友調整的小建議,沒想到女友崩潰地說我為什麼不能無條件愛她、包容她……」──「不夠好」的親密恐懼

  ‧在結婚前兩周,和別人上床,且是在新家主臥房,彷彿刻意要親手毀掉自己的幸福。──「失去自我」的親密恐懼

  戰、逃、僵或討好的「生存策略」,讓我們陷入親密恐懼的惡性循環
  親密恐懼,是來自童年時父母未給予我們足夠的關愛,甚至情感、肢體虐待……這些創傷,在我們建立親密關係時,一旦出現壓力或衝突,我們很容易用戰、逃、僵或討好的「生存策略」因應。

  但生存策略築起的防衛心牆,無法讓我們認識彼此,反而強化我們對「生存策略」的依賴,自我價值更低落,最終,我們離渴盼的愛越來越遠,形成最令人悲傷的惡性循環。

  為了活著,我們都很努力;我們值得在關係裡幸福
  慕姿心理師以心疼的口吻述說:「我寫下《親密恐懼》,想要試著爬梳,那些人生的坎,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成為關係中的另一個坎。」她期盼讀者們能藉由本書,開啟親密關係裡不同於以往的嶄新選擇,而不是一再重蹈覆轍、一再悔恨心傷,讓我們都能在親密關係裡擁有愛與歸屬,也能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六種親密恐懼,形成重複的愛情腳本:
  一、我永遠不會是被選擇的那一個:「被遺棄」的恐懼
  二、不能讓人發現我不好:害怕不夠好的恐懼
  三、我不能完全信任人:會被背叛、欺騙的恐懼
  四、我必須要按照別人想要的做:不得不順從的恐懼
  五、別人都會想吞噬我:「失去自我」的恐懼
  六、「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的親密恐懼
  ──摘自本書內文

  ◎給在親密恐懼中的你我
  有的時候,我們會在愛中掙扎,
  感覺對方給的愛永遠不夠。

  我們懷疑自己,會不會不夠好,留不住愛,
  若現在兩人之間夠好,會不會哪天就糟了,
  若現在不夠好,是不是他沒有這麼愛我了?

  矛盾的是,當對方把對我們的愛與欣賞展現出來時,
  我們也不見得相信,
  內心那個唱衰魔人總是會挑剔自己,
  讓我們心裡,只想往自己想像的、對方心中那個最理想的伴侶前進;
  所以我們討好,注意著對方的一言一行,擔心他覺得我們不夠好,
  但又生氣著他對我們的不夠注意與重視。

  其實最終,我們都忘了,
  若我們不相信自己夠好,夠值得被愛,
  對方說什麼,真的都沒有用。
  我們聽不到對方說的,只一直反覆咀嚼內心的恐懼,
  習慣用固定的模式與方法處理焦慮,
  例如更去討好、更去努力做到他想要的,或是更為控制對方,
  但最終,那都不是我們真正的樣貌,也會讓我們把對方越推越遠。

  試著放過自己吧,相信自己夠好,相信自己不需要草木皆兵,
  或許這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是只要你願意相信,信任的力量,會對你的內心帶來支持與穩定,
  而你終於能夠用新的方法安撫內在惶惶不安的自己,
  終於可以跟你內心的小女孩/小男孩說:

  「你不用害怕,你很好,我愛你。」

  那麼,你身邊伴侶對你的愛與肯定,
  才能成為你生活中的錦上添花,
  而不再是你永遠捨不得用,卻又視之如命的雪中送炭。

  我們一起,試著理解,溫柔地討好自己,好嗎?──摘自本書內文

本書特色

  ◎唐綺陽(占星專家)、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撰推薦序。

  ◎張曼娟(作家)、陶晶瑩(藝人)、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詩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鄧惠文(精神科醫師)、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探讨人际关系和情感主题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限量親簽版】》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 书名: 《未曾言说的羁绊:现代人际关系的迷宫与出口》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作者名,例如:林语萱]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虚构出版社名,例如:远方文化] 字数: 约15万字 核心主题: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高度连接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在建立、维持和应对人际关系时所面临的复杂心理机制、常见困境以及自我成长的路径。它聚焦于“连接”与“疏离”的张力,探讨了从原生家庭影响到数字时代社交模式转变下,人们如何重新定义亲密、友谊和社群关系。 --- 深入剖析:现代人际关系的无形枷锁与隐形契约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连接时代”,指尖轻触即可与世界另一端的人建立联系。然而,讽刺的是,许多人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迷失。我们似乎拥有无数的“朋友”和“关注者”,却越来越难以找到那个可以进行深度、真实对话的灵魂伴侣或值得信赖的伙伴。《未曾言说的羁绊》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试图为读者绘制一张清晰的现代人际关系地图。 本书的作者林语萱,凭借其在社会心理学和人际沟通领域的深厚积累,没有停留在简单地批判“现代人冷漠”,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我们行为模式的底层逻辑。她认为,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往往受制于一套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隐形契约”和“无形枷锁”。 第一部分:起源与底色——我们如何被塑造 本书的开篇部分,将焦点对准了我们关系模式的根源。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因于某一次创伤,而是探讨了更宏观的文化环境和更微观的早期依恋模式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处理关系的基础框架。 原生脚本的回响: 这一章详细阐述了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待冲突、表达情感和建立界限的方式,如何在潜意识中刻录下我们处理亲密关系和友谊的“默认设置”。它不只是讨论“安全型依恋”或“焦虑型依恋”的标签,而是具体描述了在面对拒绝或被依赖时,不同模式下的具体行为反应链条。 边界的艺术与失能: 现代社会对“独立自主”的推崇,常常使人误将“界限清晰”等同于“情感隔离”。本书探讨了两种常见的边界失能状态:一是对他人的需求过度敏感,导致自我耗竭;二是过度防御,筑起高墙,阻碍了任何有意义的靠近。作者提出了“动态弹性边界”的概念,强调健康的边界应是流动的、可协商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壁垒。 第二部分:数字洪流中的关系重建 随着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的普及,人际互动的介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未曾言说的羁绊》用相当的篇幅分析了“屏幕依赖”对真实连接质量的侵蚀。 效率至上与情感折扣: 作者犀利地指出,数字沟通的特点是高效率、低情境(Low Context)。我们习惯于用表情符号、简短的文字来处理复杂的情感议题,这导致了情感信息的“打折”。人们越来越不擅长处理“不确定性”和“冗余信息”,而这些恰恰是深度交流所必需的养分。 “表演性连接”的疲惫: 本章深入剖析了“人设”的构建与维护对真实关系带来的压力。当我们在公开场合展示的“最佳版本”与私下状态产生巨大落差时,我们如何平衡这种内在的撕裂感?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审视自我形象投射的工具,鼓励读者从“被观看”的心态转向“真实体验”的心态。 第三部分:冲突、修复与深度承诺 真正的关系质量,往往不是通过避开冲突来衡量的,而是通过冲突后的修复能力来体现的。《未曾言说的羁绊》将重点放在了关系中的“修补时刻”。 有效争吵的语法: 作者强调,争吵本身并非关系终结的信号,而是关系需要升级的信号。她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有效争吵语法”,帮助读者将指责性的“你总是/你从不”转化为描述性的“我感觉/当我看到……时,我需要……”。这部分内容极具操作性,旨在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建设性的信息传递。 友谊的成熟与蜕变: 区别于浪漫关系中被过度关注的“契约感”,友谊的流失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本书探讨了友谊在人生不同阶段(如进入职场、组建家庭、异地生活)必然经历的“重新校准”。它指导读者如何优雅地处理“疏远”,区分哪些是自然的新陈代谢,哪些是需要积极介入的危机。 第四部分:构建你自己的关系生态 全书的最终落脚点,是赋权于读者,让他们成为自己关系网络的设计师。 作者认为,摆脱现代人际关系的迷宫,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社交技巧,而是更清晰的自我知觉和选择的勇气。 清点你的“关系资产”: 本章引导读者绘制一张独特的关系地图,识别出哪些关系是滋养性的、哪些是消耗性的,并学会策略性地分配精力。这是一种对时间投资的理性考量,而非冷酷的情感切割。 “一个人也很好”的力量: 最后,作者回归到个体本身。她论证了深度独处和自我对话能力,是构建任何健康关系的前提。只有当我们不再将他人的存在视为填补自身空虚的工具时,我们才能真正以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的身份去给予和接受爱。这份力量感,才是穿越人际关系迷雾的最终指南针。 《未曾言说的羁绊》是一本写给每一个在复杂世界中渴望真实连接的人的指南。它以温暖而坚定的笔触,引导读者解开那些看不见的线索,最终学会如何有意识、有智慧地去爱,去被爱,去建立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连接。它不是提供快速解决方案的速成手册,而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踏上自我觉察与关系成长的长途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2889號)/心曦心理諮商所負責人。2017年誠品暢銷榜冠軍、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博客來年度暢銷TOP2《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作者,而《情緒勒索》一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泰國、越南、星馬、印尼版權。另著有《關係黑洞》、《他們都說妳「應該」》、《過度努力》、《羞辱創傷》四本書。除去心理師/作者身分,另外也是民謠金屬樂團「Crescent Lament 恆月三途」的主唱,2020年12月推出第三張台語專輯:《噤夢》。

  從傳播到心理諮商、心理師到金屬樂團主唱,不管在哪裡,似乎都是個「非典型」角色,也有許多考驗與自我掙扎。因此,周慕姿對自己諮商工作的期待,是希望能讓人看到自己的選擇「是怎麼被困住」,還有「為何被困住」;而後,幫助他們看到「自己擁有的能力」與「其他的選擇」。她相信: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以及,若能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生命,我們就能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對她而言,「接納自己,獲得自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周慕姿心理師FB:reurl.cc/m7pVl
  心曦心理諮商所FB:reurl.cc/69G1M
  官方網站:beasincere.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鼓起勇氣,面對自己曾受過的傷/唐綺陽(占星專家)006
【推薦序】溫柔陪伴所有傷痕累累的人/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009

第一篇 你、我所不知道的親密恐懼
可能你、我都有的親密恐懼025
什麼造成親密恐懼?026
為什麼難以產生親密感?027
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029
被忽視的「真實自我」,讓親密感難以產生030
展現真實脆弱的自己,是危險的事?032
不安全感與親密恐懼息息相關033
在最幸福的時刻,做出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選擇?!034
對於親密感的迷思037
對我很好就是愛我:照顧就是愛038
「全能嬰兒」的重現039
讓人失去自我的「照顧陷阱」040
愛,就是無條件的包容042
害怕「真正的自己」沒辦法被接納043
只要找到靈魂伴侶,以後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044
有著伴侶卻孤單:避免風險的關係──不依賴,是獨立,還是孤立?046
沒有人能懂我047
用「條件」與「功能」找伴侶049
你的愛,是尋求安全感(擺脫焦慮),還是追求親密感(互相理解)?050
從童年開始出現的親密恐懼與生存策略052
戰、逃、僵、討好的「生存策略」053
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054
親密感與依附關係055
安全感056
關係中的依附類型058
不安全依附類型,都與孤單、關係中的失落有關060
童年對形成「內在信念」的影響062
「生存策略」讓我們得到熟悉的安全感063
親密恐懼的樣貌066
親密恐懼、內在信念/負面標籤、生存策略與愛情腳本的關聯066
一、被遺棄的恐懼069
童年的影響069
「脆弱感」容易引起被遺棄的恐懼075
因為恐懼,我們過度放大身邊所有的事件與線索077
藉由「我有用」的方式,讓自己不被遺棄080
二、害怕暴露自己:「我不夠好」的恐懼082
童年的影響083
「不夠好的恐懼」可能的因應生存策略085
三、害怕信任人:會被背叛、欺騙的恐懼088
童年的影響089
四、害怕他人情緒:不得不順從的恐懼091
「不順從會被找麻煩」或「會被對方的情緒淹沒」092
五、害怕被控制:「失去自我」的恐懼093
童年的影響095
六、害怕沒有人愛我:「得不到想要的愛」的恐懼096
童年的影響098
「愛的匱乏感」與「被剝奪感」099
我必須要用很大的情緒去指責你……101
暫時無法改變時,不要責怪自己102

第二篇 親密恐懼如何形成重複的愛情腳本
松子的故事104
學生的偷錢事件105
「我需要討好別人,才能生存。」106
關於親密恐懼的形成:松子的童年108
被遺棄的恐懼:重要的人永遠不會選擇我、會離開我109
「不得不順從」的恐懼,與「討好」生存策略的形成110
不夠好的恐懼:真正的我不配被愛113
松子的愛情腳本115
關於八女川117
我永遠得不到該得的愛:愛永遠不夠118
是救贖,也是詛咒119
重演「聖母與壞男人」的腳本121
陷入理想化的愛122
影響重複愛情腳本的因素123

第三篇 六種親密恐懼,如何形成重複的愛情腳本
我永遠不會是被選擇的那一個:「被遺棄」的恐懼126
小魚的重複愛情腳本:追求被愛的人生128
自我價值建立的困難129
生存策略131
用犧牲來換取不被遺棄132
你傷害我,一定是因為我做錯了133
從「害怕被拋棄」到「我要盡力做到對方想要、讓對方愛我」136
不能讓人發現我不好:害怕不夠好的恐懼138
父母缺席的童年140
媽媽過世142
童年的缺陷感143
生存策略:假我/情緒隔絕144
重複的愛情腳本:真正的我不夠好,不會有人愛這樣的我146
「我不夠好」恐懼的另一種展現147
真正讓我們最痛苦、最傷心的,其實是小時候忽略我們我們的人150
我不能完全信任人:會被背叛、欺騙的恐懼151
父親的外遇與母親的離開153
「會不會就不要我了?我會不會變成媽媽的拖油瓶?」154
複製了媽媽的愛情腳本?155
理想化與幻滅的全有全無156
重複的愛情腳本:我愛的人總是會背叛我、離我遠去158
生存策略造成的不同展現159
「我不是不相信你,但我好難放下懷疑。」160
停不下來的焦慮161
不跟任何人產生太深入的關係,讓傷害降至最低162
我必須要按照別人想要的做:不得不順從的恐懼165
「我必須要順從別人」的恐懼168
令人心疼的「小大人」169
對他人情緒的恐懼與被遺棄的恐懼171
自我保護能力的形成,是自我價值的來源之一172
別人都會想吞噬我:「失去自我」的恐懼176
被母親控制的童年179
會「失去自我」的親密恐懼181
害怕被控制,又害怕自己讓人失望184
「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的親密恐懼187
童年的影響190
「得不到想要的愛」的童年傷口193
「得不到想要的愛」是一種遺缺195
我的內心有空洞,但不知道能填滿我的是什麼196

第四篇  辨識你的愛情腳本、療癒你的親密恐懼
了解內在的親密恐懼202
被遺棄的恐懼202
不夠好的恐懼203
害怕被背叛、欺騙的恐懼204
不得不順從的恐懼205
被控制的恐懼205
得不到想要的愛的恐懼206
了解親密恐懼對我們的影響:認識你在親密關係中的生存策略207
開始療癒你的親密恐懼209
了解、接納與自我安撫209
感受210
先了解形成親密恐懼的導火線:觀察你的「情緒重現」211
練習「不掉入親密恐懼循環」的四個小步驟212
放下自我毀滅的羞恥感與習慣性的罪惡感217
投射性認同:界限模糊造成的自我看法被影響227
害怕被拋棄的脆弱感,讓我們急需一個「拯救者」,卻容易所託非人230
當我開始接納自己的情緒之後,我可以怎麼面對我的親密恐懼?233
辨識233
安撫235
重新選擇237
想法238
內在的唱衰魔人238
要安撫內在的唱衰魔人,先從當自己的好友開始242
小練習243
小練習248
辨識你的愛情腳本:了解你在愛情中的未竟事宜、生存策略與愛情腳本的形成250
探索、辨識關於你的「重複愛情腳本」251
重新建立有安全感、親密感的關係:培養你在愛情中的第二專長257
提醒自己有意識──開始練習訓練你的心智化能力:停、看、應257
停:面對情緒重現的情緒調節、自我安撫258
看:建立你的心智化能力262
應:傾聽、理解、說明、回應265
設定界限的重點269
建立界限時,需要給自己練習的機會272
成功建立界限時,給自己一些鼓勵274
面對面溝通的小提醒275
人生五章28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3888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0.8 x 1.4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鼓起勇氣,面對自己曾受過的傷/唐綺陽(占星專家)


  慕姿撰寫的書總能直指核心,犀利洞穿現代人的內心需求,厲害到我快覺得她有超能力。

  我認為「天下事沒有偶然」,認識慕姿很久了,為何挑《親密恐懼》找我寫序?初次接到邀約,我忍不住想:是被慕姿看穿什麼嗎?有這麼明顯嗎?哈哈,這真的很值得想一下,不是嗎?為何是「親密恐懼」呢?彷彿覺得是上天也想藉此機會要我面對似的,把深埋的「親密恐懼」好好理一理。

  作為水象天蠍,我早自覺「自身有深沉的情緒困擾」,所謂深沉,就是「可藏得很好,好到別人都看不出來」的深處,別人看到的,是正能量、凡事胸有成竹的我,給的是療癒者的陽面;但深沉的我呢?我很清楚自己「的確有親密恐懼」,也不禁回憶起來,為何過去的關係總以失敗告終?是真的不合適,還是「太恐懼了,所以逃吧」?

  總在氣氛很好的當下,忽然就悲觀起來,覺得這個美好一定不會長久,對方一定很快就會討厭我、不喜歡我……想著就覺得「完了」,然後不知道該怎麼辦,手足無措到無法享受美好,對方也像探知什麼似的,氣氛逐漸變得不同。每次關係要往親密邁進時,就會開始負面,沒有例外。這是我走進身心靈領域的契機,那時我太困惑了,太想了解問題出在哪裡。

  現在的我已透過占星知識系統,清楚認知自己問題,也認知到這不是羞恥的事,像我一樣想要愛又高敏感,內心既自卑又脆弱的人,比比皆是啊,因為想貼心,所以易受傷,想滿足期待就變得脆弱,懂得多,於是容易恐懼……

  當代人的心理狀態,造就了這代人的關係風貌,我們會有「親密恐懼」,就因「開始思考何謂親密,與太想親密」而來,以前那「搭伙過生活」、活著都艱難的時代,哪有空想那麼多?親密恐懼?一定是當代人太草莓。沒辦法,時代在演變,現代人也比較有空想事情,無怪身心症這麼流行,也是我們生活好起來的緣故。

  本書適合跟我一樣沒安全感、對自己沒自信(是的,別不相信),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的人,或深陷在不好的愛情劇本裡,無止境惡性循環而不自知的人,這本書會用很輕、很溫柔的方式提醒你自我覺察,讓你更了解自己,過程中不會不舒服,反而很容易就有代入感,感同身受。

  書中有提及六種親密恐懼,這六大親密恐懼樣貌,不僅我自己,只要環顧四周,隨便都能發現周遭親友可能就在此遭遇中。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大家 自我覺察,一切都有原因,一切都有脈絡,了解內心之謎對現代人至為重要,只有鼓起勇氣,面對自己曾受過的傷,才能脫離不斷在關係裡沒好結果的循環。這是漫長的修行,我到現在都還在學習中,受教了。

溫柔陪伴所有傷痕累累的人/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

  在正式進入這本書之前,我想先跟你說個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我,是我的女朋友R。

  R是我剛踏入新聞圈時就認識的朋友,身材姣好、外型亮眼、做事俐落,對朋友也照顧有加。這麼優秀的一個女孩兒,我始終不懂為何在愛情裡,她如此沒自信?總是受盡委屈。而且是委屈到你會覺得她有病的那種程度!

  當時她有個交往對象是公司同事,但沒人知道,對方不肯公開的理由是「辦公室戀情很麻煩,容易見光死」。她覺得合理,我卻直覺不對勁。因為對方是公司的風雲人物,對外業務能力也強,幾乎每晚都有「局」。天天跟別人聚餐喝酒唱歌,可是和R卻只有一種相處模式:在她家。

  他們從來沒有在外約會過,不曾一起去餐廳吃飯看電影,更別說去戶外走走。永遠都是他深夜來到她家、共度春宵,隔天早上各自上班(即便在同一家公司)。

  我為R抱不平:「妳是哪裡上不了檯面?為什麼要這樣偷偷摸摸當地下情人?而且他異性緣超好,對外卻宣稱單身,妳難道不覺得委屈?」

  (當時我每天都想點播楊丞琳的〈曖昧〉給她:「曖昧讓人受盡委屈~找不到相愛的證據~」)

  但她總是說:「他這麼優秀,卻願意跟我在一起,我還有什麼好不滿?萬一他因為關係公開,覺得有壓力而離開,我該怎麼辦?不管他去哪裡,只要最後會回到我身邊就好。」

  我心想:「萬一有一天他就不回來了呢?」還沒來得及說出口,事情就發生了。他開始疏遠她,先是說太常外宿,家人有意見,慢慢地,她只能在公司見著他。然後他說這段關係讓他覺得壓力很大,他想先退回到朋友身分。她說好,「我會等你調適好」。

  不到三個月,他大方公開新戀情,而且要結婚了。同事們都會去婚禮,她說她也要去,因為:「他希望我能在場,給他祝福,讓他放心。」

  我問她承受得住嗎?她說可以。但在喜宴當天,我不停地接到她電話,一通又一通:

  「彤雯,妳覺得我穿哪件衣服好?這件紅洋裝?還是白色那件?」

  「我現在在弄頭髮,你覺得我要放下來,還是盤起來?」

  「親愛的,你再幫我看一下:我要搭哪一雙鞋……」

  我記得當時我正在趕晚間新聞的播出帶,雖然截稿時間弄得我很焦慮,我還是耐著性子聽她說,幫她決定,直到最後一通電話:

  「我無法決定我要戴哪副耳環……他曾說過這副耳環很美,他應該會喜歡這個吧……」

  此時,我再也忍不住狂吼:

  「拜託妳醒醒,好嗎?不論妳今晚再如何精心打扮,他都不會看妳一眼。今晚他眼中只有他的新娘!」

  「從一開始妳就只是他暫時取暖的對象,這就算了。但結束時,他不但沒有誠實面對妳,還要妳去參加婚禮,只為了將他原本就不多的罪惡感降為零!妳到現在還沒看清這一切嗎?!」

  電話那端原本焦慮不安的碎念,戛然而止。接著,她開始啜泣:

  「我只是想……如果……今晚他有認真看我一眼,我希望他看到的是很美的、過得很好的我。然後記住這樣的我。」

  那晚過後,我們有過一次長談。她告訴我,小時候她爸爸外遇,很少回家。每次回來,爸媽就會激烈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媽媽很痛苦,無暇也無心照顧她和弟弟。有次她放學回家,媽媽房門反鎖,她怎麼喊、怎麼敲都沒回應。擔心媽媽的她繞到陽台上,從窗外往內看,發現媽媽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床邊散落一地藥品。她嚇得打市內電話報警,哭著說:「請救救我媽媽!她好像自殺了!」

  之後警察抵達,破門而入,將企圖服安眠藥自殺的媽媽送醫。當時R也想跟著上救護車,卻被救護人員擋下,可能因為她年紀太小,到了醫院怕沒人能顧她。

  「然後救護車的門闔上,鳴笛揚長而去,剩下我一個人站在路邊。從那一刻起,我突然懂了,這世上沒有什麼是永遠的。就連最愛我的親生母親,都會丟下我。」

  那年,她才小學五年級。

  我聽完後,抱著她大哭,既心疼又悲傷。才二十多歲的我,完全不懂該怎麼安慰她,只知道她那隨時存在的強烈不安全感,為了留住對方的所有行為,包括緊迫盯人及委曲求全,都只是怕再次被遺棄。

  後來R經歷了幾段痛苦的戀情,包括成為別人的第三者。我不再問她為什麼要活得這麼沒尊嚴,也不再以我認定的道德標準看待她的一切。當她愛的人深夜接到太太電話就拋下她,她哭著打給我時,我沒有對她說「早說過他不會選擇妳,不是嗎?」我只開車出門、把蹲在路邊滿臉是淚的她「撿」回家,輕撫著哭泣的她入睡。我總覺得我懷裡的,是那個才十歲、在路邊看著媽媽被救護車載走的小女孩。

  這本書裡所談到造成親密恐懼的原因,第一個就是「被遺棄的恐懼」:「因為我沒有價值,所以我不會被愛、會被拋棄」,這完全就是R的寫照。問題是慕姿老師也提到:「自我價值」是個相對虛幻的東西,它不如「自信」,可以靠能力的累積和訓練,而是一種自小從他人身上所感受到對自己的看法,慢慢形塑成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對R和許多有著類似過往經驗的人來說,要走出各種樣貌的親密恐懼,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果無法覺察與害怕面對,只會一再重蹈覆徹。希望慕姿老師的這本書,能溫柔陪伴所有傷痕累累的人,看見並療癒曾在關係中受的那些傷,重塑自我價值。

  我相信,人生永遠有機會展開新的劇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观点有点“扎心”,但绝对是那种让人痛并快乐着的阅读体验。它没有用太多晦涩的心理学术语,而是将那些复杂的依恋理论、创伤反应,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让你感觉就像在和一个非常坦诚的老朋友聊天。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矛盾的方式,她既理解那种想要靠近又害怕受伤的矛盾心理,又毫不留情地指出这种行为模式的破坏性。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伴侣的眼神都不一样了,不再是带着审判和期待,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接纳——理解他可能也在经历类似的挣扎,接纳我们都需要时间去学习如何去爱。这本书对任何在感情里感到困惑、自我消耗的人来说,都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带着一种学者的严谨和过来人的智慧,读起来让人感觉很踏实。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是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框架,来理解人际互动中的那些“卡点”。我尤其是对其中关于“关系中的冲突处理”那几章印象深刻,作者没有把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受害者或施暴者,而是清晰地展示了,当我们带着旧有的恐惧进入关系时,冲突是如何被设计和重复上演的。读完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争吵时按下“暂停键”,不再急于辩解或逃跑,而是先问自己:“我现在感受到的恐惧是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转变。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厚度让我一开始有点望而却步,但一旦翻开,就完全停不下来。它对我最大的影响在于,重塑了我对“完美关系”的期待。我曾经以为,真正的爱就是永不争吵、永远理解,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才是导致我不断失望的根源。作者温柔地揭示了:亲密关系必然伴随着不适和成长,而我们能做的,是选择一个能一起穿越风暴的伙伴,而不是寻找一个能让我们永远停留在阳光下的避风港。这本书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思考,但它给予的回报,是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更坚实的爱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把我的内心世界扒了个底朝天!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亲密关系有着很清晰的认识,结果读完才发现,原来那些我习以为常的相处模式,其实都藏着深深的恐惧和逃避。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她不是那种空洞地讲大道理,而是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剖析了我们如何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一步步把自己推开,也把爱人推远。每次读到某个段落,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着镜子审视自己——“天哪,我居然是这样的人!” 这本书让我开始真正思考,什么才是健康的亲密关系,以及我愿意为了获得这种关系付出怎样的努力。它不提供速效药,但它提供了一张精确的地图,指向了问题的根源。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关系类”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都流于表面,无非就是教你几招“话术”或者“技巧”。但这一本完全不同,它直击“恐惧”这个核心。作者仿佛有读心术,精准地描绘了那些我们宁愿单身、宁愿制造混乱,也不愿意面对真正融合的深层原因。它不只是关于“如何爱别人”,更重要的是关于“如何面对自己”。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边界感”的讨论,以前总觉得有边界就是疏远,现在才明白,没有健康的边界,爱就成了窒息和控制。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信服,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让你不安的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