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會遺傳:解開創傷的世代遺傳之謎,卸下潛意識擔在身上的痛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創傷會遺傳:解開創傷的世代遺傳之謎,卸下潛意識擔在身上的痛楚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作者 加莉特・阿特拉斯
出版者 三采
翻譯者 鬍訢諄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23/12/01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1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暢銷書《你發生過什麼事?》、《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一緻盛讚!
  ★譯為23種語言的精神分析代錶作
 
  你的傷痛裡,可能住著父母祖輩不曾言說的故事
  打破創傷的循環,找迴身心的平靜

 
  你,為什麼這麼難過?
  憂鬱、焦慮、失眠、自卑等種種癥狀纏身,卻莫名找不到原因,更不知該如何解決。
  其實,問題的根源,可能早在我們童年,甚至齣生之前,就已埋下。
 
  父母、祖父母所經歷的創傷,不論是兒時的忽視、痛失至親,還是性侵與傢暴……即使被當成祕密埋藏,也會透過潛意識、錶觀遺傳等神祕的方式,在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留下痕跡,使我們無意間背負起世代的創傷。
 
  多次獲獎的精神分析師加莉特.阿特拉斯博士,在陪伴個案探尋「創傷遺留」的過程中,交織自身生命經驗。看似描繪別人,讀來卻發現刻劃的是我們自己:對愛與理解的渴望、不被認可的難過、遭人忘卻或鄙棄的記憶、被壓抑的無名恐懼……。也許,不全是快樂的情節,但卻都是真實、屬於我們的故事。
 
  第一部 糾纏我們的不是逝者,而是那些不能言說的故事
  這是關於祖父母留下的傷痕。性侵、禁忌之愛、走過大屠殺的經驗,如何撼動孫子女的人生?
  而「缺席的母親」、「語言的混淆」、「抑鬱的哀悼」等精神分析的概念,又能帶來什麼幫助?
  
  第二部 接受不能改變的事,纔能哀悼,迎接新生
  這是關於父母的祕密。痛失手足的孩子、不受歡迎的寶寶,以及不能哭泣的男人……。
  不論我們看起來堅強或淡漠,在意識深處,我們仍然渴望知道、渴望被愛、渴望治癒父母受傷的靈魂。
 
  第三部 看見我們對自己隱瞞的祕密,讓傷痕到此為止
  這是關於自己藏匿的真相。失去摯友、被暴力相嚮的童年,以及父母離婚的拉扯……。
  我們不僅繼承瞭世代的創傷,也繼承瞭畏懼,於是許多時候我們努力瞞著自己,藉此自我保護。
  然而,不去觸碰,真能「讓一切隨著時間過去」嗎?或者,隻是令我們在不知不覺之間將傷痛傳給下一代?
 
  當我們準備好麵對自己背負的傷痕時,纔能讓心靈騰齣空間,纔能開始真正認識自己,進而選擇想要的人生,讓創傷的世代傳遞到此為止。
 
得獎紀錄

  ★2022年,榮獲美國精神分析發展協會 格拉蒂娃「最佳圖書獎」
  ★亞馬遜編輯團隊選評 2022年最佳圖書

國內推薦

  心理界專傢一緻療心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周誌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傢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 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陳誌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傢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 所長
  (以上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當有些話不再是祕密,傢族的故事自然流傳。隨著時間的流逝,讓彼此的傷口漸漸的癒閤,情感的連結更加緊密。――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糾纏我們的不是逝者,而是那些不能言說的故事」、「接受不能改變的事,纔能哀悼,迎接新生」、「看見我們對自己隱瞞的祕密,讓傷痕到此為止」,就這三句話,簡要地講到瞭麵對世代傳承的創傷的方式。也許基因的部分,在我們自己身上無法輕鬆改變,但我們如何迴應基因傾嚮與傢族文化,卻可以透過不同的覺知程度,進行調整。很期待看到這本書上市,並且帶領我們迴到過去,展望未來!――洪仲清 | 臨床心理師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父母或祖父母的創傷是如何「遺傳」給下一代,而藉由「看見」,這些過去的傷痛就能轉化為我們能敘說的故事、讓我們展開新的療癒。――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跨世代的悲慘際遇會以無意識的方式傳遞,即使年輕的一代不再重複經驗那些事件,但卻不小心繼承瞭不屬於他們的心理傷痛。這本書的每個案例都是如此深刻動人,讀來引人入勝,又引人深思。――陳誌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傢
 
國際推薦
 
  精緻優美。阿特拉斯博士巧妙運用心理治療的故事,考究前人遺留的跨世代創傷。治療過程的描述令人欲罷不能,繼而認識個案,乃至治療師。與此同時,你也忍不住反思自己的人生。《創傷會遺傳》對任何人而言都是珍寶,對於想要瞭解創傷、治療與痊癒過程的人,更是必讀。――布魯斯.培理醫師(Bruce D. Perry, MD, PhD),與歐普拉閤著《你發生過什麼事?》(What Happened to You?)
 
  啟發人心的著作。阿特拉斯博士分享的故事,揭露瞭我們繼承的傷痛有什麼威力,長輩的經驗如何無聲又深刻地形塑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所具備的治癒潛力。――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也許你該找人聊聊》(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作者
 
  加莉特.阿特拉斯送瞭我們一份禮物,就是這本《創傷會遺傳》。她用溫暖關懷的筆觸告訴讀者,眼前的睏難其實可以溯及我們繼承的過去。個案的故事和她本人的經歷鼓勵我們踏上探索的旅程。我們聆聽這些故事的同時,亦窺探自己被遮掩的地方,於是明白,倘若我們懷抱希望,現在也許正是時候,打破長輩們長久以來保持的沉默。――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靜心冥想的練習》(Real Happiness)作者
 
  有些人的身體、心靈、精神、靈魂,背負著他們受傷的長輩最不可言說的祕密與創傷,而阿特拉斯博士帶著深刻的關懷為這些人書寫。我的傢庭命運多舛,既是戰爭難民,因種族清洗被驅逐齣境,也是生活睏頓的移民。我身為這個傢庭在美國成長的第一代,請容我宣稱,我非常清楚跨世代的創傷。我認為阿特拉斯博士完整細緻地寫下我在自己書中所謂的「世代傷口」。――剋萊麗莎.埃思戴絲博士(Clarissa Pinkola Estés, PhD),《與狼同奔的女人》(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作者
 
  加莉特.阿特拉斯文筆優美,娓娓道來情緒遺傳睏擾我們、亦滋養我們的麵嚮。她巧妙呈現為何我們其實可以麵對那些帶來磨難的傷痛與睏頓,又為何可以化解。這本書是當代精神分析的極緻之作,故事也相當動人。――蘇西.歐巴賀(Susie Orbach),《肥胖是男女平等的議題》(Fat Is a feminist Issue,暫譯)作者
 
  加莉特.阿特拉斯的《創傷會遺傳》觀察敏銳、充滿洞見、激動人心;同時,卻又溫柔、感人、關乎個人。有纔華的臨床治療師不一定是纔華洋溢的作傢,但阿特拉斯博士正是這樣的角色,她訴說的故事將長伴你我。雖然對多數人而言,錶觀遺傳學纔剛萌芽,但阿特拉斯博士用平易近人的話語說明,我們何以一齣生就承接瞭前人的心理重擔;儘管我們逃脫不瞭,但是在她的幫助之下,我們將能理解。――茱麗葉.羅森斐德(Juliet Rosenfeld),《不願相信的狀態》(The State of Disbelief,暫譯)作者
 
  本書充滿智慧、專業和人性。絕佳的重要著作,令人不忍釋手。――安.奧瓦雷茲博士(Dr. Anne Alvarez),《陪伴當下》(Live Company,暫譯)作者
 
  如果你感覺人生卡住瞭,不斷重複同樣的模式、被傢人的幽暗過往給糾纏,《創傷會遺傳》將帶來非凡的洞見。阿特拉斯博士靈巧地分享自身經歷和個案的故事,同時與心理學研究天衣無縫地交織在一起。翻開她的書就停不下來,也會對世代傳遞的創傷與傢族祕密獲得深刻的心理學觀點。本書無疑會改變許多人的生命,幫助我們解鎖尚未實現的潛能。――剋莉絲蒂.塔特(Christie Tate),《你不需治療,隻需說齣口》(Group)作者
 
  加莉特.阿特拉斯書寫每個傢庭特殊的創傷時,是在接續托爾斯泰的話:「幸福的傢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傢庭苦難大不相同。」阿特拉斯訴說她個案的故事,而個案的創傷也與她自己過去的創傷與失落相互呼應。阿特拉斯細膩親近地說故事,捕捉到瞭她和個案一起獲得的認可與療癒。他們一起挖掘那些祕密和背負、掩埋創傷的幽魂,藉著過去發生的事帶領讀者進入當下,進而開啟未來的可能。這樣的可能並非陽光普照的河榖。不幸福的傢庭不會不假思索就變得幸福。然而,阿特拉斯以優雅、寬大的姿態展現給我們看,隻要引領祕密與幽魂重見光明,新的故事、更多的生命力,以及名為幸福的解脫,就有可能。――肯.科爾貝特(Ken Corbett),《謀殺一個女孩》(A Murder Over a Girl,暫譯)作者
 
  充滿智慧、大膽,實至名歸。《創傷會遺傳》描繪瞭心理治療如何揭露世代之間無意識的創傷傳遞,令人摺服。阿特拉斯博士的文筆渲染力十足,讓人身歷其境,見證被埋藏的悲傷故事,看著那些背負傷痛的孩子對於籠罩他們人生的陰影似懂又非懂。本書見解獨到,闡明這些往事具有的意義,亦深深滿足我們對於精神分析在當代能提供什麼貢獻的好奇心。――潔西卡.班傑明(Jessica Benjamin),《愛的羈絆》(The Bonds of Love,暫譯)作者
 
  強而有力、洞若觀火,深具同理心地探索創傷的世代遺傳。《創傷會遺傳》一書顯示加莉特.阿特拉斯不僅是天賦異稟的精神分析師,也是天賦異稟的作傢。我極愛這本書,內心也為之翻騰激動。――丹尼.夏普洛(Dani Shapiro),《繼承》(Inheritance,暫譯)作者
 
  這是一趟親近人心、筆觸細膩、充滿關懷的旅程,探索跨世代的創傷,以及人們如何背負這些傷痛,再傳遞給傢人;同時也關注創傷如何在治療的關係之中,被巧妙地帶上檯麵,進而被看清、削弱,甚至是化解,讓這些至今無以名狀的事物,經過轉化而得以宣洩重生。――強.卡巴特-辛(Jon Kabat-Zinn),《正念的療癒力量》(The Healing Power of Mindfulness,暫譯)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加莉特・阿特拉斯 Galit Atlas, PhD


  精神分析師、創造性藝術治療師、紐約曼哈頓私人診所的臨床督導。

  紐約大學「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博士後學程」的臨床助理教授,也擔任講師,在錶達性分析研究院(Institute for Expressive Analysis)、國傢訓練學程(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s)、紐約市的國傢心理治療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Psychotherapies)成人訓練學程進行授課。

  曾任美國心理學會精神分析分會的董事,現為《精神分析對話》(Psychoanalytic Dialogues)、《精神分析觀點》(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s)等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她也是關係心理分析領域的領導人物,曾獲安德烈.弗朗索瓦研究獎(André François Research Award)、北美戲劇治療協會研究獎(NADTA Research Award)。

  身為作傢,她撰寫諸多文章和書籍章節,探討性別與性的主題;她也曾擔任《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傢,並於2016年以〈雙胞故事〉一文獲得美國精神分析發展協會(NAAP)的格拉蒂娃獎(Gradiva Award)。

譯者簡介

鬍訢諄


  英國愛丁堡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愛狗人士。
  譯作二十餘,包括《創傷清潔工》、《理想的告別》等。
  聯絡信箱:hsinchun.hu@gmail.com
 
創傷會遺傳:解開創傷的世代遺傳之謎,卸下潛意識擔在身上的痛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作者序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第一部 祖父母――糾纏我們的不是逝者,而是那些不能言說的故事
第 1 章 齣軌,觸碰失落的兒時願望
第 2 章 你當小紅帽,這次沒有狼
第 3 章 爸爸緊握瞭一輩子的花瓶
第 4 章 夢裡,抱著孩子拚命奔逃

第二部 父母――接受不能改變的事,纔能哀悼,迎接新生
第 5 章 不曾齣生的寶寶,難以解釋的連結
第 6 章 曾經失去的我們,和無從開始的你
第 7 章 不能流淚的男人,可以哭泣的男孩
第 8 章 死去的哥哥,活著的妹妹

第三部 自己――看見我們對自己隱瞞的祕密,讓傷痕到此為止
第 9 章 為完美的好友保守祕密,直到永遠
第 10 章 離開那個傢不是逃跑,是追求希望
第 11 章 原諒爸爸,不再需要效忠哪一邊

後記 開啟一扇門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每個傢庭都背負瞭某種傷痛的過往。每個傢庭裡的創傷都會以獨特的方式保存下來,並在尚未齣生的成員身上留下情緒印記。
 
  過去十年,當代精神分析與實證研究拓展瞭錶觀遺傳學(epigenetics)與世代創傷的相關文獻,探查創傷如何從一個世代傳遞到下個世代,存留在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研究世代之間的創傷遺傳時,臨床醫師探討祖先的創傷如何成為情緒的遺留,傳遞給後代,在我們與未來世代的心中留下痕跡。
 
  《創傷會遺傳》談的是被消音的經驗。那些經驗不隻屬於我們,也屬於我們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並衝擊著我們的生活。無聲的祕密不讓我們充分發揮潛能,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在我們的想望與能力之間挖掘鴻溝,也像鬼魂一樣糾纏我們。本書將娓娓道來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關連,並問:我們要如何嚮前?
 
  我和弟妹從小就學會判斷什麼事情不該談論,我們從不過問死亡,盡量不談性,最好也不要錶現得太傷心、太生氣或太失望,大聲喧譁更是大忌。父母沒讓我們背負不快樂的事,而且他們推崇樂觀主義。每當他們說到童年,總是形容得多姿多彩,同時也隱藏心理創傷、貧窮、移民與種族歧視帶來的委屈。
 
  我父母都還年幼的時候,他們的傢人拋下一切,移民到以色列。我的父親來自伊朗,我的母親來自敘利亞,兩人都在七個小孩的傢庭中長大,住在貧窮的社區。但他們的苦難不隻來自貧窮,還來自偏見:在一九五○年代,他們在以色列是次等民族。
 
  父親有兩個姊姊,纔剛會走路就病死瞭,當時他還未齣生。他剛生下來的時候也病得非常嚴重,差點沒能活下來。他的父親,也就是我的祖父,生來就眼盲,需要我父親和他一起外齣工作,在街上賣報紙。從小我就知道父親沒上過學,七歲就開始養傢。他教導我勤奮,希望我能獲得他自己當年負擔不起的教育。
 
  母親和父親一樣,一齣生就麵臨生死關頭。十歲的時候,她的大哥死瞭,全傢悲痛不已。母親不太記得童年的事,因此我也無從得知。我不確定我的父母是否發現,他們的過去如此相似。他們默默地,與疾病、貧窮、年幼痛失親人以及恥辱相連。
 
  就像許多其他傢庭,雖不明說,但我們全傢人都心知肚明,沉默是抹煞不愉快的最好方式。當時的想法是,你不記得的東西就不會傷害你;但,如果無論你怎麼努力,其實還是記得呢?
 
  我是他們第一個孩子,而他們過去的創傷就住在我的體內。
 
  我長大的地方有戰爭,我們這些小孩經常感到驚恐,但我們還不太清楚自己籠罩在納粹大屠殺的陰影中,也不太瞭解暴力、失落、無止境的悲痛是加諸在我們全體國民身上的印記。
 
  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是一九四八年以來的第五場戰爭,那時我纔兩歲。妹妹在開戰第一天齣生,父親和其他男人一樣被軍隊徵召,於是母親把我留在鄰居傢,獨自去醫院生產。以色列遭到大規模攻擊,每個人都措手不及。傷兵湧進醫院,醫院頓時太過擁擠,臨盆的女人被移到走廊。
 
  我不太記得戰爭的事,但童年經驗往往將日常視為正常,所以戰爭也被如此看待。接著好幾年,學校每個月都有「戰爭演習」,演練安靜地走到避難所。我們小孩很高興不用讀書,可以在避難所裡玩桌遊,我們還會開玩笑,說飛彈可能會擊中這裡,或者恐怖份子會把我們捉去當人質。我們學到的是,沒什麼事會睏難得無法處理,危險乃傢常便飯,而我們需要的是勇敢,並保持幽默。
 
  我在學校的時候從不害怕,隻有晚上會擔心恐怖份子可能從這個國傢所有的傢庭裡選瞭我傢,那樣一來,我根本救不瞭我傢人。我想過納粹大屠殺時最理想的躲藏地點:地下室、閣樓、書房後方、衣櫃,也知道訣竅是「一定要保持安靜」。
 
  但我就是不擅長保持安靜。青少年時期,我開始玩音樂,心想說不定我就是需要發齣聲音讓人聽到。當我站在舞颱上,音樂就是魔法。我不能大聲說齣口的,能夠透過音樂錶達。那是我對不能開口的抗議。
 
  一九八二年,黎巴嫩戰爭爆發,而我已經長大到能夠明白可怕的事情正在發生。學校的紀念牆上名字越添越多,這次是我們認識的年輕人。失去兒子的父母來學校參加紀念典禮,而我是為他們歌唱的人,對此我感到驕傲。我會直視他們的雙眼,確保自己沒有哭,以免搞砸瞭歌麯,讓人取代我,拿走麥剋風。每年紀念典禮的最後, 我們都會齊唱「和平之歌」(Shir LaShalom),在以色列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歌麯。我們發自內心深處為和平歌唱,我們想要有個新的開始,想要解放我們的未來。
 
  我長大的過程中,他們嚮傢傢戶戶保證,等到小孩十八歲要入伍時,已經沒有戰爭瞭。但是直到今天,那件事情還是沒有成真。我在軍隊擔任樂手,祈求和平;在基地之間往返,穿越邊界,為軍人高歌。波斯灣戰爭爆發時,我十九歲。
 
  我們人在路上,大聲播放搖滾樂,聲音大到必須小心留意,以免錯過警報聲,來不及跑進避難所戴上防毒麵具。某天開始,我們決定放棄麵具、停止避難,每次警報響起,反而跑到屋頂,看著來自伊拉剋的飛彈,猜測會落在哪裡。在每次如雷貫耳的爆炸聲後,我們會繼續聽音樂,而且播放得更加大聲。
 
  我們為軍人高歌,他們也是我們童年的朋友、鄰居、兄弟。當他們聽到流淚時(這還蠻常發生的),我感覺自己的心觸碰瞭另一顆心,吐露齣無法言說的聲音。我們的音樂錶達瞭許多不能大聲說齣口的事情:我們害怕,但不準承認害怕,即使對自己也是;我們還太年輕,想要迴傢、戀愛、旅行到遠方;我們想要正常的生活,但我們不確定什麼纔是正常。做音樂並高聲歌唱很有意義,也令人暢快。我尋找真相、揭開內心情緒傳遞的旅程,正是從這裡開始。
 
  終於,幾年後我離開傢鄉,搬到紐約,開始研究不可言說的事情――那些意識之外,無聲的記憶、感覺、欲望。我成為精神分析師,探索潛意識。
 
  心靈就像神祕的故事,分析它就像是作調查。我們知道有位潛意識心靈的大偵探,名叫佛洛伊德,他就是福爾摩斯的大粉絲,收藏瞭許多偵探小說。某方麵而言,佛洛伊德藉用福爾摩斯的方法:蒐集證據,搜尋錶麵底下的真實,挖掘真相。
 
  就像偵探,我和父母試著追尋蛛絲馬跡,不隻傾聽那些線索的聲音,也傾聽它們的沉默,以及我們雙方都不知道的事。那是細膩的工作,蒐集童年迴憶,蒐集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傾聽闕漏,傾聽未曾訴說的故事;尋找線索,將線索拼成一張圖,然後問,當時到底發生過什麼,發生在誰身上?
 
  心靈的祕密不隻包括我們自己的生命經驗,也包括以前的世代遺留給我們,由我們背負卻渾然不覺的記憶、感覺、創傷。
 
  * * * * * * *
 
  緊接著二次大戰後,精神分析師開始檢視創傷對下個世代的衝擊。那些學者許多是逃離歐洲的猶太人,他們的父母從大屠殺中生還。身為生還者的後代,上一代的創傷也在他們心中劃下痕跡,但他們毫不自覺。
 
  一九七○年代開始,神經科學證實精神分析的研究:生還者的創傷(甚至是他們不曾開口談論的黑暗祕密)對他們子女和孫子女的生活都會造成實質影響。那些相對近期的研究,焦點放在錶觀遺傳學、非基因的影響、基因錶現的改造。學者探訪創傷生還者的後代,分析他們身上的基因有何變化,並研究環境如何在個人的基因留下化學記號,再傳遞給下個世代,特別是創傷在這個過程中造成什麼影響。這類實證研究強調,壓力荷爾濛對大腦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左右瞭生理機製,讓創傷藉此世代傳遞。
 
  在紐約西奈山醫院的伊坎醫學院,創傷壓力研究中心主任瑞鞦.葉鬍達(Rachel Yehuda)博士做過大量研究。她的團隊揭露,納粹大屠殺生還者的後代,皮質醇濃度較低,而這是幫助身體在創傷後恢復的荷爾濛。研究發現,這些後代相較於同輩,有不同的壓力荷爾濛特徵,可能導緻他們傾嚮罹患焦慮癥。研究並指齣,納粹大屠殺生還者和曾被奴役的人、戰爭退伍軍人,以及經歷重大創傷的人一樣,他們的後代儘管身體健康,一旦經歷瞭創傷或目睹瞭暴力事件,便更有可能齣現創傷後壓力癥候群。
 
  從演化觀點來看,錶觀遺傳學方麵的改變,可能是為瞭在生理上讓孩子作好準備,幫助他們在麵臨和父母類似的環境時得以生存;但事實上,這些改變反而會讓孩子在從未親身經歷那些創傷的情況下,背負創傷的癥狀。
 
  這項研究結果,對於我們這些試圖瞭解人類心靈的人並不意外。臨床工作上,我們看見創傷的經驗入侵下個世代的生命深層,而且呈現的方式不僅難以解釋,也往往令人驚訝。我們深愛撫養我們長大的人,而他們就住在我們體內;我們經歷他們的情緒傷痛,我們夢見他們的記憶,我們知道不曾明說的事情,而那些事情以我們不見得理解的方式形塑我們的人生。
 
  我們繼承傢族的創傷,甚至包含那些我們不曾聽說的。生於匈牙利的精神分析師瑪利亞.托洛剋(Maria Torok)和尼可拉斯.亞伯拉罕(Nicolas Abraham),在巴黎研究當地納粹大屠殺的生還者和他們的子女。即使父母從未提起,他們遭受的打擊與失落,仍帶給下個世代許許多多情緒,兩位學者稱之為「幽靈」。父母心中未經處理的創傷形成種種感受,遺留給子女,成為住在他們體內的幽靈,成為那些不曾言說與不可言說的鬼魂。我們繼承的,就是那些若有似無、「像鬼魅一樣」的經驗。那些經驗侵入我們的現實生活,可見又實在;它們步步進逼,留下痕跡。我們知道,也感覺得到,但不總是能夠辨認那些事情的根源。
 
  在《創傷會遺傳》中,我透過精神分析的視角和最新的心理學研究,讓個案的敘事和我個人的故事兩相交織,帶齣愛與失落、個人與傢國的創傷。本書描繪瞭種種方式,讓我們找到來自過去,使我們退縮不前、介入我們生活的鬼魂。所有我們未曾意識的事情在我們身上重新上演,這些事情存留在我們的心靈、身體,透過所謂「癥狀」讓我們知曉:頭痛、執念、恐懼癥、失眠,都可能是某些事情的跡象,卻被我們推到心靈最深處的角落。
 
  我們如何繼承、保有、處理我們不記得或不曾親身經歷的事?那些齣現在眼前,我們卻無法全然明白的事究竟有多沉重?我們真的能對彼此保守祕密嗎?我們傳遞給下一代的,又是什麼?探索這種種問題,是為瞭不受過去的祕密束縛,走嚮解放我們內心的道路。
 
  * * * * * * *
 
  這本書誕生於沙發,在個案和我的親密對話之間。經過他們允許,我在書中敘述他們和我自己的情緒繼承,還有難以想像的創傷,以及當我們檢視創傷留下的影響之後,隱藏在背後的真相。我挖掘不受認可的感覺、心靈忘卻或鄙棄的記憶,以及我們過去的碎片,也就是那些,我們親愛的人未必允許我們真正知道或記得的往事。每段歷史在檢視過去與展望未來時,總有獨特的呈現方式。當我們準備好打開繼承的事物時,我們就能麵對內在背負的那些鬼魂。
 
  在本書中,我描述創傷遺留的許多麵貌與衝擊,以及我們的人生如何繼續前進。第一部聚焦在生還者的第三代:祖父母的創傷自行齣現在孫子女的內心。我調查祕密的禁斷之戀,也就是齣軌和世代之間的創傷關係;我探討性侵的魅影、自殺對下個世代的效應,以及殘留在潛意識的恐同癥;我討論約蘭達.甘佩爾(Yolanda Gampel)「創傷的放射現象」,也就是災難的情緒「放射」,何以擴散到後續世代的生活。
 
  第二部的重點放在父母埋藏的祕密,探索在我們齣生之前或從嬰兒時期開始不可言說的真相。那些真相,雖然我們並不清楚,仍形塑我們的生活。我探討個人可能因為失去手足而變得毫無生氣,我帶齣「不受歡迎的寶寶」的概念,以及他們成年之後尋死的心願;我剖析軍人的創傷,並在治療關係中,揭露男性心靈的脆弱。
 
  第三部追查我們不讓自己知道的祕密。那些現實往往太過駭人,讓我們應付不來。這些故事攸關為人母親、忠誠與謊言、肢體虐待、友誼與痛失所愛。由此可見,有些事情我們其實知道,但是被放在內心隱密的位置。
 
  我們不讓自己知道某些祕密,試著扭麯現實來保護自己,避免不愉快的訊息進入我們的意識。為此,我們啟動防衛機製:若不想對某人感覺矛盾,就會將之理想化;我們認同虐待自己的父母,把世界分為好與壞,藉此讓世界看起來安全又穩定;對於我們不想要的感受,以及那些讓我們焦慮不已,以至於無法認清自己的事物,我們則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
 
  情緒的防衛機製啟動時,壓抑反應會淡化我們的迴憶,並除去其中的意義。經過壓抑,迴憶不再具有情緒的重量,也就不再傷害我們。在那些案例中,創傷被當成「沒什麼大不瞭」、「並不重要」的事件放在心裡。一旦切斷瞭想法與感覺的連結,我們就能保護自己,不去感受破壞性過大的事物,也能繼續隔離創傷,不去處理。
 
  防衛機製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甚為重要,既調節瞭我們的情緒傷痛,也謀劃瞭我們對於自己和周遭世界的看法。然而,防衛機製的保護功能也限製瞭我們省思人生的能力,阻礙我們充分發揮潛能。那些令我們太過痛苦,以至於難以理解與處理的經驗,就會傳遞給下一代。正是那不可言說又令人心痛的創傷,成為一種世代傳承,以無法理解與控製的方式,影響我們的後代,乃至他們的後代。
 
  我在這裡訴說的個人故事,是來自過去、被掩埋的創傷,無聲地保留在人與人之間;這些是未被完全傳達,但仍有人隱約知道的生命事件。這些故事從來沒人訴說,這些聲音被人消除,以至於我們心煩意亂。請和我一起打破沉默,追溯、發現那些限製我們自由的幽靈,以及那些阻撓我們追求夢想,不讓我們創造、愛、盡情發揮潛能的情緒遺留。

圖書試讀

第1
 
齣軌,觸碰失落的兒時願望
 
每週兩次,伊芙開車一個小時來和我諮商。她告訴我,她討厭開車,多麼希望有人載她過來,在諮商室外麵等著,再帶她迴傢。那個人不需要逗她開心,連說話也不用,隻要能讓她坐在身旁,聽著背景的音樂,這樣她就心滿意足瞭。
 
聽著伊芙描述自己靜靜坐在駕駛旁邊的模樣,潮水般的憂傷嚮我湧來。我想像她小的時候,努力乖巧安靜,不打擾別人、不惹麻煩,假裝自己並不存在。
 
我在一開始的某次諮商中,問她最初的童年迴憶是什麼,她說:「我五歲,在學校外麵等著媽媽來接我,但她忘瞭。我發現,我得坐在那裡等候,直到媽媽想起來。我告訴自己『要有耐心』。」
 
最初的童年記憶通常藏著日後治療的主題,往往能告訴我們一個個案尋求治療的原因,並描繪個案的自我觀感。每一段迴憶都隱含著過往和後來被壓抑的事情。
 
伊芙的最初迴憶告訴我,她曾經被人遺忘。漸漸地,情況愈來愈明朗。她以前常被單獨留在傢裡,沒有父母看管;身為四個小孩中的老大,她成長的傢庭多的是忽視,少的是情感。
 
我對伊芙很感興趣。她四十多歲,烏黑的秀髮及肩,綠色的眼睛時常藏在又大又黑的太陽眼鏡後方。伊芙走進房間時會摘下眼鏡,然後迅速坐進沙發。她會靦腆一笑,問候我,我注意到她的右臉頰有個酒窩;她會脫下高跟鞋,光著腳丫,雙腿交叉坐在沙發上。伊芙很美,在某些瞬間,當她用年輕女孩的眼神看著我時,似乎有些迷惘。
 
我想知道伊芙的母親最後有沒有來接她,同時試著想像伊芙在那裡等待的心情,害怕媽媽永遠不會來,卻不敢讓人知道。
 
我問伊芙,但她不語。她不記得。我們諮商的時候,她經常神遊,看嚮窗外,好像在我身邊又不在我身邊。雖然她有著不凡的魅力,但三不五時她卻會變得死氣沉沉。
 
伊芙經常顯得淡漠;她會謹慎錶達強烈的情緒,不時也會陷入漫長的沉默之中。
 
我看著她,心想她是否也把我視為她的司機,她生命中的一個大人,能夠準時到場,掌握方嚮,載她到她需要去的地方。我安靜坐著,知道可能需要一點時間讓她看著我或開口說話。
 
「昨晚我又跟他在一起瞭。」她起瞭頭,指的是她的情人喬許,他們每週會見麵幾次。
 
大概晚上八點,喬許的同事離開後,他會用Line傳訊息,要她去他的辦公室。伊芙說他們需要一種安全的溝通方式。
 

創傷會遺傳:解開創傷的世代遺傳之謎,卸下潛意識擔在身上的痛楚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創傷會遺傳:解開創傷的世代遺傳之謎,卸下潛意識擔在身上的痛楚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創傷會遺傳:解開創傷的世代遺傳之謎,卸下潛意識擔在身上的痛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創傷會遺傳:解開創傷的世代遺傳之謎,卸下潛意識擔在身上的痛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