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大師傳

李叔同:弘一大師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兆騫
图书标签:
  • 李叔同
  • 弘一大师
  • 近代史
  • 佛教
  • 传记
  • 文化名人
  • 艺术
  • 教育
  • 思想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看一代宗師從風華才子到雲水高僧充滿智慧與傳奇的一生
 
  從李叔同到弘一大師,
  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一曲朗朗上口的《送別》,填詞者就是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

  他既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又開民初現代藝術啟蒙教育之先河。在國學、詩詞、音樂、美術、戲劇、書法、篆刻等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成為二十世紀前半葉光耀一時的藝術家和風華才子。

  卻在39歲那年,斬斷塵緣、青鞋布衲、普度眾生,成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被後世譽為僧德昭昭的雲水高僧。

  最終,弘一大師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完成了傳奇的人生。不管江湖魏闕、水流雲度,他的德範,他那心如秋月、通達曉暢、隨緣而行的心靈境界,及靜穆又磅礴的個性精神,已然永存不朽。

專業推薦

  崔中慧/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敦煌佛教寫經書法研究學者
  劉季倫/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兼任教授
  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教授
  釋心傳/臺灣大學哲學系 兼任教授
  (按姓氏筆劃排序)
 
《尘封的笔墨:晚清士人的艺术与心灵探索》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人物的完整生平,而是试图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晚清民国之交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士人阶层在面对传统崩塌与现代冲击时,其内心世界的挣扎、艺术追求的转型以及精神寄托的重建历程。我们将在历史的褶皱中,探寻那些尚未被主流叙事充分挖掘的个体经验,特别是他们如何在艺术的方寸之间,寻求对时代迷茫的解答。 一、 传统艺境的挽歌与重塑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书法乃至篆刻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学东渐的浪潮,使得学院派的僵化结构受到质疑,而市井文化的兴起,也冲击着士大夫阶层自诩的清高格调。本书将通过考察一批虽非“巨擘”,却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性书画家,来描绘这场艺术生态的微妙变化。 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士气”在现代语境下的消解与重构。彼时的书家,他们的笔墨不再仅仅是抒发“胸中丘壑”的载体,而渐渐成为一种对抗外部喧嚣的私人堡垒。例如,在江南一带,一批精通金石学的中层士绅,他们沉迷于碑学的考据与实践,试图通过对汉魏碑刻的摹写与篆刻的细致打磨,来固守一种失落的古雅与庄重。他们的作品,常常透露出一种内敛的、近乎绝望的“拙朴”,这与当时追求新颖、摹仿西法(如早期油画的写实光影)的思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书细致分析了这一时期出现的“雅集”文化的变化。传统的文人雅集,往往围绕着诗词唱和与古典绘画的鉴赏展开,强调的是身份的认同和道统的延续。然而,在光绪末年,雅集开始吸收新的元素,如摄影、西洋乐器,甚至加入了对“新政”的讨论。这种混杂性,恰恰体现了士人精神世界的撕裂——他们既无法彻底割舍祖宗之法,又不得不正视新事物带来的巨大吸引力。这些在地方志和私人信札中零星记载的场景,构成了我们理解当时艺术生态的重要基石。 二、 乡土情结与精神的“内转” 与那些奔赴海外求学或投身政治革命的精英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士人,在时代巨变中选择了“退守”到乡土或相对边缘的领域。他们不再热衷于朝廷的起复,或对革命前景持观望态度,而是将所有的精力倾注于对故土风物的记录和传统手艺的钻研。 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内转”现象背后的精神驱动力。这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精神选择——既然外部世界已然失序,那么唯有在自身能够掌控的最小范围内,去重建秩序与美感。 这表现在对园林艺术和地方戏曲的保护与整理上。一些失意的文人,成为家族私家园林的“活的档案”,他们不仅是园林的管理者,更是其精神气质的维护者。他们通过对假山流水、花木配置的严格遵循古法,来寄托对“桃花源”的向往。我们通过分析当时的园林笔记和楹联文字,可以看到那种“一草一木皆是学问,一砖一瓦皆是规矩”的固执,这其中蕴含的,是对“万世太平”的最终哲学期盼。 此外,对手抄本和地方文献的整理,也是这一时期士人自我救赎的重要途径。他们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抄录、校勘那些濒临散佚的地方志、族谱或民间歌谣。这种“抢救式”的文化行动,是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最后确认。这些整理出来的文本,往往带着一种浓厚的个人印记和修订痕迹,其价值不仅在于史料本身,更在于抄录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笔迹、用笺的选择,都成为研究其心境变化的重要线索。 三、 “闲适”中的哲学思辨 “闲适”一词,在晚清士人那里获得了新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魏晋时期那种对功名利禄的超脱,而更接近于一种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为自我精神设置的“安全阀”。 我们选取了若干在艺术上取得一定成就,但在政治上保持距离的个体案例进行剖析。他们的“闲适”生活,充满了矛盾性。他们一面享受着精致的茶道、熏香、古玩鉴赏带来的片刻宁静,一面又不得不面对着家中子弟接受新式教育、仆役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所带来的“不安分”。 这种“闲适”也催生了独特的哲学思考。在他们的诗词和书信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种对“变”与“常”的深刻辩证。他们不排斥“变”,但坚信某些深层的精神内核是“常”——这种“常”,往往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晚期融合形态相关联。他们试图在禅宗的“空寂”中寻求对现实的抽离,又在儒家的“伦常”中寻找维系社会的基本结构。这种复杂的精神调和,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往往在形式上追求古朴,在内涵上却充满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隐晦表达。 本书通过对这些“边缘”士人的细致考察,旨在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精英视角的观察窗口,揭示在历史剧变的核心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以一种更为隐晦、更具韧性的方式,在个体的笔墨和心灵深处,完成了艰难的自我对话与存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兆騫


  生於194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當代》原副主編兼《文學故事報》主編。

  代表作有《我們的80年代》、《啟幕》、《別來滄海事》以及民國大師集體傳記《民國清流》(大旗出版社)、《諾貝爾文學獎百年風華》(大旗出版社)等,深受讀者好評。
 

图书目录

第一卷 風華才子 李叔同的前半生
第 一 章 出身津門官宦家,乃父被尊「李善人」
第 二 章 有小忿不廢懿身,兄長開蒙教小弟
第 三 章 寫《辛醜北征淚墨》,風流才子醉紅塵
第 四 章 探賾求學到日本,美術戲劇動東瀛
第 五 章 攜日籍妻子歸滬,執教辦報入南社
第 六 章 浙江師範育良才,學堂樂歌唱中華
第 七 章 絕情斷義棄嬌妻,所積珍品贈友人

第二卷   雲水高僧 李叔同的後半生
第 八 章 放教鞭皈依佛門,日籍伴侶悲離別
第 九 章 靈隱寺隆重剃度,法名演音號弘一
第 十 章 四十不惑苦修行,雲水漸東血寫經
第十一章 婉言微語批滅佛,晚晴山房白馬湖
第十二章 泉州童子薦韓偓,廈門囑辦修正院
第十三章 撰《惠安弘法日記》,抱病南普陀講經
第十四章 南閩十年之夢影,願與危城共存亡
第十五章 徐悲鴻為師繪像,自度六十周甲壽
第十六章 郭沫若求師墨寶,弘一圓寂晚晴室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84384
  • 叢書系列:單行本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後記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即使在物欲橫流的當下,仍有人悄悄地流連於這溫潤清雅的文字裡,如在大漠中邂逅綠洲甘泉。該詞的作者李叔同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開中國現代藝術啟蒙教育之先河。他在國學、詩詞、音樂、美術、戲劇、書法、篆刻等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成為二十世紀前半葉光耀一時的藝術家和風華才子。後來,他斬斷塵緣,青鞋布衲,情繫故鄉,愛國衛教,普度眾生,成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被譽為僧德昭昭的雲水高僧。

  因緣萍水,亦非偶然。我與李叔同結緣是在天津。餘生也晚,二十世紀中期,我的童年在津門意奧租界別墅裡度過,負笈讀書於由大佛寺改成的二十六小學。出校門往北,一箭之遙便是糧店後街六十號李叔同故居。更巧的是,同班中有李叔同遠親叔侄二人,語文老師曾與李叔同謀過面。於是,那座門口高懸「進士第」大匾的宅第就成了我的樂園。經歲月風雨的剝蝕,那個「田」字形有近百間房舍的清代院落,已經有些破敗,但其昔日錯落有致的遺韻猶存,精巧的垂花門、遊廊、園林尚在,李叔同少年時的一些遺物仍存。有時,語文老師會帶著我們到大院裡上課,在李叔同讀書的「洋書房」裡教我們李叔同的詩和歌,如一灣流水、疏林晚鐘、飄然落葉,讓我常常泛起想像的漣漪。於是,我便有了與李叔同心靈邂逅的契機。

  一九五○年代後期,我轉學到北京六十六中學讀高中,語文老師林逸君是佛學家、因明家、詩人和書法家虞愚的夫人,他們的兩個女兒是我的同班同學。語文老師喜歡我,常常帶我去她家裡輔導寫作。我便與虞先生熟悉起來,得知他一九三○年代從廈門大學畢業後,一度師從李叔同學因明,習書法,得弘一法師真傳。這讓我對李叔同有了真切的認識。

  到了大學讀中文系,至我忝列文學隊伍,閱讀李叔同的詩文,煙雲過眼,印象日深,更受到無形的陶冶。到青春不再,雙鬢染霜,對李叔同的閱讀,仍餘情不了。每唱到「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時,便卷起對大師李叔同的無限懷念。李叔同在藝術園地的辛勤耕耘,在教壇鞠躬盡瘁的精神,節制淡泊、明其道不急其功的入世態度,踏實、持正、勤勉、厚容的心靈跋涉的文化人格,一直影響、激勵我的人生。

  一九八二年春節前,我曾到東四八條七十一號,給葉聖陶老拜年。他正為人民文學出版社要出版的「中國現代作家選集」《葉聖陶》卷寫序。八十八米壽之年的葉老,眼有些花、耳有些背,但記憶力極好。我問起葉老一九二七年在上海與李叔同會面時的情景,葉老聲情並茂地講述了這段往事。我覺得離李叔同更近了。

  但是,為李叔同作傳,另有機緣。我完成七卷本《民國清流》後,贈書給詩人、雜文家邵燕祥老哥,請他指教。一次,邵燕祥夫婦請宴於新僑飯店,席間,邵燕祥突然說:「接下來,你應該寫一本李叔同傳,他是風華絕代的才子,又是拈花一笑的雲水高僧,他可能不在乎身後的毀譽長短,但人們應該記住這位大師。」我表示自己智不能謀、力不能任,無法駕馭這一題材。邵燕祥老哥一笑:「下下人有上上智,《六祖法壇經.行由》裡這麼說。」

  說實在的,這一題材對我太有誘惑性,歷史為李叔同的傳記留下了許多可闡述的空間,值得我去搏一下。

  我在按計劃完成並出版了《文學即人學:諾貝爾文學獎百年群星閃耀時》、《啟幕:中國當代文學與文人》之後,不揣簡陋,在二○二一年十月初開始動筆,寫作《李叔同傳》。

  歷史遠去,宿草徑荒,墓木成拱,法師圓寂已八十載,我無緣與其謀面,得耳提面命,只能利用活化資料,在大量卷帙、瑣言綴說中,攬吉光片羽,尋雪泥鴻爪,識別考據上的疑難,以史料為佐證,以客觀、嚴謹、求實的態度研究李叔同,一個有常人複雜豐富的靈魂,又有「高山仰止」的聖者容貌,便佇立在我的面前。

  寫傳記,宋人張孝祥在《浣溪沙》詞中說得要緊:「妙手何人為寫真,只難傳處是精神。」要再現人物的本真面貌和精氣神,最忌附會猜測、妄騰口說,並要「求個與人不同處」,即寫出獨特的「這一個」。

  本傳敘述了李叔同的功成名就,力求呈現李叔同豐富、複雜、和諧統一於一身的人格特質。

  李叔同身上充滿藝術氣質,舉手投足都有一種美感,超越傳統文人的優雅,他以儒雅、謙默、柔弱的生命形態,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量,在泰山壓頂之時,巋然不動。

  李叔同一生有多次轉折,生命多姿多彩,充滿懸疑與想像,總讓人霧裡看花,不識廬山真面目。

  在人格藝術上,李叔同的價值當然在於不拒新思潮,唯其能在舉世趨新的潮流中,不忘持守清者的收斂沉潛性格與自律,治學、教育從不急功近利。

  以藝術與佛學而言,李叔同的學養博大和理解圓轉,既喜涉深事務而又不忘情俗世之精神品格,十分耐人尋味。這種形式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對立,能和諧統一於他的身上,不得不讓人產生一種思考的精神傾向。

  當然,這種豐富、複雜的性格,與個人稟賦、時代際遇、傳統背景等若干因素碰撞而形成合力塑繪出的並非單純的色彩有關,也是近現代百年中國史由傳統向現代選擇的轉型中產生的一個生動的側影。

  李叔同一生躬行「博學於文」和「行己有恥」,一面不苟且遁世,一面又「明其道而不急其功」,自然算不上時代的先鋒。他又寧肯放棄當主角的機遇,甘願皈依佛門,承受寂寞,而沉寂於一種心靈的跋涉。選擇的矛盾,聯繫當時知識分子的憂樂窮達,這須有一個乾淨的精神境界。當然,這不能視為一種逃避,而是「絢爛至極歸於平淡」。

  李叔同最終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完成了傳奇的人生。不管江湖魏闕、水流雲度,他的德範,他那心如秋月、通達曉暢、隨緣而行的心靈境界,及靜穆又磅礡的個性精神,將與青史永存。

  二○二二年適逢弘一法師圓寂八十周年,謹以此書紀念致敬這位風華才子、雲水高僧。
壬寅七月北京抱
獨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让人眼前一亮了,初见时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素雅之气,仿佛能透过封面感受到那种沉静而深邃的禅意。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厚重感和温润的质感,翻页时的沙沙声都像是某种仪式的一部分。内页的排版清晰明了,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处理得当,让人在阅读冗长文字时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装帧细节处处体现着匠心,比如书脊的锁线工艺,既保证了书籍的牢固,又增添了一份古朴的美感。我个人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幅题字,寥寥数笔,却道尽了人生的起伏与超脱,每一次摩挲,都像是与一位智者在无声的对话。这本书的整体视觉呈现,已经超越了一般传记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次将其从书架上取下,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对美的享受。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宁静力量,即便只是静静地放置在那里,也能为周围的环境增添一份庄重与祥和,足见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持久的影响,是它对于“修行”这一概念的独特诠释,它将这一概念从宗教的壁垒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了一种可以渗透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实践哲学。作者并没有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形象,而是着重展现了他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徘徊、挣扎和最终的圆融。书中对他在艺术创作(无论是书画还是音乐)中融入佛理的探讨尤为精彩,它揭示了真正的修行并非是逃离世界,而是在深入体验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提纯和升华自己的内在品质。这种“大隐隐于市”的境界,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叙述,变得鲜活而可及。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诸多琐事,不再仅仅局限于结果的成败,而是更关注过程中的心念是否纯净、行为是否合乎本性。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让人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个稳定且富有意义的精神支点,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传记的范畴,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安顿人生的指南。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叹为观止,那种近乎“考古”的精神贯穿始终。书中对主人公早年经历的描摹,尤其是在艺术领域探索的那些细节,描绘得极其生动细腻,仿佛能看到那个风华正茂的翩翩公子是如何在红尘中挥洒才情。不同于市面上很多传记只是罗列生平事迹,这本书的笔触更加侧重于“精神的脉络”,它清晰地梳理了每一次重大转折背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挣扎、思考与最终的抉择。特别是对于其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书信、日记乃至他人的侧面回忆,这些一手资料的运用使得叙事极具说服力,让读者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出世”的艰辛与必然性。这种扎实的文献基础,让整本书的厚度不仅体现在页数上,更体现在其精神重量上,让人不得不对作者付出的心血致以最深的敬意,它无疑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完全摆脱了学术传记的刻板和说教腔调,反而呈现出一种近乎散文诗的韵味。作者的用词考究而不晦涩,常常能用一些极其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复杂的情境或一种难以言喻的心境。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感叹于其精妙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例如,在描述主人公对佛理的体悟时,书中运用了大量富有哲思的排比和对比句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对佛教理论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优美的文字中感受到那份智慧的流动。这种兼具文学美感和思想深度的表达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它像一股清泉缓缓注入心田,洗涤尘虑,使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并从中汲取到对生活更深一层的理解与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多声部的交织叙事结构,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枯燥。在描绘重大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时,作者的笔力显得厚重而沉稳,如同历史的洪流,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映衬得更为清晰可见。然而,在叙述到一些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细节,比如师友之间的交往、对故旧亲朋的牵挂时,文字的温度又瞬间提升,变得极其柔和细腻,充满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这种在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之间的游刃有余的切换,使得阅读体验跌宕起伏,既有对历史大势的洞察,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悲悯。特别是某几个关键段落,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描绘自然景物,使得场景的烘托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可见作者的文学功底同样深厚非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