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刑事訴訟法概要(司法特考四等適用)(八版)

2024刑事訴訟法概要(司法特考四等適用)(八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齊仲
图书标签:
  • 刑事訴訟法
  • 司法特考
  • 四等考試
  • 訴訟概要
  • 法律
  • 考用參考
  • 八版
  • 2024年
  • 刑訴法
  • 法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準備刑事訴訟法,首重理解訴訟流程,若要奪分,則不可忽略爭點。本書將十年內高普考、三四等各類刑事訴訟法考題徹底分析,對照其出現之爭點後,再回推至章節編排與撰寫,強化常出現的爭點,隱晦艱澀不常考的則酌情刪減,故此書不只是一本刑事訴訟法易讀易懂的準備考試用書,更是協助您抓題破題,速效累積奪分實力的工具書。
 
  【本書適用】
  本書《刑事訴訟法概要》(書號:9786267353653)適用於以下招考之考生:
  司法特考四等法院書記官
  司法特考四等執達員
  司法特考四等執行員
  司法特考四等法警
 
  【本書三大亮點】
  ★對應最新考試趨勢,將法科化繁為簡,靈活搭配重點整理表格,輕鬆攻克命題焦點!
  ★收錄108至112年刑事訴訟法概要試題共20份,100%題題詳解!
  ★買書就送法科申論題寫作技巧,名師教學應試技巧,獨家傳授!
 
  【本書特色】
  一、重點整理刑事訴訟法規
  這本《刑事訴訟法概要》於第一部分重點整理中收錄強制處分、證據法、偵查、審判、自訴、上訴、抗告、再審與非常上訴等訴訟法制,將法規重點整理,深入淺出,即便未曾接觸過刑事訴訟的一般讀者也能在作者的諄諄引導下循序漸進,事半功倍的累積法學實力。
 
  二、表格補充說明重要觀念
  本書將艱深的法律名詞以縝密邏輯說明;將拗口的法律觀念以白話口語闡釋。使用重點補充,讓考生在看到題目時,能想起對應爭點,迅速且精確解題。
 
  三、重要刑事訴訟學說與判決、重要法條全都收錄
  法學、法條浩瀚無垠,本書收集各種常考法律判決與見解,確保手持一書,遠渡法學考試彼岸。
 
  四、20份歷屆試題100%題題詳解
  第二部分歷屆試題詳解,收錄108-112年法院書記官、執行員、執達員與法警考試,共20份試題,100%題題詳解。讀者可透過演練各類考試的考古題來檢驗自身實力,不明白處可研讀解析進行強化,熟能生巧,當練習到對題目有題感時,代表對法條的直覺越來越精準。
 
  【準備要領】
  1.近年來刑事訴訟法概要題目,除集中於強制處分搜索、扣押與羈押之合法性、上訴審與證據能力等傳統爭議外,關於無效判決之救濟也成為考試熱點。故熟悉最高法院見解,以判決的書寫邏輯增進法律論述能力,並精要法科考試解題篇幅,為順利考試之不二法門。
 
  2.本書係根據考選部之命題大綱編寫而成,系統歸納整理17個重點,輕鬆掌握命題方向。讀者於準備考試時心中應先建立體系框架,再一一梳理法規脈絡,避免陷入條文泥沼之中,並以書中圖表輔助學習,釐清概念,完整擊破學習盲點。
 
  3.關於刑事訴訟法之備考也須注意各家學說、重要實務見解與法律座談會意旨,書中將其精簡濃縮,讓讀者把有限的記憶力花在刀口上,快速判斷具有命題實益之爭點。
 
  4.最後,法學這一科變幻莫測,法條常會因為社會需求進行修正或新解釋,身為法科考生也須時常注意最新修法。此外,也不能忘記需要常關注時事新聞,考試熱點往往就出現在此,畢竟法律作為一門社會科學,與社會接軌是必定發生的。
 
  【重要修法】
  一、民國112年5月3日修正
  通過刑事訴訟法第67條及第416條條文修正,將聲請回復原狀及聲請撤銷或變更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或檢察官處分的期間,由現行的5日,均延長為10日,以完善救濟規定。
 
  一、民國112年6月21日修正
  1.第258-1條、第321條、第323條:將「視為提起公訴」轉型為「准許提起自訴」。
  2.第258-2條、第258-4條:賦予聲請人提起自訴與否的選擇機會。
  3.第258-3條:提升當事人陳述意見權。
  4.第258-4條:參與准許裁定之法官,不得參與其後之審判。
  5.第260條:明確區分檢察官偵查及法院審查程序,明定得再行起訴之「新事實或新證據」範圍。
  6.第406條抗告期間延長為10日。
  7.第376條新增不得上訴第3審之罪的範圍。
  8.新增第227-1條判決之裁定更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法律学科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与您提到的《2024刑事訴訟法概要(司法特考四等適用)(八版)》形成内容上的区分: --- 法律实务与理论前沿系列:民事诉讼程序精要解析与裁判思维构建 本书特色: 深度剖析现代民事诉讼法之核心理论、程序推进机制及其与实体法规范的互动关系,旨在为法律实务工作者、高级法学研究人员以及准备相关国家考试(如高等法院书记官、公证员考试等)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务操作性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民事诉讼的法理基础与体系架构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民事诉讼法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关联,着重于程序法在社会关系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章:民事诉讼的法源与基本原则的再定位 本章首先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并深入探讨宪法层面所赋予民事诉讼的程序保障义务。我们将分析《民事诉讼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如处分原则、辩论原则、直接言词审理原则等,并结合近十年来的司法实践判例,探讨这些原则在面对新型商事纠纷和复杂财产关系时所面临的挑战与适应性调整。特别关注了“诚实信用原则”在诉讼程序启动、证据提出及诉讼行为约束中的扩张适用,以及其与诉讼权行使界限的平衡艺术。 第二章:诉讼能力、诉讼要件的精细化审查 诉讼的有效性始于对诉讼要件的准确判断。本章详细解析了当事人适格、诉讼利益的判断标准,特别是针对法人解散、信托关系、以及共同诉讼中“必要共同诉讼”与“参加的诉讼”的区分认定。此外,针对当前多发的人身权保护诉讼和环境公益诉讼,本书提供了关于原告主体资格认定的最新司法解释指引,力求清晰界定法院的审查范围与权限边界。 第三章:诉讼标的理论与裁判基础的重构 诉讼标的理论是系属判断和既判力范围确定的核心。本书不再停留在传统的“诉讼标的单一说”的阐述,而是系统引入了“请求权基础说”和“给付说”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法院在撤销权诉讼、确认之诉中的实际裁判口径,构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标的识别框架。本章内容对于理解“一事不再理”的效力范围至关重要。 第二部:审判程序推进的动态控制与证据规则的深化运用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务核心,集中探讨一审、二审及特别程序中,审判者如何有效控制诉讼进程、如何正确运用和分配举证责任,以及如何构建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证据裁判基础。 第四章:证据的发现、提出与证明责任的分配 摒弃传统上将证据法视为独立章节的模式,本书将证据规则嵌入到诉讼的各个阶段进行讨论。重点解析了证据开示制度的本土化实践,包括在复杂的知识产权案件和金融衍生品纠纷中,如何平衡当事人的“获取证据权”与商业秘密保护之间的矛盾。详细分析了“高度可能存在”与“具体化标准”在证明责任转移中的运用,特别是针对医疗损害责任和产品责任中,如何运用“反向举证责任”的特殊规则。 第五章:口头辩论的有效性与裁判的逻辑建构 本章深入剖析了口头辩论的实质意义,强调其并非简单的法庭陈述,而是证据采信和法律适用逻辑的集中展现。内容涵盖了“发现义务”(或称“阐明义务”)的边界,即法院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主动引导当事人补充事实或证据。此外,详细对比了“自由心证主义”与“经验法则运用”的界限,并辅以大量的判决书分析案例,指导读者如何构建一个逻辑自洽、说理充分的裁判文书。 第六章:抗辩权、抗辩的提出与诉讼时效的程序性处理 民事诉讼的复杂性往往源于实体权利的抗辩。本书对“实体抗辩”与“程序抗辩”进行了明确区分,重点研究了诉讼时效、除斥期间、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等关键抗辩事由的提出时间、对诉讼程序效力的影响以及法院对未提出抗辩的自主审查问题。 第三部:特别程序、救济途径与程序转换机制 本部分涵盖了对特殊案件类型的处理,以及对既有裁判进行救济的各种法定途径。 第七章: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与简易程序的适用边界 本章针对非讼或快速解决程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于督促程序,探讨了其在小额债权回收中的效率与风险;对于公示催告程序,重点解析了票据挂失与除权判决的严格要件和司法实践中的常见障碍。在简易程序方面,分析了其与普通程序的程序衔接、证据规则的简化适用,以及当事人合意退出简易程序的法律后果。 第八章:上诉、再审与执行异议中的程序审查重点 救济程序是检验法律制度完善程度的关键环节。针对二审程序,本书侧重于上诉理由的限定性审查,探讨了“不予转换的实体性错误”的认定标准。在再审程序中,对“新证据”的界定、再审理由的法定性以及“违反程序性规定”能否构成再审事由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此外,本书还详细列举了执行异议之诉的“执行名义效力”与“基础法律关系争议”的分野,为读者提供实用的救济路径选择指导。 第九章:涉外民事诉讼与仲裁的衔接问题 随着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的增加,涉外民事诉讼的程序规范日益重要。本章依据最新修订的法律条文,详细解释了国际管辖权的确定、涉外送达的特殊要求、外国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的法定条件,以及司法协助的程序流程。 --- 本书目标读者: 致力于精研民事诉讼法理论架构的高年级法学生及研究生。 需要准确把握司法裁判逻辑的律师及法务人员。 准备国家司法考试中与民事诉讼程序相关的专业科目考生(如高院书记官、公证员等)。 对民事程序法前沿实务及理论发展有强烈求知欲的法律工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齊仲
 
  【學經歷】
  國立大學法律研究所
  法院書記官
  補教業法科專業老師
 
  【現職】
  補教業法科名師

图书目录

重點整理
第一章 總論
重點1.緒論
重點2.訴訟主體
重點3.訴訟行為
重點4.強制處分
重點5.證據法總論
重點6.證據法各論
重點7.裁判

第二章 各論
重點1.偵查
重點2.審判
重點3.自訴
重點4.上訴
重點5.抗告
重點6.再審
重點7.非常上訴
重點8.特殊程序
重點9.裁判之執行
重點10.附帶民事訴訟

歷屆試題詳解
108年司法四等考試[法院書記官、執達員]
108年司法四等考試試題[法警]
108年司法四等考試[執行員]
108年公務人員普通考試試題
109年司法四等考試[法院書記官、執達員]
109年司法四等考試試題[法警]
109年司法四等考試[執行員]
109年公務人員普通考試試題
110年司法四等考試[法院書記官、執達員]
110年司法四等考試試題[法警]
110年司法四等考試[執行員]
110年公務人員普通考試試題
111年司法四等考試[法院書記官、執達員]
111年司法四等考試試題[法警]
111年司法四等考試[執行員]
111年公務人員普通考試試題
112年司法四等考試[法院書記官、執達員]
112年司法四等考試試題[法警]
112年司法四等考試[執行員]
112年公務人員普通考試試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53653
  • 叢書系列:司法特考
  • 規格:平裝 / 560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八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名社会人士在职备考,我的时间是极其碎片化的,很难保证大块的专注时间。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它非常善于利用这些零散时间。它的论述语言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避免过多的冗长铺垫。很多关键概念的解释都控制在三到五句话的精悍范围内,保证了信息密度。我在等公交车或者午休的间隙,拿出来读几页,即使被打断,回来后也能迅速找到上次阅读的重点并衔接上。此外,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律适用中的关键转折点,这种“短平快”的案例教学法,极大地适应了我这种时间紧张的学习状态。它不要求你一口气读完厚厚的一本书,而是鼓励你随时随地都能高效地汲取知识点,让学习真正融入生活节奏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眼前一亮,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细节的把控。纸张的触感相当舒适,不是那种廉价的、一摸就掉渣的纸张,而是带有一定厚度和韧性的那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而且,装订非常牢固,书脊的结构看起来结实耐用,即使经常翻阅查找重点,也不用担心书页会松动或者脱落。更值得称赞的是,字体选择非常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设置得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法律条文在视觉上显得井井有条,而不是一团乱麻。对于需要大量阅读和标注的备考者来说,这种舒适的阅读体验无疑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让人愿意沉下心来啃那些枯燥的法条。对比我之前买的几本其他出版社的教材,这本在物理层面上的用心程度,绝对是高出不止一个档次,真的体现了“工具书”应有的专业素养。

评分

从知识体系的覆盖面上来看,这本书的广度让人放心,它几乎覆盖了司法特考四等所能涉及到的所有刑诉法领域,没有明显的知识断层或遗漏。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深度和更新速度。我注意到书中对最新的修法动向和最高法院的最新判例都有及时且详尽的跟进。比如,关于证人保护制度的最新修改,这本书不仅引用了新的法条,还特别标注了其相较于旧法的变化点以及这些变化可能对实务产生的影响,这种“纵向比较”的编排方式非常高效。要知道,法律考试最怕的就是学到过时的知识点,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功课,确保了内容的“保鲜期”。对于那些习惯于依靠零散网络资料拼凑知识点的考生来说,手里有这样一本权威且及时的参考书,无疑能省去大量甄别信息真伪的时间,让人能够更专注于理解和应用。

评分

这本书在章节布局上采取了一种非常有利于记忆和回顾的设计。它不是单纯按法条顺序排列,而是根据刑诉流程的逻辑主线进行划分,从立案侦查到审判执行,脉络清晰可见。每章的开头都会有一个简要的“本章目标”概述,帮助读者预先建立知识框架;章节内部则大量使用“对比框”和“速记口诀”,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强制记忆的数字或要件,口诀的设计非常巧妙,既不生硬也不晦涩,很符合记忆规律。更赞的是,在每节内容结束后,都会附带一小段“错题反思”的引导性文字,提醒读者注意哪些地方是考生最容易混淆的,这种预设式的纠错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学过程中缺乏即时反馈的弊端。可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完全是围绕着“如何高效通过考试”这个核心目标来构建的。

评分

我尝试用这本书来梳理一些比较棘手的证据法概念,特别是关于传闻证据的例外规则,这部分内容往往是考试中的重灾区。这本书的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问题时,展现出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层次感。他并不是简单地堆砌法条原文,而是会用非常生活化且精准的语言对核心争议点进行拆解和阐释。例如,在讲解“鉴识证据”的采纳标准时,作者通过列举近年来重要的判例,并辅以表格对比不同法院体系下的裁判倾向,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立刻具象化了。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附随必要性”的论述,不再是教科书式的僵硬定义,而是结合了实务操作中的各种灰色地带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如何运用这些规则有了更灵活的判断力,这种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对于准备国家考试的考生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能有效避免死记硬背带来的思维僵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