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坦雅胡:以色列的鐵血總理,如何影響加薩戰火、以哈衝突,與未來的世界?

納坦雅胡:以色列的鐵血總理,如何影響加薩戰火、以哈衝突,與未來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謝爾‧帕菲佛爾
图书标签:
  • 納坦雅胡
  • 以色列
  • 加薩
  • 以哈衝突
  • 中東
  • 政治
  • 歷史
  • 國際關係
  • 戰爭
  • 總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哈衝突重啟中東戰火,
加薩走廊再度成為人間煉獄,
 
美國‧中國‧伊朗‧俄羅斯‧巴勒斯坦
如何角力?
 
納坦雅胡──以色列的鐵血總理!
未來戰局如何演變、
局勢如何改變,
 
都與他的政策、他的運作、與他的想法有關!
 
哈瑪斯為什麼恨他?他如何與中東世界談判?
要了解以哈衝突,就要了解納坦雅胡如何決策。
 
  ▶前中央通訊社副社長呂志翔導讀最新情勢
  ▶前駐以色列特任大使張良任解析未來可能走向
 
  ◎他曾就讀麻省理工學院、曾經參軍。他繼承父、祖的修正式錫安思想,是以色列在位期間最長的總理
 
  班傑明‧納坦雅胡,他的祖父與父親都曾經為了以色列復國而奔走、奮鬥。他在美國成長到十四歲,之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他的一個兄長在戰場上犧牲,他則是在父親的反對下,回到以色列。
  
  他的家族背景,使他始終抱持「以色列第一」原則。他的戰場與從政經歷,讓他不相信巴勒斯坦人──當然更不相信阿拉法特。他了解美國,爭取到多位美國總統對以色列的支持,卻也與他們爭辯。他發自內心擁護以色列、他以最鐵血的態度處理巴勒斯坦問題、抗衡中東國家,
 
  他是西方世界的盟友,是哈馬斯的仇敵。他的政權在以色列毀譽參半,卻在以色列面臨危機時,帶領國家迎向難關。
 
  ◎從在美國顧問公司工作的商業菁英,到在以色列從政;從六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到以哈衝突
 
  在美國生長到十四歲的納坦雅胡,雖然為什麼選擇回國參戰?頂著商業菁英的光環,他如何下定決心、回到以色列,並踏入政壇?美國是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納坦雅胡不但了解美國、了解美國政壇、了解美國總統,甚至是那些有可能成為美國總統的重要人物,他都知之甚深、甚至部分有政壇外的交情,為什麼?
 
  本書梳理納坦雅胡家族與以色列復國的關係、班傑明‧納坦雅胡在美國,在以色列的發展,以及他在以色列政壇與拉賓、夏隆,對中東政權如阿拉法特與巴解組織、中東諸國如何對應與交鋒。
 
  ◎新一輪的以哈衝突,以色列將如何對應?「以色列決定怎麼做」──將對世界造成什麼樣影響!?
 
  以色列復國後,歷任領導者皆有其不同主張;如夏隆政府便趨向與阿拉法特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合作,一般多認為納坦雅胡屬於強硬派,但他真的是完全不容妥協的強硬派嗎?他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如何對立?如何站在不同的起點上,為國家做出最好的決定?
 
  「以色列決定怎麼做」不會只影響中東半島,而是拉扯全世界的局勢,逼使大國重新布局。看清納坦雅胡的背景,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決策、與最後的結果。
 
  ◎前駐以色列大使張良任+前中央社副社長呂志翔剖析最新情勢!十個以哈衝突的重要名詞,讓你了解新聞到底在說什麼、為什麼會是那樣的對立與衝突!
 
  而除了納坦雅胡的從政生涯外,本書並邀請前駐以色列大使張良任,與前中央社副社長呂志翔導讀、剖析最新情勢。本書並專文解說以哈衝突中十個名詞,讓你不但看見戰爭的可怕,更看清戰爭的起因,與可能產生的未來。
 
各界好評
 
  ★帕菲佛爾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這一部傳記對納坦雅胡強大政治實力的記述公平嚴謹,卻也毫不諱言他的諸多缺陷。是一部生動刻畫以色列七十年政治變化的著作。──賽門‧夏馬《Belonging:The Story of the Jews,1492-1900》一書作者
 
  ★這一本書對即將成為以色列執政期最長的總理──納坦雅胡的思維和成長背景,進行了相當出色的探索。──丹尼爾‧戈蒂斯《Israel :A Concise History of a Nation Reborn》一書作者
 
  ★帕菲佛爾不僅給了我們對納坦雅胡感性面的認識,同時還不受限於當事人的主觀立場,進而客觀地記錄了許多不悅的時刻。──伯納‧阿維夏  《The Hebrew Republic》一書作者
 
  ★這是一部生動且犀利的傳記,詮釋了納坦雅胡如何主導並改變了一個原本破碎的國家,帶領它如何邁向卓越的過程。──阿倫-戴維‧米勒  (Woodrow Wilson Center副總裁兼中東計劃部主任)
 
  ★這是一部頗有見地的傳記,記述了一個原本被視為「局外人」的堅毅的以色列小夥子,歷經國家早期尖銳分裂政治形勢的洗禮,如何得以脫穎而出、領導以色列,成為世界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塔瑪拉-考夫曼‧韋特斯 (布魯金斯研究所中東政策資深研究員)
 
  ★納坦雅胡的言論及行事風格頗受爭議,有時難以理解……本書作者帕菲佛爾探索了他的思想與價值觀念形成的過程,顯示出年輕時深受他祖父及父親的影響,繼承了他們的修正式錫安主義思想。──張良任 (前駐以色列特任大使、以色列研究專家、本書導讀者)
 
  ★本書以納坦雅胡為焦點,對近代以色列的民主制度、政黨政治、政治權力運作,以及以色列與中東國家及美國的關係,旁徵博引作了詳細描述……作者最終目的是要凸顯納坦雅胡個人的政治野心與權力慾望,以及他許多不為外人知道的道德瑕疵。──呂志翔 (中央社前副社長、資深媒體人、本書翻譯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特定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探讨当前中东局势的复杂性,同时避免提及您提供的具体书名内容。 --- 图书简介:沙尘中的罗盘:中东地缘政治的深度剖析与未来图景 在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权力棋局中,中东无疑是最引人注目、也最动荡不安的板块之一。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不仅是世界能源的命脉,更是不同文明、宗教和地缘政治利益激烈碰撞的焦点。本书深入剖析了驱动中东格局演变的底层逻辑、关键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历史进程如何塑造了今日的冲突与合作。 第一部分: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困局 本书首先追溯了现代中东的形成脉络。从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到英法等殖民势力留下的治理遗产,特别是对国家边界的武断划分,为日后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埋下了伏笔。我们详细考察了二十世纪中叶民族主义的兴起、冷战思维的介入,以及区域内国家构建自身认同的艰难历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宗教与世俗权力的拉锯战,构成了理解中东政治光谱的关键。从泛阿拉伯主义的盛衰,到伊斯兰政治运动的复兴与分化,这些思潮如何被不同的政治精英所利用和改造,是理解当前社会动荡的核心要素。我们分析了“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扩散与最终的挫折,揭示了驱动民众诉求背后的经济不平等、治理赤字和青年失业问题。 第二部分:权力结构与区域竞争 中东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本书将重点聚焦于区域内的主要竞争者及其相互关系,揭示驱动它们战略决策的深层动机。 伊朗的“抵抗轴心”与核议题: 我们分析了德黑兰利用非国家行为体(如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投射影响力的战略。伊朗核计划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其安全认知和区域主导权诉求的体现。本书将详尽梳理美伊关系数十年来的波动,特别是对《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的解读,以及各方如何试图在不引发全面战争的前提下管理这一敏感议题。 沙特阿拉伯的“愿景”与外交转向: 作为海湾地区的传统强权,沙特正经历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本书探讨了其在“2030愿景”下,如何调整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包括与以色列关系的微妙接触(尽管尚未正式化),以及在也门冲突中的策略调整。沙特与伊朗的“影子战争”,是理解当前海湾局势的关键视角。 土耳其的角色定位: 从传统上亲西方的世俗国家,到如今强调新奥斯曼主义和伊斯兰身份的区域参与者,土耳其的外交姿态充满变数。本书分析了土耳其在叙利亚边境的军事行动、对地中海能源勘探的介入,以及其在北约内部扮演的复杂角色。 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制衡: 此外,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在外交和安全领域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也成为重塑区域平衡的重要因素。本书将考察这些国家如何利用技术、金融和军事合作,构建新的安全联盟。 第三部分:外部干预与全球化影响 中东的命运始终与全球大国的战略利益交织在一起。本书将系统梳理外部势力对该地区的影响: 美国角色的再定义: 随着美国战略重心向印太地区转移,其在中东的军事和外交承诺正在经历调整。这种“抽身”的态势,如何在区域内制造权力真空,又如何被区域国家解读为机遇或威胁,是本书深入探讨的重点。我们考察了美国在反恐战争后的战略收缩及其对地区盟友安全感的影响。 俄罗斯的回归: 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介入,标志着其重返中东舞台的核心事件。莫斯科如何利用其能源影响力、对西方制裁的规避经验,以及对既有秩序的批判,成功地在中东建立了战略立足点,并与各方保持务实的接触,本书将进行详细阐述。 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渗透: 中国虽然在军事上保持低调,但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东基础设施和能源合作的深化,正在重塑该地区的经济地理。本书分析了中国在中东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如何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利益之间进行平衡。 第四部分:未来的展望与潜在的引爆点 展望未来,中东的稳定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资源转型与水资源短缺: 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分配不均,正成为新的安全威胁。特别是在约旦河谷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环境压力可能加剧现有的社会矛盾。 跨国极端主义的韧性: 尽管“伊斯兰国”等组织的实体疆域已被瓦解,但其意识形态的传播和通过网络进行的动员能力,依然是对区域稳定的长期威胁。 和平进程的僵局与多极化: 传统的和平框架面临失效,区域内的冲突解决路径正转向更具实用主义和多边化的模式。本书将探讨“正常化”的趋势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带来持久的稳定,以及如何在不触动核心矛盾的前提下,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安全架构。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帮助理解中东地区冲突的复杂性、各行为体的内在逻辑,以及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风暴中,导航未来的可能路径。它不是简单的冲突记录,而是对权力、信仰与生存困境之间深刻互动的哲学性探究。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謝爾‧帕菲佛爾(Anshel Pfeffer)
 
  安謝爾‧帕菲佛爾,1973年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二十年來一直在報導以色列政治和全球事務。他是《國土報》的資深通訊員和專欄作家,也是《經濟學人》駐以色列記者。目前住在耶路撒冷。
 
譯者簡介
 
呂志翔
 
  前中央通訊社副社長、資深媒體人
 
  三十餘年媒體生涯,曾擔任中央通訊社駐美國華府、舊金山、瑞士日內瓦特派員,長期在第一線國際新聞工作。從全世界政治權力中心、執全球高科技牛耳的矽谷、到國際經貿體系核心WTO,國際新聞採訪報導及國際傳播為個人專精領域。對歐美國家及國際政治、經貿、法律體制與實際運作,乃至社會及文化背景亦有深入了解。
 
  簡歷
  ‧中央社副社長(退休)
  ‧政治大學新聞系兼任副教授
  ‧台北科技大學文化發展系兼任助理教授
 
  職務
  ‧駐美國華府特派記者(1985-1990)  
  ‧國內新聞中心黨政組長、副主任(1990-1995)  
  ‧駐舊金山特派員 (1995-2002)
  ‧駐瑞士日內瓦特派員(2002-2007) 
  ‧副總編輯(2008-20100) 
  總編輯(2010-2015)  
  副社長(2015-2017)

图书目录

導讀——納坦雅胡與以色列的動盪歲月
前駐以色列特任大使 張良任
譯者序——納坦雅胡的不歸路
前中央社副社長 呂志翔
目次
序幕納坦雅胡的以色列
第一篇 錫安的晦澀愛人 (1879–1948)
1.最優雅的演說家
2.宣傳、宣傳、再宣傳
3.站在歷史邊緣
4.猶太復國主義者美夢的幻滅
 
第二篇 新國度的局外人 (1949-1967)
5.尖銳邊境內的生活
6.嚴重錯置
7.美國的班,以色列的比比
8.你必須殺死阿拉伯人
9.我成了目標
10.努力救國
 
第三篇 摧毀菁英 (1976-1996)
11.讓世界停下
12.你為何未著軍裝?
13.十年內出任總理
14.再幽默點,他就完美了
15.總理?當然不是
16.民主史上空前的罪行
17.你是政治敗將嗎?
18.拉賓不是叛徒
19.天佑猶太人
 
第四篇 以色列扶不起的阿斗 (1996-2009)
20.我們存在的基石
21.被拉到懷河
22.他們有在怕
23.財政總理
24.我自己的媒體
25.威脅才有效
 
第五篇 居高不下 (2009-2017)
26.全新務實的比比?
27.你的父親寫歷史你在創造歷史
28.阿拉伯選民成群結隊行動
29.歷史性的嚴重錯誤
30.以色列崛起為全球力量
結語納坦雅胡:70歲、領導以色列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16682
  • 叢書系列:view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納坦雅胡與以色列的動盪歲月
前駐以色列特任大使 張良任
 
  二○二三年十月七日,加薩地區的哈馬斯好戰份子向以色列發起軍事攻擊,二六○○名突擊隊員衝破以色列重重的防護網,首度進入以色列的國土,進行無差別的濫殺,造成以色列平民千四百多人死亡, 五千多人受傷的慘劇。以色列一如既往, 對加薩地區哈馬斯好戰份子進行鋪天蓋地的轟炸,加薩地區到處是斷壁殘垣,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餓莩載道。當地居民,包括婦女及小孩,死傷慘重,他們的無奈、憤怒、驚恐、無助的神情經由電視畫面傳播到全世界。
 
  如何妥善應對這一次的戰爭、世界各地排山倒海而來的反對以色列的聲浪,以及戰後對加薩走廊的安排,化解國內反戰人士韃伐等,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正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處理不慎個人就有粉身碎骨,身敗名裂之虞;而以色列在國際社會的處境也會是四面楚歌,危如累卵。
 
  在聯合國一九三個會員國中,他們的總統、總理、首相等領導人都沒有經歷過像納坦雅胡那麼豐富的軍事衝突的經驗。一九六七到一九七二年,他在以色列最精銳的Sayeret Matkal 偵蒐及特戰部隊服役。他參加過一九七三年贖罪日戰爭,派在西奈及戈蘭高地參戰。在軍事行動中,多次負傷。他也發動過戰爭,四次是對抗加薩地區的哈馬斯好戰恐怖組織。他參加過在敘利亞、黎巴嫩境內的反恐行動。他有在生死邊緣打滾的經驗,全世界的領導人處理戰爭及國防的經驗無出其右。
 
  近日來,世界各國領袖對於這場區域性的軍事衝突會否演變為地區性的大規模戰爭憂心忡忡,紛紛對未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和平表達看法,美國、英國、新加坡、中國政府首腦都表示,推動以、巴「一邊一國」是根本之道,連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做出這樣的呼籲。美國總統拜登對此特別堅持。戰爭結束之後,兩國論的問題是納坦雅胡必須要嚴肅面對,逃避不了的的重大課題。
 
  其實,早在一九四七年聯合國第一八一號決議案已經做成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國及一個巴勒斯坦國,但連年的軍事及地區動亂使得巴勒斯坦人建國的目標迄今仍未能達成──雖然在一九八八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已正式宣告成立巴勒斯坦國,目前也已獲得全世界一三八個國家的外交承認。
 
  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五年《奧斯陸協議》之一、之二,為巴勒斯坦國的建立提供了一個和平路線圖,當時兩國論之說甚囂塵上,為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帶來一線曙光,但最後不了了之; 不過路線圖中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A、B、C三區管轄的方式迄今仍然有效。
 
  很諷刺的是,在這次以色列與加薩戰爭前,根據美國知名的皮尤研究中心(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的調查,在巴勒斯坦或以色列贊成「一邊一國」的人只有三分之一;而根據巴勒斯坦政策研究與調查中心(Palestinian Center for Policy and Survey Research)二○二三年九月份的報告,六七%巴勒斯坦人反對「一邊一國」的安排。戰爭停止之後如果進行民意調查的話,支持「一邊一國」的數據可能會持續下降。
 
  《奧斯陸協議》之後三○年來,以色列對「一邊一國」的立場由原先的不反巴勒斯坦人民族自決的權利,也不反對巴勒斯坦政府的成立,到現在的政府卻是強烈反對。
 
  「一邊一國」或兩國論,涉及幾個重大而複雜的問題,舉其犖犖大者如下:
 
  一,邊界的劃分。一九六七年戰爭之後,以色列佔領了戈蘭高地的一部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及加薩走廊。兩國論就是要回到一九六七年各方面的邊界,亦即所謂的綠線(Green Line)。二○○六年以色列由加薩撤出,撤銷屯墾區,之後一七年來由哈馬斯組織掌控,邊界的劃分沒有問題。約旦河西岸的管理則根據奧斯陸協議分成三區,A 區, 由巴勒斯坦政府管理民事與治安事務,占總面積的十八%;B區,巴勒斯坦政府只能管民事,占二二 %;C 區,以色列管理所有的事務,包括民事、安全等,占六○ %。如果是「一邊一國」的話以色列的屯墾區勢必要全數撤出,對以色列來說也有國防安全上的問題。戈蘭高地也算是以、巴問題的一部分,原先屬於敘利亞, 一九六七年戰後被以色列佔領了南半部,並於一九八一年併吞,但國際不予承認。以色列佔領的面積廣達一二○○平方公里,那裡是以色列的戰略安全要地,也是水資源的重要源頭、農業生產基地。目前居民約四萬人,一半是阿拉伯裔的德魯茲人(Druze)。在美國及聯合國的協調之下在邊界設立了兩條分界線及緩衝區,在西邊的稱為Alpha Line;在東邊的是Bravo Line。 中間有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緩衝區之外也對雙方軍人的數量,武器裝備都有限制。聯合國的維和部隊也駐紮在當地。數十年以來以色列與敘利亞關係緊張,邊界時有衝突,以方經常派戰鬥機飛往大馬士革附近進行轟炸。以色列歸還戈蘭高地南部看起來像是天邊的雲彩,遙不可及。
 
  二,屯墾區或定居點(settlements) 問題。五十多年來,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及東耶路撒冷設立了一四○多個屯墾區,及超過一百個軍事崗哨,現有猶太居民約六十萬人。每次以色列增設屯墾區都會受到聯合國、歐州、美國的譴責,認為是不合法的行為,但以色列我行我素,增建的行動從未停止,近年來反而加速進行。在「一邊一國」的原則下,這些屯墾區是否都要撤除,六十萬猶太人能撤到哪裡去?這在以色列都具有極大的爭議。
 
  三,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耶城是回教、基督教、猶太教三教的聖地,多年來有關歸屬的爭議不斷。美國前總統川普在二○二○年十二月公開表示耶路撒冷屬於以色列,並將美國大使館由特拉維夫搬遷過去;以色列也宣稱其首都為耶路撒冷,主要的政府機關及國會都設在當地。這種說法及做法引起巴勒斯坦及其它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近年來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也設立了很多屯墾區,招致巴勒斯坦人更多的不滿,地區性的小衝突經常發生,過去兩年次數、範圍、強度都不斷升高。
 
  四,難民返鄉的權利。自一九四八年獨立戰爭之後,大批的巴勒斯坦原住民拋棄家產土地,甚至妻子兒女,逃往鄰近的國家成為難民,多年來人數已經增加到了六百多萬。他們沒有工作,也沒有返鄉的權利,只有對猶太人的憎恨,巴勒斯坦的游擊組織、好戰團體就是在難民營中滋生出來了。這些人何去何從也是難解的習題。
 
  除了客觀的現實因素之外,以色列去年十二月由納坦雅胡組織聯合內閣,網羅了七個極右派的政黨,在一二○席國會中勉強拚湊了六四席,只比過半數多了四席。出任戰略部長的猶太力量黨主席本格維(Itamar Ben-Gvir), 財政部長兼西岸防務部長史莫理奇(Bezalel Smotrich)都是極端的錫安主義者,認為整個聖地都屬於猶太人,他們多次對巴勒斯坦人發出不當的言論與行動。這個拼湊的內閣中,只要有任何一個小黨不滿總理的政策,就會造成倒閣。過去四年以色列已經進行過五次的大選。政局不安,人民對政府不信任,是哈馬斯發動攻擊的一個主要考量。政局不穩也使得內閣不可能接受兩國論的安排。
 
  二○二三年十月這一場戰爭結束之後,加薩走廊在戰火之下成為一片廢墟,基礎建設包括交通、水、電、通訊、教育及醫療等被破壞殆盡。在戰火之下, 死傷的人數遠超過前幾次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重大的軍事衝突。僥倖生還者找不到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心裡的創傷更難以撫平。哈馬斯好戰份子闖下大禍,更是難逃一劫。他們原來負責治理加薩地區,成員傷亡殆盡之後,誰來負責管理加薩地區的事務?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如果再度佔領加薩,那絕對是一個重大的錯誤。戰後重建的工作千頭萬緒,需要的資金也是天文數字,絕不是以色列一個國家能夠承擔的。冤有頭,債有主,以色列旁邊有一個破碎的國土,絕望的人民,那也絕對不是以色列之福啊!納坦雅胡總理必須先想好退場機制,才能決定這場戰爭如何打下去?
 
  這場戰爭對台灣也有若干啟發。
  一、戰備不可一日鬆懈。你不要以為敵人比你弱就不會來打你;也不要認為軍力強就一定打得過比你弱的。
  二、哈馬斯跟以色列打的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用最原始的戰爭工具竟然摧毁了以色列最精密的國防系統。
  三、情資的收集重要,正確的研判也很重要。以色列情報單位的失職及錯誤的研判,造成了自己重大的人命損失。
  四、要注意敵人欺敵的動作與出其不意的調動。
  五、以色列各種主戰的裝備都是自製的,包括鐵穹防空飛彈系統,Merkava 四坦克車,各式裝甲運兵車,機關槍及烏茲衝鋒槍等都是自己研發製造的,不假外求。
  六,要妥為運用媒體的力量,做有利於本身的宣傳。
  七、要會運用戰爭中的外交,多爭取友人的聲援。
  八、國家的生存繫於內部的團結,不要如哈馬斯這般輕率觸動戰爭的紅線,造成生民塗炭的結局。
  九、以戰爭為手段,想達到政治目的是緣木求魚,未蒙其利,會先受其害。
  十、 哈馬斯戰術成功,但戰略失敗。領導人逞一時之快,卻讓無辜人民陷入萬劫不復。
 
  總之,這是一場對我們來看是不必要,也打不贏的戰爭,造成了很多老百姓無謂的傷亡。戰爭無情,人命關天,政治人物在作決策的時候真的要三思而後行啊!
 
  二○二三年秋天,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牽動了中東地緣政治的大變局, 除了周邊國家蠢蠢欲動之外, 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大國各有盤算,各懷鬼胎, 以色列處於漩渦及流沙當中, 如何能自保,端看納坦雅胡的作為。
 
  戰後,如果他還能夠保住總理大位,那麼他必須要面對世界各國領袖對兩國論或「一邊一國」的期待,並對以往的立場做出必要的調整。
 
  目前看來,兩國論猶如蹇人升天,黃梁美夢。難!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堆砌事实和陈词滥调的政治传记,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行文之间充满了洞察力与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极度敏感和情感化的历史片段时,作者依然能保持一种超然的叙述姿态,这种克制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书中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细节挖掘,比如某次未被大众充分关注的外交斡旋过程,其详尽程度令人叹服,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脉络,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可见,如同高清重制过的老胶片。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基础异常坚实,让你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找不到可以轻易反驳的漏洞。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自上而下的宏观视野,同时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作者的语言风格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不乏精准且有力的比喻,使那些原本枯燥的政治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对于某个政治联盟的描述,那种“看似坚不可摧的联盟,内部却充满了沙砾般的摩擦”的比喻,瞬间就抓住了核心矛盾。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它让你在理解政策细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人物命运的沉重感和时代的悲剧色彩。这本书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研究与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融为一体,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重量级作品,它迫使读者去面对一个复杂世界中那些最难回答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太引人入胜了,简直就像一部高清晰度的历史纪录片,但又融入了小说般的张力。作者对复杂政治局势的梳理,丝毫不显得枯燥,反而有一种庖丁解牛般的精准和犀利。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派系内部权力斗争的细致描摹,那种在密室中博弈的紧张感,透过文字仿佛都能真切感受到。书中对决策背后动机的剖析,总是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比如,某个关键时刻的军事部署,书中没有简单地归咎于个人意志,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由国内民意、国际压力、意识形态固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网格中进行解释,这种深度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复杂性的认知。读完后,我对许多以往固有的简单化理解都产生了动摇,这正是一本优秀历史政治著作的价值所在——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更深刻的提问。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本质,它拒绝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专注于“为什么会这样”的逻辑链条。作者对权力腐蚀性、意识形态僵化如何一步步将温和派边缘化、最终将局势推向不可逆转境地的分析,非常具有警示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铁血”二字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辨。这种强硬姿态的形成,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系列被历史反复验证的经验教训之上——即使这些教训本身充满了争议。读完后,我深刻地意识到,理解任何一场长期冲突,都必须超越表面的口号,深入到塑造这些领导者和他们所处环境的深层结构性力量之中。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高度的专注力,但随之而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组织材料时展现出的结构性思维令人赞叹。他巧妙地运用了时间线和主题的穿插,让读者在追踪主要人物命运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洪流中。特别是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铺垫,那种层层递进的铺垫,为后续的冲突爆发做了极为扎实的铺垫。我很少在一本政治历史书中看到如此流畅的叙事过渡,仿佛每一章的结尾都精准地为下一章的爆发埋下了引信。这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像是在重建一个时代的思维模式,让你真切体会到当时决策者的精神困境与抉择的艰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