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來看我

父親來看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建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父爱
  • 成长
  • 情感
  • 心理
  • 亲情
  • 文学
  • 小说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突如其來的腦溢血,帶走了相處僅二十七年的軍人父親
  過去相處的回憶,一幕幕在汪建腦海浮現……

  小時候,因為飯菜難吃而鬧脾氣,父親偷偷帶他去吃陽春麵,自己卻一口也不吃;午餐時間,為了替三姊弟送熱騰騰的便當,父親趁著上班午休匆匆奔走;青春期他嫌棄家境貧苦,父親曾露出無奈又苦澀的面容;考上大學離家之際,父親又顯得驕傲而意氣風發。父親退伍後更常來看他,有一次帶著好吃的炸雞,讓同學們口水直流……直到那個春寒料峭的日子,遺憾地送走了父親。

  「父親笑咪咪地望著我,身影一閃而逝,我從夢中陡然甦醒。
  此時的我已鬢髮斑白,有了賢淑的妻子和兒女。
  原來,父親回來看我了。」

  《父親來看我》收錄汪建與家人之間「窮開心」的日子,就算無法帶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但三餐足以溫飽,父母給予的愛和關心從來沒有少過。從幼時家貧的眷村生活、中年為人師表的學校觀察,到晚年致力於寫作,投稿不懈的生活感懷。跟著汪建的人生時光機,從一九五○年代到二○二三年,看見七十年來時代人事物的遷移與轉變。

本書特色

  ★收錄汪建與家人之間「窮開心」的日子,父母的愛從不曾離去,而是永留於心中、於筆下。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父親來看我》精心撰写的、不包含任何原作内容的详细简介: 书名:《时间的织锦:一个边缘社区的浮沉史诗》 简介: 《时间的织锦》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社会历史小说,它以一个在地图上几乎被遗忘的角落——北方工业带腹地的一个名叫“铁锈湾”的小镇为背景,用近四十年的时间跨度,勾勒出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激烈碰撞的群像画卷。这不是一个关于简单是非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记忆如何塑造现在、关于坚持与妥协之间永恒张力的沉思录。 第一部分:尘封的底色(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 故事始于“铁锈湾”的黄金时代余晖散尽之时。空气中弥漫着焦炭和钢铁的残渣气味,这是小镇的生命之源,也是它未来衰败的预兆。我们跟随主人公之一的林川展开叙事。林川是镇上最大钢铁厂的一名年轻技术员,他怀揣着对现代化的憧憬,试图引进新技术,对抗日益显现的设备老化和效率低下。他的世界由工厂的作息、宿舍楼的拥挤和对妻子苏晴——一位在镇医院工作的护士——深沉而内敛的爱构成。 这一部分着重描绘了集体主义的余温。人们在共同的命运下紧密联系,邻里间的互助是生存的必需品,但也滋生着隐秘的嫉妒与无法言说的压抑。林川的导师,老工程师赵伯,是旧时代技术的守护者,他固执地抵触任何可能颠覆现有秩序的改革,他代表着一种对稳定性的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同时,镇上的“地下文化”也悄然萌芽,一群渴望逃离沉重现实的年轻人开始聚集在废弃的仓库里,通过走私的摇滚乐磁带来探索外界的喧嚣与自由。 第二部分:裂隙与蜕变(19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初)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铁锈湾”开始感受到来自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大裁员如同手术刀般划开了小镇平静的表皮,失业率飙升,随之而来的是道德的模糊和秩序的松动。苏晴在医院目睹了因贫困引发的家庭悲剧和社会冷漠的加剧,她开始质疑自己所坚守的职业理想。 林川的改革尝试在激烈的内部阻力下失败了,他被调至一个边缘部门,负责处理遗留的环保问题——一个被所有人遗忘的“黑洞”。在这个过程中,他无意中发现了一桩涉及工厂高层和地方官员的陈年旧案,这桩案件牵扯到小镇水源的污染,也牵扯到他自己家庭的某个未解之谜。 与此同时,镇上的另一条线索聚焦于年轻一代。林川的妹妹林悦,一个天赋异禀的画家,她用尖锐的笔触描绘小镇衰败的景象,并因此结识了来自南方大都市的艺术经纪人方哲。方哲的到来,像一阵旋风,不仅带来了艺术的理念,也带来了关于财富、机会与背叛的复杂诱惑。林悦需要在坚守家园的责任感和追逐个人光芒的渴望之间做出抉择。 第三部分:回声与重建(2000年代中期至今) 时间快进至新世纪,钢铁厂最终关闭,留下的只有巨大的空壳和成片的棕色土地。曾经的荣耀化为对未来的沉重负担。小镇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身份危机——“我们是谁,如果不再是工人?” 林川,如今已是中年人,他放弃了揭露旧案的执念,转而投身于利用自己对工业废弃地的了解,尝试进行生态修复和旧厂房的艺术改造。他的转变是痛苦的,象征着一种放下历史包袱、面向未来的艰难和解。 苏晴则将医院打造成了社区互助中心,她发现,在物质匮乏之后,人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连接和身份的重建。她开始组织老年人成立合唱团,用歌声填补巨大的空洞。 林悦和方哲的爱情故事也经历了考验。当林悦的事业达到顶峰时,她发现外在的成功并不能弥补内心对故土的疏离感。她最终选择回归“铁锈湾”,利用她的艺术影响力,将那些被遗忘的工人肖像和废弃景观转化为具有强大冲击力的公共艺术项目,试图唤醒沉睡的社区意识。 主题与风格: 《时间的织锦》探讨了“记忆的重量”与“重生的韧性”。小说结构精密,叙事视角在多个人物间流畅切换,尤其擅长捕捉细节中蕴含的巨大情感张力:比如一块生锈的工具、一首被遗忘的歌曲、以及工厂大门上被风化的标语。 作者以冷静、克制的笔触,描绘了工业文明的兴衰周期,以及在巨大变迁面前,普通人如何依靠情感的纽带、不屈的生命力,以及对“家”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完成了一场漫长而寂静的自救。这部作品是对所有在时代转折点上挣扎前行的人们的深刻致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建


  民國44年出生於臺中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教師,現已退休。目前專事寫作,作品(含散文、小說、新詩、時事評論等)曾發表於各大報刊。

  曾以本名及多個筆名撰寫《聯合報副刊》「新聞眉批」三百餘則,並獲《聯合報副刊》「全民寫作」、「悠遊小說林」、「我的記憶文學」、「我的………」徵文入選。

  曾獲第九屆中縣文學獎(散文獎)優勝。第十屆中縣文學獎首獎(洪醒夫小說獎)。99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教師組短篇小說佳作。

图书目录

代序/我的文青夢

★輯一 憶雙親

父親來看我
背影
闔眼
母親病了
拔河
離世之後
同袍之愛
舅舅
那段「窮開心」的日子
說不出的快活
那一晚我許下心願
找一個出口

★輯二 生活感懷

照片
那一張魯迅的臉
難忘的水餃大會
我的家教學生
上一代的浴室歌星
記一段純真美好
經師出高徒
愛的教育行不行?
同學阿祥
找對象如同買屋
學賣菜,賺零用錢
瘋狂車迷,三歲半!
臨食而懼
邪靈入侵?
蝦子與蚯蚓
正義猶存
讀書的減法
哇,喉嚨有魚刺啦!
新生
和陌生人打招呼
以創作實現夢想
指尖相聚─難忘同學會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
人間無事人
三輪車,跑得快
好夢成真
老兵不死
忘我
我要為我歌唱
我家也有放映室
我得獎了?
感謝有你─「我與中華日報」
初老
花博賞蘭,今年春天特別美
品德比知識重要
風箏的聯想
做年糕的童年往事
從租書、買書到借書
終究要離開
童年的補品
傷悼
營養齊全的偏食
覆巢之後
邊老頭與他的麵疙瘩
爆米香
買菜
從副刊迷到投稿者
鴻鵠高飛
不戰而屈人之兵─讀〈戰士,乾杯!〉
《行走的樹》讀後
植物園情牽一生
單車落鏈記
那一段小說選播的日子
最好的是現金
換,換,換!

★輯三 台灣行腳

後花園
夫妻樹
秋日登山
山頂早餐
山頂風光
美麗桃花源
再遊中興新村
暢遊林間
森林之歌
曲巷幽幽
幽幽窄巷
走在鄉間小路
一丈紅
谷關行腳
大佛無語
古寺藻井
藍天碧水好風光
故地重遊
溼地風光
看海水,吃海水
小葉欖仁
淡水一景
侵門踏戶的老榕
禪寺今昔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458660
  • 叢書系列:釀文學
  • 規格:平裝 / 284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代序

我的文青夢


  一九七○年代我念高中,當時的核心價值就是科學救國,據說五四以來一向如此,我亦不能免俗,跟著「賽先生」一塊兒走!

  經過聯考一番廝殺,入了台北公費大學,以後要為人師表。

  開學不久,聽到一個令我跌破眼鏡的消息:系裡一個剛畢業的學長出書了,出的是他的「小說集」,而且大賣。(理學院的學生跨界到文學領域,怎不令人跌破眼鏡?)

  這本小說我翻來覆去的看了好幾回,總有一些似曾相識的感覺。我想到了,那是我中小學「偷看」閒書或聽中廣「小說選播」時的一種慵懶又閒適的感覺。

  我想找回那種感覺,下了課搭公車去重慶南路書店流連,針對當紅的小說、散文猛啃,一陣生吞活剝下來,脖頸痠了、雙腿麻了,才依依不捨離開。當時買一本閒書的費用,可吃上五六碗牛肉麵。因此窮學生只能在書局前罰站,過過乾癮。當年書局的硬體設備和如今的誠品實在無法相提並論。

  有時下了課,書本一丟,就到學校樂群堂或校外各藝文場所比方說實踐堂、中山堂、洪建全文教基金會、我們咖啡屋……,四處趕場,為的是一睹作家丰采。也讓我見到不少偶像:《小太陽》林良,溫文儒雅,文如其人;《螢窗小語》劉墉,字正腔圓,字字珠璣,幽默風趣;《地毯的那一端》曉風,斯文有禮,嫻靜優雅。其後才知,她化名桑科、可叵寫些嘻笑怒罵文章,針砭時事,使我這中南部上來的鄉巴佬大開眼界,原來台北果然臥虎藏龍。

  牯嶺街、光華商場的舊書攤尋寶,更是耽誤了我不少課業,常常考試在即,我還一派瀟灑閱讀閒書,如此「玩物喪志」,成績還能低空掠過,好友都為我捏把冷汗!

  文章讀多了,手就癢,也想東施效顰。於是,正襟危坐「爬格子」。然而下場卻是,除了校內刊物偶獲青睞,登個一篇兩篇,校外報刊、雜誌全軍覆沒。

  一次下午實驗課,拖到皓月當空時分才結束,我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宿舍,只想先沖個涼,豈知室友對著公共浴室大吼:某某時報寄稿費來啦!這下糟了,眾兄弟們全聽見啦。結果哪是稿費,根本就是退稿。室友一派無知:「看你平時退稿都是厚厚一疊,這次就薄薄一封,不是稿費是啥?」我搥胸頓足:「唉呀,這次投的是新詩,當然薄薄一張,若真是稿費,那也是寄匯票,我得拿印章跟舍監領取才是。」

  我發現我說了半天,他們還是鴨子聽雷。不過唯一聽懂的是:不是稿費,是作品被我「搞廢」了!出了這次糗,我更想快速獲知投稿秘訣(當時我以為有此秘方),以一雪前恥。於是就參加了一個校內社團: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師大分會。

  無奈計畫趕不上變化,社團成員連我一共才三人。社長是文學院典型的文青,評論王禎和的〈嫁粧一牛車〉,鞭辟入裡又深入淺出,唬得我這二愣子佩服得五體投地。原來小說情節、佈局有一定難度,加上適當的隱喻來烘托主題,再者結局要留有餘韻讓讀者細細品味……種種細節,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交代清楚,要完成一篇像樣的小說,得有些天分才行。

  眼看學期中了,成員仍是小貓兩三隻,不得已被迫解散。雖然我才參加兩次活動,仍獲益不少。後來發現,這些文藝青年,高中時期即有一個早慧的頭腦,大多編過校刊,中小學時中外名著多半已大大方方讀畢(毋須如我用偷窺的方式)。對人世間的愛恨情仇,了解深刻。外表還是孩子,骨子裡卻是老江湖。從近年舉辦的台積電文學獎略可窺知一二。他們畢生職志,就是刻畫人生百態,不但娛樂自己,也娛樂他人。他們對自己未來前途,只求溫飽,精神生活過得充實才是人生最大目標。但是直到我上了年紀從學校退休之後才知,國家中央研究院不僅網羅科學人才,裡面的研究員也有專門研究小說的。

  不斷的退稿,更激起我的鬥志。我發現寫文章不同於口說,還是得適時加入一些文言、成語或修飾語,才能顯出文章的質感。既然社團流產,何不自己自修。於是我將一些老作家的名作,只要是不熟悉的形容詞、成語乃至詰屈聱牙的字詞,都抄錄在筆記本裡,包括「攛掇」、「黑魆魆」、「日薄崦嵫」、「囝仔」、「一綹青絲」、「一爿店」、「蘸墨」、「攖其鋒」、「貽累」、「閭巷」……,太多了,寫滿一本厚厚的筆記。抄起來聲勢浩大,自覺學富五車。然而要將它融入自己的文章裡,卻是難上加難。戰戰兢兢寫了幾篇,卻只夠格刊載在地方小報學生習作版,寄來的稿費是郵票而非現金,大概叫我用這些郵票再接再厲。

  一晃眼大學畢業,文青夢也醒。當不了作家,作個純欣賞的讀者,看作家在台上將其才華盡情揮灑,不也是一種享受。

  接著進入學校教書,有餘錢買閒書,我常以二折、三折、五折的價格,買了許多風漬書,全是現代小說、散文。吾家藏書已然汗牛充棟,眼看就要壓垮書櫃,經過老妻的抗議,才知所收斂。

  讀了人家作品,投稿的癮頭又來。然而每天教書和一群偏激的青少年搏感情,忙得昏天暗地,哪有閒暇舞文弄墨?後來我想寫些短小精悍的篇章可能較不費時間。

  這時一家報紙副刊正開闢一個新專欄:〈新聞眉批〉,金聖不嘆主編,稿酬從優。想當然耳,文章要有金聖嘆臨刑遺言:「豆腐乾與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的幽默豪邁與灑脫不羈。說來也巧,我在圖書館找到一部朱介凡主編的「中國各地方諺語大全」之類的書籍。裡面的內容,似可融入每天發生的光怪陸離的新聞裡,只要將這些諺語適切融入,也有「火腿味」!多方嘗試後,終獲金聖不嘆賞識,錄用三百餘則。

  那幾年埋首寫作,也得到正面回饋,信心倍增,幾乎衝擊到正規教課,學生小考,我在監考,滿腦子眉批點子逼得我也跟學生一起奮筆疾書。

  短小精悍的篇章寫出興味,跟著膽子也大了起來。從一千字、兩千字到五千字都有,偶獲大報青睞,不過大多在小報之間泅泳。撇開大小報不談,單單文章變成鉛字的那份走路有風和自我感覺良好,就好比郭靖練成降龍十八掌一樣,有股從內心裡笑出來的快樂感覺。

  一次在谷歌隨意鍵入自己姓名,任意搜尋,竟發覺我兩年前在地方報紙的一篇文章,被一位不知名的雅士存放在她的部落格裡,想必此文有感動到她。其實最受感動的人是我自己。

  過去一直以為文章在小報發表,只是滿足我的發表慾而已,沒人會看的。其實錯了,天涯海角仍蘊藏著與我頻率相近的知音。經過這段時間筆耕,忽然領悟寫作的報酬和你文章公開讓眾人閱讀的價值不是等值的,它絕對高出稿費許多。因為寫作不但對自己可療傷止痛,對旁人也有精神上的撫慰作用。有時你捻斷數根鬚寫就的一篇文章,是會影響許多人的價值觀的。

  退休後我最感興趣還是想瞭解文壇動態。當然,寫作這一癖好絕不缺席。因它可以把內心的欲求與不滿昇華。如今是電腦時代,不能在紙上爬格子,要在電腦上用新注音敲打鍵盤,ㄣㄥ不分的我或自小讀的白字,如今一一現形,隨時還得在電腦旁擺一本注音字典伺候著。久了,ㄕㄙ有兩種,絕錯不了。現在寫作直接在Word檔上修改,稿子寄送,「一指神功」搞定。至於退稿,也毋須癡癡地等,有家報社副刊快到半小時即退,不過退得太快,少了自我編織成功達陣的時間,等待錄用的好消息霎時破滅,好像也挺不浪漫的。妻說:「等得望穿秋水也怨;不叫你等也怨。唉,你還真難伺候!」

  那日在圖書館學習網際網路,一人一台電腦,名師指導。學員當中,一位頭髮已禿的男子說起有個網站,可直接下載小說來看,完全免費。原來年輕時在書局罰站偷瞄一兩頁的小說,如今全在眼前,應有盡有,不怕你看,就怕看得你眼珠子會掉出來。

  上回妻抗議家中快給閒書淹沒,我就知所節制不再購書了。電腦裡閒書多到已看不完,出版社出的新書,各地大小圖書館均有,讀者可在網上預約,不出一週電腦就會自動通知,請你到預約的圖書館取書,尤其純文學的書,一本本像剛出爐的麵包,還有油墨香味。我跟妻說,年輕人都不借這些書了,由此可見純文學的式微。

  近十年以來,網路蓬勃發展,先有部落格,後有臉書,之後智慧型手機當道,年輕人都成了低頭族,網路裡的文章千奇百怪,純文學的書全都滯銷,因此出版社視純文學為毒蛇猛獸。

  實在是時代變了,作者比讀者多,許多報紙把文學副刊也刪了。讀者到哪去了?很多變成作者了,他們轉往部落格、臉書、PTT隨時發表意見,即使文筆簡陋、立論偏頗、毫無文采,仍是有一堆喊「讚」的死忠粉絲,作其後盾。他們永遠不知甚麼叫退稿的痛苦,也不知整日望穿秋水期待文字見報,宛如「等待果陀」般的那種癡心妄想。曾有位小作家慨言,從報社通知作品錄用到刊出,最長紀錄是一年兩個月。

  這些年來,台北的藝文活動,朝氣蓬勃;較之三十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女兒在台北讀書、工作,愛上了這個城市在假日所舉辦的豐盛藝文活動。她也知道老爸同她有相同僻好,就慫恿一直窩居中部的我,何不舉家搬遷台北。可是「天龍國」的房價高過東京,直逼倫敦,我還是假日搭國光號北上過過乾癮就好。巧的是,女兒參加的藝文活動,近年和我有了一個連結。

  大學時勉強從生活費擠出一本閒書的錢來,在重慶南路狠下心來買了白先勇的《台北人》,晨鐘版。書上我用紅筆塗滿喜歡的字句,像在準備考試讀一本教科書一般。女兒看了好奇,北上讀書時順道帶了去。那日在台北,她竟聽到白先勇本人的演講,散場時,女兒把書遞給白先勇簽名,白先勇當場驚訝起來,因為晨鐘版是《台北人》的原版本,女兒拿了一個骨董來。我聽女兒的敘述,才驚覺我青春時期的文藝時代早已飄揚遠去,我的偶像已是個年過七旬的老者。

  一次,由王文興教授故居改建的「紀州庵文學森林」,聘請《小太陽》作者林良及其女兒瑋瑋演講,我很想再去回味年輕時的文藝氛圍,立即網路報名,卻已額滿。未料林良親子之愛的筆鋒跨入另一世代,仍屹立不搖,顯然永恆的親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是亙古不變的。

  另一次「紀州庵」的演講座談會,講題是「文學獎現況、困境與出路」,與談者多為青壯派文青。由於時間是晚上,聽完演講再趕回台中,已是深夜,故先預訂好南海路教師會館,當天中午即抵,稍事休息後,就搭公車前往重慶南路,我想起大學時一大半的時間都在這條路上數不清的書局裡或站或蹲啃書,那真是一段年輕又無憂無慮的日子,沒有家累,對未來毫無牽掛,全心全意汲取文學養份。

  一晃四十年過去了,許多書局難以抵擋電子媒體凌厲的攻勢,紛紛打烊,真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那種由華麗轉為蒼涼的感覺,內心真是不勝唏噓。

  我還記得唯一一次在建宏書局看的不是文學叢書,而是國小六年級的參考書。那天用完晚餐,準備趕著去上晚間的家教課─一個鬼靈精怪的小男生。家長希望兒子能考取私立明星國中,我得趕緊把當天要上的國語和社會習作標準答案記清楚,到時才不致開天窗。沒想到重慶南路兩旁書店似兩條並行的長龍,不但是我的精神食糧,也使我大學時期的物質生活不虞匱乏。

  已近黃昏,簡便用餐後,搭車轉往南海路下車。我和妻轉入與重慶南路平行的小巷─牯嶺街,昔日舊書攤已消逝無蹤,往昔汗牛充棟的屋宇已成追憶。只見沿路都蓋起了電梯大廈,一坪動輒百萬起跳。一直走到街底,左轉同安街,「紀州庵」到了,它是新世代談文論藝的好地方。五位主講者,都醉心於文學,說話神采飛揚,針對一個主題,他們凝神貫注說出一番道理來,彼此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一場君子之爭,台下觀眾不禁暗自喝采,原來深入文學肌理,才知其工程也如牯嶺街的大廈一樣,而其精神層面的價值,誰能說它不也是一坪百萬起跳呢?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情感冲击是深层且持久的,它并非那种读完后会大哭一场的“情绪爆发型”作品,而更像是一次缓慢的“精神洗礼”。它没有设置那种戏剧性的高潮迭起,所有的冲突都内化于人物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眼神之中。这种内在的张力,反而比外放的冲突更具穿透力。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放下书,陷入长久的沉思,脑海中不断回放着刚才描绘的某个意象——也许是一把旧椅子,也许是一束午后的光。作者对于“失去”和“怀念”的刻画尤其到位,他让我们理解到,有些东西的逝去,并非终结,而是以另一种更深刻、更难以磨灭的方式,融入了我们生命的底色。这是一种极富同理心的写作,它让你感觉到,你所经历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孤独和挣扎,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温柔地接纳了。这绝对是一本需要用心去“感受”而非仅仅“阅读”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巧,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小说叙事线性展开的刻板印象。它像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视角,甚至是通过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事件,最终汇聚成一个完整而令人震撼的图景。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初期会让人感觉有些挑战性,需要读者主动去搭建故事的脉络,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惊喜。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在于,即便是最跳跃的场景转换,其间的逻辑链条也始终是严丝合缝的,充满了精妙的暗示和呼应。我特别喜欢它对环境细节的描绘,那些建筑的质感、光线的变化、甚至空气中的气味,都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和烘托人物心境的关键元素。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更像是在“构建一个世界”,一个逻辑自洽、情绪饱满的文学空间。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读者需要不断地进行意义的重构和连接,最终拼凑出的成品,会因为自己的参与而显得格外珍贵和独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像一首流淌的诗,每一个段落都充满了细腻入微的观察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有着一双能看透人心最柔软角落的眼睛,笔触轻柔却极富力量,勾勒出的场景,无论是宏大的背景还是微小的物件,都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疾不徐的节奏感,它不急于抛出结论,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沉浸在角色的内心世界里,体验那种缓慢发酵的情感。那种在日常琐碎中捕捉到不凡光芒的描写手法,让人读完后,会下意识地重新审视自己身边那些被忽略的瞬间。它探讨的议题,比如时间、记忆的碎片化,以及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迷失与坚守,都处理得极其到位,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完全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环境的烘托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读完后,心里留下的是一种悠长而复杂的余韵,像是品尝了一口醇厚的茶,回味无穷,让人忍不住想去重读那些曾经略过的句子,去捕捉那些可能遗漏的深意。那种对人性和情感复杂性的捕捉能力,实属罕见,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存在感”这一主题近乎偏执的探讨。它似乎在不断地追问:我们如何定义自己的真实?那些被社会标签化、被习惯所掩盖的“自我”究竟在哪里?书中的人物形象都带着一种深刻的疏离感,他们似乎游离在主流生活之外,努力地与周遭环境、与自己的过去达成某种和解,却往往徒劳无功。这种疏离感并非是悲观主义的展现,而是一种深刻的清醒,它迫使读者去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必需品”是否真的必要。我感觉作者在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视角,冷静地剖析着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困境——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内核的稳定。这种对现代性反思的力度是巨大的,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安慰,而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你直面自身在广袤宇宙中的渺小与珍贵。读罢,那种“活着”的重量感,被前所未有地清晰地感知到了。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是极其考究和富有音乐性的。它绝非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而是那种精准、克制,却又在不经意间爆发出巨大能量的“硬核”美学。作者对汉语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词汇,描绘出最复杂的情感状态,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在处理人物内心独白时,语言的张力被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思考的自然流动性,又避免了冗余和拖沓。我甚至会因为某个句子结构的美感而停下来,反复诵读几遍。这种对语言本身的尊重和打磨,使得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仅是思想的载体,本身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证明了,优秀的作品,其文字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是值得被珍藏和细细品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