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薪傳:臺灣的英美文學研究(2001-2022)

文學薪傳:臺灣的英美文學研究(2001-202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振興
图书标签:
  • 臺灣文學
  • 英美文學
  • 文學研究
  • 學術專著
  • 文化研究
  • 臺灣研究
  • 文學史
  • 比較文學
  • 21世紀文學
  • 文學批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台灣近二十年來有關英美文學學術思潮的重要專書,追溯2001年至2022年這段時間有關臺灣英美文學研究的書目和文學發展的評析,內容涵蓋英美文學的前沿研究和最新的學術思潮脈動,同時也針對各時期和各領域的英美文學研究進行趨勢探索,並爬梳其理路與發展特色。為了回顧過去、了解現況、擘劃未來,特邀學界重要的專家執筆,從不同時期的研究議題和理論方向切入,讓讀者一窺英美文學各時期的研究近況。整體而言,其縱切面與橫切面的總檢討,不但具歷史的深度和廣度,也提供各個領域的文學與文化綜述、批判與反思,深具學術價值。本書是一本老中青三代學者共同的研究成果展現,凸顯英美文學各時期最新的研究取徑和文學動勢,適時地提供未來教學和學術研究社群的重要參考指標。
書名:臺灣的文學地景變遷:戰後至當代小說的探索與展望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了自戰後迄今,臺灣小說在思想脈絡、敘事策略與社會關懷上的深刻轉變與持續發展。它不僅是一部文學史的梳理,更是一幅描繪時代精神與文化韌性的立體畫卷。全書聚焦於臺灣小說如何回應內在的身份焦慮與外在的全球化衝擊,展現出極為豐富且多層次的文學地景。 第一部:戰後餘緒與現代主義的迴響(約 1945-1970 年代初) 本部分回溯戰後初期臺灣文學的艱難處境,探討在政治高壓與文化斷裂下,作家們如何尋找發聲的途徑。重點考察了從大陸遷臺的作家群體與在臺本土作家的交織影響。 鄉土文學的萌芽與掙扎: 分析早期作家如何透過對臺灣農村和社會底層的描摹,試圖重建失落的文化認同。探討早期現實主義的局限性,及其在時代氛圍下的隱晦表達。 現代主義的引介與在地化: 深入研究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如意識流、象徵主義)在臺灣文壇的接收與轉化過程。探討如「純文學」論戰的意義,及其對文學語言邊界擴展的貢獻。此階段的作品往往在形式上追求突破,精神上則承載著對歷史創傷的沉澱。 第二部:鄉土文學的復甦與社會批判的深化(約 1970 年代中後期至 1980 年代) 這是臺灣文學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隨著社會氛圍的鬆動,文學開始更直接地面對社會結構性問題。 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 仔細梳理「現代主義」與「鄉土文學」之間的論辯,分析這場爭論實質上是關於文學應如何處理臺灣社會現實的深層對話。探討如黃春明、王拓等作家如何將筆觸深入到被邊緣化的群體。 族群書寫的崛起: 關注原住民文學和客家文學在這一時期的初步確立。探討這些文學如何挑戰主流敘事,揭示歷史遺留的壓迫與文化主體性的追尋。作品風格轉向粗礪、充滿生命力的現實描寫。 戰後世代作家的確立: 分析如余光中、白先勇等人在不同時期對古典美學的繼承與創新,以及他們如何透過精緻的敘事技巧捕捉現代人的疏離感。 第三部:解嚴前後的解放與多元化趨勢(約 198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 政治的解嚴為文學創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體現在主題的廣泛開拓和敘事實驗的激增。 女性書寫的爆發: 專章探討女性作家群體如何透過個人化的經驗,挑戰父權社會的規範。從身體書寫到自我意識的覺醒,女性文學成為推動文學轉型的強大動力。 城市文學與後現代的迷思: 研究隨著都市化進程,小說主題如何從鄉村轉向都市的疏離、消費主義的異化。探討後現代手法在臺灣文壇的滲透,如拼貼、戲仿與對宏大敘事的解構。 歷史的重訪與記憶的重構: 探討小說家如何重新審視「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歷史禁區。小說不再只是記錄歷史,而是通過虛構建構多重歷史的可能性,強調記憶的主觀性與流動性。 第四部:全球化時代的文學新貌(約 2000 年代至今) 進入新世紀,臺灣文學面臨更複雜的全球化挑戰,同時也展現出更為開放和跨界的特質。 身份政治與邊緣主體: 分析新一代作家如何更精微地處理「臺灣人」的身份認同,不再將其視為單一命題,而是融入性別、階級、地域、族群等多重光譜。探討移民文學與跨國經驗的書寫。 類型文學的融合與提升: 考察科幻、推理、魔幻寫實等類型小說在臺灣文壇的地位提升。分析這些看似通俗的文學形式如何承載嚴肅的社會批判與哲學思辨。 數位時代的敘事革新: 探討網路文化、即時通訊對小說語言和節奏的影響。分析作家如何應對短篇、碎片化閱讀的趨勢,並在長篇敘事中保持其結構的完整性與深度。 文學的國際連結: 評估臺灣小說在亞洲及歐美文壇的能見度,分析其成功輸出背後的文化特質與普世價值。 總結與展望 本書最後總結了臺灣小說在過去數十年中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與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它揭示了臺灣文學始終處於一場未完成的、關於「我是誰」的持續對話之中。未來的臺灣小說,預期將在社會變遷的劇烈震盪中,繼續尋求語言的極限,並深化其對人類處境的洞察。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具備批判性的視野,以理解這片土地上文學創作的波瀾壯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振興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系主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理事長,以及 Tamkang Review 和《英美文學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學理論、史耐德研究、全球暖化論述、生態文學和醫療人文研究。論文發表於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Neohelicon、《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歐美研究》等國內外期刊。主要著作有 Gary Snyder, Nature and Ecological Communication,以及《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榮獲第八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主編《生態文學概論》、Key Readings in Ecocriticism (合編)等。

图书目录

單德興  序言一  i
馮品佳  序言三  iii
蔡振興  導言:臺灣英美文學研究(2001-2022)  1
1.劉雅詩  臺灣英國中古世紀文學研究回顧(2001-2022)  27
2.王儀君  臺灣的英國文藝復興與十七世紀研究回顧(2001-2022)  53
3.黃柏源  星圖指南:十八世紀英美文學在臺灣的發展(2001-2022)  101
4.陳重仁 十九世紀英國文學研究在臺灣(2001-2022):回顧與展望  151
5.廖培真  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英國文學研究  185
6.林玉珍  專精、多元、全球化:臺灣愛爾蘭文學研究(2001-2022)  221
7.李欣穎  臺灣「二十世紀以來的美國文學」研究回顧(2001-2022)  255
8.李翠玉  複音‧離散‧跨界:英美弱勢族裔與新英文文學  281
作者簡介  319
跋  323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93525
  • 叢書系列:西洋文學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言
 
  一、 英國文學
 
  從歷史分期的角度來看,英國文學概略分為:(1)古英文時期;(2)中古英文時期;(3)文藝復興時期;(4)新古典主義;(5)浪漫主義;(6)維多利亞時期;(7)現代主義等。傳統而言,古英文文學包括幾個重要的手抄本:《埃克塞特書》(The Exeter Book)、《維爾伽利書》(The Vercelli Book)、《貝爾武夫手抄本》(The Beowulf Manuscript)和《朱紐斯手稿》(The Junius Manuscript)。這主要是因為古英文的幾個重要作品均來自這些手抄本。《埃克塞特書》收錄了〈流浪者〉(“The Wonderer”)和〈航海者〉(“The Seafarer”)等重要作品。《維爾伽利書》收錄〈十字架之夢〉(“The Dream of the Rood”)和其他聖經題材講道作品。《朱紐斯手稿》收錄有關聖經題材的故事,例如〈創世紀〉、〈出埃及記〉和〈但以理書〉等。《貝爾武夫手抄本》則收錄《貝爾武夫》(Beowulf)和《友弟德傳》(Judith)等故事。修道士兼學者比德(Bede the Venerable)的《英吉利教會史》(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收錄了〈卡德蒙的讚美詩〉(“Caedmon’s Hymn”)的重要故事。從文類發展的角度來看,《貝爾武夫》可謂是古英文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作。《貝爾武夫》是一部史詩,寫於西元八世紀初。根據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約翰‧萊蘭茲圖書館(John Rylands Library)的手抄本和手抄本中二種不同的筆跡,批評家認為《貝爾武夫》是由兩位教會抄寫員共同完成的。雖然貝爾武夫不是英國人,但他與英國人的祖先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有關,所以這個故事也順理成章地公認為是「用〔古〕英文撰寫的最古老的偉大長詩」(“the oldest of the great long poem written in [old] English”)
 
  二、 美國文學
 
  美國文學始於哥倫布發現美洲。由於政治、宗教和社會等因素,歐洲人(包括法國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愛爾蘭人、英國人等)逐漸向新大陸移民。早期美國文學的主要特色離不開「清教思想」(Puritanism)的影響。到了美國獨立戰爭(1775-83),英軍敗北,美國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文學主要表現於「國家認同」的主題。歐文(Washington Irving)著名的短篇故事〈李伯大夢〉(“Rip Van Winkle”)就具備這種雙重獨立的主題:個人上,李伯(Rip)不再受制於其妻子(Dame Van Winkle)的管束;政治上,李伯夢醒時分,國家業已改朝換代,即美國已脫離英國的統治。美國超越主義作家愛默生(Ralph W. Emerson)所撰寫的〈美國學人〉(“The American Scholar”)則可視為一篇重要的「文化獨立」(cultural independence)宣言,預示「新」時代的來臨。美國文學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1)殖民時期文學;(2)啟蒙運動時期;(3)浪漫主義時期;(4)寫實主義時期;(5)自然主義時期;(6)現代主義時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充实”与“启发”。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合上就遗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会促使人反复咀嚼、不断反思的深度文本。书中引用的案例和讨论的观点,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延展性,让我对自己未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产生了全新的思考。特别是那些被作者深入剖析的、但鲜为人知的研究个案,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整本书洋溢着一种对学术探索的纯粹热情和对知识传承的庄重责任感,这种精神气质通过文字的力量感染着读者。它不仅仅是一份关于过去二十年研究的记录,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学术“路线图”,指引着我们思考文学研究在当前语境下应有的姿态和方向。

评分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研究热点转换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敏锐的时代感。二十年间,世界范围内的文学批评思潮风起云涌,从后殖民到酷儿理论,再到新兴的人文科学视角,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岛内的研究者。这本书没有将这些影响视为被动的接受,而是着重分析了台湾学者如何“本土化”这些外来理论,使其与自身的文化语境产生有效的互动和共鸣。这种“在地化”的努力,是全书最闪光的亮点之一。阅读这些章节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挣扎与创新并存的学术张力。每一次理论的引入、每一次研究焦点的转移,都像是台湾社会思潮变迁的一个侧影。作者的笔触极其精炼,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位重要学者的学术转向,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技巧,实在高明。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有辨识度,它不像某些纯粹的学术论著那样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反而保持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流畅和美感。读起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食枯燥的理论,而是在与一位深谙文学精髓的智者进行一场高层次的对话。作者在阐述复杂的理论框架时,总能找到恰到好处的类比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佐证,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却丝毫不牺牲其思想的深刻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研究流派交替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然和克制,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各种观点的优劣与发展趋势。这种冷静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对我这个长期关注文学理论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点,让我能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过去二十年台湾学术界的努力与成就,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僵硬地推进,而是巧妙地设置了若干个核心议题作为章节的枢纽,然后在这些枢纽下,展开对具体研究成果的探讨。这种围绕主题而非年代的组织方式,使得不同时间段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下进行对比和对话,极大地提升了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翻译伦理”与“本土身份构建”的专题讨论,作者将二者放在一个连续的谱系中考察,揭示了翻译行为本身是如何成为一种政治和文化实践的。这种结构上的巧思,让整本书读起来犹如一盘精妙的棋局,每一步推进都充满了逻辑的严密性与艺术的美感。对于希望快速掌握台湾英美文学研究核心图景的读者而言,这种清晰的结构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厚度。我最初接触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心里就泛起一阵涟漪,毕竟“薪传”二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对未来的期许。阅读完前几章后,我发现作者对于台湾英美文学研究领域的梳理和梳理,简直称得上是匠心独运。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献和研究成果,而是深入挖掘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台湾学界如何与全球的文学思潮进行对话、碰撞,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谱系。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带领我穿越了二十多年的时光隧道,亲眼见证了那些重要的学术转折点。特别是对于某些关键议题的探讨,作者的论述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对个案的精妙剖析,读来酣畅淋漓,令人不禁拍案叫绝。这种对学术脉络的精准把握和深度挖掘,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综述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研究史的“编年史”,充满了知性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