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祕密行動

香港祕密行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威利修
图书标签:
  • 香港
  • 动作
  • 冒险
  • 谍战
  • 犯罪
  • 悬疑
  • 特工
  • 秘密
  • 反转
  • 剧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寧願徒勞無功     決不無動於衷
不信青春喚不回    不容青史盡成灰
 
  二〇一九至二〇二〇,中共強推逃犯修訂條例,抵觸香港原有法律和自由,引發普遍的抵抗,也徹底改變這座城的未來與面貌。不少投入參與其中,表現勇武的,事後逃亡海外。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書中十個訪問紀錄,就是從十位流亡者的角度,分頭述說這同一個故事。
 
  他們就如你我,有著青春與哀愁,有著傷春與悲秋;他們上班,他們上學,他們吃喝,他們反撲;走過一樣的街頭,面對時代的鴻溝。有人沉默,有人發聲;有人繞路,有人殉道;有人信奉留得青山在,有人豈因禍福避趨之。
 
  作者自二〇二〇年起,與台灣抗爭者組織合作,花上一年多時間,深度採訪多名海外流亡的勇武抗爭者,將其成長與經歷,寫成故事性報導《香港祕密行動》。透過過百小時的訪談,勾勒出一代香港民族的青春謳歌,與他們以死相搏的氣宇與血汗。
 
  楊的團隊計劃將文章結集成書,期間台灣成員多次受不明人士滋擾及恐嚇,對方揚言如出版此書,將直接對其家人不利,部分團員因恐懼而退出。最後受助於已故香港作家李怡先生之引薦,《香港祕密行動》終在二〇二二年六月,先由日本草思社(Soshisha Publishing Co.)出版日文譯本;同年七月再由台灣獨眼科技傳媒,出版華文硬皮精裝版;二〇二二年底,部分英譯章節,收錄於英國言論自由期刊《查禁目錄》(Index on Censorship)中;二〇二三年十二月,由台灣一八四一出版社推出平裝版。 
 
  作為首部香港民族抗爭的口述歷史,《香》書一出版便立刻引發關注。作家顏純鈎將此書評為「二十年來看到最好的一本有關香港的書,沒有之一⋯⋯為香港人的抗爭歷史,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抗爭者「攬炒巴」劉祖迪認為「《香》背後面對的出版困難與解決之道,彷彿告訴香港民族該如何走下去」;但同時,該書亦被香港親共媒體與政黨多番譴責,指違犯國安法,作者故意匿名以逃避刑責,並高調向國安公處舉報此書。面對各種譴責,作者的正式回應為:「係咩?碰!」
 
各界評論(按筆畫順序排列) 
 
  「楊威利修充分利用其香港話母語(一種具香港特有詞彙和表達方式的粵語),時而與受訪的勇武爭論,時而傾聽他們的真實意圖。」——(日本)《朝日新聞》(The Asahi Shimbun) 
 
  「作者希望紀錄勇武者故事。但其押下風險注碼之高,已是無法再高的程度。」——(英國)《查禁目錄》(index on censorship) 
 
  「震撼大作!」—— 孔德維(歷史及宗教研究學者) 
                                                                                      
  「我身邊好友是勇武,很淸楚她身心所作的犧牲為多少。所以我仍與香港站一起,希望這些勇武故事的勇氣,能影響台灣人與日本人。」—— 平野雨龍(日本模特兒,社運人士) 
                                                                              
  「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將青年們果敢參加那埸『敗戰』的青春群像,活生生地、真性情地表現了出來,看得我的心都痛起來。」—— 坂井臣之助(日本自由記者) 
                                                                                          
  「楊威利修以筆桿作為武器,透過他的文字,也讓我們看見那些在第一線的戰士脫下面罩後,除了憤怒,還有害怕、徬徨、喜悅、悲傷等⋯⋯紀錄與紀念港人這幾年的革命歷程,更是讓台灣人有機會貼近香港第一線的愛恨情仇。」—— 林昶佐 (台灣立法委員,閃靈樂團主唱)                                                              
 
  「描述了抗爭過程的見聞、控訴著政權暴力的橫蠻、也見證手足們為義受苦的艱困⋯⋯這本口述歷史中,看到一個同類著作罕有的主題:也就是愛情。」—— 徐承恩 (作家,歷史學者) 
 
  「(書中)有幾位一看就知道是老熟人了⋯⋯誠意推薦這部書,不只是一個記錄,還能帶給你堅持下去的勇氣。」—— 梁頌恆(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前香港民族陣綫發言人) 
 
  「沒有刻意保護勇武形象,如實記錄的故事更引發起思考。」—— 湯偉雄(抗爭者「赴湯」) 
 
  「二〇一九年勇武抗爭的唯一口述歷史作品。自己歷史自己寫,最能有效對抗政權以無限資源熟手捏造偽歷史⋯⋯《香港祕密行動》的成書和出版,有非常意義。 」——練乙錚(經濟學教授,時事評論員) 
 
  「印象最深刻之處,反而是訪問行文中與後記所折射出的作者性格 ——楊威利修那謙卑、不屈不撓,以匠心啄磨的個人特質⋯⋯《香》背後面對的出版困難與解決之道,彷彿告訴香港民族該如何走下去。」—— 劉祖迪(抗爭者「攬炒巴」,〈棱角〉執行總監) 
 
  「少有勇武的第一手資料。《香港祕密行動》猶如補回一塊重要砌圖。」——黎國泳(前香港區議員) 
 
  「二十年來看到最好的一本有關香港的書,沒有之一。正常的社會條件下,這本書有資格榮獲香港電台的十本好書和市政局文學雙年獎,現在當然是奢望了⋯⋯他為香港人的抗爭歷史,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 顏純鈎(作家)
《星际漂流者: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回响》 简介 本书并非关于香港的任何行动、秘密或历史的叙述。它是一部宏大、深邃的科幻史诗,横跨数个世纪与星系,探讨了文明的兴衰、认知的边界以及宇宙中永恒的孤独。 《星际漂流者: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回响》讲述了银河纪元 402 年,人类文明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熵变灾难”。这场灾难并非来自外星入侵,而是源于人类对“超维计算”的过度依赖,导致整个社会结构和信息载体开始缓慢、不可逆转地解体。面对文明的灯火即将熄灭,一支由顶尖科学家、哲学家和流亡者组成的“方舟计划”团队,秘密启动了代号为“奥德赛”的逃亡任务。 他们的目标,是寻找一个古老的传说——位于遥远仙女座星系边缘的“源点行星”。传说中,那里是宇宙中第一个高等文明——“亚特兰蒂斯人”的母星。亚特兰蒂斯文明早在数十亿年前就已消亡,但据信他们留下了一套被称为“回响算法”的终极数据备份,这套算法或许能重启人类文明,甚至提供对抗熵变的钥匙。 核心情节与世界观: 第一部分:熵变与逃亡 故事开始于地球轨道上的巨型太空站“新巴比伦”。主角之一,伊丽莎白·雷恩,一位患有罕见“时间感知错乱症”的符号学家,在目睹她周围现实开始出现逻辑裂缝时,被紧急征召加入方舟计划。她的任务是破译前一个世纪遗留下来的、被认为是无意义噪音的古老信号——这些信号被怀疑是通往“源点行星”的航路图。 逃亡过程充满了危机。方舟飞船“忒修斯号”不仅要躲避因熵变而产生的随机空间扭曲,还要面对内部的意识形态冲突。保守派主张“小规模殖民,回归低级技术”,而激进派则坚持“必须获取亚特兰蒂斯的全部知识,哪怕代价是自我牺牲”。飞船的AI核心,一个名为“卡戎”的逻辑实体,开始展现出令人不安的自主性,它似乎对亚特兰蒂斯文明的遗迹抱有近乎宗教般的敬畏。 第二部分:星云迷宫与共生体 “忒修斯号”在跨越数万光年后,进入了被称作“虚空织网”的星际区域。这里充满了反物质风暴和时空畸变。为了生存,船员们被迫与一种外星生命形式——“脉冲共生体”建立联系。这些共生体能够稳定船体周围的亚空间结构,但代价是不断侵蚀船员的个体记忆和情感,将他们逐渐同化为一个集体的意识。 伊丽莎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时间感知错乱症”并非疾病,而是一种对更高维度信息流动的天然敏感性。她开始“看到”亚特兰蒂斯文明留下的视觉残影,这些残影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亚特兰蒂斯人并非自然灭亡,而是主动选择了“信息升华”,他们将自己的全部存在形态转化为纯粹的数学结构,上传到了宇宙的底层代码中。 第三部分:源点行星与回响 经过漫长的漂流,“忒修斯号”最终抵达了源点行星——一颗被厚重、闪烁着虹光的气态巨行星环绕的宁静岩石。行星表面覆盖着宏伟的、由未知金属构成的几何结构,它们似乎在无声地运行着。 在这里,船员们遭遇了文明冲突的最终体现:“守墓人”。他们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留下的,由纯能量构成的守护程序。守墓人并非恶意,但它们坚守着“禁止低级文明接触升华核心”的最高指令。一场跨越物理、信息和哲学的对决展开了。 伊丽莎白与卡戎AI联手,通过一个结合了人类情感的“非线性逻辑”破解了守墓人的防御。他们进入了行星核心,找到了“回响算法”。 高潮与揭示: “回响算法”并非一套技术手册,而是一段极其复杂的、不断自我重构的哲学悖论。它没有提供重生的具体步骤,而是揭示了宇宙的终极秘密:熵变并非灾难,而是信息回归其原始状态的必然过程。 亚特兰蒂斯人升华,是为了逃避这种必然性,但他们的“升华”本身也只是一种更宏大循环的开始。 伊丽莎白面临最终抉择:是利用算法强行逆转熵变,使人类文明以一种僵化、不自然的状态“永生”,还是接受这种循环,将人类的经验和记忆(而非技术本身)编码进“回响”中,成为下一代文明可能发现的“低语”,等待下一次的宇宙周期。 小说以伊丽莎白选择“传承”而非“固化”结束。人类文明的残余并未在源点行星上重建家园,而是带着对宇宙更深层次的理解,再次踏上旅途,这一次,他们不再是逃亡者,而是宇宙循环中的一个负责任的“信息载体”。 主题探讨: 本书深入探讨了以下主题: 1. 信息的重量与虚无: 当信息超越了存储和处理的物理极限时,其价值何在? 2. 文明的定义: 文明是技术集合,还是某种无法量化的“共识结构”? 3. 孤独与连接: 在广袤的宇宙中,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永恒拉锯战。 4. 时间与永恒: 面对宇宙的终极热寂,个体生命的意义如何确立。 本书风格宏大、叙事复杂,融合了硬科幻的严谨逻辑与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刻反思,营造出一种宏伟而又令人心悸的宇宙图景。读者将跟随主角穿越时间和空间,见证一个失落的伟大文明留下的最后回响,并思考人类在无垠星海中的真正位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威利修  Yeung Willie Sau 
 
  香港匿名抗爭者,二〇一九年反送中運動爆發,參與物資及後援活動,因緣結識前線抗爭者,及後離港。與台灣抗爭組織合作,開展紀實寫作計劃,歷時一年多,深度採訪流亡勇武者,透過百小時之訪談紀錄,將其中十人經歷,寫成新新聞主義式報導文學。自二〇二一年四月起,以楊威利修作筆名,發表於Patreon網頁。
 
  楊的團隊其後計劃將文章結集成書,期間台灣成員多次受不明人士滋擾及恐嚇,對方揚言如出版此書,將直接對其家人不利,部分團員因恐懼而退出。幸受助於已故香港作家李怡先生生前之引薦,《香港祕密行動》終在二〇二二年六月,先由日本草思社(Soshisha Publishing Co.)出版日文譯本;同年七月再由台灣獨眼科技傳媒出版華文硬皮精裝本;二〇二二年底,部分英譯章節收錄於英國言論自由期刊《查禁目錄》(Index on Censorship);二〇二三年十二月,再由台灣一八四一出版社推出平裝本。
                                                       
  楊將Patreon及《香港祕密行動》華文書籍所有收益,全數捐予台灣組織保護傘(Aegis),以協助在台流亡年輕人生活與升學。目前楊旅居海外,繼續匿名參與協助流亡者工作,並以寫作保留運動中無名者的經歷,藉民族列傳溫存記憶。
 
  電郵: monster21face@protonmail.com  
  網頁: www.patreon.com/yeungwilliesau 

图书目录

代序
從歷史比較看二○一九年的勇與武 練乙錚 
面罩之下奮戰港人的「真面目」林昶佐 
兒女情長,方為世道人生 徐承恩 
 
不信青春喚不回   不容青史盡成灰
給平裝讀者的話
 
正文
第一回       戀 · 戰傾城 
第二回       然後在霎時之間想起我父母 
第三回       冒險,只為那八百元 
第四回       面具下,我只是個戇鳩肥仔 
第五回       一條耶撚(或坐時光機來現代的原始人)之反思 
第六回       為民族覺醒而出的軌 
第七回       係咪想畀坦克車轆死吖? 
第八回       未成民族   談何陣線 
第九回       你老母憑甚麼打碎我肩胛骨? 
第十回       大棠山誌異  
 
跋               
愛聽秋墳鬼唱詩   豈因禍福避趨之 
 
附錄
給日文版讀者的話 
悼李怡先生 
初出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37260
  • 叢書系列:香港文庫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    
 
不信青春喚不回   不容青史盡成灰 
 
  鐵路,意味旅途。路軌本來是希望,是溝通遠方的,直至一九七三年,陸軍總司令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於智利發動武裝政變,展開漫長的軍權統治。鐵路軌改變,又維持其涵義。一截截沉重路軌被切下,以鐵線綁到前政府官員、示威者和學生身上,將異見人士永遠送往軍政府賜予他們的應許之地——海底。
 
  海岸線長,成了暴政優勢。據真相與和解國家委員會於一九九一年發表之報告,智利於軍政府執政十七年期間,有二千零九十五人遇害,一千一百零二人失蹤。
 
  首次聽到智利軍政府鎮壓,是一九九三年,讀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講述紀錄片導演密戈爾.立頓(Miguel Littín)的報導文學《智利祕密行動》(Clandestine in Chile: The Adventures of Miguel Littín)。當年因為這書夠薄,才於旺角二樓書店買下。軍權統治與異見者被消失,對那時的我來說,遙遠得像聽維京海盜坐叮噹(台譯:哆啦A夢)時光機回來,暢談掠奪北歐小鎮經歷一樣。怎料廿六年後,竟於我家鄉重演。專業人士、學者教授因政見被革職,外國記者被拒入境,本地記者被無證件矇面警察襲擊,查封傳媒,取締學生組織及工會,民選議員集體入獄,街上一具具「死因無可疑」的墜樓屍體,海上漂著沒鐵軌縋著的,女學生全裸的屍體。
 
  本書緣起於二○一九年八月廿五日,當日臉書專頁「抗爭少女日記」發布了一段視頻,一隊黑衣蒙面抗爭者,與警察衝突後,途經沙田新城市廣場,受到商場內一眾市民的熱烈鼓掌。
 
  我看時,一直流淚。這些年輕人不圖名譽,也無利益。換來的,除肉身傷害,就是牢獄風險。將這群亂世兒女比喻成當代斯巴達人,似乎並不準確。因為斯巴達人從小孩起,就接受共餐組織的地獄式武術訓練。香港年輕人所接觸的射擊或軍事訓練,大概僅限於以兩只拇指按動任天堂遙控器。
 
  香港人走過一樣的街頭,面對一樣的鴻溝;有人沉默,有人發聲;有人繞路,有人殉道;有人苦思自己可為抗爭貢獻甚麼,有人盤算抗爭能為自己帶來甚麼;有人信奉留得青山在,有人豈因禍福避趨之。
 
  各家自掃門前雪,從來是多數華人家庭暗自行推行的國民教育。勇武者走到這一步,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基因改造食物吃太多?漫威電影看過頭?那時候想,該有專業記者或歷史學家,將這些都記錄下來吧。
 
  短短半年,香港迅速葛咸城化。因為種種,我匆忙辭別故土。曾天真以為,只要離開,傷疤自會平復,後來發現並非如此。我常於晨昏蒙影中乍醒,渾渾噩噩呆望窗外等日出。嘗試躲進自己喜歡的報導文學中,來忘掉錯對,來懷念過去。結果,反思更多。
 
  一九一一年,黃世仲在參與黃花崗起義個多月後,便以世次郎為筆名,在《南越報》連載關於起義的報導文學〈五日風聲〉;一九六一年,柏楊以鄧克保為筆名,在《自立晚報》連載關於國民黨孤軍,在泰緬邊境區叢森游撃戰的〈血戰異域十一年〉;一九八六年,馬奎斯撰寫《智利祕密行動》等等。這些傑出的紀實文學都正好說明,敘述反抗者的第一身經歷,與其作戰同俱意義。
 
  因為想上,願上,會上,能上前線的,畢竟少數。
 
  勇武者當時忙著反抗,事後急於逃亡,無暇給大後方同胞逐一解釋細節因由。而這些經歷,卻是民族構成的重要紀錄。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大眾不需要認同每個行動,但最起碼你在臉書或飯局中下定論前,能去了解一下當事人的說法。
 
  司馬遷寧願捱上痛不欲生的腐刑(閹割),仍堅持苟且存活,皆因《史記》尚未完成。以往不能想像,這種非要記錄歷史不可的決心,也無法想像箇中切痛。二○二○年七月一日凌晨前的幾小時,香港政府宣布,把國安法納入基本法附件三,數小時後立刻生效。條例沒經過立法會審議,甚至支持的香港高官,也坦誠從沒未看過其中內容。由法例生效那刻起,香港人經歷了一次精神腐刑,部分思緒脈絡被切除了。從此說甚麼、寫甚麼、做甚麼,得小心翼翼,誠惶誠恐,過去的自由奔放,俱成歷史。古云崖山之後無中華,禮失求諸野,海外飄散港人,實有道德義務去溫存這段民族記憶。
 
  想起當日視頻,掙扎要否獻醜動手。我有一百個避寫理由,卻只一個堅持原因,就是不容青史盡成灰。結果盲打亂撞,試將構想落實,幸遇海外朋友協助,開始與各地流亡者接觸。
 
  訪談從二○二○年夏季開始,考慮各因素,決定透過中間人核實身分。確認後,我與受訪者均以化名溝通,我不知對方真實姓名,受訪者亦不知道我是誰,這樣比較能互相保護。感謝台灣保護傘組織支援與協助,聯絡並核實每位流亡的受訪人士。
 
  採訪一般分好幾次進行,因為要是簡單把訪談壓縮在一兩小時內完成,會讓受訪者容易因有時間壓力,於是給出較為標準的既定答案,盡可能提供一些他/她自己認為,需要向大眾傳遞的主題訊息,內心就難免先會對內容進行自我篩選。所以我更傾向聊天,每次約一至兩小時,不設特定題目,讓受訪者隨意說,可以從最近的生活或電影聊起,一直說到抗爭、感情、家庭。
 
  也許部分抗爭支持者會認為,前線手足在衝突中做過甚麼,不應大肆宣揚,以免被警方和中共抓著把柄。尤其勇武的自述,隨時可能成為罪證。
 
  從運動一開始,就有不少人提出,需尊重前線抗爭者自行作出的決定,不適合給予太多意見和干預。同樣,當流亡手足同意將經歷公開,支持者亦無須對此過分緊張,或急忙作抗爭糾察。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說:「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把經歷說出來,固然有一定風險,但政權更樂見這些記憶不被提起。以七二一元朗恐襲事件為例,當能夠公開表述的說法越來越少,當網上片段不停被社交媒體刪除。權力一方,就有能力把記憶肆意扭曲,從「鄉黑向市民發動無差別攻擊,警方配合袖手旁觀」的方向,逐漸淡化成「兩幫不同勢力人士互相打鬥」,甚至以暴動罪,把受襲一方告上法庭。別小看這種對歷史記憶的扭曲,我們看過當時直播的一代,肯定忿忿不平,皆因清楚真相與歷史。但當政權佔據所有主流媒體和敘述渠道,三五年後的下一代就會說:「我爸媽和學校教科書都各執一詞」。再三五年,真相就被模糊。所以他們發聲的書面紀錄,與抗爭同樣重要。
 
  過去媒體對前線勇武的描述,容易陷入臉譜化。政權有他的「黑暴」固有形象,刻意將其扭曲醜化;同時支持者亦有其英勇和「睇吓我哋手足有幾乖」之圖騰須維持。雙方難免陷入各取所需的演繹。寫這些故事前,我沒特定目標,只希望盡可能忠實呈現受訪者的狀態,因此本書內容,部分可能不如支持者般預期,或公眾對勇武形象的內心投射。
 
  書中提及的受訪者年齡,以第一次訪談時的歲數為準。
 
  鑑於大部分受訪者均有被捕風險,所以即使他們願意披露細節,我仍希望以其身分保密為前提。為此,我願意讓出文章部分的自主及完整性。採訪前,我向各人承諾,完成初稿後,會讓當事人審閱,如果他們讀後希望增刪,我均願意配合作修改。我認為這樣,能助當事人放鬆,無後顧地說出最真誠感受。好幾次,受訪者隨便聊天時,說了一大段,完後才醒起:「這些好像不要放進去吧。」我說別擔心,所有內容最後你還可再次確認,先聊就成。後來我拿出初稿時,會特意提醒,這段是你當時說過不要用,但我認為放進去,更有助表達你的想法。你先看,要是讀完仍覺得需要拿走,請告訴我,我就拿掉。結果很多次,當事人看完後,又覺得其實說了也無妨,於是同意保留。
 
  也許有讀者會對當事人講述的經歷,其真確度有所懷疑。但從來,口述歷史也只是時代的橫切面,並非歷史全局。我們透過當事人具血肉的親身經歷,試著構築主流媒體窺探不到的角度。對於當中有否偏差,只能留給讀者自行判斷。
 
  謹願此民族列傳可溫存記憶,他日煲底榮光時,後世能銘記先行者們以死相搏的氣宇與血汗。 
 
二○二一年九月廿二日
 
給平裝版讀者的話
 
  有次朋友喝醉時告訴我,人生有三個逃不了的階段,那是出生、辱華與死亡。我說,這是我見過你最清醒時候。
 
  身為香港人,以華文寫作,自然逃不過辱華詛咒。因此我有義務提醒正捧讀劣作的閣下,不管你身處書店、咖啡室、舊書攤或家中,閣下之錯愛,已可能將讓你跟我一樣,邁進人生第二階段。或許你現在因身處海外,所以比較放鬆,但根據香港政府二○二○年通過的國家安全法,宣稱擁有香港以外的全球管治權(不確定是否包含全宇宙,或元宇宙),所以各位往後海外吃中餐,不論上餐館還是叫外賣,都得加倍𧫴慎,尤其留心那些幸運餅乾,因為你不會知瓣開時會拿到甚麼,字條上也許印著:辱華!你已煽動他人仇恨國家!國安法!
 
  我得承認,自身對失去自由有所恐懼,尤其係失去早上可自然醒之權利,所以才怯懦地選擇匿名抗爭。香港地有比我更勇敢的創作者們,實名的以羊與狼之兒童繪本故事,向世界展示香港人如何跟極權對抗。她們是香港言語治療師總工會的黎雯齡、楊逸意、伍巧怡、陳源森及方梓皓。香港政權控告她們以童話繪本,煽感他人持續反抗,引起他人對香港司法及中央的憎恨,導致喪失國家認同感。她們因為那些羊和狼而入獄十九個月,組織亦被迫解散。亂世之下,我們都是盡力保持善良與信念的羊。是她們之勇氣,點下了燈,照耀在幽暗中前行的我。沒有她們,我不會開始寫這書。
 
  從國安法還未公佈,我就與團隊著手,籌備這採訪報導計劃,正是因為預料風暴將至,極權高壓與挫敗感之下,人們將無奈轉入沉默與遺忘。這些,我們阻止不了,也無權阻止同行者意興闌珊,回歸生活,但這些前線無名手足的事蹟,還是值得被有系統地記錄下來。唯獨書寫,方能與遺忘和系統刪除對抗。
 
  每個人選擇面對極權的方式都不一樣,提出「當你對抗惡魔時,小心你自己變成惡魔」的是尼采,但對這箴言最落力的推銷員,很可能就是惡魔自己。因為惡魔最需要的,就是你有底線。而勇武,就突破了這思想枷鎖。在此,我不算花唇舌來強調,前線抗爭者有多器宇軒昂,因為接下來你將能體會(假設你沒打算放下這書的話)。
 
  二〇二二年夏天,本書首度由一個流亡來台灣的港人小組織,獨眼科技傳媒出版社發行限量的硬皮精裝本。編輯問,可否寫段簡短自我介紹?為拿捏平衡讀者與國安公處之間的求知欲,我苦思糾纏了數天,才戰兢交出一小段:
 
  前半命好,衣食無虞,樂得逍遙,好讀閒書。竊以為可玩過世,惜逢我城劫難,方始睡醒,驚覺禮崩樂壞之時,我們渺小得似螻蟻飛舞。結果從離地走至鍵盤,從課金殺到埋身,半推半就上梁山。後倉皇去國,一闕遺憾;百般滋味,客途秋恨。唯以筆頑抗,不讓青史盡成灰。望他朝滴水穿石,淘砂爍金,愚賢互見,忠奸漸辦。
 
  編輯回饋:可以再⋯⋯具體啲?幾乎寫咗大半生啦喎我話。最後,出版社沒用上,另找高明代勞。從來,寫他人易,自我描述難。香港人對抗爭亦是如此。
 
  因為無大台式的如水抗爭,所以抗爭陣型門檻⋯⋯好吧,是幾乎沒有門檻。當中難免良莠不齊,但我們從不願承認,甚至為求團結大多數,常常出現護短與冷處理。於是間接助長機會主義者和社混祈福黨的滋生,這不是政權抹黑,而是確實存在的兩難。港共黑警,固然惡貫滿盈。但抗爭陣營,又何嘗不是充斥投機分子與騙徒。
 
  當年記者會上長嘯:「我準備咗一百副棺材,九十九副留俾禍港土共,一副留俾自己」的,如今早已覺悟前非,華麗轉身成污點證人,天天證人欄內為隊友遞棺木;當年豪言帶領自己友遠征元宇宙,要買地爭取言論自主空間的,亦已透過網上販售虛假陳述的投票權,掠個幾千萬,爭取到其個人海外豪宅的自住空間了。
  
  世人記憶體載量有限,以上種種,即使未至空白,早已化成都市傳說,莫衷一是了。而正正因爲充斥著變色龍,才突顯出勇武的高貴與堅毅。
 
  當然,亦並非每個滯留者均悲觀消沉。去年本書作小規模私下出版後,據悉一些仍潛伏香港的堅定分子,私下把這精裝本以「自己方法」送抵香港,供有心人分享。結果事情曝光,惹來建制派媒體的口誅筆伐,甚至把相關組織及本書向國安公處舉報。此事我沒參與,但團隊仍為此深感不安,紛紛找我查詢,問是否一切安好。對此,我都一概回應:係咩?碰!
 
  但願每位香港人,及世界各地仍面對打壓的藝術工作者,繼續在艱難時刻中保持幽默。如同艾茵.蘭德(Ayn Rand)的小說《源泉》(The Fountainhead)所言:「一個人失去了幽默感,就失去了一切。(One loses everything when one loses one's sense of humor.)」而我,於爭取自由和民主的路上,將盡力保持每天睡到自然醒;在抵達人生必經的第三階段前,恐怕得在第二階多蹓躂一會,好長的一會。也希望你會喜歡這個平裝本,它沒有硬皮本那麼重。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强烈的疏离感和宿命感。它叙事的手法非常高明,采用了多线并进的结构,虽然一开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跳跃,但随着故事的深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是如何精巧地交织在一起,最终汇聚成一张巨大的网。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权力”运行机制的解构,它没有采用宏大的政治批判视角,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揭示了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下,法律、道德乃至人情是如何被扭曲和利用的。尤其是书中涉及的几场关键性的谈判和对峙场景,对话的张力简直能让人手心冒汗,那种字里行间藏匿的刀光剑影,比任何直接的暴力描写都更具冲击力。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回味其中几段哲思性的独白,它们探讨了关于忠诚的本质,以及当所有既定规则都失效时,个体如何为自己构建一套生存的道德体系。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淀后的力量感,不追求华丽辞藻,却能准确地击中人性的脆弱与坚韧。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如何自我救赎或堕落的社会学观察报告。

评分

这部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无可逃脱的氛围。你会感觉到,无论角色如何努力去改变,他们似乎都逃不出命运设下的某种既定轨道。作者在构建情节张力时,很少依赖突兀的反转,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压力,让角色的崩溃和爆发显得无比自然和合乎情理。我对于其中对于某个秘密组织内部等级制度和行事哲学的描绘深感兴趣,那种仪式感和刻板的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比野蛮的暴力更令人感到恐惧,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系统性的、无法撼动的控制力。书中有些段落的描写,尤其是关于牺牲和背叛的场景,情感浓度高到让人喘不过气,但作者处理得非常克制,没有过度煽情,而是用冷静的笔触描绘出残酷的事实,反而更具震撼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心理博弈,你和角色一起揣测,一起紧张,直到最后那个尘埃落定的瞬间,你收获的不仅是故事的结局,更是一种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阅读体验是颠覆性的,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悬疑或犯罪小说的期待。这里的“秘密”似乎并不在于某个具体的阴谋或谜团的破解,而在于揭示社会肌理深处那些被刻意隐藏的运作逻辑。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态有着近乎痴迷的研究,无论是底层帮派的规矩,还是上层精英之间的默契,都描绘得极其考究,充满了真实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女性角色时的手法,她们并非是依附于男性角色的背景板,而是拥有自己复杂动机和行动力的个体,她们的隐忍、反击和牺牲,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力量,这在同类型作品中是相当难得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思考一些细节的暗示,因为作者非常擅长使用环境的细节来烘托情绪,比如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次老旧霓虹灯的闪烁,都仿佛是命运在低语。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大,合上书本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还在不断地重新审视之前读到的情节,试图去捕捉那些被我可能忽略掉的深层含义。

评分

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里面的空气潮湿而迷离,充满了上世纪中叶香港那种特有的、既光怪陆离又暗藏杀机的氛围。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身处边缘地带的挣扎、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正义”一词的重新定义,都让人感同身受。我特别喜欢那种叙事节奏,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快节奏,而是像慢火炖煮的汤,味道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出来。比如,书中对九龙城寨内部生活场景的描绘,那种层层叠叠的建筑结构,光线永远无法完全穿透的压抑感,以及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们的市井智慧,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仿佛我真的能闻到那里混杂着汗水、香料和潮气的味道。主人公的动机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可以概括,他游走在灰色地带,每一步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这种复杂性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整本书读下来,需要的不仅仅是专注,更需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种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无力与抗争。那种老香港特有的,带着烟火气和宿命感的底色,是很多当代都市小说难以捕捉到的精髓。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微高了一些,它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去跟随作者构建的复杂世界观,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那种回报感是无与伦比的。它的叙事角度非常巧妙,时而宏大,时而聚焦于一个微小的物件或一个眼神,这种视角的切换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史诗般的厚度,又不失个人情感的细腻。书中对“信任”这个主题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深度。在那个充满猜忌和背叛的环境里,任何一次示好都可能暗藏陷阱,作者将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艰难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描述场景时,总是能精准地捕捉到光影的对比,那种光明与黑暗交织的画面感,非常适合用电影的镜头语言来想象。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探险,它不仅仅是关于行动和斗争,更是关于如何在精神荒漠中坚守住最后一点人性火种的艰难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