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線的手作新飾界

金屬線的手作新飾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怡儒
图书标签:
  • 金屬線
  • 手作
  • 飾品
  • DIY
  • 金屬工藝
  • 線材編織
  • 創意設計
  • 手工藝
  • 飾品製作
  • 金屬線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金屬線編織」是利用金屬線材搭配珠料、寶石與配件進行創作的首飾設計方式,《金屬線的手作新飾界》則是以「金屬線編織」為題材的手作書工具書,除了從金屬線飾品開始介紹,針對線材的種類、度量和工具加以說明,更以情境攝影方式讓大家欣賞29件作品的特色,接著由「共用技法」單元將書中所使用的基礎技法加以統整教學,最後則以詳細照片步驟圖解每一件作品,希望藉由本書的分享,能給予大家更多手作能量,現在就跟著何怡儒老師進入《金屬線的手作新飾界》,一起感受金屬線創作帶來的那份悸動吧!
匠心独运的自然之礼:探索“藤蔓与苔藓的微观世界” 一、书籍概述与核心主题 《藤蔓与苔藓的微观世界》并非一本关于工业材料或现代工艺的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探索自然界中最谦卑、却又最富生命力的元素——藤蔓与苔藓——的生态学、美学及实际应用的博物志。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从日常忽视的角落,重新发现这两种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以其独特的形态、质地和生命力,为我们提供无尽的创作灵感和心灵慰藉。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藤蔓的生命史诗”、“苔藓的静默王国”、“共生之美与生态哲学”,以及“自然元素的室内与室外应用”。我们拒绝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细节的观察与体验,力求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精美的实物摄影,构建一个可触摸、可感知的自然微观宇宙。 二、第一部分:藤蔓的生命史诗——攀援的艺术与韧性 藤蔓,这些看似柔弱却拥有惊人力量的攀援植物,是本书探讨的第一个核心主角。我们不讨论园艺中的修剪技巧,而是深入挖掘其生存策略和形态进化。 1.1 藤蔓的结构与力学: 本章节详细解析了藤蔓如何演化出卷须、气生根或缠绕茎等特殊结构,以适应垂直生长的需求。我们运用植物解剖学的知识,解释了这些结构在捕捉光照和固定身体上的物理原理。例如,卷须的触觉反应机制,以及缠绕时如何根据支撑物的粗细调整扭曲的密度和方向,展现了一种精妙的生物工程学。 1.2 生态网络中的信使: 藤蔓不仅仅是“爬上去”的植物,它们是森林结构中的重要连接者。本节探讨了藤蔓在不同林相中对光照分配、小气候调节以及动物栖息地构建所起的作用。我们将介绍几种典型的藤本植物,如林地中的“绿色河流”——常春藤,或热带雨林中的“绞杀者”——某些类型的榕树幼苗,分析它们如何通过自己的生长路径,影响整个植物群落的结构演变。 1.3 文化符号与历史隐喻: 藤蔓在人类文化中常被赋予“永恒”、“连接”或“束缚”的意象。本章追溯了古代神话、宗教仪式中藤蔓的形象,例如在希腊神话中与酒神狄俄尼索斯相关的葡萄藤,或在东方哲学中象征生命力的竹(虽然严格来说竹是草本,但其生长习性与藤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部分着重于其象征意义的深度挖掘,而非简单的罗列。 三、第二部分:苔藓的静默王国——地衣与微绿 苔藓和地衣,是地球表面最古老的定居者之一,它们在沉默中记录着环境的历史变迁。本部分致力于揭示这些微小生物的复杂生态功能。 2.1 苔藓的生存策略: 苔藓没有真正的根系,它们如何从空气和岩石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我们将详细阐述“吸水性”这一核心生存机制。通过显微摄影,读者可以看到苔藓的叶状体和茎状体结构,以及它们在干燥时如何进入休眠状态,在潮湿时如何迅速“复苏”的过程。这是一种对极端环境的完美适应。 2.2 地衣:两种生命的和谐共舞: 地衣,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是自然界中最耐受、最顽强的生命形式之一。本章侧重于解释这种共生关系如何运作:真菌提供结构保护和水分,藻类(或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提供食物。我们还将介绍不同形态的地衣(如壳状、叶状、枝状),以及它们在判断空气污染方面的生物指标作用。 2.3 苔藓的“时间胶囊”: 泥炭藓的积累过程是地球碳储存的重要环节。本部分探讨了在寒冷或潮湿环境中,苔藓如何形成泥炭层,记录下数千年甚至数万年前的环境数据,成为地质学家研究气候变迁的活化石。 四、第三部分:共生之美与生态哲学 藤蔓与苔藓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自身,更在于它们如何与周围环境互动,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并启发我们对“连接性”的理解。 3.1 “看不见的栖息地”: 许多昆虫、两栖动物甚至小型哺乳动物,都依赖于厚厚的苔藓层或密集的藤蔓网络来躲避捕食者、保持水分或筑巢。本章通过对特定微环境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藤蔓与苔藓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且不可或缺的“立体栖息地”。 3.2 慢生活的美学: 藤蔓的缓慢缠绕和苔藓的静默生长,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本书倡导一种“慢观察”的美学态度。通过对光影在苔藓表面折射、水珠在藤蔓叶片上凝结的描绘,引导读者体会“存在即是美”的哲学理念,培养对细节的专注力。 3.3 破坏与再生: 自然界中,藤蔓的过度生长有时会威胁到树木的生存,而苔藓的覆盖则能稳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本章以辩证的视角,探讨了这两种元素在自然平衡中的“破坏性”与“再生性”的双重角色,理解自然界的动态平衡。 五、第四部分:自然元素的室内与室外应用 本部分旨在将理论观察转化为实际的艺术与生活实践,但重点在于尊重材料的自然属性,而非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或工业化生产。 4.1 苔藓艺术的“微景观”: 我们将介绍制作静态苔藓生态瓶(Terrarium)的艺术,侧重于如何模拟自然界的湿度梯度和光照条件,以确保植物的长期健康。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基质(如火山石、活性炭),并以艺术构图的方式布局,使作品呈现出“定格的森林角落”。 4.2 藤蔓的结构性应用: 本章不涉及藤蔓的编织家具,而是探讨如何利用天然藤蔓的弯曲特性,进行雕塑性地景构建。例如,引导耐寒的野生藤蔓在庭院中形成天然的拱门或屏风,强调的是植物的“生长性雕塑”概念,而非固定的手工艺品。 4.3 保养的哲学: 最终,本书提供了一份关于如何“照料自然元素”的指南。这是一种与植物的“对话”过程,需要理解它们对光、水和温度的真实需求,而非简单的维护手册。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使这些来自“微观世界”的生命在我们的空间中得以延续其独特的魅力。 本书是一次对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形态最精妙的两种植物的致敬,它邀请读者放下工具,蹲下身子,重新发现脚下那个宏大而未被充分理解的生命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怡儒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型研究所 碩士
  中華民國金銀珠寶加工 乙級技術士
 
  現任
  DEAR STUDIO樂芙金屬線飾工作室負責人
  Modoka花藝學院 證照準教授
 
  經歷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教師公民營機構 研習講師 
  勞動部產業人才投資計劃 培訓講師
  台北、台中社區大學 金屬線飾品講師
  國高中、大學金屬線飾品 研習講師
 
  獎項&展覽
  2012年 台中大墩美展第十七屆工藝類  優選
  2011年 第三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 入選
  2010年 台中大墩美展第十五屆工藝類  優選
  2010年 銀丰銚藝金工邀請展;台灣工藝文化園區金工工坊
  2010年 創意無限聯展;桃園文化局
  2010年「植物‧質悟」何怡儒金工創作個展;台北古采藝創環境有限公司
 
  著作
  2021年 金屬線飾品的25堂必修課
  2016年 愛上金屬線的手作飾界
  2015年 金屬線的手作新飾界
 
  FB粉絲頁
  DEAR STUDIO 金屬線飾品工作室

图书目录

004 金屬線飾品
008 作品欣賞
038 共用技法
047 作品示範
048 潘朵拉的禮物
049 經典黑珍珠耳環
050 繽紛糖心
052 藍月墜鍊
053 維多利亞爪鑽墜飾
056 伊甸園鞦韆
058 香氛精油瓶項鍊
059 花舞耳環
060 花舞胸針
062 海洋之星墜鍊
064 粉紅甜心戒指
066 翡翠小荷包
068 波希米亞手鍊
070 綠精靈戒指
072 綠松石單結手環
074 單結綠松耳環
075 繾綣耳環
076 繾綣項鍊
078 綠葉胸針
081 安妮小公主項鍊
084 十字架項鍊
086 浪花手鍊
088 珠寶盒項鍊
090 忘憂森林戒指
092 愛的樂章手環
096 紫水晶簇戒指
098 拉長石晶柱項鍊
100 白水晶簇耳環
102 白水晶簇項鍊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20453
  • 規格:平裝 / 104頁 / 19 x 23.5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材料的哲学”部分着墨不少,这一点非常打动我这个对材料本身有执着追求的创作者。作者没有仅仅把金属线视为一种可以弯曲的工具,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金属(比如铜、银、不锈钢)在延展性、光泽度和氧化特性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最终作品的耐久度和佩戴感。书中甚至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如何利用金属线的“记忆性”来创造动态的造型,这对于追求高级感的作品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在处理复杂的螺旋结构时,如何通过预处理让线条在后期保持完美的形态,这些都是教科书上轻易不会提及的“行业秘辛”。读完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对拿起工具前的准备工作更加重视了,不再是随便抓起一卷线就开始动手,而是会带着对材料特性的理解去设计和创作。这种对工艺本质的尊重和深挖,使得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手工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纸张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实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拿在手上就觉得物超所值。装帧设计很现代,虽然主题是手作,但整体感觉却非常高级,完全不是那种传统手工艺书的朴素风格。我特别喜欢它在色彩运用上的大胆和细腻,无论是金属线本身的自然光泽,还是背景衬托的柔和色调,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作品的质感一下子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而且,书中收录的作品照片,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光影的捕捉非常到位,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根线条的走向和光线反射出的微妙变化。我常常只是翻看图片,就能获得很多灵感,甚至不需要完全照着做,光是欣赏那种视觉上的享受就足够了。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程书,更像是一本精美的摄影画册,摆在茶几上都是一道风景。对于追求生活美学和细节品质的手工艺爱好者来说,光是冲着这份视觉享受,就已经非常值得入手了。作者在呈现作品美学上下的功夫,绝对是下了大工夫的,这点从书本拿在手里的分量感就能体会出来。

评分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逻辑递进安排得极为巧妙,它遵循的是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复杂应用的“金字塔”式学习路径。首先是工具和基础概念的建立,然后过渡到几种核心的打磨、连接和塑形技术,接着是通过几个中等难度的综合案例来巩固这些技术,最后才引导读者进入完全自由的创作阶段,其中穿插着大量关于如何平衡设计感与结构稳定性的高级建议。这种安排的优势在于,它不会让初学者因为一开始的挫败感而放弃,也不会让有经验的读者觉得内容过于浅显。每学完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小目标可以达成,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极大地维持了学习的动力。我喜欢它在每个案例结束时都会有一个“反思与提升”的小栏目,鼓励读者去思考“如果换一种线材或工具,作品会有何不同”,这种引导性的思考模式,才是真正培养创作者思维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基础技法的讲解,简直是为我这种“手残党”量身定做的。以往我总觉得金属线需要极强的力量和精准度,但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的痛点,每一个步骤都拆解得极其细致,配上清晰的步骤图和文字说明,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是可以轻松拿捏的。特别是关于线材的选择和不同工具的使用要领那里,讲得非常透彻,不是简单地说“用钳子夹一下”,而是深入到“应该施加多大角度的压力,钳口要对准哪个部位”这种实操层面的细节。我尝试了几种不同的绕线技巧,以前总会绕得松松垮垮,但照着书里的方法练习后,成品线的紧密度和圆润度明显提高了一个等级。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极大地增强了我自己动手尝试的信心。比起那些只展示最终成品而对过程含糊其辞的资料,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高出好几倍,感觉像是身边随时揣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指导。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主题风格的广度上做得非常出色,完全没有陷入单一的“传统饰品”的框架里。它所呈现的作品,从极简的几何造型,到充满异域风情的藤蔓缠绕,再到一些抽象雕塑感极强的胸针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饰品设计中流行的各种元素。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竟然还涉及到了一些大型的家居装饰或装置艺术的构思,这让我意识到金属线这种材料的潜力远不止于制作小小的耳环或项链。这种跨界的思维拓展,对我个人的创作视野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和启发。我以前总被困在“项链应该是什么样”的固有思维里,这本书一下子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思考如何将金属线的流动性融入到更广阔的空间设计中去。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教你做几件漂亮耳环的书,这本书可能超纲了,但如果你想用金属线去探索无限的造型可能,那它无疑是一本绝佳的“灵感激发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