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理論探索與實務應用3/e

管理學:理論探索與實務應用3/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至民
图书标签:
  • 管理学
  • 管理
  • 理论
  • 实务
  • 应用
  • 教科书
  • 高等教育
  • 商业
  • 组织行为
  • 领导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第三版全面更新各章實務案例,透過眾多精彩的企業個案介紹,加深管理學內容的實際應用。本書透過精心設計的架構與取材,以期讀者能快速內化管理內涵的精要,並將所學實踐於管理實務中。特色如下:
 
  .豐富易懂的理論解析
  本書涵蓋管理學經典與合時的領域內容,以深入淺出的筆法說明管理學重要的理論概梗,內化管理學者的智慧與成就,為管理的應用立下紥實的基礎。
 
  .生動貼切的實務應用
  內文佐以有趣的實務短文:以「管理透析」引發學習動機、「管理瞭望」回顧全章重點、「管理面面觀」搭配理論理解、「方快說」深化理論應用。藉此內化學習的成效,使讀者避免「學而不思則罔」之害。
 
  .個案研討強化學習
  各章安排與各章重點完整對應的「管理瞭望」個案研討,提供讀者思考如何應用管理學之內容(理論、模型、架構)解決企業或組織實際面對的情境與問題。
商业战略与组织行为学前沿探索:赋能现代企业持续增长 本书聚焦于商业管理领域最核心的议题: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构建稳健的战略框架,并有效塑造驱动组织成功的内在文化与行为模式。 本书并非对经典管理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度剖析了当前全球商业格局下,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并提供了基于最新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的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颠覆性时代的战略重塑 在技术迭代加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传统的线性战略规划已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敏捷战略”的构建与实施。 1. 宏观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管理: 我们将从PESTEL(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框架的深度演化入手,分析地缘政治风险如何重塑全球供应链,以及气候变化和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如何从合规压力转变为核心竞争力。重点剖析“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并介绍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的高级应用,帮助企业在多重不确定性中识别潜在的增长空间。 2. 竞争优势的动态重构:资源基础观(RBV)的超越: 本书将超越静态的资源评估,转向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ies)。深入解析企业如何通过“感知”(Sensing)、“把握”(Seizing)和“重构”(Transforming)能力来持续创造和更新竞争优势。案例分析将涵盖如何将数字化转型、数据分析能力内化为企业的核心动态能力,而非仅仅视为IT项目。此外,我们将探讨平台生态系统(Platform Ecosystems)的战略逻辑,分析“赢者通吃”的市场结构下,企业如何定位自身,实现跨界协作与价值共创。 3. 价值创新与商业模式设计: 本章摒弃了单纯的成本削减或差异化竞争的二元对立,重点阐述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在数字经济中的实践困境与突破口。我们将详细拆解“价值创新画布”(Value Innovation Canvas)的构建过程,特别是针对服务型经济和订阅模式(Subscription Economy)的设计原则。讨论如何通过“解构-重组”现有流程,实现成本与价值的同步提升,从而开辟全新的市场空间。 第二部分:组织行为与领导力的深度变革 现代企业面临的挑战已从“做什么”更多地转向“如何与人协作”以及“如何激发内在驱动力”。本部分聚焦于组织内部的微观动力学。 1. 组织文化:从价值观到行为的落地机制: 本书认为,组织文化并非墙上的标语,而是日常决策的隐性规则。我们将引入“强文化”(Strong Culture)与“适应性文化”(Adaptive Culture)的辩证关系。详细探讨如何利用叙事(Storytelling)和仪式(Rituals)来固化关键行为,并介绍“文化审计”的量化工具,以诊断文化与战略之间的错位。特别关注远程和混合工作模式下,如何维护并强化跨地域团队的文化粘性。 2. 赋能型领导力与追随者关系: 传统的层级式权威正在消解,本书推崇“服务型领导”(Servant Leadership)与“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的融合。重点分析“授权”(Empowerment)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分配任务,更是分配决策权和承担失败的权利。引入“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的概念,并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来衡量和提升团队的试验意愿,这是创新得以发生的前提。 3. 激励、绩效管理与人才保留的范式转移: 在知识型工作中,外在激励(如奖金)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内驱力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强调自主性(Autonomy)、掌握感(Mastery)和目的感(Purpose)的重要性。我们将批判性地分析传统KPI体系的局限性,并介绍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框架在实际操作中常见的“目标稀释”陷阱及其校正方法。同时,探讨“人才体验”(Employee Experience, EX)如何成为人才竞争的新战场。 第三部分:运营效率与跨界整合 战略的实现依赖于高效的执行和流畅的价值交付网络。本部分关注如何优化流程和整合资源。 1. 精益与六西格玛的迭代升级: 本书将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从制造业推广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软件开发流程中。重点讲解如何识别知识工作中的“浪费”(如不必要的会议、重复的审批),并应用看板(Kanban)等工具实现流程的“拉动”(Pull System)。同时,探讨六西格玛的DMAIC循环在优化客户旅程中的应用,关注“客户之声”(VoC)的量化与流程改进的关联。 2. 供应链的韧性与数字化集成: 面对全球供应链中断,本书强调“冗余性”与“敏捷性”的平衡。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物联网(IoT)和区块链技术提升供应链的端到端透明度。特别关注“本地化/区域化”趋势下的供应链网络设计,探讨如何通过建立“双源/多源”策略,在成本效益与供应安全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3. 变革管理的系统化实施: 成功的战略和流程优化最终取决于员工对变革的接受度。本书将变革管理视为一个需要精细规划的社会工程项目,而非一次性的通知。详细介绍库特(Kotter)八步法在复杂组织中的适应性应用,并强调变革过程中的沟通策略和利益相关者管理,确保变革在组织内部产生持续的内生动力。 结语:面向未来的管理者思维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前瞻性的、批判性的管理者思维。它要求读者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要探究“为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在未来持续成功”。通过理论的深度挖掘和实务案例的紧密结合,本书旨在为渴望在不确定性中占据先机的商业领袖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管理工具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方至民
 
  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士(1980)、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碩士(1982)、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策略管理博士(1995)。目前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暨研究所(自1995年起)並擔任該校管理學院亞太EMBA主任,並曾擔任該校EMBA中心執行長(2003.7-2007.1、2012.2-2013.7)。主要專長領域為企業經策略、企業政策、國際策略管理及國際企業管理等,除了本書,另著有《企業競爭優勢》、《策略管理》、《國際企業管理:建構全球營運優勢》、《國際企業概論》等,皆為相關領域的暢銷書。
 
  作者實務經驗豐富,曾任職經濟部自動化服務團(1984-1985)、中國生產力中心(1986-1989),歷任業務、訓練發展及研究發展等部門主管,任內並負責推動全國品質提升運動(1987-1989)。其目前為經濟部「小巨人獎」計畫主持人,經濟部業界「科技專案」、「法人科技專案」評審委員,及多家台灣、中國與外商中大型企業、財團法人之策略顧問。
 
曾志弘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屏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主要專長領域為策略管理、商業模式、產業分析。近來主要研究領域為商業模式、企業策略創新等。主要教授科目為企業經營策略、產業分析、商業模式、企業概論等科目。

图书目录

第 1 章 管理概論
第 2 章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第 3 章 管理理論
第 4 章 外部環境
第 5 章 決策
第 6 章 規劃
第 7 章 策略管理
第 8 章 組織設計
第 9 章 組織文化
第10章 領導
第11章 激勵
第12章 組織團隊與溝通
第13章 組織控制
第14章 創新與組織變革
第15章 創業規劃與管理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28084
  • 規格:平裝 / 444頁 / 19 x 26 x 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工业美学的典范,那种深沉的蓝与冷静的银灰交织在一起,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气息。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就让人感到踏实,厚重却不失韧性,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模型,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没有丝毫的模糊或廉价感。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用心了,书脊的平整度和耐翻性绝对是为长期研读而准备的,我甚至能想象出它被无数次地放在案头,被师长和业界前辈的手指摩挲过的样子。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排布极为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在对组织行为学深层次的思考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我确信这绝非是一本随便拼凑的教材,而是一部倾注了匠人精神的学术结晶。它的视觉语言本身就在无声地传递着一种严谨和权威,让人在还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期待,仿佛握着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块通往真理的敲门砖。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模块化设计上,达到了教科书的顶尖水平。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从最基础的个体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攀升到群体动态,再到宏观的战略规划与组织文化,层层递进,犹如攀登一座结构精密的金字塔。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用一段精炼的引言来勾勒本章的核心问题,像是一张引人入胜的路线图,让你对接下来的旅程了然于胸。而章节末尾的“实践反思与研究前沿”部分,更是点睛之笔,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参考文献,而是将最新的学术期刊发现,提炼成可以被管理人员理解的洞察,并抛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我们思考尚未解决的难题。这种结构设计,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而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探索,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持久的兴趣。

评分

我特意对比了几个不同版本的管理学著作,发现这本书在对全球化背景下组织变革的论述上,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洞察力与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经典理论复述,而是极其巧妙地将那些古老的管理学思想——比如泰勒的科学管理或法约尔的行政理论——放置在一个数字经济和快速迭代的商业环境中进行“手术刀式”的解剖。作者在探讨授权与控制的边界时,引用了大量来自硅谷和亚洲新兴市场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的选取角度非常刁钻,聚焦于那些在高速增长期却因内部治理失衡而遭遇瓶颈的科技巨头。我尤其欣赏它对“韧性组织”(Resilient Organization)概念的构建,不仅仅是灾后恢复,更是如何通过预先设计的高度分布式决策网络来抵御未来的“黑天鹅”事件,这种叙事逻辑的连贯性和实践指导意义,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学术深度。它迫使我跳出传统课堂的思维定势,重新审视组织结构与权变理论之间的动态平衡,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真是久违了。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技术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我非常欣慰地看到这本书在“企业社会责任(CSR)”和“利益相关者理论”部分所占据的分量和深度。它并没有将CSR视为仅仅是公关或合规的附属品,而是将其融入到核心的战略制定流程中去探讨。书中详细分析了企业在供应链透明度、数据隐私保护方面的伦理困境,并提供了多维度的框架来评估不同决策的长期社会影响。特别是对“共享价值”(Creating Shared Value)概念的阐述,它强调了商业成功与社会进步的共生关系,这与当前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这种将商业逻辑与人文关怀无缝结合的论述方式,让我深感这本书不仅关乎如何“经营”企业,更关乎如何“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商业文明。它拓宽了我对现代企业角色的认知边界,让我看到管理学不仅是效率的艺术,更是伦理的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稳的辩证”。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商业畅销书那样充斥着浮夸的口号和即时见效的“秘籍”,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在讨论激励机制时,它没有简单地推崇马斯洛或赫茨伯格,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化背景对个体需求层次的塑造作用,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群体认同感如何超越个人物质回报成为核心驱动力。更妙的是,每当提出一个理论模型,作者总会立即引入一个与其对立或互补的视角进行批判性分析,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质疑和权衡。这种“A面与B面”的对照式讲解,极大地锻炼了我们分析复杂管理情境的思辨能力。它不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教会你“为什么存在这些不同的做法”,这种思维的塑造价值,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